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概論

※第一節文學的自覺時代第二節“亂世文學”及創作主題第三節門閥制度對創作的影響第四節玄學對文學的滲透第五節佛教對文學的影響第六節魏晉六朝文學的發展歷程

2

第一節文學的自覺時代

一、人與文學的雙重自覺中國文學史上首次出現的一個文學自覺時代。

⒈個體生命與思想的覺醒:

動亂的社會現實既對人的生命形成嚴重的壓抑和摧殘,又促使人們認真嚴肅地反思生命的價值;加之儒家思想委頓,因此,在以道家思想為主體的玄學風氣中追求個體人格的獨立與自由,反對人性的異化與束縛,重視心靈的超越與解放,成為時代的總體傾向。

“魏晉南朝三百年學術思想,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個人自我覺醒是已。”--錢穆《國學概論》

3一、人與文學的雙重自覺

⒉文學創作的自覺:文學走出了經學附庸的境地,轉向了獨立發展的廣闊空間,在詩歌、散文、辭賦、小說、文論等眾多空間都獲得空前的碩果。

☻“建安是文學的自覺時代,…這一時代的文學的確有點異彩。”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宗白華《藝境·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

4二、文學自覺的標誌

1、文學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不再依附於其他行當,並出現了專職的文學家。

2、出現了專門的文學理論,並取得顯著的成績: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較細緻的區分,並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較明確的認識。

3、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總之,這一時期文學日益改變為宣揚儒家政教而強寓訓勉的面貌,變成了個人的行為,抒發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形成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帶來了文學的發展和繁榮。

5第二節“亂世文學”及創作主題

一、“亂世文學”:戰亂和分裂是這個時期的特徵。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運的難蔔,禍福的無常及個人的無能為力形成了魏晉文學的悲劇性基調,以及作為悲劇性基調之補償的放達,後者往往表現為及時行樂或沉迷聲色。6二、創作主題

1、生死主題:對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的感慨及如何對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2、遊仙主題:想像神仙的世界,表現對那個世界的嚮往及企求長生的願望。

3、隱逸主題:包括嚮往和歌詠隱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隱詩、反招隱詩。7第三節門閥制度對創作的影響

一、特殊的社會制度:門閥制度出現在東漢後期,魏和西晉時興起,東晉時達到頂峰。表現為士庶的對立。世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享有特權,世代相傳;寒門庶族則難以進入上層統治,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東晉時已變為士族與皇權共治。南朝時氏族勢力開始衰微下去。8二、門閥制度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1、阻塞了寒士的仕進之路,許多才高的寒士將不平反映在創作中,形成了這時期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如左思《詠史》其二、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六等。

2、文學乃至創作集中在少數世家大族手中,與政治權力一起世代相傳,出現了大量的文學家族。如“三曹”、“三張”、“二陸”等。

3、在作品中表現為對宗族關係和倫理觀念的強調。9第四節玄學對文學的滲透一、新的社會思潮:魏晉玄學形成與老莊思想有關,是一種思辨的哲學,包涵一種窮究事理的精神,對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維都進行了純哲學的思考,導致士人產生了對社會現象的富有理性的清醒態度,破除了秦漢以來拘執迷信的思想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解經方法,對於打破漢代繁瑣經學的統治起了積極的作用。從兩漢經學到魏晉玄學,是中國思想史的一大轉折。10二、玄學對文學產生影響的觀點

1、“崇尚自然與真”:“自然”為老莊哲學特有範疇,指一種非人的、本來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狀態,只要順應自然,無所待、無所使,就可進入這種境界。“真”為道的精髓、修身的極致,是一種至淳至誠的精神境界。陶淵明的作品體現了以“自然”與“真”為上的的審美思想,嵇康、阮籍、鐘嶸、劉勰等人也對其進行了論述,對此後整個中國文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積極的影響。

11二、對文學產生影響的觀點

2、關於“言意”的討論:

※“言不盡意”:言可達意,但不能盡意。強調言意間的聯繫和差別,及言辭在表達意旨時的局限。(荀粲)

※“得意忘言”:言的功用是明象,象的功用是存意,要想真正得到象必須忘言,要想真正得到意必須忘象。(王弼:言—象—意)文學創作應該既訴諸言內,又寄諸言外,充分運用語言的啟發性和暗示性,喚起讀者的聯想,使之體味字句之外雋永深長的意趣,以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這也正是中國詩歌的藝術精髓所在。12三、玄學對士人人生態度的影響

“魏晉風流”--“智慧兼深情”的美學風格:“對酒放歌,臨刑揮琴,麈尾清談,蘭亭流觴,東籬采菊…”。一種魏晉人所追求的符合人類本性的、返歸自然的、極具魅力和影響力的人生態度。提倡追求詩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詩文、藝術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反對儒家的為人準則,還自我以本來的面目。構成條件:玄心、洞見、妙賞、深情(馮友蘭論);外在特點:穎悟、曠達、真率;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淵明都是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13※“魏晉風度”與藥及酒之關係

♠“名士風度與藥”:服食“寒食散”(又稱“五石散”,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石硫磺等五石)成為魏晉獨特的文化現象。何晏、嵇康、皇甫謐、王羲之等文人名士皆涉入此道。

“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世說新語·

言語篇》)原因:長生與濟欲的誘惑力;類似鴉片的刺激作用;名士風度的虛幻效應蔚成了服食的風尚,被社會認同。

14※“魏晉風度”與藥及酒之關係

♠名士與酒的不解之緣—建安才子

☞“南荊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飲。”--曹丕《典論ㆍ酒誨》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願舉太山以為肉,傾東海以為酒,伐雲夢之竹以為笛,斬泗濱之梓以為箏,食若填巨壑,飲若灌漏卮。其樂固難量,豈非大丈夫之樂哉!”--曹植《與吳季重書》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李白《將進酒》15♠名士與酒的不解之緣:

☞“七子”中孔融曾說:“坐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並寫《難曹公禁酒書》抗爭其禁酒令。“七子”

