2023届广东省珠海市一中高三阶段性考试一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广东省珠海市一中高三阶段性考试一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广东省珠海市一中高三阶段性考试一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广东省珠海市一中高三阶段性考试一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广东省珠海市一中高三阶段性考试一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广东省珠海市一中高三阶段性考试一

生物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单选题

1.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

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

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

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6P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溶酶体酶的合成

C.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

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聚集在高尔基体内

【答案】D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

网进行粗加工一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T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一高

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T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只有在S酶的作用下形成M6P标志,

才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最终转化为溶酶体酶,无识别过程的蛋白质则

被运往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S酶在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体现了S酶的

专一性,A正确;

B、由分析可知,部分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在S酶的作用下会转变为溶醐体酶,该

蛋白质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在S酶的作用下形成溶酶体酶,而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溶酶体的

合成会受阻,则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C正确;

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不能被识别,最终会被分泌

到细胞外,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溶酶体的形成过程及作用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

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液泡膜蛋白TOM2A的合成过程与分泌蛋白相同,该蛋白影响烟草花叶病毒(TMV)

核酸复制酶的活性。与易感病烟草品种相比,烟草品种TI203中TOM2A的编码序列缺

失2个碱基对,被TMV侵染后,易感病烟草品种有感病症状,TI203无感病症状。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A.TOM2A的合成需要游离核糖体

B.TI203中TOM2A基因表达的蛋白与易感病烟草品种中的不同

C.TMV核酸复制酶可催化TMV核糖核酸的合成

D.TMV侵染后,TI203中的TMV数量比易感病烟草品种中的多

【答案】D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一粗面内质网继续合

成一内质网腔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一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

一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T细胞膜通过胞吐的方式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A、从“液泡膜蛋白TOM2A的合成过程与分泌蛋白相同”,可知TOM2A最初

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与易感病烟草相比,品种TI203中TOM2A的编码序列缺失2个

碱基对,并且被TMV侵染后的表现不同,说明品种TI203发生了基因突变,所以两个

品种TOM2A基因表达的蛋白不同,B正确;

C、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其核酸复制酶可催化TMV的RNA

(核糖核酸)的合成,C正确;

D、TMV侵染后,TI203品种无感病症状,也就是叶片上没有出现花斑,推测是TI203

感染的TMV数量比易感病烟草品种中的少,D错误。

故选D。

3.用洋葱根尖制作临时装片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如图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根尖解离后立即用甲紫溶液染色,以防解离过度

B.根尖染色后置于载玻片上捣碎,加上盖玻片后镜检

C.找到分生区细胞后换高倍镜并使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D.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可将分裂中期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试卷第2页,共22页

【答案】C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

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

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

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根尖解离后需要先漂洗,洗去解离液后再进行染色,A错误;

B、将己经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后,用镒子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

片后再加一个载玻片,需要用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再进行观察,B错

误;

C、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后,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此时为使视野清晰,需要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c正确;

D、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据图可知,图示中期细胞位于左

上方,故需要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将分裂中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D错误。

故选Co

4.某同学对蛋白酶TSS的最适催化条件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塔送的

是()

组别PHCaCh温度(℃)降解率(%)

①94-9038

②9+7088

③9-700

④7+7058

⑤5+4030

注:+/-分别表示有/无添加,反应物为I型胶原蛋白

A.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b

B.结合①、②组的相关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温度

C.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70℃,最适pH9

D.尚需补充实验才能确定该酶是否能水解其他反应物

【答案】C

【分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降解率越高说明酶活性越高,故②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

pH为9需要添加CaCb,温度为70℃。

【详解】A、分析②③组可知,没有添加CaCb,降解率为0,说明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

于CaCL,A正确;

B、分析①②变量可知,pH均为9,都添加了CaCb,温度分别为90℃、70℃,故自变

量为温度,B正确:

C、②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pH为9,温度为70℃,但由于温度梯度、pH梯度较大,

不能说明最适温度为70℃,最适pH为9,C错误;

D、该实验的反应物为1型胶原蛋白,要确定该酶能否水解其他反应物还需补充实验,

D正确。

故选C。

5.酵母菌sec系列基因的突变会影响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某突变酵母菌菌株的分泌

