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清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10.1)(一)新中国的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时间、地点:1949.9.21北平中海怀仁堂(2)主要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3)意义: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新中国的诞生——开国大典(1949.10.1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新中国诞生历史意义:①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改变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②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③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一)背景:面临严峻形势1、军事上:国民党残余军队到处进行破坏活动,威胁人民政权。2、经济上:经济崩溃,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3、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敌视、包围和封锁。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二)巩固的措施★★★★1.军事:镇反剿匪:①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②西藏和平解放(195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2.经济措施(1)土地改革(1950—1952)①背景:全国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②过程: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年底,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③实质: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④意义:A.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翻了身,得到了土地;B.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C.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物价飞速上涨。②措施:A“银元之战”(行政手段)和“米棉之战”(经济手段)(治标)B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治本)③意义:A.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B到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④特点:党和政府的强有力作为;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相结合;主要在大城市进行。(3)其他措施: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②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3.军事:抗美援朝(1950—1953)(1)背景:①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过程:①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要求开赴朝鲜。②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4)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三、建国初期的外交: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总方针,沿用至今)【知识拓展】影响国家外交的因素: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际环境(一)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美苏对峙,美国敌视、孤立中国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方针内容影响“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二)外交成就★★★★1、迎来了建交高潮:主要为社会主义国家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①议题: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②成果: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朝鲜问题没有解决)③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威望。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过程:①首次提出:1953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②正式确定:1954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体现我国由意识形态外交向国家利益外交的转变。)4.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1)性质: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2)方针: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3)内涵:“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同”①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②共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条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4)意义:①形成了亚非国家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万隆精神”②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及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一)经济建设: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1.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生产力)(1)时间:1953—1957年提前完成(2)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东北地区;②实行计划经济体制(3)意义:①开始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②初步建成了我国的工业布局。3.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底)(变革生产关系)(1)内容:①农业的改造:实行合作社(土地私有→土地公有,从农民私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②手工业的改造:实行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公私合营、和平赎买)(2)评价:★★①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革命),②完成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建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953—1992)(统购统销、票证时代)(二)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1954年)1.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心议题:制定宪法)2.颁布宪法: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确立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思想建设:毛泽东思想补充1、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底三大改造完成)①政治:多个阶级并存,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各民主阶级联合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依然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②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补充1、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底三大改造完成)①政治:多个阶级并存,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各民主阶级联合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依然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②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补充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借鉴苏联经验)。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1956—1957)1、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1)内容:①指出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制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2)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正确决策未能坚持。2、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1)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2)实质: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性与多样性,是政治民主化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3.1957年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整风运动:“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二)探索中的失误与调整(1958—1965)1.1958年总路线指导的失误:(根因:左倾错误)(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2)评价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导致1959至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三年经济困难原因:总路线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自然灾害等因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特征工业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全民大炼钢铁、赶英超美)农业上:高指标、浮夸风(虚报)、高产风所有制:“一大二公”(公社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实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2.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年开始)①1961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是调整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例)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③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取得重要成果,经验总结大会。④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⑤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六、“文化大革命”(1966—1976)1、原因:①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2、过程: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陷入混乱。①过程:1966年夏全面发动——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②动乱中的调整: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3、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4、“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启示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最深刻教训)②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③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七、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领域主要成就工业★★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1964—1978①背景: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的战争威胁;中国海军空军实力薄弱,难以御敌于国门之外。②指导方针:“备战、备荒、为人民”;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进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③意义: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科技成功地爆炸原子弹(1964)氢弹(1967),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1970)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生活水平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文教卫生教育事业取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格林童话读后感(15篇)
- 大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文汇编10篇
- 六一儿童节主题活动总结10篇
- 个人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汇编15篇)
- 幼儿园学前班新学期工作计划
- 教师的感恩演讲稿四篇
- 军训个人心得体会(集锦15篇)
- 山西财经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814数据结构考研题库
-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锦集(17篇)
- 健康检查服务合同(2篇)
- 养老院品牌建设与推广策略
- 族概述与族操作-创建参数化三维族(Revit建模课件)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 历史 小钱币大历史教学设计
- 文印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消防控制室值班服务投标方案
- 医养结合养老院(养老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 初三语文总复习全程计划表
- 小儿横纹肌肉瘤
- 客户关系深度经营与开发
-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机工教案第九章教案555集成定时器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