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卷01-2023年高考语文大题训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预测卷01-2023年高考语文大题训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预测卷01-2023年高考语文大题训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预测卷01-2023年高考语文大题训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预测卷01-2023年高考语文大题训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预测卷01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论

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

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

“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

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脸)。“乐感文化"''实用

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

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

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

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

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

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A

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

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

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

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

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

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中这

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

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

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

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

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

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

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

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

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

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

人性完满,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

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

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

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

“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

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

感文化”这一“文化----A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

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

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

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

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B.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I).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3.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5.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分析你对其中最能体现的“乐感文化”内涵的认识。

①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

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②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禀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

加油!”

③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

【答案】I.C

2.C

3.B

4.①立足此世间,不涉及哲学和宗教层面;

②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和“情感本体”;

③体现一种“文化——心理”结构;

④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

5.①抗战期间,”民众纷纷举起旗帜”体现出的是群体的力量,相互依靠彼此团结,这是“乐群”的生存

智慧;②面对疫情的威胁,“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这是疫情威胁下的乐

观生活态度,坚信能够战胜疫情,对未来抱有希望,体现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③“劲头上来了,很多东

西都能解决”,面对疫情,韧性奋斗,不屈不挠,体现的是“乐生”的生命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C"……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

型”错误,原文是“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以及“曾点气象”所

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并非指所

有的“孔颜乐处”“曾点气象”均为“乐感文化”的表现。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错误,原文是:

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选项少了“落

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个前提。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提到“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乐生”的

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的人性追寻。B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凋也”体现的是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的生命精神,体现“乐生”的生命精神,能体现“乐感文化”内涵。

ACD三项所谈均与“乐感文化”无关。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概括“乐感文化”的特点。由原文“‘乐感文化’的

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此世间”即现实社会,可见“乐感文化”立足此世间,

不涉及哲学和宗教层面;由原文“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

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可以概括出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和“情感本

体”;由原文“‘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

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可以概括出体现一种“文化----心理”结构;

由原文“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

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可以概括出它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

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由第一则材料“1938年抗战期间……民众纷纷举起旗帜,

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意思是民众认为,我们团结起来,中华不死!结合材料''乐感文化……

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

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可见是体现r“乐群”思想。第二则材料“疫情暴发之时……呼喊’武汉加

油!’”,与原文“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

态度”内涵相同,故可概括为体现了“乐观”的态度。第三则材料中“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

是说人要有一种精神,然后才可以解决困难,这与文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

强不息、韧性奋斗”,可见第三则材料体现的是“乐生”的生命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Il(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里程

茹志鹃

王三娘卸下排门板,烧滚了一大壶水,天才刚刚透亮。昨晚下了一夜的暴雨。

以前,阿贞老是说母亲不关心集体。近两年,三娘确实关心了,特别是对阿贞领导的这个四大队。对

此,阿贞也曾对三娘说过:“大家都在向前走,妈,你也在走。”

现在她一听女儿队里的黄瓜,能卖很高的价钱,心里十分高兴,她急着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住在丰桥的

阿贞。

先进门的是阿贞队里的陈老茂,接着进来的是前村一大队的老刘头,他今天好像有些疲乏。

三娘照例冲了一壶红茶,放到老刘头面前,招呼道:“你们队里的麦子登场了吧!”没想到一提到麦子,

老刘头大声叹了口气说:“不提了,昨天那场雷暴雨,起码,十股当中要损失一股。”

“损失一股!”三娘吃惊了,“损失一股你还来坐茶馆呀!”

老刘头一偏头说道:“哼!昨天晚上我车水出大汗的时候,你还在做梦呢!今天早上不是别人赶我回来

休息,我才不来呢!”

“我说人的思想呀,就像开公共汽车似的,一站一站往前进。”三娘说着,就走到门口,朝丰桥那边望。

三娘又急了。外面太阳已经升起了,知了在树上炀人地叫着,“一定是阿贞还不晓得牌价呢!我得去走一越。”