中王粲寫有《酒賦》來讚美飲酒。

☞“…相與友善,崇尚老莊,行為放達,常遊於竹林,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三國志•魏氏春秋》)

※“竹林七賢”嗜酒的心態是複雜的,但放蕩不羈是共同特徵。其與老莊精神的溝通,追求精神自由與個體人格的解放,是其放達的哲學根源。

16♠

名士與酒的不解之緣—“竹林七賢”

☞“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晉書•阮籍傳》)

☞“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世說新語•

任誕》)☞“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世說新語•

任誕》載東晉名士王恭語)☞陶淵明“性嗜酒”,創作了大量的以飲酒為題材的詩歌,尋求酒中的“真味”,即人生的真諦。17♠

名士與酒的不解之緣—精神實質

※魏晉文人名士酒緣背後的深層原因:儒學的衰微與道家思想的流泛使生命的意識與價值更具多元色彩。這種醉酒完全不同於西方的酒神精神,不是情欲的狂歡和本能衝力,而是在逃避中尋找理解,於頹廢中求得醒悟,包含著太多的理性。圍繞著酒與醉的是人世的煩憂、人際的苦痛,更多的則是對人生的理性執著和情感眷戀,是對人生對世界的一派含蓄溫柔、深情脈脈、情理和諧,這也是“魏晉風流”的一種體現。18《飲中八仙圖》,表現了魏晉人崇尚清靜與自然,追求詩化人生,全面詮釋了魏晉風度。《飲中八仙圖》19第五節佛教對文學的影響

一、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此後,佛經大量譯成中文,為魏晉南北朝文學營造了一種新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土壤。二、對文學的影響:

1、豐富了想像世界。

2、加強了中國文學的故事性。

3、產生了反切,發現了四聲。

4、豐富了漢語辭彙。

5、使文學觀念多樣化。20※第六節魏晉六朝文學的發展歷程漢末建安魏蜀吳正始元年西晉北方:五胡十六國

南方:東晉建安文學正始文學西晉文學東晉文學北魏東魏→北齊 西魏→北周宋→齊→梁→陳隋統一(589年)

北朝文學南朝文學21

小結:

魏晉南北朝是古代文學發展中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生長發育了中古最燦爛的文化;又是一個醞釀著新變的時期,呈現出自由開放、富於創造力的局面。文體得到長足發展:

1、五言詩創作達到頂峰;

2、駢文出現併發展迅速;

3、駢賦發展進入高峰;

4、七言古詩確立並取得可喜成績;

5、民歌興盛;

6、小說初具規模;

22第二章建安文學(196—魏前期)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建安詩歌的時代特徵第三節曹操的詩歌創作第四節曹丕的詩文創作

※第五節曹植的文學創作

※第六節王粲的《七哀詩》

第七節蔡琰的《悲憤詩》

23第一節概述

一、時代背景:軍閥割據混戰,後曹操實際把握北方政權,形成一個文學中心。社會政治格局、思想風貌、文學創作的形式與內容都迥異於前代。二、代表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陳琳、阮瑀、應瑒、劉楨、徐幹(得名於《典論·論文》)女詩人蔡琰等。

24三、建安文學取得的成就1、創作主體隊伍龐大:以三曹為中心,可謂“俊才雲蒸,佳作霞蔚”。2、創作形式多樣:詩歌為主要形式,推動了五言體詩的成熟,形成了第一次文人詩歌的創作高潮;章、奏、表、檄各體文章寫作氣勢酣暢,文筆兼美;書、疏、辭、賦抒情寫心,文采繽紛;3、文學批評肇始發端:涉及作家才性、作品風格、文體和文章審美價值等,有力推動和影響了當時和後世的文學創作活動。25四、建安文學產生發展、繁榮的原因

★“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

劉勰《文心雕龍·時序》

1、動亂而殘酷的社會現實為文人的創作提供了創作素材,許多作家的作品成為漢末戰亂不絕的真實寫照: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裏行》26四、建安文學產生發展、繁榮的原因

2、對社會苦難的感慨和個人內心失意的相互激蕩,使建安文人一方面創作出反映社會現實、同情人民疾苦及抒發其建功立業、拯救生民理想的積極的作品,另一方面這些作品又總是覆蓋著一層難以排遣的悲涼梗概哀楚之氣,反映了文人一種志不獲騁的政治理想挫折感。

3、儒家思想的動搖,文學思潮改變,文學得到自由發展。27四、建安文學產生發展、繁榮的原因

4、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傳統,並加以發展改造。

繼承:五言體式;語言風格;詩題。改造:多抒情之作;率先引用了辭賦的某些特點,如語言華麗、對仗等,強調“詩賦欲麗”(曹丕語)。

5、執政的曹氏集團的推動和引導。“鄴下創作集團”。

28第二節建安詩歌的時代特徵

☻“建安風骨”:指建安詩歌總體的藝術風貌,即在作家慷慨飽滿的思想感情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明朗剛健、簡練有力、富於氣勢的特色。創作主題之一:建功立業、揚名後世的政治理想;創作主題之二:對人生苦短的哀歎;藝術表徵之一:鮮明的個性特徵;藝術表徵之二:濃郁的悲劇色彩;29第三節曹操的詩歌創作

魏武帝像30一、生平與創作

(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人。漢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出身微賤,少時生活任俠放蕩,喜“刑名之學”。博覽群書,雅愛文學,“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文章。”(《文心雕龍·時序》)並潛心研究兵法。被評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許劭語)憑藉家庭的力量,20歲舉孝廉為郎。後在漢末大亂中顯示了傑出的政治才幹,建立了抗衡群雄的軍事力量,並逐步統一北部中國,死後被追奉為魏武帝。《世說新語·容止篇》記載了“床頭捉刀人”等軼事。31一、生平與創作

