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素材运用-2023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讲练与素材运用(统编版)_第1页
《鸿门宴》素材运用-2023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讲练与素材运用(统编版)_第2页
《鸿门宴》素材运用-2023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讲练与素材运用(统编版)_第3页
《鸿门宴》素材运用-2023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讲练与素材运用(统编版)_第4页
《鸿门宴》素材运用-2023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讲练与素材运用(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鸿门宴》素材运用

【文本聚焦】

秦朝末年的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名传千古的宴会,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走上不同道路的开

端,也是整个秦末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时刻并将拉开一个时代变革的序幕。从项羽兵临城下,到项伯给刘

邦带来一线生机,再到鸿门宴会上刘邦面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生死时刻,直到最后的刘邦借故遁走,顺

利逃脱,这段典故带给后人十分紧张刺激的思维体验和警醒作用

【内涵挖掘】

同一历史场景、同一事件、同一人物,从不同视角解读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加理

性、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及其不同立场。

范增意在为项羽剪除祸患,张良则意在为刘邦排除危险;范增一心除刘邦,却忽略了项羽的性格弱点,

而张良虽意在助刘邦,重心却在揣摩项羽其人。因此张良能够招招刺向项羽的弱点,同时也说明了项羽对

待谋士的不信任、不从谏的特点。

司马迁一再不惜笔墨渲染这一宴会细节,应当也是有深刻用意的:司马迁描写刘邦胜利的原因是,他

能听地进身边人的劝谏,并且先有张良侠义救友在先,后有项伯舍身相救。再者是张良、樊哙等人能生死

相随,刘邦为人处世的品德在此高占上风。

相反,本来还可以用势力说话的项羽,却因为想的太多且好面子又狂妄自大,听不进身边人的建议,

所以一再错失干掉对手的良机!总结下来就是,在大事处理上,项羽留下了太多的瑕疵和把柄,远不是一

个合格的领导者。

所以,从司马迁的鸿门宴来看,谁的人品好,谁能得人心,谁的格局大,谁能把控大局,谁的眼光高,

谁能掌控未来!

【多向解读】

素材1

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恭卑的谢罪,其傲慢轻敌的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

下了祸根。

角度:

轻敌思想要不得,在任何时刻都不要忽略了对手的存在;要尊重对手、警惕对手,对对手不能过于傲

慢自负。

素材2

范增向项羽进谏,刘邦“其志不在小,有天子气,急击勿失”;项伯却劝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对此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能正确对待两人的不同建议。

角度:

要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对待不同的意见自己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

素材3

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放弃了原先攻打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范增几次暗示项羽要杀死刘邦,项羽

默然不应。

角度:

做事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果决才是做事应有的态度。

素材4

鸿门宴上,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便非常坦率地说出告密者是刘邦手下曹无伤,致使曹无伤被刘邦诛

杀。

角度:

坦诚是有条件的,对敌人坦诚相待只能被敌人所利用;为人处世,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有点城府和心机;

要保守秘密,保护投诚者,才会吸引更多人敢投靠自己。

素材5

项羽讲究仁义,接受项伯的建议,在宴会上不忍杀死刘邦;刘邦参乘樊哙闯入军帐,斥责项羽,项羽

也心存仁义,反而赐与酒肉,没有怪罪。

角度:

讲仁义是有条件的,对敌人心存妇人之仁只能被敌人所利用;仁义道德之光的闪现,如果没有仁义之

心,项羽定多只是一个残暴的君王,而非后人所扼腕叹息的悲剧英雄,也不值得司马迁如此费尽笔墨为其

立传。

素材6

鸿门宴上,刘邦隐藏了自己欲王关中的真实政治意图,却推托为是小人的“细说”而致使刘项不合;

樊哙闯入军帐,将谎话说得义正言辞。项羽对刘邦君臣二人的言论没有认真辨析,致使自己受到了蒙蔽。

角度:

不可轻易相信敌人,对待敌人的言论要细加辨析,以免受到敌人的蒙蔽。

素材7

樊哙勇闯军帐,为救刘邦而不顾自己的个人安危,面对项羽也能毫无畏惧地加以斥责。项羽却对樊哙

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生出惺惺相惜之情,对樊哙的无礼行为不加怪罪,反而赐酒肉、赐座。

