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课件_第1页
中国现代史课件_第2页
中国现代史课件_第3页
中国现代史课件_第4页
中国现代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國現代史中國現代史的上、下限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分中國現代史的主要內容和分期前言返回一、上、下限

1.上限1911辛亥革命或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

1919年五四運動。1949年新中國成立。

1949年: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是現代史,1949年後共和國史。至今,有的寫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有的寫到“文革”前,有的寫到“文革”結束;有許多寫到“十三大”。2.下限二、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分

五四以後中國革命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但是,現時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已不是舊式的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而是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特點。一致的是二者均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範疇,革命的任務都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這兩個主要的敵人,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向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而不是向著資本主義。兩者區別:①階級關係的調度,主要是能否發動農民參加革命;②革命的徹底性和前途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是要造成資產階級專政,新民主義革命造成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它的前途是社會主義;③革命的陣線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再屬於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四、中國現代史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分期

主要內容第一,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強變弱以至滅亡的歷史,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代理人,軍閥地主官僚買辦的政治代表為北洋政府,國民黨反動政權,它們掛著中華民國的招牌,實質上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第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鬥爭並取得勝利,建立了人民共和國的歷史。第三,一部分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立足走中間道路,想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如國民革命時期胡適等人的好政府主義,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第三黨,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路線。中間政府的政治理論和政治活動,在現代史上有重要地位,但由於民族資產階級本身的軟弱性,由於國際國內條件不允許,中間路線最終不能確立。歷史分期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1919.5——1923.12國民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北伐戰爭時期,大革命時期)1924.1——1927.7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十年內戰時期、十年內戰時期、蘇維埃政權時期)

1927.8——1931.91931.9——1937.7抗日戰爭時期1937.8——1945.8解放戰爭時期1945.8­­——1949.10返回一、五四運動(1)二、五四運動(2)三、中共的創立四、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和各界群眾運動五、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

返回第一章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一、五四時期

(1)

參考書目(一)歷史條件(二)五四運動的經過(三)歷史意義參考書目1.彭明:《五四運動史》2.丁守和、殷敘彝:《從五四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歷史條件

1.民族危機加深(基本原因)

2.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的社會力量的成長(階級基礎)

3.新文化運動和十月革命的影響(思想基礎)

4.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線發展階段:作為文化運動,經歷了5、6年,從1915年到1921年;作為政治運動,大致有二個月,從1915年5月4日到6月28日拒絕簽字,直接鬥爭目標達到。包括二個階段,五個高潮:第一階段:從5月4日至6月3日,中心在北京,主力是青年學生,由於是單純的學生運動,有其不可避免的弱點,即沒有工人農民參加運動,缺乏堅實的群眾基礎,因而不可能取得明顯的效果。迫使反動政府接受人民的要求。

第二階段:(6.3——6.28)

6.3以後,五四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主要由青年學生參加的五四愛國運動,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全力,包括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廣泛的群眾愛國運動,運動的目的也由北京轉到了上海。(二)五四運動的經過1.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愛國政治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軍閥政府的賣國政策。2.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啟發了人們的覺悟,哺育了一代人才。3.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共和國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4.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三)歷史意義返回二、五四運動(2)

(四)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五)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三次論戰

(四)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三個階段:1、十月革命前,少數中國人知道馬、恩、列的名字,開始接觸和介紹他們的學說。2.從十月革命到五四運動爆發前,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初步傳播。

3.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

廣泛傳播的情況(1)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報刊大量湧現

(2)進步社團紛紛成立

(3)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出版

(4)一大批先進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宣傳

(五)馬克思主義

和反馬克思主義的三次論戰

1.“問題與主義”的爭論

2.要不要開展階級鬥爭

3.要不要建立無產階級的政黨

思考題1.五四運動後期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原因及基本情況。2.試述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三次論戰。

返回三、中共的創立

(一)歷史條件(二)中共一大(三)中共二大(一)歷史條件

1.中共誕生的階級基礎2.中共誕生的思想基礎3.中國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4.共產國際的幫助(二)中共一大(1)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的政權,必須援助工人階級,直到社會階級區分消除的時候。(2)直到階級鬥爭結束為止,即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滅時為止,承認無產階級專政。(3)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4)聯合第三國際。(三)中共二大1.黨創立初期的工作

