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1A/3D/wKhkFmYSfB-AGHQaAAHmWY0yTj0847.jp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1A/3D/wKhkFmYSfB-AGHQaAAHmWY0yTj08472.jp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1A/3D/wKhkFmYSfB-AGHQaAAHmWY0yTj08473.jp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1A/3D/wKhkFmYSfB-AGHQaAAHmWY0yTj08474.jp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1A/3D/wKhkFmYSfB-AGHQaAAHmWY0yTj084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教案
【课文出自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朗诵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
深沉情思。
二、教学重点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4.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2.提问法3.诵读法4.讨论法
五、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学习一首著名的唐
诗。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
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说起唐诗,大家会想
到谁呢?李白、杜甫。
没错,李白和杜甫可谓是盛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著名诗人。韩愈曾经就说:李
杜文章在,光焰万年长。我们才学习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登高》。
我们之前学习过很多杜甫的诗歌,闻一多认为,杜甫的诗歌是四千年文化中
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而在他的众多诗歌中,《登高》一诗却称
为“无法超越的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就来赏析一下杜甫的《登高》,看看
他为何会得到如此高的赞誉。
2.创作背景介绍:老师之前告诉大家学习诗歌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
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
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
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
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
怀》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现在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
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就写于杜甫漂泊西南的时期。这首诗写于唐代大历二年也就
是767年,熟悉历史的同学们应该能回忆起来,这正是安史之乱结束的第四个年
头,这是地方军阀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此时他居于西南夔州,生活困苦,
病魔缠身,而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恰逢九月初九重阳节,杜甫
就登上高台写下了这首诗。
3.诵读诗歌:
先由老师满怀深情的朗诵《登高》全诗,学生跟读;再让学生齐读,老师指
导。
4.品读诗歌
师:大家读了这首诗,老师采访一下大家,读完这首诗大家有怎样的感受呢?
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悲伤、凄凉、忧愁
师:看来同学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完此诗的感受一样。王国维说:《登高》
一诗,阅罢尤觉“悲秋”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
逃之感!
那么,这首诗究竟悲从何来呢?我们在品味诗歌中,慢慢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大家齐读一遍: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联诗中写了哪几种意象?
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对意象的把握非常准确,请坐。那诗人是如何描写这
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呢?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分组
讨论,每组同学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意向进行思考,看诗人是如何运用这些意象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讨论完毕。分组作答。老师总结:
首先我们看风:什么样的风,诗人说风急,为什么风急呢?在这里老师要补
充一点,我们刚刚介绍了,诗人杜甫是在夔州的秋天写下的这首诗,夔州在哪里
呢?老师说一个地方你们肯定会恍然大悟,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也是三峡
中瞿塘峡的所在地,夔州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这就是风急的原因。
当时的诗人独自一人登高台上,感受着大风凛冽,心中定是无比悲伤。
接下来我们看天,天高,高天阔远,天在无限的延伸,地也在无限的延伸,
诗人独自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显得他很孤独。
最后我们看猿,提起猿,大家会想到什么?
生: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师:对,就是初中曾学过的《三峡》,人们听见猿的叫声都感到非常的凄凉,
而此时的诗人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诗人的写作背景,听见猿的长啸,心
中更是倍感凄凉。
我们再看下一句,渚清沙白鸟飞回,首先,这里的渚,是指水中的小洲,小
陆地,这里的渚和沙,诗人分别用了清和白来修饰,清和白是什么色调的词呢?
生:冷色调
师:没错,它同样给人冷的感觉。
再来我们看鸟,提起鸟,同学们可以回忆起那些相关的诗呢?
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师:我们这里的鸟和诗人笔下的鸟像吗?
生:不像,我们这里的鸟没有鸟鸣山更幽的悠然自在,这只鸟在疾风之中,
在高天阔远之下,伴随着猿的哀啸,在清渚和白沙之间飞回盘旋,这是一只无家
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
接着是落木和长江,我们的视线看见萧萧而下的落叶和滚滚东逝的长江,你
们认为诗人会想到什么呢?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
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像我们的时间一样,一去不复返。东逝的流水会让
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师:很好,同学们理解的很到位。那诗人为什么要选用“无边、不尽”这两
个词来修饰“落木和长江”呢?
生:“无边”说明落木无边无际,“不尽”说明长江水之多
师:其实这里诗人不仅仅是为了修饰这两种意象,他更想表现的是他的悲伤,
他在状悲之广,言悲之多。这一联虽然虽然也是写悲,但因为他选取的景物,反
而给人一种悲壮、气势宏大的感觉。
师:现在我们从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可以看出来,诗人的悲从哪里来呀?是不
是从这个秋景中来的。我们先来总结一下,诗人在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巧妙的运用
了一系列三峡秋季特有的景物,将其捕捉入诗,不仅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
境,而且展示出孤独凄凉、悲壮宏大的境界。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
来,同学们齐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
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我们先看颈联。
(1)“万"和''常”的含义
明确:万:空间上:表明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时间上:表明漂泊他乡的时间之久
(2)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诗中的“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
的意思。就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杜甫从48岁开始,
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在外漂泊的第
八个年头。
(3)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
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
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是在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这里的百年,本指有限的人生,这里专指“暮年”
师:很好,那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诗人的境遇之
悲悲在哪里呢?
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
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常作
客,久旅(长期漂泊)也;百年,暮齿(晚年)也;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仅仅十四个字,却写出了八种悲,
可见诗人内心的沉痛,可见他悲秋之深。
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
难,壮志难酬。
师: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
的崇图品质。
所以诗人后两联悲从何来啊?
颈联字字含悲,尾联点明根由: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
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
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那么他要怎么抒发这些愁闷与悲伤呢?诗人在以前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
春作伴好还乡”,“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是喜也喝酒,忧也喝
酒,那现在诗人愁闷还有没有喝酒纾解呢?
没有,他说已经潦倒新停浊酒杯了。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这愁闷可要怎
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这些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
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
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5.本课总结
学到这里,这首诗的四联56字我们就赏析完了,大家说,它称不称得上是
古今七律第一呢?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
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
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
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
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