角度:英雄惜英雄,真性情的流露;宽容使人性显得更加伟大,真正的英雄总是能够宽以待人。

素材8

在鸿门宴上刘邦自降身份,曲意逢迎项羽,樊哙更是将项羽与怀王相提并论,项羽的虚荣心和尊严得

到大大的满足。于是,项羽出于“不忍”之心和自得之意,错失了一次杀死刘邦的绝好机会。

角度:

自矜功伐,最终不免要尝到失败的苦果;尊严不是别人嘴巴上给的,对待别人的曲意逢迎要有警惕之

心;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会,识时务者方为真正的俊杰。

【运用范例】

(―)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千秋大业,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

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组成了一股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

羽的团队缺乏沟通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

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的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项羽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我看到,伟岸英姿划掠过滴血残阳,乌江

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缘于一个男儿对自

我认识的太过偏激。当连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我们的英雄惟有以凋零生命之花

来捍卫人活于世的至重尊严。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千年,不能飞临乌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

王欲将血刃的剑。轻轻地告诉他“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困境中的自我否定,桎梏了英雄的雄霸天下的太阳梦;四面楚歌的凄凉,熄灭了男儿曾燃亮过天地的极光。

人啊,要活出自己的尊严,更要活出自己的勇气,而勇气就是在困境中包羞忍辱,勇对挫折,坚持下去,

以图东山再起。

(三)

鸿门宴上,项羽为刘邦的忍辱屈从所迷惑,为樊哙的“义正词严”所折服,完全忘记了当初与范增的

约定;范增使眼色,一再提醒,他又佯装不见;刘邦已成归山之虎,他还欣然收受刘邦的礼品;范增怒骂

“竖子不足与谋”,他依旧浑然不觉。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原因有很多,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无疑是

最重要的原因。西方有谚:“取道于‘等一等’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之室韩非子说:“缓心而

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电脑专家王安说:“果断是走向成功不可少的条件。”

王安以自己的经验告诉青年人: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绝不可优柔寡断。

(四)

楚汉争霸,天下最终落入刘邦之手,谁成谁败似乎一目了然。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刘邦行事惯于耍弄

心机,有小人行径;而项羽行事光明磊落,有君子之风。要弄心机者虽偷得天下却丢掉了德行,光明磊落

者虽失去江山但赢得了口碑。在民间,百姓称刘邦为“小儿”,称项羽为“霸王”,孰成孰败一目了然。

(五)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何为性格?它是指在一定遗传基础上形成人们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习惯性的

行为方式。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刘邦、项羽的两种极端性格,决定了成功和悲惨的两种不同

命运。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由于铁骨秉直而落了冤死的结局时,又有多少丧

失骨格的人曲意奉迎而鸡犬升天!历史给了“性格决定命运”以最好的诠释。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

问题,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改造我们的性格就是改造命运。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都告诉我们,

性格决定命运。传说是虚幻的,生活是真实的,真实的生活需要切实的努力。

【推介语】

(-)

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也有英雄末

路的哀鸣,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既然他自诩为“力拔山、气盖世”,那为什么还会落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楚汉相争风云诡濡。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一

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激情上演。

司马迁以他的如椽巨笔,展示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紧张激烈,更塑造了一群形象鲜活,跃然纸上的英雄

人物令后人赞之,敬之,哀之,叹之……

【颁奖词】

夕阳下,乌水边,江水滔滔,接天连岸。一个汉子,战袍猎猎,宝马嘶鸣。傲视万马千军,剑一横,

血染乌江,水泣风呜,英雄悲壮,遗憾千年。哪管身后猜测种种,是褒是贬恣由他人评说。有人说,他是

凡尘间的鸾,用他的仁爱和柔肠飞出一曲烈士的壮歌;有人说,他是天宇边的凤,用他的执着和纯正堆起

了热血长就的香木,在奔腾而至的军阵前上演一幕亘古的涅盘!

【读后感】:

(-)

为人不忍or另有考虑

一一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什么不杀刘邦?

鸿门宴上,范增越过项羽私自指示项庄以舞剑为名伺机击杀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君王为人不忍”。后

人更是将项羽的“为人不忍”升格成了“妇人之仁”,然而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仅仅是于心不忍吗?