(1)黨的組織工作

(2)宣傳工作

(3)工人運動(4)制定民主革命綱領(5)制定“民主聯合陣線”政策

2.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理論

列寧:《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列寧選集》第四卷)

3.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23日,上海輔德625號(成都北路弄31號李達家)到會代表12人。

宣言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國內形勢,第二部分分析國內狀況,第三部分制定綱領。

思考題

1.通過具體事實說明中共的誕生是近代中國經濟、政治和思想演變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2.試評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

返回四、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和各界群眾運動

(一)、勞動組合書記部(二)、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三)、各界群眾運動思考題

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是怎樣掀起的?它的偉大歷史意義和提供的經驗教訓是什麼?

返回五、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

(一)、“好政府”主義(二)、省自治和聯省自治(三)、制憲救國(四)、廢督裁兵返回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二、第一次國共合作(2)三、國共合作建立後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四、統一戰線中爭奪領導權的鬥爭五、中共新民主義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六、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七、北伐戰爭和工農運動的深入發展八、國民革命的失敗第二章國民革命北洋軍閥的末路返回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

參考書目(一)中共統一戰線政策的確定(二)孫中山決定聯俄聯共參考書目1.華崗:《1925——1927年中國大革命史》2.王宗華:《中國大革命史1924——1927》上、下3.黃修榮:《第一次國共合作》(一)中共統一戰線政策的確定

1.反對聯合2.黨外合作3.黨內合作4.統一戰線政策的確定(二)孫中山決定聯俄聯共

1.孫中山開始實行三大政策(1)孫中山的奮鬥與失敗(2)共產國際、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對孫中山的真誠幫助,共產國際、蘇俄的幫助2.國民黨改組1922.9——1923.9是國民黨改組工作的準備和開始實行階段。

思考題

1.論述中共從“一大”到“三大”關於民主聯合戰線政策的演變。2.論述孫中山聯俄聯共政策形成的歷史過程。

返回二、第一次國共合作(2)

(三)國民黨一大與新三民主義

1.國民黨一大

2.新三民主義

(三)國民黨一大與新三民主義

1.國民黨一大(1924.1.22——30)(1)大會的組織工會

(2)大會宣言

(3)《中國國民黨章程》

(4)中共執行委員24人

2.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比較,有很大的發展:(1)民族主義由籠統反滿發展為著重反帝。

(2)民權主義由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建立資產階級專政,到提倡實行普遍平等的民權,建立反封建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

(3)民生主義由這人間的平均地權,到承認“耕者有其田”,並提出節制資本。

思考題

中國國民黨“一大”的歷史功績是什麼?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增添了哪些新的內容?

返回三、國共合作建立後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一)、工農運動的恢復與發展(二)、廢除不平等條約(三)、國民會議運動(四)、統一鞏固廣東根據地的鬥爭

(一)、工農運動的恢復與發展1、沙面工人罷工

2、五卅運動

3、省港大罷工

4、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二)、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

這次運動是在中蘇協定的影響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個群眾性的反對帝國主義的宣傳運動。這個運動的意義在於通過廣泛的群眾性的宣傳,使廣大人民認清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是中國社會的病根,從而提高對帝國主義的本質的認識。

(三)、國民會議運動

召集國民會議解決中國政治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時期提出並堅持的政治主張。它為孫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民主派和全國各界人民廣泛接受,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國民會議運動。

(四)、統一鞏固廣東根據地的鬥爭

(1)黃埔軍校和革命武裝的建立

(2)軍事鬥爭

①平定商團叛亂

②第一次東征

③鎮壓楊劉叛亂

④第二次東征

⑤南征

(3)國民政府的成立

思考題

國民黨“一大”後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返回四、統一戰線中爭奪領導權的鬥爭

(一)、“黨團”案(二)、“廖案”(三)、戴季陶主義(四)、西山會議派(五)、國家主義派(六)、中山艦事件(七)、整理黨務案

返回五、中共新民主義革命

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中共四大(二)、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初步思想(四)、革命政權問題

