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向教化的转向-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_第1页
规训向教化的转向-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_第2页
规训向教化的转向-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_第3页
规训向教化的转向-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_第4页
规训向教化的转向-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规训向教化的转向: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规训与教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在此主要通过分析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特点,来阐述规训式教育所带来的“去人性化”的教育结果,并在反思规训式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探寻改善其负面教育结果的路径,即向教化式教育的转变。

规训教化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什么样的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结果。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对受教育者知识的灌输、行为的支配(包括身体的支配、言语的支配),不可否认,这种控制模式的教育形式在一定时间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效率,但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言听计从的模式,扭曲了教育育人的初衷,不符合课程标准的教育要求。这种被广泛采用的传统的教育形式可以冠之以“规训式”教育的名称。为改善“规训式”教育所带来的负面教育问题,需把教育着眼点放在“教化式”教育形式上。“教化式”教育迥异于“规训式”教育,其更强调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感化与内化,在此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所扮演的教育角色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受教者可以在更加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实现自身理性的发展。简而言之,这种由“规训”到“教化”的转变,是实现教育由物性到人性的转变。

一、“规训式”教育的解读及反思

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米歇尔・福柯最先使用规训(discipline)一词。其认为规训是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它通过一种持久的运作机制,对人体进行解剖、分配、组合与编排,达到对人体的位置、姿势、形态及行为方式的精心操纵,以此造就一群驯服的肉体。[1]在教育的谱系中,“规训”指教育的负面活动。例如,金生认为“规训”不是教育的一种必然,而是教育中的一种负面现象,是一种恶,它使人失去自由和自主的精神气质,失去追求德性的理想。[2]“规训”以字面意思来解释,规:画圆的工具,规则、规章之意。训:训诫、教训、训导之意。“规训式”教育注重外在规范对学生的型塑,正如圆规的工具性功能,把学生规定在一定的许可范围之内,禁止学生逾越规定的界限,其最终结果造成了人的异化,使受教育者成为权威的驯服者,失去了自身可发展的理性价值。受教育者在教育中扮演的是服从者、接受者、被管制者的角色。这种“规训式”教育鲜明特征的显现蕴含着其负面教育影响的产生。

1.威权性

“规训式”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形式,教育者是权力的中心,统辖着教育何时发生及如何发生。为保证在最短的时间把大量知识传递给受教育者,知识的传递者往往会制定一些有益于维护其教学秩序的规章制度,以防秩序被扰乱阻碍教育的质量及其进程。例如,在教师传授知识期间,禁止学生交头接耳,学生必须保持一致的坐姿,回答问题时要先举手并起立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统一着装等。教育者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监督者、执行者,物质的奖励、言语的奖励及物质的惩罚、言语的惩罚、身体的惩罚伴随着规则而产生,使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学会了对规则的遵守与服从。而这种通过规则来束缚受教育者的行为是教育者威权性的展现,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受教育者在规则面前缺少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只是规则的服从者、权力的被迫遵守者。

2.功利性

“规训教育”产生的根源是教育者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科层体制,使教师面临种种考验与压力,受教育者家长的社会评价更是对教育者能力评定带来深度影响,而所有的评价标准主要以受教育者考试成绩为主,教育者只有努力提高教学成绩才能得到领导、同事、家长的肯定。因此,为提高学生成绩教育者会采用强制措施使受教育者配合其教育工作,教育者把自己看作教育的主宰者,忽视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把受教育者看成两脚书柜,不断进行知识的填充,以达到理想的分数水平。现象学家马克斯・范梅南和巴斯・莱维林曾批评指出,“在课程学习当中,人的价值是由他这门课的成绩来衡量的”,教育被异化为一种“分数”化的活动。[3]

3.控制性

由以上特点所引发的“规训式”教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控制性”。教育者忽略了人的自我理性的发展,把受教育者“物化”,希望通过对受教育者行为的控制,达到教育的“分数”目标。而这种行为的控制主要通过教育规则来完成,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按要求完成教师课堂任务,禁止学生课间吃零食,放学后按照队伍编排离开学校,禁止学生进入学校周围的零售店等。教育者总是以“不许做”、“不准做”、“禁止做”、“不能做”、“不可以”等来控制受教育者的言行,并通过教育惩罚来保证规则的有效性。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理性的约束能力,忽视了人本自由的价值倾向,体现的是教育者所持有的强烈的塑造心态,教育者所扮演的是控制者角色,控制着受教育者应该如何遵守道德纲常,遵循群体习俗,遵从政治和道德权威。

二、“规训式”教育带来的弊端

1.扼杀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

英国著名思想家边沁把学校与课堂比喻为中世纪“圆形的监狱”。其中间是一个塔,塔的周围是狱房,塔的眼睛可以清楚地看到每间狱房的情况,犯人却看不到监视自己的眼睛,最后只将监视泛化和内化,成为无处不在的监视之眼,在这种凝视和监督之下,每个人的自由被限制甚至被扼杀。[4]边沁所描述的学校与课堂正是“规训”教育的写照,教师任务、应试测试模式、课堂座位安排等,都是对受教育者身心的控制,这种对受教育者过分压制的教育,使学生丧失本身的天性与自由。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受制于教育者的轨道,凡事以教师的要求为标准,从而磨平了个人的差异性,这种长期打磨的过程,更使受教育者逐渐丧失了创造性思维,造成了精神的贫瘠,成为了思想的被奴化者。

