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高考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1E/2F/wKhkFmYSdiuASMRYAANPLL2fm6o216.jpg)
![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高考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1E/2F/wKhkFmYSdiuASMRYAANPLL2fm6o2162.jpg)
![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高考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1E/2F/wKhkFmYSdiuASMRYAANPLL2fm6o2163.jpg)
![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高考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1E/2F/wKhkFmYSdiuASMRYAANPLL2fm6o2164.jpg)
![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高考卷)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0/1E/2F/wKhkFmYSdiuASMRYAANPLL2fm6o21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届高三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卷)
O202412I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O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叩I519
7
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世纪20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
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
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
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
盛O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
国
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
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
塌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
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2
鞍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
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
O
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
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
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
辂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
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
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
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
O
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
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
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
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
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
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
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当我们看
到某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不一致时,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现象看作表面的、暂时的。例如,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
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
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在理论潜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会直到找到一些“剥削”的蛛丝马迹才
罢手,并认为这是穿透了社会现象的表面而进入深层的结构,找到了社会的“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到
底是理论的真实还是现实的真实?
有些学者提出要注意事件和人的“边缘”或“变态”(相对于中心、常态而言),还有些学者指出要注意
田野中的“异例”(相对于典型而言),这都是田野中“方法自觉”的体现,是田野调查中突破“理论障碍”
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最好在田野
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
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还是以上述老板和雇员关系
为例,那种“融洽”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感通”。这种感通好像是一种方法,但
归根到底并不是方法,能否感通,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从实求知”的调查理念。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
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而不是以理论或者研究论文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实求知”。
(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的社会调查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获得发展,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B.改革开放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田野调查,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遵循了“从实求知”的学科
准则。
C.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的普遍问题,而“从实求知”则有可能弥合、跨越这一鸿沟。
D.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调查中带着充实的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保持反思意识,找到社会的“真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社会调查主要经历了“社会调查运动”“社区研究”“田野调查”等阶段,而最终目的和落
脚点则是“回到人民”。
B.“社区研究”引进了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理论和方法上比“社会调查运动”
更进一步,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
C.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需要调查者沉浸到田野中,与研究对象“感通”,用“感通”去直
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D.理论具有潜意识的支配作用,当调查者观察社会现象时,往往会在理论的指引下,透过表象进入深层,
去寻找所谓的“理论真实”。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1段和第2段梳理了我国社会调查的发展过程,肯定了中国社会学学科取得的成绩。
B.文章在分析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
D.文章两次运用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的例子,是为了强调调查者应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
4.请分别概括“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缺点。(4分)
5.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调查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纪念(节选)孙犁
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
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
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
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
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
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
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
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
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
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
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
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
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
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你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