(五)、中國革命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步走的問題

(六)、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觀點

返回六、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一)、北洋軍閥政權的演變(二)、直奉軍閥的統治(三)、北洋軍閥的特點

(一)、北洋軍閥政權的演變(1)袁世凱的竊國和敗亡(1912——1916)(2)1916.6袁世凱倒臺——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是皖系軍閥的興衰時期(3)1920年7月直皖戰爭到1924年10月北京政變,是直系軍閥的興衰時期(4)1924年10月北京政變——1928年6月張作霖退出關外,是北洋軍閥的覆滅時期

(二)、直奉軍閥的統治

(1)出賣國家權益(2)窮兵黷武,年年混戰(3)瘋狂鎮壓革命和進步勢力(三)、北洋軍閥的特點

第一,封建軍閥所以命名為“軍閥”,就因為他們擁有一支為自己爭權奪利而服務的軍隊。第二,封建軍閥所以命名為“軍閥”,還因為他們各有一塊可以任意宰割和統治的地盤。第三,中國近代封建軍閥大都是帝國主義在中國進行統治的工具。返回七、北伐戰爭和工農運動的深入發展

(一)、北洋戰爭的勝利進軍(二)、工農運動的深入發展

①漢口、九江收回英租界的鬥爭

②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③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村大革命

(一)、北洋戰爭的勝利進軍(1)北伐戰爭前的國內形勢

(2)經過

(3)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二)、工農運動的深入發展(1)漢口、九江收回英租界

(2)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3)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村大革命

思考題

簡述北伐戰爭的經過,並分析北伐迅速取得勝利的原因。

返回八、國民革命的失敗

(一)、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二)、蔣介石叛變革命(三)、武漢政府走向反動和七一五政變(四)、陳獨秀右傾錯誤的發展和中共五大(五)、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及經驗教訓

(一)、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

(1)武力干涉:炮擊武漢、萬縣慘案、進兵上海、

南京慘案

(2)分化拉攏

(二)、蔣介石叛變革命1、轉向反動

2、策劃政變(三)、武漢政府走向

反動和七一五政變

1、武漢政府前期

2、5月中旬以後武漢革命政府轉向反動

3、武漢政府右轉

4、七·一五事變(四)、陳獨秀右傾錯誤的

發展和中共五大

陳獨秀右傾錯誤,可以歸結為放棄無產階級,共產黨對國民革命的領導權

中共五大

(五)、國民革命

失敗的原因及經驗教訓原因意義經驗教訓思考題

試分析總結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返回基本線索一、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確立和新軍閥之間的混戰

二、“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闢三、第三種政治勢力四、日本侵華與抗日民主運動的興起

五、“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國策六、革命根據地的發展王明的左傾錯誤及糾正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返回

基本線索: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軍閥確立並加強了它在中國的反動統治。這一時期中,國民黨反動政府在政治上實行專制統治;經濟上殘酷壓榨,形成了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在全國的襲斷地位;軍事上和文化上,對根據地和革命文化進行反革命“圍剿”,造成了極端反動的封建,買辦法西斯的統治。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創建了工農紅軍,開闢了農村根據地,使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發展道路,克服了黨內左傾錯誤,特別是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促成了中國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全國規模的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合作。日本帝國主義武侵略中國,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興起,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27年8月—1931年9月第二階段:1931年9月—1935年12月第三階段:1935年12月—1937年7月返回

一、國民黨在全國反動統治

的確立和新軍閥之間的混戰

(一)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的建立

(二)國民黨政權初期的內外政策(三)國民黨政權的性質及特點(四)國民黨軍閥之間的混戰(一)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的建立1.寧漢合流2.二次北伐3.東北易幟(二)國民黨政權初期的內外政策

1.對內

(1)後行“清黨”,鎮壓革命(2)以“訓政”之名,行一黨專政之實(3)維護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2.對外——親帝反蘇親帝:①與日美勾結

②寧寧的處理

③濟案的處理

④改訂新約反蘇:①1927年12月13日,蔣介石提出“對俄絕交”的主張,第二天南京政府發佈對蘇聯斷絕邦交令。②中東路事件

(三)國民黨政權的性質及特點

國民黨新軍閥與北洋軍閥一樣,仍然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但國民黨新軍閥統治又有著同舊軍閥不同的特點:

