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课件_第1页
中国通史课件_第2页
中国通史课件_第3页
中国通史课件_第4页
中国通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的起源一、古史傳說與疑古思潮

二、考古所見中華文明起源

三、面紗中的夏代文化

一、古史傳說與疑古思潮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①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②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①打破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②打破地域向來一統的觀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④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

顧頡剛先生(1893-1980)從信古到疑古古史傳說與疑古思潮從疑古到釋古疑古派:“東周以上無信史”王國維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證明《史記·殷本紀》記載的確切,向“東周以上無信史”提出挑戰。隨著一些被疑古派判為偽書的《尉繚子》、《六韜》在西漢墓出土,對疑古派產生致命打擊。古史傳說與疑古思潮從疑古到釋古李學勤著二、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1、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譜系

2、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系

3、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新認識

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距今年代千年文化分期華北地區華南地區周口店系統匼河系統西南東南2000舊石器早期小長梁西侯度元謀1000500周口店藍田觀音洞和縣龍潭洞100匼河50中期許家窯丁村岩灰洞東海大賢莊15晚期峙峪、虎頭梁下川富林、穿洞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元謀人上、中門齒北京人頭蓋骨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周口店文化石錘觀音洞文化砍砸器舊石器時代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系新石器時代的石磨與石耜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蘇秉琦中國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理論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系蘇秉琦著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系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陽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六大區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徵和發展道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系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燕遼文化區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燕遼文化區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紅山文化陶裸體女像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燕遼文化區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紅山文化玉發箍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紅山文化玉龍燕遼文化區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山東文化區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玉鏟大汶口文化彩陶壺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山東文化區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龍山文化黑陶盒、雙耳單耳杯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龍山文化蛋殼黑陶杯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文化區磁山文化——仰紹文化——中原龍山文化仰紹文化的小口尖底陶瓶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仰紹文化紅陶釜、灶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江浙文化區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菘澤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骨耜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河姆渡文化陶豬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河姆渡文化豬紋缽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江浙文化區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菘澤文化——良渚文化菘澤文化的陶壺和玉琀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江浙文化區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菘澤文化——良渚文化琮圓方相套的形狀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觀念的體現,因此琮是天地貫通的象徵,也是貫通天地的一項手段或法器。良渚文化玉獸面紋琮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良渚文化玉獸面紋琮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長江中游文化區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溪文化彩陶碗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長江中游文化區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屈家嶺文化彩陶蛋殼杯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甘青文化區仰紹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窯彩陶漩渦紋尖底瓶馬家窯彩陶漩渦紋瓶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甘青文化區仰紹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齊家文化雙耳陶罐齊家文化刻劃紋兩聯罐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新認識外來說——本土說對彩陶文化的認識考古所見中華文明的起源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新認識一元論——多元論王國維—傅斯年—蒙文通—徐旭生中原中心說——滿天星鬥、向心的花瓣結構、多元一體參考論著:蘇秉琦:《中華文明起源新探》,三聯書店,1999年。嚴文明:《中國史前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史前考古論集》,科學出版社,1998年。

三、面紗中的夏代文化東漢武梁祠畫像石夏禹關於夏代文化的文獻和傳說南宋大禹像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耒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

