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讲义)(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文言文翻译(讲义)(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文言文翻译(讲义)(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文言文翻译(讲义)(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文言文翻译(讲义)(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4讲文言文翻译

目录

文言句式主要包含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等。文言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

独命题,多在文言翻译中考查。因为其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法形式,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成为文言文阅读的

障碍,直接的影响是译错句子,甚至会造成曲解文意,影响其他题目作答。本节重点讲解不单独命题的文言句

式的特点与翻译,以及翻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命题预测

高考文言文还算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范畴,非常符合“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特点。高考文言文长

得怎么样?阅读材料的字数一般在650字左右,所选文本故事内容相对集中,语言朴实,多是比较浅显易

懂的文言文。笔者预计2024年高考仍然会从“二十四史”中选用文言文阅读材料。传记人物特点。人物多

为忠直、爱民的官吏,骁勇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能士。比如2016年高考选用的人物中,曾公亮通晓典章

制度,为民兴利除弊,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等;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敢于直言,检举多

名重臣,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等:傅玮参与编纂文献。劝谏讲究策略,为官清正廉洁等。来护儿在瀛

州刺史任上推行善政,深得百姓爱戴,且重视许诺,廉于财利,不修治产业,行军用兵,也颇有谋略,善

于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

2.命题形式

三道选择题加两道主观题。一般选择题为3分,主观题中翻译题为8分,简答题为3分,共计20分。

在目前有些模考试题中将选择题的第一道断句题设为了主观断句,也是通过选择来处理的。

3.选材特点

受篇幅限制,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有时也选取经典设为作品片段。字数一般为600-800字左右,题

材内容侧重人物传记,一般选自于24史。

教材回IH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瑜,若然向然,奏刀隙然,莫不中音,合于

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译文:

庖丁释刀对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

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嶷,因其固然,技经肯繁之未尝,而况大聊: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硼。

译文: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

译文: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译文:

文惠君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考点解读

考点一实词与虚词

并列式:

两个挨着的字词性一致,意思相同或相反

森林语言道路人民长短大小数量

定词性:根据句子成分分析确定词义,找主干一一主谓宾/(主)谓宾/主谓(宾

1.不要试图组成常用词确定词性,如“共克时艰”如果把“艰”翻译成艰难就错了。共克是共同克服,后

面接的“时艰”必然是名词性短语。时,在这应该做“艰”的定语。所以“艰”在这应该是名词,翻译成

困境。

2.利用课内近似句式判断

比如《离骚》中的“哀民生之多艰”,和《赤壁赋》中的“羡长江之无穷”。

艰难的艰可能会被下意识的组词为艰难,但需要验证。

因为艰也有可能被名词化,当做“艰苦的处境”。

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正确呢?超然客公众号需要参考课内近似的句式。

如果课内知识能做到最基本的掌握,就知道长江之无穷的无穷是形容词,因为之在这里做定语后置的

标志,所以可以验证多间,应该是形容词一一非常艰难。

3.并列式定词性

如果发现它与旁边或同结构中同位置的字意思相同或相反,词性必相同

修短随化一一“修”,长,与旁边字“短”正好为反义词,所以可以依据并列式的定义判断其为并列式,那

么它的词性应该和短一致,为形容词。

猜词义:猜词法用在哪儿?你看上去不会的词,容易出幺蛾子的词,全是猜词的目标和范围。

并列式猜词法

以不能附会尚通显者

组词法

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方法,即组成一个与它词性相同的现代汉语两字词

比如最简单的,看到兰,确定名词,组词兰花

看到栋,确定名词,确定古今异义,组词房屋的柱子【文言三百实词

猜到一个词的准确词性,不一定只能应用一种方法,可能多种方法并用才能得出答案。

重点字判断依据

古今异义字必采分

课内出现字必采分

重点虚词必采分

例题

1.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馍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馔:定词性,“作”后,与粥,药剂并所以应该为名词。