“我到了哪一站了呢……绝不是先进站J三娘望着丰桥,在心里肯定了这一点。

在旧社会那十多年独力挣扎的生活里,三娘学会了一些钻营的本领。

那一年冬天,公路局来修公路,连带着把那座破石桥也拆了重建。这一修桥,三娘就想到了一个赚钱

的好主意。她弄来了一块大石头搭脚,搭起了一条便桥,弄好以后,三娘就在桥边,一边做生意,一边向

过桥的人收一分钱的过桥费。

如今三娘走上桥,不自禁地偷偷朝桥下看了一眼那里,那块搭脚的大石头,仍歪在那里。

三娘站在桥上,汗珠从额上直滚下来,要是没有这块石头,三娘会不相信自己曾走过这样一条剥削过

人的道路。

从丰桥到三娘的店里,只不过三里路,可是三娘觉得累极了,她好像整整走了半辈子的路。

“做人,像走路一样,一站一站地过来,一站是一站的想法,我现在到了哪一站了呢?……”三娘刚

刚坐在树荫下歇歇脚,她发现旁边的小路上、田坎上,都是一队一队的人。三娘认识,这都是阿贞那个四

大队里的。

三娘急急地问道:“你们到哪里去?”

“到一大队去!他们小麦倒了,我们整个大队都去支援。”

店堂里,陈老茂、老刘头这些人仍在谈论雷暴雨以及一大队的麦子,一见三娘回来,都欢喜地说道:“啊!

先进站回来了!”

“我要是先进,那大家都变成先先进了。”

三娘一进门就径直走到老茂面前,郑重地说:

“老茂,今天你们队里的黄瓜不上市了。”

“怎么啦?!”老茂惊讶地问。

“你们四大队的人,全去支援一大队割麦了!”老茂听完后,半天才慢吞吞地说:“支援就支援吧!-

队的麦子倒在水里也是要命的事。”

三娘说道:“原是我多事,多多少少,都是你们队里的。我才不管这种闲事。”三娘下决心再不问这事

了。可是越想越觉得可惜,心里又痛惜又懊恼,便大声地说道:“我是看不惯,大方得忒过头了……”三娘

的一股气正没个出处,忽然一眼看见老刘头在瞅着自己笑,便大声说道:

“我要管!老刘头你不要开心,人家支援你们,你也可以支援支援人家……”“对,我们这屋里的十几

个人也来个支援队。”自己就背起一个空萝筐,对大家说道:

“走,我带头,去帮四队摘黄瓜。今天四队支援一队,我们也应该帮四队想一想。”

这事来得那么突然,那么意外,大家都呆住了。一会儿,有一个人站起来说:“三娘,我,我,我今天

有点事……”

“不要我我我,我知道今天你轮休。”三娘接着又对大家说道:“今天我们大家都要向四大队学习,思

想上都要向前走一站,一个都不许请假。”说完,自己先朝门口一站,要带大家走了。

出发了,一直走到黄瓜地里。

大家正摘得起劲的时候,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长长的哨声,这不知是哪个大队在地里展开竞赛了。三娘

一抬头,见河对面正是一片黄透了的小麦。听见声音从那里传来,却看不到人影。

“现在阿贞大概也在田里搞竞赛吧!她一定不会想到,有人在帮她摘黄瓜吧?”本来,三娘带了这些

人来帮她摘黄瓜,自己心里也很满意,可是一想到阿贞,事情好像立即变得又不够好了。就像前几年那一

次丰河涨水,围堤发生危险。三娘把所有用得上的东西都拿来做了防汛用具,三娘觉得尽了自己的责任,

很愉快。可是这时候,她看见在倾盆大雨中,阿贞戴了一顶笠帽,上下衣服都淋得贴在身上,提了一盏风

灯,在堤上走,一直到深夜。

不知怎的,这灯破坏了三娘愉悦平静的心情,心里又惴惴不安起来,一直等到天亮,她也打起了雨伞,

到堤上去巡视。

现在情况又是那样,三娘的心又被搞乱了。

“还是跟阿员在一起收麦吧!”三娘从过去的事情里得出一条经验:和阿贞在一起做事情,自己就比较

安心。但她又不甘心承认自己不如女儿,心里又想道:

“我这可不是跟了她走,她算什么,到底还是我的女儿,我这是跟共产党走,跟党走不会错。”

“事情真的不大对头。”三娘想着,走到老茂身边,悄悄地说道:“老茂,我看,我们还得往前走一站

吧!“

老茂眨着眼说道:“这不是黄瓜地吗,还往哪里走?”

