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起源与发展_第1页
西安城市起源与发展_第2页
西安城市起源与发展_第3页
西安城市起源与发展_第4页
西安城市起源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城市起源与发展摘要: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要求,通过对西安城市概况的分析,以及历史沿革的了解,从而阐述西安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城市形态就是因其土地利用的内在差异而构成的一种地域结构。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且又符合一定的规律。西安是国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城市兴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其城市空间形态独具韵味。历史迈进21世纪,古都西安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西安的城市建设是继续向外延伸“摊大饼”,还是探索新的结构布局形态,西安处在一个历史的选择当中。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西安慎重地提出了“九宫格局”的发展模式。关键词:城市形态;结构布局;“九宫格局”;西安;城市发展;起源西安市的概况以及其对西安城市发展的影响(一)地理区位对西安城市演进影响西安是陕西省省辖市,陕西省省会。位于关中盆地中部秦岭北麓,地跨渭河南北两岸。东北距首都北京900公里。介于北纬33°42′~34°44′,东经107°40′~109°49′之间。南和东南以秦岭山脉主脊为界,与汉中市、商洛地区相邻;西以黑河西之太白山及青化台原为界,与宝鸡市接壤;西北以渭河为界,与咸阳市隔河相望;东北大致以荆山黄土台原为界,与渭南市、咸阳市毗连;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约100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4公里,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86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378平方公里。现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总人口854.87万人,其中城区人口483.3万人。居民中汉族约占98.82%,主要少数民族有回、满、蒙古等。西安的地理区位为城市的演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地形地貌对西安城市发展的影响地势南高北低,相差悬殊。秦岭山地与渭河平原是西安地貌的主体。秦岭为褶皱断块山脉,东西延伸,横亘于西安市南部,辖区内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10~40公里,一般海拔1500~2000米,周至县、户县、长安区域一带海拔2000~2400米,蓝田一带海拔1800~2000米。高度自西而东呈波浪式缓降。发源于秦岭山区的河流,自南而北,切割秦岭山地,形成许多深邃的峡谷,成为关中平原出入秦岭的通道。关中平原主要由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洪积扇群组成,一般海拔400~600米。渭河各支流出秦岭,切割洪积扇和黄土台原,形成自山口通向渭河的多条河谷。西安市辖区内平原山地界线分明,秦岭北坡山势陡峭,坡降大,断层发育。断层面与平坦舒展的渭河平原相接,形成强烈的地貌对照。地形地貌为城市形态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气候特点对西安城市起源的影响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升温迅速,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高温,日照强烈;秋季凉爽湿润,时有阴雨;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偏少。年无霜期226天。1月份平均气温0.4°C,7月份平均气温26.6°C,年平均气温13.3°C。年平均降水量613.7毫米,年平均湿度69.6%。西安的气候特点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西安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山水环抱,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传说中的女娲遗迹都历历可寻。近接黄帝陵、大地原点,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之地。,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曾有十三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其中有周、秦汉、唐这四个最强盛的王朝。西周建立了第一个一统的封建帝国,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确立了儒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古长安城创立了中国城市营建的基本形制,其九宫格局百代不易,近代的西安因发生“西安事变”和设立“八路军办事处”,续写着历史的辉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新中国第一轮工业化布局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西安就占了17个,古都西安因而拥有了“电工城”、“军工城”、“航空城”与“纺织城”。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西安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国家在此设立了四十多所高等学校与五百七十多家独立科学研究机构,西安又被誉为“科教城”。西安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现代化建设已处于史家所称的“起飞阶段”。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西安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全球化凭借信息技术与WTO制度开创了世界历史的全新时代,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率先迈向有利位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西安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三.西安城市的演变(一)西安城市的历史沿革(三)西安城市的现状

