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课件_第1页
植物病理学课件_第2页
植物病理学课件_第3页
植物病理学课件_第4页
植物病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病害的危害一直嚴重影響水稻的生產,如不進行有效地防治,年均損失產量可達300億公斤,即使在現行防治的條件下,年均損失可能達200億公斤。水稻病害的種類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種,我國正式記載的達70餘種,有經濟重要性的有20餘種,其中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發生面積大、流行性強、危害嚴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水稻病害

Ricediseases第一節

水稻稻瘟病第二節水稻白葉枯病第三節

水稻紋枯病第四節水稻病毒病

第一節水稻稻瘟病

Riceblast一、症狀(symptom)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生育期,各個部位均可發生。根據其發病時期和發病部位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穀粒瘟等。

1.苗瘟:三葉期前發病,主要由種子帶菌引起;葉基灰黑色,葉片變褐卷縮枯死,成片死亡,稱發地火;

2.葉瘟:秧苗和成株葉片,本田分孽盛期發病最重。葉片上病斑表現有四種類型:

白點型褐點型急性型普通型形狀白色圓或近圓或短梭斑褐色小點橢圓或大斑暗綠色水漬狀梭形病症無無灰綠色黴層無病斑轉化抗病品種的反應,易變為急性斑抗病品種的反應,一般不變為急性斑持續天晴可轉為慢性斑雨水多可轉急性斑

3.節瘟:

抽穗後發病;初在稻節上產小褐點→繞節擴大→節變黑腐、凹陷、縊縮,造成稻穗折斷和白穗;

4.穗頸瘟:

穗頸,枝梗發病初為褐色小點→繞軸擴展→軸變褐壞死,造成白穗;5.穀粒瘟:

橢圓或不規斑,中間灰白,有褐色邊緣,早期發病,成暗灰色秕穀;

二、病原物(Pathogen)無性階段屬半知菌亞門/絲胞綱/絲胞目/梨形孢屬/灰梨孢菌Pyriculariagrisae;有性世代屬子囊菌亞門Magnaporthegrisea,不常見;1、形態: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無色,成熟後1~2分隔,分隔處常縊縮。孢子梗不分枝,2~4個隔膜,基部較粗,色淡,頂端呈曲折狀,孢子脫落後留有疤痕,常數根叢生,從氣孔或表皮抽出;2、病菌生理特性(1)病菌發育適溫26~28℃,要求93%以上的濕度,孢子在水膜包裹條件下萌發最好;(2)病菌可產生多種毒素,抑制稻株的呼吸和生長。例如:稻瘟菌素、薄層酸、吡啶羧酸、香豆素、稻瘟醇。(3)生理分化:稻瘟菌易發生變異,表現在培養性狀,生理特性,對殺菌劑的抗性,對水稻品種的致病力等方面;根據在7個鑒別品種上的致病表現(TTP、珍龍13、四豐43、東農363、關東51、合江18、麗江新團黑穀),長江流域秈稻品種上以ZB、ZC群小種為主,粳稻上以ZF、ZG群小種居多;(4)寄主範圍:在自然條件下,可侵染水稻、壯羊茅、秕殼草、馬唐,人工接種可侵染小麥、大麥、玉米、穀子等禾本科作物和雜草(狗尾草、稗草);稻瘟菌分生孢子形態圖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病穀、病殘體上越冬本田葉瘟再侵染反復侵染流行(氣流)分生孢子節瘟、穗瘟、穀粒瘟苗瘟氣流再侵染三、病害迴圈(Diseasecycle)

3月下~4月上開始產孢,5~6月最多,孢子氣流傳播。乾燥條件下:分生孢子可活半年~一年,菌絲在病組織內可活1年以上。潮濕時:2~3年即可死亡。

四、發病因素(Epidemicfactors)(一)氣象因素:氣溫在20~30℃,相對濕度90%以上在這個範圍內,溫度越高,濕度越大,潛育期越短。湖北省:第一發病高峰 第二發病高峰6月/上中~7月/中、下 9月/上~10月/上中稻葉瘟早稻穗頸瘟一季晚穗頸瘟雙晚葉瘟穗頸瘟該病在湖北省的流行程度,與6~7月和9月的雨量密切相關;年月降雨均溫發病情況19767234.8毫米30.2℃早稻穗頸瘟重1971790毫米28℃早稻穗頸瘟輕1972981.5毫米22.1℃晚稻穗頸瘟輕19739190.4毫米21.5℃晚稻穗頸瘟重

(二)栽培管理長期灌深水,偏施N肥,冷浸田發病重;

(三)水稻生育期四葉期——分列盛期(葉40%展開到完全展開後2天內最惑病),抽穗期是穗頸瘟感病期(始抽穗到抽出6天內最惑病)。

(四)品種抗病性

秈稻>粳稻>糯稻垂直抗性品種>水準抗性品種抗性基因:多為顯性遺傳和獨立基因4、抗性機制(1)形態結構抗病:表皮矽化細胞多,葉厚、窄挺;(2)保衛反應:病菌入侵,稻株體內多元酚→醌→與氨基酸縮合→黑色素→能殺死被菌入侵的細胞和病菌。(五)菌源數量和生理小種的變化1、菌源數量適宜條件下,一個病斑可持續產孢14天,達2000~6000個分生孢子。2、稻瘟病菌具有高度的異核和異質現象,極易發生變異。五、預測預報根據越冬菌源、氣候條件、寄主生育期三者關係,預測病害的發展趨勢。1、長期預報歷年的氣候與發病的關係,對照當年的天氣預報,作出病害流行程度的估計。2、短期預報(1)從越冬病草上查產孢始期,預測葉瘟始見期:將病節、病穗頸乾燥貯存,第二年春播前取200根病組織,捆紮後置室外,均溫15℃時,逐日檢查產生分生孢子的情況,病草見孢後——30~40天田間出現零星病株。(2)由發病中心預測雖瘟大田發病進度:稻分列盛期,氣溫達20℃,查村旁生長旺盛苗田,若有中心病株,且預報有連陰雨——7~9天大田可能普遍發病,10~14天盛發。(3)從病斑型預測葉稻瘟發病程度:分列期出現急性病斑,若此種斑成倍增長,3~5天可能會大發生(說明苗情和氣候均有利發病)。(4)孕穗期葉稻瘟預測穗頸稻瘟:孕穗期劍葉瘟10%左右,急性病斑急增,氣象預報:

早稻抽穗期多雨二晚抽穗有寒潮穗頸瘟即可大發生20℃以下低溫六、防治(一)農業防治1、選用推廣抗病品種採用“引”“試”“繁”三步驟,就地鑒定,評選和推廣優抗品種;合理利用抗病品種,進行基因佈置和基因輪換;雜交稻的抗病力,與恢復系和不育系抗病譜緊密相關;2、加強栽培管理,合理管水施肥。(二)藥劑防治

1、种子处理

10%4011000倍浸種2天,有殺菌催芽作用;

2、葉面施藥

葉瘟防治:葉瘟3%左右,噴藥控制發病中心;

穗頸瘟:破口至始穗期各施藥一次;

每公頃可用75%三環唑375g、2%加收米(春雷黴素)1350g、40%稻瘟靈1500g、40%異稻瘟淨2000g對水900gk噴霧。

稻白葉枯病最早於1884年在日本發現,目前已成為亞州和太平洋稻區的重要病害。在我國1950年首先在南京郊區發現,現在除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區均有發生,但以華東、華中、華南稻區危害最重,一般減少10-40%,嚴重可減產50%以上。細條病主要分佈在亞州熱帶、亞熱帶稻區,現在在華東、華中、華南稻區已都有發生,局部地區其發病面積已超過了白葉枯病(例如福建,湖南、廣西)。

水稻白葉枯病(附細條病)

Ricebacterialleafblight

一、症狀(symptoms)

(一)白葉枯

1、普通型:在分裂期以後出現,發病從葉尖葉緣開始,初為黃綠色或暗綠色條斑——沿葉脈迅速上下擴加寬;病健交界明顯,呈波紋狀,病斑最後灰白枯死,其上有少量黃色魚籽狀菌膠;2、急性型:在環境和寄主生育狀態適於發病的條件下,葉片病斑從葉尖葉緣開始,迅速擴展,病斑灰綠色,呈開水燙傷狀,隨即縱卷青枯;病部有密黃色菌膠;水稻白葉枯病

1.病株2.病葉前期3.病葉(粳稻)

4.病葉(秈稻)5.病部菌膠6.病原細菌水稻白葉枯病

3、凋萎型:kresek型;多在秧田後期——撥節期發生,病株心葉或心葉下1-2葉先呈失水狀,青卷,隨後萎蔫,其他葉片相繼青枯,最後整叢枯死,折斷病株,擠壓基部,可見大量黃色菌膿溢出;4、黃葉型:僅在廣東發現,新出葉呈均勻褪綠或黃色寬條斑,病株生長受阻,從病葉上一般查不到細菌,但在病株莖基和節間,有大量細菌存在;(二)白葉枯與細條病病狀區別

白葉枯細條病入侵傷口、水孔傷口、氣孔病斑擴展從葉尖、葉緣開始,沿葉脈上下左右擴展成大塊黃白色條斑從任何部都可表現病斑,初始為針頭狀暗綠色水浸狀小斑→沿葉脈擴展成中間褐色兩端暗綠色的細條斑,病斑可以互相癒合,嚴重時葉片呈紅褐色枯死透光不透光半透光(葉肉組織結構受到破壞)菌膿較少,魚籽大小密黃色葉背面沿葉脈成條排列,菌膿尖頭大小,臘黃色病原X.pv.oryzae黃單胞桿菌稻白葉枯致病變種Xanthomonaoryzaepv.oryzicola黃單胞桿菌稻細條病致病變種(三)稻白葉與生理性黃葉的區別:葉片噴菌試驗:紅墨水染色試驗(1:2水)白葉病斑不著色,生理性黃葉變紅色;二、病原物(Pathogen)Xathomonasoryzaepv.oryzae(Ishiyama)

Swings

屬假單胞菌目,黃單胞桿菌屬細菌。

(一)形態與生理

菌體短杆狀,單細胞,兩端鈍園,極生鞭毛,G-;培養黃落黃色,光滑發亮,最適生長溫度26-30℃;白葉枯病菌在3%葡萄糖或20ppm青黴素培養基上,不能不長,細條病菌能生長;水稻白葉枯病菌(二)致病力分化

用鑒別品種可把病菌劃分成不同致病型,其田間群體毒力,主要以數量差異為主;(三)寄主

水稻、茭白、李氏禾、野生稻;三、病害迴圈(Diseasecycle)

四、發病因素(Epidemicfactors)

1.氣候條件:

白葉枯病細條病適溫25-30℃,20℃>受抑制>33℃;颱風暴雨、洪澇有利發病;高溫、高濕、氣溫28℃,颱風暴風、洪澇有利發病;2、栽培管理:N過多、灌深水、漫、串灌;3、品種抗性:糯>粳>秈4、預測預報:(1)噬菌體數量預測預報噬菌體/ml環境適合早、中稻:500個10-15天發病;1000個3-5天發病;(2)白葉枯病流行趨勢流行趨勢預測:

早稻病害流行6月/下雨日8天中稻病害流行7-8/中陰雨20天均溫30℃以下晚稻病害流行7-8月雨日颱風多,暴雨6天以上五、防治1、種子消毒:強氯精500倍、20%葉青雙500倍浸種2天;2、選用抗病品種:3、培育無病壯秧:種苗三葉期和移栽前3-5天各噴藥一次4、加強水肥管理:

5、藥劑防治:20%葉枯唑可濕粉劑(葉青雙、噻枯唑、川化018)500-600倍;85%強氯精(TCCA:三氯異氰尿酸);10%葉枯淨(5氧吩嗪)300-500;14%絡氨銅水劑300-400倍;10%氯黴素可濕粉劑800-1000倍液;50%代森銨水劑800-1000倍液;間隔7天,據病情施藥2-3次。第三節水稻紋枯病

Ricesheathblight

稻紋枯病是世界性廣泛分佈的病害,是我國水稻上的三大病害之一,一般減產10~20%,嚴重造成植株倒伏、枯死,損失可達50%以上。

一、症狀(symptoms)(一)危害部位:葉鞘、葉片,嚴重時也危害稻穗和莖杆。葉鞘發病:先在近水面處出現水漬狀暗綠色小點→擴大成橢圓形斑,邊緣褐色,中央暗綠至灰白色,不同病斑癒合,形成雲紋狀大斑,葉鞘發病壞死,導致葉片枯黃。葉片發病:病菌可從葉鞘向葉片發展,也可因葉片與病斑接觸而發病,病狀與葉鞘發病相似,葉片嚴重發病,可使稻株不能正常抽穗。(二)病症: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白色至灰白色菌絲和不規則形白至暗褐色菌核,後期在病部可見白粉狀黴層——為病菌擔子和擔孢子。二、病原:無性態:半知菌亞門/無孢菌目/絲核菌屬/瓜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有性態:擔子菌亞門/非褶菌目/瓜亡革菌屬Thanatephoruscucameris1、形態和生理:菌絲幼嫩時無色,老熟呈褐色,較粗,分枝處縊縮,距分枝不遠處有分格;菌核:由菌絲體交織而成,白至暗褐色,表面粗糙,不規則形;菌核由內外兩層構成,外層為10~30層死細胞,約占菌核半徑的1/2左右,內層為活細胞;浮核:外層厚;沉核:外層薄;擔子:倒卵形或園筒形,頂生2-4個小梗,其上各生一個卵園形、無色、單細胞的擔孢子;發育最適溫、濕度:28-32℃,96%以上的相對濕度;2、寄主範圍:自然條件下可浸染15科近50種植物,人工接種可使54科210種植物發病;3、生理分化:依據菌絲彼此能否融合,茄絲核菌劃分出了12個融合群,稻紋枯菌為AG-1群,AG-1群又可分A、B、C三型,其毒力A>B>C;水稻紋枯病1.形態:

營養菌絲多核;直角分枝;能產生念珠狀細胞;形成菌核。2.菌核的致病性:菌核具“浮水性”,“沉水性”,“轉變性”三特點;形成“水上病斑”、“水下病斑”、“跨越型病斑”。

3.生物型特性:

菌絲生長溫度:10~38℃,適溫28~32℃菌核形成:12~15℃開始形成,30~32℃最多pH:2.5~9.8,最適為5.4~6.7光照可抑制菌絲生長,但促進菌核萌發4.寄主範圍:茄絲核菌的寄主範圍很廣,自然發病的寄主有15科近50種植物,人工接種的發病寄主可達54科210種植物。5.生理分化:Parmeter(1969)、生越(1972)等用菌絲融合法將茄絲核菌區分為7個融合群(AG,Anastomosis-Grop),水稻紋枯病菌為AG-1。三.病害迴圈(Diseasecycle)菌核存留土中10萬粒/畝,稻株發病輕;60-80萬粒/畝,稻株發病重;200萬粒/畝,稻株將嚴重發病;在乾燥條件下,菌核保存8-20個月,萌發率80%,11年後仍有27.5%萌發率;在土面或水層中越冬均可有活(96%以上),土表下9-25cm,也有87%的存活率;

四、發病因素(Epidemicfactors)

1、菌源數量:越冬菌核數量大,病害可能更重;例如菌核1萬粒/畝與120萬粒/畝,稻株始病期相差5-7天;2、氣候條件:紋枯喜高溫、高濕;長江流域:早稻發病高峰——6/中-7/上晚稻發病高峰——8/下-9/下3、品種和生育期:孕穗——抽穗期最易惑病;品種抗性有差別,但未發現免疫品種;4、栽培技術:N肥過多,稻分裂期後灌深水,有利發病;

五、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消滅菌核、減少菌源、合理施肥、適時曬田勤灌成灌、幹幹濕濕、藥劑防治、控制蔓延;(一)消滅菌源:秧田和本田翻耕耙平時,打撈浪渣,燒毀或深埋;剷除田邊雜草;未腐熟稻草:不返還到水田;返回(二)合理管水施肥用水:前淺、中曬、後濕潤;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NPK配合使用、避免中後期大量施用N肥;(三)藥劑防治:噴藥要及時,過遲過早,防效均不理想;1、制定防治對象田的標準:早稻分裂末期,叢病率10%;孕穗中期,15%;始穗期,20%;中、晚稻上各加5%;2、藥劑種類:井崗黴素:內吸,保護治療作用40-60ppm75-100kg藥液/畝50%多菌靈可濕粉劑、30%紋枯利、50%托布津100g/畝,75kg液/畝。