①蔣介石打著三民主義的招牌,有一個曾經是革命的國民黨作幌子,帶有極大的欺騙性。

②有一個政黨形式為組織的反革命工具,擁有表面上統一的全國政權,擁有龐大的反革命軍隊和全國系統的特務組織,帶有更大的兇殘性。

③同時得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具有更大的買辦性。

④它用政治體制和軍事掠奪的手段,逐步形成了買辦的、封建的、軍事的、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作為這個統治的經濟基礎。

(四)國民黨軍閥之間的混戰

原因:①“從民國元年以來,相互著進行著繼續不斷的戰爭”,“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兩種。即地主方的農業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的分裂剝削政策。”

②具體原因——地盤分配上有矛盾,軍隊編遣上有矛盾。經過:1929年3月—10月蔣桂戰爭1929年10月—11月蔣馮戰爭1929年11月—12月第二次蔣桂戰爭,與此同時,蔣唐戰爭1930年5月—10月,中原大戰影響:①歷時近半年的中原大戰,給人民造成極大災難,死壯丁30萬,傷者無數,財產損失更無法算計。

②軍閥混戰使各派軍閥間的力量對比發生很大變化。蔣依靠英美帝國主義和江浙財閥的支持,利用反蔣各派的矛盾,使用金錢收買,分化瓦解的政治策略,打敗了所有同他相抗的對手,在整個國民黨勢力中,取得了顯然的優勢。

③白色政權之間的分裂和戰爭給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可乘之機。在打敗國民黨內各派對手後,從1930年底開始,蔣便以重兵向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發動進攻。思考題

1.從國民黨政權的內外政策說明它的階級性質。2.試述國民黨軍閥混戰的原因、簡要情況和結果。

返回二、“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闢

(一)、八七會議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

(二)、各地武裝起義

(三)、全國革命根據地的開闢(四)、“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

(五)、反對黨內錯誤傾向的鬥爭和中共六大

(六)、紅軍反圍剿戰爭和土地革命

(一)、八七會議確定土地革命

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內容:

(1)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成立了新的黨中央領導機構。

(2)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二)、各地武裝起義(1)南昌起義

(2)秋收起義(3)廣州起義

(4)平江起義

(三)、全國革命根據地的開闢(1)井岡山(湘贛)根據地

(2)贛南閩西根據地(中央根據地)

(3)湘鄂贛根據地

(4)閩浙贛區

(5)鄂豫皖區

(四)、“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

(五)、反對黨內錯誤

傾向的鬥爭和中共六大(1)瞿秋白的左傾盲動主義(2)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

(六)、紅軍反圍剿戰爭和土地革命從1930年底到1931年9月,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連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革命圍剿,紅軍取得了三次反剿戰爭的勝利,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

根據地開展了土地革命,調動了廣大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取得了農民的廣泛支持:關於沒收土地對象問題:1928年12月《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1929年4月《興國土地法》對此作了修正,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

返回三、第三種政治勢力

(一)、第三黨(二)、改組派(三)、人權派(四)、鄉建派

(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思考題

簡述第三黨、改組派、人權派和中國託派的政治主張。

返回四、日本侵華與

抗日民主運動的興起

(一)、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二)、主要矛盾的變化和抗日民主運動的興起

(一)、日本對中國的侵略1.九一八事變

2.一二八事變3.偽滿州國

4.侵佔熱河5.華北事變(二)、主要矛盾的變化和

抗日民主運動的興起1.中日矛盾上升中日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第一,九一八事變標誌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政策的根本轉變,即以武力滅亡中國階段的開始。從此,中日兩國間開始了長達十五年之久的戰爭。第二,九一八事變,日本大規模武裝侵略和獨佔中國的政策,打破了列強共管中國的均勢,使中日民族矛盾大大超過了中國同其他列強的矛盾,成為中外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第三,九一八事變,使中國國內階級矛盾發生變化,全國各階層民眾紛紛覺醒,抗日民主運動興起。

