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与《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庖丁解牛》一起组成第一课。三篇文章都属于儒、道
两家经典中的精彩篇章,集中表现了两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信息,是中华文明发展出自的重要智慧成果,学习三篇文章有
助于了解前人对于社会人生的认知、态度,鉴古观今,从而更好把握当下与未来。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通过记录孟子与齐宣王的交流,系统阐发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和社会理想,通过论述实行“王
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驳斥了“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的所谓“霸道”,并具体展开阐述治国措施,集中表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政治思
想。全文论证内容极富思辨性,逻辑缜密不乱,善于取臂设喻,语言精彩,富有说服力。
单元导读指出,本单元学习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课后学习提示也指出,“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
点,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可见学习课文的首要且核心目标是把握孟子在文章中阐述的社会理想和治国主张,并掌握其论述的思路,感受其语言
风格。在此基础上,还要联系当下社会现实,理解“民本”的主张对当下及未来社会的重要意义,以期提升对于社会人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思路】
根据分析,本文计划教学用时两课时,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即“理想的世界”和“孟子式的论述”。第一部分重点在通过分析整合孟子的观点,
明确“仁政”的核心内涵在于“以民为本”,并通过对比残酷的社会现实来理解这种“民本”思想的可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照现实思考“民
本”思想在现代社会之中存在的意义,以达成拓展延伸目标。第二部分则回归文本,梳理孟子的论述思路,明确其论述的严密逻辑,并整理孟子论证观
点的方法,体会其取警设喻,因势利导,且雄辩滔滔、极富说服力的语言风格。
通过以上两部分的结合,本次教学希望勾连课堂内外,打通文本与现实的关联,在加强文本分析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掘文章其中蕴含的人文
精神,感受其超越时代限制的哲思魅力,从而达到单元所要求的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2.把握“保民而王"的"民本"内涵,明确孟子的社会理想;
3.整理孟子论证方法,体会其取譬设喻、雄辩滔滔的语言特色;
4.结合社会现实,展望“民本”思想在当下的价值。
第一课时理想的世界
【教学目标】
1.把握“保民而王”的“民本”内涵,明确孟子的社会理想;
2.结合社会现实,展望“民本”思想在当下的价值。
【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课前预习,完成课前习题(见附件一)。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行动学生行动
现实的世界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有没有人能给我们讲讲自己名字的来历?学生分享自己名字的来历。
对于中国人而言,给一个新生儿取名字并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情,而是胸襟、
理想怀抱与学养的综合体现,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取名特征有时候可以成为了解他
们所处时代的一把钥匙。
展出材料1:
姜卫国、韩济民;学生回答问题1:
赵建国、李援朝;四段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初
周向阳、郑跃进;期、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这些名字都包含
冯红卫、陈立新。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国民心
问题1: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以上四组姓名最可能是哪四段时期的新生儿姓名,原因是态。
什么?
中国人的名字包含了众多的信息,名字有可能寄托了长辈对于晚辈的祝福、期望和要
求,也有可能承载了国家兴亡的欣喜和仇怨,它们都是时代风气在个人身上留下的痕
迹。现在我们就要借着名字这把钥匙来开启今天的学习。《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
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之间的对话,我们的课就从齐宣王的名字开始。
问题2:齐宣王的名字是什么?有什么含义?学生回答问题2:
齐宣王的名字是辟疆。其含义为开辟疆
辟疆,开辟疆土。这个名字是带有很强的政治意味,在农业时代,一个国家的实土。
力与其占有的土地关联密切:土地越多,民众越多,国家能供养的军队就越多,可以
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优势。齐宣王的父亲为他起这个名字想必是希望齐宣王能够在主持
国家朝政的扩展齐国的疆土,让齐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显然是作为国君的长辈
的希望,作为后来人,齐宣王本人有没有这种想法呢?