——《莊子·天下》面紗中的夏代文化關於夏代文化的文獻和傳說徐旭生先生與二裏頭文化的發現徐旭生著梁思永:後崗三疊層仰紹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面紗中的夏代文化嵌綠松石饕餮紋牌飾玉七孔刀玉璋面紗中的夏代文化鴨形陶器面紗中的夏代文化二裏頭文化銅爵面紗中的夏代文化二裏頭宮殿基址群發掘現場面紗中的夏代文化二裏頭宮殿基址復原圖河南龍山文化二裏頭文化二裏岡早商文化面紗中的夏代文化鄭光序:河南龍山文化、二裏頭文化和河南二裏岡商文化之間緊相銜接,以至於我們可以這樣說,今後已不可能再發現一個新的考古文化穿插在三者之間。1931年,梁思永:後崗三疊層仰紹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1959年,鄒衡:南王灣文化分期仰韶期—龍山期—二裏頭期—早商期面紗中的夏代文化關於二裏頭文化四期的爭論1、一期是夏文化,二期以後是商文化。2、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是商文化。3、一至三期是夏文化,四期是商文化。4、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一期二期三期二裏頭文化四期面紗中的夏代文化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夏文化研究的推進二裏頭文化分期與夏商文化界限專題研究結論:二裏頭文化四期劃分是正確的,二裏頭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面紗中的夏代文化對夏代文字的期待二裏頭蔔骨二裏頭陶器刻劃符號面紗中的夏代文化二裏頭遺址考古的最新進展夯土基址面紗中的夏代文化車轍遺跡綠松石廢料坑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商代青銅文化商朝(西元前16世紀——西元前11世紀),共傳17世、三十王,歷時六百年左右。在商朝,早期華夏文明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是中國青銅時代的巔峰,其主要代表是青銅文化和甲骨文。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商代青銅文化《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尚書序》:“自契至成湯八遷。”張衡《西京賦》:“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古本《竹書紀年》:“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從成湯滅夏到盤庚遷殷以前稱為商朝的前期,約二百餘年。盤庚遷殷後,商朝各方面獲得大發展,武丁在位的五十多年,是商朝最強盛的時期。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殷墟出土陶排水管殷墟武官村大墓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商代青銅文化仰紹文化的後期,即大約在西元前3500年以後的一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銅,並且已會製造簡單的小件銅器。現已知道的最早的青銅器物,是1975年在甘肅東鄉縣林家的甘肅仰紹文化馬家窯類型遺址中出土的一件西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刀。到了商代,青銅器冶鑄工藝高度發展,商代晚期即殷墟時期,已經出現特別巨大或精細的器物,技術水準和藝術水準都很高。西周晚期,事實上是青銅器走向衰落的時期。

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四羊方尊虎食人卣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商代青銅文化《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青銅時代最大的特徵,在於青銅的使用是與祭祀和戰爭分離不開的。換言之,青銅便是政治的權力。

——張光直禺方鼎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商代青銅文化《左傳·宣公三年》:“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墨子·耕柱》:“九鼎既成,遷於三國。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問鼎”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二裏岡出土饕餮乳釘紋方鼎大禾人面方鼎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饕餮紋鼎司母辛方鼎司母戊鼎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商代青銅文化司母戊鼎,1939年安陽武官村出土,高133釐米,重833千克,是中國目前發現最重的青銅器。據估計,鑄造這樣大型青銅器,需300多人同時工作。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商代青銅文化青銅器多動物紋樣,古代以動物紋樣為主的藝術實在是通天階級的一個必要的政治手段,它在政治權力之獲得與鞏固上所起的作用,是可以與戰車、戈戟、刑法等等統治工具相比的。古代王朝之佔有九鼎便是通天手段獨佔的象徵。青銅器不是宮廷中的奢侈品、點綴品,而是政治權利鬥爭上的必要手段。鑄鼎象物是通天工具的製作,那麼對鑄鼎原料即銅錫礦的掌握,也便是從基本上對通天工具的掌握。三代王都屢遷的目的是對銅礦和錫礦的追求。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

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豕尊司母辛觥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婦好墓發掘現場和復原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後期統治者因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被發現。在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發現的有10多萬片甲骨,其中有更多的是占卜後沒有刻上字的甲骨片。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商代甲骨文王懿榮甲骨四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或禮堂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號鼎堂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甲骨文已經是成系統的成熟文字,字形結構複雜、語法完備,目前所見甲骨文有4000字左右,已經確認的不到三分之一。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商代甲骨文商代占卜用龜的腹甲、背甲或牛的肩胛骨,有時也用羊、豬、鹿等的肩胛骨。甲骨在供占卜前要經過加工修治。