2.抗日民主運動

(1)東北人民的抗日鬥爭

(2)國統區各界抗日民主運動

(3)國民黨軍隊的分化和局部抵抗

思考題

試述九一八事變及一二八事變後國內政治形勢和階級關係的變化。返回五、“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國策

(一)對外不抵抗政策(二)安內1.集中主要力量進攻紅軍:第四次圍剿2.“也要消滅一般違抗中央的叛逆軍閥”,鎮壓抗日民主運動思考題

1.試論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國策。2.國民黨是怎樣加強法西斯統治的。

返回六、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王明的左傾錯誤及糾正

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王明左傾錯誤和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遵義會議的召開和長征的勝利南方三年遊擊戰爭(一)、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

粉碎國民黨三次圍剿後,紅軍和根據地在32、33年得到了發展:

①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的成立

②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和紅軍的發展

③土地革命的深入——查田運動

④根據地經濟建設(二)、王明左傾錯誤

和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

《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7部分28段:“主要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共產主義運動中和我們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曾使中國革命幾乎陷於絕境。”(三)、遵義會議的召開和長征的勝利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開始長征時約八萬人左右,突破四道封鎖線後減至三萬餘人。1935年1月,紅軍突破烏江天險,乘勝攻佔了黑方北重鎮遵義。在這裏,部隊進行了休整。中共中央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長征

(1)紅七軍團北上抗日(2)紅六軍團西征(3)中央紅軍長征(四)、南方三年的遊擊戰爭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留下約三萬紅軍在中央根據地堅持鬥爭。成立了以項英為首的中共中央分局(東南分局)和中央軍區,同時成立了以陳毅為主任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辦事處,繼續領導留在南方各根據地的紅軍和遊擊隊堅持鬥爭。項英、陳毅、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粟裕、方方、傅秋濤等領導的遊擊隊,和廣大群眾相結合,在八省十四個地區堅持了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思考題

論述王明“左”傾錯誤的表現及其對革命的危害。論遵義會議及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紅軍長征是怎樣取得勝利的,它的偉大意義是什麼?

返回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一)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的確定(二)西安事變(三)華北事變後國民黨對日政策的變化(一)中共抗日民族統一

戰線策略方針的確定

第一階段:從九一八事變到《八一宣言》發表之前,是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思想的萌芽、探索階段。第二階段:從《八一宣言》發表到1936年五五通電,這一階段,我黨的鬥爭策略是“反蔣抗日”。第三階段:從1936年五五通電到這一階段的主要方針,是“逼蔣抗日”鬥爭的中心口號,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二)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中國時局轉換的樞紐”(毛澤東)“中國歷史上轉變的關鍵”(周恩來)。蔣介石被迫放棄剿共內戰的政策,實行聯共抗戰的政策。與此同時,先後致電各地方實力派共同協商政治解決。在事變十分嚴重的緊爭關頭,”張學良果斷決定立即放蔣,並說服了楊虎城將軍,這就為和平解決事變跨出了決定性一步。張學良不僅決定立即放蔣,還親自送蔣回南京,這“有利於最終實現事變的和平解決”。張學良被扣後,不計較個人身處逆境,以民族利益為重,對楊虎城和東北軍將領進行勸解,使可能爆發的戰爭得以制止。思考題

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是怎樣形成的?華北事變後國民黨政府對日政策有些什麼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西安事變及和平解決的經過和意義。為什麼說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表明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初步形成。返回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二、國民黨正面戰場三、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1)四、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2)五、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3)第四章抗日戰爭返回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一)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三)抗日戰爭的領導權問題概況1.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地位(1)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和以前進行的反侵略戰爭相比,不但規律大、時間久,而且取得了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扭轉了屢戰屢敗的戰局。(2)抗日戰爭鍛煉和壯大了人民革命力量,抗戰結束時已經有19個解放區,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億多,黨的隊伍一百二十萬,軍隊120萬,民兵220萬,經過二次國內戰爭和八年抗戰,黨積累了豐實的經驗,已能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把握中國革命的規律,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比較完整地建立了起來,同時,共產黨以外的革命民主力量也得到了發展,為人民革命在全國勝利奠定了基礎。(3)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鬥爭取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中國人民也為戰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貢獻。2.抗日戰爭時期的上限(1)“七七”事變說(2)“九一八”事變說(3)“抗日戰爭”始於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時期始於七七事變說3.抗日戰爭的發展階段從戰爭進程可分四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戰略相持階段前期(1938年11月——1941年11月)後期(1941年12月——1943年底)戰略反攻階段(1944年初至1945年8月)從中共力量發展:1937年7月——1940年12月上升。1941年1月——1942年12月下降。1943年1月——1945年8月再上升