利用偏旁部首猜词法可以看出应该是食物。

如果稍微有些背景知识联想到新疆的t囊并组词为馔饼,更好:如不能,写“干粮”一样采分。

挟:定词性,因为后面的词,医为医生(因为后面搭配了治病,已有动词,所以医不能再为动词),所

以应该是动词。

可联想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印证自己的判断。

利用偏旁部首猜词法可以知道它一定是一个手部动作。

再利用组词法可以组出同词性的动词,挟持。而挟持多少带有贬义色彩,而文中的挟并没有贬义色彩,

因此我们把它去贬义化,称为带着,领着。

最后一个词,众。众最容易联想到的是一个名词,但看他前面的甚应翻译成非常。非常是副词,不可

搭配名词,如感到抽象,举几个例子,非常人类,非常北方,这种说法放到文学性语言里是可以的,但在

本质上它是病句。

而非常美丽,非常漂亮,非常可恶,就是合理的,所以可以判定这里的重应该是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根据偏旁部首猜词法发现重是由三个人构成的,所以意为人多。那么此处的众就是多的意思。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

通显:首先确定词性,根据句子成分分析,“尚”可以知道叫做推崇,崇尚,是动词,然后我们可以组

词,中国古典传统价值观中有一句,崇文尚武。文和武应该都是名词;但如果用通和显分别组词的话,好

像很难组出名词的概念。

这是一个明显的并列式,所以我们可以用并列式的特征判定出来,通和显,不管是什么词性,至少是

一个含义。

这时我们就会想到崇尚,还可以搭配形容词,比如崇尚美丽,崇尚时尚。这时我们会发现通和显两个

词,通可以组成形容词,通达:显可以组出形容词,显贵

如果无法组出如此准确的形容词,可以根据词义的感觉体会,通,接近于走到哪都吃得开;显,接近

于扬名立万,可以到处显摆。所以根据意义翻译为“成名成功”也可以。

毛发之用:不用怀疑,就是有个毛用。换言之,一点用都没有。

3.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人名)哉?

省略号之前的是这个翻译句子的前文,从这里可以确定,于麟是一个人。

翻译给出了,距镀指的是规矩

仓!I,根据后面的“其好”可以判断出来“其好”是名词性宾语,所以创应该是动词。那么创应该组词

为创造还是创伤呢?这两个动词含义,一个褒义,一个贬义。我们需要看一下前文的信息

前文给出了一个动词,不敢;还有一个带注释的名词,规矩。我们可以先猜测一下“尽斥”的词义。

这时你只需要想想现代汉语中“不敢”后面可以搭配哪些词

不敢吃,不敢看,不敢玩一一不管后面只可以搭配动词,所以“尽斥”也是动词。既然如此,我们知道尽

应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尽头,另一种是尽情。

它处于一个动词词组里面,所以只能当尽情讲。

斥,直接找一个和“规矩”搭配的动词就好。所以然不敢尽斥矩度,就是却不敢尽情的使用规矩。那

么规矩是创造性的,还是对不愿受约束的天才有损伤性的呢?超然客公众号可以判定应该是规矩会限制天

才的发展,所以创在这当创伤讲。

最后一句话带人名,直接可以翻译为一一更何况是世贞呢?

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这句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其”,这个“其”不用怀疑,句首,它无非是当代词或者是发语词。如

果当发语词的话,三句话都会缺主语,所以说在这里应该是都做代词。

气,语,志意,应该都可以没什么悬念地判断为名词。

志意在这里,也相对容易可以知道是抽象的精神层面的名词,根据组词法或者是利用并列式都可以得

出,大概的翻译是意志。

盖,放在句首,只有一种翻译就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成“这大概就是……:

这里唯一的难点是“侈”。但是由于这个词非常不常见,而且在现代汉语语义里面只可以与奢侈组词,

所以难度反而弱化了,它就是约等于奢侈的意思。

进而我们会发现,大概是得到山水之助,非常“奢侈”了,这种翻译方式并不准确,所以需要把奢侈

这个略带贬义含义的词去贬义化,引申为“多”

县有轻囚数十人,会春暮时雨,临(人名)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县,名词,本应是地方级行政单位。但是根据后面的语义“囚”可以判断出他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行

