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导则》_第1页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导则》_第2页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导则》_第3页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导则》_第4页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3502/Z

厦门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DB3502/Z5051-2019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应用导则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

GuideVersion

2019-11-21发布2019-11-21实施

前言

根据厦门市建设局《关于发布厦门市2017年度科学技术项

目(工程建设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厦建总[2017]101号文)

的要求,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

国内外相关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共12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项目实施管

理;3前期策划与规划阶段;4方案设计阶段;5初步设计阶段;

6施工图设计阶段;7施工准备阶段;8施工实施阶段;9运维

阶段;10造价管理;11BIM成果交付;12BIM模型审查及档案

交付。

本导则由厦门市建设局负责管理,由垒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

建议,请反馈给厦门市建设局(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厦禾路362

号建设大厦13-18号,邮编361004)和垒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南路62号,邮编:361004)以供

日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承诺:本导则符合国家、福建省、厦门市有关法律

法规及相关规定,并与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相一致,没有侵犯

他人合法权益。若出现因违反上述要求所导致的法律后果,则由

主编单位全部承担。

本导则组织单位:厦门市建设局

本导则主编单位:厦门市智慧建筑产业技术联盟

垒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本导则参编单位:尚建筑(厦门)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海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垒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海峡(厦门)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厦门)建设有限公司

厦门市营嘉系统集成技术有限公司

万地联合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厦门鹭云筑建筑咨询有限公司

厦门中建东北设计院有限公司

漳州冠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中宸集团有限公司

厦门市万科企业有限公司

厦门中建智欣建工科技有限公司

中交三航(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李长太张萌朱凯泽郑志惠

王一军金季岚古杰杨挺杰

魏建彪肖晶董杨黄翀

祝国梁陈志东杨鸿坤郑江东

蒋陈兵林健艺陈桂波柯淼宏

余俊雄潘舒苑

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黄晓冬周红蒋华辉王志锋

吴志鸿魏锦地沙鹏飞

1总则

1.0.1为指导和规范厦门市建设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

提高BIM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效益和管理水平,

推动我市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发展,特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为厦门市工程建设BIM应用实施的指导性文件,适

用于厦门市范围内在建筑全生命期中应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

1.0.3本导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尚应遵循现行国家、行业和厦门

市相关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1

2实施管理

2.1一般规定

2.1.1BIM可应用于建设工程全生命期,包括规划、勘察、设计、

施工、运营维护、改造和拆除等各个不同阶段,支持对工程质量、

安全、进度、成本、环境、节能等方面的模拟、检测及性能分析,

可为项目全过程的科学决策和实施优化提供依据。

2.1.2项目实施管理应根据BIM需求制定BIM应用目标,丰富

BIM技术的运用,实现项目技术、经济和运营指标。

2.1.3项目实施前应编制项目BIM应用实施方案,方案的编制应

以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设计资料、工艺规定及其他要求为依据,

内容宜包括:BIM实施总体流程、应用目标、组织架构与各方职

责、应用点管理、协同实施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型管理等。

方案应经委托方审核确认后方可实施。

2.1.4BIM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方职责范围一致性原则。各参与方对BIM应用中所承

担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应与应用实施方案一致。

2数据接口一致性原则。BIM数据交换标准应满足实际应用

的需求,应保证不同参与方之间的数据信息可以实现无损传递,确

保最终BIM模型数据的正确性及完整性。

3建筑信息模型维护与实施过程同步原则。项目实施过程中

的建筑信息模型和相关成果应及时按规定节点进行更新,以确保建

筑信息模型和相关成果的一致性。

2

2.2BIM实施总体流程

2.2.1BIM实施总体流程根据阶段不同,一般分为以下两种:

1全生命期应用。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的全生

命期BIM技术应用;

2阶段性应用。选择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的某一阶

段或者几个阶段的BIM技术应用。

2.2.2全生命期与阶段性BIM技术应用的实施总体流程应包含如

下内容:

1制订BIM应用实施目标和实施方案;建立应用后评估方式

和量化指标,进而对采用BIM后项目在成本节约,效率提升,质

量提高,项目周期缩短,返工减少等多方面进行论证;

2明确BIM实施组织方式和管理组织架构及管理组织架构

中的主要角色和岗位职责;

3明确不同阶段的BIM主要实施参与方BIM应用点启用内

容,阶段性BIM技术应用定义所处的应用阶段以及该阶段的BIM

应用点和具体内容;

4确定基于BIM技术的各方协同方法和数据传递的统一格

式;

5确定不同阶段应用的交付成果、交付成果的管理与更新以

及数据安全管理,说明成果交付时间及其要求,定义模型深度数据

格式和文件的命名方式及原则。

2.3BIM实施组织方式

2.3.1按照BIM实施主体的不同,BIM实施组织方式可分为建设

单位BIM实施和承包商BIM实施。

1建设单位BIM实施是指由建设单位或EPC总承包单位,

3

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应用BIM技术,实施项目全过程管理,有

效实现项目的建设目标;