第四節水稻病毒病

Riceviraldiseases

全世界報導的水稻病毒病有10多種,我國已知的有7種。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各省水稻種植區,黃矮病和普矮病發生較為普遍。一.症狀(symptoms)比較黃矮普矮黑條條紋葉枯黃萎株型矮矮矮正常矮分蘖不增多增多增多不增多增多葉色黃綠相間濃綠濃綠黃綠黃化症狀葉平擺、錯位,黑根葉鞘葉鞘有臘,白黑短線條心葉下垂,枯心,黃角斑葉呈竹葉狀水稻黃矮病水稻普矮病水稻黃萎病二.病毒特性黃矮普矮黑條條紋葉枯黃萎形態彈狀球狀球狀球狀多形介體黑尾大斑,二點葉蟬黑尾大斑,電光葉蟬灰飛虱,白飛虱灰稻虱黑尾大斑,二點葉蟬介體帶毒終生不經卵傳終生卵傳終生不經卵傳終生卵傳終生潛育期10~30天10~30天20~30天25天27~90天早稻本田早稻秧田晚稻秧田本田7-8月越冬介體:成蟲、若蟲(看麥娘等)蟲媒再生稻

再侵染三.病害迴圈(Diseasecycle)四.發病規律(Epidemicfactors)1.介體與發病發病程度與介體出現時間及田間傳播關係密切。2.與氣候的關係高溫乾旱時病重。3.與品種的關係一般矮杆品種比高杆感病4.栽培與發病氮肥過多,葉色濃綠,生長過旺,加重病害。第一節小麥赤黴病第二節小麥銹病第三節小麥白粉病

第一節小麥赤黴病

Wheatheadblight小麥赤黴病是我國重要的麥病之一,特別在江湖沿江地區常年嚴重發生,減產40~50%。病菌侵害穗部,造成子粒幹秕皺縮,影響產量,而且病粒帶有致嘔毒素和類雌性毒素,人過量食用,引起頭昏、發熱、腹瀉、嘔吐等症狀,家畜飼料中含10%的病粒,也出現中毒症,甚至導致流產。一、症狀1、發病部位:可造成苗腐、基腐、杆腐、穗腐;2、病害症狀:⑴苗、基、杆腐發生時,病部變褐色,節上產生紅黴,嚴重時全株枯死;⑵穗腐:乳熟期盛發,病菌初期侵害小穗颕殼,出現水浸狀淡褐色不規則斑→小穗枯黃→穗軸變褐色­→枯穗或半枯穗,子粒幹秕;⑶病症:在病穗颕片邊緣或小穗基部與穗軸交接處,有一層粉紅色膠粘黴層——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座­——穗成熟後期,病部出現黑色小顆粒­——子囊殼;1.健穗;2.初期病穗;

3~5.病害在麥穗上的發展情況小麥赤黴病小麥赤黴病二.病原物(Pathogen)1、有性態:玉蜀黍赤黴Gibberellazeae,子囊菌亞門赤黴屬;子囊殼卵園形,蘭紫色,表面光滑,頂部孔口處呈瘤狀突起;子囊棒狀,無色,內生螺旋狀排列的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彎紡錘形,多為三個隔膜;2、無性時期:禾穀鎌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瘤座孢目/鎌孢屬,此外其他多種鎌孢菌也可引致赤黴病(如燕麥、黃色、串珠、彎角等鐮刀菌種);禾穀鎌孢菌:分生孢子著生在分生孢子座上,分大、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孢子:鎌刀形,多數3~6個隔膜,單孢無色,但堆聚一起時呈粉紅粘稠狀;小型分生孢子:單孢無色橢園形,較少產生;1.子囊殼

2.子囊殼縱剖面

3.子囊及子囊孢子

4.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

5.分生孢子

病原真菌的子囊殼

3、生理:該菌生長發育對營養要求不嚴,但需高溫、高濕的條件;

病菌的生長發育:適溫為22~28℃;

致病力分化:不同來源的病菌,對小麥品種的致病力可分為強、中、弱三類,但沒能劃分出穩定的生理小種;4、寄主範圍:我國已發現60多種寄主(麥類、水稻玉米、棉花、甘蔗、甜菜、茄子、豌豆、紫雲英、苜蓿等);

三.病害迴圈(Diseasecycle)1、越冬:病菌可在多種作物的殘體上腐生,病殘體中的菌絲在土表能活一年,翻埋土下,活1-2月;子囊殼在土溫-20℃以上,即可順利越冬;2、子囊孢子形成和初侵染:春天,旬平均氣溫10℃,相對濕度80%以上,子囊殼開始形成,4月初~5月上是子囊孢子形成和釋放盛期;子囊孢子自麥穗花藥和颕片直接穿透表皮侵入;3、再侵染:在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是田間主要的再侵染源;

四.發病因素(Epidemicfactors)足夠的菌源,適宜的發病氣候條件,與小麥最易感病期——抽穗至揚花階段相吻合,即會病害流行;1、菌源:病菌寄主範圍寬,能在多種作物殘體上腐生越冬、越夏,所以菌源總是充裕的;2、品種抗病和生育期:不同品種抗病性有差異,但未發現免疫品種;抽穗——揚花期是最易感病期,因為子囊孢子最易從花藥和颕片入侵;3、氣候條件: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長期處於85%相對濕度,3天或3天以上的連陰雨天,病害極可能流行;4、栽培管理:地勢低窪潮濕,排水不良田塊易發病;麥收後,長期堆垛,遇陰雨,會造成爛垛;六.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一)農業防治建立排灌系統:麥地開深溝、直溝、腰溝配套,作到雨住田幹;翻耕滅茬,減少田間菌源:稻麥兩熟地尤其重要;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適期早播;選育和利用抗、耐病的品種:可因地制宜選用寧8026、鎮7495、早豐1號、鄂麥6號、萬年2號等中抗品種返回(二)藥劑保護防治效果主要取決於首次施藥的時間,小麥齊穗或楊花10~50%時施藥;若氣溫高,應在齊穗時第一次噴藥,一般情況噴施一次,若藥後持續高溫高濕,楊花期應再噴一次;50%多菌靈可濕粉1500g/公頃;70%甲基硫菌靈可濕粉劑750~1200g/公頃;12.5g治萎靈(水楊酸多菌靈)200g/畝;33%紋黴淨可濕粉劑50g/畝;處理稻樁減少菌源,清溝排漬雨住田幹;花期噴藥防治侵染,快打快收乾燥入庫。

