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信息系统课件_第1页
资源信息系统课件_第2页
资源信息系统课件_第3页
资源信息系统课件_第4页
资源信息系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資源資訊系統的開發方法一、資源資訊系統開發概述資源資訊系統開發的階段與步驟1.系統戰略規劃2.專案論證(可行性分析)3.用戶需求調查4.系統分析5.系統設計6.系統實現7系統測試8.系統維護和評價(一).資源資訊系統開發的階段與步驟系統開發要搞清楚5個W即what,why,who,where,when。即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由誰來做,在什麼地方做和什麼時候做。這裏首先講what,就是說要確定做什麼。系統開發的最大錯誤就是沒弄清問題就動手去做。結果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做了錯誤的事,不是前功盡棄,也是得不償失。因而識別問題是最最重要的事。過去進行數據處理系統的分析時一般提調查資訊需求。在今天管理資訊系統和網路時代,這已顯得不夠。只調查現時的或中低層人員的資訊需求,往往做出的系統只是手工作業的電腦化,只能減輕中低層管理人員的負荷,對提高效益和效率的作用甚少。當代資訊系統的開發,均要首先瞭解企業目標、現行企業系統的問題、企業的信息戰略,然後才是如何用資訊技術解決這些問題。要識別的問題首先是管理上的問題,例如企業戰略優勢下滑、產品滯銷、生產週期過長、成本過高、資產短缺、人浮於事、機構臃腫、行政效率低下等,然後才是資訊技術問題。例如數據混亂、處理速度慢、設備老化等。識別上述問題以後,還要瞭解這些需求的確實程度。現代系統開發均是要捕捉未來的資訊和資訊技術的需求。這些需求多數不是由管理人員直接說出的,而是由系統分析員科學啟發以後,激起管理人員的新需求。所以說現代的系統分析已由“滿足顧客需求”變到“使顧客滿意”。滿足需求是被動的,使顧客滿意則是主動的。系統分析員識別問題要有變革現實的主動性。識別確定程度,要識別資訊需求的確定程度和穩定程度、處理方式的確定和穩定程度,以及管理人員思想組織的確定和穩定程度。總之,問題識別的越准越清楚,系統開發成功的概率將會越大。可行性研究可行性(feasibility)研究是指在當前組織內外的具體條件下,系統開發工作必須具備資源和條件,看其是否滿足系統目標的要求。在系統開發過程中進行可行性研究,對於保證資源的合理使用,避免浪費和一些不必要的失敗,都是十分重要的。系統開發可行性研究包括如下幾方面:1.目標和方案的可行性2.技術方面的可行性3.經濟方面的可行性4.社會方面的可行性1.目標和方案的可行性目標和方案的可行性是指目標是否明確,方案是否切實可行,是否滿足組織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等等。2.技術方面的可行性技術方面的可行性就是根據現有的技術條件,考慮所提出的要求能否達到。如電腦速度、容量等能否達到要求,一般來說,技術方面的可行性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人員和技術力量的可行性即有多少科技人員,其技術力量和開發能力如何,有沒有系統開發的可行性,如果本單位沒人,有沒有同其他單位合作開發的可能性。(2)基礎管理的可行性即現有的管理基礎、管理技術、統計手段等能否滿足新系統開發的要求。(3)組織系統開發方案的可行性即合理地組織人、財、物和技術力量並進行實施的技術可行性。(4)電腦硬體的可行性包括各種週邊設備、通訊設備、電腦設備等的性能是否能滿足系統開發的要求,以及這些設備的使用。維護及其充分發揮效益的可行性。(5)電腦軟體的可行性包括各種軟體的功能能否滿足系統開發的要求,軟體系統是否安全可靠,本單位對使用、掌握這些軟體技術的可行性。暫時不能被本單位開發人員掌握的技術,一般應視為不成熟或是沒有可行性的技術。(6)環境條件以及運行技術方面的可行性。3.經濟方面的可行性經濟方面的可行性主要是從組織的人力、財力、物力三方面來考查系統開發的可行性。如有多少資源可以利用,有多少資金可以投入,應該建立什麼樣規模的系統,資金分幾批投入時投資效果最好等等。另一個方面就是要研究系統開發後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資訊系統的經濟效益有兩個方面:一是直接效益;二是間接效益。4.社會方面的可行性社會方面的可行性主要是指一些社會的或者人的因素對系統的影響。如由於某些特殊的原因(如體制問題、安全保密問題、制度問題等等),不能向系統提供運行所必須的條件。另外由於資訊系統的實施將會給組織各方面帶來很多變化,如工作方式的變化、管理模式的變化,以及人的權力、作用、職責、工作範圍的變化等,都會對資訊系統的開發和開發後的運行造成影響。(二).系統開發的原則系統開發所應遵循的原則一般包括:(1)領導參加的原則資訊系統的開發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組織日常管理工作的各個方面,所以領導出面組織力量,協調各方面的關係是開發成功的首要條件。(2)優化與創新的原則資訊系統的開發不能模擬目的管理模式和處理過程,它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和科學管理的要求加以優化與創新。(3)充分利用資訊資源的原則即數據盡可能共用,減少系統的輸入輸出,對已有的數據、資訊作進一步的分析處理,以便充分發揮深層次加工資訊和作用。(二).系統開發的原則(4)實用和時效的原則即要求從制定系統開發方案到最終的資訊系統都必須是實用的、及時的和有效的。(5)規範化原則即要求按照標準化、工程化的方法和技術來開發系統。(6)發展變化的原則即充分考慮到組織和管理模式可能發生的變化,使得系統具有一定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三).系統開發策略在進行了上述工作之後,下一步將要考慮的是系統開發策略的選擇以及制定出系統的開發計畫。系統開發策略目前主要有四種。1.接收式的開發策略2.直接式的開發策略3.迭代式的開發策略4.實驗式的開發策略1.接收式的開發策略經過調查分析,認為用戶對資訊需求是正確的、完全的和固定的,現有的資訊處理過程和方式也是科學的,這時可採用接收式的開發策略。即根據用戶需求和現有狀況直接設計編程,過渡到新系統。這種策略主要適用於主系統規模不大,資訊和處理過程結構化程度高,用戶和開發者又都很有經驗的場合。2.直接式的開發策略是指經調查分析後,即可確定用戶需求和處理過程,且以後不會有大的變化,則系統的開發工作就可以按照某一種開發方法的工作流程(如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中系統開發生命週期的流程等等),按部就班的走下去,直至最後完成開發任務。這種策略對開發者和用戶要求都很高,要求在系統開發之前就完全調查清楚實際問題的所有狀況和需求。3.迭代式的開發策略是指當問題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和難度,一時不能完全確定時,就需要進行反復分析,反復設計,隨時回饋資訊,發現問題,修正開發過程的方法。這種策略一般花費較大,耗時較長,但對用戶和開發者的要求較低。4.實驗式的開發策略是指當需求的不確定性很高時,一時無法制定具體的開發計畫,則只能用反復試驗的方式來做。原型方法就是這種開發策略的典型代表。這種策略一般需要較高級的軟體支撐環境,且對大型專案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系統開發計畫主要是針對已確定的開發策略,選定相應的開發方法。開發計畫主要是制定系統開發的工作計畫、投資計畫、進度計畫、資源利用計畫。開發計畫一般多是根據具體問題、具體情況而定,沒有什麼統一的模式。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常用甘特(Gaut)圖來記載和描繪開發計畫的時間、進度、投入和工作順序之間的關係。經改造後的甘特圖如下所表示。它的橫坐標表示開發階段,縱坐標表示人員的工作投入。(四).系統開發計畫Caut圖(五).系統開發前的準備工作搞好系統開發前的準備工作是資訊系統開發的前提條件,系統開發前的準備工作一般包括基礎準備和人員組織準備兩部分。1.基礎準備工作資金準備開發軟硬體環境準備數據管理準備:做好基礎數據管理工作,嚴格計量程式、量化手段、檢測手段和數據統計分析管道。資料準備:數據、檔、報表的統一化。2.人員組織準備·領導是否參與開發是確保系統開發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建立一支由系統分析員、管理崗位業務人員和資訊技術人員組成的研製開發隊伍。·明確各類人員(系統分析員、企業領導、業務管理人員、程式員、電腦軟、硬體維護人員、數據錄人員和系統操作員等)的職責。3.資源資訊系統的開發方法資源資訊系統的“開發”與“建造”【資源資訊系統的開發】是指軟體開發者根據某一專業(或行業)領域的用戶需求,通過對資訊系統基礎軟體(DBS和GIS等)進行再開發(或稱為二次開發),從而建立一個具有一定通用性的高功能RIS專用軟體的過程和全部工作。(軟體開發)【資源資訊系統的建造】是指用戶根據本單位資源資訊管理和處理的實際需求,選擇並利用適宜的專用RIS軟體,來具體地建立一個適合於本單位使用的點源資訊系統的過程和全部工作。(工程實施)資源資訊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系統的觀點出發,按照系統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作業。從資料庫誕生以來的30多年中,人們通過大量的實踐,探索和發展了許多指導資訊系統開發的理論和方法,如結構化生命週期法、企業系統規劃法、戰略數據規劃法、原型法和麵向對象的分析及設計法等。正確的開發策略和方法是提高資訊系統開發品質和成功率、降低開發費用的基本保證。3.資源資訊系統的開發方法按照系統的分析要素,可以把開發方法分為三類:①面向處理方法(processingoriented,簡稱PO)。②面向數據方法(dataoriented,簡稱DO)。③面向對象的方法(objectoriented,簡稱OO)。3.1開發方法分類3.1開發方法分類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分為:1.生命週期法(LifeCycleApproach)2.原型法(PrototypingApproach)3.面向對象法(Object-OrientedApproach)【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Structuredsystemdevelopmentmethodologies),亦稱SSA&D(structuredsystemanalysisanddesign)或SADT(structuredanalysisanddesigntechnologies)是結構化分析和結構化設計方法的簡稱,是自上向下結構化方法、工程化的系統開發方法和生命週期方法的結合。該法出現於70年代,是迄今為止開法方法中應用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種。3.2結構化生命週期法3.2.1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的基本思想結構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資訊系統看成是功能模組的集合,這些功能模組由一定的系統結構相聯系。其分析過程是一個自頂而下的功能分解過程,而設計過程是一個自頂向下的功能合成過程。有利於把一個複雜的大系統分解成許多子系統來處理。結構化方法的著眼點在於一個資訊系統需要什麼樣的加工方法和過程,並把數據結構和處理方式截然分開,用過程抽象來應付系統的要求。3.2.2結構化開發方法的特點1)預先明確用戶的要求,根據用戶需求來設計系統(用戶至上)

