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1页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2页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3页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4页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重难点讲解•一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难点)

一、知识点详解

论述类文本主要以议论文、杂文、评论等形式出现,因此,针对高考,教师可在教学中

多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杂文家的杂文及其评价。据相关学者分析,杂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它能敏锐地体察现实,迅速地反映现实,深刻地评论现实”,符合高考社会化的要求,因而

经典杂文很可能是江苏省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材的一个基本方向。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

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

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文章思路,指的是作者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

一个严密的整体,而选择的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结构,是思路外在形式的

表现,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及安排方法。

“分析结构”题规范模板

1.请简要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2.下面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结构”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把文章看做一个整体。从立意、结构、思想等方面宏观把握。从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微观调控,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第2步,分清关系

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

系。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主要是按主要与次要、

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又分“总分式”和“并列式”

两种方式。“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方式。

局部细查与整体思路理解相结合

1.局部细查

就是对每一段的关键处着重理解,并结合前面的圈注勾画具体实施。

2.整体思路理解

就是要在理解每一段内容的基础上,对全文的结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以获

得全面、完整的信息,对文章深入地理解,以便下一步完成题目。

二、真题重现

(2021・上海嘉定•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自伦理学诞生以来,有一个问题似乎像幽灵般地徘徊于伦理学研究领域中,这个问题即是人的德性

与人的幸福的关系问题。康德伦理学的诞生,使幸福与德性关系在伦理学中发生了根本性颠覆。

②康德的伦理学既不认同德性即幸福的观点,不认为人的德性必然会给人带来幸福,更不认同幸福即

德性的观点。康德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度,他认为快乐与

幸福与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感性的人的本性,而

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

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

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

生冲突的情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揭示出伦理学的本

质特征,即伦理学所要处理的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作为总体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伦理学关注的

不是感性存在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从道德生成与演进的历史经验性事实出发,将道德律令生成的基础与根据归纳总

结成一个规律:任何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生成与演进的基础是特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

经济关系”,因而,它们都能并且也只能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去获得根源性诠释,而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

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

生变更。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切勿偷盗”必然成为一个道德规范或命令,否则私有制下的社会生活

就会受到威胁:假若,偷盗是被允许的话,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就会成为不可能;但如果私有制不再

存在时,“切勿偷盗”也必将从道德规范的领域中消失,因为它将变得毫无意义。

④道德规范不仅是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的,而且它的功能与使命也是为一定的经济基

础服务的。因此,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既不是人们的幸福与快乐,也不是追求人的完满、神圣与崇高,而

是服务与保障那些在历史发展阶段上必然生成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正常运行,保障以经济关系为基础

的全部社会关系得以有序运行,而不至于因社会关系的混乱与无序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不可能。

⑤人作为人存在,追求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一种近乎于自然性的本能,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拒绝将人的

德性与人的幸福进行捆绑。“切勿偷盗”的道德戒律在价值取向上只是要求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以便维

02/52

护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仅此而已,丝毫不含有要求增加自己与他人幸福与快乐的意蕴。道德规范不

具有也不应具有神圣与崇高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需要神圣与崇高,但神圣与崇高不应成为道德要求;所

有的人都应成为有道德的人,大多数人也能够成为有道德的人,但社会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神圣与崇

高的人,大多数人都难于使自己成为崇高与神圣的人。当一个道德律令无法为大多数人所遵守时,这样的

命令,只不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纸空文。仍以“切勿偷盗”为例,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

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但也仅此而已,好人远非是崇高与神圣的人。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第③段中加点的"历史的性质"具体是指。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康德伦理学诞生以前学界认为幸福与德性内在一致。

B.康德伦理道德观的生成基础和根据是唯心主义宗教。

C.奴隶制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为了保护奴隶制经济关系。

D.康德和马克思的道德观一致在于都是维护社会利益。

3.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的德性与个体幸福完全无关。

B.追求幸福几乎是人的自然性本能。

C.道德规范并不追求个人的幸福。

D.不偷窃的人属于有道德的好人。

4.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5."切勿偷盗"的例子在文中重复出现,论述是否有力?请加以具体评析。

【答案】L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根源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并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

变更。????2.A????3.B????4.本文援引康德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阐释“幸福与德性的关系"。开篇

