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2《六国论》练习
一、选择类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仪
B.暴秦之欲无国厌:满足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近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秋事故事:旧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场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吸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萼未易量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则胜”之数,存亡之理②思厥先很久,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基买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眼,暴秦之欲无厌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敢事
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
4.阅读《六国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凰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峻先祖父(他们的)
⑤则胜负之蓼(次数,数量)⑥怛牧以谗诛(及,等到)
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售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嘉祐集》)
材料二:
六国论
李桢
以余观之,彼方目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佚之六国也木
有熊愈于秦煮也其戏士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跑者视索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干自弱而取夷灭。
日:“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目:“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
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六国论》)
材料三:
六国论
苏轼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
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
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与牲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
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敏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
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
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东坡七集》)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①乐盘游则三躯以为度三驱:三驾马车。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近,亲
附
B.①奈何取之尽期铢锚铢:古代重量名,极言其细微。②凡百元首,承天量命景:
风景
C.①擎来于秦辇:乘辇车②钞勺斗角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
D.①六国耳丧,率赂秦耶互:相互。②后秦赵者用,李牧连却之再:再次
6.对文中加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氐碘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源自分封制,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
B.六国,即山东六国,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靖山为界,除了秦国在靖
山以西,其余的均在蜡山以东。
C.卒,古人对死的称谓。《礼记》中记载,诸侯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卒”在文中译为“最终
D.百姓,战国之前是对有一定社会性地位的贵族的统称,之后是对平民的通称,现
在沿用此含义,也称“老百姓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
者/视秦无异也
B.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
者/视秦无异也
C.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
者/视秦无异也
D.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
者/视秦无异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②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节选)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
国互丧,率赂秦耶?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圉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平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则胜负之藜(次数,数量)⑥怛牧以谗诛(及,等到)
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10.下列句子不是被初旬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戍卒叫,函谷举
C.终必不蒙见察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从不赂秦的国家和赂秦的国家两个方面来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从
而间接而含蓄地提出中心论点。
B.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
过战争的损失。
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
成颠覆的下场。
D.第二段段尾运用引证法强有力地证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既对上文
进行了补充说明,又很好地收束了上文。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日:六国互丧,举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身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
知佐韩、魏以挨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
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
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
助带。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
冲调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
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脐手服足、暴骸中野,
以终刈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
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
也哉!
日:“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
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修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
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B.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
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C.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
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D.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
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14.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
B.思歌先祖父厥:相当于“其”,他们
C.而又得天助冷。焉:怎么,表反问
D.而彼不用也彼:他们
15.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
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
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
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二薄秦的偏颇之论。
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
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17.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
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迂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L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F娜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率领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型矣判:决定
D.以地事秦,犹抱新救火薪:木柴
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无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
面引出分论点,简明扼要。
B.第②段采用对比论证法,分别从数量、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力地论证
了“赂秦而力亏”的观点。
C.第③段从不赂者的角度,层层推进,指出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也最终灭
亡的原因是刺杀秦王不成功。
D.第④⑤段提出忠告,借古讽今,告诫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以地事秦、换
取一时苟安而最终灭亡的覆辙。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诸侯因战败而阵亡的人,实际上也有百倍。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因此燕虽然是小国但是却是最后灭亡的,这是使用武器的效果呀。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相较量,或许不会轻易的判定。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听从六国灭亡的故事,那就是连六国都不如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
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
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
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竟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
录。《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然后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
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善用兵者使之
无所顾,有所恃。或目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大腹心之臣吗
甘守成之凿熊逐典然妲太古之世矣土木也造木见机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
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
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
孝昭、孝宣。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
不可去也。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
郎。会太常修幕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
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赐其家绿、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
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册疗攵)
文本二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22.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日/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
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B.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
之世用且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C.或日/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
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D.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
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2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中“太山”的含义
相同。
B.“知理而后可以举兵”与“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谏太宗十思疏》)中“理”字的含义
不同。
C.“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与嗦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善”字的含义相同。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与“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中“爱'’字的含义不同。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闭门苦读。苏洵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后来几次考试,都没有考
中,于是将家中的书全部焚烧,关门闭户勤奋苦读。
B.苏洵受人赞赏。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
师,他的二十二篇著述得到了翰林学士欧阳修的推荐。
C.苏洵熟悉兵道。苏洵认为:用兵崇尚正义,不正义的,虽有利也不应发兵;善
于用兵的将领,要使士兵无所顾忌,却要有所依恃。
D.苏洵著作颇丰。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与姚辟一起修礼书,
编《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2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竟效苏氏为文章。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6.苏洵去世后,皇帝为他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文本二: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纱号;齐、楚、燕、赵不
知佐韩、魏以撰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
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
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
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
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
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脱手眠足、暴骸
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
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
也哉!
