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五代时期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隋唐至五代时期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隋唐至五代时期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隋唐至五代时期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隋唐至五代时期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中国古代史隋唐至五代十国(581—618—907—96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曲折发展鼎盛继续发展繁盛与危机并存五年高频考点整理五年高频考点整理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认识这一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认识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考情分析时间高考真题考查角度2023年湖北卷唐代的民族交往全国乙卷唐诗2022年辽宁卷古代民族关系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长安与罗马,帝国交通北京卷唐代的民族交往山东卷隋唐的统一全国甲卷唐朝的专制集权一、政治

(一)政权更迭时间轴整理封建社会的鼎盛581589618隋907朱温废唐唐755-763安史之乱由盛转衰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唐朝后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吴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五代十国宋960一、政治(一)政权更迭1.隋朝(581-618):P34(1)建立(2)统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开皇之治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一、政治(一)政权更迭1.隋朝(581-618):P32(3)隋的建设①广设仓库②兴建洛阳③开通大运河(4)灭亡:①原因:A.内: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B.外:大举征伐高丽C.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引发大规模起义。②结果: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615年)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尤大充惚,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乃相食。

——《隋书·食货志》

国富民穷一、政治(一)政权更迭2.唐朝(618-907)(1)建立与统一(2)国力恢复和鼎盛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朝统一全国。李世民后继帝位,是为唐太宗。时期表现唐太宗“贞观之治”①经济;②政治;③文教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武周政权”她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开元盛世”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又一个盛世局面。一、政治(一)政权更迭2.唐朝(618-907)(3)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①安史之乱背景过程影响①边疆危机②军事失当:外重内轻③政治腐败: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历时8年才被平定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①经济:迫使大量北方人口南迁,破坏北方经济,促进南方经济发展②政治:唐军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③唐朝由盛转衰。一、政治(一)政权更迭2.唐朝(618-907)(3)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②藩镇割据由来权力结果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①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②经济上拥有财权;③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了持续100多年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概念: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下辖的兵马、财物、徭役等,故称节度使。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队,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亦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为“藩镇”。这一制度设置()A.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加强了对相权的监督D.完善了国家监察制度 B(2018·新课标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贡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D藩镇割据的两面性一、政治(一)政权更迭2.唐朝(618-907)(4)灭亡: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由盛转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黄巢起义吐蕃入侵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唐朝灭亡一、政治(一)政权更迭3.五代十国(907-960):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北南一、政治(二)政治制度变迁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结合选必一第1课)(1)发展历程:P41①魏晋南北朝时期:②隋文帝时:③唐朝:完备皇帝尚书省吏部曹田曹左民曹五兵曹殿中曹度支曹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曹魏:中书省出现西晋:门下省出现隋代:三省六部制定型政事堂唐代:设政事堂形成三省,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A.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范围B.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一、政治(二)政治制度变迁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结合选必一第1课)(2)职能:①三省:A.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B.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C.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D.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②六部: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A一、政治(二)政治制度变迁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结合选必一第1课)(3)特点(4)影响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同在政事堂开会商议军国大事。唐玄宗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政事堂”也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办事的常设机构,有自己独立的印,公文和僚属。这表明()A.君主试图逐步削弱相权B.尚书省被剥夺执行诏令的权力C.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D.六部变成中书门下的隶属机构C(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D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政治(二)政治制度变迁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结合选必一第1课)(5)创新: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秦:三公九卿制汉:中外朝制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中朝掌决策,架空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提高效率,加强皇权(2018·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目的: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一、政治(二)政治制度变迁2.地方管理(结合选必一第1课)(1)隋:(2)唐:①沿用州、县二级制→②唐中期以后: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

A.二级行政比三级行政更加稳定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地方监察权与行政权从未分离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弱化B一、政治(二)政治制度变迁3.选官制度:科举制(结合选必一第5课)(1)发展历程:P28时期表现隋:形成①隋朝建立后,②隋炀帝时,唐:完善①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②武则天③唐玄宗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D一、政治(二)政治制度变迁3.选官制度:科举制(结合选必一第5课)(3)影响材料一(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宋)汪洙《神童诗》(节选)材料三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实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四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选拔过程相对公平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对后世影响深远,沿用至今(现代文官制度)唐朝建立之初,不设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定期巡察,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于是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十道,以“察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据此可知,唐初A.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B.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C.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D.已开始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C一、政治(二)政治制度变迁4.官员的考核与监察(结合选必一第5课)项目内容考核(1)负责部门:尚书省吏部(2)考核方式: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到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②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升降监察(1)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震慑作用一、政治(二)政治制度变迁5.法律与教化(结合选必一第8课)朝代法律成果教化成果法律与教化的关系秦——汉两晋南北朝唐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对立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独尊儒术以经注律礼法开始结合,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重视家训的经验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律令儒家化完成唐代御史台掌管纠察弹劾,也负责大理寺和刑部司法审判,遇有重大案件或疑案,有权参与会审。御史中丞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组成“三司推事”,并把会审的结果报皇帝审批。这体现了唐代()A.司法审判具有理性色彩B.监察官员地位最高