蛋白最终积累在高尔基体中。此外,还可能检测到分泌蛋白的场所是()

A.线粒体、囊泡B.内质网、细胞外

C.线粒体、细胞质基质D.内质网、囊泡

【答案】D

【分析】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肽链初加工,再以囊泡的

形式转移到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分类和包装。

【详解】AC、线粒体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提供能量,分泌蛋白不会进入线

粒体,AC错误;

B、根据题意,分泌蛋白在高尔基体中积累,不会分泌到细胞外,B错误;

D、内质网中初步加工的分泌蛋白以囊泡的形式转移到高尔基体,内质网、囊泡中会检

测到分泌蛋白,D正确。

故选D。

6.NO;和NH;是植物利用的主要无机氮源,NH;的吸收由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驱动,

NO;的吸收由H+浓度梯度驱动,相关转运机制如图。钱肥施用过多时,细胞内NH;的

浓度增加和细胞外酸化等因素引起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的现象称为钱毒。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试卷第4页,共22页

根细胞膜

A.NH;通过AMTs进入细胞消耗的能量直接来自ATP

B.NO;通过SLAH3转运到细胞外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C.钱毒发生后,增加细胞外的NO;会加重钱毒

D.载体蛋白,NRT1.1转运NO;和H+的速度与二者在膜外的浓度呈正相关

【答案】B

【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

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氨基酸,核甘酸,特

例...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

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

量。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NH4+的吸收是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驱动的,所以NH4+

通过AMTs进入细胞消耗的能量不是来自ATP,A错误;

B、由图上可以看到,NO3-进入根细胞膜是H+的浓度梯度驱动,进行的逆浓度梯度运输,

所以NO3-通过SLAH3专运到细胞外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B正确;

C、钱毒发生后,H+在细胞外更多,增加细胞外的NO灯可以促使H+向细胞内转运,

减少细胞外的H+,从而减轻核毒,C错误;

D、据图可知,载体蛋白NRTL1转运NCh,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速率与其浓度

无必然关系;运输H+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超过一定范围

后不成比例,D错误。

故选B。

7.依据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雄,提高养鸡场的经济效益。已知鸡的羽

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

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下列分析及推断错误的是()

A.正交亲本中雌鸡为芦花鸡,雄鸡为非芦花鸡

B.正交子代和反交子代中的芦花雄鸡均为杂合体

C.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所产雌鸡均为芦花鸡

D.仅根据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即可区分正交子代性别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

说明控制鸡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芦花为显性。设基因A/a

控制芦花非芦花。

【详解】A、设基因A/a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根据题意可知,正交为Zaza(非芦花

雄鸡)xZAW(芦花雌鸡),子代为ZAZ,Z"W,且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

为ZAZAxrW,子代为ZAZa、ZAW,且全为芦花鸡,A正确;

B、正交子代中芦花雄鸡为ZAZa(杂合子),反交子代中芦花雄鸡为ZAZa(杂合子),B

正确;

C、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即ZAZaxZAW,所产雌鸡ZAW、Z'W(非芦花),C错误;

D、正交子代为ZAZa(芦花雄鸡)、ZaW(非芦花雌鸡),D正确。

故选C。

8.减数分裂1时,若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则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可进入1个或2

个子细胞;减数分裂n时,若有同源染色体则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若无同源染色体则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异常联会不影响配子的存活、受精和其他染色体

的行为。基因型为Aa的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I时,仅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异

常联会且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上述精原细胞形成的精子与基因型为Aa的卵原细

胞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考虑其

他突变,上述精子和受精卵的基因组成种类最多分别为()

A.6;9B.6;12C.4;7D.5;9

【答案】A

【分析】正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

二次分裂后期分离。

【详解】基因型为Aa的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I时;仅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异

常联会且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1)若A、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则A、a

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①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

AAaa或不含A、a,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可形

试卷第6页,共22页

成基因型为Aa和不含A、a的精子;②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2个子细胞,则子

细胞基因组成为Aa,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可形成基因型为A或a的精子;(2)若A、a

