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轮:专题二:建立与巩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方面】习题-2024年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_第1页
大二轮:专题二:建立与巩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方面】习题-2024年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_第2页
大二轮:专题二:建立与巩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方面】习题-2024年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_第3页
大二轮:专题二:建立与巩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方面】习题-2024年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_第4页
大二轮:专题二:建立与巩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方面】习题-2024年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整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试卷第=page88页,共=sectionpages88页大二轮:专题二:建立与巩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方面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修三;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题基础点1传统文化相关习题1-2题西汉初年黄老无为思想1.黄老学者反对“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认为理想的政治应“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确立法度并保持它的稳定性,通过制度使得君主能够“无为而无不为”,从而建构“使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的理想社会形态。据此可知,黄老之学(

)A.具有道法结合特色 B.抛弃无为而治思想C.崇尚外儒内法观点 D.官僚制度走向成熟2.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池三山”最具代表性。“一池三山”园林模式首创于汉武帝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这说明“一池三山”园林模式A.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佛教思想B.体现出道家遵循自然的思想C.凸显了古代科技实用性功能D.反映了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3-12题西汉儒家思想发展3.西汉初年,汉高祖授权儒生叔孙通制定礼仪以凸显君王威仪,鲁地两名儒生冷言道:“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公去矣,无污我”。据此可知,这两名儒生(

)A.反对礼乐治国的方针 B.秉持外儒内道的观念C.鄙视谄媚权贵的行为 D.无视秦亡汉兴的时局4.有研究发现,汉高祖刘邦虽不喜儒家,但对叔孙通制定的宫廷礼仪十分满意;久已断绝的大射礼、乡饮酒礼,讲习传统礼乐之风也已蔚然兴起。文帝、景帝时期,由“无为”到“有为”的转化正悄然进行。这表明,汉初A.黄老之学受到冲击 B.尊崇儒学渐成风气C.指导思想已多元化 D.实行内儒外法政策5.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据此可知,黄老思想A.指导汉初治国理政 B.否定秦朝治国理念C.着力恢复发展经济 D.呈现思想融合趋势6.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出现的灾异和祥瑞预示着天对人(君主)的谴责和嘉奖。他希望通过上述思想的践行,最终达到“屈君以伸天”的结果。董仲舒上述言论(

)A.重建儒家道德秩序 B.强化“君权神授”思想C.制约君主专制权力 D.宣扬“三纲五常”理论7.董仲舒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指出君主只有奉行天道,才能获得在人间的合法统治权;另一方面也强调,天道就现实政治而言,就是仁、义、礼、智、信,即“五常之道”,君主要使自己的言行和施政符合“五常之道”。董仲舒的这一观点(

)A.试图实现儒家道德伦理的天道化 B.有效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C.成为汉武帝时大一统的理论基础 D.标志着儒学理论体系的成熟8.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这表明汉代(

)A.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 B.政治受到鬼神论影响C.儒学重现实轻人伦的特点 D.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9.《汉书·食货志》认为,春秋末年以来,天下就进入了“乱世”,至秦达到巅峰,“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于是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该观点(

)A.说明汉代治国思想不稳定 B.借历史典故以讽刺时政C.浸染了传统纲常伦理观念 D.认为秦亡根源在于暴政10.董仲舒认为,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故君王要通过学习儒家典籍,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其次,各级官吏要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施政和兴办教育等多种途径完成对社会民众的教化。这表明董仲舒(

)A.用教化来规范民众个人的行为 B.把三纲五常作为教化的原则C.借儒家伦理提升官吏道德水平 D.赋予了教化浓厚的政治内涵11.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宰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独尊儒术”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A.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 B.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C.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D.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12.汉代渐兴私人经传讲学之风,当时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如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弘农杨氏专攻《尚书》。这一现象(

)A.抑制了豪强势力的膨胀 B.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C.保证了察举制度的运转 D.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通基础点2秦汉科技相关习题13.汉代一本算术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作为一则史料,它可以用于说明汉代(