答案没那么简单,我认为还有以下这些因素。

首先,项羽不得不考虑舆论影响。刘邦虽说实力当时并不强劲,但毕竟是第一个攻破关中,灭亡秦国

的人。在旁人看来,是“有大功”的。刘邦集团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不论是项伯的转述、刘邦的道歉

还是樊哙的闯帐,都反复强调一件事:刘邦是有功之人。刚灭强敌就杀功臣,诸侯会怎么看待项羽?所以

樊哙那句“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真真是戳到了项羽的软肋。

其次,刘邦成功浇灭了项羽的怒火。项羽要“击破沛公军”,首先因为被刘邦抢了头功,其次因为刘邦

派兵据守函谷关不让他进来,第三因为曹无伤说刘邦有“王关中”的企图。然而刘邦对后两点都给出了合

理的解释:遣将守关是防备盗贼,“籍吏民,封府库”是要留给项羽,绝没有称王的意思。

如此,项羽的自尊心和利益诉求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至于抢了头功,本就不是能拿上台面的理由,

杀刘邦似乎己经没有必要。

不过项羽不杀,说到底因为项羽根本没有把刘邦当做对手。

这得从他年轻时候说起。根据《项羽本纪》,项羽小时候学书、学剑都放弃了,想要学习能够抵挡万人

的技艺一一兵法,略知一二,也放弃了。这说明了项羽其实并不把兵法看作多么深奥的技能,体现了项羽

十分自大。他也有这个资本,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攻破秦国主力。小小一个刘邦,在项羽面前又能算什么

呢?

项羽不把刘邦当对手,这根本上还与项羽的政治理想有关。项羽与秦国有世仇,因此他不愿尊崇秦国

一统天下的政治制度,而是想重走之前的分封制社会。因为目标只是做“霸王”,所以他内心并不介意让刘

邦在他的卧榻之侧做个小诸侯。

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不能完全站在后人的视角,从结果出发。将自己代入到古人的情境

中,古人一些看似愚蠢的行为,也就有了合理性•很多我们原本不能理解的事情,也就能够看明白了。

【点评】

关于《鸿门宴》,“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是历代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张景元同学似乎找到了一个比较新颖的切入点,虽然他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因为文中没有很明确地

将这个切入点说出来。这个切入点就是:在讨论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之前,先讨论项羽为什么要杀刘邦。

项羽杀刘邦的理由一一消解,也就能够回答“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的问题了。实际上项羽不杀刘邦的原

因早已经被人说尽,解答好这个两千多年前的老问题,不在于再抛出什么新解释,而在于将现有的解释重

新整合。

(二)

不见昔项羽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一代英雄终于陨落。滚滚的江水流过无数的朝代,但他却是乌江边上始终屹立

的丰碑!也许历史的舞台没有让他成为主角,但那流星般璀璨的一闪足以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鬼雄。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的确是先入函谷关,占领咸阳,可流血牺牲,大败秦军主力的可是项

羽啊!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秦军主力部队,刘邦得以从河南南部,陕西西南顺利地攻占秦都咸阳。如论功

劳,项羽当王是当之无愧的。与其说他自矜攻伐,倒不如说这是他勃发的自信和应得的荣耀。

鸿门宴上,这位霸王的英姿可见一斑。鸿门宴上,本是危机四伏,杀气重重,但项羽身上那颗光明

磊落的心足以把这重重的杀气驱散。当范增以所佩玉玦示之者三时,项王默然。但谁能知道在这默然之下,

其内心正在做如何激烈之斗争。杀之!取刘邦性命如囊中取物,从此天下何足道哉,但这难道符合他光明

磊落的性格吗?堂堂大丈夫,堂堂西楚霸王,于座上杀一手无寸铁的刘邦,根本不是他楚霸王的作风!在

渡门宴上不杀刘邦,正是项羽君王之度的表现,无论在人格上还是道德理论上,项羽都表现出了豁达宽容。

如果说作为一个君王,心地仁善是个缺点,那也是因为项羽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假使他生活在太平盛

世,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作为一个国君,谋略当然应该有,但比起刘邦的老奸巨猾,为了利益可以不择

手段,我个人认为项羽比他高尚很多。俗话说‘‘君子坦荡荡''项羽是真正的君子!自起兵到乌江自刎,

项羽亲自领兵打了七十多仗;''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项羽是凭实力号令了天

下。项羽最后虽然败了,但他败的光明磊落。他给后人留下的,是在战场上搏击的英雄背影和永不逝去的

记忆。

面对乌江亭长忠实的劝告,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兮!''好一个''笑''字,笑出了项羽的