2承包商BIM实施是指由设计、施工或咨询单位,实施应用

BIM技术,有效实现所服务阶段项目的建设目标。

2.3.2BIM实施组织方式宜采用建设单位BIM实施,由建设单位

主导、各参与方协同,充分发挥BIM技术的最大效益和价值。

2.4BIM应用目标

2.4.1在项目各阶段BIM实施过程中,创建的BIM模型应充分考

虑到BIM模型在工程全生命期各阶段、各专业的应用。

2.4.2设计阶段BIM应用宜采用设计阶段模型进行各类评审、备

案、核准、审批,范围包括:场地选址、场地分析、建筑性能模拟

分析、设计方案比选、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测、净空优化等。且模型

宜能辅助进行估算、概算、预算工作。

2.4.3施工阶段BIM应用宜通过施工深化设计模型传递管理诉求

和工艺信息,进行虚拟施工;并基于BIM实现对质量、安全、进

度、成本的管理诉求,范围包括:施工场地规划、图纸自审与会审、

施工深化设计、施工组织与方案模拟、工程创优、进度管理、质量

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变更管理等。

2.4.4竣工阶段BIM应用宜根据BIM应用实施方案和城建档案馆

分册及目录要求,将管理数据归类整合后进行电子归档。

2.4.5运维阶段BIM应用宜依据竣工模型处理后形成的运维模型

展开设备设施及相关资产的运维管理,范围包括:方案策划、系统

搭建、设备设施编码、设备设施管理及系统维护等。

2.5BIM实施参与方职责

2.5.1BIM实施参与方包括建设、BIM总协调、设计、施工总承

包、专业分包、监理、造价咨询、运营维护、工程总承包、全过程

4

咨询等单位。

2.5.2建设单位

1启动工程项目立项程序,制定BIM应用策略、预算和进度

计划,落实BIM项目所需资金;

2负责项目BIM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实施管理;

3确定BIM实施总体流程、应用目标、应用要求及参与方;

4选定项目BIM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5接收通过审查的BIM交付模型和成果档案。

2.5.3BIM总协调方

1根据项目要求,制定BIM应用实施方案,组织管理本项

目的BIM实施;

2在设计及施工阶段组织项目各参与单位分别制定具体的项

目BIM实施方案,监督各参与单位执行,并贯彻实施;

3组织审核与验收各阶段BIM成果,并提交各阶段审核意

见,协助建设单位进行BIM成果归档;

4根据建设单位BIM应用的实际情况,协助其开通和辅助管

理维护BIM管理平台;

5为各参与方提供BIM技术支持;组织开展对各参与方的

BIM工作流程的培训;

6协助建设单位选择具备BIM技术能力的参建单位。

2.5.4设计单位

1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合理配置BIM设计团队和软硬件设备;

2根据BIM应用实施方案和设计任务书,进行场地调研和设

计可行性分析,运用BIM技术和平台整合各专业设计人员开展设

计、优化、建模、绘图等工作;

3根据合同要求完成BIM工作成果,确保成果符合实施方案

规定的模型深度及建模标准要求;

4使用BIM技术与项目各参与方进行设计交底,指导项目建

5

设实施。

2.5.5施工总承包

1施工工作开展前期,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形成合理的BIM

人员组织架构和软硬件设备,收集施工场地信息和设计资料;

2根据BIM应用实施方案形成项目施工实施策划以及BIM

启用清单;

3以设计成果为基础,依施工工序对模型进行拆分,并按照

施工工艺细化模型,基于模型指导现场施工、工艺模拟、成本管理、

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及安全文明管理等要求;

4录入施工过程信息及设备设施信息,并将其整合到模型中,

形成为后期运维提供数据支持的竣工模型。

2.5.6专业分包单位

1负责合同范围内的BIM模型深化、更新和维护工作,利用

BIM模型知道施工,配合总承包单位的BIM工作,并提供相应的

BIM应用成果;

2配合施工总承包进行图纸会审和与业主对接工作。

2.5.7监理单位

配合BIM总协调方对各参与方提交的BIM成果进行监督和审

查,对图纸及BIM模型中存在的问题,监理单位应提出书面意见

和建议,按照BIM总协调方的要求,针对重要节点提交BIM质量

评估报告。

2.5.8造价咨询单位

1制定可用于定额套价的BIM建模标准,对工程量进行统

计,利用BIM技术辅助进行工程概算、预算及竣工结算工作。

2根据合同要求提交BIM工作成果,并保证其正确性和完整

性。

2.5.9运营维护单位

1建立运维管理平台与BIM模型衔接端口,在项目开展初期

6

确定BIM数据交付内容及数据格式等要求,参与设计设计与竣工

阶段及模型审核;

2接收竣工BIM交付模型,搭建基于BIM的项目运维管理

平台;

3定期对BIM模型进行深化、更新和维护。

2.5.10工程总承包单位

1根据项目建设要求和合同内容,制定BIM应用实施方案,

确定设计端与施工端之间各专业的协作和成果验收等标准化流程,

确定各专业BIM建模标准;

2建立集设计、采购、施工三方信息共享的BIM系统集成管

理平台,集成各BIM工具软件创建的模型;

3掌握工程进度、资源需求以及供应商生产及配送状况,解

决施工和资源配置的冲突和矛盾,确保工期目标实现;

4宜基于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等,

有效提高成本管控能力;

5基于建筑信息模型,对复杂施工工艺进行数字化模拟,实

现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对复杂结构实现三维放样、定位和监测;

宜实现工程危险源的自动识别分析和防护方案的模拟;

6集成各分包单位的专业信息模型,管理各分包单位的深化

设计和专业协调工作;优化施工现场环境和资源配置;

7交付BIM竣工模型,模型应包括竣工交付、资料归档、运

营维护等相关信息。

2.5.11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

1基于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设要求和目标,制定BIM应用

实施方案,覆盖全过程咨询目标;

2基于BIM协调管理平台加强与各单位协调,制定管控制

度,保障各方信息传递顺畅;

3明确信息传输标准格式,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化合理;

7

4提供全过程,专业化的工程咨询服务

5BIM技术信息平台,提供涵盖项目决策阶段和实施阶段的

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专业化工程咨询服务,同时明确信息传输标准格

式,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

2.6协同管理平台

2.6.1BIM协同管理平台以BIM模型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结合项

目建设各方管理流程和职责,为各参与方提供数据交付、管理协同

及成果展示。为提升协同效率,平台需满足:

1实现工程建设各阶段BIM的可视化集成、动态更新和信息

查询;

2实现工程建设各参与方BIM应用过程中的数据传递、共享

和协同工作;

3满足工程建设相应阶段BIM应用要求;

4能够与工程运维管理系统进行对接。

2.6.2BIM协同管理平台建设满足以下原则:

1协同性原则:系统建设需兼顾不同参与人员、不同管理模

块、不同业务需求。业务操作既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关联,交叉

协同。

2完整性原则:系统建设需考虑功能完整性,应能满足工程

建设各阶段BIM应用所需的系统功能和技术条件;

3先进性原则:系统在设计思想、系统架构、关键技术上具

有一定的先进性、前瞻性、扩充性;

4安全性原则: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可靠,系统采用有效

的备份措施,并能够在受到灾难性破坏时进行数据恢复;

5扩展性原则:系统建设需具有可持续扩展和优化的能力,

预留平台管理模块内容的集成扩展。

2.6.3协同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应进行分层设计,各层的管理模块应

8

相对独立。

1数据层:可按空间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分类存储,空间数

据为模型的几何信息,业务数据为设计业务数据、施工业务数据、

竣工验收业务数据、平台配置数据、成果文件等;

2引擎层:利用引擎对数据层的数据进行计算、加工、分析

和展示,为平台的数据服务提供基础支撑;

3服务层:利用引擎实现平台中的数据管理、模型操作、空

间分析、统计查询等基本功能,对应用层提供相关服务接口;

4应用层:按照需要调用服务接口,形成应用层的功能模块,

满足各阶段BIM应用需求;

5访问层:根据各阶段BIM应用需要,提供基于多种终端

的访问形式。

2.6.4协同管理平台整体功能要求

1信息安全管理需求。信息安全系统,统一威胁管理(功能

包括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和网关病毒功能)、防火墙、入

侵防御系统、防病毒网关、安全远程访问、网络版防病毒软件;

2项目管理模块需求。系统功能、项目管理模块架构(计划

管理、投资成本管理、招标图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健康安全环

境管理、现场综合管理、风险管理、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项目规

划、项目协作、项目组合管理等)。

3项目提升应用需求。二次开发软件接口、移动终端应用模

块、多数据整合与展示模块、文档管理模块、与各种应用程序的集

成等;

2.6.5设计协同管理平台整体功能要求

设计协同管理平台面向设计阶段各参与方的过程与数据管理,

通过开展图纸管理、模型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实现设计项目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和全过程管理。设计管理平台

功能模块宜包含表2.6.5内容。

9

表2.6.5设计协同管理平台功能模块及内容

功能模块内容

基本信息项目立项信息、项目设计策划、设计人员信息等

建设全过程的图纸与模型版本管理、图纸与模型变更记录、日志跟踪

图模管理

进度管理设计里程碑计划、设计出图计划、进度预警等

质量管理设计自审及多方会审、图纸质量管理等

风险管理风险预警中心、风险过程控制、风险设置等

相关方管理建设单位、总承包方管理、监理单位管理等

2.6.6施工协同管理平台整体功能要求

施工协同管理平台通过标准化项目管理流程,结合信息化手

段,实现工程信息在各职能角色间的高效传递和实时共享,结合施

工阶段各参与方管理范畴开展图纸与模型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

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施

工管理平台功能模块宜包含表2.6.6内容。

表2.6.6施工协同管理平台功能模块及内容

功能模块内容

项目立项信息、单位工程定义、项目结构分解、项目施工策划、项目

基本信息

开工报告、工程人员信息等

建设全过程的图纸与模型版本管理、图纸与模型变更记录、日志跟踪

图模管理

及各参与单位深化图纸等

进度计划编制、进度监控预警、进度形象照片、生成会议纪要、生成

进度管理

计划报告、施工月报统计、BIM进度模型归档等

质量管理工程质量目标、质量过程控制、质量竣工管理等

安全计划、安全方案、安全检查、安全事故、安全培训、安全考核、

安全管理

文明工地等

成本管理成本基础信息维护、成本对比分析、成本预警等

招标立项管理、招标过程管理、评标定标管理、材料样品管理、评标

招标管理

专家库、保证金管理等

风险管理风险预警中心、风险过程控制、风险设置等

合同管理总承包合同、专业分包合同、材料采购合同等

10

供应商管理、材料设备信息库、计划管理、出入库管理、现场检验、

材料设备管理

统计与分析等

竣工管理竣工资料分类与检索、资料信息归档、竣工验收记录

相关方管理总承包方管理、分包方管理、监理单位管理、设计单位管理等

2.6.7运维协同管理平台整体功能要求

运维协同管理平台基于BIM技术提升管理的直观性、空间性

和集成度,结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物联网、智慧运营等技术,能够

有效帮助建设和物业单位管理建筑设施和资产(建筑实体、空间、

周围环境和设备等),进而降低运营成本。运维平台功能模块宜包

含表2.6.7内容。

表2.6.7运维协同管理平台功能模块及内容

功能模块内容

有效管理建筑空间,保证空间利用率,结合BIM模型进行建筑空间

空间管理管理。主要包含空间定位、空间分配、空间规划、租赁管理、人流管

理、统计分析

将建筑的设备自控(BA)、消防(FA)、安防(SA)、智能化系统

(IA)和BIM模型结合,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行管理系统,

设施设备管理对建筑项目进行信息化维护。主要包含设备设施资料管理、日常巡检、

编制维保计划、定期维修、故障定位、自动派单、维护数据更新;设

备维护;地下及隐蔽管线与设施的综合管理维护

利用BIM模型进行信息化管理,辅助建设单位进行投资决策,评估、

改造和更新资产费用,建立、维护和BIM模型关联的资产数据库。

资产管理主要包含新城资产管理信息源,实时产生资产报表;分析模拟资产更

新和替代的成本预算;动态显示资产信息的更新替换及维护过程;为

财务部门提供资产分析报告

利用BIM模型,指定应急预案,开展模拟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可以直观定位发生位置,显示相关建筑和设备信息,启动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