強調直接為用戶服務,要求以用戶需求為系統設計的出發點,而不是以設計人員的主觀想像為依據。因此,本法將需求調查作為系統分析的前提,並且要求在未明確用戶需求之前,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以保證工作品質和以後各階段開發的正確性。需求的預先定義,使系統開發減少了盲目性。

2)自頂向下來設計或規劃資訊系統

結構化生命週期法著眼於全局,從維護系統總體效益的角度來設計或規劃系統,保證了系統內數據和資訊的完整性、一致性;注意系統內部或子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繫和資訊交流,並且努力防止系統內部數據的重複存貯和處理,從而大大地減少了數據的冗餘量,保證了系統運行的有效性。3.2.2結構化開發方法的特點3)嚴格按階段進行開發

該法將系統開發的生命週期劃分為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規定了明確的任務和目標,進而將各個階段劃分為若干項工作和步驟。這種有序的安排,不僅條理清楚,便於計畫管理和控制,而且有利於後續工作的展開,基礎扎實,不易出現返工現象。3.2.2結構化開發方法的特點3.2.2結構化開發方法的特點4)工作文檔標準化和規範化

該法將系統開發的生命週期劃分為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規定了明確的任務和目標,進而將各個階段劃分為若干項工作和步驟。這種有序的安排,不僅條理清楚,便於計畫管理和控制,而且有利於後續工作的展開,基礎扎實,不易出現返工現象。5)運用系統的分解和綜合技術,使複雜的系統簡單

結構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資訊系統看成是由一定的系統結構相聯系的功能模組集合。自頂而下地將一個複雜的大系統,分解為一系列相互聯繫而又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和模組,使對象簡單化,便於建模、設計、開發和實施可以使系統的設計和實施過程,成為一個自下而上的功能合成過程;從而地將子系統及其功能模組綜合成完整的系統以體現總體功能。3.2.2結構化開發方法的特點6)強調階段成果的審定和檢驗

進行生命週期的階段劃分,目的是儘量使任務單一化和分工明確化,增強系統開發的有序性,並且減少錯誤的傳播。為此,要求加強階段成果的審定和檢驗,及時發現並清除系統中的隱患,彌補各階段工作的不足與過失。根據結構化生命週期法的建模原則,只有得到用戶、管理人員和專家認可的階段成果,才能作為下一階段工作的依據。3.2.2結構化開發方法的特點3.2.3.系統開發的生命週期用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開發一個系統,將整個開發過程劃分為五個首尾相連接的階段,一般稱之為系統開發的生命週期(lifecycle)。一般資訊系統的生命週期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開發系統維護系統調查3.2.4系統開發的過程描述1)系統開發準備階段在籌畫建立資源資訊系統或者現行系統不能適應新形勢要求而著手開發新系統之前,用戶單位的領導首先應當選派有關人員進行初步調查和論證,然後組成系統開發領導小組,進行宏觀得規劃,規定開發目標,時間進度並制定初步開發計畫。

2)系統調查(可行性研究)階段在這一階段中,系統分析員採用各種方式,調查用戶的業務工作現狀和數據現狀,搞清系統的界限、組織分工、業務流程、資源及薄弱環節等,並且用一系列相關圖表加以表示。在此基礎上,進行需求分析,同時結合系統開發的經費來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政策因素與法律約束、用戶的組織機構和隸屬關係等方面進行可行性綜合分析。然後與用戶協商討論,提出對系統目標的初步設想和論證,編寫並提交可行性報告。

3)系統分析階段

所謂系統分析,是指在建立新的資訊系統之前或之初,從系統觀念出發,應用各種技術方法和手段,對系統的目的、目標、結構、功能和資訊工作流程等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評價,找出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並根據現時的目標需求和所處的環境條件,擬定出系統模型及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4)系統設計階段系統設計是資訊系統開發的核心,其基本任務是把系統分析階段提出的邏輯模型變成系統的物理模型,即按照系統分析階段所確定的的目標和邏輯模型,具體地設計出運行效率高、適應性強、可靠性高且經濟實用的系統實施方案和應用軟體。系統設計階段可劃分為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兩個亞階段。5)系統實現階段

系統實現是把系統的物理模型付諸實際運行的過程。其基本任務是:①制定實施計畫、組織實施隊伍、籌措硬軟體及配套設施;②重新組織資訊流程、修訂業務規程;③程式編制與調試;④系統平臺(硬、軟體)的安裝與調試;⑤資訊系統的整體調試;⑥培訓上崗人員、整理數據;⑦資料庫與數據檔的實際加載;⑧試運行、評價與驗收。