豪气和洒脱!兵陷重围,身边仅剩二十八骑,犹奋起演绎绝世神功。''溃围,斩将,刈旗’’只为向手下兄

弟证明“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有生路不逃,非要赴死,理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不忍让骑了五年、日

行千里的乌雅宝马同死,送走马匹,徒步独杀汉军数百人;最后将一颗头颅送给故人吕马童。项羽死了,

他是站着死的,站着!他非“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辈。他少时立下宏伟志向,扔下响当当的豪语“彼

可取而代之!”即使是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也仍然没有改变本色。无论他“悲歌慷慨”、“泣数行下”还

是“大呼驰下”或是最后自刎乌江,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

而今,昔日项羽这样豪气万丈的英雄去哪里找呀!

【对联】

1.匹夫竖子楚汉之争竞天下英雄,

秦关属楚鸿门一宴看刘项分野。

2.宴非好宴赴鸿门,忍陪舞剑项庄,索命范增,良谋哙勇沛公胆;

机不失机兴汉祚,遥拜属文司马,增辉本纪,迁笔史魂霸上风。

3.设宴鸿门,自矜功伐以怀仁,竟至优柔成大错;

投身虎穴,外表谦卑而使诈,且从韬晦纵枭雄。

【作文试题】

假如世界各大媒体都来报道鸿门宴……

华尔街新闻体的写作原则是“由小及大”“窥叶知秋”。结构上,开头从非常个人的视角切入,再从这

个小细节推展开来,逐渐论及全局,最后还要关照回开头,一般用于深度报道。这种写法更显人情味。

倒金字塔体则正好相反,讲究''言简意赅”“由重及轻”,开头说最核心的新闻点,然后说次重要的新

闻点,然后是支持核心的材料和证据,最后是补充性材料,叙述多,议论少,时效性强,一般用于突发报

道。

倒金字塔体最早出现于南北战争时期,战地记者们为了抢先发回报道,用这种方式一段一段在电报局

里拍发,先发核心信息,再慢慢把事情说清楚。

顺便说一句,有的记者为了不让别人抢到头条,发完正经报道以后,还会继续拍发一些大部头的东西

比如圣经来挤占电报机,让竞争对手发不出去。《神秘岛》里的吉丁史佩莱就干过这种事。

真正把这个体系发扬光大的契机,是林肯遇刺,美联社最先发了一条新闻:今晚总统在剧场遇刺,身

受重伤。一共才12个单词。这个记录后来在1945年被打破,还是美联社的新闻:“罗斯福总统今日突逝”,

6个单词。

还有人提到新华体,这个和我们高中写议论文的结构是类似的,开头高屋建令瓦,然后夹叙夹议,论点+

论述+论据+名人名言+论述+论点,最后概括成数个排比句,进一步拔高主题。优点是磅礴大气,蛊……呃,

鼓舞人心,看完以后让人热血沸腾。缺点是容易腻。

关于写作理论,让我来举一个古代的例子好了:假如我们要写一则鸿门宴的新闻报道,该怎么写呢?

•华尔街日报体

标题:鸿门宴,一次几乎爆发的政治危机

(汉元年十二月,墨通社瀚上电)樊哙闯进鸿门宴会的时候,他的双手紧握着短剑和盾牌,头发直竖,

眼角几乎要裂开。守门的持戟卫士试图要阻止他,但失败了。这位年轻时在沛县从事狗类屠宰业的的平民,

此时正面对着天下最有权势的贵族项羽,高声发出严厉的指责。整个宴会现场鸦雀无声。(开头从小人物的

视角切入,设置悬疑。)

樊哙本来是在门口担任警卫工作,没有资格出席。但他突然收到同僚张良的提醒,自己的主君沛公在

鸿门宴会上差点遭遇了一次刺杀,而刺杀者项庄显然得到了项羽的默许。他情急之下不顾自己的低微身份,

未经许可闯入宴会,试图履行自己的职责。樊哙和所有沛公幕僚都很清楚,这次危机并不只是沛公一个人

的危机,而是樊哙、张良这些部属乃至整支沛军的危机。如果任由项羽阵营充满敌意的态度发酵,将会对

天下局势产生不可逆转的深刻影响。(从樊哙个人的遭遇过渡到政治层面的危机)