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全国旅游热点城市,重要的加工工业基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约47亿元。已形成以机械、电子、纺织、国防工业为主体,包括轻工、化工、食品、冶金、建材、电力、医药等175个门类的现代化工业生产体系。现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3738个,年总产值547.4亿元。有三资企业1210个,其中已建成投产企业605个。利用外资签订协议项目167项,实际利用外资额2.05亿美元。全市有平原、丘陵面积31.6万公顷,坡、原地面积14.1万公顷,山地51.5万公顷。有可耕地面积32.35万公顷,其中水田9000公顷,水浇地20万公顷,乡村人均耕地0.08公顷。有林业面积34.8万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和蔬菜及多种土特产。1996年农林牧渔业产值82.26亿元,粮食总产量187.52万吨。全市现有公路总里程2877公里,配套桥梁320座,有5条国道和12条省道经过市区。西安至渭南、西安至铜川、西安至宝鸡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一个以西安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主干,辐射全省的公路网已经形成,是连接省内及西北、中南、西南的重要枢纽。南北铁路贯通后,将连接长江流域以及陇海-兰新铁路南北水陆两大动脉,构筑起以西安为交叉点、十字网状的辐射圈。西安航空港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四大机场之一,已开辟国际、国内航线全市各种商业服务网点已发展到7万多个,集贸市场总数已达到433个。康复路小商品批发市场、文艺路布匹市场、环南路轻工业品批发市场等已发展成为立足西北、辐射到全国十几个省(区)的比较著名的批发市场。民生百货大楼是全国十大商场之一。沿黄河8地市协作推出了"丝绸之路"和"黄河游"两条国家级旅游线路,设计了"黄河漂流"、"三国游"、"祭祖游"等旅游短线。西安是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开展了异地股票交易业务。西安市城区格局以行政、商业服务为主的古城大致居中,城东为工业城,城南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艺团体聚集的文化城,城西南、东南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西为电力工业城。城北过去主要用于排放城市污水,现正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城区已初步形成两环(环城路、二环路)四横(东西大街及其延伸线、莲湖路及其延伸线、友谊路、小寨路)三竖(南北大街及其延伸线、解放路-雁塔路、含光路及其延伸线)的道路网骨架,对24条主干道、120条支干线和8个重要道路出入口进行了绿化、美化,在主要城门口新辟了大块绿地,并在城南建西安植物园,在城西南建北方乐园,在城西建劳动公园,在城北建未央湖游乐园,在城东建西安动物园、兴庆公园。市区内有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出租汽车,交通极为方便。电力供应充足。水资源贫乏,正在进行黑河引水工程以解决水荒。陕北的天然气已输送到西安,配套工程仍在建设中。西安是全国的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高等教育规模和科研综合能力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其中展览馆、博物馆9个,秦俑博物馆、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外还有一批纪念馆(所)和文化名人旧址等。西安以各类独具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和电影艺术蜚声海内外。西安的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良好,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

四.西安城市的形态布局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要求,城市形态是因其土地利用的内在差异而构成的一种地域结构。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且又符合一定的规律。从以往大城市的发展过程来看,大多以同心园式逐步向外扩大,“摊大饼”式发展,由此而造成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当历史迈进21世纪,古都西安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西安中心市区人口已超过380万人。((1995—2010年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全部突破,是继续向外延伸“摊大饼”,还是探索新的结构布局形态,西安处在一个历史的选择当中。(二)西安历史上的城市形态演变与布局特征西安是国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城市兴衰,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其城市空间形态独具韵味。西周丰、镐京遗址位于沣河两岸,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由此可见,丰、镐京城的空间形态结构应为方整轮廓,“井”字形路网骨架。秦始皇所建成阳城,城市结构形态极富浪漫色彩,渭河横穿城市,规模宏大而布局松散,以咸阳故城为主,包括周围数百里之内的离宫别馆。汉长安城又称“斗城”,从其选址到营建不但与天际星象相辉映,更与山水形成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其城市环境,还是文化的内涵,都达到了较高境界。