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双频激发法技术规程DZ/T0069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391地球物理勘查基本术语DD2006-03岩矿石物性调查技双频激发极化法dual-frequencyinducedpolarizationmethod,简称DFIP。F=100%(1)2psH=K.ΔVHI或psL视金属因素apparentmetalfa依据公式(2)和(3)中的视电阻率计算公式,通过下面公式计算获得视金属因素Ms。S(psL.psH)ssLM=(psLS(psL.psH)ssL视激电率apparentinducedpolarization依据公式(2)和(3)中的视电阻率计算公式,通过下面Gs双频道幅频测量dual-frequencyamplitudemea1AB2MN3I4F/Fs5ρs6ρsL7ρsH38Ms9KΔVLΔVH4.1应用范围4.1.1用于发现有一定规模的、致密或浸染状的铜铅锌、多金属等硫化矿床以及相应的伴生贵金属、稀有金属和其他矿床。4.1.2用于寻找磁铁矿、有极化效应的赤铁矿和镜铁矿、锰矿等黑色金属矿床。4.1.3用于寻找煤、石墨矿等非金属矿床。4.1.4用于解决水文、工程、环境、灾害等地质问题。4.2应用条件4.2.1目标体与围岩介质存在明显的激电效应差异。4.2.2目标体有足够的规模,观测的异常信号可以从干扰场或背景场中分离出来。4.2.3在存在人文电磁噪声的环境中,观测参数的数据质量能达到本规程所规定的工作精度要求。4.2.4具备必要的地形条件和接地条件。4.2.5保证低频电位差和高频电位差的观测精度,即保持一定的信噪比。5.1编制原则5.1.1技术设计应以地质任务为依据。5.1.2同一项目由几个单位同时施工,应统一编制技术设计。5.2方法有效性分析5.2.1技术设计中,可依据下列资料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a)邻区或其他地质条件类似地区的实际工作结果与效果;b)工区地电模型的正演计算或模拟结果;c)收集工区资料、踏勘资料及现场试验结果。5.2.2技术设计中,应详尽地分析配合其他种类方法解决地质问题的可能性程度。5.2.3资料收集、野外踏勘及现场试验。5.2.3.1资料收集了解工区内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查程度并收集相关资料,资料收集应包括下列内4a)地质资料;b)地层、岩石物性资料;c)钻井和测井资料;d)地球物理资料;e)地球化学资料;f)遥感资料;g)测绘资料;h)地形、水系、气候、人文、交通等资料;i)其他相关资料。5.2.3.2踏勘主要目的是了解工区概况,以确定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a)了解工区的地形、地貌、接地、通视、交通、食宿等工作条件;b)概略了解工区的地质情况、核实可供利用的山地工程、测绘标志、以前的物化探测网及异常标志等;c)了解工业和人文干扰因素的种类、强度、分布特征及规律等情况;d)收集主要岩矿(包括第四纪覆盖层)石的电阻率、幅频率等物性参数;e)采集适量不同种类的岩矿石标本进行测定分析,初步掌握有工业价值的矿产种类、矿石富集程度及与物性参数的关系。5.2.3.3现场试验试验剖面应具有代表性,尽可能使其分别获同时通过天然露头、探矿工程、具有代表性的控制的已知目标体、干扰体、人文干扰区及干扰源。现场试验应解决如下问题:a)测量电位差的大小和干扰强度,能达到的观测精度;b)主要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特征;c)供电和测量电极距的选择;d)工作频率的选择。工作条件允许时,技术试验应尽可能与踏勘结合进行。5.3工作方法选择主要包括电极排列及频率选择。5.3.1电极排列电极排列(或称电极装置)指的是A、B、M、N四个电极的组合方式。电极排列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双频激电法中,常用的有“中间梯度”、“偶极-偶极”、“对称四极”、“三极”、“二极”(“近场源”)以及其“测深”等装置形式。双频激电普查常用的电极排列有中间梯度装置,偶极-偶极装置。在详查或研究异常阶段,也采用其它装置类型(联合剖面、对称四极测深、三极测深、五极纵轴测深等)。5.3.1.1中间梯度装置中间梯度装置(图1)是用A和B两个供电电极进行供电,测量电极M和N则沿着测线逐点移动进行观测。5 MNABMNABBAMNBAMNMN(12)(33(33)根据工作任务,中间梯度又可以分为三种方式:a)主线测量方式:MN在AB连线中间的(一般取AB长度的2/3)范围内测量;b)主线加旁线测量方式:MN除了在AB的中间连线(一般取AB长度的2/3)进行测量外,还在AB两侧与AB平行的旁线上进行测量,可以减少供电极的移动次数,旁测线与主测线间的最大距离,应不超过AB的五分之一。c)全域测量方式:是指每条测线不限于2/3AB,而是扩展到整个AB,甚至扩展到A和B的连线的延长线上。也就是说,在AB供电的情况下,只要是能够测量到足够大小电位差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测量范围。在以发现异常为目的的普查工作中,b和c两种方式由于效率高而常常被采用。详查时,要获得异常的正确形态,则宜采用a的测量方式。而且要将可能的矿体置于AB的中间,使AB垂直异常走向。中间梯度排列的参数选取原则如下:a)AB距的选择应根据目标体埋深和测线长度合理布设,应通过野外试验选选择。b)测点间距的大小应根据所寻找的目标体大小和最小可观测电位差来折中选择。c)应选择有效措施消除电磁耦合影响。