(一)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宛平號盧溝橋製造事端,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駐守蘆溝橋附近的29軍(宋哲元)37師(馮治安)何基灃旅吉星文團奮起抵抗。(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它同第一次國共合作相比,同歐洲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相比,都有很大的區別,具有自己的特點。第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具有廣泛的階級基礎。第二,沒有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沒有共同綱領的合作。第三,有政權,有軍隊的合作。第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存在著兩條不同的抗戰指導路線,即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和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分歧的焦點是如何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的問題,鬥爭的實質是抗戰的領導權問題,鬥爭的結局將得到兩個不同的前途。3.抗日戰爭的領導權問題

抗日領導權,主要是指政治領導,即提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並對推行這些主張起模範作用,影響了推動其他黨派接受這些主張;在結盟合作時,要獨立自主,不能讓資產階級吃掉。思考題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及其重大意義。返回二、國民黨正面戰場

(一)戰略防禦階段(1937.7—1938.10)(二)戰略相持階段(1938.11—1943.12)(三)戰略反攻階段(1943.12——1945.8)(一)戰略防禦階段

(1937年7月——1938年10月)(1)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2)國民黨的持久消耗戰略抗戰初期的正面戰場(二)戰略相持階段

(1938年11月——1943年底)(1)國民黨政策重點的轉變(2)積極反共

①製造反共磨擦事件

②第一次反共高潮

③皖南事變

④第三次反共高潮(3)消極抗戰(4)國民黨統治日趨反動腐朽(三)戰略反攻階段:

(1943年底——1945年8月)豫湘桂戰役緬北滇西會戰豫西鄂北會戰

思考題

正面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返回三、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1)

(一)中共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敵後根據地的開闢(1937.7—1938.10)1、全面抗戰路線2、中國共產黨軍事戰略的轉變和敵後根據地的開闢3、中共持久抗戰戰略4、六屆六中全會思考題

為什麼中國的抗戰是持久戰?中共進行持久戰的戰略戰術原則是什麼?

返回四、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2)

(一)中共堅持團結抗戰的鬥爭

(1938年11月——1940年2月,鞏固擴大階段)1.中共堅持團結抗戰的鬥爭。2.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科學體系的形成。3.解放區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思考題

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主要內容。中共在抗日戰爭中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分裂妥協的主張是什麼?返回五、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3)

(三)解放區克服嚴重困難的鬥爭

(1941年1月——1942年12月)1.解放區嚴重困難的出現2.共產黨克服困難的十大政策3.反“掃蕩”鬥爭1.解放區嚴重困難的出現

1941年——1942年,抗日根據地處於嚴重困難的時期。解放區面積縮小,華北解放區面積縮小1/6。解放區人口減少,全國由1億降到5000萬以下,華北由4000萬降到2500萬。八路軍由40萬減到30萬,新四軍由13萬減到1萬。抗日的隊伍裏,曾經弄到沒有衣穿,沒有鹽吃、沒有被蓋,軍民不得不以草葉樹根充饑的地步。2.共產黨克服困難的十大政策

整風運動生產運動三三制精兵減政減租減息3.反“掃蕩”鬥爭

八路軍:1941年——1942年,戰鬥34956次,斃傷日偽國201911人,俘虜49655人,投誠9073人。新四軍:戰鬥5300多次,斃傷66000人。思考題

評述整風運動。返回一、抗日戰爭向國內戰爭的過渡二、戰略防禦階段(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三、戰略反攻階段(1947年7月—1948年8月)四、戰爭決戰和新中國成立(48.9­-49.10)第五章解放戰爭時期返回

一、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