曹操生性機警,為人通脫,無所拘泥、固執。政治上重視實效,惟才是舉,不拘品行。蔑視繁瑣禮儀與虛飾的道德,其個性和感情能夠真率地表現在詩歌上。有很高的音樂修養,偏愛樂府歌辭。其詩以樂府古題寫時事,四言最佳。詩中流貫著一股雄霸之氣。“魏武雄才崛起,無論用兵,即其詩豪邁縱橫,籠罩一世,豈非衰運人物。”(明·胡應麟《詩藪》)散文亦寫得清俊通脫,流傳下來大量“令”、“表”、“書”,具有忌虛浮、講實用的特點,獨表一格,被魯迅譽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曹操以一代霸主之重,網路文學之士,形成鄴下文人集團,實為建安文學之領袖。有《魏武帝集》。32〠

曹操手跡石刻33二、詩歌創作內容

其主要成就在樂府詩詞,他是文人向民歌學習,創作擬樂府傳統的第一人。現存古題樂府詩20餘首,按內容分為兩大類:

⑴表現漢末動亂時期軍閥混戰及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如《蒿裏行》、《薤露行》、《苦寒行》等。

⑵直接披露個人情懷,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表達政治抱負,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組詩等。

34三、文學創作風格

在文學上主張清簡,反對浮華;追求語言古樸,抒發情感往往悲涼慷慨,內涵厚重。唐宋後逐漸得到世人的欣賞。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齊•

鐘嶸《詩品》

▲“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宋•

敖陶孫《詩評》▲“魏武沉深古樸,骨力難侔。”--明•

胡應麟《詩藪》▲“沉雄俊爽,時露霸氣。”--清•

沈德潛《古詩源》

35《蒿裏行》

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36☆《蒿裏行》解析

♠漢樂府中的曲調,本為送葬的挽歌。作者以舊題寫時事,為當時社會的實錄。清代沈德潛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源》)

♠全詩分為兩層:第一層(前十句):敘述漢末動亂的形勢、原因,是對歷史的真實反映。第二層(後六句):描繪軍閥混戰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抒發了對軍閥的憤怒之情。37

♠此詩敘述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原因及給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揭露了軍閥們的野心,表現了對軍閥的蔑視和對人民的同情。

“漢末實錄,真詩史也。”--明•鐘惺《古詩歸》

♠此詩充分地體現了曹操詩歌“悲涼古直”的風格,語言古樸,氣魄宏大,感情悲淒,具有蒼涼激越、沉鬱頓挫的氣勢,反映了詩人作為政治領袖的胸懷與獨特的個性特徵。清代方東樹評結尾四句曰:“極寫亂傷之慘,而詩則真樸、雄闊、遠大。”(《昭昧詹言》)38《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39♦《短歌行》賞析

♪也為漢樂府的曲調之一;♪是詩人詠志抒情的佳作。詩人從“人生幾何”發唱,以“天下歸心”收結,使全詩流動著一種雄霸之氣,被後人認為是最能代表建安時期文學風格的詩歌之一;♪全詩由兩個相互聯繫的主題組成:感歎時光易逝、人生短暫;渴慕賢才,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實現重建天下的雄心。40

全詩每八句為一章,共分為四章:

*第一章:借酒抒懷,慨歎人生的短促和年華的流逝。“對酒當歌,有風雲之氣。”(清•魏源《詩比興箋序》)這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少有的敢於面對真實的人生、不回避人生矛盾並且表現了不屈服於人生的精神氣概的好詩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僅是人生苦短,亦有著人生境界的深刻體悟。直面過去的人生,痛苦多於歡樂,由此產生了對人生的憂慮,激蕩起情感的波瀾,慷慨悲壯,無法排遣;但詩人並未沉淪,而將之和著杜康,一併灌注於詩情。

41

*第二章:開始抒寫思賢若渴的心境。借用《詩經》原句以抒發渴求賢才的心情及對賢才的竭誠歡迎。以鹿鳴起興,以瑟笙渲染氣氛,描繪了一派和樂融融的景象。詩人並未明確說出“求賢”二字,僅用二個典故就使人對其求賢如渴的熱誠一目了然。

*第三章:以月比人,借月抒懷。用比興手法先寫為求賢而愁,後寫待賢以禮,一憂一喜不離主題,曲折變化的心理情感和情景交融的手法,頗具感人的藝術效果。42

*第四章:寫景寓意,以周公自勵,表現了強烈的進取精神。“烏鵲南飛”顯然有賢才南流之意;“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可見猶疑徘徊之勢,所以才欲效“周公吐哺”。最後四句畫龍點睛,豪氣逼人,乃是通過了人生的憂患與考驗而建立起更加堅定有力的樂觀精神。★藝術風格:典型地體現了建安詩壇慷慨悲涼的格調,既有激昂之高格,亦有憂愁之情調;融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於一爐,比喻生動形象,寓托含蓄委婉,用典自然貼切,借用《詩經》成句信手拈來,不露痕跡。43《步出夏門行》組詩♣為樂府曲調名,又名《隴西行》,屬《相和歌•瑟調曲》。夏門為洛陽西北城門。組詩前有一“豔”,在樂府歌辭中為前奏,此處為序言:

雲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臨觀異同,心意懷遊豫,不知當複何從。經過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組詩包括四首:《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均為北征烏桓凱旋歸途而作。44《浪淘沙•北戴河》

毛澤東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浪淘沙北戴河》45《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46

建安12年(207年)夏5月,曹操出征烏桓,九月勝利班師。經過碣石山,立馬觀海,慷慨賦詩,流露出包容天地的帝王氣象。今人範曾作。《觀滄海》詩意圖47《觀滄海》賞析

♣寫登碣石山眺望大海,重點寫蒼茫大海吞吐日月的景象,借景抒懷,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完整的寫景詩。

♣開篇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點題直起,總領全篇,隨後援筆順寫: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層層點染,各具形態;有動有靜,有虛有實;情景交融,志趣橫生。48

♣詩人把山水作為審美觀照的對象,獨步於當時,先於山水詩派。而且個性氣質待寫景一出,便“有吞吐宇宙氣象”(沈德潛《古詩源》),如雄鷹俯視萬物:以滄海比怏怏華夏,喻浩蕩胸懷,其曠遠遼闊,充滿威懾力量的空間感,自有一種調度乾坤、吞吐日月的帝王氣象。且用詞素白易懂,形象壯麗鮮活,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毛澤東49《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50