d)中间梯度排列的装置系数计算公式为:2π --+AMANBMBNAM-供电电极A点到测量电极M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AN-供电电极A点到测量电极N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BM-供电电极B点到测量电极M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BN-供电电极B点到测量电极N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5.3.1.2偶极-偶极装置偶极-偶极排列有时也称双偶排列。两个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彼此分开,各在一边,沿一直线结果记录在OO,'中点,探测深度随n增加而增大。6anaaAOBM'ON双偶极剖面测量时,各电极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每次测量后,4个电极一起向前移动一个距离,一般为测点距,等于MN。有时也常在每一个测点测量几个深度上的极化率,这时所用排列也可称为偶极-偶极拟剖面测量。偶极-偶极排列参数选择如下:a)一般取AB=MN=a,隔离系数n=1,2,3,4...,OO'=a(n+1),O和O'分别是AB和MN的中点。为增强观测信号,可采用较大的供电电极距(AB>MN)。b)用于扫面工作时,OO'应根据目标体埋深选择合适的值,应取OO'之2H(H为拟探测地质体顶部c)通常取OO'的中点位置为记录点,向下取OO'2作为视深度。d)a值通常等于测点距,具体应通过试验确定。d)偶极-偶极的装置系数计算公式见公式(6)。当AB=MN时,计算公式可简化为:5.3.1.3对称四极装置包括对称四极剖面(见图3)和对称四极测深(见图4对称四极剖面应用较少但测深应用较多。对称四极排列的AB和MN对称分布,共有一个中线点O,O点也作为记录点,规定MN=L,AB=2L,A、M、N、B的4个电极同时沿测线移动。这种排列称为“Schlumberger”排列。当AM=BN=MN=L时,称为“Wenner”。这类排列的探测深度随L增加而增大。 AMNB同时移动I ΔVNBAMONB在双频激电法测深时,通常固定MN,逐步增加AM和BN,这样可在同一测点得到不同深度上的信7 I ΔV AMONB ΔV对称四极排列的参数选取原则如下:a)一般AB6<MN<AB3,在AB改变的一段范围内MN不变。当AB增大到=3时,再将MN增大,在这两种MN交替处的“接头点”,同一AB对两种MN都进行观测,以便圆滑曲线。b)保持固定值(例如AB与MN同步增加,形成等比测深。c)在山区进行测深时,测点应选择尽量平台的地带,即以最大为半径的范围内地形起伏不超过d)布极方向,在平原地区,当各层分界面及标准层顶板的倾角不超过几度时(<5oAB的方向课任意先定;在山谷中,布极方向应与山谷走向一致,同时AB电极应尽量避免通过电性显著变化带,如沟谷、河流、石崖、大断裂等,以防止和减少地表电流屏蔽和非各向同性等的影响。e)对称四极排列的装置系数计算公式见公式(1)。5.3.1.4三极装置和联合剖面三极排列(见图5)由沿测线排列的三个移动电极组成:一个供电电极A和两个测量电极MN。另一个供电电极C固定放在远处,习惯上称之为无穷远极,测量结果只决定于A极产生的电场。极距按如下规定,L=OA=极距,O为MN中点,l=MN,探测深度随L增加而增大。记录点通常可选为MN中点或AM的中点。由于这种装置不对称,发现的异常要离开极化体正上方向MN方向位移。因此图示和报告中要标明记录的位置。CI ΔVAMON在MN前后各布置一供电电极A、B,同时用无穷远C作为公共的供电电极,在每一个测点上用一对MN,分别用A、C供电和B、C供电,进行两次测量,组成AMN和MNB两个三极测量,这种方式称为联合剖面法。由于异常位置与记录点位置有关,在联合剖面中通常选择MN中点作为两次测量结果的公共记录点。对于同一极化体,AMN和MNB的测量结果将在极化体上方形成交点。利用这种交点的性质8和曲线的不对称性可以判断极化体的产状、形态。三极装置的参数选取原则如下:a)一般取AO>3H(H为拟探测地质体顶部深度b)MN=~AO;c)应选择有效措施消除电磁耦合影响;d)“无穷远极”应垂直测线布设,它与最近测线的距离应超过10倍AO;e)三极装置的装置系数计算公式为:5.3.1.5二极装置MN测量电极N在“无穷远”处,其电位为零,观测的是M点的电位,信号较强。如果AM取得较小,可在电流不大时,得到较强的观测信号(见图6)。如果采用的AM不大,也称为“近场源激电”。父CIN ΔV父AMO二极排列的参数选取原则如下:a)与MN较小的电极排列相比,电位测量的探测深度较大。但由于N极不在很远,MN之间的距离大,易受大地电流等各种干扰,且分辨率有所下降;至掩盖下部矿体异常,故适宜在围岩极化率低的情况下使用;c)由于有两个无穷远极,它们的布设好坏是这种排列施工中最重要的问题。通常,为了减少导线间的耦合作用,两个无穷远极要放在不同的方向上。一般,供电电极B可放在垂直测线的方位上,而测量极N则可放在测线的延长线上,且保证测量中M、N间的距离不小于5倍AM;另外,B、N间距离也要大于5倍极距,以免B极影响测量结果。在山区地形复杂,B极和N可沿等高线、山谷放置。当然,此时必须注意导线间的耦合效应。d)二极排列的装置系数计算公式为:5.3.1.6五极纵轴测深装置x五极纵轴测深装置(见图7)由五个电极组成:以测深点作为坐标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一般应根据地形及地质构造标定坐标系的横轴(x)及纵轴(y力求使x轴垂直于勘探对象的长轴方向,同时尽可能把y轴放在地形平坦、地表土质均匀及接地条件良好的方位上;供电电极A(中心点)位于测深点上,两个与Ax9极相异性的供电电极B1、B2对称地布设在A极两侧,且AB1=AB2,在y轴上设置测量电极M、N,并逐点移动测点电极进行观测。