问题3:齐宣王有没有开疆拓土的想法?何以见得?学生回答问题3:
显然是有的,因为他在见到孟子的时候,
“齐桓晋文之事”,这是课文的标题,也是齐宣王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的野心最关心的话题就是“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和
很大,想要开疆拓土,成为一代霸主,所以他在会见孟子的时候就急切地问出“齐桓晋文都是春秋霸主的代表人物,齐宣王也想成
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句话。显然,在齐宣王的认知中,像齐桓公和晋文公这样的霸为这样的人物,可见其政治野心。孟子也说“然
主是衡量君主成功与否的标准。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
当然,对于齐宣王而言,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非常熟悉的人物了,所以齐宣王想中国而抚四夷也。”
知道不是齐桓公和晋文公当年的事迹,而是如何才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物。而孟子
说他们儒家从来不谈这些人物,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们知道,孟子并非不知道,只是
不想说。那现在这个问题抛给同学们,大家想象一下,齐宣王想要的是什么答案?
问题4:齐宣王想要听孟子讲述什么?何以见得?学生回答问题4:
齐宣王想要听到的是如何能建立强大的
“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宣王用这样的方式来追求他的大欲,可见军事力量,在与列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
他认为这样的方式是最行之有效的,他想知道的也是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如何建立一开疆拓土,成为一代霸主。证据便是孟子说''王
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在对外征战中取得胜利。由此看来,战争是齐宣王治国的主要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内容,经历战争也是齐国民众生活的主旋律。
调动大家的历史知识,我们知道在孟子和齐宣王的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时代,这是
一个动荡的年代,战争的规模和频率比起春秋有过之而不及。
展示材料2:
根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记载:春秋时期有记录的战争次数395次,平均每1.34
年爆发一次:战国时期有记录的战争次数230次,平均每0.91年爆发一次。
根据《西周春秋与战国军事战争比较研究》论证: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晋楚双方
投入兵力约七万人,其他战争双方投入战场兵力总和不超过十万;战国时期,战争规
模空前扩大,伊阙之战秦军斩杀韩魏二十四万,城父之战秦国投入二十万攻楚。长平
之战秦赵两国投入超百万人。
问题5: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中,民众幸福吗?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5:
并不幸福。战争让无数百姓付出生命代
毫无疑义,身处这样的时代中,受苦最深的莫过于社会基层的平民百姓,君主们价,战争打断了正常的生产生活,民众们忍饥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发动一次次的战争,流血漂橹的战争让每一个百姓和他们的家挨饿,缺衣少食,更不必说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庭无时不刻感受到痛苦。作为这场谈话的一方,在孟子看来,什么样的社会能让民众
感受到幸福?
理想的世界问题6:孟子认为什么样的生活可以让民众获得幸福感?学生朗读"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一段,小组讨
论并回答问题6:
孟子以为,君主不能过分掠夺民众的生存资源,必须要让他们维持生活的需要,只有民众生活富足,不受饥寒之苦,并且
所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就是不仅仅要那些壮年男子能够维持生存,老能获得礼义教化。他们的生活才能收获幸福
人、女性和小孩也要能够温饱,这样他们才可以免除后顾之忧学习礼义廉耻,从而使感。
国民群体保持较高的精神素养。如此以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社会富
足安定,“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老有所养,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这样的生活才
能使民众获得幸福感,国家才能做到民心所向。
问题7:联系文章,孟子为何有如此判断?学生回答问题7: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认
“恒产”是说维持物质生活的必要财产,孟子认为只有民众拥有足够的生活财产为民众如果没有维持生活的财产,就无法安定
才能安定生存。孟子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唯物主义者了。没有“恒产"便没有“恒生活,那他们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心”,没有“恒心”,民众安定不下来为了生存就会无所不作,所谓“仓縻实而知礼仪”这样的国家就会动乱不堪,民众自然无法收获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幸福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著名“需求理论”:人只有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收获幸