日:“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
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2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六国A皆欲为B秦之所为C而D秦独E为之F而遂焉G者H所谓I得天助云尔。
2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北宋眉山人,字明允,自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世以其父子俱知名,
称“三苏”,有诗赞日:“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B.文本一的语言颇有特色,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对偶句、设问句,比喻句,
丰富多彩,交相辉映。
C.文本二中的“纵约”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由苏秦提出,是指六国分别与
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
D.文本一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以”和文本二中“若是,则六国无
术以自存乎”的“以“意思不同。
29.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六国论》第一段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
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
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
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
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31.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除秦。赂秦可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
国互丧,率赂秦耶?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当,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举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迂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半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顾力亏而:表因果,因而
B.始连祸焉速:招致
C.存亡之掌理:道理
D.奉之弥繁奉:进献
3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四事B.向使三国各蓑其地
C.弊在降秦D.诸侯之所幸
34.请将第②段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5.清人唐德宜评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作主,而又补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非利害,
了然如指诸掌”,请结合《六国论》第②、③段的论证思路,谈谈你是否同意唐德宜的
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宋)芬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荆也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
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带集,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清)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
知佐韩、魏以撰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
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
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
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脐手服足、暴骸中野,
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
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目: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
可慨也夫。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
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
/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
/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
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37.下列对苏洵的《六国论》一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可分为政论和史论两种。苏洵的
《六国论》就属于政论文。
B.苏洵,北宋散文家,散文成就显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
合称“三苏三
C.“卿”是古代高级官名,也用作对人的敬称,或是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
晚辈等的称谓。
D.“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列国君主的统称。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
朝分王、侯二等。
38.下列对苏洵的《六国论》一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
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文章语言生动有力,如第二段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而秦兵又至矣”,
形象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C.第三段紧扣“不赂者以赂者丧”,先用事实论证,再用假设推理,证明了只有像
齐、燕、赵三国一样坚持用武力抵抗,才能救亡图存。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暗讽北宋统治者以赂求和的妥协
投降政策,以此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40.从文中看,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尝读六国.冬,窃怪天下之诸侯以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
Tto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等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
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
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
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野小车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
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
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号号之韩、魏,
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
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选自苏辙《六国论》)
(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
互丧,手赂秦耶?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本科冬,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利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选自苏洵《六国论》)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未尝不管其当时之土虑患之疏咎:责怪
B.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弊:使疲惫
C.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42.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窃怪天下之[A]诸侯以十倍之众[B]发愤[C]西向[D]以攻山西[E]千里之秦[F]而不免于灭
亡
4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史记》中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的传记。
B.山东,靖山以东,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意思相同。
C.区区,小、少,微不足道。文中的“区区”用于形容韩魏两国国力弱小。
D.先祖父,"先'’用于后辈对死者的尊称,文中的“先祖父”,指诸侯已去世的祖父。
4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六国自以为深思远虑,觉得有可以自保的办法,实际上是目光短浅,
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B.苏辙认为,秦国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关键在于韩、魏两国,韩、魏的存在之于秦
国犹如人有心腹之患。
C.苏洵认为,六国面对强大的秦国,为了保一时平安,争相以土地贿赂秦国,这
是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D.韩魏附秦从而六国受祸,六国赂秦而招致灭亡,苏辙苏洵论证的角度不同,但
都折射出六国的不团结。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到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卑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o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宋?芳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名;齐、楚、燕、赵不
知佐韩、魏以按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被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
以罪秦也。当是时,车带售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
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问使有擅形像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奏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空自弱而取夷灭。
口:“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壬可也。孟子
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李桢《六国论》)
4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确定
B.始遵祸焉招致
C.回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时候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苏:指的是苏洵和苏辙,他们都曾写过《六国论》。
B.纵约:即“合纵”,是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战略。
C.东诸侯:指的是靖山、函谷关以东的各诸侯国。
D.王:指的是变法图强,以武力统一海内,称霸天下。
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
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B.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
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
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
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49.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比喻,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
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章的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
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
令人警醒。
5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文】
苏洵《六国论》(节选)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口:六
国互丧,串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客熔。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
李桢《六国论》(节选)
①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
不知佐韩、魏以挨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学。
②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
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
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岁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
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③所以然者,何口?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
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
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肿手胀足、
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
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
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口!
④日:“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日: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5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
B.至于颠覆,理固富卷宜然:应当这样
C.兵连祸结,置无虚岁曾:曾经
D.而后秦患可纱纾:解除
52.乙文两处方框处,适合填入的虚词是()
A.也哉B.者乎C.焉耳D.哉矣
53.小明同学在图书馆阅读时,看到一位学者对中国古代议论文做出了如下评述:
我国古代议论文的写作并不像西方那样作纯理性的甚至是数学式的逻辑推导,而是
在逻辑思维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思维,在严密说理的过程中展现出动人的文学色彩。
这段话引起了小明对两篇《六国论》中形象化说理方式的思考,请结合甲乙两文中
的划线句为小明写一段赏析,帮助他进行思考。
54.两篇《六国论》在提出观点的方式和展开论证的思路上有很大的差异,请对此加以
比较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丕先于卷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
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
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
腹心之疾也。韩、魏寒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
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
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
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
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
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蕨其西,故莫
如厚韩亲魏以撰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
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元东顾之忧,而
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
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
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文本二: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竺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5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十倍之众7]发愤向西向回以攻山向西目千里之秦国而不免只于死亡
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靖山以东,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中的"山东”意思不同。
B.“当”,抵挡,与苏洵《六国论》“当与秦相较"中的"当”含义不相同。
C.“蔽”,遮挡,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甚矣”中的"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石油化工安全评价与隐患排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品牌推广活动策划与执行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工艺品展览馆建设与运营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融资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4S店汽车租赁与绿色出行倡导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开发项目挂靠合作保密协议合同3篇
- 2025年度特色餐饮品牌店面全面转让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物业公司应急处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2篇
- 基于2025年度区块链技术的电子劳动合同信任机制合同3篇
- 高二物理竞赛霍尔效应 课件
- 金融数学-(南京大学)
-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考核评分表
- 亚什兰版胶衣操作指南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口算除法 人教版
- DB32-T 3129-2016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单体钢架塑料大棚 技术规范-(高清现行)
- 6.农业产值与增加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2020年)
- 人工挖孔桩施工监测监控措施
- 供应商物料质量问题赔偿协议(终端)
- 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共19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