“不是,我是说党现在要我们去的不是黄瓜地,是那边的麦田,我们思想上还得往前走一走。”接着,

她就对大家说道,“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应该帮一队割麦去!”说着,就干脆捅起黄筐要走了。

这一下,大家纷纷说道:“党指到哪里,我们干到哪里。三娘这句话总算说对了,真正上了大路了。”

“对,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麦子,为了……为了社会主义。”三娘理直气壮地说道。她带着大家

走过丰桥,这一次,她泰然地看着桥下的大石头,也泰然地看着大家的眼睛。三娘走上公路回头看看,自

己整整齐齐的小队伍,每个人都精神抖擞。三娘笑了。这时候,太阳升得更高了,大概正是上午九点钟的

光景。

一九五九年九月十四日夜

(选自《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小说的内容分析,这篇小说所讲的故事发生的时代应该在《百合花》与《哦,香雪》所讲的故事发

生的时代之间。

B.“知了在树上烦人地叫着”,是人物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形象地表现了三娘急于要把黄瓜能卖高价的消

息告诉阿贞。

C.“三娘站在桥上,汗珠从额上直滚下来”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三娘现在很后悔自己曾经做过收过桥费剥

削他人的事情。

I).三娘“心里又惴惴不安起来”,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没有像阿贞一样在大堤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满意自

己带人摘黄瓜。

6.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阿贞热心集体。她一直对三娘不关心集体心存不满,这也让三娘耿耿于怀。

B.陈老茂思想不够进步。他只想为自己队里摘黄瓜,却不肯支援一队抢收麦子。

C.老刘头忘我无私。为了抢收队里倒在水里的麦子,他牺牲休息忙碌整个晚上。

D.社员们乐于助人。四大队支援割麦子,店里的人受影响都主动帮忙摘黄瓜。

7.标题“里程”含义丰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8.茅盾曾说:“《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其实这篇小说在线索、前后照应、物象重复运

用上也很好地体现了《百合花》式的“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的特点,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D

6.C

7.表层含义:

①既可以指三娘从店里到丰桥,然后再回来的这一段路程;

②也可以指三娘半辈子走的路;

③还可以指从店里到黄瓜地,再由黄瓜地到麦田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路;

深层含义(象征义):是指三娘由原来的不关心集体到近两年关心集体,完成了思想上一站一站的前进.

8.①从线索上看,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由•开始的“天才刚刚透亮”,再到“外面太阳已经升起

/",最后“太阳升得更高J',大概正是上午九点钟的光景”,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分明;

②从前后照应上看,小说前后情节相互照应,例如前面交代老刘头进店时有些疲乏,在下文才通过对话告

诉我们老刘头昨晚一整夜车水这件事,结构严谨、表达清楚;

③在物象的重复运用上,小说多次使用“大石头”,先是用“大石头”搭脚,“大石头”成为三娘剥削他人

的工具;再次出现:三娘走上桥,偷偷朝下看到那块大石头,“大石头”成为三娘过去道路的一个自私自利

的象征物(剥削他人);到结尾的时候,“大石头”第三次出现,“大石头”最终成为三娘”•站一站地前进”

的象征。'‘大石头”的重复运用,使得行文前后呼应,层层皴染。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心里又惴惴不安起来”不

是因为不满意自己带人摘黄瓜。对于带人摘黄瓜这件事,三娘“自己心里也很满意”。故选I)。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A.“她一直对三娘不关心集体心存不满”说法错误。根据原

文“阿贞也曾对三娘说过:'大家都在向前走,妈,你也在走’”,阿贞对三娘的进步还是满意的;B.“他只

想为自己队里摘黄瓜,却不肯支援一队抢收麦子”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老茂眨着眼说道:'这不是黄瓜地

吗,还往哪里走?“'不是,我是说党现在要我们去的不是黄瓜地,是那边的麦田,我们思想上还得往前

走一走可知,相对于三娘,在割麦子这件事上,陈老茂只是没有三娘想得远,现在割麦子更重要;D.