《龜雖壽》賞析

♠詩人將生命哲學融於詩的形象,生死是自然規律,不可抗拒,但加強修身養性可延長生命的長度,而加大生命的密度更為重要,即追求生命的品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作者生命價值的宣言與追求。

♠詩人認識到人生有限,功業無限,堅信主觀努力可有作為,抒發了老而彌堅的英雄情懷,表達了不信天命、重視人的主觀努力的積極態度,也表現了對人生頗為辯證的思維。51《龜雖壽》賞析

♠詩歌將形象、比喻、哲理、抒志融匯貫通,意象奇偉、沉鬱勁健。

♠此詩所表達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也影響著無數後人。金人元好問《論詩絕句》有“壯懷猶見缺壺歌”一句,說晉人王敦雅愛此四句,酒後常吟誦,並以鐵如意擊壺為節,使壺邊盡缺。52☆

曹操四言詩的意義與價值

☺“曹操的四言詩於三百篇外,自開奇響。”--沈德潛《古詩源》

☺“三百篇之後,曹操的四言詩最為傑出。”--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

☺“真正意義上的四言詩,是屬於曹操一個人的。”--王富仁《古老的回聲》53☆

曹操四言詩的意義與價值

◙《詩經》的四言體:

《詩經》的“四言詩”是詩、樂、舞的綜合體,與後來的五言詩、七言詩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它的意義在於其抒情狀物、敘事表意的特徵奠定了中國詩歌發展的基礎,形成了中國詩歌意象系統的基礎構架。從“詩”的角度來說,“四言”構不成起伏變化,無法容納全面的詞性,虛詞難以進入,節奏沒有變化,難以適應詩人多變的情緒,更難做細緻的描繪。因此,四言更適於言志,而不適用於抒發細膩、委婉的感情,不適於描寫和敘述。54

◙曹操的四言詩

曹操之前,無論屈原、樂府民歌還是《古詩十九首》的作者都主要是以抒情為目的,他們的求生、求美的意志受到了現實人生的壓抑,造成了鬱悶的情感,四言詩對於表現這種情感是不適用的。並且,中國的社會是由天子定乾坤,因此這些作者在自己的世界裏不具有完全的主動性,他們的理想也不具有直接的自我實踐的意義,只能通過為統治者服務而發揮自己的才能,他們的詩作裏不可避免地透露著被動性的情緒。55

中國歷史把真正的四言詩只留給了集文人、政治家、軍事家於一身的曹操。曹操的以自己的獨立力量收拾舊山河的意識是異常明確的,他的獨立的自我意識與實踐意志緊密結合在一起,他確實在用自己的力量轉動著歷史的把柄。節奏單純、沒有變化的四言詩對於曹操來說具有其他詩體所沒有的特殊意味。它讀來鏗鏘有力,決無纏綿淒惻的情調,透露著詩人的堅定意志和內外如一的質直性質;它語氣前後一致,表現詩人那不受外在因素影響、不易變動的情感與情緒的特徵;它粗筆濃墨,線條粗獷,如木刻版畫,遒勁有力,這正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的性格特徵。56

※“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美]蘇珊•朗格

曹操是一個獨立不倚的人,不悲人也不憫己,所以其詩表現他的情感自然是宏大有力的,如臨曠野,如觀滄海,大氣凜然。他的《觀滄海》、《龜雖壽》都位於中國古代四言詩之冠,使出於樂、舞、詩三位中的四言形式獲得了獨立的詩的品格。四言詩在曹操之後幾近絕跡,但在後來的豪放詞中佔有很重要地位,如《水調歌頭》、《沁園春》都以四言為主體。57第四節曹丕的詩文創作

生平:(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217年被立為太子,220年繼魏王位代漢稱帝,即魏文帝。他推行九品官人法,開啟門閥世族的取士制度;下令放寬刑律,減輕賦稅;思想上嚴格禮教,提倡養老扶幼,統治比較穩定。58♫曹丕的文學創作

丕自幼好文學,以著述為己任,一生未中斷過。“年八歲,能屬文”,稍長,逸才宏放,“遂博通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有辭賦近30篇,存詩約40首。有《魏文帝集》。其詩明顯受漢樂府影響,體式上四、五、七、雜言、騷體兼而有之,語言通俗流暢,較為抒情化,一改其父純寫己懷、不假雕飾的風格,注重形式的純熟、唯美,傾向於華麗。

“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古詩源》)

59

曹丕是建安文壇領袖之一,他竭力提倡文學,為鄴下文人集團的實際組織者。他下令編纂《皇覽》,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類書,但已散佚。後人認為其文學成就遠不如曹操和曹植。對此,劉勰《文心雕龍•才略》雲:

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裏。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迭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60♫曹丕的文學成就

♪有《燕歌行》二首,是現存最早的、由文人創造的完整的七言詩,對七言詩的形成發展有很大貢獻。

♪散文成就較高,辭采清麗,人情味濃且富於個性,尤擅長書信,如《與朝歌令吳質書》、《又與吳質書》,對後世短篇抒情散文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典論•論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學理論批評專著,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與價值。61

燕歌行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霑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牀,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燕歌行》62

《燕歌行》賞析

►《燕歌行》為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燕地遠勢偏,征戍不絕,故為此者往往作離別之詞。庾信所謂‘燕歌遠別,悲不自勝’者也。”(清•朱乾《樂府正義》)曹丕共有《燕歌行》二首,寫一位獨守空房的思婦思念淹留他鄉的丈夫,尤以第一首更為出色。從意境創造上說,該詩可稱後代表達思念情感的抒情詩的先祖。63

►意境即境界,為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的重要範疇,中國古代詩歌審美的聚焦點。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國維《人間詞話》“在一個藝術表現裏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最深的情,同時也滲入了最深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湧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這是我所謂‘意境’。”(宗白華《美學散步•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64

