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储备
1从叙述切入
1).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
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
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
事的来龙去脉。如莫泊桑的《项链》。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
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
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
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
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
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
能有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2).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二第一人称的叙述只
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
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
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
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
孰优孰劣。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
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
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
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
合作品。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墙上的斑点》。
4).冰山理论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
露出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
他认为,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因此,
“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5).以小见大
小:一幅画面、一段对话、一个老人一一小格局,小人物大:宏大的战争主题《桥
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
代里人性的善良一一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2从场景切入
1).场景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即"场面描写二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
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
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场景有大场景和小场景之
分,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
2).把握场景的功能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
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②营造特定的
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
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④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之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
展。⑤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⑥如果某个场
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在大多情况
下,小说中的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
具体分析。
3).风景的意义:
①作为背景出现的风景,往往对事件起着相应的衬托作用。
②风景也可作为幕间音乐,起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的作用。
③风景还有营造氛围、孕育美感和给人以精神启示等作用。
3从主题切入
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
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
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我
们称之为思想小说。
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
述的独特技巧。这样的小说,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
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
多义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
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
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
认为是误读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小说的主题: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
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
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一一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4从人物切入
1).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大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是“贴着人物写“,通过紧贴人物的心理写,写出人物的
精神世界;通过紧贴人物的言行写,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间接描写方法以描写其它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
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
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
语言也是一种行为。言行是内心世界的流露。
2).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现实中人类的
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
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如《飘》中的斯佳丽。
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
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扁平人
物”的单调虽然乏味,但在讽刺性小说中,却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
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
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
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5从情节切入
1).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一一发展一一高潮一一结局。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
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快捷方式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
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
的魅力。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
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
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小说情节安排常见的技巧
①注重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
缓急有度。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情节安排。②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
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
推动,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可形成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效果。
③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
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
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④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
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
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⑤串联:串联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
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
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
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⑥并联: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
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
成的复杂关联。
6从结构切入
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
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
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如《牲畜林》。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
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
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7从情感切入
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无论何种文学样式,它在字里行间总是浸润著作者或浓或淡
的情感,表达作者对世界的各式各样的情怀。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的情感及其处
理方式尤其独特的地方,它对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随
着情节的发展自然展露,从而收到更深层次地打动人的效果。小说的情感讲究酝酿,
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
体会小说的情感,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神随着
小说情节展开或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故事、人物和作者"相遇",真正融入文本之中。
然后,用心揣摩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关注融入作者情感的细节,品味表达情感的
语言。悲悯情怀一一最高尚的情感。
8从虚构切入
1)."虚构"的意义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2).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
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
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着一种真实,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真
实,它并不与现实的客观事物一一对应。
3).小说中的真实
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表达的
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
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
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虚构的几种情况
⑴煞有介事,写得像真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如博尔赫斯《沙之书》;
⑵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像塞万提斯《堂吉诃
德》;
⑶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暧昧态度,像卡夫卡《变形记》.
新高考小说阅读情境化试题典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云中村阿来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
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
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
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
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
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年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
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离开大山,去
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
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
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
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
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
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吃着捐
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
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阿巴很惭愧,他