1、把血肉除淨2、鋸削磨平3、鑽鑿

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龜甲刻辭與灼後的蔔兆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一條完整的卜辭,包含有敘辭、命辭、占辭、驗辭四部分。

“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甲骨文合集》137“癸醜蔔,爭,貞旬無禍?王占曰:有祟有夢。甲寅允有來艱,左告曰:又亡芻自益,十人又二”。敘辭:癸醜蔔,爭命辭:貞旬無禍占辭:王占曰:有祟有夢驗辭:甲寅允有來艱,左告曰:又亡芻自益,十人又二商代甲骨文在占卜中,占辭是最重要的環節,決定一次占卜的吉凶。吉則可行,凶則不可行,因此作占辭的人,實際上就掌握著事情的決定權。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商代甲骨文從所發現的10多萬片甲骨文的內容看,有兩個特點:一是占卜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商王凡做任何事,都要經過占卜,以取得上天神的應允和指示。二是占卜時神在龜甲或骨上的指示,是吉是凶,是否可行,要由商王來做判斷。

因此,商代的王,是全國一位最高宗教領袖。占卜內容被選出來,刻在甲骨上的用意,目的是為了顯示占卜這種行為的正確性和神聖性,藉以加強王權。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西周禮樂文明西周(西元前1046—西元前771年),占了周朝歷史的三分之一。這一時期全國大小諸侯都向王朝負擔一定義務,周朝維持著統一的局面。由於周王居於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稱西周。周人興起——武王伐紂——周公東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與穆王遊行——國人起義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西周覆滅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朝歌的摘心臺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西周禮樂文明利簋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內底有銘4行33字,記周武王征商,日在甲子,清晨歲星當頭。這與《尚書》、《淮南子》等文獻合。經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確定BC1046年為武王克商之年。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西周禮樂文明周人有效控制被征服人口的方法之一,則是把商人遷移到周人直接控制的地區。

史牆盤“微史刺且來見武王,武王則令周公舍□,於周卑處”。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西周地圖羌嚴允鬼方淮夷宗周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西周禮樂文明宗法制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利用血緣關係對族人進行管理的基本原則,其主要內容是嫡長子繼承制。商代已有嫡長繼承的雛形。西周時期,宗法發展成為系統制度。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袮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後也。宗其繼別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

——《禮記·大傳》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左傳·桓公二年》:“古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

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西周禮樂文明封建制《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武王幼弟康叔封衛周公長子伯禽封魯成王弟叔虞封唐(晉)同姓貴族召公奭封燕周姻親師尚父封齊商貴族微子啟封宋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大盂鼎及其銘文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西周的分封並不只是周人殖民隊伍分別佔有一片東方的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編組,每一個封君受封的不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領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國,因其與原居民的揉合,而成為地緣性的政治單位,遂逐漸演變為春秋的列國制度。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為了軍事與政治的目的,頗不必用經濟發展的理論當作歷史演化過程中必經的一環。

——許倬雲《西周史》

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許倬雲著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名稱經濟及社會形態名詞現代的“封建”郡縣(制)分封人民、土地,建立國家政治名詞古代的“封建”相對的概念含義性質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古今“封建”概念之差異西周禮樂文明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西周禮樂文明周公制禮作樂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五禮聘禮朝禮饗禮射禮祭禮喪禮婚禮冠禮八禮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西周禮樂文明在各種典禮、儀式中,不同社會地位的參與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嚴格的具體行為規範。通過這些行為規範區別尊卑、親疏、貴賤、賢愚等社會範疇,是周代禮制的基本精神。禮儀的系統化與制度化,一方面意味著一個統治階層的權力已由使用武力作強制性的統治,逐步演變到以合法的地位的象徵。另一方面,規整的禮儀也代表統治階層內部秩序的固定,使成員間的權利與義務有明白可知的規律可以遵循,減少了內部競爭與衝突,增加了統治階層本身的穩定性。

