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潘课件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潘课件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潘课件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潘课件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國傳統思想第一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崇尚道德、注重教化,強調個人倫理、家庭倫理、國家倫理乃至宇宙倫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共存共榮的凝聚劑。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

(一)注重“整體利益”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念在價值導向上,不是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的,而是重視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融合,重視各人對家庭、宗族和國家的道德責任,強調個人利益服從家庭利益、宗族和國家利益,注重整體利益。

屈原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林則徐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正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說:“只有黃河、長江流過的那個中華帝國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國家。”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精髓,是一種深層的國家意識。(二)提倡“仁愛和諧”

“仁愛”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仁”的思想實踐於政治活動中,提出“仁政”的思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三)強調“修身養性”

《大學》提出“三綱領”,即:明明德、親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從“明明德”出發,經過“親親民”的過程,最後達到“至善”的道德最高境界。

以上三個方面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珍貴的歷史遺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共性,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產生的歷史背景和階級基礎,在繼承和弘揚過程中應當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對待它,積極發揮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優良作用。

第二節中國傳統禮儀制度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禮”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由於“禮”有助於增進社會和諧,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歷史的演變,“禮”成為了中華民族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一)中國傳統的禮儀制度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禮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

古人通過列鼎來“辨等列、明尊卑”,這在周代墓葬的考古發現發掘中得到證實。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傳統的列鼎制度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二)禮的主要內容

1、吉禮(1)祭祀神(2)祭祀祖先

(二)禮的主要內容2、凶禮(1)準備後事(2)屬纊(3)招魂儀式(4)斂(5)報喪(6)弔喪(7)大殮(8)出殯(二)禮的主要內容3、賓禮賓禮,是邦國間的外交往來及接待賓客的禮儀活動。如天子受諸侯朝覲、天子受諸侯遣使來聘、天子遣使迎勞諸侯、天子受諸侯國使者表幣貢物、宴請諸侯或諸侯使者。此外,自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見禮儀,也屬賓禮。(二)禮的主要內容3、賓禮(1)朝覲

(2)巡守

(3)盟誓

(二)禮的主要內容4、嘉禮

嘉禮,是喜慶典禮,包括冠、婚、燕、饗、射等活動種的禮儀。例如,君主登基、冊封皇太子、策拜王侯、節日受朝賀、天子納後妃、太子納妃等。其中冠禮、婚禮為上自天子、下自平民百姓通用的嘉禮。

4、嘉禮(1)冠禮(2)婚禮5、軍禮第三節中國傳統禮儀風俗

一、中國傳統禮儀風俗面面觀(一)見面禮1、九拜2、作揖3、唱喏

4、叉手

(二)坐禮

1、左右尊卑2、坐相

3、座次

(三)婚禮

1、時間選定

2、采禮規定

3、鬧洞房4、交杯酒5、蓋頭6、上門女婿7、冥婚8、休妻(四)喪禮1、居喪2、“死”的不同稱呼3、丁憂4、土葬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

(一)傣族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二)鄂倫春族鄂倫春族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這個民族的傳統。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三)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男女青年結婚時,需由阿訇或伊碼目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新婚夫婦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偕老。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四)壯族

壯族是個熱情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五)回族

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六)蒙古族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七)彝族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八)布依族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九)苗族

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十)瑤族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十一)朝鮮族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十二)滿族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二、中國少數民族禮儀風俗(十三)普米族

課外思考題

1、如何理解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2、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第一節中國傳統泥塑藝術

一、中國傳統泥塑概況

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手工捏製成形,造型以人物、動物為主,並施以彩繪,所以稱作“彩塑”。亦有保持泥土本色的,稱為“素塑”。製作方法是先在粘土裏摻入些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動物的泥坯,待陰乾後再施以彩繪。

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據考古發現,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6千至7千年前左右;甘肅出土的半山型彩陶“人頭形陶器蓋”,蓋上頭形五官俱備,並用黑色描繪須髭和麵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頭,顯示出早期先民的捏泥肖物的能力。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

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產地有無錫惠山、天津“泥人張”、福建潮安、陝西風翔、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浚縣、淮陽以及北京。