由伦理学研究引出论题"德性与幸福的关系”,接着介绍康德对前代伦理学观点的否定,从道德发出者和目的

角度阐述个体幸福与道德无涉;再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阐释道德生成、演化的本质基础和历史性特征,得

出结论: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在于保障生产关系、社会生活有序进行,不具有指向人的幸福以及崇高神圣

的价值取向,最后揭示论题的现实意义。????5.论述不够有力。第3段以"切勿偷盗"与私有制社会之间的

依存关系为例解释道德规范与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关系,从论据属性上看,"切勿偷盗"在私有制社会

中并不属于“道德规范"而是"法律戒令";其次,从两者关系判断的逻辑上看,道德规范产生与演进确实基

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但"切勿偷盗"之类具体个别的道德规范的存在与否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私有

制社会经济关系的存亡;再者,私有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消亡了,伴随着它产生的许多道德规范未必完

全没有存在的意义,未必一定随着生产关系的消失完全消失;作者的举例阐释依存关系,逻辑对应不合理,

有违客观事实。

第5段论述上的缺陷与第3段类似,没有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仅是"遵守盗窃法的人",未必能评价

为"有道德的好人"。因此,两处例子都有属性归属不恰当,与观点逻辑关系对应不准确,论述不严密,影

响削弱了论述的说服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根据这个词所在句子在文中位置来答,首选明确其说明的对象指的是"社会规范、道德规范",

然后根据其前后语境阐释其特点即可。"任何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生成与演进的基础是特定生产力条件下

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因而,它们都能并且也只能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去获得根源性诠释,

而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

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词语所在句子之前谈的"历史的性质”的生成条件,之后谈的是它的发展变

化的特点,故答案为: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根源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并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

关系发生变更。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B.由文中"康德伦理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可知,康德伦理道德观的生成基础和根据是唯心主义,并非唯

心主义宗教。

C.由文中"道德规范不仅是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的,而且它的功能与使命也是为一定的经济

基础服务的"可知,奴隶制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为了保护奴隶制经济基础,而不是保护奴隶制经济关系。

D.由文中第二段"但道德不是根源于感性的人的本性,而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

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

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可知,康德和的道德观一致在于都是维护社会利益;由文中第三段"而且

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经济

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可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认为(它)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

更"可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认为,不一定总是为维护社会利益服务。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道德),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它不仅

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表明道德和个体幸福不一定相一

致,甚至会冲突。这都说明"人的德性与个体幸福完全无关"是错误的。

04/52

C.原文是说“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既不是人们的幸福与快乐”,但它并不是说道德规范并不追求个人的幸福。

D.由"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但也仅此而已,

好人远非是崇高与神圣的人"可知,不偷窃的人属于有道德的好人的前提是在私有制社会下,离开这个前

提就不成立。

故选B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首先要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段落大意,然后给文章分层,最后用具有衔

接作用的词语把层意连缀起来却可。文章第一段首先点明康德伦理学颠覆幸福与德性关系,引出文章的中

心话题。第二段,接着阐释康德如何否定前代偷学观点的,表明个体幸福与道德无涉。第三段是从马克思

对道德观的阐释来说明道德规范的作用。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文章联系现实,指出道德与幸福、道德规

范作用的现实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切勿偷盗”的例子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然后分析其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来判定其是

不是论证有力。"切勿偷盗"的例子出现在第3段和第5段,在第3段中用这个例子来解释道德规范与特定

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关系,"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切勿偷盗,必然成为一个道德规范或命令,否则私有

制下的社会生活就会受到威胁;假若,偷盗是被允许的话,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就会成为不可能:但

如果私有制不再存在时,‘切勿偷盗’也必将从道德规范的领域中消失,因为它将变得毫无意义",其中道德

规范和私有制关系之间并不存在完全对等的一方不存,另一方必然消亡的对应依存关系。所以论据并不能

恰当地论证论点。第5段,“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

德的好人"中,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道德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这个论断无疑是站不住

脚的,它和第3段的当作论据的例子的性质是一样的,论述不严密,不能严密地论证论点,不具有说服力。

三、习题演练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

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

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

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

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

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

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

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

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

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

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

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

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

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

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膈,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

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

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

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

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

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

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

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

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

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

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

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

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

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

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

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

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06/52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

象的看法。

(2022•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

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中推崇青色?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

青?“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

磊磊涧中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

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

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篮、碧、翠、绿"统称为"青"?

