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学习课件_第1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学习课件_第2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学习课件_第3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学习课件_第4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学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湘潭大学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罗杰斯)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符号互动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奠基人:弗洛伊德(S.Freud)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名称: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流派演变:古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简介(SigmundFreud,1856.3.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

《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

《精神分析引论》、《文明与不满》等。1.精神层次理论观点:人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如: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

精神层次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和生命力,潜伏在人的社会道德和理智表象之下,难以被觉察,称之为潜意识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识的流露。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由三部分构成,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保持三者和谐才能健康。本我(Id):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它寻求“本我”冲动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其特点是追求完美,遵循道德原则。案例分析:汶川地震中“范跑跑”行为心理分析讽刺作品:“范跑跑之歌”

讨论分析:范跑跑的行为动机和社会效果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分析社会工作者该如何应对这些事发展阶段生理部位性本能满足的主要方式延续障碍口欲器(0-1)嘴通过咀嚼、吸吮或咬东西。性本能是通过口腔而满足的强迫性吃东西、说话、吸烟、喝酒肛门期(1-3)肛门随意大小便是婴儿性本能的最主要的满足方式固执、冲动、占有性器期(3-6)性器官儿童自3岁即开始性生活,即恋父情结、恋母情结。同性恋、自恋、自大、对成人角色模仿的炫耀潜伏期(6-12)无被转移两性器(12岁后)生殖器恋父恋母情结转为异性。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摆脱的束缚,并尝试建立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如对异性爱慕、结婚成家等,满足性本能。

案例:

心理障碍就和其童年的情感记忆有关

案情描述:女性,28岁,工人,其夫为技术员,婚后和睦,生一女,刚满周岁。两个月前,其夫对她说:“因承担一项技术攻关任务,今后几个月内将很晚才能回家。”其后,常于夜里一两点钟方回家中。她初感孤寂,渐而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烦闷、心慌、食欲下降,偶有想死的念头。身体无重病。

问题诊断:

门诊时询问其心理问题的起因,答称:“就是丈夫攻关回家很晚之后,不知为什么就生病了。”请她进一步考虑其焦虑抑郁的原因。第二次复诊时患者说:"是因为怕丈夫把我们母女遗弃。"追问她这种想法的来源时,患者始告诉医生:"听母亲说,我1岁时,父亲不务正业,突然遗弃了我的母亲,不知去向,母亲吃尽苦头,给人家洗衣、做零活,把我养育成人。现在家中的情形和我1岁时相仿,所以内心常害怕丈夫遗弃妻儿的事不幸重演。"4.释梦理论弗洛伊德发现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徊的道路,通过梦境的解释,可以发现神经病患者的最终被压抑的欲望。理论原理: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理论价值: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案例:梦是欲望的表达有位朋友的妻子梦见来月经,请教寓意。弗洛伊德推测说她怀孕了,而她的愿望是不要怀孕,所以在梦中月经如期而至。一位夫人梦见上衣沾满了乳汁,弗洛伊德解释她已有了一个孩子,年轻的妈妈希望即将诞生的孩子比上一个孩子有更多的奶水吃。一位年轻女人因终年在隔离病房里,照顾患传染病的小孩,许久没有参加社交活动。她告诉弗洛伊德,她梦见一大群人欢娱。弗洛伊德解释说,她希望孩子的病早日康复,满足她参加社交活动的愿望。案例:《囚犯的梦》施温德名画梦解:囚犯想从窗口逃走,因为阳光从窗口射入牢房,将他从梦中唤醒。重叠而立在窗前的妖神,无疑代表囚犯攀缘上窗所应继续站立的位置。站在顶端而靠近窗口的妖神的面貌,恰好和梦者面貌相似。

经典案例:埃米•冯•N夫人案案情描述:

埃米•冯•N夫人40岁,生长在一个富有家庭,23岁结婚,丈夫是个显赫实业家,比她大很多,婚后不久即死于中风。这之后的14年中,埃米一直为各种病痛所苦,频繁在各地旅游,接受过电疗、水疗等。她有两个孩子,他别为14和16岁,患有神经过敏。几个月前,埃米的病情加重,有抑郁、失眠、疼痛,被推荐到弗洛伊德处就诊。弗洛伊德的医治重点:

癔症的发病机制和各种症状的关联

开始用的是催眠暗示:

“我只要面对着她,握住她的一个手指,命令她入睡,她就陷于迷茫和糊涂的样子。我暗示她只要她睡着,她的所有症状将会改善等等。她闭着眼但清楚地集中注意听着这些话,她的面部逐渐放松,显得平静的样子。(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癔症研究》,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1卷第59页)

弗洛伊德的结论:通过催眠可以达到宣泄(catharsis)的目的创伤性事件必定伴发有相应的创伤性情感,渲泻并不是单纯的记忆再现,而必须要包括与其相伴发的创伤性情感才会有效;当我们能使患者把激发(癔症症状)的事件及其所伴发的情感清楚地回忆起来,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个事件,而且能用言语表述这种情感时,则每一个癔症症状就会立刻和永久地消失。不带情感的回忆几乎不产生这种效果。对弗氏结论的反思:要重视生物性因素(如性、潜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深层影响作用;但不能仅仅以此解释问题的全部或者一切问题,还要看到社会性因素(如道德、法律、宗教信仰、习俗禁忌等)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案例:儿童有关性侵犯的记忆是否真实?案情描述:患者女性,30岁,婚后五年脑子里常有“我是一个不贞女人”的强迫观念,竭力排解而不能,深感痛苦,又不敢告诉丈夫和他人。因为她是内科医生,阅读医书知道自己患了强迫症,但服了氯米帕明等药物仍无效果。她先后到我的治疗门诊三次,见咨询人多而不敢入内,后来鼓起勇气就诊。问题症结探索:病人在医生的真诚和保证恪守秘密的鼓励下,对症状的来源进行了追溯:在她9岁时,外公摸弄了她的阴部(也有可能是无意中的接触),从此在她内心深处留下了强烈的情感记忆。当时她曾将此事告诉母亲,却受到母亲的呵斥,此后逐渐淡忘。没想到婚后又想起此事,自认为“已失去了贞操”,又怕讲出后毁了目前美满的婚姻,因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埃里克森祖籍是丹麦,生于法国,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和柏林汉(D.Burlingham)。发展阶段心理社会危机主要任务重要社会代理人现实问题婴儿前期(0-1岁)信赖VS不信赖学习相信别人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母亲或照顾者婴儿哭闹时,父母是否应及时出现?婴儿后期(1-3岁)自主行动VS羞怯怀疑学习独立行动父母父母对儿童态度是应该溺爱包办?还是严厉责罚?学前期(3-6岁)自动自发VS退缩愧疚试着做一些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获得主动感。父母及家人孩子对性的好奇探究行为是否需要管束?怎样引导?埃里克森的人类

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论理论比较思考与讨论:试比较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差异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发展的动力力比多的转移(注重身体内部物质因素)自我或人格的成长发展的阶段5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8个阶段,毕生发展发展的任务解决各阶段力比多所导致的特殊心理冲突解决各发展阶段由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固有危机(核心:同一性危机)主要影响因素本能,主要是性冲动心理、生物与社会因素毕生发展理论的运用现实运用——社会变迁与“空巢家庭”现象思考:如何应对我国中西部农村“空巢家庭”现象?实务:讨论如何从毕生发展理论角度帮助老年人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三、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学习理论)

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反应与刺激的联结(S-R)。学习过程: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是所谓的学习。代表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基本原则:S-R公式

1.环境决定论(1)否定遗传的作用:刺激——反应模式(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一个乞丐或窃贼”。2.对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1)怕、怒、爱,由于条件反射和习惯所形成。主要指家庭环境,父母是儿童情绪的种植者和培养者。恐惧实验:阿尔伯特与白老鼠2)嫉妒由于爱的刺激受到限制引发的反应,属于愤怒的反应。(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一派的行为主义者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将学习和行为联系起来,形成了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斯金纳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操作性行为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受到本身后果影响的一种学习方式。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1.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斯金纳箱2.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发生的作用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3.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消退:撤销强化消退: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4.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分化分化:根据刺激物情况不同做有选择的反应5.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原理的推广和运用如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斯金纳箱