►在詩歌創作中,詩人將審美感情移情於審美對象,將主體心境融入、浸透於物境之中,便形成了感動讀者的審美意境。“意與境渾”、“情景交融”向來是古代詩評中所讚賞的高境界。

►此詩開篇三句化自宋玉《九辯》第一章“悲秋”中的句子:“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恰當地選擇了一系列富有代表性的景物:秋風、衰草、白露、南歸的燕與雁,描繪了一幅蕭索悲涼的晚秋圖景,創造出一種“情景相生,以景寓情”的意境,造成了寂寞淒清的氣氛。65

►下麵的詩句從實寫景色進入到虛寫心理,感情進一步深化。愛極生恨,思極生怨,表現了刻骨銘心的相思。往下直抒對丈夫的思念。“憂”由“思”而來,思念的無盡使憂怨更加綿長,思婦不覺潸然淚下。

►“援琴”以下句引入動作,思婦想以彈琴來排遣愁腸,不想無意間彈奏的“清商”曲因音節短促,音響低微使她愁上加愁。無眠的思婦對著滿窗明月感慨惆悵,目及牛郎星與織女星時,突發奇問,反襯自己的現實處境,含蓄蘊藉,意味深長。66►王國維認為,境界的藝術表現即“不隔”,“話語都在目前就是不隔”,“其言語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無矯揉狀束之態。”(《人間詞話》)《燕歌行》便很好地做到了“不隔”。以比結尾,擴大了詩句的含量,而且寫景全部為抒情服務,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此詩感情真摯,語言樸素生動,委婉纏綿,風格清綺,頗具民歌風味,所構造的獨特意境和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頗具感染力。67※《燕歌行》的影響

遊子思婦詩古來有之:

△“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

君子於役》△“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68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古詩十九首》中還有《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孟冬寒氣至》等詩。

△“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唐•孟郊《怨詩》

還有張藉的《促促詞》等。69

☺內容上《燕歌行》並無特別之處,但表現的手法卻別具一格。詩人從選取特定景物入手,將情感的抒發置於景色描寫中,讓秋風落木搖撼思婦的心懷,讓燕雁牛女觸動她的情思,讓明月琴詩陪伴她一道煎熬,使景語、情語水乳交融,創造出一種曲折動人、委婉豐富的意境來,從而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正因此,曹丕的詩歌才具有了深廣的生命力,為歷代人們所讚賞。

“遂覺詩人之言,字字為我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70

《燕歌行》對後來七言詩的形成與發展有很大貢獻:☻“筆姿輕俊,能轉能藏,是其所優。轉則變宕不恒,藏則含蓄無盡,,其源出於《古詩十九首》,淡逸處彌佳,樂府雄壯之調,非其本長。”(明•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五)☻“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王夫之《船山古詩評選》卷一☻“子桓《燕歌》二首,開千古妙境。”--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71

第五節曹植的文學創作

¤

“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同用一鬥,奇才敏捷,安有繼之。”(李翰《蒙求集注》錄謝靈運語)一、生平(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曾被封為陳王,死後諡“思”,世稱陳思王。自幼聰明慧悟,十歲時就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喜好民間文學,善屬文,自稱“少小好文章”(《與楊修書》),又曾說“少而好賦,其所尚也,雅好慨慷,所著繁多。”(《文章序》)曹操死後,他受到曹丕父子的迫害,行動無自由,如同囚徒,終於鬱悶而死。有《曹子建集》。72

“才高八斗陳思王”曹植畫像曹植畫像73

二、文學創作及風格

以220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其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不同。

△前期抱負極高,極力追求“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修書》)因此作品內容豪壯,表現了建功立業、濟世拯民的理想,更多的抒寫個人的志趣與抱負,充滿了豪情;作品大多情調開朗,富於進取精神,洋溢著自信自負的少年意氣,如《白馬篇》。也寫下大量表現貴公子生活的詩篇,如《公宴》、《鬥雞》。74

△後期曹植的生存狀態發生極大變化,心情悲憤抑鬱,作品集中地抒寫了對個人命運的失望、對曹丕政治集團的怨恨和渴望自由解脫的心情,多為慷慨之音、憂患之辭。後期作品反映社會的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過前期,思想意義更高,藝術更成熟;多用比興、象徵手法曲折地反映內心的不平與哀怨,但都感情充沛,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後期代表詩作有《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等。75

△曹植在文學史上地位極高,是建安時期留存作品最多、最傑出的詩人,被譽為“建安之傑”。其作品代表了建安文學的最高成就。他的詩流傳至今有80餘首,大多為五言體,藝術成就極高,有“五言詩一代宗師”的美譽。

“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鐘嶸《詩品》)

“子建詩五色相宣,八音朗暢,使才而不矜才,用博而不逞博。蘇李以下,故推大家。”(沈德潛《古詩源》)76

曹植在文、賦的創作上成就也很高,均為當時之冠。有辭賦30多篇,如《洛神賦》、《愁霖賦》、《靜思賦》、《懷親賦》等。《洛神賦》為代表作,通過描寫夢幻境界,講述了一個人神戀愛的悲劇;詞采富麗,想像奇特,充滿濃厚的神話色彩。其文中,《與吳季重書》和《與楊修書》是著名的散文書劄;《求自試表》和《求通親親表》駢儷成分極重,多採用對偶排比句或三、四、五、六言相間句式,錯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77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爾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東晉顧愷之作《洛神賦》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洛神賦》圖卷78

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飾演的洛神洛神劇照79《洛神賦》局部元•趙孟頫洛神賦圖(文字)80《

白馬篇》

--曹植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81《白馬篇》詩意圖82◙《白馬篇》賞析

為曹植自創的樂府新題,寄託了詩人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首兩句奇異突兀,落筆緊扣讀者心弦:西北邊地戰事頻仍;採用烘雲托月手法寫出馬上之人騎術嫺熟。“曹植詩‘極工起調’”。(沈德潛)接著用民歌的表現手法,一問一答,補敘馬上人的來歷身世:一位年少的英雄遊俠。