二、民間泥塑的分類

(一)雕塑類雕塑類泥塑主要是廟堂裏的宗教偶像和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具有宗教敬仰、教化的精神作用和單純的觀賞價值。如:敦煌莫高窟的佛造像、甘肅麥積山的石窟的泥塑、山西晉祠的彩塑侍女等。敦煌莫高窟的佛造像(二)玩具類

玩具類泥塑具有娛樂性的功能,其形制較小,便於玩耍。注重表現形式,具有程式化的內容,往往與當地的民風民俗有著密切聯繫,是民俗的組成部分。作品中反映出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玩具類泥塑的品種十分豐富,遍佈全國各地。(三)陳設類

陳設類泥塑具有裝飾的作用。它介於雕塑泥塑與玩具泥塑之間,既具有觀賞性,又具有著明顯的玩具色彩,供室內陳設之用。作品內容有一定高度,形式也比較講究。無錫泥人的細貨

“手捏戲文”

三、民間泥塑的製作工藝

我國的泥塑工藝分為模制、“半捏半模”和捏塑。民間泥塑主要採用模制工藝。泥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裏加些棉絮、紙或蜂蜜成為泥塑用料。泥塑的模制工藝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泥塑的模制工藝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四、各地泥塑面面觀

(一)北京泥塑(二)天津“泥人張”

《吹糖人》

(三)河北泥塑

河北玉田泥塑(四)河南泥塑

河南泥塑主產於浚縣和淮陽地區,出產於河南浚縣的泥塑玩具名叫“泥咕咕”,其產地集中在河南浚縣城關鎮楊屯。浚縣泥咕咕是將泥捏塑好成型,晾乾之後彩繪上光。

(四)河南泥塑

出產於河南淮陽的泥塑玩具名叫“泥泥狗”。“泥泥狗”是在廟會上出售的一種黑底彩繪泥玩具,是善男信女們爭相購買回去辟凶、納吉、求子的吉祥物。

(五)陝西鳳翔泥塑

“守宅坐虎”

“虎頭掛臉”(六)山東泥塑

清朝嘉慶年間,聶家莊泥塑進入全盛期,出現了叫虎、叫獅、叫猴、叫雞等聲形並茂,形象較為完美的藝術品,逐步形成現在具有聲、形、色、動的泥塑藝術品。

(七)無錫惠山泥人

無錫惠山泥人施名的藝人有王春林、丁阿金、周阿生等,其代表作分別為王春林的泥孩兒;丁阿金的《拐兒》、《借靴》、《遊殿》;周阿生的《蟠桃會》。

(八)潮安浮洋泥塑

南宋時期的吳靜山是潮安浮洋泥塑的創始人。浮洋泥塑經歷了從吳靜山最初是利用當地紅潤的紅土做泥塑賣錢,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品種開始增多,銷路廣泛,歷經元、明、清三代而經久不衰。(九)其他地區

新疆民間泥塑以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題材為主,維族老漢的造型簡潔概括、神情兼備,素色的泥胎上施以簡單的白色或黑色,生動地表現出大漠綠洲風情;寧夏六盤山楊家泥塑為家族傳承,至今已有六代。作品分為宗教神像和裝飾性陳設藝術品,造型敦厚古樸,色彩濃厚熱烈,呈現出西北的特質;(九)其他地區

甘肅慶陽泥塑以動物為題材,造型簡潔生動,色彩喜用品紅和綠色,形成豔麗的色彩效果;陝西洛川的楊梅英,她以女人的視角創作表現了女性生命繁衍的題材,充分表現了母親的偉大。泥塑為泥胎的素色,更好地表現出母性的壯美。第二節中國傳統年畫藝術

一、中國傳統年畫概況

年畫,是逢年過節的裝飾繪畫。年畫的內容主要是“吉祥、喜慶、福祿”,形式上突出“紅火活潑,單純明快”,色彩主要採用單色平塗,題材則包羅一切具有喜慶色彩的民間生活、風俗遺風、宗教信仰、趣聞軼事、戲曲小說、民間故事等,具有深刻的社會內涵和牢固的群眾基礎,充分體現民間普通百姓的物質生活追求和精神世界。“門神”二、年畫的種類

