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透视德育中的心理感受分析研究 应用心理学专业_第1页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透视德育中的心理感受分析研究 应用心理学专业_第2页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透视德育中的心理感受分析研究 应用心理学专业_第3页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透视德育中的心理感受分析研究 应用心理学专业_第4页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透视德育中的心理感受分析研究 应用心理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透视德育中的心理感受【摘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成名作,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及书信体的叙述形式,娓娓道来,把他的不幸爱情经历,以及他对爱情的忠贞,他的快乐,他的优伤,他的痛苦,都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无数读者为之动情,为之落泪。小说的出版,立即震撼了德国和整个欧洲,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一举改变了当时德国文学落后的地位,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本文研究了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透视德育中的心理感受。【关键词】《少年维特之烦恼》;心理;感受《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本情节简单的“薄薄小书”,讲述了一个和鄙俗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希望有所作为、追求高尚纯洁爱情却处处碰壁的少年由于爱情得不到回报最后绝望自杀的浪漫故事。小说出版后的影响是空前的。首先,《维特》影响范围广。《维特》问世后很快风靡德国和整个欧洲,随后几乎全球各地都刮起了《维特》热旋风。《维特》影响阶层多。年轻读者对《维特》爱不释手,模仿《维特》也发展成了一种潮流。德高望重的大人物也一样迷恋《维特》,如,大诗人克罗卜斯托克、神学家拉瓦特尔、文学大师郭沫若、盖世英雄拿破仑、革命领袖恩格斯等人都《维特》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在德国和西欧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维特》堪称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在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针砭时弊这一点上,《维特》更可以说是西欧19世纪现实主义“问题小说”的先驱,斯当达尔、巴尔扎克等小说大师也间接地继承了它的传统,文学界从艺术角度对《维特》的模仿热、翻译热、研究热等也是此起彼伏。一、通过感知的揭示性格巴赫金把作品中主人公和作者相互关系中实现一系列任务的形式称作性格,性格主要有古典型性格和浪漫型性格,而他在论述中把维特看作是后一种性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种主人公的个性特征,不是命运而是一种观念,主人公发出的行动,实际上是在实现着某种观念,某种必要的生活真谛,自身的某种原型,上帝对它的构想。由于这个缘故,他的人生道路,他的生活事件和要素,常常还有他的物质环境,都带有一些象征性。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环境的意义便是通过主人公的感知来完成和实现的。维特对于绿蒂的迷恋与绿蒂给维特带来的视觉感受是不无关系的,视觉是维特感受外部的首要的工具。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维特尚未与绿蒂说话,就已经被绿蒂的形象所吸引,绿蒂黑色的明眸、娟秀的模样、适中的身材,她雅致的白裙、系在胸前的粉红色蝴蝶结,以及她优雅的举止,这一切都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让维特着迷。而在后来,经维特的再三请求,绿蒂在维特生日之时将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她系在胸前的粉红色蝴蝶结送给了维特,而维特无数次地吻着它,借此来回忆为数不多的幸福日子。此外,维特对于绿蒂的痴迷还通过维特的听觉等感知器官表现出来,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对于绿蒂声音不止一次的描述,从维特第一次见绿蒂时对绿蒂声音的喜欢,到其后对她的笑声言谈的无比欣赏(尤其是书中第二部分十一月二十四日的日记中对于绿蒂唱歌的声音叙述),再到后来,甚至于在维特的眼中,绿蒂喘气、哽咽着请求维特继续念诗时的声音也是无比动人的,真只有天使可比!所有上述叙述,都是通过维特的感知器官来实现的,也只在通过对于维特这种独特的感知状态的描写,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维特对于绿蒂有多痴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不止一次写到维特对于城外的大自然风光的迷恋与陶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维特受一个小山村的吸引,常驻足于村中教堂前的两株菩提树下,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且在此期间,维特完成了一幅素描画,其中没有掺进我本人一丁点的东西。这个发现增强了我今后皈依自然的决心。这种对于自然的叙述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多次出现。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感知是具有主人公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它通过主人公的感觉器官来描绘自然,所以,它描写的是维特眼里的自然,着重描绘的是维特对于自然的感受,自然往往就成了维特的意识的外化。维特眼里的自然已不单纯是一种自然风光,也是哲学的、社会的概念,而且也是一种艺术观,它是欧罗巴族的初期的宗教的本质,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拥抱,是卢梭意识里的人类最美好的状态,是自由、平等、博爱。我们前面提到,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表现形式上受到卢梭的《新哀露绮丝》的影响,而在这里,看到皈依自然这样的叙述,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卢梭的返归自然的观点亦对歌德当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毫无疑问,歌德在表现这种思想时,是通过主人公维特的感知来完成这一功能的。