福感,需求是分层次的,最基础的需求便是温饱,其次是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
求。马克思也曾说过,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人民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了才能
谈精神文明建设。孟子无疑是这种理念的先行者,在他的设想中,民众生活富足且拥
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的社会才会是安定幸福的,这样国家才能兴盛发展。
孟子通过这样的方式跟齐宣王讲述了他所设想的世界模式,这是一个与齐宣王以
往认知所不同的世界。对比这两个世界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孟子。
问题8:对比孟子和齐宣王的理念,两者根本差异在何处?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8:
两者的差异在于有没有关注到基层民众
对于“民”的态度是两者差异的核心。就齐宣王看来,国家是本位的,他只关心这一群体。齐宣王没有考虑民众的生活状态,
他的霸业能否成功,而忽视民生;而就孟子看来,民才是治国的本位,人民富足才能只关心能否通过战争直接击败他国;孟子则关
获得最终的胜利。战争只能决定一时成败,以民为本的国家才有无限可能以及光明的注民生,希望通过改善民生而做到不战而胜。
未来。
对于这两种理念,我们分别命名为“霸道”和“王道"。“霸道”就是称霸,通过
战争等武力手段获取超然地位;“王道”则是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是否以民为本就是
区分两者的核心。
我们因此也说,孟子政治思想便是“仁政",孟子思想的核心便是"民本"。“仁
政"和“民本”也是儒家政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影响至今。
“民本”与当下单元学习提示要求我们在进行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鉴古观今",在学习
古代的思想文化的时候,同时保持一种对于当下现实生活的关照。在此,我们必须要
思考,时过境迁,战国距今已经两千多年,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现实
意义?
展示材料3:
1.截止2021年1月29日,全球新冠肺炎累积确诊病例1014万余例,累积死亡
人数219万余人;中国大陆确认病例为8万余例,累积四万人数0.4万余人。
2.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于2020年10月份发布《2020年全球粮食危
机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将有2.5亿人遭遇粮食危机,比2019增多1亿
3000万人。未来3个月内,全球每天会有30万人可能因饥饿而死。
学生针对问题9,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问题9:面对疫情席卷全球的当下,你认为政府决策应该保持怎么样的态度?
上面的问题仅仅是一个开放的命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面对现实,一千个人会有
一千种想法。面对春秋战国的时代局势,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大家针对国家治理之
道各抒己见,所以有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孟子是其中的佼佼者,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
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用理智的眼光和热切的胸怀关注着大时代下无数小人物的
生活。那个时候,孟子理想的世界或许是一种难以实现的设想,时至今日,温饱对于
中国人而言已经不再是那么困难的挑战,但他的精神和理念依然值得我们永远保留一
—胸怀天下,以民为本,尊重每个个体的生存尊严;值得一提的还有,那永远敢于设
想美好世界的信心和态度。
用心关照当下,关照世界,同时怀揣一颗不畏惧向往美好的心,这点与大家共勉。
【课后作业】
孟子理想的社会中,人民生活不饥不寒,可以接受礼仪的教化。这是孟子理想的世界,你是否有一个理想的世界?请以“理想的世界”为主题,谈
谈设想中的理想世界。字数不少于200字。
第二节论述的艺术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2.整理孟子论证方法,体会其善于取譬设喻、雄辩滔滔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行动学生行动
论述的顺序上一堂课我们分析了齐宣王和孟子两个人的治国理念,上课前我们先回顾一下。
问题1:两者的理念有何区别?学生回答问题1:
齐宣王主张''霸道",这是国家本位的理
孟子主张“以民为本”,而齐宣王却信奉“霸道”,两者的理念有根本的差异。两念,重视对外扩张而忽视民生;孟子主张“王
个理念有根本差异的人为何会坐到一起谈论国家治理之道呢?这里我们需要对孟子道”,认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让人民富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足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对民的态度。
展示材料1: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
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