(一)木板年畫1、濰坊木板年畫

山東地區的一種民間木板畫,是我國傳統的木版年畫產區之一,其中楊家埠年畫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清代中葉為盛期。當代著名民間美術家張殿英先生在恢復、開發濰坊年畫方面有突出貢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2、鳳翔木板年畫

鳳翔木板年畫,始於南肖裏邰姓。據《西鳳世興畫局》記載,始於唐、宋,盛於明、清,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至1950年,已發展到690多個品種,五大類:即門畫、十美圖、風俗畫、戲劇故事畫、神碼畫。3、河北武強木板年畫

河北武強木板年畫,源於明代永樂年間,最早是手繪,後改用刻板印刷。河北武強年畫流行於北方廣大村鎮。畫面結構嚴謹,主題突出、形象生動,人物場景簡練生動。在刻板技術上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黑白對比鮮明,虛實開合,疏密適中,線條流暢、奔放生動。戲曲故事是武強年畫中最大的特色。4、河南朱仙鎮年畫

河南朱仙鎮年畫,是我國傳統的木版年畫產,據考證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河南朱仙鎮年畫沿襲宋代雕版印刷,採用古老的木版套印工藝,其風格對各地木版年畫有直接的影響。朱仙鎮年畫風格粗獷渾厚、構圖飽滿、色彩鮮豔、造型誇張。從題材、形式和製作工藝方面均體現了中原文化的古樸之風。5、天津楊柳青年畫

天津楊柳青年畫製作技藝精湛、工藝繁複,採用了木板套印和人工彩繪相結合的辦法,經過勾稿、雕版、本版套印,工筆彩繪、精工裝裱等幾道工序製成;特別在色彩的運用上強調以鮮豔明快的色調為主,畫面輝煌富麗、光彩照人。6、四川綿竹年畫

明末清初時,綿竹已經是我國著名的年畫產地,綿竹年畫在西南地區廣泛流傳,影響較大。品種以門神、門童為主,並以鬥方、條屏、中堂和朱刻拓片為主。綿竹年畫使用當地生產的一種專用年畫用紙,內容表現上以歷史故事、傳說人物為主。製作工藝是先拓印出墨線畫稿,再用手工描繪、上色,最後加印一次金色套版。

7、蘇州桃花塢年畫

蘇州桃花塢年畫,始於明朝時期,最早年畫店鋪設在閭門外山塘街,稱為“姑蘇年畫”,後來遷到桃花塢。(二)其他年畫

1、月份牌年畫月份牌年畫是中國傳統民間年畫中的一種新興形式。2、曆畫

曆畫是我國民間年畫中一種主要的體裁,是專門記錄農曆和二十四節氣的一種年畫。3、窗花畫

窗花畫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民間年畫,一般是直接在糊窗戶紙上彩色套印而成,一張紙上印四個圖案,每個三寸見方,用時直接貼在窗戶欞上。4、窗旁畫

窗旁畫是中國傳統民間年畫的一種形式,流行於華北地區農村,因張貼在室內窗戶兩旁而得名。第三節中國傳統刺繡藝術

一、民間刺繡概況

中國刺繡的歷史源遠流長。據考證,我國織繡技術的產生不晚於新石器早期。在迄今5500年前的紅山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韋繡”技法繡制的皮件。由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組成的十二章,據傳是周天子冕服上特有的紋樣,採用畫和繡的工藝製成。從此,在帝王的冕服上繡十二章便成為定制,歷代沿襲直至清代。

刺繡又名“針繡”、“紮花”,俗稱“繡花”。在古代,刺繡被稱為“黹”、或“針黹”。刺繡要參照花樣,在織物上運針刺綴,以繡跡構成紋樣。刺繡是美輪美奐的藝術,美好事物的象徵,壯闊優美的地貌稱之為“錦繡河山”、聰慧善言的人稱之為“錦心繡口”。刺繡是觀賞與實用並舉的工藝形式,不僅繡品光彩照人,反復繡綴還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