)A.算术成就突出,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等爵制在“推恩令”颁布之后就已经名存实亡了C.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D.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14.东汉《九章算术》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土地和粮食测量的内容;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这反映出(

)A.古代数学理论走向成熟 B.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步C.亚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D.科技服务生产生活实际15.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占》,是以五星行度的异常和云气星慧的变化来占卜吉凶的术数类帛书。该书根据观测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其中所记载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日只大了0.48日。材料反映出汉代(

)A.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 B.天人合一学说的流行C.以神权维护君主专制 D.天文观测的水平较高16.如表是考古发掘出土的两汉时期诸侯王墓葬的玉衣统计表。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时期类型西汉东汉汉高祖到汉武帝汉武帝后前期中后期金缕7600银缕1224铜缕01310A.等级规定日益严格B.官营手工业发展 C.戒奢崇俭风气盛行 D.诸侯王势力膨胀基础点3秦汉文学相关习题17.尽管汉王朝在制度上主要继承秦朝,但汉代流行的歌舞,皆系楚歌、楚舞,汉赋也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西汉诸帝中,尤以汉武帝最爱楚辞,他不但招揽了许多辞赋高手侍奉左右,而且还重用了一批善楚辞之大臣,当时王公贵族皆好辞作赋,文人学士都研习和评论楚辞。这体现了(

)A.区域文化的碰撞交流 B.中原文化的包容和精深C.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 D.朝廷重视传承民族文化18.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的赋文《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等铺写了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其用辞构思,华丽壮阔。这主要折射出西汉(

)A.大一统的时代特征 B.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C.综合国力日益强盛 D.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19.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上林赋》中,假借虚拟人物“子虚”“乌有”的相互夸耀宣扬了诸侯国的繁盛,警诫诸侯国应遵循诸侯之制。在《大人赋》中则借“大人”孤独虚亡的结局委婉传达对君王寻求仙道的劝诫之义。该类作品(

)A.是文人旨趣与市井生活的杂糅 B.注重凸显著名历史人物C.是艺术审美与帝王生活的统一 D.承载了一定的政治使命基础点4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华夏认同、对外交流相关习题20.汉代之前,关于中华血缘之祖“五帝”的说法有很多种,《左传》《国语》《世本》《礼记》《山海经》及诸子著作都有记载;汉代,各民族普遍认同黄帝为中华血缘始祖。这反映出汉代(

)A.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利于思想统一 B.大一统下的政治环境促进文化认同C.黄老学说逐渐影响到周边地方民族 D.宗法制度深刻影响民族历史的传承21.《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体现了(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22.“中国”一词,目前最早见于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其铭辞曰“余其宅兹中国”。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亦开始出现“中国”,如“游中国”“中国安宁兵不扰”“中国大宁”等。东汉时期,此类铜镜铭文得到延续。结合下列图文可知,这类铜镜的出土(

注: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镜,镜背铸有47字铭文,其中包含意义非凡的“人民昌、中国强”的吉语。A.表明学术界对青铜时代的划分有误 B.佐证汉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C.彰显了汉代制镜师高超的雕刻技术 D.印证汉代中央集权政策产生实效23.《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又记载冒顿单于:“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汉书》记载:呼韩邪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后汉书》记载十六国时期,“南单于既内附,兼祠汉帝”。材料说明(

)A.匈奴政权日益封建化 B.匈奴贵族生活奢靡C.边疆地区逐渐被开发 D.游牧民族南下频繁24.南阳出土的西汉晚期“巡行丝路”画像石有九组人物:前四组(左)为胡人骑士,在3个执弓手掩护下后退,拥盾执殳的骑士引导使者乘马车前行。这组石刻图(

)A.佐证了汉代丝绸之路起点在河南南阳B.凸出了西汉豪强地主势力崛起C.彰显了丝绸之路使世界文明畅通交流D.体现了丝路形成后的民族交往25.汉武帝向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这几次大规模移民的主要迁入地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移民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河西四郡、金城、朔方。西汉移民西北的背景是(