(1)经典性条件反射行为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物控制的被动行为;(2)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明确的和可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有机体似乎是自发产生的行为,是有机体主动的、自发的行为,表现出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条件反射分为两类: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Simulation)与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eaction)(3)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建立与操作和强化两个因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操作的前提下,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妈妈,我要糖果,你答应我的,我现在就要,妈妈!”4岁的休伊尖叫着,他和他的妈妈正在当地超市里排队付款,前面是一位年长的妇女正在结账,后面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在排队。休伊的妈妈看见每个人都在看着她和儿子,但休伊就是不停的叫嚷。最后,他妈妈彻底被激怒了,从最近的架子上抓了糖果,剥掉纸,塞进了休伊的嘴里。超市里终于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长吁了一口气。休伊站在那儿,粘糊糊的脸上挂着高兴地笑,他心满意足了。“妈妈没糖果”(刺激)——哭闹,让别人看(负面的)“妈妈买了糖果”(取消刺激)——不哭闹

有位老人与邻居的孩子们有些矛盾。每天,那些顽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告诉他们父母,大喊大叫、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越来越有劲,石头扔得更欢了。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的回报。”尽管这个承诺让孩子们听起来感到很奇怪,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呢,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他对孩子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你们看每人每天给你们5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挣钱状况实在糟糕,我无法再付给你们每人每天5毛钱了,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孩子们很快地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的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做这种苦差事呢?”就这么着,孩子们走了,再也不来扔石头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原来孩子们一分钱也得不到的时候,他们愿意扔石头?而现在好歹还有一毛钱可挣的时候,他们却不干了呢?小孩扔石头的故事现实运用:行为疗法与干预

讨论:如何看待惩罚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实务案例讨论:如何通过行为主义技术帮助学校恐惧症的学生愿意上学?(三)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更新一派的行为主义者将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新行为主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班图拉(AlbertBandura,1925--)的观察学习理论。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的概念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对示范反应作出实际的外显操作。”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attentionprocesses)、保持过程(retentionprocesses)、动作复现过程(motorreproductionprocesses)、动机过程(motivationalprocesses)观察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经典实验:攻击性实验:榜样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也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如果儿童采用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攻击性如体育运动,就会得到成人的鼓励。反之亦然。学习理论榜样观察学习自我效能攻击行为——波比娃娃实验结果儿童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攻击反应的平均数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作为一种运动发起的。这一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有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他们称“用第三势力”来代替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时候到了。从总体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强调个人成长,愉快的心情和人类潜能发挥的心理学理论。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一)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人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科学心理学》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办法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人格的自我理论:所有动机都是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个人根据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力求自我实现的行为表象,就是人格。患者(当事人)中心疗法:强调创造一种能够促使患者自愈的气氛。治疗者与患者平等相处,以患者为中心,在这种相互信任、坦率真诚的关系中,患者得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我。治疗者在无条件关心患者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帮助患者端正自我形象,促进其人格的成长。要达到这种效果,罗杰斯认为必须做到这样三点:1)真诚与协调。要求治疗者表现真实的自我,开放、坦诚、不戴假面具,自由地与患者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甚至连不好的感觉也表达出来,不必假作感兴趣、喜欢、关心的样子。2)无条件的关怀。给患者以无条件的关怀,使他们没有威胁感,从而能够去探索内在的自我。3)设身处地的关怀。治疗者要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能够真正理解患者。常用于心理咨询和教育学中