明清時期,刺繡工藝盛行,廣泛用於宗教與家庭用品,如佛像、煙袋、荷包、枕頂、帳幔等。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繡坊,有專為皇家刺繡的官坊,也有為百姓加工製作的私坊。刺繡工藝的興盛促進了流派與風格的發展。這一時期產生了著名的四大名繡:蘇繡、粵繡、湘繡、蜀繡,還有京繡、甌繡、魯繡、汴繡等品類。明清以後,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發展出多種針法,極大地豐富了刺繡的表現性,使繡品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精彩與多樣化。二、刺繡工藝概況

(一)鎖繡(二)盤金繡(三)平繡(四)戳紗繡(五)十字繡(六)打籽繡(七)網繡(八)剪貼繡三、民間刺繡的文化

祈福、納吉與倫理教化是中國民間刺繡的核心內容。第四節中國傳統剪紙藝術一、傳統剪紙概況

剪紙是我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剪紙,是用剪刀剪紙成花卉、鳥獸、人物或其他圖案的藝術,也包括用刀刻鏤的刻紙。在紙沒有發明之前,人們已經開始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

西漢年間,紙的發明為剪紙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材料基礎。

魏晉時期,佛教活動盛行,其宗教活動也推動了剪紙的興起。唐朝時期,剪紙已處於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人曰》:“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中的剪綵也就是剪紙。

宋朝時期,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南宋時期,周密在《志雅堂詩雜鈔》中寫到:“舊都天銜,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又中原有餘承志者,每剪諸家書字,畢專門。其後有少年能於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極精工。”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加工的。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是剪紙有“納福迎祥”的功能。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農業文化,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封建制,其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生產力水準的低下,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通過剪紙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二、剪紙的種類

(一)廣東佛山剪紙(二)福建民間剪紙

(三)湖北剪紙

湖北剪紙從工藝製作特點來說分為湖北武漢刻紙和湖北武漢雕花剪紙。湖北武漢雕花剪紙始於南北朝時期,流傳至今。他們以刀剪代筆,剪刻並施,創造了湖北武漢雕花剪紙藝術。湖北武漢剪紙(包括新洲剪紙)則使用剪刀、雕刀,紙質細膩,剪、雕刻的藝術效果俗雅通用,深受社會各界喜愛。(四)江蘇揚州剪紙

揚州剪紙《四季花》(五)山西剪紙

山西民間剪紙的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獷、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不同,各地區剪紙又存在著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樸、粗獷。(六)河北蔚縣剪紙

蔚縣剪紙當地俗稱“窗花”,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郁,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農民藝術家之手。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祁納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再現,還是用於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七)陝西民間剪紙

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熏樣。(八)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是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花樣密集,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加飽滿豐富。剪紙“女狀元”齊秀花

(九)潮陽剪紙

潮陽剪紙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人物、動物、團花、飾品四大類。從功能上講,北方剪紙起源是為了避邪鎮惡,而潮陽剪紙起源則是為了祈福和美化。三、剪紙的用途

(一)張貼

(二)擺襯

(三)刺繡底樣(四)印染(五)窗花(六)喜花(七)禮花(八)鞋花(九)門箋(十)鬥香花(十一)剪紙團花(十二)剪紙旗幡課外思考題1、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品有哪些?2、如何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民間工藝?

中國傳統科技第一節超前的農學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崇尚道德、注重教化,強調個人倫理、家庭倫理、國家倫理乃至宇宙倫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共存共榮的凝聚劑。

一、農學史話

考古資料證明,中國農業發展已有上萬年的歷史。據《史記》記載,早在黃帝時期,黃帝“迎日推策”、“順天地之紀”、“治五氣,蓺五種”,教導先民栽培稻、菽、麥、黍、稷等五種穀物,告別原始採集、漁獵的生產方式,從原始森林下到河谷地帶,開始了以農為主、農漁結合的生產方式。

戰國時期中國進入了傳統農業階段,出現了最早研究農業生產理論和生產實踐的農學著作,如:《神農》、《野老》等。

《詩經》上記有植物名稱100餘種,動物名稱200餘種。

《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辨土》、《審時》則是有一定系統性的農學論文,從理論上闡述了“候應”之學和“土宜”之學。