所在的染色体片段未发生交换,③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

因组成为AAaa或不含A、a,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

分离,可形成基因型为AA、aa和不含A、a的精子:④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2

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或aa,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可形成基因型为A或a

的精子;综上所述,精子的基因组成包括AA、aa、Aa、A、a和不含A或a,共6种,

与基因组成为A或a的卵细胞结合,通过棋盘法可知,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包括AAA、

AAa、Aaa、aaa>AA、Aa、aa>A、a,共9种。

故选Ao

9.家蝇Y染色体由于某种影响断成两段,含s基因的小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获得XY,

个体,不含s基因的大片段丢失。含s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

蝇胚胎致死,其他均可存活且繁殖力相同。M、m是控制家蝇体色的基因,灰色基因M

对黑色基因m为完全显性。如图所示的两亲本杂交获得H,从B开始逐代随机交配获

F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各代均无基因型为MM的个体

C.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逐代降低D.雌性个体所占比例逐代降低

【答案】D

【分析】含S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据图可知,s基因位于M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上,

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之间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含有M的个体同时含有s基因,即雄性个体均表现为灰色,雌性个体不会

含有M,只含有m,故表现为黑色,因此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A正确;

B、含有Ms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雄性,基因型为M'Ms的个体需要亲本均含有M、基因,

而两个雄性个体不能杂交,B正确;

C、亲本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为mX,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为XM\M»0、Xm、mO,子

一代中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雄性个体为1/3XXY'(XXMsm)、1/3XY,

(XMsm),雌蝇个体为l/3XXmm,把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分开考虑,只考虑性染色体,

子一代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3/4X、1/40,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含有X,子

二代中3/4XX、1/4X0:只考虑常染色体,子二代中l/2MSm、l/2mm,l/8mmX0致死,

XXmm表现为雌性,所占比例为3/7,雄性个体3/7XXYYXXMsm)、1/7XY'(XMsm),

即雄性个体中XY厮占比例由1/2降到1/4,逐代降低,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由1/3变为

3/7,逐代升高,C正确,D错误。

故选D。

10.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

蒜鳞茎产量的影响,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理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

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如图。

S

dR

vo

A.多效嗖通过增强AGPase活性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

C.喷施赤霉素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提高鳞茎产量

D.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与对照组比较,多效哇可提高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

活性,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

【详解】A、由图可知,多效唾可以增强AGPase活性,促进鳞茎中淀粉的合成,间接

参与细胞代谢,A错误;

B、由题“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哇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

可知,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的甲醇-清水稀释液处理,B错误;

C、由题可知,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进而抑制鳞茎中淀粉的积累,根据石蒜地

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喷施赤霉素不能提高鳞茎产量,反而使

得鳞茎产量减少,C错误;

D、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用外源激素赤霉素和植物

生长调节剂多效喋处理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D正确。

试卷第8页,共22页

故选D。

11.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

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答案】A

【分析】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

条件反射。

【详解】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

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

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

正确;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

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

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

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故选An

12.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

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一作用

—>、E去向

T抑制

9单胺氧化的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

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D.NE-P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

子通透性

【答案】B

【分析】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

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

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a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

确;

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a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p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B。

13.高原鼠兔的生殖活动与光照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下图表示了短日照通过视网膜-

松果体途径对其性激素分泌的调控,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神经中枢

注: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褪黑素合成与分泌

A.高原鼠兔属于短日照繁殖的动物

B.短日照调节褪黑素释放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褪黑素

C.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的结合引起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日照时长对高原鼠兔性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

松果体,图中去甲肾上腺激素是由传出神经的突触前膜释放的,即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

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高原鼠兔在短日照下,最终性激素分泌减少,因此属于长日照繁殖的动物,

试卷第10页,共22页

A错误;

B、短日照调节褪黑素释放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B

错误;

C、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的结合引起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由图可知,日照时长对高原鼠兔性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D。

1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是一种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体产生抗血小板自

身抗体导致吞噬细胞破坏血小板过多而造成血小板减少,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

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IVIG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是IgG抗体,其包括Fab和Fc片段。