6)系統維護階段資訊系統不僅具有複雜的結構,而且具有顯著的時限性。任何一個企業和單位的業務活動與管理活動總是隨著系統的目標、環境及自身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一方面,資訊系統開發時必須留下發展的餘地,另一方面也必須不斷地地加以改進和更新。這就需要進行系統維護。3.2.5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的優缺點優點:強調系統開發過程的整體性和全局性,強調在整體優化的前提下來考慮具體的分析設計問題,即自上向下的觀點。它強調的另一個觀點是嚴格地區分開發階段,強調一步一步地嚴格地進行系統分析和設計,每一步工作都及時地總結,發現問題及時地回饋和糾正。從而避免了開發過程的混亂狀態,是一種目前廣泛被採用的系統開發方法。最突出缺點是它的起點太低,所使用的工具落後(主要是手工繪製各種各樣的分析設計圖表),致使系統開發週期過長,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在這段漫長的開發週期中,原來所瞭解的情況可能發生較多的變化等)。這種方法要求系統開發者在調查中就充分地掌握用戶需求、管理狀況以及預見可能發生的變化,這不大符合人們循序漸進地認識事物的規律性。這樣的系統一旦完成,往往不能要求做很大的變動。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實施有一定的困難。適用性:適用於大型、管理模型相對確定的系統。【原型方法】是80年代隨著電腦軟體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在關係資料庫系統(RDBS,relationaldatabasesystem)、第4代程式生成語言(4GL,4thgenerationlanguage)和各種系統開發生成環境產生的基礎之上,提出的一種從設計思想、工具、手段都全新的系統開發方法。與前面介紹的結構化方法相比,它揚棄了那種一步步周密細緻地調查分析,然後逐步整理出文字檔案,最後才能讓用戶看到結果的繁瑣作法。原型法一開始就憑藉著系統開發人員對用戶要求的理解,在強有力的軟體環境支持下,給出一個實實在在的系統原型,然後與用戶反復協商修改,最終形成實際系統。3.3原型方法首先用戶提出開發要求,開發人員識別和歸納用戶要求,根據識別、歸納的結果,構造出一個原型(即不完善的一個初步系統);然後開發人員同用戶一道評價這個原型。如果根本不行,則回到第三步重新構造原型;如果不滿意,則修改原型,直到用戶滿意為止;滿意後就開始系統試運行,進入系統運行和維護階段。3.3.1原型方法的工作流程從上述流程來看,原型方法無論從原理到流程都是十分簡單的,並無任何高深的理論和技術,但為什麼會倍受推崇,在實踐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呢?我們認為與結構化方法相比,原型方法具有如下幾方面的特點。(1)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原型方法更多地遵循了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因而更容易為人們所普遍接受,這主要表現在:人們認識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次就完全瞭解,並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認識和學習的過程都是循序漸進的。人們對於事物的描述,往往都是受環境的啟發而不斷完善的。人們批評指責一個已有的事物,要比空洞地描述自己的設想容易得多,改進一些事物要比創造一些事物容易得多。3.3.2原型法的特點(2)原型方法將模擬的手段引入系統分析的初期階段,溝通了人們的思想,縮短了用戶和系統分析人員之間的距離,解決了結構化方法中最難於解決的一環。這主要表現在:所有問題的討論都是圍繞某一個確定原型而進行的,彼此之間不存在誤解和答非所問的可能性,為準確認識問題創造了條件。有了原型後才能啟發人們對原來想不起來或不易準確描述的問題有一個比較確切的描述。能夠及早地暴露出系統實現後存在的一些問題,促使人們在系統實現之前就加以解決。(3)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軟體工具,擺脫了老一套工作方法,容易複用已有得軟體成果,使系統開發的時間、費用大大地減少,效率、技術等方面都大大地提高。原型方法有很多長處,有很大的推廣價值。但必須指出,它的推廣應用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軟體支持環境作為背景,沒有這個背景它將變得毫無價值。一般認為原型方法所需要的軟體支撐環境主要有:一個方便靈活的關係資料庫系統(RDBS)一個與RDBS相配套的方便靈活的數據字典,它具有存儲所有實體的功能。一套與RDBS相對應的快速查詢系統,能支持任意非過程化的(即交互定義方式)組合條件查詢。一套高級的軟體工具(如4GL或資訊系統開發生成環境等等)用以支持結構化程式,並且允許採用交互的方式迅速地進行書寫和維護,產生任意程式語言的模組(即原型)。一個非過程化的報告或螢幕生成器,允許設計人員詳細定義報告或螢幕輸出樣本。軟體的組件,構件,複用件庫。(原型庫)3.3.3軟體支持環境3.3.4快速原型法的優點及缺點快速原型法採用設假求真的策略,比結構化生命週期法更為明智。其優點主要有:①開發週期短、費用相對較少;②用戶的參與更及時、更直接、更富有建設性;③易於改進,因而生命力較強;④易學易用,用戶培訓時間短。快速原型法的缺陷:難以直接面對大系統和複雜系統;開發過程管理困難,如果用戶配合不好會拖延開發進程;用戶易於將早期所看到原型錯當新系統而缺乏信心;軟體人員易於用原型取代系統分析。適用性快速原型法比較適合於用戶需求不清、管理及業務處理不穩定、需求經常變化、系統規模較小且較為簡單、資訊可以相對分散處理的系統或單位。可見原型方法是在資訊系統研製過程中的一種簡單的模擬方法,與最早人們不經分析直接編程時代以及結構化系統開發時代相比,它是人類認識資訊系統開發規律道路上的“否定之否定”。它站在前者的基礎之上,借助於新一代的軟體工具,螺旋式地上升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它“揚棄”了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的某些繁瑣細節,繼承了其合理的內核,是對結構化開發方法的發展和補充。這種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系統開發方式將會是今後若干年資訊系統或軟體工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3.3.5快速原型法的適用性面向對象系統的開發方法是從80年代各種面向對象的程式設計方法(如Smalltalk,C+十等)逐步發展而來的。【面對對象方法】(ObjectOriented,簡稱OO方法)而是從面向對象的角度為我們認識事物,進而開發系統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避免功能分解方法只能單純反映管理功能的結構狀態,數據流程模型(dataflowdiagram,簡稱DFD)只是側重反映事物的資訊特徵和流程,資訊模擬只能被動地迎合實際問題需要的做法。3.4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OO方法認為,客觀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對象組成的,每種對象都有各自的內部狀態和運動規律,不同的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繫就構成了各種不同的系統。當我們設計和實現一個客觀系統時,如能在滿足需求的條件下,把系統設計成由一些不可變的(相對固定)部分組成的最小集合,這個設計就是最好的。而這些不可變的部分就是所謂的對象。3.4.1OO方法的基本思想對象是OO方法的主體,對象有以下特徵:(1)模組性即對象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從外部可以瞭解它的功能,但其內部細節是“隱蔽”的,它不受外界干擾。對象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很小,因而可以獨立地被其他各個系統所選用。(2)繼承和類比性事物之間都有一定的相互聯繫,事物在整體結構中都會佔有它自身的位置。在對象之間有屬性關係的共同性,在OO方法學中稱之為繼承性,即子模組繼承了父模組的屬性。通過類比方法抽象出典型對象的過程稱之為類比。(3)動態連接性即各種對象之間統一、方便、動態的消息傳遞機制。3.4.1OO方法的基本思想因此,以對象為主體的OO方法可以解釋為①客觀事物都是由對象(object)組成的,對象是在原事物基礎上抽象的結果。任何複雜的事物都可以通過對象的某種組合結構構成。②對象由屬性和方法組成。屬性(attribute)反映了對象的資訊特徵,如特點、值、狀態等等。而方法(method)則是用來定義改變屬性狀態的各種操作。③對象之間的聯繫主要是通過傳遞消息(message)來實現的,而傳遞的方式是通過消息模式(messagepattern)和方法所定義的操作過程來完成的。④對象可按其屬性進行歸類(class).類有一定的結構,類上可以有超類(superclass),類下可以有子類(subclass)。這種對象或類之間的層次結構是靠繼承關係維繫著的。⑤對象是一個被嚴格模組化了的實體,稱之為封裝(encapsulation)。這種封裝了的對象滿足軟體工程的一切要求,而且可以直接被面向對象的程式設計語言所接受。按照上述思想,可將用OO方法開發的工作過程分為四個階段。(l)系統調查和需求分析對系統將要面臨的具體管理問題以及用戶對系統開發的需求進行調查研究,即先弄清要幹什麼的問題。(2)分析問題的性質和求解問題在繁雜的問題域中抽象地識別出對象以及其行為、結構、屬性、方法等。這一階段一般被稱之為面向對象分析,簡稱為OOA。(3)整理問題即對分析的結果作進一步地抽象、歸類、整理,並最終以範式的形式將它們確定下來。這一階段一般被稱之為面向對象設計,簡稱為OOD。(4)程式實現即用面向對象的程式設計語言將上一步整理的範式直接映射(即直接用程式語言來取代)為應用程式軟體。這一階段一般被稱之為面向對象的程式,簡稱為OOP。下麵我們重點看一下OOA和OOD所包涵的具體內容(因OOP是一個直接映射過程,故不詳細介紹)。3.4.2OO方法的開發過程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即OOA方法。在一個系統的開發過程中進行了系統業務調查以後,就可以按照面向對象的思想來分析問題。OOA所說的分析與結構化分析有較大的區別。OOA所強調的是在系統調查資料的基礎上,針對OO方法所需要的素材進行的歸類分析和整理,而不是對管理業務現狀和方法的分析(映射)。(l)處理複雜問題的原則用OOA方法對所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處理時,一般依據以下幾項原則。