北魏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全書共10卷92篇,專講生產技術,包括農作物的耕種、糧食作物栽培、纖維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木本作物、植物、果木、林木、燃料作物、畜牧、養魚、食品加工與烹調方法、澱粉加工與製造等農業手工業等。

漢代時期的《史記·貨殖列傳》提出了農林牧副漁規模經營、專業化經營的思想,認為種植養殖戶只有尊重客觀規律才能夠“富比王者諸侯”。唐宋時期出現了一些譜錄類專業性農書,在一定程度上補充擴大了綜合性農書的研究範圍,某一領域研究的力度加大。如《茶經》、《桑書》、《荔枝譜》、《洛陽牡丹記》、《菌譜》和《洛陽花木記》等。

明清時期,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們開始設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產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同時如何走出一條綜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之路也是當時人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中國農學的發展不僅僅是解決人的衣食溫飽問題,更重要的解決天人之間的關係問題。除了研究“天時”,人也是中國農學重點研究的對象。

二、農諺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的“飄風不終朝,聚雨不終日”;

《管子·權修篇》中的“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漢書·貨殖列傳》中的“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西漢桓寬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中的“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等,都作為諺語進入農書之中。

三、中國傳統農學對西方的影響

18世紀西方傳教士關於中國的撰述主要被人編輯成《耶穌會士通信集》、《中華帝國全志》和《中國紀要》三部著作,此為歐洲中國學的奠基性著作。這些著作中或多或少地對中國農業進行了介紹。

中國傳統農學對歐洲的影響,在達爾文的著作中也充分體現出來。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提出生物進化論觀點,接著又連續發表了《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和《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兩書。達爾文的這三部著作中所引用的中國資料,經統計不下百餘處之多。

德國著名的化學家、土壤元素歸還學說的締造者李比希也對中國農業的耕作方法稱讚有加,他說:“(中國農業)是以經驗和觀察為指導,長期的保持著土壤肥力,藉以適應人口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其產量,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農業耕種方法。”

第二節獨特的醫藥學

中國醫學是唯一至今未被近代西方科學所取代的中國古代科學文明,現今,在中國的民眾生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醫作為一種醫學體系,自古至今流傳了幾千年。隨著我們對中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中醫作為中國獨特的醫藥傳統,在與西方醫學相容並蓄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去偽存真並不斷發揚光大。一、認識中醫

最早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它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診治,體現了人與自然、人體各部分之間緊密相聯的整體觀念。同時,它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研究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成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臟腑學說和經絡學說,全面奠定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論、實踐價值。

先秦時期,我國已經有了針灸和湯藥這兩種醫病方法。其實,先秦時期最偉大的醫師扁鵲已經總結出了中醫的許多基本手段了。

中醫的特點主要有兩種:第一,整體觀念。第二,施治。

中醫診察疾病的方法概括為“四診”,即:望、聞、問、切。

人體疾病的證候極其複雜,中醫便用“八綱”加以歸納,八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綱領,即:陰、陽、表、裏、寒、熱、虛、實。陰陽指病症的類別,表裏指病位的深淺,寒熱指病症的性質,虛實指邪正的盛衰。二、品味經典

(一)《黃帝內經》(二)《神農本草經》

(三)《傷寒雜病論》

(四)《金匾要略》

(五)《千金要方》

(六)《本草綱目》

三、中醫療法

(一)針灸(二)刮痧(三)拔罐(四)推拿

四、中醫養生

(一)四季養生四、中醫養生(二)陰陽平衡

四、中醫養生(三)藥食相宜四、中醫養生(四)身心合一第三節一流的天文學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的先民已開始觀察天象。經過千百代的積累,中國已形成了完善的天文學知識體系。一、天文學

(一)天體測量

二十八宿系統是中國古代天文觀測定量化和系統化的重要標誌之一。一、天文學(二)天象記錄中國在天象記錄方面的多樣性、系統性和準確性,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與之比擬。目前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是西漢成帝河平元年(西元前28年)《漢書·五行志》中“日出黃,有黑氣如錢,居日中央。”。一、天文學(三)天文儀器的設計與製造

我國古代的天文儀器有圭表、渾儀、渾象、漏壺等許多種類。二、曆法

(一)曆法推算(二)二十四節氣

課外思考題

1、中國傳統文化對科學技術的影響。2、中國傳統科技的特點。3、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後的原因。