隋长安城即大兴城的城市形态,以《周礼考工记》中的法则为依据,并且在创立皇城制度方面更有了发展。唐长安扩展了大兴城的规模,采用严整的棋盘式道路网格局,坊里结构,占地80多平方公里,设置108坊,皇城和宫城居中,朱雀街为中轴线,南有庄园别墅,东部骊山为避暑圣地,北部为狩猎场。唐长安城的结构形态,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整形城市,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营造水平的最高水准。从总体环境来看,在四周八水环绕和南部终南山绵延起伏的自然轮廓的配对下,唐长安城不但显示了辉宏的气势,更取得了与大自然山水和谐的美感。明清西安作为西北的重镇,基本上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造。其结构形态仍保持着“方整城池,皇城居中,棋盘路网,轴线对称”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西安作为全国重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并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次编制了西安市总体规划。1959--1972年完成了第一次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初步确定了西安的功能分区。中心为商贸居住区,南郊为文教区,北郊为大遗址保护区、仓储区,东郊为纺织城、军工城,西郊为电工城。1980--2000年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认真分析了3000多年来的西安城市历史沿革,在城市结构形态方面确立了以明城的方整城区为中心,继承和发展唐长安城棋盘式路网、轴线对称的布局特点,选择了新区围绕旧城发展的结构模式,形成了较为理想的中心城市的完整形态。1995--2010年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保护古城、减少密度、发展组团、不摊大饼、基础先行、改善中心”的精神,西安城市结构布局形态选择了“组团化”分散式发展的道路。一改过去集团模式,以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的新格局为特色,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以及星罗棋布的建制镇三级城镇体系;组团之间以城市快速路相连,各具特色,独立发展;中间地带为生态区,使西安的城市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目前西安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为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区道路网布局继承唐长安城方格网的格局,采取棋盘、环状加放射的模式,组成二轴三环八条放射线内外结合的干道环路系统。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西安城市建设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对西安城市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西安开发区的快速发展;高校扩编带来教育科研用地的较快发展,这些因素都急需尽快提出发展的新思路。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政策、用地等方面的引导,导致外围组团没有步人良性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从而使中心市区的功能繁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针对以上情况,经建设部批准,西安已着手编制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这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为了尽可能突出西安城市特色,经过分析论证,多方案比较,将未来西安城市发展模式确定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空间布局模式。(三)、九宫格局城市布局形态以及实施措施2004--2020年的西安总体规划,在西安城市结构形态方面,以占地84平方公里的唐长安城为主体,形成富有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特色的“九官格局”模式。“九宫格局,一城多心”的空间布局模式,是西安历次总体布局的特色,也是西安城市空间特点的具体表现[3|。九宫格局的具体形式为“古城中央、轴向伸张、九宫格局、虚实相当;初期发展,与西南向;古城保护,控制未央。近期发展,南北延长;高新、经济、曲江、空港;功能整合、各具特长。卫星棋布,米字方向、户县周至、蓝田闰良,韦曲高陵、临潼咸阳;放眼关中,集群成强”。为了实现九宫格局的城市布局形态,有效地向外围疏散人口,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控制和引导。(1)严格控制规划确定的城市不可建设区域。结合基本农田、湿地、文物保护单位所界定的保护区域、秦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绿地及河湖水系构筑九宫格局。(2)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城市路网继承唐长安城“棋盘”式路网布局,形成方格网、环路加放射线的路网格局。结合地铁一号、二号线的建设初步形成“米”字型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远期修建地铁二、三、四号线的同时完成西安、杨陵、咸阳、渭南的城际铁路建设,形成整个西安都市圈的轨道交通主骨架。(3)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规划古城区内发展将以商贸、旅游为主,逐步降低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居住人口密度,力争到2020年使唐皇城城内居住人口从现在的40万人降低到20万人左右;严格限制古城内国家机关、城市居民和事业单位的用房建设,实施“只拆不建,多拆少建”政策,将行政机构逐步迁出古城。(4)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和以阎良为主的两个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