yNy2 My1 (-I2)(+I)(-I2)B1AB2x五极纵轴测深装置的参数选取原则:a)供电电极L一般取等于最大勘探深度的2~3倍;b)测量装置布设完成后,依次通过AB1、AB2供电,读取电流值,尽量保持AB1和AB2之间的电流值相等或接近。c)五极纵轴测深装置系数计算公式为:1y2K=2πy2-y1-1+11y2五极纵轴测深装置常用来探测一些非层状地质体,在一定的地电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探测效果,与其他电测深装置相比,具有分辨能力强,曲线直观、解释简单、受地层影响小等优点,常常应用于水文及工程地5.3.2频率选择双频激电法推荐使用以下4组频率对(见表2)。频组频率对01Hz与1/13Hz12Hz与2/13Hz24Hz与4/13Hz38Hz与8/13Hz5.3.3减少感应耦合的方法a)采用供电装置和测量装置分开的偶极-偶极装置;b)将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拉开一定距离布设;c)采用较低的频率进行工作;d)采用多频观测进行电磁耦合校正。当工作地区大地电阻率很低,电磁耦合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电磁耦合校正。5.4测区与测网5.4.1测区范围应根据地质任务、勘查对象、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情况,按照既能满足地质任务所要求的详细程度和精确程度,又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参照GB/T18314-2009和DZ/T0153-2014的相关要求执行。5.4.1.1测区布置应注意完整,避免零碎和参差不齐。5.4.1.2普查时的测区范围,应是地质成矿预测区或根据区域物化探资料圈定的找矿远景区。5.4.1.3详查时的测区范围,应是地质及物化探资料认为可能赋存矿体的地段,应适当地扩大测区范围,以可测量到背景场为准。5.4.2测线方向5.4.2.1测线应尽量垂直于所探测地质体的走向、地质构造方向或垂直于其他物化探异常的长轴方向。极化体走向有变化时,测线应垂直于其平均走向。极化体走向变化较大时,应分别布置垂直走向的测线,进行面积性的探测工作。5.4.2.2测线宜与已有地质勘查线、物化探勘探线、地质剖面重合及通过钻孔。5.4.2.3测线位置应避开村镇、厂矿区、输电线等工业和人文干扰强烈区域。5.4.3测线(点)号编排规则,同一测区应统一编号,采用相同比例尺,通常采用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增大顺序编排。5.4.4比例尺与测网密度5.4.4.1比例尺与测网密度,应根据具体勘查任务和地质条件确定。a)普查。线距应小于最小探测目标体的走向长度,保证有1~3条测线穿过最小有意义目标体的异常。中梯装置应至少有3个满足观测精度测点位于最小有意义异常范围内,轴向偶极装置应至少有5个测点在这一范围内。b)详查。应保证3~5条测线通过最小有意义目标体的异常的上方。中梯装置的点距应要求5~7个满足观测精度的测点分布在最小有意义目标体的异常范围,轴向偶极装置的点距应要求8~10个满足观测精度的测点分布在最小有意义目标体的异常范围。c)精测。剖面应当穿过异常中心,垂直异常走向。剖面的长度和测点的密度应以完整反映异常细节特征为原则,使得不需要进一步延长剖面或加密测点。5.4.4.2剖面类装置常用的比例尺和测网密度见下表3,点线距与最小探测深度有关,可依据目的任务及目标体特征做适当调整。5.4.5测地工作5.4.5.1测点位置的质量指标有平面点位误差、相邻点距误差和相对高程误差。5.4.5.2测地精度测点位置(按工作比例尺所绘的图上)的质量指标列于表4。相对高程A63332B5555.4.6测网联测测网基线点、重要剖面端点、特殊测点(测深点)、主要异常及探矿工程(包括建议施工的探矿工程)位置,均应埋设固定标志与附近E级或以上GPS控制点联网,并且计算坐标。有正式地形图而缺少GPS控制点(或物控点)资料,又不能建立坐标系时,允许只将测网与附近永久性地物标志联系,但应按联测关系将测网位置标绘在地形图上。对于满足表5关系的小面积测区,允许其测网只与附近永久性地物标志联系,但也应按联测关系将测网位置标绘在地形图上。5.5.1为进行异常解释和布置进一步工作,应对测区内各类岩(矿)石进行电性参数(幅频率、电阻率)测定。下面两类岩性应系统测定:a)勘查目标地质体和干扰地质体。b)电性参数变化范围较宽的岩(矿)石。5.5.2测试场地选择原则。测区内应有足够数量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和物性综合剖面。其中至少有1~2条剖面能够比较完整地穿越测区内不同地层及各种岩体和矿体。综合剖面应选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构造比较简单以及露头比较发育或工程揭露比较充分的地段。5.5.3电性参数测定方法相关细节及要求等见附录B,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露头法和标本法。有钻孔时,应尽可能地进行双频激电法测井或井旁测深。5.5.4标本测定数量应视需要而定,应系统的测定岩(矿)石,每一类应不少于30块。5.5.5应统一测定条件,提高数据质量。5.5.6为配合异常解释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可以进行物理模拟试验或数值模拟。物理模拟试验应按照野外实际地电断面,矿体与围岩的幅频率、电阻率、矿体的空间位置和产状要素等条件布置,或者大致符合相似性原理。5.6设计书编制5.6.1在综合分析已有资料,评估并确认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测网密度、测量方式、装置形式、工作参数等,编写设计书,报技术主管部门批准。