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_第1页
第三章-第二节-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_第2页
第三章-第二节-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_第3页
第三章-第二节-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_第4页
第三章-第二节-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一、力对点之矩平面问题:力F与矩心O

在同一平面内,代数量。空间问题:各力与矩心O所决定的平面可能不同,矢量。

OxyzABdrFMO(F)力矩矢MO(F)作用点:矩心O点;模(大小):|MO(F)|=Fd=2ADOAB方位:垂直于力F与矩心O所确定的平面,指向按右手法则来确定。MO(F)=r×F力矩矢MO(F)是定位矢量。二、力对轴之矩实例:手推门力对轴之矩:力使刚体绕某轴转动效应的度量,它是一个代数量,如将力沿该轴与垂直于该轴的平面分解,则其大小等于力在垂直于轴的平面内的分力的大小与力臂(轴与其垂直平面的交点到分力作用线的距离)的乘积。Mz(F)=±Fxyd正负号:(1)按右手法则确定。(2)从轴的正向看,逆时针转向为正,顺时针转向为负。zFAzFPOdAFxyFz特例:当力的作用线与轴平行(Fxy=0)或相交(d=0)时,力对该轴的矩都必为零。即,当力的作用线与轴线共面时,力对该轴之矩必然为零。zPOAF2F1平面力对一点O之矩,实际上就是力对通过此点且与平面垂直的轴之矩。zFPOdA空间力系的合力矩定理:Mz(FR

)=SMz(F

)力对轴之矩的解析表达式Mx(F)=Mx(Fx)+Mx(Fy)+Mx(Fz)=0-zFy+yFz=yFz-zFyxAyzFOxyzFxFyFzMx(F)=yFz-zFyMy(F)=zFx-xFzMz(F)=xFy-yFx三、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的关系rr=xi+yj+zkF=Fxi+Fyj+Fzk

MO(F)=r×F

=

i

j

kxy

zFxFyFz

=(yFz-zFy)i+(zFx-xFz)j+(xFy-yFx)k[MO(F)]x

=Mx(F)[MO(F)]y

=My(F)[MO(F)]z

=Mz(F)(力矩关系定理)例(P76例3-2)铅直力F=500N,作用于曲柄上。试求此力对轴x、y、z之矩及对原点O之矩。30°60360DCBAF300zyxx=−360cos30°

y=360cos30°z=360sin30°Fx=Fy=0Fz=−FMO(F)=r×F

=

i

j

kxy

zFxFyFz

=

-360Fi-360Fcos30°j例(P71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