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克镈雲紋鐃梁其鐘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對商、周關係的新認識《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裏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夷與商屬於東系,夏與周屬於西系”。

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對商、周關係的新認識張光直《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三種文化儘管有若干地域、時代與種族的區分,但是歸根到底是大同小異,都屬於中國中原地區的文化。

文明還是產生在中原地區,如何理解這樣的現象?青銅文化與禮樂文明西周考古的新收穫2003年,陝西扶風縣李家村發掘一處西周鑄銅作坊遺址,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陶範,其年代跨越了整個西周時期。2003年,陝西眉縣楊家村,5位農民在村北坡取土時發現了青銅器窖藏,共出土青銅器27件且均有銘文,銘文總字數達4048字。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變動春秋(BC770—BC476),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魯史《春秋》記錄了這一階段的歷史而得名。

戰國(BC475—BC221),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前人稱之為戰國。把“戰國”作為時代名稱,開始於西漢末年劉向彙編的《戰國策》。

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變動王夫之:《讀通鑒論·敘論四》“古今一大變革之會”。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三《週末風俗》“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絕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於一百三十三年之間”。經濟:廢井田

西周井田制下,井田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小塊私田由每戶農民耕種,收穫歸己,公田則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歸國家或貴族。經濟:廢井田

齊國“相地而衰征”、晉國“作爰田”、魯宣公十五年(BC594)“初稅畝”。一般認為,“初稅畝”標誌著魯國正式廢除公田、私田之分,向一切田畝徵收實物稅。

“維莠(野草)驕驕”、”維莠桀桀”。

——《詩經·齊風·甫田》“今以眾地者,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

——《呂氏春秋·審分》經濟:廢井田

春秋金鐔金首鐵劍春秋銅柄鐵劍戰國鐵雙鐮範經濟:廢井田

戰國時代,各國都已經有重要的冶鐵手工業地點。到戰國中期,北起遼寧、南到廣東、東自山東、西到四川陝西,都已廣泛使用鐵器,鐵農具佔據主導地位。長江下游地區仍以青銅農具為多。經濟:廢井田

《呂氏春秋》中《上農》、《任地》、《辨土》、《審時》四篇,是戰國末年農學的代表著作。《呂氏春秋》:“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損,一人治之,十人食之”。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春秋:王權衰微、大國爭霸王權衰微: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越王勾踐

吳王闔閭

楚莊王晉文公齊桓公楚莊王秦穆公

晉文公宋襄公

齊桓公春秋五霸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車左中禦戎右防護裝備:甲胄、盾牌進攻裝備:遠射(弓)格鬥(戈、矛、鉞、斧、戟)衛體(劍、刀、匕首)戰國青銅胄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西周青銅戈西周青銅戟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吳王夫差銅矛越王勾踐劍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春秋時代戰爭特點:規模小、時間短、講究禮節、程式《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宋〕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陣,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陣。”陣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燕齊趙魏秦韓楚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戰國時代,政治和戰爭的目的從爭霸轉而成為兼併。戰爭的慘烈程度大大增加。由步騎兵的野戰包圍戰代替了車陣作戰。春秋時代戰爭“文質彬彬”的色彩蕩然無存。“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孟子·離婁上》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西漢弩機戰國弩臂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組建騎兵。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戰國漆盾戰國皮甲胄戰國青銅戟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獻公21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6萬惠文王7年,與魏戰,斬首8萬惠文王后元11年,敗韓岸門,斬首萬武王4年,拔韓宜陽,斬首6萬昭襄王14年,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24萬昭襄王33年,破魏,斬首15萬昭襄王43年,白起攻韓,斬首5萬昭襄王47年,白起破趙於長平,坑降卒40餘萬昭襄王50年,攻三晉,斬首6千,晉軍走死河中2萬王政2年,攻卷,斬首3萬王政13年,攻趙,斬首10萬政治和軍事:爭霸→兼併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專制官僚世卿世祿——俸祿世卿世祿制度:在周王國和各諸侯國內,世襲的卿大夫按照聲望和資歷來擔任官職,並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俸祿制度:《荀子·議兵》:“傭徒鬻賣之道。”《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主賣官爵,臣賣智力。”