C.中枢权力体系趋向完善D.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A

一、政治(二)政治制度变迁6.户籍制度时期制度隋唐大索貌阅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刮户”: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一、政治(二)政治制度变迁7.唐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8.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基层组织社会治理乡里制度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城内设坊,设坊正;郊外设村,设村正邻保制度: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社会救济优抚政策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唐养病坊一、政治(三)经济制度变迁1.货币文书重量→通宝、元宝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如“半两”“五株”等。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一、政治(三)经济制度变迁2.赋役制度(1)隋:(2)唐初:租调役(土地制度基础:均田制)①租:田赋,土地上的产出②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③徭役:成年男子承担一定徭役租庸调制①对象:21-59岁的成年男子②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③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租庸调制的作用】唐朝初期实行租调制,规定:每丁每年需纳粟二石;纳绢二丈、棉三两:每丁每年需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则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由此可知“租庸调”的实施A.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一、政治(三)经济制度变迁2.赋役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A.土地兼并严重B.土地经营权的改变C商品经济发展

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赋税制度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是随着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关联。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政治(三)经济制度变迁2.赋役制度(3)唐中后期:两税法①背景:②目的:③内容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A.量出为入,国家根据财政支出制定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民征收。B.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C.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一、政治(三)经济制度变迁2.赋役制度(3)唐中后期:两税法④意义A.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B.创新: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的内容和作用】780年,唐朝开始推行新的赋税制度,规定:每户按人和咨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和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这次赋税制度改革产生的影响有()①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②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③简化了税收名目和扩大了收税对象④征税的主要标准开始从财产转为人丁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A一、政治(四)民族关系(结合选必一第11课)1.中央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1)礼部: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贞观四年,有官员认为南蛮林邑国的奏章中有对朝廷不恭顺的言辞,建议兵讨。唐太宗回应:“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据此可推知,唐太宗时期A.中央集权稳固B.民族政策开明C.羁縻州县失控D.君主专制强化 B一、政治(四)民族关系(结合选必一第11课)2.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①隋朝

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册封谯国夫人)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因俗而治)

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一、政治(四)民族关系(结合选必一第11课)2.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②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发展和交往情况突厥①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天可汗”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④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吐蕃①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靺鞨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交往方式:战争、管辖、册封、和亲、会盟羁縻政策特点:以夷制夷;因俗而治二、经济行业内容农业①出现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耕犁完善,为后世所沿用②唐朝出现了

,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③手工业曲辕犁筒车大面积兴修水利①丝织业:定州、益州、扬州制造特种花纹的绫锦闻名②陶瓷业: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唐三彩③造纸业:宣州、益州的纸二、经济行业内容商业①②⑦唐初《唐律疏议》明确规定:(长安城)闭门鼓后,开门鼓前,有夜行者,皆为犯禁。《唐会要》记载:840年,唐文宗下令京城夜市应该禁断。《新唐书》记载:881年,谏议大夫萧廪奏请皇帝应该厉行宵禁。据此可知,唐代()A.注重提升都城的经济功能B.重视对城市实施规范化管理C.依照法律规划和建设城市D.进一步打破城市的坊市界限 B货币统一市场发达③商业有时间的限制④坊市分区制(商业有区域的限制)⑤商业受政府直接监管;⑥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较强,涌现一批繁华都市如长安、洛阳、扬州等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柜坊”二、经济行业内容交通①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②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海陆丝绸之路并举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淮河流域等南方多产茶,南人饮茶已成风俗,多数北人不惯饮茶。唐中期前后,北方诸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四方往来之人“不问道俗投钱取竹”。这一风俗的流传得益于()A.政府不再监管城市商业B.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C.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D唐代后期,广州南海神庙的祈风祭海活动兴盛,被列为国家祭祀。地方官员和市舶官员定期前往祭拜,并多次整修扩建。这反映出()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东南沿海的经济社会影响增强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D.海上丝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B三、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发展概况

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③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三、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2.复兴儒学(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2)表现: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三、文化(二)文学艺术领域时间成就文学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书法隋唐时期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绘画隋唐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魏晋至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2020·全国Ⅰ卷高考·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绘画作品步辇图——研究唐代的民族关系;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C(2020·海南高考·3)表1唐诗由表1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诗人诗句出处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D唐诗与生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文化(三)科技领域时间成就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唐朝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唐朝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三、文化(四)中外文化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