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
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
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格褪。
阿巴在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
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家的山货为招牌,野菜、蘑菇、牝
牛肉、藏香猪肉。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稼酒,喝五粮液。阿巴说,
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
钱掏出来,说,大家都难,我不能要你的钱。
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
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哗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
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
顶下飘荡,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林在
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辞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冈,灵魂在这一切之
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
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
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状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
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故军,就说菩萨,菩萨。
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
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儿亲吻。
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
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鸡群在鸣
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
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只是几
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运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的东西放褶褪、告别乡亲时穿藏
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
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
民知思图报的美德。
D.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
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难以言说的情感。
2.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情境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境,重点考查审美鉴赏能力,突出试题的
基础性与应用性。)
3.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人文精神的
认识,谈谈你的理解。(6分)
(情境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境,重点考直开放探究能力及审美创造能
力,突出试题的创新性与应用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
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锹厚。
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
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
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
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
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叫小
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
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
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
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
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
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
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
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
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
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
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
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
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
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
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
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
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
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
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
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
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
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
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
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
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
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
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
贵。
D.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
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2.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
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情境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境,重点考直开放探究能力及审美创造能
力,突出试题的基础性、创新性与应用性。)
3.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6分)
(情境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境,重点考直审美鉴赏能力,突出试题的
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与应用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魂系高原杨晓敏
两次都陪同我到哨所采访的团政治处刘干事是湖北人,1970年入伍,正连职,是全
国的“二号老兵”。他曾长期在哨所执勤,对各种环境非常熟悉。我们每每闲聊,无话
不谈,但主要话题还是西藏兵在边防服役的众多感受。
恋爱婚姻问题自然是一个重要方面。刘干事诙谐地说,他当年谈恋爱八次,没能挽
住一个娘的胳膊走进洞房,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选锋爱人时条件太“苛刻”。后来我才
了解清楚,原来刘干事谈对象时,总是以西藏兵的愁坦露心迹,问姑娘的第一句话老是
“你爱不爱西藏?”好像他心目中的西藏远比他本人重要得多。为他知道,谁嫁给西藏
兵就首先要和那个地方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在丈夫服役期间乃至转业回来,都要比别
的女人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否则便不会有太美满的结局。
“爱不爱西藏”几乎是“爱不爱丈夫”的同义词。家乡的县服装厂一个叫小何的
姑娘犹豫一阵后,终于向他敞开了心扉,点了点头。然而他们结婚一年后,当小何孤零
零地躺在产房时禁不住泪湿枕巾,不得不用最刻薄的语言诅咒远在西边的西藏兵丈夫。
说自己瞎了眼,找了个没心肝、冷血动物和天下第一没用的人。医生说她胎位不正,会
难产,让她提前入院。小何忧心如焚,发报去告急。刘干事当时正在3号哨点。大雪早
已降临,除了电台联络外,哨所已完全与世隔绝,连续三封电报把团首长也吓慌了,只
得用军用电台通知刘干事。他面对无垠的雪线一筹莫展,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
兽团团转,连嘴唇都咬出血来。
小何要剖宫产了,手术前非要有亲人签字才行。岳父见女婿迟迟不归,望着痛苦不
堪的女只好颤抖着手接过医生早已递过来数次的笔。小何专门给女儿起名叫“刘晓疆”,
说是以后让孩子知道,生她时爸爸在边疆。刘干事从西藏回来正赶上女儿周岁生日。
此后每次他休假幼小的女儿根本不“欢迎”他,仿佛他是天外来客。三个月的假期好
不容易“培养”点儿感情,又要匆匆离去,惴惴不安的心绪又会廷续到十八个月以后。
小何对丈夫下结论说:“谁嫁给你们西藏兵,谁就是世界上最无助的女人。
刘干事的家庭,是众多西藏兵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我问他为什么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他对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一他刚入伍
不久,便参加了一次追悼会,棺材里,安放的不是人的血肉尸体,而是两具白骨。迟来的
葬礼,差点儿使两名战士永远蒙受冤屈,牵出两个家庭悲剧。
团部的两名战士到三十公里外的哨点送信。那天艳阳高照,睛空万里,雪线泛着白
炽的光芒。在翻越海拔4000米的大雪山时,一声闷响。天崩地裂,约七十五厘米厚的
雪块呈板状旬然滑塌。他俩被推出五十米开外,双双坠落雪崖,摔昏冻死在三十多米的
河滩上。
纷扬的雪花骤起,覆盖了他们弥留的痕逵。当时边境线上情况复杂,团里查无下
落,草率定为越境潜逃。半年后通知两名战士家乡的当地政府对其家属按叛属处理。
翌年秋季,团里明副政委到哨所检查工作,在通过狭窄的雪道时,牵着军军马也坠落崖
下。警卫员绕道下山抢救,在奄奄一息的军马旁,发现有两具形体依稀可辨的白骨和遗
物。追悼会上,两名战士的骨骸被葬于烈士陵国。组织上对两名战士各追记三等功一
次,装入档案。尔后又派人专程到两名战士的家乡,宣布为其平反,家属按烈属对待。
刘干事和我先后上了哨塔。他仰起黝黑的脸庞眼睛盯着连绵的雪山说:
“军人是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职业,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艰苦卓绝的环
境中培养、冶炼自己的品质和美德。我的日记本上,记载着数名死去的战士的名字。
有一个班长,叫孙居顺,在即将退役的前夕,去执行最后一次巡逻任务,在离界碑的不
远处,被雪崩夺去生命。有个连长,准备修建篮球场改善哨所的文体生活条件。他在带
领战士们炸石头时,由于心脏病发作没听到警戒信号,被一块飞石当场砸死。还有一个
战士叫李明高,后来当上排长,一次为抢救被冰川掩埋的烈士速体,拼命刨冰,几天的
辛勤劳作,活活累死在抢险现场。他们没有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大都死得并不壮烈,
平平常常,甚至死于事故。然而他们是以西藏兵的一员,默默地倒在风雪边关,就死得
有无限价值了。我们在雪山哨所生活、思考、站岗、巡逻,眼看着西藏在进步,祖国在
腾飞,难道这些还不够一个边防军人骄傲吗?
他下录音机,倾听一支歌,一支属于西藏兵喜爱的曲调:
“温暖的太阳照在雪山
雅鲁藏布江水金光闪闪
万恶的叛匪被消灭,
解放军来到咱们家乡……”
刘干事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我分明巍:见,他眼眶里饱含深情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写小何临产时因孤单无助而对丈夫发出的刻薄的诅咒与怨怒,从侧面
烘托了刘干事作为一名戍边军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B.小说中讲述团部两名战士遇雪崩而献身却被误判为越境潜逃的故事,一方面讴
歌了戍边战士的牺牲精神,一方面也抨击了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作风。
C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兽转""嘴唇都咬出血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而逼
真地刻画了刘干事知悉妻子难产时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的心理
D.小说结尾部分引用了一段西藏兵所喜爱的曲调的歌词借以打发刘干事热爱祖
国、坚守边疆、恪尽职责的崇高精神,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小说中通过刘干事之口,讲述了几位戍边战士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
要分析。(6分)
(情境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境,重点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及审美鉴赏能
力,突出试题的基础性、创新性与应用性。)
3小说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情境化:立足立德树人,依托文本情境,重点考查开放探究能力及审美鉴赏能
力,突出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与应用性。)
参考答案
1.C.C项,"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
了体现灾民知思图报的美德"错误,选项对小说情节和主旨的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
小说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
美德"和"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
2.①以阿巴行路时通过马的气味回想起地震,来引出云中村的故事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②多用对话,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谈来表达移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
感情真挚。③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叙事更为集中,交代必要情节,展示事件来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