《韓非子·顯學》:“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專制官僚璽符制度公文用璽、發兵用符、出使用節杜虎符秦新郪虎符:“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專制官僚璽符制度鄂君啟節王命龍節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專制官僚戶籍制度《商君書·境內》:“國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匿敖童,及占癃不審,典、老贖耐。百姓不當老,至老不用請,敢為詐偽者,貲二甲;典、老弗告,貲各一甲;伍人,戶一盾,皆遷之。傅律。”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專制官僚上計考課制度《荀子·王霸》:“歲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當則可,不當則廢。”《商君書·去強》:“強國知十三數:竟內倉口之數,壯男壯女之數,老弱之數,官士之數,以言說取食者之數,利民之數,馬牛芻槀之數。不知國十三數,地雖利,民雖眾,國愈弱至削。”《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五者企至,必有大賞。五失:誇以迣,貴以泰,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賤士而貴貨貝。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專制官僚郡縣制的建立縣出現於春秋初期,原是國君直接統治的領邑,它和國君分賞給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春秋末年,晉出現了郡,設於地廣人稀的邊地,面積比縣大,地位比縣低。《左傳·哀公二年》“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縣所不同於卿大夫封邑的,就是縣內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組織和軍事組織,特別是有征賦的制度,一方面便利了國君的集中統治,一方面又加強了邊防。戰國時郡的設置僅限於各國邊地,縣的設置則很普遍。它們取代了過去貴族的封邑。

社會:世襲→流動春秋:“士之子恒為士”,“農之子恒為農”戰國:“士、農、工、商”四民社會自是以後,天下爭於戰國,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後推讓。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萬,而貧者或不厭糟糠;有國強者或並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

——《史記·

平准書》社會:世襲→流動彩繪出行圖漆奩彩繪透雕漆座屏學術:貴族→民間孔子在孔子(BC551-BC449)以前,教育是貴族的專利。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孔子:有教無類為教育、學術平民化之開端。士卿大夫諸侯天子學術:貴族→民間戰國“士”階層之崛起西周春秋等級秩序戰國時期的士,已與出身無關,可能來自貴族,也可能起於微賤,其共同的身份標誌是知識、智慧和才能,士成為知識份子的代稱。是當時社會上最活躍的一個階層。戰國時代,遊說和從師是士進入仕途的兩個主要途徑。戰國中期以後,各國有權勢的大臣多養士為食客。學術:貴族→民間百家爭鳴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陰陽家、農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漢書·

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學術:貴族→民間儒孟子仁政論性善論荀子性惡論禮法並重德主刑輔墨墨子兼愛與非攻尚賢道老子辯證法無為和以退為進莊子相對主義消極自由的人生觀名名家邏輯問題:合同異離堅白白馬非馬學術:貴族→民間結論春秋、戰國之際,是“古今一大變革之會”,從此廢去了以禮制為核心的貴族統治,開始了走向秦漢以後“大一統”的歷史進程。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專制君主官僚制國家的萌芽時期。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變動童書業《春秋史》一、“虎狼之秦”:法家思想與秦軍國主義發展特色綜合國力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全部可以動用的物質力量的總和。國家能力是指國家實現自己意志的能力。國力強的國家不一定國家能力也強。國家能力強弱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秦國社會具有濃厚的軍事化色彩。秦國專制君權較早就發展出了相當高的政治控制和社會動員能力。“虎狼之秦”:法家思想與秦軍國主義發展特色《戰國策·韓策一》:“夫秦卒之與山東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法家之士多出於三晉,而其功顯於秦,則法家固西北民族之精神,入中夏與三代文物相漸漬,遂獨成一家之說。”