①抽象(abstraction)②封裝(encapsulation)

③繼承(inheritance)④相關(association)⑤消息通信件(communicationwithmessage)

⑥組織方法(methodoforganization)⑦比例(scale)⑧行為範疇(categoriesofbehavior)映射映射3.4.3OOA方法第一步,確定對象(object)和類(class)。對象即對數據及其處理方式的抽象,它反映了系統保存和處理現實世界中某些事物的資訊的能力。類是多個對象的共同屬性和方法集合的描述,它包括如何在一個類中建立一個新對象的描述。第二步,確定結構(structure)。這裏所說的結構是指問題域的複雜性和連接關係。類成員結構反映了泛化一特化關係,整體一部分結構反映整體和局部之間的關係。第三步,確定主題(subject)。即確定事物的總體概貌和總體分析模型。第四步,確定屬性(attribute)。即確定數據元素,可用來描述對象或分類結構的實例,可在圖中給出,並在對象的存儲中指定。第五步,確定方法(method)。即確定在收到消息後必須進行的一些處理方法:方法要在圖中定義,並在對象的存儲中指定。對於每個對象和結構來說,那些用來增加、修改、刪除和選擇一個方法本身都是隱含的(雖然它們是要在對象的存儲中定義的,但並不在圖上給出),而有些則是顯示的,如計算費用等。用OOA五個基本步驟:面向對象的設計方法(OOD)是OO方法中一個中間過渡環節。其主要作用是對OOA分析的結果作進一步的規範化整理,以便能夠被OOP直接接受。在OOD的設計過程中,要展開的主要有如下幾項工作。(l)對象定義規格的求精過程對於OOA所抽象出來的對象一&一類以及彙集的分析文檔,OOD需要有一個根據設計要求整理和求精的過程,使之更能符合OOP的需要。這個整理和求精過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要根據面向對象的概念模型整理分析所確定的對象結構、屬性、方法等內容,改正錯誤的內容,刪去不必要和重複的內容等。二是進行分類整理,以便於下一步資料庫設計和程式處理模組設計的需要。整理的方法主要是進行歸類,對類一&一對象、屬性、方法和結構、主題進行歸類。3.4.4OOD方法(2)數據模型和數據庫設計數據模型的設計需要確定類一&一對象屬性的內容、消息連接的方式、系統訪問(access)、數據模型的方法等等。最後每個對象實例的數據都必須落實到面向對象的庫結構模型中。(3)優化OOD的優化設計過程是從另一個角度對分析結果和處理業務過程的整理歸納,優化包括對象和結構的優化、抽象、集成。對象和結構的模組化表示OOD提供了一種範式,這種範式支持對類和結構的模組化。這種模組符合一般模組化所要求的所有特點,如資訊隱蔽性好,內部聚合度(cohesion)強和模組之間耦合度(coupling)弱等。抽象表示對明抽象(abstractionbyspecification)和參數化抽象(abstractionbyparameterization)。集成化使得單個構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支持。OO方法以對象為基礎,利用特定的軟體工具直接完成從對象客體的描述到軟體結構之間的轉換。這是OO方法最主要的特點和成就。OO方法解決了傳統結構化開發方法中客觀世界描述工具與軟體結構的不一致性問題,縮短了開發週期,解決了從分析和設計到軟體模組結構之間多次轉換映射的繁雜過程,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系統開發方法。但是同原型方法一樣,OO方法需要一定的軟體基礎支持才可以應用,另外在大型的MIS開發中如果不經自須向下的整體劃分,而是一開始就自底向上的採用OO方法開發系統,同樣也會造成系統結構不合理、各部分關係失調等等問題。所以00方法和結構化方法目前仍是兩種在系統開發領域相互依存的、不可替代的方法。3.4.5.OO方法的特點和麵臨的問題目前這些工具技術的發展主要支持的都是在資訊系統開發的後幾個環節,例如系統實施、系統設計和系統分析中各種流程圖的繪製等,這就導致了目前資訊系統開發工作中工作量重心的偏移。就國外最新的統計數據來看,在資訊系統開發過程中各環節工作量所占的比重如下表所示:階段調查分析設計實現工作量>30%>40%<20%<10%4各種開發方法的比較1.原型方法它是一種基於4GL的快速模擬方法。它通過模擬以及對模擬後原型的不斷討論和修改最終建立系統。要想將這樣一種方法應用於一個大型資訊系統開發過程中的所有環節是根本不可能的,故它多被用於小型局部系統或處理過程比較簡單系統的設計到實現環節。2.面向對象法它是一種圍繞對象來進行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然後用面向對象的工具建立系統的。這種方法可以普遍適用於各類資訊系統開發,但是它不能涉足系統分析以前的開發環節。4各種開發方法的比較3.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只有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是真正能較全面支持整個系統開發過程的方法。其他幾種方法儘管有很多優點,但都只能作為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在局部開發環節上的補充,暫時都還不能替代其在系統開發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尤其是在占目前系統開發工作量最大的系統調查和系統分析這兩個重要環節。這裏再一次強調所例舉的幾種方法不是相互獨立的,它們經常是可以混合應用的。4.結論一個複雜的資源資訊系統的開發需要多種方法的合理混合使用!可行性研究現行系統調查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維護及評價確定基本需求開發原型評審、提煉需求用戶滿意否?修正、改進原型是否結構化生命週期法快速原型法