研究人员分别用IVIG、Fab片段和Fc片段注射给小鼠,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如

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血小板数量(X109/L)

2-*对照

InIVIG

0.5-

0

4812162024^^(h)

A.IVIG能减缓血细胞减少的主要成分是Fc片段

B.该实验所用的小鼠必须是各项生理功能正常且各组小鼠的生理状况基本相同

C.产生抗体的细胞与吞噬细胞都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属于免疫系统缺陷病

【答案】A

【分析】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技巧:(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

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3)浆

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详解】A、相比于对照组、Fab片段和Fc片段组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中IVIG

可以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且Fc片段组延缓血小板数量的下降效果仅次

于IVIG组,说明起作用的主要是Fc片段,A正确;

B、该实验所用的小鼠是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的小鼠,B错误;

C、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C错误;

D、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是由于人体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吞噬细胞破坏

血小板过多而造成血小板减少,其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Ao

15.如图为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机制,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是目前最新

的治疗方式之一。治疗时,将粉尘螭(变应原的一种)制成滴剂,然后通过依次增加浓

度的方式舌下含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变应原初次接触AR特异性个体不会引起免疫反应

B.变应原再次刺激机体,肥大细胞会迅速增殖引起二次免疫

C.SLIT治疗通过多次含服变应原可能使肥大细胞的活性介质耗尽

D.活性介质作用于辅助性T细胞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C

【分析】体液免疫中的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

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A、变应原初次接触AR特异性个体时,会引起该个体通过特异性免疫产生IgE

抗体,即会引起免疫反应,A错误;

B、由图可知,同种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吸附有IgE抗体的肥大细胞会释放活性介

质,从而引起辅助性T细胞所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而不是引起二次免疫反应,B错误;

C、SLIT治疗是将粉尘螭(变应原的一种)制成滴剂,然后通过依次增加浓度的方式舌

下含服,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用变应原刺激,可能使肥大细胞的活性介质耗尽,C正确:

D、活性介质被释放后出现在体液中,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辅助性T细胞,这体现了细

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不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16.突触后电位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具有时间总和与空

间总和现象。时间总和是指连续阈下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同一位点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

叠加的现象;空间总和是指同时阈下刺激不同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

试卷第12页,共22页

下图1为神经元A、B、C、D之间的联系,图2表示神经元A、B、C受刺激后突触后

神经元D上膜电位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实验

--四

+3

ttttttt

AAAA-BA+BA+C

时间

图2

A.图1中,①②③共同组成了突触,②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

B.图2实验一、二对比表明时间总和与刺激时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有关

C.图2实验二、三分别呈现的是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现象

D.图2实验三、四表明A、B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

递质

【答案】D

【分析】1、分析图1:AD、BD、CD之间存在突触,D神经元上连接着微电极,可检

测电位变化。

2、分析图2:单次刺激A、B,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

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刺激强度在阈值之下。

【详解】A、据图可知,A和D可以形成突触,则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和③突触后

膜共同组成了突触,②的本质是组织液,其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时间总和是指连续阈下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同一位点引起突触后神经

元电位叠加的现象,结合图2可知,实验一和实验二神经元A连续受刺激的时间间隔

不同,所引起的膜电位幅度也有差异,故实验结果表明时间总和与刺激时突触后膜上的

电位有关,B正确;

C、空间总和是指同时阈下刺激不同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实验二

中是A神经元连续受刺激,实验三中是单次刺激神经元B及同时刺激神经元A和B,

分别呈现的是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现象,C正确;

D、据实验三分析可知,单独刺激B,能引起膜电位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且A和

B同时刺激时,膜电位变化更大,说明A和B释放的均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而实验四

中同时刺激A和C,膜电位表现为静息,说明C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题

17.强光条件下,植物吸收的光能若超过光合作用的利用量,过剩的光能可导致植物光

合作用强度下降,出现光抑制现象。为探索油菜素内酯(BR)对光抑制的影响机制,

将长势相同的苹果幼苗进行分组和处理,如表所示,其中试剂L可抑制光反应关键蛋白

的合成。各组幼苗均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用强光照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呷(