¤

接下的八句用排比手法刻意鋪陳白馬小將超群的武藝:早晚良弓不離手,勤於苦練;上下左右百發百中。並用兩個形象的比喻,著力渲染小將的敏捷靈巧、非凡的身手,為下文做好鋪墊。83

¤第三層寫白馬小將馳騁沙場、英勇殺敵的情景,

“厲”字寫出了小將應聲而動,訓練有素。後八句揭示了小將的內心世界,重在展示其可貴的精神品質:拋卻父母妻子之愛,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為國赴難,視死如歸。至此,一個武藝超群、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愛國英雄形象屹立在我們面前。

¤此詩通過對北國白馬小將的描繪,表達了詩人要求建功立業的抱負,抒發了自己為解救國難、為統一大業不惜拋棄一切的勇敢豪邁的精神。84

¤《白馬篇》抒發了作者的報國之志,白馬小將的形象是作者用世理想的藝術寄託,是其早期淩雲壯志的生動體現。

“此寓意於幽並遊俠,實自況也。篇中所雲捐軀赴難,視死如歸,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朱乾《樂府正義》)

¤在藝術上,“此篇奇警”(方東樹《昭昧詹言》):起筆突兀,行文曲折跌宕;佈局巧妙,剪裁詳略得當;人物形象鮮明突出,風格雄渾剛勁,語言豪壯有力。此詩是我國早期完美描寫人物的詩歌,具有里程碑的作用。85◆《贈白馬王彪》賞析

¤曹植後期詩作中感情最為激憤的一首詩。全詩共七章,前有小序,主要抒發其在政治上受曹丕父子壓迫的憤懣以及渴望自由解脫的強烈願望。

¤詩前小序為理解全詩的提綱,概括交代了寫作背景及憤懣的原因。

¤第一章:以敘事為主,寫“歸舊疆”時對京城的眷戀與回顧。“日夕過首陽”另有深意。暗示兄弟生離死別之傷情,情緒低沉。86

¤第二章:以寫景為主,極寫歸途的漫長艱辛、旅人的感傷抑鬱之情。

¤第三章:抒情的第一個高潮。先寫兄弟離別的憂愁與痛苦,繼而用形象的比喻表達對搬弄是非、顛倒黑白的奸佞小人的憤恨。

¤第四章:感物傷懷,通過對秋日原野蕭索冷落景象的描繪,抒發一種孤寂、淒涼的情懷。“歸鳥”、“孤獸”意象具有特殊含義。

¤第五章:寫離合之悲,死生之感。為自己的不幸命運而歎息,對慘死的兄弟進行傷悼,頗有“憂生之嗟”。87

¤第六章:離別之際,詩人故作豪言壯語,以“丈夫志四海,萬裏猶比鄰”勉勵兄弟。看似達觀,內心卻在流血,悲憤之餘給人以悲壯之感。

¤第七章:進一步對天命提出懷疑,並悟出某種道理;以所囑保重作結,手足情深,依依不捨中流露出更為深沉的悲痛。

主題:

《贈白馬王彪》以由京師回國的歸途為線索,以兄弟離別之情為主幹,真實地表現了統治者的所謂手足之情的虛偽本質和其政治鬥爭的冷酷內涵。88

※藝術特點:

⑴敘事、寫景、抒情融於一體,交相呼應,穿插並行,整個詩篇起伏變化,迭宕多姿。

“章法絕佳”。(沈德潛《古詩源》)

⑵形式上採用章節蟬聯的轆轤體(章間連環接句法),將悲痛、激憤的思想感情層層剝筍般地抒發出來,使全詩氣韻貫通、節奏分明,顯示出高超的藝術技巧。

“憂憤”、“苦悶”是曹植後期詩歌的主要基調,這些詩歌在藝術上已經明顯體現出了“辭極贍麗”、“句頗尚工”、“語多致飾”(胡應麟《詩藪•內編》)的特色。89第六節王粲的《七哀詩》

☻“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劉勰《文心雕龍•才略》

一、生平:(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生活在董卓作亂時期。出身世家,以聰明早慧聞名於時,相傳蔡邕十分器重他,送幾車書給他。在“建安七子”中年輩最晚,但文學成就最高。17歲寫成代表詩作《七哀詩》。後人把他與曹植並稱為“曹王”。有《王侍中集》。90二、文學創作

王粲才華出眾,博聞強記,詩、文、辭賦均有成就,為《詩品》中列於上品的魏的三人之一(另為曹植、劉楨)。以詩賦見長兼善各體,今存詩20餘首,賦20餘篇,《登樓賦》為千古名篇。在建安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

“文若春華,思若湧泉。發言可詠,下筆成篇。”(曹植《王仲宣誄》)☺

“在曹、劉間別構一體,方陳思不足,比魏文有餘。”(鐘嶸《詩品》)91《七哀詩》

--王粲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構患。複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

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92♫《七哀詩》賞析

為樂府舊題,偏重於哀傷的題材,都是五言詩。有學者認為與音樂有關系。王粲有三首《七哀詩》,此為第一首,直接反映了東漢末年董卓逼迫漢獻帝遷都長安,後其部將李傕、郭氾發動兵亂攻陷長安的一段歷史。詩歌描寫了詩人在兵亂中離開長安去荊州避難的所見所聞,是一幅慘絕人寰的難民圖,表現了漢末北中國的社會現實及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93

♪第一層:寫作者避難荊州時親戚朋友悲戚難舍的送別場面。先以概括筆法交代時局背景、離開長安後的去向。“複”字豐富了詩的內涵。接著刻畫親友的表情與動作,渲染了一種淒慘的氣氛。♪第二層:為全詩的中心,寫作者一路上所見到的人民備受苦難的場面。“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為整個中原地區飽受戰亂踐踏之後總的寫照。“無所見”是藝術的語言,寓意深刻。最獨特精彩的是“饑婦人棄子”場面的的描寫,詩人用了背逆常理的情節,意在突顯慘烈的現實。94