在这次宴会不到一个月之前,反秦联军在关中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刘邦军团攻克函谷关,占领了

秦的首都咸阳。但这次胜利引起了项羽的不满。他当时刚刚打破秦军对赵国的围困,却被告知刘邦已经进

入关中。项羽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在此前的一次政治会议上,楚怀王与将领们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一

一这被认为是项、刘之间发生争执的重要动机之一。“我兄长对刘邦的这一无耻举动非常愤怒,这个卑贱的

小官吏窃取了不属于他的贵族荣誉。”项羽的堂弟项庄说,后来正是他主导了鸿门宴上的刺杀。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写信,指称刘邦试图在关中称王,这成为激怒项羽的最直接因素。这次政

治纠纷随即演变成了军事摩擦。项羽调动了四十万军队驻屯在鸿门,而刘邦的军队数量只有十万。虽然两

军暂时并非发生冲突,但局势一触即发。刘邦阵营的一位军事观察家郦食其表示:“如果两军开战,刘邦军

队将没有任何胜算但同时他也指出,这对于反秦的整体战略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项羽阵营也有人持

同样的意见。“与其对军队实施打击,不如直接对刘邦采取必要手段。项王不能接受反秦联军失去十万名勇

士,但他并不介意只失去一个厚颜无耻的同僚。”范增如此说道。他是项羽的高级顾问,在决策圈拥有很

大的影响力。

当然,并非每一个人都和范增持同样意见。项羽的叔父项伯利用和张良一一后者是刘邦的军事顾问一

一的亲密私人关系,成功说服了项羽在鸿门召开一次会谈,以求尽快消弭双方的分歧。在发出的公开声明

中,项羽表示愿意尽最大的诚意与刘邦当面沟通,并以己故将领项燕的名义起誓保证他的安全。刘邦很快

做出了回应,说他将亲自前往鸿门赴宴,为自己之前鲁莽的军事行动道歉。

沛公的这一回应让爱好和平的人们如释重负,范增也是。

(这一部分从樊哙扩展到天下大局,简要概括了双方起冲突的大背景,然后又将视角缩小集中在鸿门,

转到中心问题。要尽可能地直接引用多方发言,不要简单概括成“他们纷纷表示“,或者”大家都认为“,

要细致到每一个人的立场表达,这些人一般都经过精心挑选,可以代表一个阶层或者一个团体的普遍意见,

也可以当事人身份表达重要信息。)

在鸿门宴开始后,刘邦很快就发觉自己陷入了危机。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侍者宣称,他清楚地看

到范增先后三次举起玉玦,这应该是某种危险的暗示。但项羽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显然他还没在现实利

益和名誉之间做出任何抉择。范增很快找到项庄,项庄起身表示要临时增加一项娱乐活动。他舞剑助兴,

并慢慢靠近刘邦。促成这次会谈的项伯这时也拿起剑来,借舞剑之名阻挡了项庄的攻势。“我当时没想那么

多,和谈必须进行下去。何况如果沛公被杀的话,那么张良也会遭到连累,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项伯在事

后如此表示。

舞剑结束以后,刘邦安然无恙地留在自己座位上,暂时。张良认为危机仍旧没有解除,他立刻通知再

守护在门外的樊哙。樊哙采取了非同寻常的做法,他直接闯进宴会大厅,斥责项羽背离贵族道义。项羽面

对斥责显得很愧疚,他赏赐了生猪肉和酒给樊哙,并称赞他是勇者。樊哙趁机再度阐明刘邦的立场:我方

无意占据咸阳,更无意称王。目前的军事调动,只是一种保护性的临时占领,可以随时解除。”这是一个最

鲁莽的人做出的最明智的举动。”张良事后评价。

数刻之后,刘邦起身去厕所,他再也没有回来过。据信,刘邦是在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

的护送下,经郦山、芷阳小道返回浦上军营。而张良确信刘邦离开之后,才向项羽表示刘邦喝醉了,已经

早早返回,并进献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表达歉意。耐人寻味的是,项羽居然收下了这件礼品。范增是如

此地失望,以至于拔出剑将玉斗砸碎。“啊,真是一个缺乏头脑的蠢货。将来夺取天下的,必然是沛公。”

有人听到范增言辞激烈地批评道。

刘邦回到潘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处决了曹无伤。处决是在一个深夜进行的,没有棺材,也没有墓地。