)A.对匈奴作战的胜利 B.汉初执行和亲政策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七国叛乱最终平定26.汉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龟兹王绛宾携妻乌孙公主弟史前往长安朝见汉宣帝,汉宣帝下旨敦煌郡以高规格接待龟兹王夫妇。这一事件表明,汉朝政府(

)A.鼓励民族间文化交流 B.重视与西域地区的交往C.对西域治理方式多样 D.深受儒家“礼治”的影响27.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以军屯为主的屯戍政策,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A.致力于西域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C.助力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28.考古工作者在河套地区的汉代朔方郡附近墓葬中发现了中原汉墓中常见的陶制猪圈、鸡舍、配有辘护和小水斗的水井和博山炉等;对人骨的稳定同位素测试反映出当地的粮食种植种类以粟和黍为主。上述考古发现可以支持的论题是(

)A.“农耕文明的拓展” B.“民族融合的初现”C.“南北物种的交流” D.“区域经济的协同”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综合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个考试的重难点特点:本题相对比较基础,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逻辑思维得到提升。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资料夹】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武帝纪》的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历史必修③》(2004年版)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2022年印刷)(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三、论述题综合点2丝绸之路,是一个考试的重难点特点:本题与广东高考题“地中海”的称呼有相同之处,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训练本题,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逻辑思维得到提升。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丝绸之路(见图)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书中赋予丝绸之路以各种称谓,如“信仰(宗教)之路”“变革之路”“皮毛之路”“和睦之路”“白银之路”“帝国之路”等。▲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选择某一种称谓或自拟一个称谓,运用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以称谓为题,阐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99页答案第=page88页,共=sectionpages99页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确立法度并保持它的稳定性”“无为而无不为”及所学可知,黄老之学以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法家学派的思想,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特征,A项正确;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抛弃无为而治的思想,排除B项;外儒内法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古代中国官僚制度走向成熟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推崇神仙思想,即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而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有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的理念,B项正确;“一池三山”中的三山以道教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而命名,并非受佛教思想影响,排除A项;“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是一种设计理念,和古代科技实用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园林建筑,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C【详解】鲁地两名儒生不满叔孙通在天下丧乱的时局下,为了博得皇帝好感而大费周章举行礼乐活动,因为礼乐活动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鄙视叔孙通不顾百姓疾苦而谄媚权贵的行为,C项正确;两位儒生不反对礼乐治国,反对的是不合时宜的铺张浪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道教观念,排除B项;两名儒生认识到了秦汉之交时社会疲敝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西汉初年,汉高祖肯定儒生制定的宫廷礼仪、民间出现讲习传统礼乐风气,以及文景之治中体现的“无为”向“有为”转化等,反映了汉初儒学逐渐受到推崇,为汉武帝正式尊崇儒学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黄老之学受到儒学冲击,排除A项;指导思想已多元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内儒外法是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正式推行的治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5.D【详解】依据材料“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可以看出黄老思想中有道家的无为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以及儒家的礼和德治思想,这体现了黄老思想融合了道家、法家和儒家思想,呈现思想融合趋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黄老思想对汉初治国理政的影响,排除A项;秦朝奉行法家思想,依据材料“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可知,黄老思想并没有否定秦朝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的恢复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出现的灾异和祥瑞预示着天对人(君主)的谴责和嘉奖。”,可以看出是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制约君主专制权力,C项正确;材料无关重建儒家道德秩序,排除A项;“君权神授”思想是为了突出皇帝的正统地位而提出的,与“屈君以伸天”无关,排除B项;“三纲五常”理论是董仲舒维护封建的伦理提出的,三纲是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为仁,义,礼,智,信,排除D项。故选C项。7.