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

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来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

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

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门类的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

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可谓家喻户晓,此画卷长近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将

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

石青、珠明料、苏麻离青等,由于青料的选择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存在一定差异。现通过考古发现,青

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

的程度之深。

《尔雅•释天》中将"春"又称为"青阳",这是"青"与"春"产生的一次直接性关联,"青"具备泛指性和模

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将踏春称为“踏青",而非"踏绿"。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

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

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

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摘编自余智鹏的《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光明日报》2021年2月)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并非不识色彩,而是出于文学表现的需要。

B.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是因为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中国画的灵气所在。

C.自“青绿山水"将青色发展到极致之后,中国画才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局面。

D.作者认为,"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所以将春游称为踏青。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诗词歌赋中的名句,印证了古人对于“青色”的喜爱与推崇。

B.文章例举顾恺之、王希孟的画作,论证了汉代之后青色在绘画领域的广泛运用。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从文学、绘画、工艺品三方面阐述了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体现了论证的广度。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中的"青丝"与"绿云扰扰"中的"绿云",意思相同。

B."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青冢"即王昭君的墓冢,因为冢上芳草常青,故有此称。

C.工艺讲究的青花瓷,自唐以后,千年不衰,成了中国瓷文化的代表,深受国人喜爱。

D.对青色的喜爱,让中国人释放出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彰显了东方审美的精神质。

(2022•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与事件

张定浩

①今天的很多小说书写者对理论往往有一种轻视,但轻视理论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摆脱理论。相反,他

们往往深受同时代最流行的理论思潮浸染而不自知,它们写得越是才华横溢,就越令人厌倦,因为在这些

小说中,我们只能见到两种人:一个叙事的暴君和一群失败者。

②D.H.劳伦斯告诫我们不要相信讲故事的人,要相信故事。但今天的很多小说中已经没有故事,只

剩下一个叙事者,他要讲的唯一故事,就是他自己正在讲故事这件事。叙事者以一种貌似谦虚的受限视角,

刷出了远超故事中人的存在感,甚至篡夺了原本属于人物的精神生活和行动能力。对很多小说书写者而言,

这种流行的受限视角其实和伪全知视角一样,体现的都仅仅是他们自身。他们最终只是在想象他人的生活,

08/52

而没有学会搁置自我,让故事中人自行生活,这两者的差别,正如白日梦与梦。

③众多文学评论为由失败者构成的小说世界辩护,认为这反映了现实,体现了小说家对当下现实的敏

感。但何谓现实?波德里亚认为,我们通过大众媒体看到的现实,其实早已是一个被解码和编排过的“拟

像世界”(《拟像的进程》)。不幸者被迫从活人降格为苦难的符号,成为有关失败现实的案例与信息;

而我们作为幸存者,所做的一切并没有真的安慰到他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在消费他们。要改变

这一切,就要拒绝将生活简化成苦难以及有关苦难的信息。进而,就要在一个现实逐渐被拟像取代的信息

世界中,用虚构的方式重建一个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假如生活确实是糟糕的,人已经习惯于拟像,那么

就让这糟糕的生活和在拟像世界长大的人去重新学习效仿这个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而非相反。

④当代认知科学已经清楚地表明,类比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而且答案不唯一。如果abc变成abd,那

么ijk应该变成什么?大多数人会说ijl,但实际上还有其他答案,比如ijd,甚至abd,这完全取决于每个

人如何理解从abc到abd之间所应用的念。

⑤借助类比,人们得以通过熟悉的事物去猜测和理解陌生之物,而每一件新加入的陌生之物都会对我

们头脑里熟悉的概念进行重组。相对于我们传统所说的归纳(从表象到本质)和演绎(从本质到表象),

类比思维更为灵活,它认为不存在绝对的表象和本质,人是处在各种生生不息的关系中,并不断根据新的

类比来形成和调整对于表象和本质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好理解为什么一个虚构的小说世界会对