(叙述新闻核心事件,多人物,多视角,按时间顺序。)

鸿门宴结束后,刘邦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将军队撤出了关中,避免了一次惨痛的失败。项羽立刻占领

了咸阳,并指使军队进行了数次劫掠。项羽错失了一次打击潜在竞争对手的机会,但他至少如愿以偿地得

到了咸阳。刘邦虽然被迫撤离,但至少保住了有生力量和良好的声望。在秦朝灭亡后的政治版图中,他仍

旧可以发挥显著作用。

当然,刘邦的占领并非一无所获。不只一名目击者报告,在刘邦军队撤离时,用几十辆大车运走了地

图、政府档案等物资,这为这名野心勃勃的平民领主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我们只是出于学术目的才

搜集的,反正项羽将军没兴趣。”萧何断然否认了这个猜想。

樊哙在鸿门宴后的工作暂时没有任何变动,但在关键时刻的突出表现,让这位勇者的职业生涯一片光

明。当被问起未来五年的职业规划时,这位勇者谦逊地引用了陈胜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

(做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并回到开头故事)

•倒金字塔体

标题:刘邦出席宴会时险遭刺杀

(汉元年十二月,法通社濡上电)刘邦在项羽举办的鸿门宴会上险遭刺杀,已返回濡上军营。(开头开

宗明义,直接把新闻最核心的点出。)

此次宴会旨在解决项羽与刘邦关于关中占领问题的争端。在宴会期间,项羽的堂弟项庄要求舞剑助兴,

借此靠近刘邦,但被及时阻止。(杀手身份、行刺手段以及结果,属于次要新闻点。)

刺杀事件发生后,刘邦很快离开席位,宣称去上厕所,但他没有再次出现在宴会场合,而是与樊哙、

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经郦山、芷阳小道返回濯上军营。(针对“返回军营”做进一步解说,至此鸿门

宴的核心新闻已经报道完整。)

据信,阻止项庄刺杀的人,是项羽的叔父项伯。他当时也同时起身舞剑,阻挡住了项庄。项庄被迫退

后,但宴会并未因此而中断。(针对刺杀一词做详细解释,解释为什么是“险遭”。)

刘邦离开以后,他的幕僚张良向项羽和范增做出了解释,声明刘邦已经喝醉,并进献了白璧一双、玉

斗一双表达歉意。(对刘邦如何离开鸿门的详细解释。至此,对核心新闻的细节补充也完整了。)

有宴会出席者指出,在此刺杀事件发生前,项羽的重要幕僚范增曾数次举起自己的玉玦。在宴会结束

后,他还用剑将张良进献的玉斗击碎。(补充性材料。)

目前鸿门和福上的军队没有异动,但据信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已被处决。(事件发生后的后续动向,不

分析,只罗列事实。)

在刺杀事件发生后不久,刘邦的一名部属樊哙曾闯入宴会现场,痛斥项羽。但项羽赞扬了樊哙的举动,

并赏赐他一块生猪肉。樊哙未经烹煮即行食用。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刘邦的事业恐怕会遭遇失败。刘邦离

开时,他也随之护送离开。(对宴会细节的描述,但这条信息与核心信息关联少,重要性比较低,所以放在

后面说。)

唯一仍留在现场的张良和项伯关系良好,曾经救过后者的性命,两人来往十分密切.(这里仍在罗列事

实,但记者己经通过事实罗列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新华体

标题:沛公完成战略转移,项贼图谋破产

(汉元年十二月,儒通社满上电)严冬十二,关中浦上,野火燎原,意气风发。沛公在鸿门又一次成

功挫败了野心家窃取反秦果实的图谋,率领军队胜利西上。

(开头先用套句抒情一二,然后定出一个基本调子,用宏大叙事勾勒出新闻主体的重大意义。注意细

节,比如“又一次”,表明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持续性的。)

东风吹,战鼓擂。六国人民反秦反暴政的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在神州大地进行着。在沛公的英明领导之

下,大军率先开进关中,占领了暴秦首都咸阳,彻底打碎了绑在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

沛公心系人民安危,入关之后,立刻废除暴秦法律,只约法三章,让关中父老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开心的笑颜,回到每个百姓的脸上,他们自发地打出横幅,编写歌谣,齐声称赞还是沛公的领导好。

(新华体最重要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