第二節小麥銹病

WheatRust小麥銹病是世界性病害,共分條、葉、杆三種銹病,近年來我國以條鏽、葉鏽為主,杆鏽較輕。一、症狀

條鏽葉鏽杆鏽發病部位葉、葉鞘、莖杆上少葉、葉鞘杆、葉鞘、葉片上少夏孢子堆排列條鏽成行葉鏽亂杆鏽是個大紅斑鮮色蛋黃桔紅鏽褐破裂後期破裂破裂輕微表皮外翻冬孢子堆排列葉背葉背在夏孢子堆中產生顏色黑色、扁平孢子堆

表皮不破後期破裂小麥“三鏽”症狀比較小麥條銹病

1.病葉前期(夏孢子堆);2.病稈後期(冬孢子堆);3.夏孢子;4.冬孢子

小麦叶锈病

5.病叶前期(夏孢子堆);6.病叶后期(冬孢子堆);7.夏孢子;8.冬孢子

小麦秆锈病

9.病秆前期(夏孢子堆);10.病秆后期(冬孢子堆);11.夏孢子;12.冬孢子

小麥“三鏽”症狀圖小麥葉銹病

小麥葉銹病

小麥稈銹病

小麥稈銹病莖杆和葉片受害狀小麥“三鏽”發生期比較病名條鏽葉鏽稈鏽發生時期3/下~4/中4/中~5/上4/下~5/中早(年前)較晚遲(5月)菌絲發育10~15℃17~22℃20~25℃三種銹病症狀的共同特點在受侵染的葉片或稈上出現鮮紅色或紅褐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飛散,呈鐵銹狀.後期病部還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三種銹病可根據其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的形狀、大小、顏色、著生部位和排列來區分。二、病原:擔子菌亞門/鏽菌目/柄鏽菌屬

條鏽葉鏽杆鏽病原條形柄鏽菌隱匿柄鏽菌禾柄鏽菌小麥專化型Pucciniastriiformis

PucciniareconditaP.graminisPers.f.sp.tritici夏孢子球形或卵圓形單孢、淡黃色圓或近圓形單孢黃褐色橢圓形、單孢、紅褐色冬孢子梭形或棒形,橫隔處縊縮,頂端平或略圓,褐色、下端色淺,具短柄橢圓呈棍棒形,雙胞,頂平截或稍傾斜,暗褐色橢圓或棍棒形,褐色雙胞,上寬下窄,橫隔處稍縊縮,頂圓或圓錐形,柄較長,上端黃褐色下端近無色

葉銹病原菌的夏孢子

小麥稈銹病冬孢子(左)夏孢子(右)

三銹病菌相同點:鏽菌均為專性寄生菌;轉主寄生;孢子多型:夏孢子、冬孢子、擔孢子、性孢子、鏽孢子高空、遠程傳播(洲際性病害);遠程傳播條件:菌源地有大量孢子;適宜的氣流、水準風力、降雨條件;孢子降落時有無感病寄主;三.侵染迴圈(Diseasecycle)鏽菌的生活史可分為越夏存活、秋苗傳染、越冬和春季流行四個階段。三種鏽菌都是轉主寄生菌,以孢子或菌絲與寄主共存。由於對溫度的適應性不同,各自的侵染迴圈稍有不同。鏽菌的生活史(一)條鏽1、病菌侵染過程:夏孢子在2-3小時內萌發,產生侵染絲,從氣孔入侵寄主,菌絲在細胞間隙中分枝蔓延→4~5天形成菌落→產生夏孢子堆;在適宜條件下,從夏孢子萌發→下一代夏孢子產生,約需10~20天;孢子堆外緣菌絲繼續擴展→形成新菌落→新孢子堆……2、病害迴圈:條鏽喜涼不耐熱,其越夏的臨界溫度是20~22℃,當旬平均氣溫超過22℃,即不能侵染寄主;越夏場所:四川、甘肅、青海,2000公尺的山區晚熟春麥上越夏(自生苗、晚熟冬麥和春麥最遲可在9月以後成熟);越冬場所:病菌可侵染低海撥平原區的冬麥秋苗,以菌絲潛伏越冬;其越冬臨界溫度為-6~-7℃,當氣溫下降至旬平均氣溫2℃以下後,病菌進入越冬;春季流行:小麥返青,菌絲復蘇,旬平均溫度上升至5℃時,開始產生孢子;由遠程菌源傳播造成病害流行的特點:大面積普遍發生;病情發發展十分迅速;田間分佈均勻,發病部位為倒1-2葉,無“由下向上”蔓延的過程;點片發生大面積流行中心病株春季夏孢子以菌絲體為害秋苗越冬西北、西南海拔高氣溫低的春麥(晚熟冬麥)自生苗上越夏小麥條鏽侵染迴圈圖(二)葉鏽:夏孢子耐低溫又耐高溫,一般能在當地越夏越冬;越夏:附近的高山地區晚熟和自生麥苗上越夏;越冬:在平原冬麥秋苗上以菌絲潛伏越冬;春季流行:10℃是葉銹病菌侵入的臨界溫度,春季臨界溫度回升的早晚和雨量,是葉銹病能否流行的決定因素;點片發生大面積流行中心病株春季夏孢子或菌絲體在小麥體內越冬越夏在高山(自生苗)秋苗小麥葉鏽侵染迴圈圖(三)杆鏽:夏孢子既怕冷也怕熱,一般不能在當地越冬、越夏;越冬:主要在福建、廣東沿海和雲南南部;越夏:在東北、西北、內蒙的春麥上;春季流行:春、夏季越冬菌源隨風從南向北、向西逐步傳播;在長江淮河流域,4月中下旬的平均氣溫上升到16℃以上,外來菌源早、量大,病害會流行;東北內蒙春麥區,如果華北地區發病重,空中夏孢子始見期早、量大(5~6月氣溫偏低),小麥遲發,6~7月降雨日數較多,杆鏽可能流行;點發大面積流行中心病株春季從南方至北移南方冬麥上越冬秋季南移至冬麥區北方春麥越夏(夏孢子)冬麥區自生苗小麥稈鏽侵染迴圈圖