“店里的人受影响都主动帮忙摘黄瓜”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有一个人站起来说:‘三娘,我,我,我今天

有点事……可知,有人这是打退堂鼓,不是主动的表现。

故选Co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表层看,结合“三娘望着丰桥,在心里肯定了这一

点”“如今三娘走上桥,不自禁地偷偷朝桥下看了一眼那里”“从丰桥到三娘的店里”可知,三娘因为着急

女儿队里卖黄瓜的事情,就急着从店里赶往丰桥,把黄瓜能卖高价的消息告诉阿贞,“里程”实指三娘从店

里到丰桥,然后再回来的这一段路程;结合“三娘站在桥上,汗珠从额上直滚下来,要是没有这块石头,

三娘会不相信自己曾走过这样一条剥削过人的道路”“从丰桥到三娘的店里,只不过三里路,可是三娘觉得

累极了,她好像整整走了半辈子的路”可知,三娘在赶往丰桥的路上想到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走过的剥

削人的道路,“里程”又指三娘半辈子走的路;结合“出发了,一直走到黄瓜地里”“我是说党现在要我们

去的不是黄瓜地,是那边的麦田”可知,三娘带人先帮四队抢摘黄瓜,又把这些人带过去帮一队抢收小麦,

“里程”还指从店里到黄瓜地,再由黄瓜地到麦田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路;从深层(象征义)看,结合“大

家都在向前走,妈,你也在走”“我说人的思想呀,就像开公共汽车似的,一站一站往前进”“我到了哪一

站了呢……绝不是先进站”“思想上都要向前走一站”“我看,我们还得往前走一站吧”可知,小说反复强

调“向前走"''思想上向前走一站”,三娘也由原来只关心自己家的事,到关心自己女儿队里的事,再到关

心其它队里的事,三娘的思想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里程”的象征义指三娘由原来的不关心集体到近两年

关心集体,完成了思想上一站一站的前进。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的能力。从线索上看,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由一开始的“天才

刚刚透亮”,王三娘茶馆开始营业;再到“外面太阳已经升起了",三娘决定到丰桥亲自走一趟;最后“太

阳升得更高了,大概正是上午九点钟的光景”,三娘领着人去帮一队抢手小麦。按照时间先后顺叙展开故事

情节,叙述清晰,情节发展脉络分明。从前后照应上看,小说前后情节相互照应,例如前面“接着进来的

是前村一大队的老刘头,他今天好像有些疲乏”交代老刘头进店时有些疲乏,在下文“昨天晚上我车水出

大汗的时候,你还在做梦呢!今天早上不是别人赶我回来休息,我才不来呢!”通过对话告诉我们老刘头昨

晚一整夜车水这件事,结构严谨、表达清楚;前面交代三娘曾经搭起了一条便桥,向过桥的人收一分钱的

过桥费的那块大石头,结尾处“她带着大家走过丰桥,这一次,她泰然地看着桥下的大石头”与前文呼应。

在物象的重复运用上,小说多次使用“大石头”,“她弄来J'一块大石头搭脚,搭起J'一条便桥,弄好以后,

三娘就在桥边,一边做生意,一边向过桥的人收一分钱的过桥费”先是用“大石头”搭脚,“大石头”成为

三娘剥削他人的工具;再次出现,“三娘走上桥,不自禁地偷偷朝桥下看了一眼那里,那块搭脚的大石头,

仍歪在那里”“大石头”成为三娘过去道路的一个自私自利的象征物(剥削他人);到结尾的时候,“大石头”

第三次出现,“这一次,她泰然地看着桥下的大石头,也泰然地看着大家的眼睛”“大石头”最终成为三娘

“一站一站地前进”的象征。“大石头”的重复运用,使得行文前后呼应,层层皴染。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者名公列、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然收爱徐挚为相国乳上下不亲父于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

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理自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

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军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

啼,口:“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

郑人游于乡松,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

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不如吾闻而

药之也。”然明目:“吾今而后知吾子之母»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仲尼闻是语也,

日:“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郑子产作丘赋外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已为茶②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

目:“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吾不迁矣。”

三月,郑人铸中节。叔向使贻子产书曰:“吾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复书口:“若吾子之

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

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仲尼日:“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口:“古之遗爱

也!”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丘赋,一种赋税制度。②/,chdi,蝎子一类的有毒的虫。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B.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C.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D.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斑白,头发花白,这里代指老年人,与“以愚黔首”中的“黔首”用法相同。

B.乡校,这里指当时郑国设在地方的学校,也是人们议论政治常去的地方。

C.”吾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与“吾不信也”中的“信”字含义相同。

D.刑书,法律条文。文中说“铸刑书”就是把法律条文铸刻在鼎上公布于众。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选文记录了子产治郑受到下层人民的爱戴,《左传》选文则侧重表现孔子、然明、叔向等士大夫

对子产治郑的认可。

B.《史记》选文通过与前任对比突出子产治郑达到的效果,《左传》选文则通过记述具体事例侧重阐述子产

治郑所采取的做法。

C.《左传》选文中子产善用比喻论证,把治国比作防川,认为应及时听取民意,把施政方式比作水火,强

调治民应宽猛相济。

D.《左传》选文中子产治郑并非一帆风顺,在因颁布典章制度而受到批评后,他从国家和现实出发,坚持

自己的治郑方略。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2)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

13.子产治郑是如何实施“宽猛相济”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答案】9.C

10.C

11.A

12.(1)老人像孩子般地泣诉:“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我们将来依靠谁啊!”