中國傳統戲曲第一節傳統戲曲的產生與發展

一、認識傳統戲曲

傳統戲曲藝術最早應該來自於原始歌舞。原始初民為了祈雨、驅疫、祭神等所表演的原始的舞蹈,應該是戲曲藝術發展的源頭。到了秦漢以後,詩歌以及民間傳說中那些富有戲劇性的衝突內容和完整的故事情節是推動戲劇發展的重要因素。秦漢時期的俳優是最早的一種戲曲形式。

一、認識傳統戲曲

俳優既指古代唱戲或曲藝表演,又指演繹詼諧、滑稽戲的人。一、認識傳統戲曲

秦漢時期已有所謂“百戲”的藝術。百戲是古代樂舞、說唱、滑稽、武術、雜技表演的總稱。汗樂府所吸收的“趙代之謳、秦楚之風”,以及漢魏以來在民間流行的平調、清調、雜舞、雜曲等也輾轉流傳,給唐宋以來構成戲劇藝術的歌舞及音樂帶來了很大影響。一、認識傳統戲曲

唐宋時期流行的參軍戲為我國後來以淨、醜打諢為主的諷刺短劇創造了一個優秀的範例。

北宋時期,京師勾欄瓦肆眾多,各種藝人和各種文藝表演形式都在那裏謀求發展。說唱藝人孔三傳創造出一種大型說唱音樂形式“諸宮調”。宋金時期,雜劇開始興起。雜劇主要通過演員表演來敘說故事。雜劇為代言體,一折就是一個音樂段落,實際上就是由一個套曲構成。

與北雜劇相對的南戲在表演與唱法上都比較自由,北雜劇用七聲音階,節奏較急促剛健,南戲只用五聲音階,節奏比較舒緩柔婉。到了元代,雜劇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有機結合起來。開始形成了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戲曲藝術形式,並且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相結合、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至此,雜劇的結構和表演形式基本固定了下來,其音樂也有比較固定的形式。

元雜劇在中國戲劇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元雜劇作家最有成就的是“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是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明朝時期,雜劇則逐漸衰微,南戲逐漸占了主導地位,人們稱南戲為“傳奇”。“傳奇”所用聲腔有四種,即昆山腔、弋陽腔、餘姚腔、海鹽腔,稱為“四大聲腔”。

1790年是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興起於安慶、活躍於揚州的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個著名的徽班陸續來北京演出,這就是四大徽班晉京。四大徽班技藝精絕,又薈萃了程長庚、張二奎、餘三勝等著名演員,因而深受北京觀眾歡迎。道光年間,徽班世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世人合作,以徽調中的二黃和漢調中的西皮為基礎,並不斷吸收京腔、昆腔、秦腔及其他地方小戲和民間曲調的營養,熔鑄成以皮黃為主的京劇。京劇的形成標誌著“花雅之爭”的結束。

京劇在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的大力扶持下,博得群眾的喜愛,紮下了很深的群眾根基,最終奪取劇壇的王冠,至此,京劇繼昆腔之後,成為影響全國各地的“國劇”。

二、品味古代戲曲

(一)宋元南戲

二、品味古代戲曲(二)元代雜劇

二、品味古代戲曲(三)明清傳奇二、品味古代戲曲(四)清代花部

戰國時期中國進入了傳統農業階段,出現了最早研究農業生產理論和生產實踐的農學著作,如:《神農》、《野老》等。

《詩經》上記有植物名稱100餘種,動物名稱200餘種。

《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辨土》、《審時》則是有一定系統性的農學論文,從理論上闡述了“候應”之學和“土宜”之學。

三、戲曲小百科

(一)戲曲角色

(二)百戲

(三)科介

(四)中國戲曲四大唱腔

(五)角抵戲

(六)參軍戲

(七)扇子功

(八)甩發功(九)說唱藝術

(十)髯口功(十一)唱念做打(十二)把子功(十三)旦角(十四)丑角第二節傳統戲曲的種類一、走進戲劇(一)京劇京劇形成於北京,產生於19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和漢劇並吸收了梆子、昆曲、秦腔、弋陽腔等藝術特點。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珍視為中國“國粹”。