詩人採用白描手法,抓住饑婦一系列典型動作:“抱、棄、顧聞、揮涕、不還”,以及饑婦的語言,描寫在饑餓、死亡下掙扎著的母親,萬般無奈地拋棄了嬰兒

。詩人把饑婦的內心矛盾情感也一併寫出,對戰亂的殘酷性作了更深層的揭露。

“人當亂離之際,一切皆輕,最難割者骨肉,而慈母幼子尤甚。寫其重者,他可知矣。”(吳淇《六朝選詩定論》)“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從客觀回到主觀,從敘事回到抒情,承上啟下。95

♪第三層:詩人登臨霸陵高地,回望長安,滿目淒涼,吊古傷今,心中不勝感慨,從內心深處發出沉痛的哀歎。☆這首詩揭露和控訴了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罪惡,表現主題深刻有力,記敘、抒情結合得很好。

☞“落筆刻,登音促,入手緊。”--王夫之《古詩評選》

☞“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而下,一人而已。”--方東樹《昭昧詹言》

96

第七節蔡琰的《悲憤詩》

一、作者生平簡介:(生卒年不詳)蔡琰,字文姬,陳留(河南杞縣)人,蔡邕之女,東漢傑出的女詩人。博學多才,精通音律。一生命運坎坷不幸,在漢末軍閥混戰中被李、郭的叛軍擄走,後輾轉流落到南匈奴,嫁於南匈奴左賢王,生二子。後被曹操贖回,改嫁董祀。現存《悲憤詩》二首,一為五言體,一為楚辭體。另有《胡笳十八拍》一篇,許多學者認為是後人偽作。

97二、《悲憤詩》

♣為作者自傳體詩,是作者從胡地回到中原後,為抒發悲憤之情所作。詩歌真實記錄了詩人在漢末大動亂中被擄的悲慘遭遇,及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災難,是漢末歷史的實錄,也展示了當時廣大婦女的悲慘命運。

♣第一部分“去胡—蒙難”:寫蒙難的歷史原因和被擄入胡的苦難歷程。第一層(前14句)寫董卓作亂和軍閥混戰;第二層(以下8句)具體描繪亂軍造成的慘狀和災難;98

第三層(後18句)寫被擄入胡一路上的遭遇,主要寫肉體和精神上受到的侮辱和虐待。

♣第二部分“在胡—囚禁”:寫身居胡地的經歷和感受。第一層(前14句)具體寫胡地生活的孤苦飄零和極度思念故鄉親人之情;第二層(以下18句)寫自己將要歸漢時,母子難捨難分的情景;第三層(後8句)寫離胡時,同被俘虜的夥伴來送別的哀痛場面。99

♣第三部分“歸漢”:

寫詩人離胡歸漢,重返故鄉後的情景。第一層(前6句)寫歸途中思子;第二層(以下16句)寫回到故鄉後的所見所感;第三層(後6句)寫托命於新人勉強活下去的苦痛。♣女詩人的一生是在悲苦屈辱中度過的。被擄沒胡為祖國遺棄,別子離友被親人遺棄,回鄉後城荒家廢又一次被故鄉遺棄。全詩自始至終貫穿著統一的情感—“悲憤”。100

思想意義:

詩歌塑造了一個飽經憂患的、被侮辱、被損害的婦女形象,表現了作者憎恨軍閥混戰與民族壓迫,嚮往統一強大的祖國,渴望親人團聚,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這個形象總體看太脆弱,缺乏反抗精神,而且有著貴族婦女的局限。♣藝術特色:結構完整精煉;善於挖掘情感,將敘事與抒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語言渾樸,明白曉暢,不假雕飾,自然成文。101第三章正始詩歌

(240年—西晉)

第一節概述第二節阮籍的詩歌創作第三節嵇康的文學創作102第一節概述

一、社會思想狀況:玄學盛行,導致許多文人產生了對社會現象富有理性的清醒態度,並重視莊子所強調的“精神自由”,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如嵇康、阮籍),崇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道德,反對人為的外在的行為準則。二、社會政治現實:政治氣氛極為恐怖。魏晉政權交替的15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衝突最為尖銳集中之時,“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103

這一時期的名士們不得不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維去面對恐怖和虛偽的現實,因此,文士階層的精神痛苦就顯得尤其尖銳、深刻。三、文學狀況:

♣文學發生重大變化。正始文人發展了建安文學中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憂患、感慨的一面,集中抒發了個人在外部力量強大壓迫下的悲哀。文士寫作關注的焦點已不再是整個社會的治亂興亡,而是個體精神的憤鬱哀傷了。在建安文學中占主導地位的高揚奮發、積極進取的精神,已基本消失。104

♣迫於形勢的危嚴,也由於哲學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避開現實,從廣延的時間和空間範圍來觀察事物、討論問題,把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的感受,推廣為對整個人類社會生活和歷史的思考,這就使正始文學呈現出濃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銳的人生悲哀,構成了正始文學最基本的特點。105四、正始文學與建安文學的區別:

對現實生活的反映由直接敏銳變為間接隱晦,感情的表達由熱烈直率轉為曲折含蓄。人生態度經歷了從高飏到內斂、從追求立功到痛苦自保、從慷慨淋漓的情感宣洩到玄遠清虛的哲學幽思的變化;作品的風格從剛健明快,漸變為含蓄隱晦。多採用曲折的象徵、比擬手法,形象性上有所前進,但出現以詩談玄說理的苗頭。

五、代表作家:“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鹹。以阮籍、嵇康的文學成就為最高。

106

“譙郡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琊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三國志•魏志•嵇康傳》裴松之注引於《魏氏春秋》)竹林七賢圖107第二節阮籍的文學創作

一、生平(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人,阮瑀之子。少年時即學識過人,理想遠大。但殘酷的社會現實使他的濟世理想一再碰壁,便加入了清談的行列。政變後,他對司馬氏集團極為不滿,便採用醉酒佯狂的辦法來躲避矛盾。阮籍崇尚老莊思想,為人曠放不羈,任情自適,鄙視禮法。曾任尚書郎、參軍等職,均以病免歸。108