——蒙文通《法家流變考》“虎狼之秦”:法家思想與秦軍國主義發展特色秦孝公商鞅變法與軍功爵制軍爵塑造新社會《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虎狼之秦”:法家思想與秦軍國主義發展特色《吳子·料敵》:“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戰國策·魏策三》:“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

“虎狼之秦”:法家思想與秦軍國主義發展特色《商君書·畫策》:“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則民用矣。凡戰者,民之所惡也,能使民樂戰者王。強國之民,父遺其子、兄遺其弟、妻遺其夫皆曰:不得,無返。”

《商君書·賞刑》:“是故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韓非子·五蠹》:“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

“虎狼之秦”:法家思想與秦軍國主義發展特色秦兵馬俑一號坑“虎狼之秦”:法家思想與秦軍國主義發展特色秦兵馬俑一號坑“虎狼之秦”:法家思想與秦軍國主義發展特色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將軍俑和青銅劍“虎狼之秦”:法家思想與秦軍國主義發展特色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出土青銅簇——標準化的產品“虎狼之秦”:法家思想與秦軍國主義發展特色閻步克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二、“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的統一事業李白《古風》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穀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邪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鬛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的統一事業《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為人,蜂准,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太平禦覽》卷八六《皇王部》:“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長八尺六寸、大七圍,手握兵執矢,名祖龍。”

贏政於BC246年即王位,年13歲。

“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的統一事業BC221年,當秦王政在位的第二十六年,也就是他三十九歲那一年,六國盡滅,完成了統一大業。

“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秦東胡匈奴羌秦形勢圖“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的統一事業“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琅邪臺刻石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王初並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為諡,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自今以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資治通鑒》卷七《秦紀二》生前死後永樂、乾隆、光緒年號則天大聖皇帝尊號漢武帝、魏孝文帝、隋煬帝諡號漢高祖、唐高祖、唐太宗廟號“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的統一事業中國古代對皇帝的幾種稱謂:三、“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在這幅員和組織都是空前的大帝國裏,怎樣永久維持皇室的統治權力,這是始皇滅六國後面對的空前大問題。《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漢書·刑法志》:“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服虔曰:“縣,稱也。石,百二十斤也。始皇省讀文書,日以百二十斤為程。”

“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複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八年嶧山刻辭:“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廢分封、行郡縣“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確立中央、地方制度中央的三公和諸卿制度地方的郡縣二級制度奠定了秦以後中國古代王朝統治的基本模式。秦文官俑“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嚴格的戶籍制度和法律制度始皇三十一年(BC216)“使黔首自實田”。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軍事制度陽陵虎符“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秦始皇兵馬俑三號坑“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三號坑車馬房三號坑南廂房“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將軍俑“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軍吏與士兵俑“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終始五德”說初,齊威、宣之時,鄒衍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始皇並天下,齊人奏之。始皇採用其說,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從所不勝,為水德。始改年,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節旗皆尚黑,數以六為紀。

——《資治通鑒》卷七《秦紀二》五德相克火、水、土、木、金五德相生水、木、火、土、金“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皇權的加強和神化,郡縣制的全面推行,體現專制皇權的官僚機構和各種制度的建立,法律的完備和統一,皇帝對軍隊控制的加強等等,這些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主要內容。

《史記·秦始皇本紀》:“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漢書》卷五二《賈山傳》陝西富縣秦直道遺跡“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統一度量衡秦權“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秦詔陶量秦兩詔青銅橢量“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秦半兩及錢範秦小篆瓦當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一統帝制之創建柳宗元《封建論》:“秦有天下,……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失在於政,不在於制,秦事然也”。

四、“天下苦秦”:秦國的暴政和速亡《史記·秦始皇本紀》:“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奇器珍怪徙滿塚中。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天下苦秦”:秦國的暴政和速亡秦始皇陵“天下苦秦”:秦國的暴政和速亡石鎧甲坑及鎧甲復原“天下苦秦”:秦國的暴政和速亡百戲俑及發掘現場“天下苦秦”:秦國的暴政和速亡七號坑銅水禽發掘現場與銅仙鶴“天下苦秦”:秦國的暴政和速亡二號坑的彩繪俑“天下苦秦”:秦國的暴政和速亡秦公一號墓“天下苦秦”:秦國的暴政和速亡當時全國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秦朝又推行嚴刑峻法,把數十萬人民變成國家的囚徒。

