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新高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边塞是唐诗中习见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当然会在诗中使用一些

边塞地名,包括当时的和过去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汉族的和非汉族

的。在这方面,有一个值得加以探索的问题:在某些诗篇里所出现的

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

高适《燕歌行》诗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

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考

张公即张守珪。据史,他曾大破契丹。诗篇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

的。榆关即今河北省东部的山海关。碣石应当就是今河北省昌黎县东

南的碣石山。蓟北,指蓟州(今北京密云)以北。契丹故地在今内蒙

古中部。张守珪从范阳(今北京)出兵和契丹作战,取道碣石以出榆

关,征人思乡,则从蓟北回首,这都是符合当时情势的。在这篇诗中,

和上述三个地名发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大漠和瀚海指今内

蒙古中部到西部的沙漠地带,它们位于契丹的西边,按照唐人从沿海

进军的道路,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飞羽书于瀚海的。至于狼山,也就是

狼居胥山,则更是远在今内蒙古西部,与契丹全然无涉。由此可见,

后举三个地名乃是用典而非写实,即以汉人和匈奴作战暗喻张守珪和

契丹作战。榆关、碣石等地名则是一个现实的系统,而瀚海、狼山等

地名是一个比拟的系统。但四句连贯而下,浑然一气,只有细加寻绎,

才能使人感到在方位上有问题。

从文艺史实来看,作家们在其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

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因而我们所能看到的,

就不止于唐代边塞诗中的地名有方位不合、距离过远这种现象。沈括

《梦溪笔谈》云:“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

难与俗人论也。”为了要突出地表现袁安宁愿僵卧雪中挨饿,也不肯

在大家都困难的时候去乞求帮助,增加别人的负担这一主题,画家实

写了雪景,也写了当地雪中所不可能有的翠绿色的芭蕉,以象征主人

公高洁的品格,显示出他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也没有被困难压倒的

精神。这样,就比只一般地去写出雪中萧条寒冷的景象,更加有效地

塑造袁安的形象和表现作品的主题。

在《红楼梦》里,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俞平伯认为“《红楼梦》

所记的事应在北京,却掺杂了许多回忆想象的成分,所以有很多江南

的风光"。成为江南风光突出的表现的,是杨翠庵的红梅花。第四十

九回的回目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第五十回又写了薛宝琴等人

作《咏红梅花》的诗,并由宝玉去庵中向妙玉讨了一枝梅花。但是,

并不是人人都同意《红楼梦》中存在着这些“回忆想象的成分"的。

他们有的举出许多书证,考出“北方亦可植梅”,企图肯定这部小说

在细节描写上的绝对真实性。总的来说,俞先生所言,”此等处本作

行文之点缀,无关大体,因实写北方枯燥风土,未免杀尽风景",这

是对的。若单就这两回赏梅、咏梅而言,则它是作家所乐于描写的众

姊妹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之前,有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咏;

在这之后,又有桃花社、柳絮词。它们写的是秋、冬、春三个不同的

季节,在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情方面都显示了各自的特色。按照曹雪芹

的美学观点看来,在大雪以后放晴的天气里,还有什么花木比盛开的

红梅更加鲜艳和吸引人呢?又还有什么安排比将雪中盛开的红梅放

置在那位外冷内热的妙玉的修行之处更富于象征性呢?它不但使众

人赏雪赏花的兴致受到鼓舞,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新加入姊妹们行列的

薛宝琴等三人的诗才得到表现,而且还进一步地暗示了妙玉和宝玉之

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即使红梅本非大观园中所能有,但在这两回书

里,却成为非有不可的事物了。

现在,我们应回到本题上来,研究一下出现在唐人边塞诗中的地

理上的矛盾现象。唐代诗人们之所以不顾地理形势和军事行动的实际,

使其作品中的地名出现在不关合的方位或过于辽远的距离的情况,很

显然地是为了更突出地表现边塞这个主题。由于汉、唐以来,中国和

外国,汉族和非汉族在相当长远的年代和非常广阔的区域里有过情况

极其复杂,和战都很频繁的接触,所以诗人们在反映当前事件的时候,

就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事件,在反映某一边塞地区的时候,也往往会联

想到另一边塞地区。作品中出现地理方面的矛盾现象,是和用典这一

艺术手段分不开的。汉是唐以前唯一的国势强盛、历史悠久的统一大

帝国;汉唐两朝有许多可类比的地方。因而以汉朝明喻或暗喻本朝,

就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总的说来,唐人边塞诗中之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