5.6.2设计书主要内容:a)目的任务,任务来源;b)测区概况,地质、水文、地球物理特征,以往工作评价;c)方法技术、仪器设备、技术指标、工作量及质量要求;d)工作部署;e)数据处理与解释;f)安全生产、组织与管理;g)生产进度;h)预期成果内容;i)经费预算;j)有关附图及附表。5.7设计书审查与变更5.7.1设计书应由项目主管单位或委托单位审批,经批准后,方可执行。5.7.2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无法按原设计执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变更,并将变更依据及变更内容及时报告设计审批单位,变更得到批准后方可执行。6.1.1编写任务书时,应根据勘查任务和工区地电条件,合理地确定仪器设备的型号和数量。6.1.2双频激电法应使用专门的双频激电仪。双频激电仪包括供电系统和测量回路系统。6.2.1供电系统供电系统包括发送机、高压电源、供电线和供电电极。6.2.1.1发送机根据不同地质任务需要,选择一定功率的发送机。发送机能够发送一组或多组两个频率的组合电流。发送机性能指标:电压测量相对误差≤±3%;电流测量相对误差≤±1%。6.2.1.2高压电源高压电源分为两种,一种是电池组,一种是发电机加整流设备。一般使用电池组作为电源,在需要较大6.2.1.3供电线供电导线的规格应根据用途、电极距大小、供电电流大小和工区自然条件选择,应选用内阻小、绝缘性能好、强度高、耐磨、轻便的导线,截面积一般为2.5~4.0mm2,使用前应做漏电检测(见7.4)。6.2.1.4供电电极一般用钢钎、铜钎、铝钎作供电电极,其长度为60~80cm,直径3~5cm,入土深度40~50cm。6.2.2测量回路系统测量回路系统包括接收机、测量导线和测量电极。6.2.2.1接收机根据不同地质任务,选择满足任务需求的接收机。接收机能够接收一组或多组两个频率的满足测量精度的电位(差)信号。接收性能指标:振幅测量范围:0.6mV~2000mV;振幅测量相对误差≤±1%;工频衰减≥100dB;输入阻抗≥8MΩ。6.2.2.2测量导线一般采用多股铜电线作为测量导线,截面积为1.0~2.5mm2。6.2.2.3测量电极测量电极可采用不极化电极,也可采用铜电极。6.3.1主要仪器和设备均应建立使用档案,并随同仪器一起保存。6.3.2所有仪器设备必须按操作规程和有关说明书使用,及时维修保养,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仪器设备严禁用于生产。6.3.3主要设备应由专人分工保管和使用,人员变动时,交接双方共同对仪器设备进行鉴定并办理交接手6.3.4仪器及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生产期间每月不能少于1次)。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潮、防尘、防震、防暴晒。工作完毕,必须及时把所有开关或旋钮恢复到非工作状态。6.3.5仪器设备的历次检查、维修要详细载入档案。6.3.6仪器设备发生重大故障后,经检修、鉴定、校准后方可使用。6.3.7在长途运输或长期存放前,必须对仪器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及妥善包装。仪器内部电池必须取出。7.1.1技术准备7.1.1.1组织学习相关规范和设计,让工作者明确相关技术要求,必要时进行技术培训。7.1.1.2实地了解测区情况后,拟定或修改施工顺序和其他协调工作的方案。7.1.2仪器准备7.1.2.1基本要求a)按设计要求的数量和规格,备齐全部仪器、检测校验设备、工具、专用记录本或表格等,配备安全生产防护用品,明确专职使用、维护人员。b)校验、调节仪器使其达到仪器说明书标称和本标准的技术指标,并留存校验记录。c)同一测区使用多台仪器工作时,正式开工前应进行一致性校验。7.1.2.2仪器校验仪器校验是指双频激电仪的接收机、发送机必须进行自校和外校。a)每天开工前必须进行仪器校验,经校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仪器校验时发送机和接收机应该分开1~2米的距离,校验电源可用45V的干电池或其它不超过50V的电池组。校验电流一般应达到100mA。校验的方法详见仪器使用说明书。b)校验完毕后断开连线,打开接收机的自校开关,进入自校,待读数稳定后记下自校数据。c)仪器的自校在工作中应每隔1~2小时进行一次,如果气温变化大可缩短间隔时间。7.1.2.3仪器一致性测定当两台(道)或两台(道)以上仪器在同一测区施工,开工前和收工后应进行仪器一致性对比,施工期较长时应增加一致性测定次数,两次一致性测定间隔不大于90天。一致性检查包括室内模拟器上的检查和现场同测点上的检查。要求同一测点任何两台接收机之间的观测均方误差小于设计要求的观测总均方误差的一半,同时填写均方误差统计表(附录C)存档。不符合要求的应查明原因经调整(维修)后再进行校正,校正达标后方可使用。7.1.3日常施工准备7.1.3.1每天出工前(或前一天工作结束后野外作业负责人应向野外工作人员交代当天(或第二天)的准备工作,强调安全生产,明确岗位职责、人员分工,确保协作配合。7.1.3.2明确测网及测线、测点编号,工作量分配,装置形式,极距及电极排列方向,电极的种类与数量,7.1.3.3每工作日开工前(可在前一天晚上)应对仪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应停止使用。对发现问题的仪器须查明原因并维修,然后重新标定,待正常后方可再次使用。7.1.3.4检查需用的辅助设备、工具是否正常,记录、标志及安全保护用品是否够用等。7.1.3.5检使用可充电电池的仪器设备,应检查电池电压,对需要充电的电池进行充电。7.1.4技术参数选择7.1.4.1基本要求a)凡没有开展技术参数选择试验的测区,正式开工前应进行技术参数选择试验(见5.2.3.3)。