2.阻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教育者是威权的代名词,为把学生统一驯化为听话的体制内群体,而把学生禁锢在固定的规则范围之内,其之间形成一种强制与被强制的关系。受教育者固有的天性被打压,自由遭到剥夺,必然会导致一种抵制性情绪的出现。再者,由于教育者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学生成绩的好坏之上,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得师生之间交往的路径变得狭隘,阻挠了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这种对受教者身体及心灵的禁锢与压制,犹如一把铁索,不仅锁上了学生能够自由翱翔的翅膀,也锁住了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的纯真的心灵之门。

3.妨碍教师教育创造性的发挥

“规训式”教育在对受教者型塑、支配、处置、压制的过程中,也钳制了教师的思维模式。教师习惯于命令式的话语,习惯于运用惩罚的方式来处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在这种死板、僵化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产生了定向思维,不会变化角度去解决问题,更不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更多地是按照规则和教学蓝本去处理问题。教师的的创造性思维在此种教育模式下消失殆尽,或即使具有创造性意识也不敢大胆创新、突破常规。

三、“教化式”教育的剖析

金生认为,教化的主旨是以自然的方式、在尊重个人自由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精神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形成,它包含着精神培育和精神的自我创造相结合的意蕴。[2]相比较而言,“教化式”的教育与“规训式”教育不同的关键点在于教育的“人本”性上。

1.“教化式”教育是以“爱”为基础的教育

走向教化的教育是以爱为基石而产生的有益于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与规训式教育相比,教育者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求教者自身理性的发展,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人去除内在的障碍。这种充满着爱的教育,最明显的表征在于和谐教育环境的存在,教育者不愿把目光停滞在短期的“分数”利益上,不愿把学生“符号化”、“工具化”,不愿固守于规则及教科书式的蓝本,教育者希望学生能够真正人之为人,而不是成为被规训了的奴隶、驯化了的蠢物。“教化式”教育所给予的爱如同阳光,洋溢在受教育者周围,受教育者不仅可以看到也能深刻感受到“爱”所带来的温暖。而“规训式”教育下,即使教师努力向学生付出着爱与教育热情,但由于其教育方式选取不当,遮蔽了学生感受“爱”的眼睛。

2.“教化式”教育重视求教者自我的建构

在“教化式”教育中,教育者认为求教者具有自身的主体性,教育者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塑造的学生多是思想僵化的书柜式人才,即使对社会规则具有深刻的适应性,却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只有使求教者自己学会学习,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才能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因此“教化式”教育的课堂教学更具有创新性,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思维及创新回答。其教学场域也更具有开放性特征,不再只固定教室为唯一传授知识的地点,更强调生活的教育。为利于求教者自身思维的创造及知识的探索,课堂内场景的布置也更具有多样性,改变了以往四四方方的座位排列,更侧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圆桌安排。“教化式”教育与“规训式”教育相比,多种教学手段的更新其目的是为了辅助求教者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具有管理自我的能力。

3.“教化式”教育注重对民主教育环境的建设

与“规训式”教育相比,“教化式”教育更重视民主关系的建立。在教化式教育中教师不再是权威者角色,不再希望通过教师权威的压力使学生臣服于教师的管理,与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教育者以对求教育者的尊重为前提,在长期共存中建立平等、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在这种充满着信任、平等的教育关系中,无论对教育者还是求教育者来讲,都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双方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与学习。教育者可以在与学生过多的接触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可以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增加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能力。这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益于师生身心成长的民主教育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化式”教育的人本性特征。

四、“规训式”教育向“教化式”教育转变的路径构建

现代教育中教化式培育意识的缺失,给规训提供了更为深厚的土壤,使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处于被掌控的奴隶化状态。这意味着教育失去了对人理性的培育作用,反而愈来愈成为一种处置人、算计人的手段。为促进教育更好地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理性之人,这种产生于工业社会的“规训式”教育需要向“教化式”教育转向。

1.以“沟通”为桥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

在教育场域中,教师与学生无论从时间上来看还是空间上来讲,都是接触最为频繁的主体。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首先,就要消除自身的威权观,把自己当做学生集体中的一员,使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与空间不拘泥于课堂之上。多参加学生的集体活动,多与学生进行对话,适当增加与学生家长接触的机会。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懂得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揣度问题,有益于改变教师处理教育问题时的强权行为。其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还可以以书本为媒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纯灌输者,是引导者、辅助者角色。教师可以以问题呈现的形式,与学生共同讨论,也可以设置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书本的知识虽然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但教育者可以使其变得富有生命感。活泼的课堂氛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

2.注重综合考评,改变单一的评价体系

以分数为主要考核标准的评价指标带来了教育的功利性,这种评价体系下所培养出来的受教育者带有明显的符号化、工具化特征,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是导致“规训式”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要改变这种评价模式,就要注重综合考评。综合考评的主体不仅包括受教育者、还包括教育者。只有对教师的考核不以分数为标准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符号化特征。教师的考核可以包括在学生中受喜爱情况,课堂创新情况,学生获奖情况等。评价的多样性,会带来教育的灵活性,有益于改变刻板、灌输、压制的教育环境。

3.给予学生适当的权力并予以保障

“规训式”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迫于规则、权威的压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教育者的要求相一致,受教育者只是权威的遵守者,毫无权力可言。为使受教育者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就要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受教育者一定的权力,使受教育者在享有一定话语权的同时感受到在教育中的主人公地位。比如,对学校、班级规则的建议权,面对教师错误批评时的申诉权,自主学习创新的主动权等。受教育者合理的权力要给予保障,只有在享有一定权力的同时,才能使受教育者脱离打压式教育,变为一个智慧的、活泼的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