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

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既然古代诗人们不一定要负担提供绘制历史地

图资料的任务,那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就无妨忽略这些“错

误”了。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真实是根源于生活的真实,所以在创作中,

作家们应当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但是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

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实

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

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

(摘编自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

题》)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适《燕歌行》中出现的地名大漠、瀚海和狼山在情势上互

相矛盾,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B.从唐代边塞诗人到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家,他们在创作实践中

常常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

C.王维《袁安卧雪图》雪中芭蕉的景致并非机械地翻版自然和

历史,具有比完全写实更为突出的艺术表现力。

D.《红楼梦》中海棠社、桃花社有关情节写的是众姊妹的春季文

化生活,表现了有关人物的形象特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人边塞诗常出现的方位、距离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影响了这

些诗歌的艺术价值。

B.高适《燕歌行》地名的方位问题不易被发现,展示了诗人高

妙浑然的用典技巧。

C.作者总体上认同俞平伯的有关观点,并对俞平伯的观点进行

进一步论述和补充。

D.作家的创作既要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又要不拘于现实中

部分事实的真实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

项是(3分)

A.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5.有学者在讨论岳飞《满江红》真伪问题时认为:“以地理常识

说,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而贺兰山在今

西北甘肃,南宋时属西夏。这首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

此。"结合本文,评价前述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比邻而居王安忆

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

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们这幢楼里有十六层,每一层有七套公寓,我无法确定这是哪

一户人家的油烟气,但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

家。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

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它似乎是靠近川菜的一系,可又不尽然,

葱姜和酱的成分多了,使它往北方菜系上靠了靠。但,总而言之,这

家在吃上面是大开大阖,大起大落的风范,相当鲜明和强烈。这家人

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每隔十天半月,

还要做一回肚子。无可避免,是有一股腥膻气,很快,大量投放的白

酒起了作用,腥膻还是腥膻,但却变得有些诱人。那气味是厚起来的,

起了浆似的。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

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

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一到钟点,气味就涌过来,

灌满一整个厨房的角角落落。一个钟点以后,就消散了。对了,绝不

会超过一个钟点,到时候,一定就收了。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是浓烈的,生腥,辛辣,殷苦,底下又铺着一层瓦罐的土

气味,“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

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

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

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

油烟味的基调。草药的气味先后有些变化,有一段是以苦为主;有一

段苦虽苦,却略有回甘;又有一段奇怪地,散发出海带那样的咸腥气。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

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

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

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

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

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

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

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

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

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

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

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

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

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

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

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

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

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

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

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

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

在了一处。

(节选自小说集《剃度》,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寓楼里房屋众多,“我"无法确定第一种油烟气的来源,但

可以确定其仅来自于一家,侧面表现了油烟风格鲜明。

B.第一家人在吃上坚持“大开大阖,大起大落"''每顿必烧,从

不将就",凸显了一种实打实的风格。

C.持续的鸡汤,先后变化的草药气味,以及时不时插进的士气

味,都表现出第一个家庭的生活气息浓厚。

D.四户人家的气味“泾渭分明",但“我”却与他们“比邻而居”,

不分彼此,旨在表达“我"懂得享受生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讲故事开篇,使用“不要”“另外"“可是”"好了"

等词语,奠定了娓娓道来的叙述基调。

B.文章描写第一家做肚子的气味是“厚起来的”“起了浆似的",

将气味形象化,表现了这家的饮食风格。

C.文章写第二家的咖啡气味“有些孱弱”,指出这家人有虚无浮

华的气息,与第一家实惠风格对比鲜明。

D.文章构思巧妙,结构清晰,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对

四户人家的气味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

8.作者对第一户人家油烟气味的描写,表现了这户人家怎样的

生活态度?(4分)

