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_第1页
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_第2页
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_第3页
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_第4页
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XX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全面赋能教育上下功夫,为贡献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古城保护苏州方案扛起更强担当、作出更大贡献。一、总体目标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核心,建立科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培养造就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保障硬件正常运行,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信息化。到2024年,完成校园网的改建与扩建工作,购置一批校园网的设备,并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信息化配套设备,完善校园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学校的网站初具规模,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电脑和投影机。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制度管理常规化,从而能更好、更高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教职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收集整理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数字化资料。以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为方向,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到2025年,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达到“随手可得”,进一步完善校本资源库建设,搭建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网络教研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与课程改革相协调的共建共享、互动开放的新课程资源。到2026年,做好新校园智能化、信息化的服务工作。网站建设多元化,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普及应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提供师生个性化服务为核心,促进教育的减负提质增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育信息化赋能“双减”、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等教育发展的痛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构建现代学校教育治理体系和智慧校园服务体系。(二)坚持融合创新。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服务等场景中的全方位、创新性、常态化应用,推动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高阶演进。(三)坚持系统推进。面向2035,对标智慧教育先进校,加强兄弟学校交流和学校智慧校园规划,在学校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及学校智慧校园顶层设计框架下统筹推进。三、重点工作(一)立足学校实际,扎实开展信息化工作1.围绕在研项目,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具体举措:以全国“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大数据学业诊断助力精准化教学的研究》和“新时代苏州有效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学业监测和诊断分析的实践研究》研究为抓手,将学校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作与各学科教研活动紧密结合,围绕教师在教学中的技术问题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技术理念和技术的学习研究。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作用,提炼校本化实施策略。针对教师在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培训并积极安排教师报名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信息化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扎实、深入的发展。同时用好已更新的教学智能设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课堂。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精准教学与学生个性化成长,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牵头领导:董晨,责任部门:教导处,配合部门:总务处。2.立足课堂实践,切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具体举措:加强“新时代苏州有效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学业监测和诊断分析的实践研究》研究,以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信息化运用能力为重点,抓好学科校本研修,抓实学科教研活动,推广优秀教研成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把学科教研组建设成教师的学习共同体、研修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组织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教研课”引导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进一步提高专职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完善对设备进课堂的规范管理保障措施。进一步明确设备的使用范围、时常等。严格管控学生在校期间的APP使用情况。让学生成为学习中心,规范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积极开展学生学养监测结果校本应用研究,撰写校本化数据分析报告,积极参加市区级学业质量监测结果优秀案例评选。牵头领导:朱枫,责任部门:教导处,配合部门:总务处。3.关注学生素养,向有效评价要质量。具体举措:基于苏州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小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的校本实践》,整体建构“实时采集”“全面分析”“全员评价”“家校共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数据体系。开展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生教育综合评价研究,采用大数据技术及校本化评价实施为两翼进行研究。改变教师评价观念,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帮助学生记录成长性足迹,也帮助教师记录教学发展轨迹,相互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家长共同参与到教育中,全面记录学生校内外的成长轨迹。在师生教育教学互动的情境中,通过评价促进学校文化的创生。同时对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发实践的过程性经验进行理性层面的规律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的实证性验证。牵头领导:王兰,责任部门:德育室,配合部门:教导处。4.丰富“创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举措: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提升学生信息核心素养,积极参与苏州市青少年数字公民培育计划项目,求做到三个融合:教学与活动互补、课内与课外结合、普惠教育与发展特长共进。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及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普及编程教学、3D打印教学及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当前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对社团课程培训内容进行开发与设计,通过开展STEAM社团、智创编程社团、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等方式,助力学校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师的社团活动的组织与辅导的能力与水平。在课堂教学与社团的开展中,积极探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在丰富的创客活动中渗透创客理念,尽力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有联结现实、乐创未来的意识。牵头领导:朱枫,责任部门:教导处,配合部门:总务处。(二)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形成信息化管理体系。5.保障网络安全,提升学校网络管理水平。具体举措:梳理学校信息化资产,对边界安全设备、电脑设备、教学一体机等硬件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加强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依托维保单位针对学校信息化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围绕集约化平台的使用,认真做好技术服务工作,配合学校党政办公室做好内容的检查,对学校网站和官方微信运维,严格把关,把学校新媒体打造成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窗口。牵头领导:董晨,责任部门:总务处,配合部门:办公室。6.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优化配置校园局域网。具体举措:强化管理、规范制度,修订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保证校园网络畅通,使设备使用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制订师生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规范师生上网行为。在部分楼层、办公室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牵头领导:董晨,责任部门:总务处,配合部门:办公室。7.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资源数字化建设。具体举措:充分运用数据中台和大数据平台优化教育教学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优化组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牵头领导:董晨,责任部门:教导处,配合部门:总务处。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成立学校智慧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建设工作;成立智慧教育工作小组,负责建设规划设计、实施开展、推进协调等工作。建立由校级主要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全面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二)引入多方智库,协同推进建立“智慧教育智库”,邀请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提供理论指导与科学建议,形成专家论证评审的工作机制。联合其他学校智慧教育生态协同发展共同体,形成“互学互鉴”的交流分享机制。引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思路,支撑应用实验,形成借力建设,系统推进的建设机制。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带来新的视角和建设途径参考。(三)完善投入机制,有序推进积极争取政府专项经费立项、学校生均经费统筹使用,主要用于相关的设施运维、课程开发、学科建设、教师培训等。按照“基础优先、急用先行”的原则安排相关经费,有序推动各类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四)建设专业队伍,全面推进以研促用,以用代培,持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建立一支具备能够适应新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