真实世界发生实际作用,因为阅读小说的人不断在进行类比,小说人物的种种道德境遇、价值判断和情感

诉求,甚至某种独特的语法表达,都会丰富或打破读者现有的认知概念,并帮助他去反思和重组自我。但

每个读者的类比方式又不尽相同,都携带着各自已有的认知体系和能力。小说既不高于现实,也不低于现

实,它和古老的神话、童话以及民间故事乃至一切艺术形式一样,平行于现实,它作用于现实和读者的方

式是自由类比,而非机械地反映、焦虑地见证和单方面的教谕。而虚构和阅读,由此方可共同成为一种积

极的道德实践。

⑥一个好的小说并不满足于指向某种既定规则和既有答案,它不被某种设定好的因果关系所束缚,小

说家并不是事先在生活中发现了新事物和新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情节予以技巧性地表达,再假设

他的读者都是和他一样的小说家,好迅速发现这种技巧并为之击节叫好。小说家和读者的关系不是这种熟

练演员和老练看客的关系。小说会生成一个事件。这事件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有它本身的发展逻辑。

因此,随之而生的技巧也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的。所谓原创的意思本身也是如此,即起源性的,只发生

一次。

⑦将小说视为一次事件,有助于小说家从那些蜂拥而来的、困扰他的现实信息中摆脱出来,因为重要

的不再是现实发生了什么超出他想象的事情,而是去思考对他而言、进而对某个人物而言发生了什么。这

是唯一切身和可以真实把握的东西。同时,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发生,并不仅仅发生在他作为个体的意识

中。他不能再仅仅从内部思考所谓人性,而是要从外部思考人。正如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所说:“将

某物看成虚构,意味着允许自己在此事物的外围去思考并感受它。"这里的"某物",也包括作者自身。

⑧那些美妙的小说,许诺给读者的不过是一个个开端。读者会把自己放进这个开端,去迎接一些即将

为自己而发生的事。

(文章有删改)

6.第①段中"叙事的暴君"指的是。

7.下列各项对第③段内容理解正颐的一项是(???)。

A.由失败者构成的小说世界受到所有文学评论家的青睐。

B.读者从大众媒体看到的现实通常是一个被解码和编排过的拟像世界。

C.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拒绝将生活简化成苦难以及有关苦难的信息。

D.作家创作应该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虚拟世界,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拟象。

8.下列说法不适合用来阐释第④段观点的一项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C.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D.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

9.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10.读到第⑥段时,小明同学对《变形记》是否是"好小说"产生了疑惑;假设你是本文的作者,请发一段

微信文字,解答小明的困惑。(160字左右)

(2021•浙江金华•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指导中国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呢?这里试举出四点:刚健

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我认为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略说如下。

一、刚健有为

《周易大传》提出“刚健”的学说,《象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又云:"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又云:"大盲,刚健驾实辉光,日新其德。”这些都是赞

扬“刚健"的品德。《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

动注、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强调“刚健",主张"自强不息",

这是有深刻意义的精粹思想。

宋代周敦颐受道家影响,提出"主静"之说,在宋、明时代,影响很大。到明、清之际,王夫之重新肯

10/52

定了《周易大传》的刚健学说。王夫之说:“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

动以顺生之几。"又说:“惟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王夫之有力地宣扬了"健"与"动"的学说。

《周易大传》关于"刚健"和"自强不息"的思想,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的积极作

用。而道家和宋儒的“柔静”学说,则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两者相互对峙,相互引发,构成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独特面貌。

二、和与中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有所谓"和同"之辨。"同”是简单的同一,“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谐和。孔

子对于和、同之辨未多讲,而提出了"中庸"的观念。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对

于中庸的含义未加说明。《中庸》篇云:“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里以"时中""用中"来解说中庸,时中即随时处中,依条件随时选取适当的标准。用中即不陷于某一极端,

随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确当的方法。从汉至宋,经学家对于中庸有不同解释。郑玄诠释《中庸》篇的题义云:

“名目中腐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这是认为中庸指中的运用。程颐诠释中庸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

谓庸。”这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则。郑玄的解释是比较符合原意的。

中庸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

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第二,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崇德利用

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左传》文化七年记载晋国贵族郤缺的言化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

事。”正德,端正品德;利用,便利器用(用指工具器物之类);厚生,丰富生活。正德是提高精神生活,

利用、厚生是提高物质生活。"三事”之说兼重物质生活和精神,是比较全面的观点。儒家特重"正德""崇德",

而对"利用""厚生"的问题则研究得不多。道家反对"利用",也不赞成"厚生”,这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