9.《比邻而居》于2000年被王安忆收入小说集《剃度》,但有人

认为它是一篇散文。《比邻而居》的体裁之辨一直存在,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群而不党义

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

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

群。"此“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

不党。”此“党”之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

美,在野可以释矜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

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

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昭然矣。

由是以推,王导纵恶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

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

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

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

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

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

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

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

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

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

语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

门养晦。其在《礼》曰:“君子敬业乐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书》

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不党之君子所普为治也。否则意气

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

(节选自《赵佩在集》,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

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后之君子A果以释党B为心C而D不以树党为事E则进F而正色

G立朝H退而杜门养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昭,指光明的,与《离骚(节选)》中“唯昭质其犹未亏”的

“昭"词义相同。

B.纵,指放纵、任由,与《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纵豆蔻词

工”的“纵"词义不同。

C.牙比用作名词,与《师说》中“圣益圣,愚益愚”的第一个

"愚"字用法相同。

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

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

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党而不群,贾生、靳尚不党不群,是

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

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

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

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

随波而不恤。

(2)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

世诟病。

14.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

而不群”的危害。(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田家词元稹

牛吒吒①,田确确②。

旱块敲牛蹄的的③,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④,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⑤,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仇早覆。

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⑥官军粮不足。

【注】①吒吒:拟声词,形容喘气声。②确确:形容土块坚硬、

贫瘠。③的的:牛蹄声。④簇簇:众多丛集的样子。⑤海服:沿海地

区,也指边疆。⑥遣:让,使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一开篇就用两个短句状形写声,表现出农民在田里耕地

劳作的艰辛不易。

B.战乱频繁,官兵不仅要农民缴粮、辛苦运粮,有时甚至会宰

杀食用驱车之牛。

C.妇女们舂米挑粮交给官府,本诗也借写妇女来表现举家之艰

辛,生活之不易。

D.最后两句表示即便累死也会让下一代继续提供军粮,突出百

姓对朝廷的忠诚。

16.有评论认为这首乐府诗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即主

张乐府诗要接近民间歌谣。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说虽然官场惊

险、世态炎凉,但我依然心胸开阔,超然物外。

(2)《阿房宫赋》善用叠词营造氛围,如用”"突出人们美

好的歌声如春光般和煦,“”突出人们甩动的衣袖带来的寒风如

风雨般清冷。

(3)唐宋诗词中惯用意象表情达意,"虎”这一意象就常被用来

表现场面盛大或气势轩昂,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竹简、扇子、竹伞……竹子常被加工制作成各种器物。日前,中

国针对①的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向世界发起“以竹代塑

"倡议。小到一次性的饮料吸管,大到排水管道,在包装、建筑、运

输、化工等众多领域,竹制品正在成为替代塑料制品的环保选择。

能一举成为塑料替代品,竹子的这些特点②:生长快,

分布广泛,规模可观,具备独特的物理力学特性,减碳固碳能力也远

超普通林木。虽然竹制品的生产量逐年增加,但“以竹代塑”产品的

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竹制品尚未成为塑料替代品的首选。

工业制造“保驾护航"、科技创新点“竹”成金与市场政策的“有形

之手"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助力“以竹代塑”的真正实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在中国被誉为“四君子”之一,

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对竹子③。而“以竹代塑”为中华民

族悠久深厚的自然情怀增添了新的价值。这种价值包含了促进动能转

换、技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用情怀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

村,这种担当还能够推动全球实现更加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开

辟环保新赛道,中国提出好''竹"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20.请以“这种价值……"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

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早起,能让我们比别人多出“半天的精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很多时候是由早起这类

司空见惯的行为不断叠加产生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

晨闹钟响了无数次,一次又一次地关掉,不想起床,弄得心烦意乱;