减少经济损失,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拟应急预案;应急事件的紧急

处置

将建筑中各类传感器、探测器、仪表等测量信息与BIM模型构件相

能源管理关联。可直观展示获取到的能耗数据(水、电、燃气等)及监控信息,

依靠BIM模型可按照区域进行统计分析,更直观地发现能耗数据异

11

常区域,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异常区域进行检查,发现可能的事故

隐患或者调整能源设备的运行参数,以达到排除故障、降低能耗维持

建筑的业务正常运行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数据采集;汇总分

析;智能调节;报警管理;能耗分析;能耗预警

2.7BIM模型管理

2.7.1模型命名管理

为方便项目协同、快速查找和保存文件,应制定统一的文件命

名规则,并在各阶段中保持协调一致。文件命名应简明扼要地描述

文件内容,命名方式应有一定规律。BIM模型文件的分类管理应

符合下列规定:

1BIM模型文件类型分为各阶段整体模型、各专业任务模型

(如规划、勘察、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特

定任务模型(如性能化分析模型、预概算模型等);

2BIM模型文件的命名规则

1)模型文件命名宜采用英文代码的方式;

2)每个工程项目宜选择一种命名规则,并在各阶段中保持

协调一致;

3)BIM模型文件命名宜包括:项目编号、专业代码、专业

名称(中文或英文)、文件内容、文件版本号以及连接符“_”等;

2.7.2模型分类及编码管理

BIM模型资源分类方法和编码原则应符合国家《信息分类和

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T7027)、《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

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51269)的相关规定。

2.7.3模型共享与数据转换管理

BIM模型共享与数据转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期的BIM应用过程中,各参与方应

建立BIM模型共享与交换机制,以保证模型数据在不同阶段、不

同主体之间进行有效传递;

12

2对于与BIM模型及其应用有关的知识产权权益,建设单位

应以合同方式进行明确与约定,确保BIM模型从设计向施工、运

维的传递;

3针对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宜采用通用的数据格式进

行转换,减少数据转换过程的数据丢失。

2.7.4模型拆分管理

模型可按建筑的单体、专业、区域或楼层进行拆分,模型拆分

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专业拆分:项目模型按照专业分类进行拆分。项目模型

拆分专业为:土建、机电、钢结构、幕墙、装饰装修、室外工程等;

2按楼层拆分:各专业模型需按楼层进行拆分。机电各专业

在楼层的基础上可根据需求按系统拆分;

3按分包区域拆分:在施工阶段应根据施工分包区域拆分模

型。

2.7.5模型图形管理

宜根据项目各参与方的企业标准和使用习惯制定项目的模型

配色及线型要求,模型图形管理应符合下列原则:

1具体实施根据项目要求而定,模型面层颜色宜与设计图纸

保持一致;

2模型二维配色及线型应清晰鲜明,符合出图标准要求;

3机电专业可根据系统划分三维配色体系,三维配色应采用

不同色系方便区分不同系统分类。

2.7.6模型构件库管理

构件库管理就是开发满足不同应用需求,不断积累工程建设中

所有符合BIM技术标准和实施标准的模型和构件,从而提升模型

构建及应用效率。

2.7.7模型成果交付管理

BIM交付成果宜符合下列规定:

13

1各参与方应根据合同约定的实施内容,按时提交成果,且

交付成果应符合相关合同范围及标准要求;

2交付成果除相应的建筑模型外,宜包括各类BIM应用形成

的成果文件;

3各阶段提交的模型应符合相应阶段的深度要求。

14

3前期策划与规划阶段

前期策划与规划阶段BIM技术应用主要目的是分析项目场地

选址合理性,实时统计各项规划经济指标,快速匹配规划设计条件,

为项目审批、决策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3.1场地选址

3.1.1目的和意义

利用场地分析软件或设备,建立场地模型,提供可视化的模拟

分析数据,分析项目选址的各项影响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评估

判断项目选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是否需要调整项目选址。

3.1.2数据准备

1可选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

2项目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

3建设单位的建设需求;

4策划与规划阶段收集的相关调查信息。

3.1.3工作内容

1基于场地现状基础数据,建立三维可视化场地BIM模型;

2借助软件分析项目选址各项因素,如交通的便捷性、公共

设施服务半径、开发强度、控制范围等;

3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场地选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评估,并

给出评估建议。

3.1.4操作流程如下:

17

图3.1.4基于BIM技术的场地分析操作流程

3.1.5成果

1包含场地相关信息的BIM模型;

2基于场地BIM模型的各项分析成果,包含总用地面积、建

筑占地、绿地面积、容积率等规划指标。

3.2概念模型构建

3.2.1目的和意义

基于场地模型,根据设计条件建立设计目标与设计环境的基本

关系,提出空间建构设想、创意表达形式及结构方式的初步解决方

法,为方案阶段提供概念模型。

3.2.2数据准备

1包含场地相关信息的BIM模型;

2项目用地的各项规划指标;

18

3建设单位的设计需求;

4方案设计背景资料。

3.2.3工作内容

1收集分析项目用地的各项规划指标;

2创建概念BIM模型;

3基于概念BIM模型进行建筑外部环境及各项指标进行分

析,形成分析报告;

4综合分析报告,优化BIM模型,并确定最终的概念模型。

3.2.4操作流程如下:

图3.2.4基于BIM技术的概念模型构建操作流程

3.2.5成果

1最终的BIM概念模型;