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五、认知发展理论让·皮亚杰(1896-1980)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关注重点在于有机体如何适应环境理论偏重于对儿童认知、智力和思维发展的研究。理论综合了生物学、数学逻辑、心理学、哲学以及科学史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强调个体从出生便主动、积极地探索环境,每一种技能的获得既需要生理上的成熟为基础,又需要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来逐渐掌握。几个重要的概念:图式: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机能结构,它最初来自于先天的遗传、如吸吮、把握等。同化:个体将外部的新信息容纳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的过程。这种变化只是数量上的,由于没有质量上的变化,因而它不会引起图式的创新。顺应:是个体改变原有图式以处理新信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协调稳定的关系状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生物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重要条件)(2)物理经验。鉴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个体必须对物体作出动作。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起着组织或协调作用),而非来源于物体。——(必要条件)(3)社会环境。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加速或阻碍)(4)平衡。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建构)儿童思维(心理)发展的阶段阶段年龄特征感觉运动期0-2凭感觉动作发展图式;由本能性反射动作到目的性活动;发展出事物守恒性认知。前运算期2-7能用符号代表实物、用语言表达概念;有自我中心、集中性和不可逆性倾向;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分类、排序、守恒能力在发展。具体运算期7-12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以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能进行抽象思维;能按照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问题。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阶段年龄特征前道德阶段0-2凭儿童处于感知运作期,行为主要与满足生理本能相关,还未有任何道德观念的发展。他律道德阶段2-7(1)自我中心阶段(2-5岁):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段(5-8岁):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自律道德阶段7-12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关于惩罚,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公正道德阶段12岁以上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他们给予公正感作出的判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1927~1987)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社会学教授,他通过访谈的方式,采用纵向研究,用十年的时间研究了10~16岁男孩的道德发展,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级六段的道德发展理论。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中学上学,高中毕业后不顾家庭反对自愿当一名商船机务士,从事协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通过英国海防偷渡到以色列的工作。

1927–1987六、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认知发展可三个时期六个阶段(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9岁-12岁)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道德水平(12岁以后)阶段5: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汉斯先生偷药”道德两难故事汉斯先生太太患了一种特别的癌症,生命危在旦夕。经医生诊断,只有一种药物可治,而该药只能在镇上一家药房买到。因为是独家生意,药房老板就把原价两百美元的药物,提高十倍,索价两千。汉斯先生为了太太久病,已用尽所有积蓄,四处求亲告友,也只能凑到半数。汉斯先生恳求老板仁慈为怀,能够便宜一些卖给他,或者让他先付一千元取药,余款留下字据,稍后补足。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坚持要一次付现,汉斯先生绝望离去。第二天夜里,太太病情恶化,汉斯先生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破窗潜入药房,偷走了药物,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汉斯先生的作法对不对呢?讨论汉斯先生应该偷药吗?为什么?汉斯先生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汉斯先生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汉斯先生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先生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模式分析

七、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库利、米德、托马斯等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的著作中提出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意义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符号在人们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和修正自我的概念。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关于符号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功。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意愿标志。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

符号互动分为语言互动与非语言互动。2015年10月4日,南京的朱先生和四川的肖先生,在青岛市北区一家名为“善德海鲜烧烤家常菜”海鲜大排档用餐时,各自都点了一份虾,点餐时菜单上标价38元,结账时,店老板却按每只虾38元的价格收费,经过多方协商后,最后两人分别给了烧烤店老板2000元和800元的餐费后离开。近几年来,山东省一直着力打造“好客山东”品牌,“好客山东欢迎您”的广告宣传频现央视《朝闻天下》、凤凰卫视以及山东各地旅游景区。可是,“青岛大虾”的出现,一夜之间将“好客山东”品牌毁于一旦。“青岛”与“大虾”组合在一起,不再是“热情好客”,而被赋予了“宰客”“天价虾”的含义。“青岛大虾”很快从一个店铺的大虾变为一个城市的大虾再变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一盘40只的大虾收费1520元,原来一只大虾38元一声“咳嗽”的符号意义:这里有人!小心!你该停止了。我知道了。我身体不好或有病。可笑!1.【美】库利:“镜中我”: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

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个人与社会本质上是不可分离的,个人与社会是同一事物的普遍性和个别性的两个方面。镜中我。《人行与社会秩序》: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者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首属群体库利首次正式提出了首属群体这个概念,首属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库利的首属群体主要指的是家庭、邻里以及儿童游戏伙伴,其中,家庭是最重要的首属群体。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2.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从人的成长的角度,米德比较值得关注的理论是关于自我的学说:自我的两个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