政单位。我们可以利用组词法组出一个词叫做县衙。

会,【硬知识】遇到,适逢,正赶上。

白,先判断词性。临是个人名,后面的“令”需要猜测

这时可以往后看,发现下一个小分句叫做,令不许。不许这个词我们都知道叫做不允许,不同意。那

么我们利用现代汉语组词法会发现,不许前面搭配的词往往有这儿种:妈妈不许,老师不许,对象不许。

所以可以判定令在这里应该是一个表人物的名词,再次通过组词法可以确定一一县令。

到这为止我们就应该可以判定“白”,肯定是个动词。进而组词有一个词性和白同为动词的现代汉语词

汇叫表白,表白其实最原始语义就是“告诉”。所以可以判定,白,应该翻译成告诉。

请,【硬知识】两种翻译形式,第1种是请求,第2种是请允许我。

第2种的被考概率大得多,但是在这里,因为唐临要求释放的是囚犯,所以不涉及,请允许我的语义

应该直接翻译为请求。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为,唐临禀告县令,请求释放这些囚犯。

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这里的短,一看就是一个重点字。

首先确定词性,贾生肯定是一个人,我们甚至都可以准确的把他确定为贾谊。乃,于是就。

所以可以判定:”(有的人)于是就xx贾生说”……此时中间的短必为动词。

没有明显的并列式或者偏旁部首,所以我们最常用的方法还得是组词法。

有一个很贴近他的,很有口语色彩的词叫做“揭短”。我们可以把这个词汇去口语化,就变成了谈论XX

的短处,甚至更文雅一点,你可以写作“非议”XX。

专欲擅权的擅,不要一看到它像是“擅长”的意思,就直接把擅长摆在上面,还是要理性的先分析词

性。因为权组词成权力,在这肯定是一个名词,所以擅长的擅肯定是动词,且绝对不能翻译为擅长,因为

擅长权力搭配不当。

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偏旁部首猜词法,发现擅长的擅是提手旁,所以搭配权力应该可以答出,舞弄、摆

弄。

纷乱,看到这个词别一激动就直接把纷乱抄上去,还是要先分析词性的,因为后面的“诸事”肯定指

的是各类事情,所以必须是名词。

而前面的主语始终没有变过,都是洛阳之人,换言之,代指贾谊。所以我们可以把离他有点远的主语

跟着个小分句拼接到一起,就是洛阳的人纷乱各类事情,据此可以判定纷乱,应该是动词。

既然纷和乱同时承担一个动词的语义,所以可以判定它为并列式。分虽然不好判断,但乱可以用组词

法很好地判定为同词性动词一一搅乱。

那么纷乱,在此直接翻译为搅乱就可以了。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苟,【硬知识】在这里翻译成“如果”。苟这个词在高考中只有两个主要翻译,一种叫如果一种叫苟且

而翻译成,如果的几率比苟且要大得多。如果知道这两个语义的话,只需要根据句意做判断就行了,因为

不能说圣人苟且可以强国,这样语境就变成了略含贬义,没有上下文支撑,这个句子是含有贬义色彩的。

法,依旧来判断词性。不是一个否定词,否定词后面只能接动词或者形容词,如果法当形容词的话,

这个句子成分是不完整的。不可以,不愿意,不能,这些词都属于否定词后接动词的形式,所以我们只能

判定“法”为动词。

组词法如果顺利的话可以组出“效法”。如果不顺利的话,可以依据后文的“其故”判断一一故,这个

词有两种翻译,一种是原因,一种是“之前的事”。

所以不法其故,分类讨论,可能会有“不追究它的原因”和“不效仿之前的做法”两种,我们先搁置

继续往后看。

你会发现这个句子本质上是一个对偶句,后面还有一句“不循其礼”跟“不法其故”处于相同句式的

相同位置。所以说他们的意思应该是接近的。不循其礼,相对好翻,就是不遵循礼法。

那么我们研究之前的两种翻译,一种是。不追究原因,一种是不效仿前法。这时我们会发现原因,似

乎没有前文支撑,谁的原因,什么的原因,怎样的原因?如果不说明句意就不完整。

所以我们只能选择不法,其故翻译为不效仿前法。

考点二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1.翻译文言文句子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

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

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

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

能正确翻译。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在翻译时,某些词句

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

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

翻译手段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

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

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有些不符合现代

语习惯,应将其语序调整后再译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2.文言文什么叫做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不改变字词的顺序以及意思!