2外部环境分析报告及相关评估资料。

19

3.3规划建设条件分析

3.3.1目的和意义

基于场地模型及概念模型,实时统计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如建筑

占地、容积率等,分析建设条件,形成项目策划暨规划报告,为项

目进一步设计提供依据。

3.3.2数据准备

1BIM概念模型;

2相关法规规定的规划建设条件。

3.3.3工作内容

1基于概念BIM模型,根据相关法规规定的建设条件,分析

场地内各类构筑物的建设范围及各类构筑物排布是否符合相关法

规等,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2基于实时统计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修改与完善概念模

型,形成最终的规划模型,为规划建设指标的确定提供参考。

3.3.4操作流程如下:

图3.3.4基于BIM技术的规划建设条件分析操作流程

3.3.5成果

20

1最终的规划BIM模型;

2规划建设条件分析报告、规划建设指标。

21

4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主要目的是验证项目可行性研究

报告提出的各项指标,进一步推敲、优化设计方案,借助场地建筑

信息模型分析建筑物所处位置的场地环境,搭建建筑方案设计阶段

建筑信息模型,对建筑方案进行初步的评价、优化和确定。

4.1场地分析

4.1.1目的和意义

建立三维场地信息模型,利用场地模型分析建筑场地的主要影

响因素,为建筑方案评审提供依据。

4.1.2数据准备

1场地内的前期工程勘探数据,如项目地块信息、工程勘探

报告、规划文件等;

2场地的周边地形信息,可来源于GIS数据、无人机地形测

绘等;

3场地既有及周边管网信息。

4.1.3工作内容

1收集场地周边地形信息及环境信息,如气候、日照、通风、

出入口位置、车流量、人流量、市政管线等;

2建立场地模型,模型信息包括坡度、方向、高程、填挖方、

等高线等;

3分析场地模型并形成报告,评估场地设计方案或工程设计

方案的可行性。

4.1.4操作流程如下:

22

图4.1.4基于BIM技术的场地分析操作流程

4.1.5成果

1场地分析报告。报告应体现场地分析结构、不同场地设计

方案分析数据比对结果等;

2场地模型。模型应体现场地边界(例如项目用地红线、项

目正北向、高程、退距等)、地形表面、场地道路、建筑地坪等。

4.2建筑性能模拟分析

4.2.1基于BIM的风环境模拟分析

4.2.1.1目的和意义

利用流体力学模拟分析软件,模拟分析室内的风速场、温度场

及室外风环境,从而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建

筑的使用舒适度。

23

4.2.1.2数据准备

1初步的BIM方案模型,模型精度满足相关分析软件的数据

需求;

2建筑项目周边的环境数据,包括气象数据等。

4.2.1.3工作内容

1BIM软件中采用体量方式建模并导出至相关模拟软件中;

2划分网格并进行边界条件设置、模拟分析;

4.2.1.4操作流程如下:

图4.2.1.4基于BIM技术的风环境模拟分析操作流程

4.2.1.5成果

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4.2.2基于BIM的能耗分析

4.2.2.1目的和意义

能耗分析是基于传热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建筑进行全年逐时仿

真模拟,以预测建筑的能源消耗量,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依据。

4.2.2.2数据准备

1初步的BIM方案模型,满足相关分析软件的数据需求;

2建筑项目周边的环境数据,包括气象数据、热工参数、人

24

员环境等。

4.2.2.3工作内容

1使用BIM软件建立包含封闭房间的模型,导出相关模型至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2在能耗分析软件中设定地理位置、气象参数、室内温湿度、

围护结构性能等参数,进行能耗模拟分析计算。

4.2.2.4操作流程如下:

图4.2.2.4基于BIM技术的能耗分析操作流程

4.2.2.5成果

能耗模拟分析报告。

4.2.3基于BIM的日照模拟分析

4.2.3.1目的和意义

利用模拟的手段对自然采光进行仿真,为建筑优化设计提供依

据,创造出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

4.2.3.2数据准备

1初步的BIM方案模型,满足相关分析软件的数据需求;

2建筑项目周边的环境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周边建筑物等。

4.2.3.3工作内容

1使用BIM软件建立包含封闭房间的模型,导出相关模型至

25

模拟分析软件;

2日照模拟分析软件中设置好平面位置、天空模型、分析指

标类型等,进行日照模拟分析。

4.2.3.4操作流程如下:

图4.2.3.4基于BIM技术的日照分析操作流程

4.2.3.5成果

日照模拟分析报告。

4.3设计方案比选

4.3.1目的和意义

应用BIM软件,创建不同设计方案模型,充分运用三维场景

的可视化功能,实现项目方案决策的直观和高效,经过多方沟通、

讨论、比选最终形成最佳的设计方案。

4.3.2数据准备

规划建筑指标、方案设计要求。

4.3.3工作内容

1创建BIM方案模型;

2从项目可行性、功能性、美观性及建筑性能模拟成果等多

26

方面进行方案评审,形成方案比选报告;

3基于BIM方案模型进行工程量统计及工期模拟,提升投资

估算准确度,为设计方案比选提供经济依据;

4确定最终方案设计模型。

4.3.4操作流程如下:

图4.3.4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方案比选操作流程

4.3.5成果

1方案比选报告;

2最终方案设计模型;

3备选方案设计模型。

4.4虚拟仿真漫游

4.4.1目的和意义

虚拟仿真漫游可应用于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通过软件提供的

27

漫游、动画功能,直观地感受建筑物三维空间,及时发现不易觉察

的设计缺陷和问题,协助设计与管理评审。

4.4.2数据准备

各专业的BIM模型。

4.4.3工作内容

1将BIM模型导入动态模拟软件中,并设置好模型材质、灯

光、场景等;