二、直接抒情1774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真情实感,强烈的时代精神,高度的艺术性,三者融合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继而“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歌德非常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书信体的形式,让主人公面对面地向读者诉说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展露自己的抱负和情怀。信中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读着读着,我们自己仿佛变成了收信者,听到了主人公的言谈笑语、啼泣悲叹,窥见了他那颗时时在柔弱地颤动着的敏感的心。在《维特》一文中,很多情况下都采用直接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向读者宣泄,把奔涌的感情直接向读者倾吐,让读者也被这种淋漓尽致的情感所震撼。通过内心独白来表现的抒情是最为直接也最为酣畅的,不需要解注外界事物,而只忠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难以抑制地表现出来。在文中,像这样内心独白式的直接抒情占有重要地位,大量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借助这一手法可使主人公维特更直接地与读者交流,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内心世界的秘密。在维特与读者之间,在维特与自己的灵魂之间,通过倾诉构建一座连接虚幻与真实的桥梁,方便作者更好地铺陈故事情节,同时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维特的整个灵魂,使它甜蜜得就像维特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晨。这地方好似专为与维特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维特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维特真幸福啊……维特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结果维特的艺术便荒废了。这段内心独白是维特刚来到一个新的城市时,面对当地自然环境所抒发的强烈的愉快心情。运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我们能直接深刻地体会到维特当时当地的心境,如同我们也切身感受到那份快乐。维特毫不掩饰地向读者传达了这种强烈之喜,我们在体会这份情感时,也开始对维特的性格有了大致了解。又如,“绿蒂啊,但愿我能够享受到为你去死、为你牺牲的幸福!如果我能够重新给你带来安宁,带来生活的欢乐,我愿意勇敢地、愉快地迎接死亡。”在这一段内心独白中,维特在对爱情和人生的绝望中,努力尝试去告诉读者,死之前他是勇敢而快乐的。进而表明,他对绿蒂的爱的深刻,并愿意为之奉献生命的决心。此时,维特的形象鲜活地映现在读者的心里,维特这份强烈的爱情也震撼着读者。三、无解烦恼的结束刻骨铭心的切身经历可以在书信日记里尽情倾诉,昔日恋人的完美无瑕也可以在心头笔下追忆重温,但残酷无情的现实矛盾终究要面对和解决,矛盾的最终解决也就是四个主体魅力环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小说中,维特的命运始终处于两组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之间。一组矛盾是他与社会的矛盾。维特是一个年少气盛、品味高尚的艺术家,他希望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希望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他所处的社会却不可能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书中所描述的社会一是下层社会,以诗情画意的乡村为代表———但这里不属于他,他在这里只是匆匆过客,他很喜欢乡村,但那只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欣赏,他永远不可能被乡村社会真正接受,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里他除了欣赏田园风光、画画、读诗,不可能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事情来做。另一个是上层社会,以宫廷为代表。这里是他可以发挥作用、甚至建功立业的地方。但是这里却充斥着鄙陋、拘泥刻板的人,他们处处因循守旧、虚文俗礼,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佞,尔虞我诈,一心追逐等级地位,维特与他们格格不入,一再遭受排挤,虽有个别像伯爵那样的开明人士与他为善,也不足以改变他的生活环境。维特找不到社会归属感。另一组矛盾则是维特在爱情上无法解决的矛盾。维特认识夏绿蒂时,夏绿蒂已经与艾伯特订婚。从一开始,维特的爱情就陷入一个道德困境———他只能充当第三者。假如夏绿蒂是被迫与艾伯特订婚的———而她是自愿的;假如夏绿蒂不爱她的未婚夫———而她是很爱他的;假如艾伯特是个品性不端的浪子———而艾伯特行止端方,事业有成;假如艾伯特待夏绿蒂不好———而他对夏绿蒂以及全家都很好,对夏绿蒂呵护有加;假如夏绿蒂与艾伯特相处不融洽、不快乐———而他们相处得很融洽、很幸福;假如夏绿蒂是个浪荡的女子,很愿意多抓几个男人在手上———而夏绿蒂偏偏是一个道德观念很强的娴熟、贞洁的女子。哪怕上述假设只有一条成立,那么维特就可以扮演一个拯救者、解放者或者至少合谋者的角色,从而使自己的爱情获得一种道德上的合理性,但是从全书的描写看来,这些假设没有一条可以成立。这就注定他的爱情将永远得不到回报,他因而无法找到情感的归宿。这两组矛盾混合而成的巨大烦恼在维特心中郁结成疾,终因无法“调理”而至“病入膏肓”。绝望中,悲壮的一枪,烦恼似乎得以了结:走了维特,救了歌德。而留给读者的却是无奈中泪水漪漪,惋惜涟涟,愁绪不绝。结论: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歌德通过很多手段来达成对主人公维特的真实内心世界的刻画,例如:内心独白、“编者”的叙述、幻觉描写等直接心理描写,以及通过环境变换、维特情绪的波动来渲染展现的间接心理描写。借助心理描写更有利于主人公维特向读者倾诉自己的内心活动与斗争,拉近维特与读者的心灵距离,并使之感染,深入故事情节之中,与主人公的命运一起沉浮,随着维特的情绪一起快乐、悲伤。同时也有利于作者歌德更好地塑造维特的性格特征,升华故事的中心思想。参考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