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
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
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
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
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
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
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
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
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
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
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
“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
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
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鹄窠里,把枪抱紧,(1)望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
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
“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
夺地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
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
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2)我望着很远的西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
(有删改)
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看似是闲笔,却闲笔不闲,既能让人体会到革命精神的
O传承,还能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
B.“这时才红着脸说”的母亲,与《荷花淀》中“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的女人有同样的心境,
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她们对丈夫的关切之情。
C.“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又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却又有其必然性,作者
郛在情节上的匠心独运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我”读小鸭父亲的来信的情节,选取了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一一呈现,渲染了革命者的自
豪和喜悦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OA.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增加了语言的张力,如“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通过拟人手法的运
用,使语言生动形象。
n|r>B.文中多处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
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C.文章开头对小鸭家周围环境的描写,没有弥漫战争的硝烟,体现了孙犁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根基、糅进浪
漫主义情调的艺术风格。
D.小说以简洁的笔触刻画了母亲形象,“干么叫他回来”“不要听他们胡嚷嚷”等语言描写,凸显了母亲
在战争中的坚定和乐观。
8.文中两处画线句子中的“望”字,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O
9.文末小鸭和母亲商量着要给父亲写封信,如果你是小鸭,你会怎样写这封信呢?请根据文章内容,列出书信
内容要点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技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承》,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
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录,范纯仁
O以馆阁荐,累举起居舍人。初,来在颍,闻苏轼讣,为举哀行眼,言者以为言,遂贬房州别驾,安置于黄。五
年,得自便,居陈州。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
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
彝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E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
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
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句读为奇反覆胆嚼卒亦无有,文之陋
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O(选自《宋史•张耒传》,有删改)
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材料二: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
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
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年誓,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
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
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选自《张耒集》,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此无见A于理B而欲以言语C句读D为奇E反覆F咀嚼G卒亦H无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
抒情。
B.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不同。擢,擢升的意思,表示的是升官,相同意思的还有“右
迁、进”等词。
C.行服,是指穿孝服居丧。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比如小功服是五个月的丧服。
D.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是可盛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用的
礼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耒才思敏捷,少年成名。游学于陈时得到学官苏辙的厚爱,并因此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他,称赞
其辞恣洒脱、淡雅情真。
B.张耒论述为文,取譬生动。他以水流河道通达大海比喻写文章要有所侧重,一气贯通著述成文,文章
的起伏变化应顺势而为。
C.张耒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而遭遇灾祸,平生志向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
如同庙堂礼器。
D.张耒通过评价前人,表明写文章的主张。通过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
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2)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
14.张耒对写文章有什么主张?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李白©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②。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③为谁雄?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④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徒。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注】①④天宝三载(744)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745)同游齐赵,同
年秋,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东石门相别,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杜二甫,因杜甫排行第二,故称。
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号抱朴子,成就卓著的道学家和
医学家,曾入罗浮山炼丹。③飞扬跋扈:本义为鹫鸟飞扬,大鱼跋扈。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用到了“蓬”这一意象,杜诗的“飘蓬”与李诗的“飞蓬”虽用词各有不同,但都写出了李
杜二人漂泊的命运。
B.杜诗第二句,表面是说李白仙道无成,愧对葛洪,而实际上世上并无长生不老之丹,意在表达对李白
坎坷命运的慨叹之情。
C.杜诗三、四句中,前一句中的“空”字写出了李白当时的生活状态;后一句使用了反问句,其实是对
李白的委婉批评、苦心规劝。
D.李诗第四句中一个“重”字既表达出别后再相逢之难,又写出他们生活中有着共同的志趣,亲切感人,
富有生活气息。
16.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说说诗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
子是:“,
(2)瑟,一种古代弦乐器,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这可用李商隐《锦瑟》中的
“,”两句诗来印证。
(3)“鬓”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借此表现某种哀怨、愁思、欣喜、期待或抱负等,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