如)(1)光可以被苹果幼苗叶片中的色素吸收,

分离苹果幼苗叶肉细胞中的色素时,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主要吸收

的光的颜色是

(2)强光照射后短时间内,苹果幼苗光合作用暗反应达到一定速率后不再增加,但氧气的

产生速率继续增加。苹果幼苗光合作用暗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可能的原因有

(答出2种原因即可);氧气的产生速率继续增加的原因是

(3)据图分析,与甲组相比,乙组加入BR后光抑制(填“增强”或“减弱”);乙组与

试卷第14页,共22页

丙组相比,说明BR可能通过发挥作用。

【答案】(1)蓝紫

(2)五碳化合物供应不足

C02供应不足强光照射后短时间内,光反应速率增强,水光解产生氧气的速

率增强

(3)减弱促进光反应关键蛋白的合成

【分析】该实验探索油菜素内酯(BR)对光抑制的影响机制,自变量是对幼苗不同的

处理,因变量为光合作用强度,由曲线可知,BR可能通过促进光反应关键蛋白的合成

来减弱光抑制现象。

【详解】(1)苹果幼苗叶肉细胞中的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其中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故色素分离时,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最快

的色素是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C02的含量,温度等;其内部因素有酶的

活性、色素的数量、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等。强光照射后短时间内,苹果幼苗光合作用暗

反应达到一定速率后不再增加,可能的原因有五碳化合物供应不足、C02供应不足;氧

气的产生速率继续增加的原因是强光照射后短时间内,光反应速率增强,水光解产生氧

气的速率增强。

(3)据图分析,与甲组相比,乙组加入BR后光合作用强度较高,说明加入BR后光抑

制减弱;乙组用BR处理,丙组用BR和试剂L处理,与乙组相比,丙组光合作用强度

较低,由于试剂L可抑制光反应关键蛋白的合成,说明BR可能通过促进光反应关键蛋

白的合成发挥作用的。

三、实验题

18.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

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如图所示。

迷走神经密数

»乙酰胆碱

炎症

促进A

N受体促进

抑制

V

消化液<TNF-a>TNF-a

胃腺、肠腺肠巨噬细胞

分组处理TNF-a浓度

甲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乙腹腔注射LPS++++

丙腹腔注射LPS+A处理++

注:"+”越多表示浓度越高

⑴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

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

(2)消化液中的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的作用有、、。(答出3种作用即可)

(3)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通过腹腔注射脂多

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TNF-a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

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推测A处理的3种可能的作用机

制:;;。

【答案】(1)副交感神经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

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pH

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使促胰液素分泌增加(或其他合理答案,以上三个空

的答案顺序可颠倒)

(3)抑制TNF-a合成抑制TNF-a释放增加N受体数量(或其他合理答

案,以上三个空的答案顺序可颠倒)

【分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

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

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试卷第16页,共22页

【详解】(1)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

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可以

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可以有以下作用: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酶与之结合:

提供胃蛋白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适宜pH;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

进而促进消化。

(3)结合图示可知,丙组的TNF-a浓度低,炎症程度低于乙组,TNF-a作为一种细胞

因子,化学成分是一种蛋白质,仅考虑A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可能的原因是抑制

TNF-a合成;抑制TNF-a释放;增加N受体数量。

四、综合题

19.果蝇的正常眼与无眼是1对相对性状,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该性状的遗传

方式,需从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显隐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正常眼雌果蝇与无眼

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杂交结果绘制部分后代果蝇的系谱图,如图所示。不考虑

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

IOyBB-rOO正常眼雌果蝇

M23±4□正常眼雄果蝇

nOQTDO■无眼雄果蝇

1234

mU?)

