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_第1页
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_第2页
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_第3页
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_第4页
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内容预览复习目标:梳理课标要求,明确考查方向,树立核心素养观。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中考新考法:从新情境、新设问、跨学科等方向设置新考法真题。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蓝色字体,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内容课标要求素养目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了解西晋的历史,探究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3.知道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4.知道东晋南朝的历史更替,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知道淝水之战,分析其对南北双方的影响。6.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7.了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祖冲之的成就、书法成就、绘画与雕塑成就,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能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片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考点考向考法常现关键词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考向一官渡之战考法意义东汉末年、汉献帝、曹操、袁绍、屯田、200年、统一北方考向二赤壁之战考法1时间考法2影响考法3相关故事208年、统一全国、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孙刘连军、赤壁、周瑜、火攻、三国鼎立考向三三国鼎立考法1吴国考法2时间曹操、曹丕、孙权、刘备、220年、221年、229年、卫温、夷洲、地图原始农耕生活考向四西晋的短暂统一考法1建立考法2北方少数民族南迁考法3中原人南迁司马懿、司马炎、晋武帝、266年、280年、洛阳、八王之乱、晋惠帝、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五胡内迁考向五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法1原因考法2表现全国经济重心(黄河流域)、北方人的南迁、犁耕、粪肥、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双季稻、农业多种经营、建康: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考向六淝水之战考法1时间与主要地点考法2地位前秦、十六国、苻坚、王猛、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以少胜多远古的传说考向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法1人物考法2主要内容(措施):使用汉语考法3主要内容(措施):改汉姓考法4主要内容(措施):迁都考法5影响(意义):民族交融考法6影响(意义):汉化鲜卑族、北魏统一北方、移风易俗、494年、迁都洛阳、汉化、使用汉语、汉服、汉姓、联姻(通婚)、民族交融、相关图片考向八魏晋时期的社会发展考法1时代特征考法2表现考法3意义民族交融、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胡”“汉”观念、为隋唐时期局面出现奠定基础考向九《齐民要术》考法1时间考法2地位考法3主要内容贾思勰、最早、农书、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多种经营、以民生为本、务实精神夏商周的更替考向十祖冲之考法贡献南北朝、圆周率、第七位、近千年、3.1415926—3.1415927、《缀术》、算筹、《大明历》、指南车考向十一王羲之与《兰亭集序》考法1特点考法2地位书法艺术、楷书、东晋、“天下第一行书”、“书圣”(按住ctrl键,点击各考向,可直达)考向一官渡之战考法意义1.(2023·新疆)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答案】A【详解】由材料“‘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曹”指的是曹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歼灭袁绍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A项正确;曹操只是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并没有结束州郡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改善了民族关系的是诸葛亮,排除C项;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是孙权,排除D项。故选A项。特别提醒特别提醒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考向二赤壁之战考法1时间2.(2023·天津)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常来说,一个世纪是指100年,而世纪的计算方法是以公历纪年为基础。具体世纪换算公式为百位数上加1,如:公元208年换算成世纪就是公元3世纪初,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考法2影响3.(2023·牡丹江)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孙刘联军和曹操之间的一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D项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的一次战争,A项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是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B项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是发生在袁绍和曹操之间的一次战争,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决定之战,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考法3相关故事4.(2023·黑龙江)《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大军,为此后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孔明、周瑜都是孙权、刘备联军的代表人物,“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都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典故,B项正确;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打败袁绍的重要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与东晋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考向三三国鼎立考法1吴国5.(2023·大庆)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_____的联系。()A.洛阳 B.成都 C.开封 D.台湾【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230年,吴国的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D项正确;洛阳、成都、开封都是大陆城市,与题干的“夷洲(台湾)”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考法2时间6.(2023·东营)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