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真相。
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
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
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也说:“大人先生
者不失赤子之心。”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
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壬子说得好:“便沙谟显得美丽的宜在仕名地方藏着一口小井。”始终携带着童
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18.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涵养厚的人,就像是婴儿)。”
B.李贵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C.乔布斯说:“成功源于童心,清新的童心可以带来亮丽的人生。”
D.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他的人生也是美好的”,语
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晕动病,在生活中通常被称为晕车、晕机或晕船,是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任何移动的环境①。这
通常并不代表你生病了,狗尽,晕动病是你的神经系统根据你有生以来积累的经验,试图以最佳方式起作用的
结果。
在处理感官信息和生成运动指令时,大脑会不断监控和调整其输入和输出信号,从而高效地执行生活中的
各种任务。例如,为了在转头时看得更清楚,你的大脑会让你的眼睛移动到与头部运动相反且相等的位置。它
是根据你内耳中专注于平衡的感应器官的反馈来执行这些动作的。你的大脑会不断监控这种反射行为,不断进
行调整,以确保②。内耳中主管头部平衡运动的前庭系统的效率基于体验和结果。在成长过程中,它可以帮
助你更好地协调动作和保持平衡。
用?,如果你出现晕车、晕机或晕船,其实是你的神经系统在一种独特的、充满挑战和不那么理想的环境
中展现其熟练且经过优化的机能的过程。
通常,婴幼儿不会出现晕动病。大一点的孩子则非常容易出现晕动病,这一时期是他们学习不同感官之间
典型关系的时期。随着人们长大成年,晕动病的发病率③,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已经能把自己过去的体验与现
实情境相适应。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晕,文中词性为动词,指对移动的物体有种发晕的感觉。
B.你,这里是虚指,泛指任何人,包括说话人自己在内。
C.相反,用在下文句中或句首,与上文所说的意思对立。
D.所以,“因此”的意思,表因果关系,其后的内容表示由因及果。
21.请结合文段内容,给“晕动病”下一个定义。要求,语意流畅,不超过45个字。(2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习近平主席说:“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
(2)在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
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
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I卷)
语文•全解全析
12367101112151820
DBCBABEGACCAD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并在其指导下”错误。由
原文第5段中“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
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
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
理论的偏见”可知,文中强调的是“不被理论支配”,而且理论也可能存在偏见,选项混淆了是非。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
错误。由原文第1段中“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
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可知,文中只是指
出“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选项混淆了程度深浅。故选B。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
错误。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并不是“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而是指明
吴文藻与费孝通两者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选项逻辑关系错误。故选C。
4.①“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缺点是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
缺少分析辨别。②“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缺点是容易用
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
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
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可知,“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
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由原文“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
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可知,“朴素经验主义”的缺点是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
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由原文”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
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可知,“抽象经验主义”
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由原文“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
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可知,“抽象经验主义”的缺点
是容易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
语文全解全析第1页(共8页)
5.①要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②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能
加以分析辨别;③要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
要素。(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
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
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要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由原文“调查者
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
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
事实能加以分析辨别。由原文“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
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可知,
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
深层要素。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同样的心境”错误,“母亲红脸”的细
节,不仅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关切之情,还包含着羞涩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故选B。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拟人手法”错,由原文“每逢情况紧张的时
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可知,把“柳树”比作
“岗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在放哨时的重要性;把“柳树”比作“朋友”,写出了“我”和“柳树”
的关系紧密,是比喻修辞中的暗喻。故选A。
8.(1)“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2)“西
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心。(每点2分,共4分,意思
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
上,把背包架在老鹄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可知,“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这一
细节描写,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体现了“我”作为一名战士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由原文“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
可知,“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心,结尾点明了主旨,
这一细节刻画了一个坚定自信的革命战士的形象。
9.(1)对父亲的思念与关怀(牵挂,叮嘱……)。理由:父亲来信中表达了对妻女的牵挂及生活战斗环境的
艰苦。(2)对目前家里状况的介绍及欣喜之情。理由:家里的生活变好了,新添了三亩地,新添了门楼,他
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3)对目前的革命形势的介绍及乐观之情。理由:虽然
语文全解全析第2页(共8页)
还乡队回村复辟但有八路军守护家乡。(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和进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原文“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
