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陈寅恪“恪”字读音_第1页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_第2页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_第3页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一、“陈寅恪”名字及“恪”字辈的由来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县人。清雍正末年,陈寅恪的六世祖陈鲲池从福建上杭县来苏乡中都村迁南昌府义宁州(1913年分为修水、铜鼓两县)泰乡七都竹塅村。

一百多年后,迁入义宁州的怀远人(修水、铜鼓客家人的特殊称谓)开始联宗建祠修谱。咸丰元年(1851)恩科乡试,陈文凤和陈宝箴(陈寅恪祖父)中举。怀远陈姓欢欣鼓舞,借此喜庆,敦促陈文凤、陈宝箴编纂“合修宗谱”(通谱)。因受太平军战事影响,延宕至同治二年秋季将通谱修成。

同治通谱在义宁州怀远陈姓族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理清了过去一百多年来各支自定的混乱世次。在此基础上,陈文凤、陈宝箴制定了

“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凤飞占远耀,振彩复西江”的行辈派号。规定从开基祖下延到二十一世,一律按通谱派号取名,废止以前各支自定的私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使“三恪封虞后”的新派号顺利推行,陈宝箴家族将二十一世已成年子弟的原名都改成“三”字。如陈宝箴从侄“陈成塾”时已三十岁,仍按新谱派改名“三略”,陈宝箴长子陈三立时已十一岁,已按私派取名“成牧”,亦改名“三立”,可见陈宝箴作为宗族核心人物推行通谱派号决心之大。

“三恪封虞后”典出我国古代的一项礼制。古代新王朝为巩固统治,对前朝贵胄后裔赐予封地,以示尊礼。周武王得天下后,封舜帝之后媯满于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立陈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因此,“三恪封虞后”概括了陈姓受姓的尊荣和陈姓的史源,也蕴含着“恪”字的音、形、义。明焦竑《焦氏笔乘·古字有通用假借》条:“‘以备三恪’,恪当读如客,恪、客古通用”。清吴大澂(愙斋)《古籀汇编》卷十据周朝的愙鼎考证:“愙(恪)”为“客”字的异文,三恪即三客,即以客礼相待夏、商、周三代子孙之意。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五月十七日寅时,陈宝箴的六孙在长沙降生。因生在寅年寅时,故名寅恪。“寅”字有恭敬之义,长辈按名与字对文互义的习俗,取字彦恭(未用)。陈宝箴有八个孙子:老大衡恪(师曾)、老二殇、老三同亮殇、老四覃恪(陟夫)、老五隆恪(彦和)、老六寅恪(彦恭)、老七方恪(彦通)、老八登恪(彦上)。(据修水怀远怀远陈姓民国九年五修谱)。

在老家修水县,怀远陈姓自通谱派号颁行后,著录在宗谱上的恪字辈有960余人(如果加上铜鼓县,还不止此数),其中陈宝箴家族的恪字辈有60人。在这近千人的恪字辈中,曾有六个“陈寅恪”。今恪字辈用“恪”字取名者尚有百余人。(据修水怀远怀远陈姓民国三十二年六修谱)。

“文革”以后,民间已不时兴按谱派取名。陈文凤、陈宝箴制定的二十辈派号到“良”字辈后基本歇绝。因此,“三恪封虞后”五辈派号的通行,就成为这个客家宗族从几十个分散家族构建凝聚为一个大族、望族的历史记忆。陈寅恪兄弟作为“恪”字辈的翘楚,他们的名字已成为这个宗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名字的读音也与这个宗族所在地有着地域文化上的渊源关系。

二、北京话“恪”字两读现象

“恪”字的正字为“愙”,从宋《广韵》到清《康熙字典》都只有一个反切,宕摄开口一等字,折合成现代语音即kè音。但民国初年以后的字典“恪”字却增加了一个què的又读音:

商务1912版《新字典》:恪,苦各切。读如却;

商务1915版《辞源》:恪,可赫切。亦读如却;

商务1937版《国语辞典》:恪(愙),ㄎㄜ科。又读ㄑㄩㄝ却;

商务1949版《国音字典》:恪,ㄎㄜ。(又)ㄑㄩㄝ;

人民教育1953版《新华字典》:恪ㄑㄩㄝ

ㄎㄜ(又);

商务1957版《新华字典》:恪ㄑㄩㄝquè

ㄎㄜkè(又)。

可见北京话“恪”字两读现象由来已久,1953版《新华字典》甚至把“ㄎㄜ”标为又读音。1965年第2期《中国语文》发表周定一《对〈审音表〉的体会》一文,说“‘恪守’的‘恪’有què、kè两读,北京比较通行的是què,合乎北京语音一般演变规律……”。

“恪”字在北京话里有两读,与“腭化”有关。约从明末开始,北方语系中舌根音g、k、h的细音(韵母为i、ü的音节)向舌面音j、q、x转变。也就是说古音本没有舌面音j、q、x,今音中一部分读j、q、x声母的字是从古音g、k、h声母中分化出来的。语言学界称这种发声部位的改变为“腭化”。如“卡”字既读kǎ,又读qiǎ。北京话“客”字有kè

qiě两读。“客”为“愙”的本字,“客”有两读,由它孳乳出来的“愙”自然也会有两读。

也有专家从文读、白读的角度来分析北京话“恪”字两读现象,认为“恪”字文读为

kè,白读增加了介音,从而腭化成què。

陈寅恪曾在清华大学工作多年。北平的文人和清华、北大的师生称呼他的名字有念kè的,有念què的,以后念què者逐渐增多。但陈寅恪对别人念què成风并不认同,曾对同事毕树棠和学生石泉说过“我的名字念kè”。

三、纠正两种错误的说法

1、老家方言念què说

1996年12月25日《团结报》发表《“恪”字读音》一文,说“客家人习惯将‘恪’读

què。义宁陈氏一直保持客家传统,故陈氏昆仲名中的‘恪’字均读què。友人及学生即约定俗成随之,将‘恪’读

què。因‘恪’读

què系客家习惯,故诸工具书不载què音。”1997年第4期《文史知识》转载了这段文字。此说一出,影响极大。

按此说从方言旧读的角度来解决《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恪”字不载què音,而陈寅恪家人、部分弟子念què的困惑,大方向没有错,只是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北京方言旧读和1959年后字典不载què音的原因上,而转从陈寅恪老家方言去寻找解释。后来传播此说的学者更没有用考据的精神方法,带着问题深入到陈寅恪故里作一次田野调查。

客家话没有què这样的音节(无撮口呼韵母),且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入声,修水客家话也不例外。“恪”字古音为入声铎韵,故修水客家话读“恪”字为入声ko,类似于普通话“贺”“貉”字的发音。笔者十余年来在修水、铜鼓乡间搜集陈宝箴家族史料,遇到的恪字辈,上至八十老人,下至七八岁小孩,无一例念què。他们背诵谱派诗“三恪封虞后……”时也从不将“恪”念成què。

2、陈寅恪本人念què说

2001年新世界出版社所出《思想的魅力——在北大听讲座》第3辑《百年中国史学回顾》有这么一句:“‘恪’为什么念què呢?陈先生自己讲我这个字念què,所以就念què了(笑声)”。如果作者能举出陈寅恪讲这句话的原始出处,当增加可信度,然而至今没有发现可以证明陈寅恪何时何地讲过这种话的文献材料。

而可以证明陈寅恪自己不会念què的文献材料和理由却非常多。

首先,陈寅恪在书面上,从青年到老年,从未将自己的名字写成què。

①、1921年,陈寅恪在柏林大学新生登记册上署名为TSChen

Yin

Koh。(刘桂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