快速原型法與結構化生命週期法結合的系統開發方式可以把原型的開發過程作為結構化生命週期法開發過程的需求定義階段,彌補結構化生命週期法在需求定義階段存在的或可能產生的困難。一旦需求完全清楚,就可以丟棄各種原型,採用嚴格的結構化方法進行開發。1.資源資訊系統開發的一般步驟1.專案論證(可行性分析)2.用戶需求調查3.系統分析4.系統設計5.系統實現6系統測試7.系統維護和評價小結2.資源資訊系統開發的一般方法1.生命週期法(LifeCycleApproach)2.原型法(PrototypingApproach)3.面向對象法(Object-OrientedApproach)綜合法詳細介紹請參閱相關資料小結TheendThanks資源信息系統第二章資源資訊系統的開發方法目錄第二節地礦資源勘查資訊系統的開發方法2第一節地礦勘查資訊系統的基本概念

31第三節地礦資源勘查資訊系統的開發過程33本節內容提要第三節地礦資源勘查資訊系統的開發過程系統開發方法的選擇與綜合應用地礦資源勘查資訊系統的開發與建造過程系統調查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現系統維護

資源勘查領域的

資訊管理與處理技術第二章資源勘查資訊系統開發方法

第三節地礦資源勘查資訊系統的開發過程引言所期望建立的地礦資源勘查資訊系統在規模、級別、結構組成與功能需求上會有顯著差別。這些差異以及用戶需求的不確定性,使得各種系統開發方法都顯現了固有的局限性。如何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以便保證地礦資源勘查資訊系統研製的高效率、高質量和低成本,是開發人員和用戶應當著重考慮的問題。一、系統開發方法的選擇與綜合應用上面所介紹的結構化生命週期法、快速原型法和麵向對象法等三種有代表性的開發方法,都是資訊系統工程發展的歷史產物,有著各自的優缺點和不同的應用領域及適應範圍。從它們與使用者的關係來看,結構化方法離電腦人員近一些,快速原型法離用戶近一些,而面向對象方法處在二者之間。用戶需求不明確,難以預先定義系統規模小且較為簡單不要求數據管理與處理標準化系統過程是非結構化的系統的使用壽命較短系統要求在短期內實現開發人員缺乏該類系統的開發經驗用戶環境與需求易於改變擁有第四代語言或其他原型化工具用戶要求明確,可以預先定義系統規模大且層次複雜要求數據管理與處理標準化系統運行程式確定、結構化程度高系統的使用壽命較長開發過程要有嚴格的控制開發人員經驗豐富且熟練程度高用戶環境與需求穩定系統文檔要求詳細而且全面採用非預先嚴格定義法的條件採用預先嚴格定義法的條件按照系統建模的基本工作方式,資訊系統開發的方法可以劃分為兩大類:預先嚴格定義法(如結構化生命週期法、企業系統規劃法和戰略數據規劃法等)和非預先嚴格定義法(如快速原型法等)。面向對象法作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通用的軟體開發技術,既可以用於預先嚴格定義的方法中,也可以用於非預先嚴格定義的方法中,還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建模方式來使用。

可行性研究現行系統調查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維護及評價確定基本需求開發原型評審、提煉需求用戶滿意否?修正、改進原型是否結構化生命週期法快速原型法

快速原型法與結構化生命週期法結合的系統開發方式可以把原型的開發過程作為結構化生命週期法開發過程的需求定義階段,彌補結構化生命週期法在需求定義階段存在的或可能產生的困難。一旦需求完全清楚,就可以丟棄各種原型,採用嚴格的結構化方法進行開發。

二、地礦資源勘查資訊系統的開發與建造過程從一般系統工程的角度看,建立一個適合於本單位使用的RIS,要經過5階段系統調查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現系統維護系統維護修正評價模型完善編圖軟體修改資料庫修正處理過程總體設計屬性資料庫設計空間資料庫設計數據處理子系統設計數據採集子系統設計應用服務區域評價決策網路查詢檢索圖件編繪報告編寫系統實現輸入輸出設計空間分析設計硬軟體裝配系統實驗程式編寫調試人員培訓數據加載數據處理效益分析原型設計原型運行用戶評價需求提煉原型改進圖件編繪軟體設計資源評價軟體設計專案可行性論證系統調查系統基本需求分析政策、法律、組織因素經費分析概念模型需求分析業務分析數據分析系統分析目標分析系統設計1.系統調查這是資源資訊系統開發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包括:①用戶需求概略調查;②原有系統(如果有的話)概況調查;③新系統原型求真;④專案可行性論證。其中工作量較大且較重要的是原型求真和可行性論證。1.系統調查進行原型求真時,開發人員要根據用戶所表述的基本需求設計出一個初始原型,並向用戶演示;然後傾聽用戶的評價意見,從中提煉出用戶真正的需求,對系統原型進行修正、改進,再向用戶演示和徵求意見。這個過程必須循環往復進行,直到用戶滿意為止。所提供的原型應當符合用戶所從事的地礦勘查類型,例如金屬礦床勘查資訊系統原型、非金屬礦床勘查資訊系統原型、煤田(煤產地)勘查資訊系統原型、油氣田勘查資訊系統原型、水資源勘查資訊系統原型和工程地質勘查資訊系統原型等。2.系統分析系統分析在系統原型求真和專案可行性論證基礎上進行,大致包括如下內容:①用戶需求調查與需求分析;②地礦勘查工作的業務現狀分析;③地礦勘查工作的數據現狀分析;④業務發展趨勢研究和系統動態分析;⑤資訊系統功能目標分析;