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把儒家道德伦理中的仁、义、礼、智、信看作是天道在现实社会中的规则和要求,反映董仲舒试图实现儒家道德伦理的天道化,A项正确;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董仲舒的观点不可能有效制约君主的专制权力,排除B项;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成为汉武帝时大一统的理论基础,而不是材料所体现的君权神授、天道思想,排除C项;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标志着儒学理论体系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8.D【详解】根据“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可得出董仲舒把人间与上天联系起来,借用神权来强化人间的皇权,体现了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的主要结论是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把人君与天意相联系),既制约又维护皇权,统治者的自省谨慎只是制约的一面,片面了,排除A项;儒学的神学化、神秘化并非鬼神论,排除B项;“轻人伦”既非儒学特点又与董仲舒的思想相反,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根据材料,《汉书》批评春秋战国时期推崇诈伪和暴力而轻视仁义,以物质充足为先,以礼貌谦让为后,浸染了“仁义礼让”纲常伦理观念,C项正确;材料中《汉书》通过批评春秋战国的乱世来肯定汉朝的政策,并非借古讽今,排除A项;西汉初期奉行黄老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治国思想的适时调整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非不稳定,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0.D【详解】根据材料“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各级官吏要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施政和兴办教育等多种途径完成对社会民众的教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强调教化要与政治挂钩,道德教化要融入政治活动当中,才能实现教化民众的目的,因此董仲舒赋予了儒家文化典籍教化浓厚的政治内涵,D项正确;民众的个人行为只是材料涉及的一个方面,并不全面,除此之外材料还涉及到政权的稳定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道德教化与政治的关系,而不是只强调道德中的三纲五常,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吏的道德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西汉窦太后好黄老之术,儒士没有受到重用,汉武帝主政时期,以儒学治国,重用儒士,逐渐使儒学发展为社会主流文化思想,由此可知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影响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统治者对儒士的不同态度,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的行为并非是文化专制,而是推崇特定的某种学说,排除B项;“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代时期。根据材料“汉代渐兴私人经传讲学之风,当时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如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弘农杨氏专攻《尚书》”及所学可知,汉代出现了累世经学的现象,学术大族转化为政治大族,导致社会阶层出现了固化的趋势,从而阻碍了阶层的流通,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豪强势力被抑制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但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察举制度运转的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3.A【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今有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其译为现有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的五个不同爵次的官员,共猎得五只鹿,要按爵次高低分配(即根据爵次高低分配得到的猎物数),问各得多少鹿。这则史料是关于数学计算问题,这说明在汉代,我国的算术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佐证“推恩令”之后等爵制的实行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按照爵位分配鹿肉,而非授予官职,排除C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并未关乎到士大夫家族世代享受政治经济特权,排除D项。故选A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古代(西亚)。据本题材料“记载了大量有关土地和粮食测量的内容”,“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两个文明具有共同点,即农业文明对社会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自然也包括对数学等学科的影响,即科技服务生产生活实际,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古代数学理论走向成熟”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交流互鉴是指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材料并未涉及“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步”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亚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其中所记载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日只大了0.48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古人已经掌握了天文学相关知识,并且数据相当准确,说明汉代天文观测的水平较高,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统治者是否重视天文历法作出准确判断,排除A项;儒家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是人的行为应该符合天道,追求道德的完美,材料并未对此内容展开详细论述,排除B项;因“以神权维护君主专制”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天文观测的水平较高”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1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前期,诸侯王墓葬玉衣多使用金缕线,反映当时中央政府对诸侯没有过多限制,汉武帝以后,诸侯墓葬玉衣金缕减少,到东汉时消失,而银、铜缕线却从无到有,特别是铜缕明显增多,反映出两汉时期对诸侯等级规定日益严格,A项正确;仅有玉衣缕线变化不能得出两汉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前期诸侯墓葬玉衣多使用金缕,不能说明当时戒奢崇俭风气盛行,排除C项;据所学,汉武帝时期已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1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但汉代流行的歌舞,皆系楚歌、楚舞,汉赋也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知,汉代楚歌、楚舞是流行歌舞,而汉赋又来源于楚辞,汉武帝还重用楚辞高手,这反映出当时楚文化在西汉的传播广泛和影响力大,体现了长江流域文化对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代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不是中原文化的精深,排除B项;材料主题是区域文化交流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朝廷重视传承民族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1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材料中“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华丽壮阔”等信息体现了汉赋恢弘的文化气度,这与汉代大一统时代特征相符合,A项正确;西汉时期,统治者不断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例如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不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排除B项;由材料中“扬雄”的生活年代可知,该时期,西汉王朝趋向衰亡,排除C项;汉赋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排除D项。