1、生、旦、淨、末、醜

2、京腔

京劇的著名唱腔為“西皮”和“二黃”兩種,亦稱為“皮黃腔”。

“西皮”旋律色調明亮、華麗、尖銳,使用平緩節奏,多表現明快、抒情的喜劇情節和愉悅的人物情緒。

“二黃”旋律色調暗淡、凝重、平靜,節奏緩慢時,多用來表現壓抑的悲劇情節和憂鬱的人物情緒。3、臉譜

4、四大名旦

(二)越劇

(三)粵劇

(四)評劇

劉秀榮評劇旦角(五)昆曲

(六)豫劇

(七)黃梅戲

女駙馬(八)川劇

(九)河北梆子

(十)皮影戲

二、走進曲藝

(一)相聲二、走進曲藝(二)評書

劉蘭芳單田芳二、走進曲藝(三)京韻大鼓二、走進曲藝(四)快板二、走進曲藝(五)雙簧

二、走進曲藝(六)口技

二、走進曲藝(七)二人轉

二、走進曲藝(八)踩高蹺

課外思考題1、“壓軸戲“為什麼是一場演出中最為精彩的一出戲?2、戲曲之神“老郎神”是何許人也?3、簡談中國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概況第一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從世界的文化發展來看,歐洲文化、波斯文化、古代印度文化和中國的秦漢文化形成了四大文化體系。這四大文化體系隨著歷史進程的不斷推進和演變形成了目前我們通常所講的四大文化系統,即:西方文化系統、阿拉伯文化系統、印度文化系統和中華文化系統。在這些文化系統中,中國文化延綿不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現了非凡的生命力。中國傳統文化起源於原始社會,成型於奴隸社會,形成於封建社會,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具有時代的烙印和鮮明的個性,既有對當代有現實價值的優秀成果,也有應當擯棄的落後的、腐朽的消極因素。一、遠古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恩格斯所說:“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二、百家爭鳴: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

儒家認為“禮”是治國之本,政治上的君臣關係和家庭中的父子、夫婦、兄弟關係以及社會中的朋友關係構成五種倫常關係,確立為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並經過權威化、制度化而成為“禮”的核心內容,包括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婦從、兄友弟恭等,進而成為治國安邦的根本。

墨子最高的理想就是使天下人兼相愛,充分表達了普遍無私的崇高精神,並強調強者幫助弱者,富者扶持貧者,有道者教育普通人,使社會走向大同世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無為的。

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制理論和樸素唯物主義哲學體系。韓非子認為,“法”、“術”、“勢”是加強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必要條件。同時,他吸收了道家思想,使法治理論系統化,為秦王朝統治天下建立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提供了政治理論。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後世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諸子百家從不同利益、不同立場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但自由學術風氣推動了各家學派相互學習、相互吸收其思想精華,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古代文化科技的發展,其影響超越時空、深遠持久。三、秦漢隋唐宋元:

中國傳統文化的繁榮

(一)秦朝時期(二)西漢和東漢時期(三)三國兩晉南北朝(四)隋唐時期(五)宋元時期四、閉關鎖國: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文明,在東亞地區形成了“中國文化圈”,並以其包容的精神接納並消融了周邊民族文化乃至印度的佛教文化,形成了延綿不絕的中華民族文化長河。

1840爆發的鴉片戰爭終於使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把中國推向了衰落與恥辱的時代。古老而龐大的中華帝國成為了西方列強的商品傾銷地和原料生產地,至此中國進入了一個衰落、蛻變與新生並存的歷史階段。第二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特徵,最突出的就是“整體的和諧觀”。中國哲學的特點就是從整體的觀點看問題,人同自然的一體,客觀世界的一體,主觀世界的一體以及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一體,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一)“天人合一”概況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1、“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2、“生死之辯”:人事天命

3、“追求和諧”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二、厚德載物

中華民族的精神可以用《易傳》中的兩句名言來概括,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

(一)厚德載物的含義

“厚德載物”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實質,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一種人生觀,即:恕人之過和寬厚待人。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自古以來,人們一直把容人之短、恕人之過視為一種高尚品德,強調這種品德在立身處世中的作用。(二)“厚德載物”的現實價值