b)存在较强人文干扰时,应测量噪声水平,分析其特点,计算信噪比,针对测区人文干扰特点进行多周期(次)叠加采集、加大发送功率、更换抗干扰仪器或错时测量等抗干扰试验,选定既抗干扰又便利施工的措施与参数。其中,抗干扰能力以质量检查结果要求为准。7.1.4.2装置的选择应当根据探测对象赋存的地质和地电条件,目标体本身的产状、埋深,工作区的施工条件等适当选择。一般原则:a)发现异常的能力强,Fa异常明显,形态简单;b)装置轻便,移动灵活;c)同等极距下,反映深部目标体的能力强;d)有利于查明目标体的位置、产状;e)受电磁感应耦合的影响较小。7.1.4.3电极距的选择在选定野外观测装置后,异常形态、大小和范围与电极距的大小有关。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a)在测区内有代表性的地段上布置双频激电测深,这时可根据激电测深曲线极值点或趋于饱和的点,选择最佳极距;b)通过分析,研究测区内已知矿体的形态、大小和埋深,并结合所选定的电极排列形式,选择适当的c)电极距具体参数的选择可参照《双频激电法》一书。7.1.4.4频率的选择a)一般而言应使低频足够低、高频足够高;b)具体选择时应考虑异常幅度、观测速度、电磁感应耦合、干扰情况等因素;c)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岩(矿)石参数进行分析,确定为频差为13倍的2频组(见5.3.2)。测线、测点布设应按照GB/T18314-2009和DZ/T0153-2014的规定测定;7.3.1导线布设7.3.1.1供电导线布设a)根据工作任务和装置,选用型号合适、长度相宜的供电导线(避免剩余的导线过长)。b)布设供电导线时,线端必须固定在木桩(铁桩)或树干上,再连接到发送机。不允许直接连到发送机的输出端。c)剩余在线架上的导线应当全部放开,不允许缠绕在线架上,以免形成电感。也要避免缠绕在杂草、树枝等其它物件上,影响收、放。d)当供电极距较大,需要使用两根(或以上)导线联接时,应保证接头牢固,绝缘可靠。e)经过潮湿地区、水塘、河(溪)流、交通线、居民区敷设时,应采取使导线架空足够的高度、埋入地下、两端绑牢等措施,以保证工作安全顺利。f)当采用中间梯度(或对称四极)装置工作时,供电导线应尽量敷设成“”型,使供电导线与测量线分隔足够的距离(至少一个测线距,当进行旁线测量时还应更多)。这有利于减小电磁感应耦合的影响和漏电的影响。7.3.1.2测量导线布设a)采用短导线方式时测量导线不应过长,可沿测线地面布设。b)遇到房屋、溪流、交通线等障碍物,应设法绕过或者采取像布设供电导线同样的措施。7.3.2.1供电电极的埋设a)供电电极采用长约60cm,直径约2cm的铁(不锈钢)电极,电极的表面应经常保持清洁无锈。b)相对固定、移动较少的供电极(中梯的供电极,联剖的远极应采用若干根电极构成电极组,以测量布设的供电点位为中心,垂直测线布成一排(或几排或者布成圆圈或梅花型。电极之间用裸铜线并联起来再接到供电导线上。c)逐点移动的供电极(如轴向偶极装置)宜事先将3-4根电极并联成一组,以测量点位为中心,垂直测线布成一排,再联到供电导线上。d)电极入土的深度,为电极长度的1/3~1/2,每两根电极之间的距离,以1m左右为宜。e)当接地电阻较大时,应采取加多电极、加大入土深度、预浇盐水、挖坑埋设铝箔或铜丝网等措施,以减小接地电阻。f)如果遇到供电点位在岩石裸露、房屋、公路等不宜布极的地方,可以将供电点垂直测线方向平行移测量电极的埋设a)一般采用长40cm左右,直径2cm左右的铜电极,要求各电极的材料一致,以减小极差。也可以使用不极化电极。b)接地条件良好时,可只用一根铜电极;接地条件较差时,应采用2-3根铜电极并联成电极组。c)测量电极应避免布设在废石、沙堆(沙丘)、流水(污水)中,电极引线与测量导线的联接应牢固、畅通。避免线头与杂草、露水、线架等接触。d)禁止在布好的测量电极附近走动或做其它影响观测的行为。e)遇到无法布设测量电极的点位(如房屋、流水、岩石裸露等允许沿垂直测线方向同时平行移动测量电极对,移动的距离折算到装置系数K值的改变不超过±4%。并将移动的距离记录在案。7.4.1漏电检查应使用标称电压500V或1000V的兆欧表进行。7.4.2漏电检查应经常进行,在导线易损区或在潮湿状态下工作更应加强。结束一个区段的观测工作将线收回驻地时,应进行系统的绝缘检查(如过水检查等)和修补。7.4.3在一天的工作中,至少应在开始和结束观测时,转移测线前后、装置改变或重新铺设导线时,应进行供电和测量导线的漏电检查。7.4.4对于长度为D(单位为千米)的导线,供电导线对地绝缘电阻应满足RD>2D,测量导线应满足RD>5D(RD的单位为兆欧)。7.4.5在观测中,发现有漏电存在时,应立即排除并根据漏电点的位置等因素分析漏电对已有观测数据结果的影响。应在漏电排除后逐点返回重新观测,直至有连续三个点的结果符合要求为止。7.5.1发送端7.5.1.1检查发送机及供电回路连接是否正确、可靠。7.5.1.2发送电流的频率(组)应通过试验选择。没有试验工作时宜选择二频组。7.5.1.3发送机供电前,应先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通信交流,确保工作安全。7.5.1.4发送机采集接地电阻数据,确保供电电流足够大,使得接收机端能够观测到电位差,从而提高信噪,保证观测质量。7.5.1.5发送机操作员应监视发送机工作状态,保证供电电流的稳定精度,同时应定时自动(或手工)记录供电电流。7.5.2接收端7.5.2.1检查校验完毕,测量回路接通,在发送端操作员通知供电后方可进行数据采集。7.5.2.2应根据设计的要求和选用的仪器类型,双频激电法可以选择以下观测数据类型:7.5.2.3应根据观测噪声水平、接地条件、供电电流大小设定数据采集的时长和次数,保证采集的数据满足质量要求。7.5.2.4应认真审视仪器显示的电位差值或曲线,及时剔除不合格数据。当观测到异常数据或曲线时,可根据曲线形态判断问题,查明原因,改善观测条件。