消极影响。但历代都有一些自然科学家,对"利用厚生”的实际问题进行过切实的研究,从而促进了文经的

发展。

“正德、利用、厚生","崇德、利用”的思想,虽然秦汉以后在理论上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但确实

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四、天人协调

天、人关系问题,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文化方向的基本

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学说。庄子主张因任自然:“不以人助天","无以

人灭天”。荀子主张改造自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而最重

要的是《周易大传》的"辅相天地"的学说。《象传》说:"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所谓裁成、辅相,亦即加以调整辅助。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

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相互协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本道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直至今日,仍然是认真对待的问题。近代西方强调克服自己,战胜自然,确实

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如果不注意生态平衡,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改造自然是必要的,而破坏自然

则必自食苦果。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的观点,确实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1.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一般主张"刚健"思想,而在“柔静”学说的补充下,"刚健”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面貌。

B.中庸思想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了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根本性的变

革。

C.对于提高物质生活,其实际问题有历代自然科学家进行过切实的研究,而相关理论自秦汉以后没有太

大的进展。

D.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辅相天地”学说与庄子、荀子的不同,它是指人对自然应适时引导,注意

适应。

12.下列对所给名句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体现了"天人协调"的思想。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突出了"崇德利用"的思想.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印证了"刚健有为"的思想。

D."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符合中庸思想的内涵。

13.以"刚健有为"这节为例,用四个关键词概括作者论述的基本思路

(2021•广西桂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亚马孙雨林到安纳托利亚高原,从东南亚到外高加索……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际,中国研制的新冠

疫苗抵达世界最需要的地方,为守护生命构筑坚强护盾。多国政要率先接种,订单纷至沓来,越来越多国

家对安全、有效、可及、可负担的中国疫苗投下信任票。

安全有效是中国疫苗研发的第一标准。尽管不同国家的试验标准存在差异,但目前已经获得的中国疫

苗各项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上市标准,可以在大范围人群中形成有效保护。

印度尼西亚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宣布,中国科兴公司的克尔来福新冠疫苗已在印尼万隆完成Ill期

临床试验,有效性高于世卫组织规定的50%门槛;土耳其卫生部长表示,对土耳其疫苗接种志愿者数据的

初步分析显示,科兴新冠疫苗的有效性达91.25%;塞尔维亚药品和医疗器械局审评相关文件与科学证据后

宣布,根据欧盟与世卫组织标准,该局已确认中国新冠疫苗的质量、有效性与安全性……

12/52

当前,全球新冠疫苗的公平分配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警告称,由于贫穷国家无

法像富裕国家那样迅速获得疫苗,世界正处于“灾难性道德失败”的边缘。在此背景下,中国疫苗可及可

负担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日益凸显。

中国疫苗公平合理的价格有望极大减少欠发达或贫困国家的经济负担;中国企业强大的疫苗生产能力

有助于缓解全球疫苗供应紧张;仅需2°C-8°C的储运环境,使中国疫苗冷链储运条件符合大多数国家国情,

还可大幅降低储运成本……多国专家学者指出,中国疫苗采用成熟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疫苗储存和运

输体系,有助于实现广泛接种,而与中国开展疫苗生产合作,还有助于提升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疫苗生产能

力。

技术成熟、成本低廉、储运方便,可及可负担的中国疫苗以其实实在在的效果惠及全球。在偏远的亚

马孙雨林深处,新冠病毒已导致当地37名原住民死亡,超2000人感染,68岁的雨林原住民伊莎贝尔•蒂

库拉在接种克尔来福新冠疫苗后说道:“这是我们的希望。”《纽约时报》指出,中国疫苗有望成为''发

展中国家的生命线”。

阿尔及利亚、塞尔维亚、阿塞拜疆、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菲律宾……越来越多的国家向中国

寻求疫苗,中国企业也在努力生产以满足订单需求。从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到加入世

卫组织主导的COVAX全球新冠疫苗计划,再到用实际行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推动实现新冠疫苗在全

球的公平分配,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病毒无国界,面对疫情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确保所有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得到保护,人类