12

(i)据图分析,关于果蝇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可以排除的是—o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

位于x染色体上,in-i与川-2杂交的子代中正常眼雄果蝇的概率是—o

(2)用n-i与其亲本雄果蝇杂交获得大量子代,根据杂交结果—(填"能''或"不能”)确

定果蝇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理由是一O

(3)以系谱图中呈现的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要求:

①只杂交一次;②仅根据子代表型预期结果;③不根据子代性状的比例预期结果)实验

思路:—;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o

【答案】(1)伴X显性遗传和伴Y遗传3/8

(2)不能如为常染色体遗传,则不论正常眼为显性还是隐性,用H-1与其亲

本雄果蝇杂交组合都是测交类型,子代性状分离比都是1:1,故无法判定其显隐性

(3)H-2(或H-1或H-4)和H-3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若子代全为正常眼,

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若子代出现无眼雌果蝇,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子代无眼

果蝇全为雄性,则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分析】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同源区段遗传,果蝇的有眼与无眼可能是常染色体

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或伴X染色体显性、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假设控制正常眼和无

眼性状的基因由A/a控制。

【详解】(1)在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同源区段的情况下。1-1正常眼雌果蝇与I-2

无眼雄果蝇杂交,子二代中雌果蝇为正常眼,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不可能为伴X显性遗

传,若为伴X显性遗传,则其雌性子代均为无眼;I-4正常眼雌果蝇与I-3无眼雄果

蝇杂交,11-3雄果蝇为正常眼,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不可能为伴Y遗传,若为伴Y遗传,

II-3应为无眼性状,则该性状的遗传不可能为伴Y遗传;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

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为伴X隐性遗传,即I1I-1的基因型为XAY,

H-2的基因型为XAXa,IH-2的基因型为1/2XAX\1/2XAXA,其产生的雌配子及比例为

3/4XA、1/4X",1H-1产生的雄配子及比例为1/2XA、1/2Y,因此产生子代正常眼雄果蝇

XAY概率是3/4x1/2=3/8。

(2)如果正常眼为常染色体隐性,则1-2为Aa,H-1为aa:如果正常眼为常染色体

显性,则1-2为aa,11-1为Aa;两者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均为1:1,故不能判定其显

隐性。

(3)以系谱图中呈现的雌、雄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且只能杂交一次,则其

基因型具有唯一性才可以,11-1、II-2,II-3均为雌性且基因型相同,故可以选择H-2

和II-3杂交,并观察其子代的表现型。如无眼性状的遗传为伴X隐性遗传,II-2和II-3

的基因型为XAXa、XAY,后代雌果蝇均为正常眼,雄果蝇有正常眼和无眼,只有雄果

蝇有无眼性状;如无眼性状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II-2和H-3的基因型为Aa、Aa,后

代雌果蝇和雄果蝇既有正常眼也有无眼;如无眼性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I-2和U-3

的基因型为aa、aa,后代雌果蝇、雄果蝇都只有正常眼。

20.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

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

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级

试卷第18页,共22页

1%~20%21%~40%AB

41%~60%C

61%~80%D

81%~100%E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

频度级

的频度最可能属于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

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

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种。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o

【答案】(1)E小

广

(2)200

(3)ABCD

(4)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

活动的干扰

【分析】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

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内容:(1)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

物种的关系等。(2)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

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

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

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的种群密度小,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

落中分布范围广。

(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

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

(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

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故选ABCD。

(4)群落演替的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

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③种内与种

间关系的改变。④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21.某种类型的白血病由蛋白P引发,蛋白UBC可使P被蛋白醐识别并降解,药物A

可通过影响这一过程对该病起到治疗作用。为探索药物A治疗该病的机理,需构建重

组载体以获得融合蛋白FLAG-P和FLAG-PA。PA是缺失特定氨基酸序列的P,FLAG

是一种短肽,连接在P或P△的氨基端,使融合蛋白能与含有FLAG抗体的介质结合,

但不影响P或P△的功能。

(1)为构建重组载体,需先设计引物,通过PCR特异性扩增P基因。用于扩增P基因的

引物需满足的条件是、为使PCR产物能被限制酶切割,需在引物上添加相应的

限制酶识别序列,该限制酶识别序列应添加在引物的(填“3,端”或“5端

(2)PCR扩增得到的P基因经酶切连接插入载体后,与编码FLAG的序列形成一个融合

基因,如图甲所示,其中“ATGTGCA”为P基因编码链起始序列。将该重组载体导入细

胞后,融合基因转录出的mRNA序列正确,翻译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