意译就是把字词的意思都理解到位了,加上通俗易懂的词语改变语句顺序,然后翻译出来,使人更加

理解,明白。

例子:

文言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直译:我本是平民,亲自耕地在南阳郡,偷偷的保全性命于乱世,不求知道获

得富贵在诸侯!

意译:我本是平民,在南阳郡亲自耕地务农生活,只求在乱世偷偷的保全性命,

不希求诸侯知道有我这个人的存在而获得显贵!

一般中考高考要直译。

3.文言文中如何翻译句子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

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

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

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

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

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

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

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

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

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

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

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一一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

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

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

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

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

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

言文翻译四重奏”:

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

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

不清、不通。

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

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的感觉。

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

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

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

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4.文言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什么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理解”,就是准

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

汉语,所谓“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只有在难以直译或者直

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时候,才依据原文意义进行意译。

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义,是将文言文句子准确翻译为现代汉语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文章是由段落

构成的,段落是由句群构成的,句群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句子则是由短语和词语构成的。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是由阅读句子开始的,甚至可以说是由一个一个的词语的阅读开始的,但是,正

如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义就必须从理解全文的整体意义入手一样,要准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也就必须

从理解该句上下文的段落意义入手。所以说,“宏观把握”、“语境着手”是准确理解文言文句子意义的

基础。

当我们由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而局部理解了文章中具体句子的意义以后,就可以进行文言句子的翻译

了。将文言句子翻译现代汉语,考生必须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

第一,“信、达、雅”的翻译要求:“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

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

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

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

第二,“留、补、册k换、调”的翻译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及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译:“补”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

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删”指删除,就是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换”指替换,

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调”,指“调整”,就是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三,由“会义”到“操作”的翻译步骤:“会义”就是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

文句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并在翻译之后检查文意是否表达清楚,前后是否对应,上下文是否一致、语意是否吻合语境。

一般而言,文言文翻译到了具体的操作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翻译策略,使翻译达到“信、达、雅”

的要求和标准:

第一,关键实词的翻译策略。

翻译关键实词,其操作策略一般有三种:①“语法结构分析法”。如翻译“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

之”(《后汉书?严光转》),其中“乃令以物色反之”是一个祈使句,承前省去主语“帝”,“令”后

省略兼语“人”。

该句的翻译难点就是“物色”。如果将“物色”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寻求”含义的话,它用在介词

“以”之后就说不通一一介词之后只能跟宾语。

由此可见,“物色”应是个名词。它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上下文“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和“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分析,光武帝可能在让人凭着长

相寻找严光,所以“物色”作“形体相貌”讲最合适。②“句式结构分析法”。

古汉语十分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同、

相近或相反、相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这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

如“据靖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贾宜《过秦论》),是个“正对”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特点可知,

处于同一位置的“固”与“地”词性相同,都是名词,那它们的意思也必然接近,据此推知,“固”就是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可译为“坚固的地方”。③“成语联想法”。

现代汉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所以,

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要求翻译“每曲意

事二人,绩不少降节”一句,其关键词“曲意",就可以在从成语中“曲意逢迎”的意义推断出“曲意”

一词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别人”,据此可知“曲意”是“违

心的迎合、奉承”,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蔡京为了讨好徐绩和何执中而巴结奉承他们,所以在翻译时

需补充主语,整句便可译为“(蔡京)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第二,关键虚词的翻译策略。由于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功能是无法分开的,所以,我们在翻译虚词时既

不能离开语境,也不能脱离句式。

在我们掌握了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15个虚词的各个义项和它的语法功能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翻译文言

虚词,还应掌握一些虚词的翻译规律和技巧。凡是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可以代替的文言虚词,如。

5.怎样依靠字面意译古文

意译翻译文言语句是考查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都把主观性翻译题的分

值8分,在整个文言文阅读中的比重增大了。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就要做好翻译训练,提高自己的翻译能

力。使自己的翻译在准确明白、没有语病的基础上;既能体现原文语言特色,又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并

力争使自己的翻译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在考试中以直

译为主,直译要求原句字字在译文中有对应。译文字字在原句中有根据,句式的特色、风格力求和原句一

致。意译是译出原句大意。因为有些字词如专用术语、避讳用语、修辞用语等不能根据字面意思直接翻译,

只能根据原句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大意翻译。

具体说来,文言文的翻译应学会以下几种方法:

1.留:即保留。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古时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

年号、称号、谥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学术用语、专业用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如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译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即可。当然,要保持原句的语气和风格。

2.换:即替换。古语中的词义在流传过程中意思发生了变化,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偏

义复词等,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如“涕”译为“眼泪”,“蚤”译为“早”、“作息”

译为“劳动”,“河北”译为“黄河以北”等。

3.补:文言文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补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双音词。文言文中

有很多省略句子,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要把它们给补出来。

4.删: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思的词语,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

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5.调:对文言文中那些特殊的语序、特别语句进行调整,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宾语后置,介词

结构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习惯。

掌握上述这些翻译的方法,是做好文言翻译题的基础。然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如果不能清晰地理解

文中一些词语的用法和词意,你就是想“留”,想“换”,想“补”,想“删”,想“调”,也不知道该

留该换哪些词语,该补该删哪些成分,甚至该前置的成分会把它放在句子的后面去。因此,只有理解,才

是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是文言文翻译的一把钥匙。在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大致理解全文之意,整

体把握句子的意义,而且要把重点放在句子内部一些关键字词的理解和翻译上。可以说,高考中的文言翻

译题,就是要让考生对那些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又容易与现代汉语相混淆的字词的理解,去把握词语的引

申与变化,从而认识到我们祖国语言发展的文化传承。如“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史记•滑稽列传》)其中的关键词语是“病”、“肥”、“丧”、“棺椁”。

这里的“病”是词类活用。是名词动用,意为患病,生病。而“肥”是形容词做名词了,是一种病的名称

即肥胖症。“丧”也是名词动用,且是为动用法,意为“为……治丧”。“棺椁”仍然是名词做动词用。

意思是“用士大夫这一级别才能用的棺椁来葬这匹马。”也就是说只要这几个词你能理解,其它的词意就

不难翻译了。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地理解文言文中某些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我们还真得紧扣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言

知识,对于语文教材要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要跳出来。“钻进去”是要牢牢掌握这些知识;“跳出来”是

要能够举一反三。教材中为我们概括的文言知识无外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些“固定结构”

等等。这些都是各类语文考试出题的重要方面,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够触类旁通。

比如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都是有规可循的,如果是疑问代词做宾语的时候,宾语是要前置的。否定代

词做宾语时,这个宾语往往也是前置的,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它给颠倒过来。只要我们在学习中善于总结,

掌握规律,就能够通过理解去解决它。用理解这把钥匙打开文言翻译之门也就容易多了。

6.那些需要意译的句子

提到文言文翻译,我们都对一句话耳熟能详,那就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逐一译出,尽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这种方法大家比较熟悉。意译是

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这种方式向来不被提倡在考试中使用。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可以意译而不用直译呢?读写菌为大家整理了以下情况。

01比喻修辞要意译

例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句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但直接翻译过来就成笑话了,这里必须译为“边防”之类,也就是

把比喻的本体说清楚。

02借代修辞要意译

例2: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作指画及记事之用。也叫

“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所以用“缙绅”代指官员。这里如果直接译作“腰带”,

就太有内味了。

03委婉说法可意译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

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

例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日山陵崩,长安

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例4:“权起更衣”(《赤壁之战》)

“更衣”不能译成“换衣服”,应译成上厕所。

04互文排比要灵活

有些句子,作者为了增强语势,故意用了互文、排比等手法,如果直译会显得太呆板。

例8:(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

短语,可以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05使用典故要注意

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翻译的时候既要尽量保留典故本身,还要说出其内涵。

例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

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06专用名词看习惯

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但是各个领域中有一些的习惯用语,

翻译时应该注意。

例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张衡传》)

其中“下车”不能译为“下了车子”,而是指官吏初到任。

例7: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其中“视事”不能译为“视查事情”,而是指到任工作。“乞骸骨”则是请求退休的意思。

考点三文言句式

五种重要的文言句式特征

01判断句

判断句的七种类型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

些助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详见课件表格归纳)

【方法导航】

准确辨析并翻译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直

接对主语作出判断。

1.辨析时,要注意把握其如下特征。

(1)名词性成分作谓语。谓语是名词性成分,这是判断句的主要特征,也是一个句子成为判断句必不可少的条

件。

(2)有“……者,……也”“……者””……也”“……者也”等结构形式的外在语言标志。如《鸿门宴》中的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等。