起床后,匆匆忙忙出门,一整天焦头烂额。很多优秀的人,并非天赋

异禀,而是更懂得如何管理和利用时间。曾国藩说:“早晨不起,误

一天的事。"不仅早起能让你时间饱满,还能让你的生活节奏张弛有

度,心情愉快。当焦虑和压力袭来时,不妨尝试调整自己的作息,早

睡早起。当一个人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时,做事效率就会提高。想要

养成早起的习惯,从“夜猫子”变成“早起鸟",你可以尝试以下这

个循序渐进的方法,让早起毫不赛力。第一天早起5分钟,第二天早

起10分钟,第三天早起15分钟,以此类推,直到达到你早起的目标

时间并养成习惯。同时,早起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睡眠,当夜幕降临

时,早点放下手机,好好休息,才能有更好的状态迎接新一天。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早起鸟”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

项是(3分)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

去,叫作“发扬国光

B.“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

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C.“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然而到了艺术形象领

域,差别几乎一字千金。

D.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

人都叫伊“豆腐西施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破窗效应(BrokenWindows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

理论由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此理论

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

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破窗不被修理好,可

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

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

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

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

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与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新高考)

语文参考答案

L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

力。

A.“大漠、瀚海和狼山在情势上互相矛盾"错误,原文是说“在

这篇诗中,和上述三个地名发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即“上

述三个地名”和“大漠、瀚海和狼山”矛盾。B.“常常有意识地改变"

错误,不符合原文内容,原文为“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

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不等于“常常"。D."海棠社……写

的是众姊妹的春季文化生活”错误,“海棠社”在秋季。故选C。

2.A【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影响了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错误,由原文“我们欣赏这些

作品的时候,也就无妨忽略这些‘错误'了"”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

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地都符合生

活真实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

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可知,并没有影响这些诗歌的艺术价

值。故选Ao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句意: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

却都是一无所获。诗句中的“汉皇”字面上指的是汉武帝刘彻,其实

在这里指唐明皇,是以汉喻唐。B.句意:先主为定夺天下曾三顾茅庐

拜访,诸葛亮辅佐两朝君主忠诚满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辅国功业,

不是以汉喻唐。C.句意: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

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李广是汉代名将,是以汉喻唐。D.句意:虽

然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

人,决不返回。楼兰是汉西域古国名,是以汉喻唐。故选B。

4.先提出问题,以高适《燕歌行》为例指出唐人边塞诗中常出

现的地理上的矛盾现象。接着引用《袁安卧雪图》《红楼梦》等例证,

阐释有意改变生活真实在文艺创作中的意义。据此从艺术手法与思想

情感等角度分析唐人边塞诗出现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最后从文艺学

角度总结全文,明确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第一段“边塞诗当然会在诗中使用一些边塞地名……常常有方

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和第二段“高适《燕歌行》诗

序云……"可知,先提出问题,以高适《燕歌行》为例指出唐人边塞

诗中常出现的地理上的矛盾现象。

从第三段“从文艺史实来看,作家们在其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

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余家所藏

摩诘画《袁安卧雪图》……”和第四段“在《红楼梦》里,也存在着

类似的情况……"可知,接着引用《袁安卧雪图》《红楼梦》等例证,

阐释有意改变生活真实在文艺创作中的意义。

从第五段“作品中出现地理方面的矛盾现象,是和用典这一艺术

手段分不开的……就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唐人边

塞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

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边塞

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可知,据此从艺术手法与思想情感等

角度分析唐人边塞诗出现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

从第六段”在创作中,作家们应当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但是

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

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可知,最

后从文艺学角度总结全文,明确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

5.①这个观点机械地理解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岳飞《满

江红》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地理名称的真实性,具有更高级、更集中

的典型性。②岳飞《满江红》中“贺兰山"“匈奴”等名称并非指具

体事实,而是以古喻宋,激发读者时间和空间上更广阔的想象,表现

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从“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

没有必要一点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实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

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可知,

这个观点机械地理解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岳飞《满江红》并

不拘于现实中部分地理名称的真实性,具有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

从“从文艺史实来看,作家们在其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

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出现这种情况,

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

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

"可知,岳飞《满江红》中“贺兰山”“匈奴”等名称并非指具体事实,

而是以古喻宋,激发读者时间和空间上更广阔的想象,表现作者忧国

报国的壮志豪情。

6.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四户人家的气味'泾渭分明'……旨在表达'我'懂得享受