⑥地礦勘查的實體模型研究;⑦地礦勘查的概念模型(邏輯模型)研究;⑧系統安全保護策略與措施分析。系統分析的核心是需求分析、業務分析、數據分析、目標分析和概念模型研究。2.系統分析與系統調查階段的系統基本需求分析相比,本階段的需求分析要求深入、具體、全面和周詳。業務現狀分析是指對具體地礦勘查單位的日常工作內容、技術手段、品質標準和工藝流程等的調查、研究和整理、歸納。數據現狀分析不僅要求查明該單位在業務過程中的數據來源、數據類型與特徵、數據採集方式與方法,還要求弄清在本單位使用數據以及為社會服務過程中的數據的流向。系統的功能目標分析也應當包括當前和未來兩部分內容。通過目標分析,要具體規定系統開發目的、當前功能目標和未來功能目標,要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系統的未來功能目標不必在本次開發過程中實現,但要求所開發的系統能夠支持未來的再發展。這些工作都要求有用戶的參與和配合。2.系統分析通過用戶需求分析、業務現狀分析、數據現狀分析和當前系統功能目標分析,可以建立當前的地礦勘查實體模型;而通過系統動態分析以及未來的系統功能目標分析,可以建立未來的地礦勘查實體模型。實體模型的概括和抽象,便是系統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的研究包括子系統及功能模組的劃分和最優方案的確定。這顯然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建模過程。這種概念模型是一種邏輯模型,因此,通常也把系統分析階段稱為系統的邏輯設計階段。系統分析階段結束時,要求提交系統邏輯設計說明書,以便作為系統設計的依據。資源勘查實體模型概念模型3.系統設計系統設計的基本任務是把系統分析階段提出的邏輯模型變成系統的物理模型,即按照系統分析階段所確定的的目標和邏輯模型,具體地設計出運行效率高、適應性強、可靠性高且經濟實用的系統實施方案和應用軟體。邏輯模型物理模型3.系統設計在系統總體設計時,開發人員要勾劃系統的總體輪廓,劃分並確定系統的軟體模組和硬體系統的結構和組成,選定資訊系統的層次結構模型。資源勘查資訊系統在總體上可分為數據採集子系統屬性資料庫子系統空間資料庫子系統資訊處理子系統等四大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又可以包含若干個功能模組。開發單位的負責人必須根據系統分析得到的系統目標和概念模型進行規劃,並且定義物理模組、設計輸入輸出的格式和內容、確定安全保密和操作控制規範,還要對開發人員進行具體分工。在系統詳細設計時,應當以建設屬性資料庫和空間資料庫為重點,並且圍繞資料庫展開各種處理功能的研究和軟體設計。每個子系統的負責人要進一步給出該子系統的層次結構模型,明確地定義輸入、輸出介質,完成人-機過程、代碼和通訊網絡設計,逐一編寫每個功能模組的具體演算法和數據結構;要編制實現每一個功能的說明書,特別是相應的軟體模組說明書,指出每一個功能模組的功能目標、開發要求以及如何去實現它。該說明書是程式員編寫程式或修改、移植現存的軟體——對基礎軟體進行二次開發的依據。3.系統設計如果說在系統分析階段的邏輯建模過程是一種“由下而上”的過程,那麼在系統設計階段所進行的數據模式建造過程,則是一種“由上而下”的過程,即在進行勘查區數據模式研究時,先根據地礦勘查工作的現狀確定總體模型,再根據地礦勘查科學的發展及勘探技術的可能改進逐級分解實體集及其屬性。4.系統實現在系統實現階段也需要用戶與開發人員密切配合。系統開發人員的主要任務是:①按照系統設計說明書的規定編寫並調試各個子系統的功能模組;②進行子系統的整體調試和子系統之間的聯合調試,③進行系統優化與集成、開發統一的用戶介面;④協助用戶單位重新組織資訊流程、修訂業務規程;⑤培訓上崗人員,並指導其數據整理與數據輸入;⑥制定系統維護方案和安全保護措施;⑦完成系統整體試運行,並交付評價與驗收。4.系統實現用戶的主要任務是:①組織實施隊伍、選派人員接受培訓,籌措硬體及配套設施;②在開發人員的幫助下進行系統平臺(硬、軟體)的安裝與調試;③整理數據、輸入數據,完成屬性資料庫和空間資料庫的實際加載;④組織並參與系統整體試運行、系統評價與驗收。地礦資源勘查資訊系統的各子系統的功能設計都是圍繞屬性資料庫和空間資料庫展開的,其功能只有在用戶完成上述相應的任務,特別是完成屬性資料庫和空間資料庫的實際加載之後,才能得到完全的體現。5.系統維護系統維護包括系統的日常管理、安全保護以及為了適應地礦勘查業務和資訊管理需求變化所進行的修改與完善工作。地礦勘查單位的業務與管理活動,總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系統的目標、環境及自身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這就要求地礦資源勘查資訊系統相應地加以改進和更新。5.系統維護地礦資源勘查資訊系統維護所進行的修改與完善工作,主要包括系統的數據處理過程及應用程式、軟體設計文檔、資料庫結構、編圖軟體、地礦評價模型和輸入輸出等方面的的修改,有時也涉及某些基礎軟體、設備和人員組織的變動。當發現舊的系統在總體上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甚而阻礙了業務工作和資訊管理活動時,系統維護人員有責任及時而慎重地提交分析報告,請求開展全面的系統評價,以便決定是否結束該資訊系統的生命週期,進行新一輪系統開發。TheendThanks資源信息系統第二章資源資訊系統的開發方法目錄第二節地礦勘查資訊系統的開發方法

2第一節地礦資源勘查資訊系統的基本概念31第三節地礦勘查資訊系統的開發過程

33資源資訊系統的建立和應用是一切資訊技術在資源勘查與管理領域應用的基礎,因而也是資源勘查與資源管理工作資訊化的核心問題。資源資訊系統的開發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開發大量的高功能應用軟體和高效率的軟體輔助開發工具(CASE技術),還需要有完善的、適合於不同服務環境和不同服務對象的系統工作平臺及資訊工程方法論體系作為指導。為了使大家對資源資訊系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介紹資源資訊系統的開發方法之前,首先談談資源資訊系統及其相關學科的基本概念。第一節資源勘查資訊系統的基本概念資源勘查難度加大勘查精度要求提高勘查新技術和新手段的採用現代資源勘查工作所面臨的將是一個“數據海洋”

怎樣管理好這些數據並迅速、有效地利用這些數據去解決各種複雜的地質問題,開展有效的資源預測,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根據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完成這一任務的最優途徑,是利用電腦的“多S”結合與集成化技術來建立資源勘查區點源資訊系統,簡稱為資源資訊系統(RIS)。為了便於介紹和理解,我們將這個概念分為資訊、資訊系統、資源資訊系統等三個層次。將從資源勘查學和地礦資訊科學的角度來定義這些概念。一、資訊的基本概念資訊概念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由於專業領域的差異和理解上的差異,人們在許多場合中常把數據、知識與資訊等同看待。為著更好地進行資訊的採集、管理、處理和應用,有必要對資訊、數據、知識等概念作明確的區分。1.資訊、數據、知識定義:數據是客觀事物(包括概念)的數量、特徵、時空位置及其相互關係的抽象表示。它可以是單個的符號、數字、字母、文字和詞語,也可以是它們以某種形式和規則的集合,例如一個數組、一段文字、一句話、一篇文章或者是一幅圖。總之,一切能為人感知的抽象表示都可以是數據。在國土資源調查過程中獲得的數據有地球物理勘探與遙感數據、地球化學勘探數據、野外地質觀測數據、室內化驗測試數據、地形地物的三角測量數據、綜合整理與圖件數據。它們就是資源勘查資訊系統將要存儲、管理和處理的對象。1)數據辨析:數據和數據載體數據是邏輯概念,而載體是物質概念。載體有時又稱為媒體、媒介或介質,是承載數據的物質。例子:資源勘查工作中所獲得的各種描述文字、數字、素描、圖形和圖像是數據;記載這些數據的紙張、筆記本、膠捲、照片、磁片、光碟是載體。聯繫:一批數據可以記錄在多種媒體上,同樣,一種媒體也可以記錄多種不同的數據,如同一張白紙既可寫文章,也可畫圖畫,還可以譜寫樂曲。

定義:資訊是數據的含義或約定,表示事物運動狀態和存在方式。數據是資訊的載體,資訊寓於數據之中。一般地說,掌握了數據的含義或約定,就可以瞭解事物的運動狀態和存在方式,也就是掌握了有關事物的資訊。只有準確地表達了數據的真正含義的資訊,才是完整的和有價值的資訊。例如,在一個地區出現的重力異常,可能是岩石圈結構異常特徵的反映,也可能是地殼深部結構異常特徵的反映,還可能是在當地的地殼淺部存在某種礦床的反映。如果我們無法用另外的方法或從另外的地方進一步查清它們的真實含義,那麼我們在實際上並沒有得到完整的資訊,其價值就很有限。從這個意上講,資訊需要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解譯來獲取。2)資訊同一個數據可以表達不同的資訊,而同樣的資訊也可以用不同的數據來表達。對一個斷層露頭的描述,可以寫成一段文字,也可以畫成一幅素描,還可以拍攝一幅照片或一節錄像帶,而且解說可以是中文的、也可以是外文的。綜上所述,資訊是數據的含義或約定,數據是資訊的邏輯載體,而各種實物媒體是數據的物質載體,就象多波段遙感數據是地貌、植被、水體和某些地下地質資訊的邏輯載體,而磁帶(或衛片)是多波段遙感數據的物質載體。正因為三者密不可分,在特定情況下,人們也常將數據和資訊甚至數據載體當作同義詞看待。定義:知識是資訊的集合,是通過多個資訊的關聯和組合而表達的認識和經驗,它來自於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舉例:“上盤下降,下盤上升”,“正斷層”,“SiO2含量高於40%”,“岩漿岩”,“花崗岩”等分別是一些孤立的資訊或原子事實。若用表示因果關係的關聯詞“如果……則……”把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孤立資訊關聯起來,就構成了一條知識。例如:“如果斷層的上盤下降而下盤上升,則為正斷層”;“如果岩漿岩的SiO2含量高於40%,則為花崗岩”。這兩條都是簡單的地質學知識。3)知識