)A.西汉形势图 B.三国鼎立形势图 C.元朝形势图 D.明朝形势图【答案】B【详解】根据“魏、蜀、吴”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B项正确;西汉、元朝、明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魏、蜀、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易混易错易混易错1.建立魏国的是曹丕,而非曹操。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赤壁之战,而不是官渡之战。考向四西晋的短暂统一考法1建立7.(2023·阜新)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西晋,B项正确;秦朝结束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排除A项;隋朝结束的是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排除C项;元朝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考法2北方少数民族南迁8.(2023·长春)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A.农业发展 B.海外贸易 C.朝政腐败 D.民族关系【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颁发印章,说明内迁少数民族归属西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因此题干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民族关系,D项正确;题干信息说明的是西晋当时民族关系,与农业发展,海外贸易,朝政腐败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考法3中原人南迁9.(2023·通辽)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北方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进行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的局面,此后孝文帝进行改革,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使传统的北方门阀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特别提醒特别提醒1.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2.八王之乱的实质是西晋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是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考向五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法1原因10.(2023·海南)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项正确;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产作物引进,排除C项。故选D项。考法2表现11.(2023·广州)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实行 C.北方政局的稳定 D.江南地区的开发【答案】D【详解】依据题干“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可知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北民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的开发,没有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或君主专制的实行,排除AB项;当时北民大量南迁是因为北方政局不稳、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3·滨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还有就是人民的辛勤劳作,这证明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辛勤劳动的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B项正确;西晋之所以能够灭吴统一全国,一则是顺应了历史统一的大趋势,二则是西晋整体实力远远超过东吴,前秦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东晋之所以能以弱胜强,主要是因为苻坚的骄傲自满和东晋的战略得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这证明国家政策可以促进民族交融,ACD三项中的历史无法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易混易错易混易错1.西晋统治范围主要以北方为主,定都洛阳;东晋统治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定都建康。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整体上落后于北方地区。3.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因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宋、齐、梁、陈都定都于此,故有“六朝古都”之称。考向六淝水之战考法1时间与主要地点13.(2023·常州)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顾茅庐【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东晋”“淝水”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如图所示历史事件是淝水之战,形成的典故是草木皆兵,C项正确;纸上谈兵与战国时期赵括有关,排除A项;朝秦暮楚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排除B项;三顾茅庐为东汉末年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排除D项。故选C项。考法2地位14.(2023·临沂)“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阿坚”“谢公”“4世纪”“以少胜多”,结合所学可知,“阿坚”指的是前秦君主苻坚,“谢公”指的是东晋一方的总指挥谢安,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C项正确;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郾城之战发生在1139年,均与“4世纪”时间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拓展提升拓展提升1.前秦失败的原因:(1)前秦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不稳;(2)苻坚还骄傲轻敌、指挥失当;(3)前秦军队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太长、力量分散;(4)东晋8万精兵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正确战略战术。2.前秦失败的启示:(1)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2)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考向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法1人物15.(2023·聊城)“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晋武帝 D.北魏孝文帝【答案】D【详解】据题干“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因此,材料评述的是北魏孝文帝,D项正确;汉高祖、汉文帝、晋武帝都是汉族政权的皇帝,而“去夷即华”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BC项。故选D项。考法2主要内容(措施):使用汉语16.(2023·兴安盟)“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爵……很多鲜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A.西周分封制 B.秦国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爵⋯⋯很多鲜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语的措施,C项正确;西周分封制秦国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均与题干“鲜卑官员”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考法3主要内容(措施):改汉姓17.(2023·泰州)《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A.说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易汉服【答案】B【详解】据题干“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鲜卑族改用汉姓的史实,B项正确;说汉话、通婚姻、易汉服与题干中的改汉姓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考法4主要内容(措施):迁都18.(2023·长沙)中国历史上迁都的因素有很多,如战争、改革、环境等。下列事件中,为了推进改革、学习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商朝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C.明成祖迁都北京 D.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因为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想要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和统一中原地区;他想要迁都来获得汉族地主的认可的正统地位;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项正确;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排除A项;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为了巩固统治和明朝的战略安全,排除C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因为抗日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考法5影响(意义):民族交融19.(2023·哈尔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君主专制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实力【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可知,胡汉观念逐渐淡薄,这是因为两个民族趋于一体,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C项正确;北魏没有统一中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项;“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这是说民族交融,不能体现增强了北魏实力,排除D项。故选C项。考法6影响(意义):汉化20.(2023·宜宾)《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答案】C【详解】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可知,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举行祭典由按照北土旧俗到按照华夏礼制,这一变化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北魏孝文帝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排除A项;北魏没有统一南北,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举行祭典的变化,没有反映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排除D项。故选C项。归纳总结归纳总结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西晋(280年,西晋实现了南北统一)、前秦(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周先后统一过北方。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从经济角度看是少数民族从游牧向定居农业转变的过程;从文化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从社会发展进程角度看,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考向八魏晋时期的社会发展考法1时代特征21.(2023·呼和浩特)下图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判断第三章的题目应该是(