2设定视点和漫游路线,路径设置应能直观反应建筑空间布

局、满足动线评审需求;

3输出并保存为通用格式的视频或其他可读文件。

4.4.4成果

漫游视频或其它可读文件。

28

5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主要目的是基于BIM优化建筑布

局等功能和形体设计细节,深化机电系统方案细节并初步确认重要

设备机房及管井等空间关系,确认结构系统并在模型中完成基本结

构几何信息创建,满足初步设计阶段模型及图纸深度要求。

初步设计阶段BIM应用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

图5基于BIM技术的初步设计阶段实施操作流程

29

5.1各专业模型创建

5.1.1目的和意义

利用BIM软件,进一步细化建筑、结构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

的三维几何模型,以达到完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目标,机电专

业在本阶段也应完成部分模型创建,配合协调并优化确认机房及管

井位置,为施工图设计奠定基础。

5.1.2数据准备

1相关责任方审核通过的方案阶段BIM模型;

2相关责任方审核通过的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二维图纸。

5.1.3工作内容

1创建各专业统一的项目样板文件,项目样板包括轴网、标

高、文字样式、标注样式、线型等,为后续模型的延续使用做准备。

还宜完成构件库准备、模型拆分的规划统筹;

2模型创建,初步设计阶段模型主要内容应包括:建筑场地、

门窗、墙体、楼板、屋面、楼梯、散水、立面构造、垂直电梯等实

体模型及房间功能、材料颜色、材料材质等非实体信息;结构梁、

板、柱、混凝土墙、梁柱节点、承台等实体及材料材质等非实体信

息;机电专业重要设备、设施、主干管线等;

3机电专业在本阶段还宜完成重要设备设施创建,对重要空

间还需完成主干管线模型创建并进行初步净高分析,为建筑布局提

供依据。

5.1.4操作流程如下:

30

图5.1.4基于BIM技术的各专业模型创建操作流程

5.1.5成果

模型成果包括:建筑、结构、机电专业BIM模型,机电专业

在本阶段应完成主要设备机房空间验证及典型区域初步净高分析。

5.2面积明细表统计

5.2.1目的和意义

通过BIM模型提取建筑房间面积信息,快速统计各项常用面

积指标;并应能够在BIM模型修改过程中,实时关联输出面积信

息,达到协助设计师控制各项面积指标的目的。

5.2.2数据准备

完善的初步设计阶段BIM模型。

5.2.3工作内容

31

1设置面积明细表模板,根据模板创建并命名面积明细表;

2利用模型提取面积信息,并检查建筑专业模型中建筑面积、

房间面积信息的准确性;

3根据设计需要,分别统计相应的面积指标,校验是否满足

技术经济指标要求。

5.2.4成果

1包含房间面积等信息的BIM模型;

2面积明细表及各项面积指标统计。

5.3初步设计阶段模型输出图纸

5.3.1目的和意义

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细化建筑布局及各专业方案的技术细化,

为施工图设计做准备。

5.3.2数据准备

完善的初步设计阶段BIM模型。

5.3.3工作内容

1在模型中创建各层平面图及立面、剖面图等;

2完善各平、立、剖面图专业信息,添加专业注释信息;

3整合建筑、结构、机电专业模型,并确保各专业模型一致。

5.3.4成果

1输出各专业初步设计图纸,其设计深度满足《建筑工程设

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对各专业初步设计深度要求。

32

6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是项目设计和施工的桥梁。在满足实施需求

的基础上,综合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实时协同,并把部分

施工技术要求反映在BIM模型上,通过碰撞检测、三维管线综合、

竖向净空优化等,完成施工图阶段设计的多次优化。在优化后完

善建筑信息模型并输出施工图图纸,完整地表达建筑项目的设计

意图和设计结果,并作为项目现场施工制作及进一步深化的依据。

施工图设计阶段BIM应用操作流程如图6所示。

图6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实施操作流程

33

6.1各专业模型创建

6.1.1目的和意义

进一步完善初步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使其满足施工图设

计阶段的模型深度要求,在三维模型状态下各专业协同工作,为

后续的深化施工图出图、管线综合设计、碰撞检测等做准备,也

为模型延续到施工和运营维护阶段提供条件。

6.1.2数据准备

1通过相关责任方确认的初步设计阶段各专业BIM模型及

二维图纸;

2项目样板文件及构件库。

6.1.3工作内容

1在协同工作环境下完善建筑信息模型至施工图阶段模型

深度要求;

2建筑和结构专业模型的一致性检测,检测结构柱网、梁、

板、墙体、楼梯大样、节点大样等构件尺寸及位置与建筑平面、

立面、大样的一致性,以消除建筑和结构专业出现的不一致;

3预留洞口尺寸及位置的一致性检测。

6.1.4成果

提供各专业施工图模型,模型细节深度符合附录A-1施工图

阶段模型构件精细度要求。

6.2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测

6.2.1目的和意义

通过碰撞检测,及时排除施工图阶段的“错、漏、碰、缺”问

题,避免将设计阶段的不合理问题传递到施工阶段。通过管线综

合来达到优化管线空间布置的目的,使其在符合设计要求的基础

34

上,合理地考虑安装工序、安装空间、检修空间,并兼顾观感效

果等因素。

6.2.2数据准备

施工图阶段各专业的BIM模型。

6.2.3工作内容

1整合建筑、结构、机电、幕墙、场地及室外管网等专业模

型,形成整合的BIM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各专业间的碰撞检测、

间距复核、预埋套管及预留孔洞检测;

2在BIM模型中设定碰撞检测项目,输出碰撞检测报告,

并返回模型中进行优化解决;

3确定管线综合基本方案,在充分考虑设计要求及现场施工

需求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原则对管线进行综合布置,并剖切重

点部位进行审核。

6.2.4操作流程如下:

图6.2.4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测应用实施操作流程

6.2.5成果

35

1碰撞报告,包含碰撞内容、碰撞节点位置、各类型碰撞统

计等;

2三维管线综合优化方案、优化后的管线综合模型、各专业

优化模型。

6.3净空优化

6.3.1目的和意义

基于管线综合的基础上,对建筑物各主要空间进行净空检测

分析,为管线、建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6.3.2数据准备

管线综合优化后的BIM模型。

6.3.3工作内容

1确定各主要建筑部位的净空高度需求;

2在确保建筑和结构模型一致的前提下,合理布置各专业机

电管线,对各主要空间进行净空检测;

3根据净空检测结果对比设计要求,对于其不满足的部位首

先对管线布置及走向进行优化,仍不能满足净高要求的,需调整

其设计直至满足要求。

6.3.4成果

1净高分析文件;

2净高优化调整方案;

3优化后的建筑信息模型。

6.4二维制图表达

6.4.1目的和意义

在施工图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完善专业信息注释等,达到施工

36

图设计出图的要求。

6.4.2数据准备

1施工图阶段各专业设计模型;

2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图纸(选);

3国家二维制图图标准及BIM出图的相关标准,包括由

企业或项目根据自身质量控制体系制定的标准;

4样板文件。

6.4.3工作内容

1创建各专业相关图纸,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系

统图、大样图等;

2添加专业注释、尺寸标注、图例、设计施工说明等信息,

对复杂空间可增加三维透视图和轴测图进行表达;

3根据图纸需要,提取模型相关构件信息形成统计表格,如

门窗表、设备材料表等;

4校对模型、图纸的准确性,确保模型表达与图纸表达信息

一致,完成归档。

6.4.4操作流程如下:

37

图6.4.4基于BIM技术的二维制图表达应用实施操作流程

6.4.5成果

1各专业施工图设计模型,模型间相互链接路径准确。模型

图纸视图与最终出图内容一致。模型深度和构件深度要求详见附

录A-1对应阶段各专业模型内容及其基本信息要求;

2各专业施工图设计图纸,其设计深度满足现行《建筑工程

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

38

7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是指项目招投标到工程开工为止,施工准备工作

是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实际项目中,每个分部分项工

程并非同时进行,一般情况下,施工准备阶段贯穿整个项目施工阶

段。施工准备阶段BIM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施工场地规划、图模

会审、施工深化设计、施工方案模拟、施工方案优选等方面。

7.1施工场地规划

7.1.1目的和意义

对施工场地规划进行可视化布置并结合施工进度,测算不同阶

段的场地空间,实现场地布置的动态科学合理。

7.1.2数据准备

1相关图纸;

2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

3实勘数据文件。

7.1.3工作内容

1根据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施工场地信息、施

工场地规划、施工机械设备初选方案及进度计划等,创建或整合场

地地形、既有建筑设施、周边环境、施工区域、道路交通、临时设

施、加工区域、材料堆场、临水临电、施工机械、安全文明施工设

施等模型,并附加相关信息进行模拟分析;

2通过各阶段场布漫游交底视频和二维图纸,指导现场施工;

3输出物资明细表等相关文件,辅助下料。

7.1.4操作流程如下:

39

图7.1.4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场地规划实施操作流程

7.1.5成果

1场地布置模型及二维图纸;

2各阶段场布漫游交底视频;

3物资明细表。

7.2图模会审

7.2.1目的和意义

基于BIM模型的图模会审解决图纸审查在空间层面的缺陷,

通过碰撞检测直观地发现各专业间图纸存在的定位问题、标高问题

及设备安装、操作、检修所必需的空间预留问题等,避免图纸缺陷

造成的返工或滞工。

7.2.2数据准备

1施工图设计模型;

2施工图设计等文件。

7.2.3工作内容

1细化施工图设计模型,过程中发现图纸中的问题并记录,

40

形成图模会审模型;

2通过碰撞检查、漫游审查、分析施工可行性等方式,发现

专业内及专业间的图纸设计问题并记录;

3问题评审,并由设计单位提出修改意见,在模型中进行调

整、标记,形成图模会审模型及记录文件;

4通过BIM模型就图模会审的相关结果进行交底。

7.2.4操作流程如下:

图7.2.4基于BIM技术的图模会审实施操作流程

7.2.5成果

1图模会审模型;

2基于BIM的图模会审记录文件;

3基于BIM的图模会审记录交底文件。

7.3施工深化设计

7.3.1目的和意义

为了提升深化后BIM模型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将各专业施

41

工操作规范与施工工艺融入施工深化设计模型,使其满足施工作业

指导的需求;将工程基础数据分解到构件级、材料级,有效控制施

工成本以降低风险,达到提高深化设计效率,保证深化设计质量,

提前发现问题并调整设计,避免施工浪费的目的。

7.3.2数据准备

1各专业施工图设计模型;

2各专业施工图;

3施工组织设计与方案;

4图模会审记录;

5设计变更文件。

7.3.3工作内容

1创建各专业深化设计模型,对结构(钢结构)、建筑、幕墙、

机电、装饰装修、室外工程等进行深化设计;

2实施碰撞检测,形成碰撞报告,并进行优化或提出设计修

改意见;

3记录统计变更时间表,对各时间段变更所对应的模型数据

进行更新,输出变更报告;

4形成BIM技术交底文件,指导现场施工;

5输出各专业施工深化图、施工下料图表、料单、工程量清

单等。

7.3.4操作流程如下:

42

图7.3.4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深化设计实施操作流程

7.3.5成果

1各专业深化设计模型;

2各专业施工深化图;

3施工下料图表和料单;

4碰撞报告;

5设计变更报告;

6工程量清单;