對於相同的孤立資訊或原子事實,不同的關聯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知識。所謂不同的關聯方式,包括各種不同的關聯詞,不同的關聯方向,以及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等。此外,考慮到知識與知識的複合關聯仍是知識,又可將知識解釋為一種分層關聯的資訊結構。根據巴科斯範式(BNFBackusNormalFrom),知識定義如下:

<知識>::=<資訊列><關聯><資訊列>|

<信息列><關聯><知識列>|

<知识列><關聯><資訊列>|

<知识列><關聯><知識列>|資訊處理的層次關係圖知識資訊(處理)數據(處理)如果要分別對它們加以處理,則對應的處理也應當構成這種包含的層次關係。知識(處理)依賴於資訊(處理),而資訊(處理)依賴於數據(處理)。隨著由下往上層次的上升,需要存貯和處理的對象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複雜。資源資訊是自然過程中和人類在資源勘查、研究、開發、利用和管理過程中各種狀態的客觀顯示,也是人和自然資源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所交換的內容。它們有時表現為物質形態,有時表現為非物質形態,既反映了這些事物在運動中的各種差異及規律,又反映了這些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繫。2.資訊的資源屬性資訊在把資源性質、特徵及其形成、分佈、演化規律轉化為人類意識的過程中,甚至在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和協調發展過程中,起仲介作用。可靠而且健全的資源資訊,可以消除人類在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的不確定性——導致由人類和自然界所組成的人—地系統的有序性增加,即負熵增加。失真而且殘缺的資源資訊,必然增加人類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的不確定性——導致由人類和自然界所組成的人—地系統的有序性減少,即熵增加。因此,資訊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自從第四次資訊革命開始以來,隨著資訊社會化和社會資訊化趨勢的日益明顯,“資訊資源管理(IRM: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作為一個概念已在世界各國逐漸確立,被人們普遍認同,資訊資源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視。現代資訊資源管理的主要標誌之一,就是以電腦為基礎的各種資訊系統的建立。資訊資源電腦管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僅大大地改善了資訊工作的條件,而且有力地推動著資訊工作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二、資訊系統的概念資訊系統是電腦技術和資訊資源管理相結合的產物,由電腦硬體、軟體、資訊、方法和人組成,是對資訊進行採集、整理、存貯、管理並提供查詢、檢索和處理功能的一種綜合性技術系統。它包括辦公自動化系統、數據處理系統、資訊檢索系統、管理資訊系統(MIS)、決策支持系統(含專家系統)、通訊網絡(network),等等。資訊資源管理,就是運用管理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對資訊活動中的各種要素(資訊、人、技術、設備、機構等)進行科學的規劃、組織、協調和控制,以確保資訊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從而有效地滿足社會的資訊需求的過程(胡繼武,1995)。1.資訊系統工程學的發展研究、開發和建設資訊系統的學科,稱為資訊系統工程學,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國外伴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的資訊科學分支學科。資訊資源管理學、資訊系統和資訊系統工程學的興起,有其深刻的背景。首先是資訊經濟的迅速崛起。資訊作為一種資源,使生產力的要素更加豐富,而作為一種經濟商品,又使資訊交換與資訊服務行業蓬勃興起。60年代末,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裏茨

馬可盧普(F.Machlup)和馬克·波拉特(M.Porat)等,提出和確立了“知識產業”和“資訊經濟”的新概念,揭示了資訊的經濟價值,並通過定量的測算實證了資訊經濟已經在一些發達國家迅速崛起。1)資訊資源管理學的形成約翰·奈斯比特於1982年在其《大趨勢》一書中,將工業經濟向資訊經濟的轉變列入第一大趨勢,並宣佈美國經濟已實現了這一轉變。這一切促使人們進一步關注資訊管理,對資訊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並將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其次是資訊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代資訊技術的高速發展,使資訊存貯介質的密度、資訊處理和利用的效率和資訊傳遞速度越來越高,有力地提高了資訊資源管理的效能。電腦技術和遠程通訊技術的結合,又推動了資訊網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全國性和全球性電腦互聯網路的建成,使資訊的遠距離大規模傳輸和共用成為可能。這一切促進人們對資訊技術的潛力進行重新審視,將各種經濟的、人文的手段與技術手段結合起來,一起對資訊資源實施綜合管理,實現從管理思想到管理方式的進步。資訊技術作為社會文明發達的強大杠杆,其發展必然對資訊資源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同時又對資訊管理提出了新的、特殊的要求。總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及其所帶來的各種問題,要求對資訊採取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從而促進了資訊資源管理學、資訊系統和資訊系統工程學的產生和發展,進而推動資訊資源管理學的形成。2)資訊系統建設的現狀和未來資訊系統的發展水準取決於其結構功能,進而取決於其內在的數據環境。一般資訊系統的數據環境可分為:數據檔應用資料庫主題資料庫資訊檢索系統

表3-1資訊系統建設的發展階段

norain

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

模型起步蔓延控制集成優化成熟

Jemes環境數據檔應用資料庫主題資料庫資訊檢索

技術核心問題功能處理數據管理

特征追求目标数据处理的功能数据资源的利用价值

通讯方式无邮寄磁介质局部网络远程网络

發展北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後

時序中國70年代80年代80年代90年代90年代以後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各行業多數資訊系統的數據環境,基本上屬於應用資料庫範圍。這類資料庫的建設方式大多數是簡單地利用現成的商業化軟體來裝載數據,其顯著特點是:

①以功能處理為核心,以功能軟體為基礎,設計依據是某個企業、業務管理部門或研究單位的當前需求————為了編制某些專用圖表、解決某些專門問題、實現某些功能處理、分析某些市場規律或編制某些工作設計與研究報告等;②只從主管部門的決策需要出發,較少顧及基層生產單位和研究單位的當前和未來需求,或者只是為了快速組建資訊網絡而人為地規定入庫內容,資料項目和數據模式不是經過深入的系統分析來選擇和制定的,導致許多有用資訊丟失;③缺乏統一的概念模型、數據模型、數據標準和數據代碼,缺乏統一的硬、軟體平臺和介面。特點:優點是系統簡潔,易於掌握和應用;缺點是無法實現多用戶交叉訪問;後果:構成了一個個“資訊孤島”,資訊既不完整又有冗餘,許多數據和圖件資料被重複存貯、重複加工;不能支持未來的再開發、再提高,難以滿足迅速增長的資訊處理要求;難以被接納到地礦資訊系統網路中去。西方發達國家在70—80年代曾採用“系統集成”的方式來將“資訊孤島”聯接成“資訊大陸”,但修改管理軟體、重新組織數據和編制介面軟體所耗費的人力和資金,大大超過重建一個系統。這方面的失敗教訓是很多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國林業資訊系統。美國林業局從60年代開始在各州建立了九個不同的資訊系統,由於缺乏規範和標準化,所建立的九個系統難以互換和共用資訊,每年要化40萬美圓來轉換資訊和維持系統的運行,只好推倒重來。$year今後資源、環境與經濟工作面對的將是數量極大、極複雜的數據集合。這些數據是隨著各項工作的進行而逐漸積累的,經常被目的不同的用戶同時使用。用戶對數據檢索、查詢、顯示、處理等總是要求盡可能方便、迅速、準確。不難想像,沒有一個結構合理,資訊齊備的點源資訊系統,既難以支持日常的檢索、查詢和處理功能,也無法建立區域性或全國性的綜合資訊系統,即使建立了也無法實現綜合數據的動態管理並保證資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是採用主題資料庫(SubjectDataBases)的設計思路與方法不是以功能處理為核心,而是以數據管理為核心;實行數據模式標準化、代碼標準化與圖式圖例標準化,兼顧行業的當前需求與未來需求;通過嚴格的數據分析和模型構築來形成與各種業務主題相關聯的點源資料庫、圖形庫,進而通過網路聯結成為完善的資訊檢索系統。2.資訊資源管理的基本原則資訊資源管理是一個新的管理領域,是關係到國家和社會組織在爭奪資訊資源的國際競爭中能否處於有利地位的關鍵。由於資訊資源涉及資訊、設備、人、政策、法律、技術、經濟等多種因素,並且廣泛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科技等領域,所以它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管理活動。搞好資訊資源管理,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維護主體的最高利益並符合資訊運動的客觀規律。

