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执著=教师成长_第1页
追求+执著=教师成长_第2页
追求+执著=教师成长_第3页
追求+执著=教师成长_第4页
追求+执著=教师成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追求+执著=教师成长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姜明红前不久,学校举行了“名教师培养导师制启动仪式”。学校特聘江苏省特级教师、泰兴襟江小学的杨金林校长为我和金东旭老师的专业成长导师。记得在签署师徒协议后,杨校长一本正经地找我们谈话:“先说说你们的研究专题吧。”尽管自己一向在语文教学上有自己的追求,但被杨校长这样一问,还是有些羞涩。杨校长紧接着追问:“那么,在教学上对什么最感兴趣呢?”他问得郑重其事,俨然已进入了导师的角色。杨校长的谈活直截了当,他诚恳地告诉我们:任何一名教师的成长,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然后便是滴水穿石的执著。这使我想起了两句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诗句描写的就是每个人在迷惘中追求和在努力中执著坚持的境界。这两句诗,曾出现在两位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苏静。苏静的故事,我是在《小学语文教师》上读到的。她是青岛嘉峪关小学一名只有五年教龄的青年教师。这位年轻教师创造了一个奇迹;不足一年,她的学生就能背诵诗文百篇,甚至几分钟内便可轻松赋诗一首。在她执教三年之际,她和她的诗化教学、她的一群写诗神童在《中国教育报》上登了整整一个版面;她和她的学生到中央电视台做了专题节目……年轻的苏静老师是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化诗词曲赋情有独钟的人。在她看来,中国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生活在西方文化不断强力渗透背景下的当代小学生来说,开展古典诗文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幼稚的心田,让孩子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从走上讲坛的第一天起,苏静老师就把开展诗教作为自己语文教改的起点。从“每日一诗”的背诵和竞赛,到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比赛、郊游诵诗……苏静老师让学生们对诵诗背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们从仅背“每日古诗”到自己寻找多种体裁的诗文:古风、乐府民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所背诗文的篇幅也越来越长,从简单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到律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又到数十言的长诗“春江潮水连海平”,诸如《琵琶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当她感到孩子们的诗情已经行至“愤”“悱”状态时,开始引导学生自己写诗。她对孩子们充分肯定,倍加赞赏,并充分满足一些学生“发表”的欲望──让他们面对全班同学大声诵读自己的作品,之后展示在教室壁报上。由诵诗、背诗到作诗、苏静与她的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苏静发挥创意,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产生创作激情的氛围。2001年5月11日青岛市新教师比武课上,苏静老师上了一节融诵诗、赏诗与作诗于一体的古诗展示课──古诗长廊。听课的老师当场出了两个题目:未来、小草。时间一到,苏静老师即令小诗人停笔,诵读自己的大作,一首首诗作纷涌而出,令老师们拍案惊奇。如①郑伟伟同学的《小草》:草,春气芬芳满天飘。绿如碧,衬饰春光好。(十六字令)②陆地同学的《小草》: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四方古风)苏静的故事曾经深深撼动过我,她是那么年轻,在很多人眼里,也许还是个不成熟的新教师。然而,她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追问自己,有没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只要是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思考,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去做出来;只要自己认准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把它做好。还有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特级教师窦桂梅。初识她,是在《人民教育》上。后来又通过很多网站的介绍进一步了解了她。她曾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她认为,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因此,在她的语文教学改革中首先做的就是超越教材。《为生命奠基》一文中曾对她的思考和研究做了详细介绍。她大胆地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取舍,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源泉,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她保留了精读180篇、泛读72篇,选择了300多首古典和现代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她要求学生掌握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阅读《格林童话》、《伊索寓言》、《老人与海》等世界名著和曹文轩的《草房子》、余秋雨的《牌坊》、刘镛的《莹窗小语》等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此外,她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到“美国中学生必读的30本文学著作”,都要求学生进行广泛涉猎。