生活”分析错误,应该是旨在表达“我”对各种生活状态懂得理解和

包容,且气味“泾渭分明”是用来形容作者最先闻到的两户人家的,

当四户人家的气味齐聚时“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

的来路"。故选D。

7.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对四户人家的气味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说法错误,文章

并没有对后两家的气味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故选D。

8.①实在。这家人的餐饭浓油赤酱,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

和口味,实打实,没有半点子虚头。②认真。一餐一饭地烧着,生病

也没有打断,定时炖药炖鸡。病愈后,一日三餐火爆爆照常进行。③

乐观。家人病好后炖羊肉汤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赋予普通的

饮食以盛宴的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章对第一家气味描写得最为细致,从这些细致的描写中可以体

会出这家人的生活态度。从文中“总而言之,这家在吃上面是大开大

阖,大起大落的风范,相当鲜明和强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

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

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等内容可以看出,这家人做代用

料实在,从中体现出他们实在的生活态度。

从文中“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

就。每隔十天半月,还要做一回肚子"“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

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

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等

内容可以看出,这家人对做饭非常用心、重视,而且具有持续性,从

中体现出他们认真的生活态度。

从文中“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

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

功,不就是宰羊吗”可知,在大病之后就炖羊肉,颇有些病后补偿的

意思,这有如古人们庆贺战功,从中可以看出这家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9.观点一:认为是散文。①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

以‘'气味”为线索,贯穿全文,体现邻里不同的生活风格,表达理解

包容各自生活状态的思想。②叙述简约,无鲜明情节。文章仅是描写

了四户人家的油烟气味,以此想象他们的生活风格与态度,表现人间

烟火气,并无完整的故事情节。③表达方式多样,贴合散文特点。文

章通过叙述故事开篇,以优美的抒情性语言描写油烟的气味,描绘出

不同人家的生活特征。④语言优美,意蕴深远。文章表达了作者在真

实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浪漫与美好,书写了真实感受,表明了

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博大的心胸。

观点二:认为是小说。①虚构色彩强烈。“我”无处不在,无时不

在,专为捕捉气味而生,这已经违背了常理。同时“我”一直保持着

清醒的状态,对事理的判断很清晰。所以,“我”是为了讲故事的需要

而虚构出来的。②情节清晰,故事性强。文章从虚构的“我”的视角

出发,叙述因油烟管道接错而导致的各种气味窜入厨房,构成了典型

的生活事件,故事情节清晰。③暗写人物。作者明写气味,实际也暗

示了气味背后主人的特点,如第一家的质朴平实、第二家的虚无浮华。

④主题鲜明。体现邻里不同的生活风格,表达理解包容各种生活状态

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对于本篇作品的体裁,有小说和散文两种观点,其实,以汪曾祺

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将散文与小说的界限已经模糊,本文就体现了这一

点。

如果认为这篇文章为散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首先,本篇文章以“气味”为线索,贯穿全文,将作者的描述、感想、

评论融合在一起,所包含的内容看似庞杂,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

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其次,本篇作品几乎没有鲜明的情

节,也可以说没有故事性,仅是描写了四户人家的油烟气味,以此想

象他们的生活风格与态度,所以不具有小说情节这一要素,应该是散

文。第三,本文的表达方式更贴合散文特点。文中以优美的抒情性语

言描写油烟的气味,描绘出不同人家的生活特征,表达方式多样,从

形式看更像是一篇散文。最后,从语言特色上看,本文语言优美,意

蕴深远,更符合散文的语言特点。

如果认为这是一篇小说,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其

一,这篇作品具有强烈的虚构色彩,“我"似乎是专为捕捉气味而生,

文中没有其他的生活细节,只有对气味的描写与评论,而且“我”一

直保持着清醒的状态,对事理的判断很清晰。所以,“我”是为了讲故

事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体现出小说虚构性的特征。其二,文章看似

没有情节,其实,通过油烟的气味描写,构成了典型的生活事件,这

就具有了小说中的情节的特点。其三,虽然文章似乎只有“我”一个

人物,但通过对厨房气味的描写,则体现出来气味背后主人的特点,

这就具有了小说的另一个要素一一人物。最后,这篇文章主题鲜明。

通过对各家厨房不同气味的描写,体现邻里不同的生活风格,表达理

解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主题,符合小说的特点。

10.CEH【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党争作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党作为