秦之時,高為臺榭,大為苑囿,遠為馳道,鑄金人,發適戍。入芻稿,頭會箕賦,輸於少府。丁壯丈夫,西至臨洮、狄道,東至會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飛狐、陽原。道路死人以溝量。

——《淮南子·

汜論訓》“天下苦秦”:秦國的暴政和速亡至於始皇,遂並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內愁怨,遂用潰畔。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

——《漢書》卷二四下《食貨志》一、漢初王國問題及其解決楚漢戰爭與西漢初年的分封武涉:“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蒯通:“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韓王韓信趙王張敖楚王韓信漢初王國問題及其解決在韓信、彭越等人的要求、甚至是逼迫下,劉邦分封了七位異姓王。漢初異姓王漢初王國問題及其解決漢初王國問題及其解決秦以郡縣治東方,用秦吏秦法“經緯天下”,移風“濯俗”,結果激起東方社會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現得最激烈,齊人、趙人次之,其間包含著區域文化的差異與衝突。而在劉邦重建帝業的過程中,這種區域文化的差異與衝突又一次顯現出來,且仍以楚、齊、趙三地最為明顯。由此我們看到,在東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戰國時代的文化佈局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劉邦建立漢家帝業,一方面必須“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須尊重東方社會之習俗,特別是楚、齊、趙人之俗。這是歷史對劉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漢初實行郡國並行制的深層背景。郡國並行的本質可能是東西異制,主要意義則是允許或默許東方王國不用漢法,從俗而制。

——陳蘇鎮《漢代政治與〈春秋〉學》子子子子子兄子子弟從父子與劉邦關係劉恒劉友劉恢劉如意劉長劉濞劉肥劉交劉賈王名代淮陽梁趙淮南吳齊楚荊國名漢初王國問題及其解決在減除異姓王的同時,推行郡縣制受阻,便分封同姓王。因功封王——因親封王漢初同姓王漢初王國問題及其解決武帝景帝文帝高後惠帝高祖漢初王國問題及其解決同姓王對皇權的分割地域:全國54個郡,諸侯國佔據39個郡。人口:各諸侯國的人口總數,將近中央直轄地區人口數的一倍。諸侯國內,諸侯王享有很大的自主權。《漢書》卷一下《高帝》:“自置吏,得賦斂。”

“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漢初王國問題及其解決賈誼《治安策》:天下之勢,方病大瘇。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失今不治,必為錮疾,後雖有扁鵲,不能為已。漢文帝: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晁錯《削藩策》: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景帝:削藩與吳楚“七國之亂”。削藩與七國之亂漢初王國問題及其解決漢初諸侯王:“自置吏,得賦斂。”漢景帝五年(BC152)詔:“諸侯王不復制國,天子為置吏。”

漢武帝: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王國問題的解決在一系列的分化、打擊措施下,諸侯惟得衣食租稅,不能參與政事,其中支脈疏遠的人,就和一般富人無異了。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基本解除。漢初王國問題及其解決劉邦雖已稱皇帝,其實仍是項羽式的霸王。此後出現的劉邦消滅異姓王及文景削弱同姓王的過程,既是楚漢之爭的繼續,也是承秦立漢的繼續,這一過程完成之際才是漢家帝業真正建成之時。

陳蘇鎮《漢代政治與〈春秋〉學》

漢初王國問題及其解決西漢二百餘年,以武帝期為界,前後之歷史狀態差異極大。漢初之六十餘年間,其歷史狀態具有相當的獨特性,而此種獨特性,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戰國末年以及秦楚漢間歷史特徵的延伸。後戰國時代、馬上天下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漢初王國問題及其解決極而言之,政治上結束戰國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結束戰國卻是在漢代。只是政治的演變往往有明確的界標,而文化的變遷卻沒有清晰的標誌。