才能彻底战胜新冠病毒,实现真正的整体安全。承载济世救人传统美德的中国疫苗,正持续为全球战疫注

入信心、提供助力、带去希望。

(摘编自郭爽《中国疫苗助力全球战疫》,《光明日报》(2021年01月20日12版))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研制的新冠疫苗有安全、有效、可及、可负担的的优点,扁得了世界各国的信任。

B.中国科兴公司的新冠疫苗有效性达91.25%,符合欧盟与世卫组织的采购标准。

C.中国疫苗技术成熟,充分利用现有疫苗储存和运输体系就可以实现广泛接种。

D.中国企业已在努力生产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国家向中国寻求疫苗的订单需求。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各国药品管理部门的表态,是为了论证中国新冠疫苗的质量、有效性与安全性。

B.文章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新冠疫苗的优势,凸显了可及可负担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

C.文章引用亚马孙雨林深处原住民的话,因为中国疫苗以其实实在在的效果惠及了全球。

D.文章表明中国疫苗以"病毒无国界"理念,为全球战疫注入信心、提供助力、带去希望。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际,中国研制的新冠疫苗已抵达世界需要的各个地方,为守护生命构筑坚强护盾。

B.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警告称,世界正处于"灾难性道德失败"的边缘,是因为贫穷国家无法获得疫苗。

C.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用一系列实际行动推动实现新冠疫苗在全球的公平分配,实践

了这一理念。

D.只要确保所有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得到保护,人类就能彻底战胜新冠病毒,实现真正的整体安全。

(2021•湖北•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等方

面的文化精神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

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体现着中华民族世

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

力,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摘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各个国家、民族的特色文化丰富多彩,是文明交流中的“名片”,是相互吸引的精神源泉。新时代,

科技的运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像网络视听因与文化多元特点的契合,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网络视听生产

与分发的专业化、多元化、技术化、智能化在带来海量信息流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出现了版权监管、网络中立性等问题,国际合作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不到位等多重治理难点与挑战,需要注

重文化多样性保护和文化特例性管理,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多利益攸关方”协同共治模式,中华文化才能

更好展示出独特魅力。

视听内容更是当今社会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国际交往内容之一。一段时间以来,爱奇艺、优酷、腾

讯视频、快手等网络视听平台在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努力探索文化“出海”,致力增强文化软实

力,才能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随着步伐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延展,更加多元高效的“出海”举措

层出不穷。例如优酷与新加坡StarHUb公司签署内容合作协议,央视国际视频通讯社与瑞典NeWStag、荷兰

ZoomirioTV签署新闻合作协议等。

(摘编自牛梦笛等《用网络视听精品搭起文明互鉴之桥》)

14/52

材料三:

作为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新文创”内容上厚植人文精神,形式上注重新科技与文旅

体验的多重互动,成为数字及互联网文化的重点。但问题是,主流价值观和文化价值更为明显的文化形式,

如非遗、高雅艺术等如何找到有效吸引更多用户的模式,从而实现真正的健康发展。全国工商联指出,单

纯靠政策性补贴并不能让非遗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引导非遗走向产业化,形成市场机制,不断完

善自身造血机能,才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解决这种割裂,是数字文化、互联网文化,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能否在新时期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关键

问题。

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这种统一,需要有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无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是传统

文化、乡村文化、文旅融合这些中国文化的重要支点,都依靠这种创新和创造。

近年来,腾讯、阿里巴巴、盛大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先后提出的“新文创”强调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

良性循环,要通过文化IP全产业链发展联动,来创造代表中国的超级文化符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

中国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志东《“新文创”要通过文化IP全产业链发展联动》)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

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与鲜明的时代意蕴。

与西方机械论的宇宙观不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习惯上将世界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存在。(通过

与西方机械论相比,引出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接着引用《周易》、名言来论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赋予生命

更加深刻的内涵,才能使德业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先哲认为世界是一个如同大河奔流的运动总体,-

切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和发展的特性在《周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天地之大德日

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有两义:一是变易或变化;二是常道,即天道。

变易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基本方式,但变化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包含着创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

断创新才能赋予生命更加深刻的内涵,才能使德业不断充实和完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

种变化生生之道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正是它支撑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与时俱进。

新时代的中外人文交流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

头活水”。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近年来,我国对外人文交流既充分

发掘本国珍贵的历史资源,又从他国不同文明中接受启发;既对自身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保护,又对其进

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避免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遗失,又运用现代高科技创新手段激发