要事,那么一旦入朝为官就会神色严肃地立于朝堂,一旦离开朝堂为

民就会闭门谢客,韬光养晦。这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由“则"连

接,E处断开;由“以……而不以……”构成的并列复句为第二层复

句,C处应断开。“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为对称句,H

处断开。故选CEH。

11.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一词

多义的能力。

A.错误。文中“昭”,指显然,“唯昭质其犹未亏”中的“昭”

为光明纯洁。句意:君子合群共处而不结党结派源自于他们的器量见

识学问是很显然的了。/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是没有减损。两者词义

不同。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

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贾生、靳尚不党不群”错,由原文“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

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可知:不党不群的是贾生和屈原,靳

尚在文中无明确定论。故选B。

13.(1)(强调)个人就是放纵无度,就是依附勾结,有才能的

人就拉帮结社让人忧虑,没有机遇的人就追求不重要之物、随波逐流

而毫无顾忌。

(2)自从这个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没有办法收到聚拢众人、

共同策划、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结党营私导致的灾难就被后世批评

指责。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流”,放纵,无节制。“比",勾结。“逐末”,追求不重要

之物。“恤,顾及,体恤。(2)“明”,彰明;“无以,没有用来……

的办法;“诟病”,批评指责;“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被动句式。

14.①倾力迫害正直之士,使人心之正、天理之公沦丧;②利用

党派的力量与朝廷对抗,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导致天下大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

力。

由“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

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

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得出:倾力迫害正直之士,使人

心之正、天理之公沦丧;

由“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

下之乱也"得出:利用党派的力量与朝廷对抗,弃国家利益于不顾,

导致天下大乱。

参考译文:

《鲁论语・卫灵公》篇“群而不党”,注释为“和气地和众人相

处,不偏袒勾结",君子和众人相处的原则,确实像这样啊。《论语》

中说:“诗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说:“(人)不可以和鸟兽同群

相处。"这里"群”的意思是倾向于集体的。孔子说:“人的过错,各

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孔子说:"君子不拉帮结派。"这里“党”

的意思是倾向于个人的。(强调)集体就是和睦和谐,就是公正团结,

在朝廷可以借此收获恭谨事君、合作办事的美政,在民间可以借此消

解使世人惊骇的嫌怨。(强调)个人就是放纵无度,就是依附勾结,

有才能的人就拉帮结社让人忧虑,没有机遇的人就追求不重要之物、

随波逐流而毫无顾忌。集体个人之间、群和党的意义就显然(不同)