“厚德載物”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厚德載物”是對中華民族崇尚道德、高度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道德建設的優良傳統的高度概括。

“厚德載物”是個人整體素質的體現。三、和而不同

(一)“和而不同”的含義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是不講原則地隨聲附和;“和”是在容納不同意見時,和合正確的內容。中國古人宣導的“天人合一”、“群己互滲”、“厚德載物”和“身心協調”等,都離不開“和”的內在規定。(二)“和而不同”的現實價值

首先,“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對國際秩序和世界文明做出的獨特貢獻,對於化解各種危機、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和而不同”使中華文化具有巨大的親和力和融合性,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吸收、改造和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二)“和而不同”的現實價值

再次,“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係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事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第三節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問題不僅是文化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也是關係到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實踐問題。由於不同的歷史階段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各派別關注的重點也有所不同。但是這些論點都是紮根於當時的歷史條件,都在不同程度上為社會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

(一)全盤肯定論

全盤肯定論是全盤肯定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中的作用,其表現形式是盲目崇拜中國傳統文化,其實質是盲目拔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二)全盤否定論

全盤否定論完全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作用,其表現形式是割裂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聯繫,其實質是文化虛無主義。(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讓人類恢復理智,回歸自然。其次,中國傳統優良傳統文化可以抑制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

再次,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加強中國和世界的溝通和交流。最後,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消除人們的精神危機。二、科學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二)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性與變革性(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性與融通性三、開掘傳統文化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遵循批判與摒棄的原則(二)遵循揚棄的原則

(三)遵循繼承和弘揚的原則

因此,傳統文化是我們成為文化人的主要依據,每個人都借著傳統文化在現實社會裏成長。傳統文化究竟是導致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實際上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在建設走向新世紀的新文化過程中,我們最大的問題並不在要不要傳統文化,而在於能否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能否把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充分發掘出來,從而創造出一種既適應於現代化建設又能夠積極推動精神文明進步的新型文化。

課外思考題1、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2、談禮教與法制。3、談忠與孝。4、談和諧社會。

中國傳統節日第一節中國主要傳統節日

一、春節

(一)春節的來歷(二)春節的風俗

主要包括過小年、掃塵、辦年貨、剪紙、貼年畫、貼春聯、貼“福”字、放鞭炮、除夕守歲、包餃子、禮神祈福、拜年、接送財神等,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二)春節的風俗

1、過小年(二)春節的風俗

2、掃塵(二)春節的風俗

3、辦年貨

(二)春節的風俗4、剪紙

(二)春節的風俗

5、貼年畫

(二)春節的風俗6、貼春聯(二)春節的風俗

7、除夕守歲

(二)春節的風俗8、放爆竹

(二)春節的風俗9、壓歲錢

(二)春節的風俗10、倒貼福

二、元宵節

(一)元宵節的來歷(二)元宵節的風俗

(二)元宵節的風俗1、觀燈與猜燈謎(二)元宵節的風俗

2、舞獅

(二)元宵節的風俗3、吃元宵

三、清明節

(一)清明節的來歷

(二)清明節的風俗

1、祭祖掃墓

(二)清明節的風俗

2、踏青

(二)清明節的風俗3、插柳戴柳

四、端午節

(一)端午節的來歷

1、紀念屈原

(一)端午節的來歷

2、紀念伍子胥

(一)端午節的來歷3、紀念孝女曹娥

(二)端午節的風俗

1、吃粽子

(二)端午節的風俗2、賽龍舟

(二)端午節的風俗3、佩香囊和系五彩線

(二)端午節的風俗4、掛艾葉懸菖蒲五、中秋節

(一)中秋節的來歷

1、嫦娥奔月

(一)中秋節的來歷2、吳剛折桂

(一)中秋節的來歷3、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一)中秋節的來歷4、敬月的習俗

(二)中秋節的風俗1、吃月餅

(二)中秋節的風俗2、賞月

(二)中秋節的風俗3、兔兒爺

六、重陽節

(一)重陽節的來歷

1、桓景降妖

(二)重陽節的風俗

1、登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