据统计,窦桂梅所教的这个班全班人均阅读书刊145本,平均识字量高达3500字。她抓住了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用大量的经典阅读占据了学生们的头脑,从而摒弃掉了以往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使学生不但在语文知识方面得到大量积累,同时在书籍的人文熏陶中建构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苏静和窦桂梅老师的故事都不约而同地给了我们这些同行者同样的启示:每个教师心中首先都应该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追求。每个语文老师的心中要有自己对理想的语文教学的理解和思考;每个数学教师的心中要有自己对理想的数学教学的理解和思考;每个外语老师的心中要有自己对理想的外语教学的理解和思考……只要是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把心中的所想通过实践做出来。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学生,经历教学。我们每天都行进在教书育人的发展性状态中。面对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面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开始我们的探索和行动!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今年3月份参加的“省师陶杯颁奖大会”。我参加过数次“师陶杯”颁奖活动,每一次都受益匪浅,而这一次,组织者带给每一个与会者的则是更深层次的激荡和冲击。尤其是3月18日上午的“论文点评”活动,深深地触动了我。3月18日上午,简短的开幕式后,会议安排了“论文点评”活动。第一个上台发言的是宜兴第二实验小学的林宣龙。林老师一上台,就以其特有的自信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与会代表。他连续五年来都参加了“师陶杯”论文评选,每年都获奖,并有三年获了一等奖。他给大家谈了三篇一等奖论文的思考和形成过程。从《主体性研究与当今教育的价值追求》,到《对话:教育的归途》,到《自由:教育现象的哲学诘问》,数十分钟的发言,林老师没有发言稿,表现出一个小学教师难得的大气。在他自信的陈述里,我们被他追寻教育理想的勇气和执著感动了。《江苏教育研究》主编金连平点评时指出:林宣龙不写官样文章。官样文章很正确,句句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知。但你仔细去读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文章说的都是大家反复说的内容,是空话、套话,属于“普通话”,并没有教师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林宣龙说的都是自己的话,是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身思考,是呈现自己几年来对某一教育教学主题的连续思考和见解。他的思考呈现出发展性。第二个上去交流的是连云港实验小学的陈建先,陈老师围绕“感悟”谈了自己在2003年和2004年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实践。两年中,他围绕研究专题写的两篇论文分别获得了不同的奖项。一篇是《关于“感悟”的感悟》,一篇是《感悟:在“工具”和“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徜徉》。陈老师通过两篇论文产生的不同背景和不同思考的对比,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感悟:在“工具”和“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徜徉》一文获得一等奖的原因。交流中,陈老师一样激情飞扬,由于陈老师谈的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听他交流,更有亲近感。省教科所王一军老师对陈老师的思考做了深刻的点评。他认为两篇文章都是围绕“感悟”这个主题来探究,但有不同的研究思路和不同的研究视角。比如反思的品质不同。一是反思的角度不同,前一篇是关注一个教育现象,后一篇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的反思。二是反思的力度不同,前一篇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后一篇是进入教育实践行为的改善。三是反思的深度不同,前一篇是就教育问题谈普遍认识,后一篇是体现个人的认识,从普遍认识进入个性化的认识。实际上,陈老师对“感悟”的认识和探究,是从对理想、客观性、应然的期待和呼唤,走向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思考和改变。第三个参加交流的南京拉萨路小学的王九红。这位气宇轩昂的男教师,谈了学校从事的一项课题研究——《提问的智慧:课堂提问的调查与研究》。省教科所孙孔懿所长做了精彩的点评。如果苏静和窦桂梅在地域上还离我们比较远的话,这三位同处江苏的同行的成长历程,再一次清晰地告诉我们:教师成长,首先要有教海探航的梦想和激情,然后便是教海探航的执著坚持。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在追梦的过程中,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执著坚持,那么,每一个教师都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真正享受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本学期,我们学校大力推进“校本培训考核”改革,围绕“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机制与保障”作了大胆尝试,旨在鼓励更多的老师在主动构建自己的教育理想的同时,着眼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基于自身特点、基于学科特点、基于年级特点、基于班级特点的专题研究。学校大胆鼓励老师以项目研究为抓手,积极参与或承担以备课组、教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