)导言

中国的诞生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第二章

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C.现代的“拂晓时辰” D.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的“魏晋南北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分立,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帝国的盛放与凋残符合明清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现代的“拂晓时辰”与魏晋南北朝不符,排除C项;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与魏晋南北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考法2表现22.(2023·恩施)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胡”“汉”隔阂完全消除【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手工业技术;题干“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说明汉人喜欢少数民族的东西,向他们学习。因此题干主要说明是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B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排除A项;题干说明各民族之间经济上密切交往,但不能体现空前发展,排除C项;“胡”“汉”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考法3意义23.(2023·金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和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发展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特别提醒特别提醒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和战争等。考向九《齐民要术》考法1时间24.(2023·青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融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正确;《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排除C项;《天工开物》是明代科技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考法2地位25.(2023·牡丹江)农业科技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农业科技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编纂的药物学巨著,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排除C项;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考法3主要内容26.(2023·无锡)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的思想,A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排除C项;《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A项。易混易错易混易错《齐民要术》是我国而非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考向十祖冲之考法贡献27.(2023·西藏)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A.张衡 B.徐光启 C.宋应星 D.祖冲之【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的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D项正确;张衡是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地动仪,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观点。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排除A项;徐光启是明朝著名科学家,代表作是《农政全书》,排除B项;宋应星是明朝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被称作“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排除C项。故选D项。考向十一王羲之与《兰亭集序》考法1特点28.(2023·武汉)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答案】B【详解】观察题干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行书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体现了行书简练明快,势巧形密的特征,B项正确;字形方扁,严实厚重不符合行书简练明快的特点,排除A项;纵意奔放,张扬跳跃是草书的特点,排除C项;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骨力遒劲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考法2地位29.(2023·长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作品是(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C.《洛神赋图》 D.《颜氏家庙碑》【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依据所学可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正确;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有《女史藏图》和《洛神账图》,排除BC项;《颜氏家庙碑》是唐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刻立,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及其仕宦经历、后裔仕途、治学经世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易混易错易混易错1.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2.锺繇独创楷书书法,王羲之以行书著称。1.(跨学科)(2023·衡阳)《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于208年的赤壁之战。故选B。2.(思维导图)(2023·北京)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详解】根据图示可知这一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区域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短暂统一这一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去的技术和劳动力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3.(跨学科)(2023·牡丹江)《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详解】根据题意,天下无事对应社会安定,时和年丰对应区自然条件优越,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使得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由此可知ABC项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4.(新情景)(2023·安徽)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5.(探究性试题)(2023·重庆)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内容出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史记》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晋书》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宋书》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北方人南迁,依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及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由荒凉到繁盛的发展情况,因此,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权建设”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技术发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6.(研究性学习)(2023·宿迁)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可知,反映的是天气因素对都城的影响,属于自然环境的因素,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迁都的政治因素,排除A项;天气问题与文化和军事因素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7.(新情景)(2023·贵阳)下图是史明明同学拟办历史手抄报的素材,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答案】C【详解】根据手抄报内容“鲜卑族;494年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该鲜卑姓为汉姓。”可知,手抄报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C项正确;齐国管仲改革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减少税收增加人口生育水平,排除A项;秦国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授田于百姓;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排除B项;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排除D项。故选C项。8.(新设问)(2023·镇江)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形式多样,主要有:①民族迁徙;②政策促进;③文化互鉴;④生产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孝文帝改革属于政策促进,②符合题意,B项正确;民族迁徙、文化互鉴和生产交流与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9.(主题归纳)(2023·齐齐哈尔)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学习笔记,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案】B【详解】分析题干学习笔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并立,西晋短暂统一后,中国又陷入分裂混战之中,进入了十六国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大批北方人南迁,既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由此可知,题干学习笔记的学习主题可归纳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夏商周是我国的早期国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期。由此可知,“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这一主题与题干学习笔记无关,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应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应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10.(新情景)(2023·深圳)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可知,题干说明南北朝时,北方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也传入南方,民族之间相互交融,D项正确;“北人大量迁往南方”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与“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新设问)(2023·重庆)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下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魏碑《张猛龙碑》(拓片)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C.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表明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在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体现在书法上,造成字体带有汉隶笔法,同时苍劲厚重,粗犷雄浑,A项正确;东汉以后,纸的改进应用,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排除B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魏碑艺术有民族交融的特点,与书法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跨学科)(2023·绥化)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图中A是国,蜀国的建立者是,吴国的都城是。(2)图中B处发生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战役是。(3)图中吴国在230年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即今中国台湾。【答案】(1)魏(魏国或曹魏);刘备(刘玄德);建业。(2)赤壁之战。(3)夷洲。【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图中A是魏国,蜀国的建立者是刘备,吴国的都城是建业。(2)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图中B处发生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战役是赤壁之战。(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图中吴国在230年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中国台湾。1.(2023·海南二模)在刘禹锡的诗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中,“三足鼎”最终形成应该出现在下图年代尺的哪一时期?(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229年属于公元3世纪,D项正确;公元前3世纪是指公元前299到公元前200年,排除A项;公元前2世纪是指公元前199到公元前100,排除B项;公元2世纪是指公元100年到公元199年,排除C项。故选D项。2.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历史剧《三国》 B.陈寿《三国志》C.司马光《资治通鉴》 D.诸葛亮《出师表》【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因此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诸葛亮《出师表》,D项正确;历史剧《三国》,是文学作品,有加工的成分,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项;《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有加工的成分,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司马光《资治通鉴》,有人为编著内容,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3.《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包含了很多历史信息。如图《三字经》空缺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基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____,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A.韩赵魏 B.宋齐梁 C.燕赵魏 D.魏蜀吴【答案】D【详解】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魏蜀吴争夺天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根据题意,D项正确;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排除A项;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统称南朝,排除B项;燕、赵、魏是“战国七雄”中三个诸侯国,排除C项。故选D项。4.“历史才艺一起秀”活动中,小莉同学展示了一副对联(如下)。请你为此对联选一个合适的横批(