(2)如果对国家有好处,(个人)生死都由它去。况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人不改变他的法度,所以能够有所

成功。

13.在“宽”的方面,子产不毁乡校,疏通民意;在“猛”的方面,子产制定丘赋和颁布刑书,让人民知

法守法。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子产,名公孙侨,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

用自己宠信徐挚为国相,国政混乱,官民不亲,父子不和。''之"连接定语“郑”和中心语“大夫”,中间

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相”表示官职,作“为”的宾语,不能断开;“国”作“乱”的主语,不能断开,

排除B。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斑白,头发花白,这里代指老年人:凡人以黑

巾覆头,因此用黔首代指平民。正确。“以愚黔首”句意:来使百姓愚昧无知。B.正确。C.信,确实,句意:

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信,相信,句意:我不相信。错误。D.正确。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左传》选文则侧重表现孔子、然明、叔向等士大夫对

子产治郑的认可”错误,由“吾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可知,叔向对子产铸刑书不认可。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儿”,名词用作状语,像孩子一样;“去”,离开;“安”,哪里,

谁。(2)“苟”,如果;“社稷”,国家;“以之”,凭借它,这里指任凭它,由它;“度”,法度;“济”,成功。

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如何”说明要概括方法,“宽猛相济”说明了概括的内容。

在“宽”的方面:由“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不如吾闻而药之

也”可知,子产宽以待民,不肯毁去乡校,从而保障自己能够疏通民意。在“猛”的方面:由“郑子产作

丘赋”“三月,郑人铸刑书”可知,子产制定了丘赋,并颁布了刑书,用法律来约束百姓,让人民知法守法。

参考译文:

子产,名公孙侨,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徐挚为国相,国政混乱,官民不亲,

父子不和。大宫子期把这些反应给郑昭君,郑昭君于是改任子产为国相。子产执政一年后,浪荡子不再轻

浮嬉戏,老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无需耕田。子产执政二年后,市场上不再虚定高价骗顾客。三年后,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无需把农具扛回家,五年后,男子不用服兵役,遇有丧事能自觉

按照丧礼操办。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就去世了,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子般地泣诉:“子产离我们而去,

我们将来依靠谁啊!”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

样?”子产说:“为什么废除掉?那些人利用一天工作劳动之余在乡校彼此交游,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

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这防怨)就像防止河

水溃决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不能挽救: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听取

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

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郑国子产制订丘赋制度。国内的人都责备他,说:“他的父亲(被杀)死在路上,他自己就是蝎子的

尾巴。在国内发布这样的命令,国家将怎么力'?”那大夫子宽把话告诉子产。子产说:“有什么妨害?如果

对国家有好处,(个人)生死都由它去。况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法度,所以能够有所成功。百姓不

可放纵,法度不可改变。我不变更了。"三月,郑国把刑法铸在鼎上。叔向派人给子产一封信,说:“我听

说:’国家将要灭亡,一定多订法法律。’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子产回信说:“照您所说,我公孙侨没有

才能,不能虑及到子孙后代,我是用来拯救当世的。”

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子大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

方法来使百姓服从,其次就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

柔弱,百姓亲近而在其中玩耍,因此有很多人死在水里,所以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孔子说:“好啊!

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要用猛政来加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摧残,百姓受到摧残

就施以宽政。用宽政来弥补猛政的跳失,用猛政来弥补宽政的缺失,政事因此而和谐。”等到子产去世,孔

子听说后,流泪说:“(子产)保留了古代圣贤仁爱的遣风啊!”