這是資訊資源管理的目標和歸宿。國土資源資訊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理應為社會各階層、各單位和各人民團體所共同利用。實踐結果表明,資訊利用越廣泛,其“資源”作用發揮就越充分。隨著資訊的社會化和社會的資訊化,資訊量空前增長,更新週期大大縮短,單憑某一機構的資訊收集能力和經濟承受能力,都不可能採集和管理與自己學科領域有關的全部資訊。大科學時代的到來,使現代科學各學科之間的傳統“界限”逐漸消失,聯繫日益加強,對資訊的需求由專門走向綜合。因此,實現資源共用,便成為時代和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資訊交流活動本身的社會化和集約化,也要求使全社會的資訊資源實現共用。1)共用原則根據共用原則,資訊資源管理的內容是:開展資訊系統建設,建立完備的社會化的資訊資源保障體系和高效率的資訊流通、傳播及利用體系;通過有效的管理,保證資訊資源能為全社會眾多用戶最大限度地利用。當然,共用性不等於效益性,推動資訊資源共用的機制是市場。可以認為,只有當資訊及其產品被作為資訊商品推向市場之後,資訊共用原則才能得到完全的實現。

按照系統論的整體效應觀點,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資訊資源管理系統的整體功能不同於各個組成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系統的規模越大,結構越複雜、越合理,它所具有的超過個體性能之和的性能就越多。換句話說,應當使國土資源的資訊資源,包括各個相關行業、各個方面、各種類型以及以各種管道所獲得的資訊資源,並且按照系統科學的要求形成一個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系統,才能真正發揮出“資源”的作用。2)系統原則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必須重視系統分析,有的放矢地進行資訊系統設計和資訊採集;另一方面必須加強部門協作,打破部門之間和單位之間的封鎖壁壘,打破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使資訊資源管理真正做到“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由分佈式企、事業資料庫構成的區域或行業資訊資源管理系統,較各別資料庫構成的企、事業資訊資源管理具有更大的效能;而由分佈式企、事業資料庫構成的國家資訊資源管理系統,較上述區域或行業資訊資源管理系統又具有更大的效能。

正因為如此,當今世界各國紛紛從國家層次上進行資訊系統建設和資訊資源開發。當然,隨著管理範圍的擴大,相應的複雜性和管理難度也越大。系統觀點是資訊資源管理不同於以往資訊管理的最大特點,它將使資訊管理獲得新的生命和新的活力。隨著社會資訊化水準提高,資訊環境將更加複雜,影響因素隨之增多,在資訊資源管理中堅持系統原則也就更加重要。科學原則是指資訊資源管理應當遵循資訊運動的客觀規律,體現資訊資源管理的特殊性。資訊的效能和生命,就在於它能準確和真實地反映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變化的特徵和差異。資訊資源管理要使資訊服務於社會,發揮其“資源”作用,就必須要求整個資訊運動過程,都是嚴謹的和高保真的;尤其是在“資訊污染”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保持資訊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顯得更加重要。資訊又具有很強的時效性,過了一定的期限,其效用就會減少、喪失乃至變質。3)科學原則加緊研製最新的現代資訊技術並且迅速地將其應用於資訊管理,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這些就是資訊管理的基本科學原則。科學原則要求資訊資源管理從實際出發,根據用戶的現實需要,並且兼顧不遠將來的發展需求,確保資訊管理的最佳效用。國家:要在充分掌握本國資訊化水準、並考慮與國際間資訊交流的基礎上,通過對資訊資源的合理管理來提高綜合國力,實現政治、經濟和社會目標;行業和機構:要在充分瞭解用戶資訊需求的同時,結合自身的實際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管理,為提高生產率、保護資源、優化環境等具體目標服務。

隨著資訊資源共用,尤其是軟資源(數據、程式)共用的推進,資訊的安全問題日趨嚴重,成為資訊資源管理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形形色色的電子犯罪觸目驚心,各種資訊資源都面臨著被侵害、被竊取的危險,還有電腦病毒的蔓延等等,使人們日益感到不安和恐怖。資訊安全問題涉及領域廣泛、因素眾多,單從技術上以傳統的密碼學為基礎的電腦防護措施已顯得力不從心,需要尋求新的途徑、運用新的手段、從全新的角度進行綜合防範和治理。4)安全原則目前,在進一步加強傳統的密碼學應用研究的同時,從廣義資訊保護角度開拓和應用資訊安全學新理論新方法;在進一步完善防範電腦犯罪的安全對策的同時,注重全社會資訊活動的規範化準則和法制建設,如資訊倫理、資訊法律的建設等等,並且著重強調人的因素和提高人的素質。總之,資訊資源管理作為資訊管理的新發展,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嚴重的安全問題,在資訊系統建設中,應當將資訊安全原則作為重要的管理原則之一,高度地關注並從事綜合治理。3.資訊系統的分類面向數據資料的資訊系統(自然資訊系統)面向業務過程資訊系統(業務資訊系統)面向金融經濟的資訊系統(經濟資訊系統)

這是以生產第一線工作人員和科研人員為服務對象,主要著眼於自然數據資料的收集、存貯、管理和處理的資訊系統。一般地說,面向數據資料的資訊系統不但能夠為進行數據資料本身的綜合評價及其利用方式、方向的決策提供依據,還能為揭示自然界的發展演化規律提供依據。1)面向數據資料的資訊系統而且,由於面向數據資料的資訊系統所存貯的是人類活動的某種“產品”本身——描述客體的特徵和性質的數據資料集合,它所作的處理則是對這種“產品”進行再加工。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面向數據資料的資訊系統本身既是“原材料”與“產品”的管理工序,也是“產品”的生產工序。例如:勘查數據處理系統(EDPS:ExplorationDataProsencingSystem)、地理資訊系統(GIS)、資源資訊系統(RIS:ResourceInformationSystem)文獻資料檢索系統(LIS:LiteratureInformationSystem)。

這類資訊系統以各級業務管理和決策人員為服務對象,主要著眼於“(物質或精神)產品生產過程”和“產品流通過程”的資訊收集、存貯、管理和處理,為產品結構調整、產量和品質控制、品種更新、新產品設計以及日常生產管理,提供自動化工具和決策依據。2)面向業務過程的資訊系統目前用於業務管理的、基於電腦的資訊系統有四類:事務處理系統(TPS:TransactionProcessingSystems)、企業管理資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