四.發病因素(Epidemicfactors)

(一)氣候

條鏽葉鏽杆鏽入侵產孢臨界溫度旬均5℃旬均10℃旬均10℃發病最適溫、濕度13~16℃15~22℃20~25℃孢子與雨滴接觸,表面為水膜包裹下發芽最好,所以多雨露,春季溫度回升早,雨水偏多,有利病害流行;潛育期10天5~7天7天(二)病菌生理分化:

條鏽葉鏽杆鏽發現小種國外報導100個生理小種,我國分出29個小種有明顯生理分化16個生理小種病害流行,與優勢生理小種發生變異,品種抗性下降或喪失有關;(三)栽培管理品種單一化;田間濕度大;N肥過多或施用不當;

四.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

(一)農業防治選用不同遺傳背景的抗病品種,合理佈局和輪換(基因部署和基因輪換);適期播種,開溝排漬,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二)藥劑防治拌種:三唑酮(粉鏽寧):內吸,長效藥,種量0.03%(有效成份);葉鏽特(RH124 ):種量0.03~0.04%,50~60天效果90%,兼治黑穗病、白粉病;噴霧:苗期發病率5-10%時,三唑酮120~180g有效成份/公頃噴霧、葉鏽特100-200㎎/升噴霧,藥效40~50天;20%萎鏽靈乳劑200倍液、敵鏽鈉:200~250倍液,防三種銹病;效很好;

第三節小麥白粉病

Wheatpowderymildew小麥白粉病分佈於世界各產麥區,危害小麥、大麥、燕麥,是我國各產麥區的常見病害;1991年是白粉病大流行年,全國發病面積達1.8億畝,成為近年發病面積最大的病害之一;小麥受害後,使葉片早枯,成穗率降低,一般減產5~10%,嚴重達20%以上。一、症狀1、危害部位:葉、莖、鞘、穗均可危害,以葉為主;2、症狀:葉面初為圓形或橢圓形白色絨絮狀黴斑,逐漸成灰色黴層,厚度可達2mm,上面散生黑色顆粒,病葉變成枯黃而死;病葉前期病葉後期小麥白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白粉病二、病原:有性態為禾布氏白粉菌小麥專化型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子囊菌亞門球殼目;閉囊果球形、黑色,內含橢圓形子囊1~28個,子囊內含8個無色的、單細孢的、卵圓形子囊孢子;無性態為串珠粉狀孢Oidiummoniliodes半知菌亞門粉孢屬;本菌為表面寄生菌,僅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細胞內吸取養份;表生菌絲垂直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其上串生無色、橢圓形、單細胞的分生孢子;病菌存在明顯的生理分化和寄生專化現象,即可依據對大麥、小麥、黑麥、燕麥等禾本科作物及雜草的致病性不同,而分為若干專化型;還因對小麥不同品種的毒力差異分為若干生理小種;

形態特徵:菌絲體表生,有暗色的鏈形剛毛;分生孢子串生於分生孢子梗頂端,閉囊殼暗褐色,聚生或散生;附屬絲不分枝,子囊有柄,含8個子囊孢子(單胞)。1.分生孢子梗及串生的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3.閉囊殼;

4.子囊及子囊孢子小麥白粉病閉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夏菌絲體在自生苗上越夏菌絲在麥苗上越冬分生孢子病害流行分生孢子再侵染分生孢子(氣流傳)三.病害迴圈

(Diseasecycle)

白粉病菌主要以菌絲在冬麥秋苗上越冬,春季以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造成病害流行;南方:病菌可一直處於生長繁育條件,無明顯越冬越夏;北方: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晚熟春麥區越夏,而成為秋苗的初侵染源;在華中地區:夏季前期梅雨,後期伏旱,田間自生麥苗死亡,白粉病菌很難越夏,初侵染菌源主要來自外地;四、病害的發生發展在適宜條件下,病害潛育期短,如21℃~25℃,潛育期3天,病菌繁殖一代只需6天;1、氣象條件:溫度15~20℃,相對濕度70%以上,特別是3月份氣溫偏高,降雨適中或較常年偏少,有利病害流行;2、栽培管理:施肥水準過高或不足,會加重病害;3、品種抗性:葉片窄長、含糖量低的品種抗病;病菌與寄主間存在基因對基因的關係;抗病類型有小種專化型、非小種專化型及耐病型;五、防治:自生麥苗帶病菌,清潔田園應抓緊,粉鏽靈拌種噴霧防效好,抗病品種是關鍵。1、抗病育種:採用高抗或免疫的親本;用黑麥、小黑麥與小麥雜交;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有顯性和隱性遺傳,故雜交後代材料應從子二代開始選擇;2、栽培管理:N、P、K合理使用,減少倒伏,降低田間濕度;3、藥劑防治:在秋苗發病時,可於冬前噴藥防治;在小麥孕穗至抽穗前後施藥2~3次;拌種:15%三唑酮(粉鏽寧)可濕粉30g/100kg,兼治條鏽、黑穗病、紋枯病;葉面噴霧:三唑酮有效成分120-150g/公頃,噴霧一次即可;石硫合劑、硫磺粉、膠體硫、多菌靈等需噴霧2~3次。