其活力,不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摘编自邢丽菊等《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意蕴》)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软实力可以感召人心,提高社会凝聚力,事关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观念的形成,是制

定国家战略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B.网络视听在促进文化交流上效果显着,但在版权监管、网络中立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减弱了文化软实

力,表现了科技运用的普遍问题。

C."新文创"这种文化生产方式,融人科技、文化、旅游等因素,形成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最终

目的,即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

D.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文旅融合和数字文化、互联网文化融合,才能保持其中国文化重要支点的地位,

承担起新时期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需要继承、转化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发展,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

B.我国网络视听走向海外,视听内容成为当今社会活跃、有生命力的国际交往内容,这启示我们要抓住

发展机遇,努力探索中国文化的"出海"举措。

C.在增强文化软实力途径的探索中,强化市场途径,弱化行政指导,有利于吸引更多用户,形成文化产

业化,并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D.我国一些企业通过文化IP全产业链发展联动,这给怎样"讲清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出具有世

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以有益启示。

1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变化生生之道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C.周虽旧邦,其命维新D.善救弊者,必塞其弊之源

20.新时代,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处理好哪些事物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1.请简要梳理材料四的行文脉络。

(2021•陕西•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以后的中国,内忧外患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精神上一度处于不自主、不独立、不

自信的境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挺起精神脊梁,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

16/52

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新民主主义过

渡到社会主义,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在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中

国人民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

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感召和激励

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给中国人民以鲜明精神指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

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事实充分证明,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复杂形势、艰巨任务、

严峻挑战前保持高昂斗志,汇聚起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

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

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我们党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善于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发挥

文化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

创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把组织发动群众和改善群众生活作为重要任务,把人民群众凝聚成无

坚不摧的革命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人

翁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

务实,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带领人民群众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党的十八

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尊重并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

精神,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成为

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摘编自李向军、罗仲尤《以更为积极主动的精神推动民族复兴》)

2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

B.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前保持高昂斗志、奋勇前行,是因为具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C.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久力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推进,离不开这一力量。

D.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革命力量,发挥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人翁精神。

2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一分的结构形式,从四个方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带领中国人民推动民族复兴的。

B.文章落笔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既为提出论点提供了凭借,也突出了共产党成立后的变化。

C.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意义。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四个阶段的历史事实,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

B.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就很难创造奇

迹。

C.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

内容。

D.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释放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

强。

(2021•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花鸟画同样需讲时代精神。每

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

宋代花鸟画,反映的是当时升华了的艺术,讲究意境,讲究笔情墨趣。这种意境通过构思,反映出诗

意,通过作品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当时的气息与情境。如:《踏花归未马蹄香》,蝴蝶在马蹄的旁边追逐,

而画面中没有一朵花,却使你感觉到马膝在花丛中踏过带有香气的一种意境:《深山藏古寺》,没有直接

画出古寺庙,但是通过小和尚在挑水可以想象寺庙就在不逃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

画意。

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出了很多大家,但现代如何体现出一种时代感,深入到生活中是非常重要

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一定要面向生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只有深入生活、

植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否则就只是表象。花鸟画家要深入生活,深入观察,要在实践当

中去寻求创作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强大的支撑。

18/52

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把花草当成老朋友,才能带着感情去看待它。我把牡丹当成老朋友,

到山东荷泽、河南洛阳是见老友了,而不是单纯地去写生,是带着情怀去的。

当然,除了写生,观察也很重要。清代画家李晴江说:“触目模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三两枝。”花岛

画家主要是画近景,即折枝花卉,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他们画得很仔细,一花一草的结构需做到心中有

数,才能画得很轻松,若想得其精气神,必须对它了如指掌。

画的形也很重要,通过形体的刻画和描写,写出一种时代感。我们画梅兰竹菊不能停留在明清之前的

模式,而要画出这个时代一花一草的精神,因为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不仅是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

清浅”的一种境界,更是要表现一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否则你既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也无法触及当

下的时代精神。

花鸟画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对生活有较深的理解、较深的情怀,然后不断地观察,写出它的生命之气。

比如,徐青藤的芭蕉画,用水用得非常好,五百年了还是温淋淋的。此外,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眼力很

重要,要用高深的理念来指导创作。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给面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

易出效果,的确;画写意画非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