7各专业BIM技术交底文件。

7.4施工方案模拟

7.4.1目的和意义

在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的基础上附加建造过程、施

工顺序、施工工艺等信息,进行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并充分利

用BIM模型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优化,提高方案审核的准确

性,实现施工方案的可视化交底,以便现场施工。

43

7.4.2数据准备

1施工图深化设计图纸;

2施工图深化设计模型;

3施工方案相关文件和资料。

7.4.3工作内容

1施工方案比选;

2选定施工过程中施工工法/工艺、所用材料尺寸规格及型

号、大型设备选型、材料堆场及加工场等;

3复杂施工区域重点施工方案模拟,编制方案模拟报告,并

与施工部门、相关专业分包协调施工方案;

4创建施工过程演示模型,将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信息添加到

施工深化设计模型中;

5结合工程项目的施工工艺流程,对施工过程演示模型进行

施工模拟、优化,选择最优施工方案,生成模拟演示视频,编制施

工方案可行性报告。

7.4.4操作流程如下:

图7.4.4基于BIM技术的工程方案模拟实施操作流程

44

7.4.5成果

1施工方案模拟模型;

2施工方案模拟视频;

3施工方案可行性分析报告。

7.5施工方案优选

7.5.1目的和意义

通过运用BIM技术在创建优质工程重难点部位进行深化设计

以及方案模拟,对工程创优方案进行精细化策划及方案比选,达到

提升优化效果、提高质量和节省材料等工程创优预期效果。

7.5.2数据准备

1工程创优实施策划;

2相关图纸;

3现场数据;

4细部节点工艺做法。

7.5.3工作内容

1创建创优深化模型,根据工程创优实施策划及相关数据对

创优部位进行细化建模;

2模型细化,优化多种方案。针对实施方案、材料特征、施

工工艺等因素对创优深化,根据施工可行性、经济成本、工程质量

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

3确定最终优化方案,通过模型工程量提取、可视化施工指

导等手段进行创优实施过程BIM应用;

4形成展示材料、各细部节点BIM图纸,将其配合工程创优

实施策划进行创优评审。

7.5.4操作流程如下:

45

图7.5.4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创优实施操作流程

7.5.5成果

1创优深化模型;

2各细部节点BIM图纸;

3相应工程量明细表;

4最终创优方案。

46

8施工实施阶段

施工实施阶段是指自工程开始至竣工的实施过程。在施工准备

阶段的BIM工作基础上,将BIM贯穿到施工实施全过程。基于

BIM技术对现场进行统筹调度、优化配置,实现对工程施工过程

交互式的可视化和信息化管理。

8.1进度管理

8.1.1目的和意义

基于BIM技术的虚拟施工,形象表达施工过程的施工工序,

优化工序的合理搭接以及计划情况和实际情况的比对,以达到降低

成本、规避风险,增强管理者对施工过程的预控目的。

8.1.2数据准备

1各阶段施工作业模型;

2施工进度计划的相关资料;

3施工进度控制的相关文件。

8.1.3工作内容

1核查及优化总体进度计划和节点计划等,形成总体进度计

划模型和分析报告;

2形成施工进度模拟交底文件;

3形成相应的进度报告文件。根据模型与建筑实体比对,跟

进现场实际进度计划,录入实际进度信息并同步至进度模型中,形

成时间、节点和阶段性施工进度记录模型;

4处理模型中进度计划调整,留下记录,其中应包括变更部

位、变更范围、时间、版本;

47

5形成最终的进度计划模型、分析报告或视频文件等。

8.1.4操作流程如下:

图8.1.4基于BIM技术的进度管理实施操作流程

8.1.5成果

1总体进度计划模型和分析报告;

2施工进度模拟交底文件;

3施工进度记录模型和进度报告文件;

4最终的进度计划模型。

8.2质量管理

8.2.1目的和意义

信息源事前交底,避免由于理解偏差造成施工质量问题。施工

过程中通过记录质量问题,对质量管控的重点部位或分部分项工程

进行动态管理,事后便于整改。

8.2.2数据准备

1各阶段施工作业模型;

2质量管理计划及方案;

48

3现场图像、视频等基础资料。

8.2.3工作内容

1确定关键质量控制环节,如重要工序、重要部位等;

2进行施工重要样板做法、质量管控要点、施工模拟动画等

动态演示。施工现场布置电子显示设备,为现场质量管控提供服务;

3展示及传递建筑设计意图。针对关键质量控制环节,形成

施工模拟可交底文件;

4通过模型与建筑实体比对,采用现场图像、视频、音频等

方式把出现的质量问题关联到BIM云平台模型上,形成阶段性施

工质量记录模型。通过原因分析,进而形成质量问题解决方案;

5累计在模型中的质量问题,形成最终质量记录模型,在此

基础上总结对各类质量问题的预判和处理经验,为日后工程项目的

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提供依据。

6根据BIM数据进行现场精确放样,实现提高现场施工精准

度,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

8.2.4操作流程如下:

图8.2.4基于BIM技术的质量管理实施操作流程

8.2.5成果

49

1施工主要质量控制点交底文件;

2动态样板引路多媒体文件;

3施工质量问题解决方案;

4阶段性及最终施工质量记录模型;

5施工质量问题分析报告。

8.3安全文明管理

8.3.1目的和意义

通过BIM模型对安全文明施工布置进行可视化交底,识别潜

在危险源,为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事前预警提供依据,提高安全管

控水平。

8.3.2数据准备

1危险源清单;

2安全文明管理相关规范;

3施工模型;

4现场资料。

8.3.3工作内容

1依据危险源清单和安全文明管理相关规范,在施工模型的

基础上,针对四口五临边等危险区域创建安全文明管理模型,其中

应体现临边围护布置、场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