)上联:百万雄兵下江南意欲江山一统下联:一场大火烧北师却成天下三分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的“百万雄兵下江南意欲江山一统,一场大火烧北师却成天下三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排除B项;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排除A项;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排除D项。故选C项。5.《三国演义》某章节讲述了“刮骨疗伤”的故事,即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他为他用刀制骨去毒,旁观的人部面色如土,而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然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宽其左臂”,并且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关羽中毒需则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A.《三国演义》的内容生动具体 B.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C.《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D.《三国志·关羽传》的描述单调乏味【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和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的内容不同可知,说明了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B项正确;《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和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的内容不同,不是体现《三国演义》的内容生动具体,排除A项;《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这样叙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宽其左臂’,并且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关羽中毒需则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说明不了《三国志·关羽传》的描述单调乏味,排除D项。故选B项。6.(2023·郑州模拟)下图是魏晋时期(220—420年)北方少数民族大批南徙示意图。这一现象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流域的(

)A.农业进步 B.民族交融 C.政治革新 D.文化繁荣【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南迁,促进了中原一区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比北方更先进,因此在农业方面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黄河流域在政治、文化方面都比北方更先进,排除CD项。故选B项。7.下图中的三幅图反映出该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A.逐步走向统一 B.经济发展较快C.南北政权对峙 D.政局动荡不安【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大分裂到三国局部统一再到西晋全国统一,这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从分裂到统一,不能体现经济发展较快、政局动荡不安,排除BD项;西晋是统一王朝,不能体现南北政权对峙,排除C项。故选A项。8.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4万余片。从其记载的户籍、书信等信息中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这两个字寓意吉祥 B.少数民族迁居中原,学习汉族文化C.受外来的佛教影响 D.中原人口迁居湖南思念北方家乡【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可知,当时湖南长沙有很多外地人口,也就是中原人口迁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中原人口迁居湖南思念北方家乡,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客”“恩”寓意吉祥,排除A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排除B项;受佛教影响,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排除C项。故选D项。9.“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售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材料强调八王之乱的(