第四節麥類黑穗病

Wheatsmut症狀小麥散黑穗小麥腥黑穗株型較矮較矮,分列增多抽穗時間略早於健穗抽穗時間與健穗無顯著差異病穗形態

病穗黑色,剛抽出時外裹一層灰色薄膜,冬孢子成熟後,外膜破裂,冬孢子隨風吹散;病麥穗颕殼外張,麥芒橫展,呈“刺蝟”狀;病粒短、粗,外披一層灰褐色薄膜,內部充滿黑色冬孢子,病菌產生揮發性的三甲胺,呈魚腥味;小麥散黑穗病

小麥腥黑穗病小麥稈黑粉病

病原擔子菌亞門黑粉菌屬小麥散黑粉菌Ustilagotritici腥黑粉菌屬網腥黑粉菌Tilletiacaries光腥黑粉菌T.foetida冬孢子球形、褐色、表面有微刺、直徑5~9微米;球形褐色直徑14~24微米,表面有網狀紋卵或球形褐色11.4~28.5微米,表面光滑散黑穗腥黑穗冬孢子萌發

最適萌發溫度20~25℃16~20℃萌發產生四分隔先菌絲,每隔產生絲狀單胞菌絲,+、-性的單胞菌絲融合→形成雙核侵染菌絲;萌發產生不分隔擔子,頂端產生線狀擔孢子達4~20個,不同性別的擔孢子常呈“H”狀結合→形成雙核侵染菌絲;有時從雙核侵染絲上再生腎臟形次生擔孢子;冬孢子壽命

在田間只能存活幾周,但在種子中,可存活5年;

在乾燥條件下,網腥可存活18年,光腥可存活25年;在幹土中可存活7年,在濕土中,只活幾個月,若在水田中,一個夏季可全部死亡;散黑穗腥黑穗2.小麥杆黑粉病冬孢子1.小麥網黑穗病冬孢子(上:網腥下:矮腥)3.小麥散黑腥冬孢子生理分化14個生理

網腥4個,光腥6個

病害迴圈散黑穗腥黑穗發病條件

1、病害嚴重度,與種子帶菌直接相關;2、小麥楊花期、溫暖、高溫、多雨露的,種子帶菌率高;3、種植感病品種。1、病菌在幼苗出土期入侵芽鞘,故不利於幼苗出土的環境條件,都有利於病菌的入侵,如遲播、整地粗放、播種過深、連作田等均有利於發病;2、種植感病品種;散黑穗腥黑穗防治①建立無病留種田;②種子消毒:冷浸熱曬;1%碳水50~60斤種/100斤液,浸1~3天→攤曬,防效95~100%;③引用抗病品種④農業防治①同左②用內吸性殺菌劑:50%禾穗胺、25%粉鏽寧50%萎鏽寧、種子量的0.3%藥量拌種;③用抗病品種。④農業防治散黑穗腥黑穗小麥紋枯病附:麥類其他病害症狀圖小麥紋枯病小麥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菌小麥葉斑病、根腐病

小麥根腐病小麥線蟲病大麥條紋病在三類病害中,苗病和鈴病分佈雖廣,但其發生發展,主要受氣候條件和耕作條件的制約,而枯、黃萎病是土傳病害,很難治癒,重病田發病率可高達70-90%,死苗率在50%以上,因此枯萎病是我國棉花生產的大敵;第一節棉苗病害

Cottonseedlingdiseases棉花苗期病害的種類較多,主要的一類是引起爛種、爛芽、莖基腐和根腐,常見的有立枯病、紅腐病、猝倒病等;另一類病害主要危害苗葉和莖,如炭疽病、黑斑病、褐斑病、莖枯病等。南方病區以炭疽病、立枯病常見;北方病區以立枯病、紅腐病危害嚴重。棉苗根部病害

立枯病炭疽病紅腐病為害部位根、莖、子葉莖基、莖杆、葉、桃根、莖基、子葉、青鈴發病時期子葉期發病,早期造成爛籽、爛芽;病狀近地面的莖基,初為淡黃水浸狀斑→燒嫩莖擴展→成蜂腰狀黑褐色凹陷莖基初為紫色條斑→擴展呈梭形凹陷褐色斑,組織硬化,開裂;從根尖入侵呈褐色壞死斑→向上擴展至全根,病部呈黃褐色壞死,病健交界部,略顯腫大;子葉上為黃褐色不規則斑,常脫落穿孔;子葉上呈園或半園斑,邊緣紫紅色,中間灰褐色;在子葉邊緣產生半園、園形或不規則褐斑,易破;病症菌絲或菌核桔紅色黴層粉紅、粉白色黴層病原半知菌亞門無孢菌目、絲核菌屬、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黑盤孢目、刺盤孢屬、棉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gissypii鐮刀孢屬、串珠或禾穀鐮菌Fusariummoniliform/graminearu形態菌絲白色、淺褐或褐色,分枝夾角近90度,分枝基部縊縮,無孢子;分生孢生橢圓形,無色單胞,孢子梗短,有褐色剛毛;大孢子鐮刀形,3-5隔,無色;小孢子無色、單孢、卵園形,還可產生灰黃色厚垣孢子;越冬菌絲、菌核在土中越冬;菌絲入侵種皮或孢子附著種外或在病殘體中越冬;初侵染源病土病種、病殘田間傳播菌絲分生孢子棉苗葉病病名莖枯病輪紋病角斑病疫病為害部位葉、莖以葉為主莖也發病葉為主、鈴子葉、鈴病狀葉斑園形或不規則形,邊緣紫紅,中間淡褐色,有同心輪紋並散生黑色小點;長期陰雨產生灰綠色不規急性病斑→萎蔫變黑,垮杆;莖杆呈褐色梭斑,中間凹陷;葉上產生近園形褐斑,上有不清輪紋,邊緣和中間顏色均為褐色;莖上生黑褐色梭形凹陷斑;沿葉脈產生多角深褐色角斑;或呈代大塊黃色暈圈的中央褐色斑型;鈴病:初為深綠色水漬狀小園斑→凹陷褐色壞死斑;從子葉邊緣發病,初為暗綠色水漬狀不規斑→迅速擴展→軟腐萎蔫並成窩死苗;病名莖枯病輪紋病角斑病疫病病症分生孢子器黑色黴層黃色菌膿菌膜孢子囊病原半知菌亞門細菌鞭毛菌亞門球殼孢目棉殼二孢菌Ascochytagossypii菌絲孢目大孢鏈隔菌AlternariaMacrospora黃單孢桿菌屬X.cam.pvmalvacea-rum霜黴目苧麻疫黴Phytophtor-aboehmer-iae病名莖枯病輪紋病角斑病疫病

