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联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联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联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联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联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联读教学内容分析:《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均是杜甫所作的古体诗。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叙事诗,描写简练传神,从情感上看,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石壕吏》通过讲述安史之乱中,石壕村一户人家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由茅屋被风雨袭击的遭遇,表达诗人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八下六单元目标: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的永恒主题。显然现实主义诗歌属于“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两首诗的体裁、内容,情感基本属于同类;课题中直接指向比较阅读,为落实教材编排意图,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时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两首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在学习本诗时,着重指导学生从各方面深入去了解作者,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意。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许多杜甫诗,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所以,本课堂尝试着让学生自主诵读,把握诗人的情感。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以继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而杜甫这份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正是我们所要发扬的。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辨别诗体,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品读诗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操。3.通过两首诗歌的比较,感受相同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教学重难点: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操2.通过两首诗歌的比较,感受相同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激趣,创设情境。旧诗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二、初读辨体,读出诗歌韵味小结:古体诗: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近体诗: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三、再读明意读出苦情《石壕吏》1.梳理情节内容暮――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夜――住宿――发展:听妇前致辞夜久――听闻――高潮:请从吏夜归天明――告辞――结局:独与老翁别以时间为顺序,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诉家庭的苦痛: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2.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听----夜久、幽咽、独言简意深,凄清绵绵无尽3.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小结:反映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来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们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进行含蓄的揭露。(忧国忧民)4.主题探究对人民所受疾苦的同情;对官吏残暴征兵的批判;对当时唐朝社会现实的忧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梳理情节:秋风破屋——群童盗茅——破屋漏雨——愿得广厦2.诗人的情感变化:急叹悲忧3.主题探究: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心国事,博大胸襟,崇高理想四、对比细读读出诗圣忧国忧民1、知人论世两首诗共同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石壕吏》写作背景: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胜利在望,次年,形势逆转,唐军崩溃,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未休,杜甫求亲告友,才在浣花溪边盖起了一间茅屋,761年,风雨大作,茅屋被毁,杜甫此时生活困苦,联想到国家战乱,天下穷苦人的相同境遇,创作了此诗。2.比较异同,品家国情怀活动一完成下面表格课题主人公叙事感情主题《石壕吏》老翁

老妪

官吏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对人民所受疾苦的同情,对官吏残暴征兵的批判,对当时唐朝社会现实的忧心忧国忧民同情百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自己

孩童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愤懑无奈痛恨动乱忧国忧民同情百姓共同点:写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作者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心与担忧。活动二:结合作品分析两首诗歌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表达情感的方式表达效果《石壕吏》“客观”叙述,作者的所见所闻(叙事)诗的首尾叙事,中间用对话,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全诗无抒情语,也无议论语,从老妇的陈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战争给这个人家带来的苦难。这从诗中的几处对比很容易看出来,如“吏呼”与“妇啼”“怒”与“苦”,“偷生”与“已矣”,还有一些感情色彩很浓的用字,如“一何”“夜归”“急应”“犹得”“绝”“独”等,无不表现出作者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苦痛的强烈的谴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的亲身经历(叙事)议论

抒情叙述了诗人自己的“茅屋”为秋风刮破的过程以及因此遭受的风雨侵袭之苦。但诗人没有停留在抒写个人恩怨上,而是运用议论和抒情,推己及人,心忧天下,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升华了主题忧国忧民,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五、拓展延伸有人认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雨夜无眠的个人疾苦表达忧国忧民情怀;而在《石壕吏》中,杜甫面对“吏抓人”却不施以援手,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不是真正的家国情怀,请说说你的看法。六、小结: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着的意志。希望同学们用一生去认真品读、赞叹、追随杜甫,增强民族使命感。教师寄语:真正的爱国应该是一种持久的心态,而不是一种故意的姿态,这种精神应该是嵌在你的灵魂里,体现在你的一言一行中,它和你的贫富状态没有关系,和你的年龄状态也没有关系。无论你是身处高位还是底层,只要你还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那就请好好地爱她,真诚地爱她。七、作业布置1.背诵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