)A.背景 B.过程 C.措施 D.影响【答案】D【详解】由题干“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售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材料强调的是八王之乱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八王之乱的影响不是背景,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八王之乱的过程,排除B项;措施和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面两图是来自甘肃河西走廊上的魏晋墓室壁画,它们反映出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耙地图牧羊图A.南北对峙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社会安定【答案】B【详解】据题干“甘肃河西走廊上的魏晋墓室壁画”及“耙地图”“牧羊图”可知,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说明各族人民相互交融、在生活、生产方式上趋于一致,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南北对峙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民族关系,不是经济关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社会安定,排除D项。故选B项。1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A.商朝、北宋 B.东汉、西晋 C.商朝、隋、北宋 D.东汉、北宋【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故①处应为东汉;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故②处为西晋,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2.下列示意图反映出(

)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答案】A【详解】据图示信息及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到三国时期形成了魏、蜀、吴的局部统一,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可见图示信息体现了我国统一趋势不断加强,A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能反映材料图片部分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魏晋时期政权并立”只能反映材料图片部分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与图示信息不尽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3.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关于北方的农林品种出现在南方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②东晋建立后偏安于江南③人们纷纷南迁,给落后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④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于北方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北方的农作物大量出现在南方。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给落后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东晋建立后偏安于江南,这些都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以出现了北方农作物出现在南方的情况。①②③是北方的农林品种出现在南方的原因,D项正确;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于北方说法错误,到南宋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于北方,④说法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4.(2023·南阳二模)下表是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比例统计表(约),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说明(

)朝代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西汉末年19.8%80.2%西晋初年30.1%69.9%东晋中期44.4%55.6%A.人口南迁,江南开发 B.开凿运河,沟通南北C.政权更替,民族交融 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答案】A【详解】据材料“下表是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比例统计表(约)”可知,自西汉末年至东晋中期,南方人口的比例逐渐提高,而北方人口占比逐渐下降,这说明由于北方战乱,北民南迁,有利于江南的开发,A项正确;隋朝开凿运河,沟通南北,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南北方人口占比,而未涉及“政权更替、民族交融”,排除C项;D项是南宋时期对南方地位的评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小历围绕某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梳理了以下内容。他研究的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时间史实三国时期孙吴开发江东东晋“荆扬晏安,户口股实”宋(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A.局部统一的实现 B.朝代更替的频繁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民族大交融【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孙吴开发江东、东晋荆扬晏安,宋(南朝)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和所学可知,到南朝时,由于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题干所述内容都是关于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江南的发展,没有提到朝代的更替频繁,排除B项;题干所叙述的发生在江南地区,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C项。16.某初级中学历史社团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中的科学技术”专题研究性学习。下列各项能最佳入选该主题的是(

)A.江南地区人民共同开垦荒地的文献记载 B.水稻直播变为育秧移栽的考古成果C.江南地区劳动者增加的现代研究数据 D.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的游牧解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中的科学技术”,选项中“育秧移栽”属于开发江南的技术成果,B项正确;垦荒属于开发的方式、劳动者增加也不属于科学技术,排除AC项;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的游牧解读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中的科学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下图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中“东汉”“三国”“西晋”“北朝”“南朝”“隋统一”的描述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排除A项;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排除B项;隋唐时期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18.(2023·湛江模拟)如图为我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示意图,这幅图可用来研究(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C.淝水之战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答案】D【详解】根据“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南迁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内迁,体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D项正确;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排除C项。故选D项。19.(2023·上饶一模)下图是某学生摘抄的历史学习笔记。由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 D.周世宗改革【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B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变法,未涉及迁都等措施,排除C项;周世宗改革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对下列中国古代史上的各个“魏”政权,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③①②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③①④【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图①中的东魏和西魏是439年统一北方的北魏分裂后建立的政权,图②中的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图③中的北魏建立时间是4世纪后期,图④中的魏国是三国时期的政权,建立时间是220年,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应是②④③①,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21.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主题1.三国鼎立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答案】C【详解】题目给出的表格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C符合题意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产生与变革的时期,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排除B项;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22.(2023·漳州模拟)下列对于如表所示内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对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观点1迁都洛阳导致整个官僚系统迅速腐败,是北魏走向灭亡的转折点。观点2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A.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 B.从正反两面性来进行评价C.没有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 D.指出北魏灭亡的关键因素【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观点1:迁都洛阳导致整个官僚系统迅速腐败,是北魏走向灭亡的转折点。”“观点2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可知,观点一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走向灭亡的转折点。观点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严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故表中这些观点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性意见,没有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没有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C项正确;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