阮籍像

—唐•孫位≪高逸圖卷≫局部阮籍像109

阮籍磚畫像晉司馬氏為了鞏固統治,打出“名教”禮法的旗幟。而阮籍卻提倡“自然”,公然宣稱:“禮豈為我輩設邪!”並以“青白眼”著稱。阮籍磚畫像110二、文學創作

阮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或將憂慮曲折地訴諸筆端,《詠懷詩》八十二首為代表作。散文《大人先生傳》也很著名。有《阮步兵集》。

◆八十二首《詠懷詩》全部為五言詩,格調高渾,旨意幽深,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崇高地位,使阮籍成為正始時期創作成就最高的詩人。反映了詩人的政治思想、生活態度,尤其是對於人生問題的反復思考。111

《詠懷詩》內容廣泛,有記述少年時建功立業之志的,有揭露黑暗統治的,有闡發哲理的。核心內容是帶有哲理性的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並且集中於個人的內在意志與外部力量相衝突、生命從根本上無法獲得自由的這個命題,形成一種強烈的生命孤獨感。

◆《詠懷詩》基本風格:“遙深”即含蓄、隱晦,多用典故及一些有象徵意義的詞語符號,寄託很深,主旨不易把握。

“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頗多感慨之辭,厥旨淵放,歸趣難求。”--鐘嶸《詩品》112《詠懷詩•夜中不能寐》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衿。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113《詠懷•夜中不能寐》賞析

♪為八十二首《詠懷詩》的發端,可視作全部《詠懷詩》的序曲,代表著所有《詠懷詩》的感情基礎。♪開頭兩句化用王粲《七哀詩》中“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的詩句,勾勒出一個憂思、苦悶的自我形象。接著寫月色如水,微風拂襟。景中有人,悠揚的琴聲與靜謐的月色仍不能排遣詩人心中莫名的憂慮,反而增加了幾分孤寂和落寞。儘管無一字著筆,已足感到那種難以言傳的痛苦、悲哀。114

孤鴻悲號野外,翔鳥哀鳴北林,在寂寂的夜色中劃空而來,使人有一種恐懼動盪陰森的感覺,感到了漫漫長夜的可怕。詩人耳之所聞、目之所接反而使他更加憂苦異常,只能“憂思獨傷心”了。♪此詩只寫憂思,營造了一種憂慮、孤度、憤懣的氛圍,表達的是一種生命受到威脅時的“憂傷之旨”(方東樹《昭昧詹言》),或“憂生之嗟”(《文選》李善注),即憂嗟哀憤不可盡言的情懷。而造成這種壓抑、恐懼之感的根源正是政治威脅帶來的巨大壓力。115《詠懷詩•駕言發魏都》

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臺。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歌舞曲未終,秦兵已複來。夾林非我有,朱宮生塵埃。軍敗華陽下,身竟為土灰。

116

《詠懷詩•

駕言發魏都》賞析

♪是一首詠史詩,以戰國時魏王荒淫失政而導致滅亡的史實來諷喻時政,吊古諷今。第一層寫吹臺覓古。吹臺與魏王形成強烈對比,包含著對人生短暫的感慨與對貪圖享樂者的嘲諷。尋古中透露出對今昔興亡的感歎。第二層運用對比手法展開不同的歷史畫面,追憶魏王失敗的原因:侵奪戰士,排斥賢才。117

第三層慨歎失敗的教訓,形象地描繪了魏王的悲劇結局。字裏行間傳達出對魏王的憐憫、痛惜和譴責,隱隱表現了對曹魏政權的擔憂。◆《詠懷詩》表達藝術上的成就:

⑴表現形式靈活,有借古諷今,有借神話抒懷,把飛鳥、日月、花草、世間人情各方面事物組成形象體系,把自己的現實感受形象化。

⑵多用比興手法寫政治抒情詩,並大量用典,極大地豐富擴展了比興的內涵和表現力。118第三節嵇康的文學創作

一、生平(223-262)字叔夜,譙郡輊(安徽宿縣)人,魏時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有奇才,學不師授而能博通典籍;好老莊,不拘禮法;喜道教,修養生服食之事;能音樂,善彈琴。性格高傲剛直,“剛腸疾惡,轉肆直言,遇事輒發”(《與山巨源絕交書》);政治上傾向於曹魏,反對司馬氏的篡權陰謀,最終被構陷殺害。現存詩53首,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及樂府等,尤以四言為最,《幽憤詩》為代表詩作;更擅長散文,代表作為《與山巨源絕交書》。有《嵇中散集》。119

嵇康磚畫像嵇康畫像120

《廣陵散》:“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與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晉書•嵇康傳》)廣陵散121二、文學創作

《幽憤詩》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負,對自己無辜受冤表示極大憤慨,並表示了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嵇康詩歌的風格“清峻”:指詩人傲視世俗,鋒芒畢露,少有委婉含蓄之言。

“嵇志清峻。”(《文心雕龍•明詩》)“頗似魏文,過為峻切,訐直露才,傷淵雅之致。然托諭清遠,良有鑒裁,亦未失高流矣。”(《詩品》)122第四章兩晉詩壇

(265—420)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左思的詩歌第三節王羲之與蘭亭唱和第四節東晉的玄言詩123第一節概述

一、西晉社會狀況

(265—313)

265年,司馬炎取代魏室,建立西晉王朝,不久統一中原。統治者沉湎於享樂,大量分封同姓諸侯王,種下禍根。290年司馬炎死後,發生“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首領紛紛自立,西晉只立國50餘年就覆滅了。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的分裂局面。晉初,一般文士紛紛向統治集團靠近,成為其中的一員。文風發生改變,文士的個體意識,在新王朝令人懾服的威勢下必然發生減退。124

二、西晉文學發展特點:文人自身的利益與統治集團的利益一致,生活缺乏衝突與對抗,文學因而顯得鬆弛而平緩,缺少鮮活的生氣與剛勁的力度。文學的風骨明顯地減弱了。作家普遍缺乏對抗意識,詩中感情往往表現為無奈甚至是空泛的低沉,表現人生的傷感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