故选A项。1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汉(中国)。据题干“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假借虚拟人物‘子虚’‘乌有’……警诫诸侯国应遵循诸侯之制。在《大人赋》则借‘大人’孤独虚亡的结局委婉传达对君王寻求仙道的劝诫之义”可知,西汉该类文学通过虚拟人物事件对统治阶级提出警示和委婉的劝诫,说明该类作品具有一定的政治使命,D项正确;材料中的汉赋主要涉及对诸侯国和君王的劝诫,未涉及市井生活和艺术审美,排除A、C两项;由“假借虚拟人物‘子虚’‘乌有’……借‘大人’”可知,汉赋中并非真实历史人物,排除B项。故选D项。2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之前政治混乱,社会秩序不稳定,伴随着汉代的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使人们的民族认同趋向一致,B项正确;汉初推行黄老学说,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项;黄老之学追求无为,与各民族普遍认同黄帝为血缘始祖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度对民族历史传承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2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的民族心理认同,蛮夷民族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项正确;A项错在“撰写方式”,材料强调民族心理认同,不涉及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B项错在“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宗法分封制”,材料强调“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涉及宗法分封制,排除C项。故选D项。2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余其宅兹中国”的“中国”泛指中原地区或者天子之国,而汉朝时期“中国”这个词逐渐获得了更加深远的含义,成为一个象征着华夏民族和汉族的国家名称,因此材料中出土的铜镜可以佐证汉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B项正确;学者对青铜时代的划分是有科学依据的,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超的雕刻技术无关,排除C项;仅从铜镜的出土情况来看,无法说明汉朝的中央集权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冒顿单于时期射猎是匈奴重要经济形式。呼韩邪单于试图遵循汉朝的社会观念,通过建立姻亲关系巩固同汉朝的友好关系,这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表现。“兼祠汉帝”进一步强化了政权认同,匈奴政权进一步封建化,A项正确;材料无匈奴贵族生活习性、边疆地区开发状况及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状况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24.D【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南阳“巡行丝路”画像石是西汉晚期中原地区和西域文化交流的产物,胡人骑士和汉朝使者是丝绸之路形成后多民族交往的体现,D项正确;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并非河南南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畅通交流,排除B、C项。故选D项。2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对匈奴作战取得胜利后,汉武帝向河西走廊等地组织大规模移民,并设置郡县,加强了汉朝对河西地区的统治,促进了相关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汉初受匈奴威胁,执行和亲政策,并不适合大规模移民到河西地区,排除B项;据所学,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发生在汉武帝之后,排除C项;据所学,七国叛乱最终平定发生在汉景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2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汉宣帝下旨敦煌郡以高规格接待龟兹王夫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龟兹王夫妇在敦煌郡受到汉朝政府的高规格接待,这体现了当时汉朝政权对与西域地区交往的重视,B项正确;“鼓励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说法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西域正式被纳入汉朝政府管辖的时间是公元前60年,排除C项;“深受儒家‘礼治’的影响”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7.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可知两汉政府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此举的根本目的是强化统治,并不是发展经济,排除A项;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05年,丝绸之路已经开通,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时间是公元前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从材料“陶制猪圈、鸡舍、配有辘护和小水斗的水井和博山炉等;对人骨的稳定同位素测试反映出当地的粮食种植种类以粟和黍为主”可知,这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在中国的边疆地区农耕文明获得了发展,A正确。民族融合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河套地区在北方,材料没有涉及南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区域经济的协调,排除D项。故选A项。29.(1)我认为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资料①可知,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述及此事。根据资料②可知,董仲舒思想实际上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据资料③可知,晚于汉武帝百年的班固,将武帝措施概括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根据资料④可知,依《史记》《汉书》《三国志》所载,终两汉之世,诸子之学并未废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说法是近代学者面对民族危机,根据自身需要对《汉书》相关内容的阐释,为其反对封建专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服务。(2)意义:历史表述更加客观,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教材表述与时俱进;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自信。【详解】(1)设问要求根据题干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