7.5.2.5在强人文干扰区工作时,应避开干扰严重的时间段采集数据,可增加重复观测次数,以避开干扰时段,取得有效数据。7.5.2.6每个测点应至少采集3个以上的有效数据作为一组有效数据,应计算每一组有效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测点最终的观测数据。7.5.2.7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接收电极附近不得有人扰动。7.5.2.8当信噪比较低时,无法观测到有效数据时,应采取改善AB、MN电极的接地条降低接地电阻,提高发送电压、增加接收机采集次数。7.5.3野外数据记录要求7.5.3.1所有手动输入仪器设备的信息均应记录在野外专用记录本,记录格式参见附录A。应确保数据数据正确,输入数据有误时,应在记录本中标注,以进行修改。7.5.3.2接收端操作员在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应重点记录仪器设备情况、各测点周围可能的干扰物、地质、地形等内容。7.5.3.3不同测区、不同装置形式、不同工作目的的观测数据,应尽可能地分别记录在不同的记录本中。7.5.3.4野外专用记录本应使用中等硬度(2H)的铅笔进行书写,字迹应工整清晰。原始数据不得涂改或擦改,记录出错时可划去重记,但应能辨认重记前的数据,并注明重记原因。7.5.3.5野外专用记录本除用作与观测有关的记录外,不得兼做其他杂项记录,不得空页、撕页和贴其他7.5.3.6对测区内的干扰因素及对可能影响观测结果的布极因素和地形因素,均应在备注加以必要的描述。7.6.1应当天对原始记录进行检查验收,检查记录本各栏目及数据填写是否完成、存储文件名是否正确等。7.6.2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仪器电子记录数据保存到计算机,对比野外纸质记录,检查确认无丢失、遗漏、错误数据后,存盘备份并设定唯一标识。确认所有数据无遗漏并备份成功后方可清楚仪器内存储的数据。提交原始资料时,电子记录应作为原始记录同纸质记录一起提交。7.6.3采用自动记录的仪器,应将原始数据经过必要的整理,调整成统一、易读的格式,打印后由操作人员签字。项目结束后装订成册,作为原始数据提交。7.6.4当天的观测数据应逐点检查、复核、剔除不合格观测值;检查中发现问题时应及时与野外工作人员沟通,查明原因,及时改正。对有疑问的数据记录,应安排重复观测或质量检查。7.6.5当天的质量检查点应及时统计,查看质量是否合格。7.6.6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或观测数据不合格的测点应予返工。7.6.7检查验收人员应在记录本相应页面上签名并填写验收文据。电性参数测定原则及测定方法的相关细节参考见5.5要求及附录B。如果设计书中布置了野外异常研究工作,根据具体内容,可按以下要求实施:a)在对异常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推断的重要目标异常体和对推断解释具有代表性的异常进行野外研究;b)野外异常研究通常采用综合剖面测量方式进行。异常研究剖面长度应涵盖异常的整体范围,两侧皆应进入一段背景场;c)野外异常研究的方法应首选同参数测深类激电法;剖面应实测地形、地表地质、物性;一般还应视探测目标体种类进行化探采样;异常定性难度大的应视目标体条件增加其他物探方法。为提高异常定量反演的可靠性或加大探测深度,允许采用不同种类(或装置)电法参与异常研究工作;d)异常研究剖面应绘制地形-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剖面图;e)异常研究工作为全测区异常定性、定量解释推断提供重要依据。必须进行系统质量检查来衡量采集数据的质量。7.9.1系统检查7.9.1.1系统检查原则a)系统检查应贯穿整个工作的始终,在时间、地段上均匀分布。重点检查出现异常、对解释推断、检查验证有重大意义的地段以及质量可疑地段。b)对测深点的检查,应对同一测深点的所有极距都做出检查测量。c)对面积较大的测区,如各区段的观测条件差异较大时,允许分地段进行检查和评价。7.9.1.2检查工作量的比例应占总工作量的3%。并按规定分别计算FS和ρs的均方误差或均方相对误差。7.9.1.3系统检查观测时,应由与原始观测不同的操作者,在不同的日期进行。a)如条件许可原则上应当贯彻“一同三不同”的原则,即在同一测点,在不同时间,用不同仪器,由不同操作员进行。b)如条件不具备的,允许同一操作员(或用同一仪器)检查,但一定要在不同时间进行。7.9.1.4系统检查观测结果,应以(11)式、(12)式和(13)式计算误差,并应满足设计要求。7.9.1.5系统质量检查结果,应绘制质量检查对比曲线和误差分布曲线,并列入专门的统计报表内。7.9.1.6当误差超本规定指标时,应将检查工作量扩大到总工作量的20%。若扩大检查量后仍达不到本规定的要求,相应测区(地段)的原始数据应作报废处理并返工重测。计算误差时允许舍去确认超差的个别点,被舍去的点数,不得超过参加计算点数的1%。(11)εFs(11)εFss7.9.2视幅频率观测精度的质量评价在双频激电法中,视幅频率Fs观测参数应分别正常场和异常场采用下列的衡量标准。7.9.2.1正常场对正常背景区,视幅频率Fs的观测质量用均方误差衡量,计算公式见公式(11)。((FsiFs)22nFsi—第i个点原始观测的视幅频率值;Fs—第i个测点检查观测的视幅频率值。在异常场上,视幅频率Fs的观测质量用均方相对误差(MF)来衡量,计算公式见(12)。nn(Σ|ni)2 )i=1(F'FF'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式子(10)。7.9.2.3评价标准a)一般要求εFs<土(0.4%~0.5%)。