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3页,共=2*numpages36页 第=2*page24页,共=2*numpages36页第=2*11页,共=2*numpages24页 第=2*page12页,共=2*numpages24页《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任务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3.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4.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和人生态度。学法指导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文言知识。诵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主题和情感。教学内容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的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主要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但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县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低声下气地服事乡里小人!"于是,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三、了解体裁1.骈文"骈"在古代本为"两马并驾一车"之意,后来人们用"骈文"称形成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新文体,即骄倾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因其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它在声韵上,讲究韵律和谐;在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2.辞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1)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不知(2)押韵和句式都比诗自由,又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常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3)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4)以六字句为主,多按三拍读。辞与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是"熊采摘文,体物写志"的,重铺陈。四、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感知文章内容。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者情感。在教师指导下,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开篇:叙述缘由,表达辞官归隐的决心。中间部分:描绘归途中的心情。描述到家后的生活场景和感受。叙述在乡村的出游经历。结尾:抒发乐天安命的情怀。这样的结构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作者从官场回归田园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生活体验。师生共同总结课文中的文言知识。通假字:例如,“曷不委心任去留”中的“曷”通“何”。古今异义:如“亲戚”古义指包括父母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策扶老以流憩”中的“策”,意为拄着。形容词作名词,“善万物之得时”中的“善”,指好的东西。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状语后置句,“将有事于西畴”。深入探究1.作者在序文中,对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辞官原因有四点: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三是"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辞前之序,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经历。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写出了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虽然语言委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怎样深刻的内涵?这句话运用了典故,"三径"是隐士住处的代称,"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这两句话意蕴丰富,既表达了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恨自己不能早些归来的感叹。请分析一下,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弃官归隐之乐?①家中之乐:第2段写到"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②田园之乐: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转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还之鸟、抚孤松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作者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③交往之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在这里,作者可以与亲戚们说说心里话,可以弹琴读书消除忧愁,更令他开心的是,农人们邀他到田里看看春天的农事。宁静美丽的乡村,朴实无华的乡民,这一切怎不让作者产生"植杖而耘籽"的愿望呢?④出游之乐:作者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可以"窈窕以寻壑",也可以"崎岖而经丘",出游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抒怀,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同时,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2.前人评价《归去来兮辞并序》"无一字不琢炼",在语言上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请谈谈你的理解。语言流畅清新,音节铿锵,对仗工整,自然成韵,读来抑扬顿挫。运用双声词和叠韵词,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中,"遥遥"和"飘飘"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在回家途中愉悦畅快的心情表现得真切动人。全诗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小节与小节之间或有承上启下之意,或两两相对,互相呼应,既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有回环往复之姿。首尾贯通,有意为之又似浑然天成。句式富于变化。如"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这一段话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长短句的变化,增强了抒情效果。3.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悲哀,对此,你怎样理解?"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消极避世。出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志士们往往会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使命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陶渊明晚年的大量诗中,"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显然表明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串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涌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作者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的"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留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了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