(选自《左传》,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西风烈”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营造出壮烈的抒情氛围,慷慨高亢。

B.以表现事物形态的“碎”来形容马蹄声的急,以“咽”来描绘喇叭声的低,准确而精彩。

C.下片起句豪迈,写出了娄山关的坚不可摧,红军战士固守雄关的英勇,豪气激昂。

D.“从头越”这三个字表现了词人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无畏勇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15.本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结,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以景作结,形象生动、含蓄蕴藉。②词人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群山绵延莽苍,如大海一般深

邃,而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境界壮丽沉雄。③表现了红军义无反顾、不

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词人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怀。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红军战士固守雄关的英勇”错误。“雄关漫道真

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出红军夺取娄山关的异常艰辛,而非“固守”娄山关的“英勇"。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首先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意思,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

阳鲜红,像血的颜色。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以写景句来收笔,可以判断其手法为比喻、以景结情。

“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这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

眺望,-股雄壮的气势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境界壮丽沉雄。

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

神。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

收笔,极有情味。

(Ξ)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含有古代作品的两句",”写出了

《离骚》兼具的特点。

(2)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3)陆游《书愤》中以歌咏诸葛亮来抒发自己志向的两句是“

【答案】《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师一表真

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需要重点注意的字,如“淫”“诽”“豫”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艺术创作,除了要有灵感,更多的是对生活要有深切的体验。能把日常的生活状态不带半点拼

凑痕迹地写进词里,恐南唐后主李煜与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外无他。

李煜,少年无心宫中争夺,向往自由文人的生活,其作品前期大都描写宫廷奢侈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

对其中的沉迷与陶醉,他毫不掩饰,始终保持纯真的性情。后期的词作,主要是描写词人的那种亡国之痛,

可谓血泪至情,他不愿做皇帝却被推上了皇位,做了皇帝却又成为阶下囚,这种苦痛,非一般人能及。而

也正因如此,才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难怪《人间词话》评:“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而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分水岭,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也是①。她出身名门,自小生活

环境优越,成长过程中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和政客均有来往,天赋加上环境使得她取得不小的成就。前期她

的词作大多描写少女初恋和少妇生活,体验至真至切,语言②。我们从词的内容也不难看出,

词人那时的生活的确是优越无忧的。“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先后经历了亡国丧夫之痛,这种痛苦经历使得

词人的风格发生巨大变化,词人本多情,更何况遇到这样的变故?“③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满眼的凄凉与亡国痛,怎能让词人再有先前的欢愉?也正因如此,其后期词作有了男子般的气与意境。

他们二人,一个词中之帝,一个婉约之宗,有着相似的境遇:不但是人生经历而且词的创作,都可以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更重要的是,在他们都是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了词作的巅峰。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靖康之难”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ʌ.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切道出了离家游子的期许和渴盼。

B.中国有无数个小镇,通过“做题”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也没什么不好。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农校的稻田,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答案】17.①大相径庭②毫无顾忌③物是人非

18.无论是人生经历还是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

的苦痛之后,才登上了词作的巅峰。

19.D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前期她的词作大多描写少女初恋和

少妇生活,……我们从词的内容也不难看出,词人那时的生活的确是优越无忧的”“‘靖康之难’”,李清照

先后经历了亡国丧夫之痛”可知,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差距非常大,故可用成语“大相径庭”。大相

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第二空,根据后文''我们从词的内容也不难看出,词人那时的生活

的确是优越无忧的”中的“无忧无虑”可知,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在用词上应是没有顾虑的,所以可用成语

“毫无顾忌”,毫无顾忌: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豫,或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

顾虑。第三空,此句是引用的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中的诗句,原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引文应与原诗句保持一致,所以应用成语“物是人非”,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己

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时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语病有二:(1)“不但是人生经历而且词的创作”关联

词语使用错误,其前后应为条件关系,所以应修改为“无论是人生经历还是词的创作”;(2)“在他们都是

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了词作的巅峰”成分残缺,缺主语,保应改为“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

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了词作的巅峰”。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靖康之难’'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引号的作用是引

用;B.引号的作用是强调、突出;C.引号的作用是讽刺或否定;D.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的称谓。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Il(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

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

②O《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

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论语》一年,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

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

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③:一是正确认识自己:

二是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

温良恭俭让。

20.下列句子中的“规矩”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规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七回:“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

B.《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

C.《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D.《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答案】20.D

21.①《论语》是知识体系

②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

③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个方面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选文中的“规矩”意为老老实实,恪守本

分。A.“连个规矩都没有",礼法、法度之意;B.“待上司的规矩”,一定的标准;C.“设规矩”,圆规和方

矩;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