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八年级下学期《唐诗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1页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八年级下学期《唐诗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2页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八年级下学期《唐诗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3页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八年级下学期《唐诗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4页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八年级下学期《唐诗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品常识|内容理解|考点分析|重点难点部编版课内古诗知识点复习梳理作品常识|内容理解|考点分析|重点难点部编版课内古诗知识点复习梳理《石壕吏》同步品读全文石壕吏/杜甫〔唐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创作背景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内容梳理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趁夜捉人。(开端)诗的前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字里行间流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恐怖气氛。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发展高潮)作者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对比鲜明的两句话写出事件发展。通过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悲惨遭遇。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结局)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照应开头,更加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时间顺序:暮——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夜——住宿——发展:听妇前致词夜久高潮:请从吏夜归天明——告辞——结局:独与老翁别线索:诗人的行踪中心思想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现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默写考点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尖锐矛盾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反映安史之乱期间战争极其惨烈的诗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最心酸无奈的请求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被抓选择考点1明写老妇(主要塑造人物),暗写差役2叙事诗,没有明显的议论和抒情3注意主旨情感,不是体现爱国精神理解考点全篇围绕哪几个字展开?——“夜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夜捉”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对比:吏呼——何怒妇啼——何苦“一何”加重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气氛。文中的老妇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妇是饱受生活折磨的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的缩影。在贫困中挣扎,战争夺去了她俩个儿子,唯一的儿子在前线生死未卜;夜里又遇到官兵抓人,危急之下,她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老妇苦在何处?第一层:战争对老妇家造成了巨大灾难。第二层:老妇家家境贫寒。第三层;老妇被逼主动服役。把有吏夜“捉人”中的“捉人”换成“征兵”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用“捉人”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哪句?答案: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如何理解“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两句诗的含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能苟且偷生;死了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表达了老妇人的悲苦和无奈,以及诗人对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痛恨。“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品读全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内容梳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把风拟人化,秋风声势之盛)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体现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叹:1不幸的遭遇2群童贫困3人民的疾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艰苦的生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现实/实——推己理想/虚——及人)秋风破屋——惨群童抱茅——悲长夜难眠——哀广厦庇寒——愿中心思想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默写考点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大风来袭时,茅草高低飘落的情景的句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描写作者贫困潦倒被子破烂的两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推己及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选择考点1第四段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不是叙述(前三段是叙述)2不是因为愧对娇儿睡不着,是因为屋破漏雨,长夜难熬,才睡不着觉,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睡不着,对娇儿也没有厌恶。3注意主旨情感,重点不在娇儿上4直接抒发忧民之情,慷慨激昂,不是间接抒发5被抢茅草愤懑,但并不想告官府理解考点诗中哪些词你觉得精妙?为什么?“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飞”“洒”“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诗人的形象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群童“抱茅”单是“欺我老无力”吗?这一情节对后文有何作用?群童"抱茅"不单是“欺我老无力”,更是为了突出诗人与群童生活的穷困。作用:为结尾诗人发出的感慨埋下伏笔。简要概括诗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分析其作用。诗中描绘了一幅阴沉凄冷的画面,渲染出了阴暗、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推已及人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献身精神。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布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盖了多年的布被比作又冷又硬的铁,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生活的窘迫、凄苦。“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句表明了诗人甘愿牺牲自己以换取天下贫寒士人温暖的愿望,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本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秋风破屋图”中借助了哪些动词展开描写,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用“怒”“卷"飞”“渡”等动词,描写大风破屋时的情形,透露出诗人在茅屋被秋风破坏后苦痛、焦灼、无奈、伤感的心情。《卖炭翁》同步品读全文卖炭翁/白居易〔唐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创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内容梳理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交代背景,引出人物卖炭翁,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暗示: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体现烧炭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直接反映了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体现生活困苦,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又希望天寒炭才好卖的复杂的内心矛盾。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环境渲染)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路途遥远,动作描写,体现运炭艰难)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引出人物宫使,“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仗势欺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仅用半匹纱一丈绩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中心思想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默写考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卖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