(3)用判断动词“为”“乃”等表示判断。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陈涉世家》

中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等。

2.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句。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

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

“便是”“确实是”“都是”“就是”“本来是"“就是”。

【即学即练】

翻译下面的语句,体会判断句的特点。

(1)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2)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5)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

02被动句

【知识梳理】

被动句的五种类型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方法导航】

准确辨析并翻译被动句

1.被动句的辨析角度主要有以下三个。

(1)从标志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于'字句"“‘见'字句""‘为'

字句"“'被'字句"四大类(见前表),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

句。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事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判

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事者。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

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事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

(3)巧借“添”“变”二法。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

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被动句的翻译必须加上“被”字。

【即学即练】

翻译下面的语句,体会被动句的特点。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2)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

(3)律知武终不可胁、。(《苏武传》)

(4)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苏武传》)

(5)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03省略句

【知识梳理】

省略句的五种类型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方法导航】

准确辨析并翻译省略句

在古代汉语中,省略是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还有省略谓语。

1.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瞻前顾后”,明确省略内容。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

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

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异蛇)黑质而白章

(2)借助语法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

这里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氾南”

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可判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

2.省略句翻译时,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即学即练】

翻译下面的省略句,注意补出省略的内容。

(1)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2)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⑷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

(5)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04倒装句

【知识梳理】

倒装句的四种类型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和主谓倒装。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的语法

规则相比较而言的,因此首先要知道现代汉语的标准句的语句结构,再看文言文的句式特点。(详见课件)

晨二聂汇一<定W+)主i科+[壮iff]Wiff♦(定iff)次I*

■何书用▲>•___________।

I主twwl

【方法导航】

准确辨析并翻译倒装句

倒装句翻译时,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语序调整到位。如:介词结构后置,译时要将介词结构调到动词前;

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

【即学即练】

翻译下面的倒装句,指明倒装的类型。

⑴为降虏于蛮夷。(《苏武传》)

(2)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

(3)客何为者?(《鸿门宴》)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五代史伶官传序》)

05固定句式

【知识梳理】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结合在一起,表达--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

变的句法格式。熟练掌握这些句式,对快速、准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

【方法导航】

准确辨析并翻译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固定句式一般搭配是固定的,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在识别和翻

译时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牢记搭配

要注意将固定句式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随意搭配或张冠李戴。如“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

是一个固定句式,可以翻译成“与……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句式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

翻译成这种形式。

2.灵活套用

虽为固定句式,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其意思是一样的。如“今奈何忽

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可翻译成“为什么(为何)……”

“把……怎么样”,所以,对固定句式还要注意灵活套用。

3.异中求同

有些固定句式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其意思是一样的,如“岂……耶”"岂……乎”

“独……哉”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

【即学即练】

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固定句式的翻译。

(1)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

⑵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十二章》)

(3)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十二章》)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

(5)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言文翻译七个失分点

L误译文言实词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

解释词语的能力。

2.误译文言虚词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不牢。二是缺乏根据语境辨析虚词用法与意义的能力。

如:”但坐观罗敷”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

3.古今意义不对应

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中“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而不能译

为“政策”。因此要注意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的现象。

4.语言不合规范

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有的地方却用

口头用语。

5.不辨感情色彩

如“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不能泽为中性的“无业人员”。

6.误译原句语气

结合语境,把握住原文语气,方能保持原意的原汁原味。不能把反问句翻译为陈述语气。

7.不懂文化常识

如对“踞”的翻译。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臂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

直,这就叫“跟”。故不能译为“站起来”。

・宴题洌析

(2023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咽于晋阳中,出国,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

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

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

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

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附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

遏奸中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射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

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射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

赵襄子之行赏,先加丹,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

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

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作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

测渊,嚎大道而不悟,信巧迅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

(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驸:即孔射,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

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

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

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船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船对此深感失

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附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2023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十多宽广之地。闻鼓则进,般含则耳,无有不胜。法日:

“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温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

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沈

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

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祀水。玄、琰进兵大战

北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日㈤:“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

以芍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

《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日:'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

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界。’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悬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

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肥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

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