对异常和背景均较低弱的地区,或者为了特殊的地质目的,(0.2%~0.3%),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精度。b)对干扰较大,异常幅值也较大的困难地区,也可设计低精度,如εFs=土1.0%。在某一地区,究竟采用多大的εFs,应根据承担的任务要求、当地极化背景的高低、干扰水平以及拥有的仪器性能等因素做c)异常下限的划分:异常下限值为FsO+(1~2)ΣFs,这里FsO称为异常背景值,它可以根据不同背景的岩矿石的测定结果取平均值加以确定,亦可根据面积或长剖面工作结果确定。d)一般要求MFs<土7%。e)具体选用哪种精度,应在设计书中做出明确规定。7.9.3视电阻率观测精度的质量评价(13)(13)在双频激电法中,视电阻率ρs观测质量无论在正常场或在异常场上都用均方相对误差衡量,计算公式见(13)。((psii)22np—第i'psi—第i个测点检查观测的视电阻率值。7.9.4系统质量检查结果系统质量检查的结果,除了分别计算各项误差外,必要时应当绘制质量检查对比曲线和误差分布曲线。7.9.4.1质量检查对比曲线的纵比例尺标准选择。a)与最终成图的剖面图(或剖面平面图)的纵比例尺已知;b)合乎要求的误差在图上表现为不超过1mm,使得正常误差在图上不致误判为异常。7.9.4.2误差分布曲线应满足高斯误差分布规律。a)大于允许均方误差(或均方相对误差)的检查点数,不超过总检查点数的13;b)大于2倍允许均方误差(或均方相对误差)的点数不超过总检查点数的5%;c)大于3倍允许均方误差(或均方相对误差)的点数不超过总检查点数的1%。7.9.5其他分析评价一个测区或地段的野外工作质量,除了符合上述误差指标和分布规律外,还应考虑下述几点作全面a)仪器性能是否达到要求;b)对畸变点或异常点是否进行了必要的检查、加密;c)是否贯彻了本规定和设计书的其它技术要求(如漏电检查和处理d)是否存在系统误差。7.10.1出工前应对供电导线进行检查,任何损坏和开裂的供电导线都应及时修复和替换,接头处应使用高压绝缘胶布包裹。7.10.2在山区收、放导线经过高压输电线时,严禁抛投导线或手持长物,以防高压触电。7.10.3供电导线连接处应用绝缘胶布包裹,遇障碍物应挖沟埋设或架空布设(保证绝缘)。7.10.4布线需要经过水域时,除处理好导线外,应保证过水安全、严禁徒手拖拽导线涉水(或泅渡);水上或冰上作业应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和应急措施。7.10.5供电点和导线均应挂上高压危险标志,在AB接地电极周围10m范围内拉警戒线,沿线派专人查护,确保人畜生命安全。7.10.6供电站位置应选在地面干燥处,发射机操作人员应配备有高压绝缘防护措施及装备。确认所有工作人员已离开AB极后,方可开始供电。7.10.8供电期间,操作员应密切看护发射机及配套设备,保证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随时处置出现的故障。7.10.9使用发电机组时,发电机组运行期间,不得添加燃油。7.10.10连接或断开供电导线、发射控制器电缆、发射机电源输入导线(电缆)时,应确认发射机处于关7.10.11移动测站前或全天工作结束后,在未收到发射机操作员明确断电的指令前,不允许任何人接触供电导线和电极。7.10.12野外作业车辆应配备灭火器、急救箱等;野外人员应配齐可靠的通讯工具。7.10.13雷雨天气,应停止野外作业。突遇雷电,应迅速关机、断开连接仪器设备的所有导线(电缆)。7.11.1验收要求7.11.1.1项目承担单位自验收合格前,应提前向项目主管单位或委托单位提交验收申请,项目主管单位或委托单位组织验收组对野外资料进行验收。7.11.1.2承担单位应向验收组详细汇报任务完成情况、资料质量自检情况、初步解释成果等。7.11.1.3验收组根据承担单位提交的任务完成情况、原始资料、基础资料等相关资料,依据任务书(合同)、设计书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等进行检查验收,形成书面意见书。7.11.1.4野外资料验收合格后,方可结束野外工作。7.11.2验收内容7.11.2.1原始资料原始资料包括:a)野外观测原始数据与曲线;b)仪器一致性试验数据与曲线;c)布极班报及操作记录表;d)电性参数测量记录表。7.11.2.2统计表统计表主要包括:a)电性参数统计表;b)仪器一致性误差统计表;c)双频激电法检查点误差统计表;d)双频激电法生产进度情况统计表;e)双频激电法视电阻率质量评定表。7.11.2.3测地资料测地资料包括:a)供电电极及测点点位测量记录;b)检查点误差统计表。7.11.2.4现场整理资料现场整理资料包括:a)实际材料图(测网位置、检查点位置、物性测定点位等b)视幅频率、视电阻率剖面图和拟断面图;7.11.2.5野外工作总结报告野外生产工作总结报告内容包括:a)项目概况(任务来源、地质任务、测区概况、工作要求等);b)任务完成情况;c)仪器测试、使用情况;d)方法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e)质量效果;f)初步成果分析;8.1.1应先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应满足数据预处理及反演软件格式要求。8.1.2在对原始记录检查的基础上,室内人员应对全部参数计算进行100%的复算,发现错误及时改正。8.1.3剔除由干扰引起的单个突变点,必要时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及剖面相关处理。资料解释一般分为定性解释、定量解释和综合地质解释。异常的定性解释、定量解释和综合地质解释应有第二人进行审核。8.2.1定性解释8.2.1.1定性解释是根据异常的地质背景、异常特征、地形、物性及综合物化探资料分析异常的成因。初步划分为由目标体、其他目标体、地形、干扰引起的异常。8.2.1.2凡推断有意义的异常均应进行现场二次踏勘和查证。