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
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
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
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
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跟孔子一样,为了推行个人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此行他来面见齐宣王就
是为了让齐宣王认同并采纳自己的“仁政”主张,从而实现个人济世救民的胸怀。因
此我们知道,孟子此番谈话,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打动与自己主张相左的齐宣王,谈话
的一切内容都要为了这个目标服务。
问题2:孟子是否打动了齐宣王?何以见得?学生快速阅读,圈画课本内容,回答问题2:
齐宣王被孟子打动了,从最开始的无所谓
这是一篇记录谈话的文章,对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述极少,但可以注意到齐宣心态到逐渐重视,最后心情紧张地主动请教向
王有几个笑的动作,这些笑只出现在文章的中前段,都后面则不见了,这里可以猜测孟子请教,可见其以被打动(“王曰:'吾憎,
孟子的言论已经引起齐宣王的重视,让他摆出了认真的态度;而齐宣王最后的请教则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
验证了这种想法:他主动说个人糊涂不明事理,不能达到孟子所描述的境界,希望孟虽不敏,请尝试之。
子给予他指导,让他进行尝试。这种主动请教可见齐宣王确实被孟子打动,不然,谁
愿意详细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
下面我们来进行复盘,看看孟子是怎么一步步打动齐宣王的。
问题3:孟子对齐宣王说了哪些内容?概括一下。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3:
孟子首先讲述了自己的核心主张“保民而
孟子的论述是与齐宣王的提问密切相关的。针对齐宣王“德如何则可以王矣”的王”,随后讲述齐宣王可以“保民”的原因,
提问,孟子用“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提出自己的核心纲领;齐宣王由此生发出疑接着分析齐宣王对外征伐的出发点,指出以征
问:自己能否行“王道”,孟子便用事例来论证齐宣王有仁心,行王道是“要不要”而伐称霸、的危害,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达到最终
不是“能不能”的问题;之后孟子又针对齐宣王“辟土地,朝秦楚”的目标进行论证,目的,并最后提出了具体施行仁政的方法。
提出依靠战争不仅不能实现目标,反而还存在巨大风险,由此彻底打动齐宣王,让齐
宣王不由得紧张并主动请教方法,最后才指出行仁政的具体方法。
概括而言,我们可以把这一段内容分解为三步:
1.行王道的可能性(仁心);
2.行王道的必要性(何异于邹敌楚;孰能御之);
3.行王道的具体方法。
通过上面三段式的内容,孟子完成了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这一核心论点的
论证。这其实也是我们现在非常经典的论证套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孟子运
用了这样的论证思路让自己的理念无可辩驳,成功压倒了齐宣王“霸道”的理念,从
而使他对于“王道”产生了尝试想法。这种严密的逻辑性是孟子论辩的核心特征,也
是写作和表达最需要学习的地方——严密的逻辑是论证成功的先决基础也是核心条
件。
语言特点当然,孟子能打动齐宣王的地方不仅于此。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聊天对象对你的
内容不感兴趣,他很容易在你滔滔不绝的时候走神,因此在表达的时候,发言者需要
牢牢抓住听话者的注意力。
展示材料1:
日:“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目: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
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
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
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
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问题4:上面两段话是一个人说的吗?为什么要分成两段?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4:
都是孟子说的话。分成两段是因为内容有
内容有所区别,是我们在细读文句之后可以直观发现的。这里不仅又产生了一个所区别。
问题,为何孟子要说后面这段话呢?我们必须注意到在第一段末尾“王请度之”,这
个祈使句,让齐宣王好好思考上面那段话——这其实已经是话题的末尾了,前面的内
容孟子已经充分地进行论述了,但论述完之后齐宣王却没有给出回应,或许是他在思
考,又或许他已经对这个话题失去了兴趣。所以如果孟子不及时调整内容,很有可能
对话便中止冷场了。因此,孟子必须要调整话题内容。
调整的内容,这回就不是继续上面的论述了,孟子问了齐宣王跟他密切相关的问
题——“发动这么多战争,你是因为能从中获得快乐吗?”这个问题问完,齐宣王便
给出了回应。
道理论述没有收获回应,而当换成齐宣王身边的事之后,齐宣王就回应了——道
理论证是非常枯燥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和注意力,必须要给聊天对象一些能
接受并可以容易给出回答的话才可以让话题继续。孟子是一个非常善于举例子,打比
方的人。
问题5:全文孟子一共说了那些事例,这些例子都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5:
有''以羊易牛”、“挟太山以超北海”、"缘
谈话必须考虑聊天对象,有吸引力的谈话才能让人乐此不疲。孟子无疑洞悉了这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例子。这些例子
一点,所以他的谈话绝不是就事论事,枯燥无趣地推销个人的道理,他会在谈话中假或非常贴近生活;或属于军国大事,为齐宣王
如许多事例,这些例子要么是生活常识,要么是与齐宣王密切相关的军国大事,甚至所熟悉:或夸张叙事,引人瞩目。
是发生在齐宣王本人身上的事,再不然就是一些夸张的内容,引人好奇。通过这样的
叙述,让他每一次发表观点的时候都不是毫无根由地空谈,而是娓娓道来,顺理成章,
让对方不至于消磨尽耐心。从而为整体的论述保驾护航,最后顺利地让人接受他的理
念。这种善于设譬取喻的特点是孟子文章特有的,我们今后阅读的时候可以多加注意。
当然,孟子表达的特点不止于此。
展示材料2:
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
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
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
问题6:观察上述两则材料,其句式有何特点?学生讨论回答问题6:
材料一用了排比的手法,列举了多个方面
两则材料有鲜明的句式重复的特征。材料一用了相同的句式分别就“口”、“体”、的欲望;材料二用了铺排的手法,从多个维度
“目”、“耳”和“使令”方面提出疑问;材料二,也是句式相似,分别就“仰”、“俯”、描述民众的生活,同时正反对比两种治理方式
“乐岁"和“凶年”等几个维度进行描绘民众的生活。这种维度多样,句式相似的修下民众的生活。
辞手法我们称为“铺排”,也就是“铺陈排比,
(学生整体朗读材料4.)
问题7:这样的表达可以产生什么效果?学生回答问题7:
增强文章的流畅性和情感充盈度,使表达
这种表达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它的节奏型,大量相似的句子只在气势充沛,不可阻挡。
一两位置更改内容,且变幻内容之间存在有一种逻辑的联系,读来感觉-气呵成,气
势充沛;再加上有些句子还使用了对照的手法,观点结论更加鲜明。在这样的表达加
持下,很容易营造出一种滔滔不绝,文采非常的效果,同时节奏鲜明,富有听觉美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语言之中的情感得到增强,让人感觉难以反驳,无形之中增加了观
点的说服力。
这种语言的修辞方式孟子是有意识地使用的,并非偶尔为之。文章之中这样的情
况不在少数,大家可以找找。
学生翻阅课本,讨论回答问题8:
问题8:文章还有哪些句子有这样的特征?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
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我们做一个总结,孟子的论辩具有哪些特征?大约有以下三方面:2.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一、内容逻辑联系强,富有思辨性;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
二、善于设譬取喻,调动听众注意力;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三、句式铺排,反复对照,富有说服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3.“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
人因思想而区别于其他动物。丰富的思想一方面让我们必须通过交流来了解彼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
此;一方面又给交流增加了不少阻碍——表达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孔子说“言日:'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而无文,行之不远”,为了交流的成功,势必要对我们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磨。在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此希望大家未来都能通过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个人的表达技能水平,助力未来的人人之幼。
生发展。以上。5.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
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6.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工会议纪要内容范文(3篇)
- 私营企业股东合作协议书(35篇)
- 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 陕西省汉中市期中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 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 出口货物运输代理协议样本
- 企业员工档案托管协议专业版
- 工程监理劳动合同书
- 央视新址主楼钢结构起重吊装技术
- IYB培训—成本核算ppt课件
- 梁-弯矩图-梁-内力图--(剪力图与弯矩图)(共47页)
- S7-1200PLC的PID工艺功能
- 几大类资管产品的比较
- 水利工程防汛应急救援预案
- 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高新分院-工程概况详解
- 中药材、中药饮片的验收
- 老垃圾填埋作业方案
- 中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 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