了。君子合群共处而不结党结派源自于他们的器量见识学问是很显然

的了。

由这我们可以推论出,王导纵容王敦行恶,蔡邕对董卓的恩情铭

刻于心,这是结党营私而不是君子的合群啊。贾谊把和绛侯周勃同朝

为官当作耻辱,屈原遭靳尚的谗言所害,他们不结党营私也不合群。

人们所说的真正的合群但不结党营私的人,一定要像诸葛孔明、陆敬

舆、范仲淹诸位君子一样,因为集合群众的思想,广泛吸收有益的意

见而达到精深广博的境界,因为斥退奸邪小人、尊崇正直之士而形成

坚毅刚强的性格,因为去除污浊、发扬清正而和气友善,如果没有他

们这样的有器量的人,就不能够团结群体。然而才学见识不足以使自

己坚实稳固,又不得不和人结成党派,这就是大致的情况。自从这个

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没有办法收到聚拢众人、共同策划、一起出力

的成效,于是结党营私导致的灾难就被后世批评指责。像唐代的牛李

党争,宋代的洛、蜀、朔三个党派,明朝的东林党人,虽然不能够一

概而论,但是卑劣小人用来倾力构陷正直之士的手段,没有什么不用

的。然而不能用合群相处化解结党之祸,使他们的行为能够符合人心

的公正、天理的公道,那么诸位君子也负有责任啊。如果认为君子应

该合群相处,那么君子与君子之间就应该没有什么不同,那为什么洛、

蜀、朔三党要明显地区分派别?如果认为君子不应该结党营私,那么

聚集弟子讲授学习,又为什么一定以诋毁讥讽朝政来显示自己的能力

本事。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大概是不值得对他们说这些的。

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党争作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党作为要事,

那么一旦入朝为官就会神色严肃地立于朝堂,一旦离开朝堂为民就会

闭门谢客,韬光养晦。那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君子专心学习,

乐于和同群之人相处。”这才是君子之群。那就是《尚书》中所说的:

“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浩荡无私。"这就是不结党营私的君子

的普遍做法。如果不这样,那么偏激的情绪还没化解,又有声势助长

它,以至于想要聚集众人的力量和君主朝廷对抗,这就是天下大乱啊。

1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突出百姓对朝廷的忠诚”错。结合前文“姑舂妇担去输官,

输官不足归卖屋"及全文思想主旨可知,这里是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

声,蕴涵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看似忠顺,实则激愤。故选D。

16.①巧用短句和叠字,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的开篇,

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突显农民耕地时的艰苦、忙碌和

急促。②语言质朴,口语化,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

痛苦的心声。③用白描的手法叙事,言简义丰,蕴含着农民对战争的

血泪控诉。④全诗用农民自述的口吻,讲述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

事开支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

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首先理解题干“颇近讴谣",意思是这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

类似于民谣风格。

①巧用短句和叠字,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的开篇,作

者就用两个短句“牛吒吒”“田确确"、三组叠字“吒吒”“确确"”的

的”,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

绘色地突显在读者的眼前,还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

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

②“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

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自从官军征伐藩镇

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

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

吃掉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

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掘,重新开始

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

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语言朴素,多用口语,通俗易

懂,真实描绘了田家的痛苦心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③“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

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用白描的手法叙事,

言简义丰,写深重的灾难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落在农民的头

上,没有尽时。这是对罪恶战争的血泪控诉,是田家痛苦心声的真实

描绘。

④这首诗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讲述战祸连年不

断,繁重的军事开支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

声,蕴涵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

(1)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2)春光融融风雨凄凄

(3)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

有:“萧”"襟”“沧”“鸾”"戈

18.①迫在眉睫②功不可没③情有独钟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说的是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很急迫,已经逼近到

人们的眼前,故可填“迫在眉睫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

十分紧迫。

第二处,语境说的是因竹子生长快,分布广泛,规模可观,具备

独特的物理力学特性,减碳固碳能力也远超普通林木等特点,它一举

成为塑料替代品可谓是功劳极大,故可填“功不可没"。功不可没:

功劳极大,不可抹灭。

第三处,语境说的是中国人始终对竹子感情很深,故可填“情有

独钟”。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

19.①多用四字词语,整齐美观。②多用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保驾护航”运用了比拟,点“竹”成金化用了“点石成金”,”有形

之手”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工业制造、科技创新、市场政策在

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特色的能力。

“保驾护航""点'竹'成金”“有形之手",都为四字词语,使

句子整齐美观。

“工业制造'保驾护航中的“保驾护航”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

法,“科技创新点'竹'成金"化用了神仙故事“点石成金”,"市场

政策的‘有形之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推动环保产业

的发展,助力'以竹代塑'的真正实现"分析,以上多种手法的运用,

形象地表现了工业制造、科技创新、市场政策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

作用。

20.这种价值包含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

具有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的情怀,体现推动全球实现更加绿

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担当。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中,第一个分句”这种价值包含了促进动能转换、技

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的句式结构是“……包含了……的……",

第二个分句“用情怀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