8.2.1.3对确认有重大意义的异常,应布设精测剖面。当异常定性有困难的时候,精测剖面应采取综合物8.2.2定量解释8.2.2.1定量解释应在定性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应尽可能利用测区内实测的物性参数、地质资料以及其他物探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并利用定性解释的分析结论或认识建立反演初始地电模型。8.2.2.2定量解释的常用反演方法有一维反演、二维反演及三维反演,可根据不同装置特点及地电条件选取合适的反演方法。8.2.2.3剖面测量时,在建立的反演初始模型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一维和二维反演,利用已知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做约束,使剖面解释趋于合理;8.2.2.4综合利用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井等资料,对各电性层和构造进行标定和确认,进行综合反演成像和解释。8.2.3综合地质解释8.2.3.1综合地质解释是综合已有的地质、物探、化探资料,综合分析,将电性解释成果推断为地质现象8.2.3.2在此基础上提出异常验证建议,并提出书面的异常验证建议书,包括定性依据、定量反演结果、综合剖面图、建议的工程布置参数和注意事项等。8.2.3.3工程验证后,应进行再解释,再解释的内容包括:a)在工程中采取物性标本进行物性测定或进行电性测井、井旁测深等工作,根据实测物性数据和验证的几何参数修正反演初始模型,进行约束反演,进一步进行综合地质解释。b)根据定性、定量和综合地质解释结果编绘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成果图,并对资料解释成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说明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8.3.1绘制要求a)应能够全面、正确地反映勘探成果;b)正式图件的编绘,应在观测数据经过质量验收的基础上完成;c)成果图件的技术说明应包括方法技术条件(包括仪器设备、装置、参数选择等)以及其他说明的问d)成果图件应包括数据参数成果图和推断解译图两部分,在清晰、醒目的前提下,可适当绘制综合性e)推断解释图中,已知地质体与隐伏推断地质体应区分表示,推断隐伏地质体应标明推断顶深;f)面积性工作必须绘制观测参数剖面平面图和观测参数等值线平面图;g)面积性综合推断成果图原则上不应使用水平平面图切片图表示;h)用于布置工程的图件原则上应使用综合剖面图;i)各种图件的编绘,应符合DZ/T0069中的相关要求。8.3.2图件编绘a)视幅频率与视电阻率参数剖面平面图;b)视幅频率与视电阻率参数等值线平面图;c)视幅频率与视电阻率参数测深拟断面图;d)幅频率与电阻率参数反演断面图;e)面积性综合推断成果图;f)地质与双频激电法参数(幅频率与电阻率)的综合平面或剖面图。9成果报告编写9.1编写要求9.1.1报告要实事求是,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论述及推断有据且充分,文字简练,逻辑严密,结论客观9.1.2报告附图、附表、附件要规范、合理、美观,文字说明简练、清楚。9.1.3成图符号、图示图例及用色标准按照GB/T14499-1993和DZ/T0069-1993的相关要求执行。9.1.4勘查工作若是分阶段完成的,要提交阶段性成果报告;全面完成后,提交最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石家庄康福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考仿真卷英语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一中高考数学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 重庆市七校联考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5届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铜都双语学校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甘肃省天水市五中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襄阳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卡式止回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4-甲基吡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葵花籽油国家标准
- 雪山春晓古筝曲谱
- 合格供货方档案表
-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优势与问题
-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分析报告(共18页)
- 精益管理推行工作考评细则
- 养成好习惯教案
- 如何提取关键词
- 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度财务收支预算表
- 案例思念休闲吧
- SBAR标准化沟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