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可知,可写对父亲的思念与关怀(牵挂,
叮嘱……)。由原文“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
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他的
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
该是多么愉快!”可知,可写对目前家里状况的介绍及欣喜之情。由原文“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
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可知,可写对目前的革命
形势的介绍及乐观之情。
10.B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这是对于理并没有见解,而要把言语句读作
为奇突,(纵使你)反复推敲,终究也不会有效果。“于理”是“见”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故在状
语后B处断开;“以……为……”意为"把……当作……”,属于固定结构,故在其后E处断开;“反覆咀嚼”
是状中结构,相对独立,单独成句,故在其后G处断开。故选BEG。
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侧重于抒情”错误,“赋”
侧重于写景叙事。故选A。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司马迁和韩愈……平生志向郁结于心,而文风
典雅,如同庙堂礼器”错误。由原文可知,司马迁文风特点是“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遭遇是“负气敢
言,以蹈于祸"‘'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韩愈文风特点是“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
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混为一谈。故选C。
13.(1)如果知道(懂得)写文章却不致力于追求理,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4分)
(2)只是他的平生志向郁结于心,因此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常有感怀激愤却不能宣泄的情感。(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务”,致力于,追求;“工”,精巧;“未尝”,
未曾,不曾。(2)“惟”,只是;“余章末句”,字里行间,只言片语;“感激”,感怀激愤。每个得分点1分,
句意1分。
14.①主张写文章以明理为主,遵循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②反对过度追求文章的精巧。③反对过度追
求言语句读的新奇。④追求简朴平淡、疏荡直白的风格。(每点1分,共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
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诲人作文以理为主”“自《六经》以
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可知,张耒主张写文
章以明理为主,遵循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由原文“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可
语文全解全析第3页(共8页)
知,张耒反对过度追求文章的精巧。由原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
文之陋也”可知,张耒反对过度追求言语句读的新奇。由原文“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
效张籍”“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可知,张耒追求简朴平淡、疏荡直白的风格。
【译文】材料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年时聪颖奇异,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十七岁作《函关赋》,已为众人
传诵。张耒在陈州游学,学官苏辙很喜欢他。因而能够结识苏轼并跟从苏轼游学,苏轼也非常赏识张耒,
称其文章恣意洒脱、淡雅情真,有一唱三叹之声。张耒二十岁考中进士,后入朝为太学录,范纯仁凭借馆
阁的身份推荐他,多次升迁后任起居舍人。起初,张耒在颍州时,听闻苏轼的死讯,为他举哀穿丧服,谏
官以此上告,于是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在黄州。五年,得以自由行动,住在陈州。张耒仪表俊伟,有出
众的才能,笔力刚健,尤其擅长诗词。当时苏辙、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去世,只有张耒还活着,
因此,向他求学的士人很多,分日准备酒菜来请他吃喝。张耒教人写文章强调以理为主,曾著文说:“从《六
经》以下,到诸子百家及诗人辩士的论述来看,大概都遵循着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因此学作文章
的要点(端由),要紧的是明了事理。如果知道(懂得)写文章却不致力于追求理,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
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水从长江、黄河、淮河、太湖流下来,顺道而行,浩浩荡荡,日夜不停,冲荡砥
柱,越过高山,到达江湖,归于大海,水流舒缓为涟漪,鼓动为波涛,激荡为风飙,发怒为雷霆,蛟龙鱼
鳖,翻腾出没,这是水的神奇变化。江、河、淮、海的水,是道理通达的文章,不求奇而奇就达到了。激
荡沟渠来谋求水之奇突,这是对于理并没有见解,而要把言语句读作为奇突,(纵使你)反复推敲,终究也
不会有效果,这也是作文的一大陋习。”学者认为这是至理名言。张耒晚年作诗更是追求平淡,喜欢仿效白
居易诗体,而在乐府方面主要仿效张籍。
材料二:
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我最喜欢读司马迁、韩愈的文章。司马迁雄奇豪迈、慷慨激昂,从他年轻时,
就周游天下,交结豪杰。他的学识在探讨议论寻找梳理前代踪迹上最有优势,他凭借着一股不平之气,敢
于仗义执言,以至于招致祸端。因此他的文章疏放坦荡明白,简洁朴素而肆意驰骋。只是他的平生志向郁
结于心,因此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常有感怀激愤却不能宣泄的情感。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庙堂的
祭祀礼器,达到豪放飘逸、超群高卓的境地,无法收揽,于是他极尽言语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唉,
韩愈在唐朝,大概是很不受重用了。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权臣,面对大义便忘了自己的患难,刚正坚毅
而又忠诚务实,因而他的学问能够在道德破坏之后独树一帜,继承孔孟的遗风而自立其说,故而韩愈的文
章即使想要不成为这样的风格,大概也不能了。
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其实是对李白的委婉批评、
苦心规劝”有误,实际上是杜甫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故选C。
语文全解全析第4页(共8页)
16.①才气纵横,狂放傲岸:杜诗三、四句是说李白尽日痛饮狂歌,可见李白狂放不羁;心雄万夫,可见李
白济世之才。②怀才不遇,漂泊沦落:杜诗“飘蓬”句,李诗“飞蓬”句,均可见李白如蓬飘零;“飞扬跋扈
为谁雄”可见李白不受重用,怀才不遇。③嗜酒如命,热爱山水:两首诗中的“痛饮狂歌”“醉别”可见李白
嗜酒情怀,李诗''登临遍池台”“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徐”可见李白热爱山水情怀。④重情重义,珍惜友情:
李白与杜甫携手同游,别时痛饮。(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从杜诗来看,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
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这首《赠李白》中,正面突出李白狂与傲的风
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第一句"秋来相顾尚飘蓬”,“飘蓬”直陈李白
境遇,如蓬草飘零;第三句中“痛饮”写李白能饮,具有嗜酒情怀;第四句中“飞扬跋扈”写李白心雄万
夫,是济世之才,“为谁雄”写李白不受重用,怀才不遇。三、四句是说李白尽日痛饮狂歌,写其狂放不羁。
从李诗来看,这首诗以“醉别”开始,以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
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醉别复几日”中的“醉别”可见李白嗜酒情怀,”登临遍池台”“秋波落泗水,海
色明徂徒”可见李白热爱山水情怀。最后两句“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可见李白重情重义,珍惜友情:
李白与杜甫携手同游,别时痛饮。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9292-2024鞋类鞋类和鞋类部件中重点化学物质管控指南
- Pemigatinib-d6-INCB054828-d-sub-6-sub-生命科学试剂-MCE-9553
- L-Pyroglutamic-acid-7-amido-4-methylcoumarin-生命科学试剂-MCE-3725
- Boc-Ala-Me-H117-生命科学试剂-MCE-9672
- 4-Fluoro-α-pyrrolidinopropiophenone-hydrochloride-生命科学试剂-MCE-5894
- 二零二五年度租赁期满续租养老机构居住协议合同
- 2025年度商铺租赁协议终止及租赁场地使用权回购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茶餐厅股份合作经营协议
- 2025年度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股东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校园食堂档口租赁合同与食品安全管理协议
- 2025年天津市政建设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运营效益及营销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上半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事业单位招聘68人(湖北武汉)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宁德时代笔试题库
- 五年级下册北京版英语单词
- 康复医院患者隐私保护管理制度
- 新课标I、Ⅱ卷 (2024-2020) 近五年高考英语真题满分作文
-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子宫脱垂手术指南
- 沈阳理工大学《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