胡寶國《漢唐間史學的發展》二、從無為到全盛漢初的無為而治採用黃老之術、無為而治的原因1、社會經濟凋敝2、吸取秦速亡之教訓3、布衣將相之局從無為到全盛《老子》: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自勝者強。從秦始皇到漢高祖的一個時期的歷史,恰好是道家學說的最好注腳。從無為到全盛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漢初布衣將相之局》:漢初諸臣,惟張良出身最貴,韓相之子也。其次則張蒼,秦禦史。叔孫通,秦待詔博士。次則蕭何,沛主吏掾。曹參,獄掾。任敖,獄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寬,魏騎將。申屠嘉,材官。其餘,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皆白徒。樊噲則屠狗者,周勃則織薄曲、吹簫給喪事者,灌嬰則販繒者,婁敬則輓車者。一時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將相,前此所未有也。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從無為到全盛道莫大於無為,行莫大於謹敬。……秦始皇設刑罰、為車裂之誅以斂奸邪,築長城於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將帥橫行以服外國,蒙恬討亂於外,李斯治法於內。事逾繁而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天下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太眾、刑罰太極故也。 ——陸賈《新語·無為》從無為到全盛使黃老學說成為漢初指導思想的是曹參

〔曹〕參之相齊,……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參代〔蕭〕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擇郡國吏木詘於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日夜飲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複飲之,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史記·曹相國世家》從無為到全盛《史記·儒林列傳》:“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然,無以複罪,罷之。”

霍去病墓西漢野豬石雕從無為到全盛漢武帝(BC141-BC87)之功業——加強集權、開拓邊疆打擊遊俠、豪強社會:壟斷財利經濟:加強集權規範中央制度,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政治:從無為到全盛少府大司農宗正大鴻臚廷尉太僕衛尉光祿勳太常中央的三公九卿制禦史大夫太尉丞相三公黃閣倉曹金曹兵曹決曹賊曹尉曹法曹詞曹奏曹戶曹東曹西曹從無為到全盛丞相府的機構和屬官:長史、司直從無為到全盛州刺史作為監察官的職責:六條問事一、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陵弱二、二千石不奉詔書,侵漁百姓三、二千石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四、二千石選署不平五、二千石子弟恃怙榮事、請托所監六、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漢武帝元封五年(BC106),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六百石刺史一名。從無為到全盛顧炎武《日知錄》卷九《部刺史》:“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權之重,此大小相制,內外相維之意。”

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六《監察官非刺史》:“官輕則愛惜身家之念輕,而權重則整飭吏制之威重。”

“以卑臨尊”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之一。從無為到全盛經濟:壟斷財利統一貨幣武帝元狩五年(BC118)改鑄五銖錢,禁私鑄。元鼎四年(BC113),取消郡國鑄錢權力,五銖錢統一由中央鑄造。漢五銖錢範從無為到全盛均輸與平准均輸謂諸當所輸於官者,皆令輸其土地所饒,平其所在時價,官更於他處賣之。輸者既便而官有利。 ——《史記·平准書》集解引孟康語平准開委府於京師,以籠賣貨物,賤即買,貴則賣。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牟利。

——《鹽鐵論·本議》平准與均輸,只是一件事情的兩面。①均輸所以調劑空間上物價之不平,平准兼以調劑時間上物價之不平。②均輸分設在郡國,平準則只京師有之。③均輸是類似行商性質的工作,平準則為類似坐賈性質的工作。

——馬非百《桑弘羊傳》從無為到全盛鹽鐵專營與算緡、告緡在產鹽區設置鹽官、在產鐵區設置鐵官,由鹽、鐵官主持生產、銷售,嚴禁私產私售。這使得朝廷獲得重利,打擊了富商大賈和大手工業者。算緡(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