病原分生孢子器球形有孔口,分生孢子無色、卵形、雙胞;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褐色、分生孢子有6-10個橫隔3-10個縱隔,嘴長,單生;菌體短杆狀1-3根極生鞭毛G-孢囊梗短,頂生園形有乳狀突起的孢子囊,卵孢子壁厚球形、黃色、單個卵球越冬病種、病殘病殘、土中病種、病殘土中卵孢子傳播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風雨流水、昆蟲孢子囊病名莖枯病輪紋病角斑病疫病棉立枯病炭疽病有性態:圍小從殼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無性態: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Penz.&Sacc.病原物(Pathogen):棉炭疽病菌棉花紅腐病串生鐮孢F.moniliformeSheld小孢子卵圓、單孢,偶有一隔,無色串生。大孢子鐮刀形,3-5隔,足孢明顯或不明顯。病原物(Pathogen):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苧麻疫黴菌)棉疫病菌棉花莖枯病棉花莖枯病

分生孢子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埋生;分生孢子橢圓形,初為單胞,成熟時為雙胞。棉殼二孢:AscochytagossypiiSyd病原物(Pathogen)棉莖枯病菌發病條件:溫、濕度:春季多雨低溫,是發病的重要因素,例如12-15℃以下的低溫,90%以上的濕度,連續降雨颳風達兩周,病害定會流行;栽培管理:整地粗放,地下水位高,排水不暢;種子:品質差,未經藥劑處理,播種過早、複蓋過深;防治:(一)農業防治:1、適期播種:過早播種,若遇寒潮,會嚴重發病;2、加強栽培管理:注意整地品質;連續陰雨及時排水防漬;(二)種子處理:1、選種,曬種(播前曬2-3天),促進種子後熟,提高發芽率;2、藥劑處理:用種子重量的0.5%的40%拌種雙(福美雙和拌種靈複配劑)可濕性粉劑拌種;或用種重的2-10%靈福種衣劑拌種:②10%401抗菌劑800倍浸種20小時或402抗菌劑2000倍液55-60℃下浸悶30分鐘,晾乾後播種;5406抗生肥蓋種200-300斤/畝。(三)、田間噴藥:低溫多雨、寒潮襲擊後,必須用藥保護;波爾多液:CuS04:生石灰:水=1:1:20040%多福混劑600-800倍防根病。50%多菌靈或托布津800-1000倍防葉病;第二節棉花枯萎病與黃萎病

CottonFusariumWiltandVerticilliumWilt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是世界棉花種植區的主要病害,中國大部分棉區均有發生,枯萎病發生較為普遍,黃萎病目前仍是內檢對象。一、症狀(Symptom)枯萎病黃萎病美國斯字棉種傳入1934首見美斯字棉種4B傳入1935年首見1982年調查19省市、自治區640個縣,除北京、江西為單純枯萎病外,其他均為枯、黃萎混發區,其中枯萎面積62%,與黃萎混發占30%;枯萎病

黃萎病

發病始期

子葉期

3-5片真葉期

發病盛期現蕾前後6/上至7/下

現蕾後7-8月

枯萎病黃萎病苗期症狀青枯型:全株或半邊植株葉片萎蔫下垂;黃色網質型:葉肉綠色,葉脈呈黃色網紋狀黃化型:子、真葉出現黃色斑塊→變褐枯死紫紅型:子、真葉出現紫紅斑塊→葉片萎蔫;真葉邊緣或主脈間葉肉變黃,呈黃色掌狀斑紋,葉脈綠色;

枯萎病黃萎病成株期葉:頂葉皺縮、黃化、紫紅、網紋

株型:矮縮、半邊黃、早期落葉成光杆、急性萎蔫剖杆:葉柄、莖杆維管束呈深褐色

太陽花、西瓜葉一般正常、後期落葉、急性萎蔫黃褐色

病症

落葉莖杆上產生粉紅色黴層

白色黴層

將病株木質部切片→番紅苯胺蘭雙重染色鏡檢

枯萎病菌絲,深蘭色,較粗,並可見大孢子和小孢子;

黃萎病菌絲,淺蘭色,較細,有不完整的輪換及少量孢子;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棉花枯萎病棉花枯萎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黃萎病

棉花黃萎病棉花黃萎病棉花黃萎病二、病原:

枯萎病黃萎病病原半知菌亞門、絲胞綱、絲孢目、尖鐮孢萎蔫專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半知菌亞門、絲胞目輪枝菌屬、大麗輪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無性繁殖

產三種孢子小孢子:單胞或雙胞、卵園形、無色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型或紡綞形,3分隔,少數4-5分隔;原壁孢子:淡黃色近圓形,由菌絲及大型分生孢子的細胞形成;

分生孢子梗呈輪狀分枝,分生孢子無色,單胞,橢圓形;

菌核

培養基上為白色菌絲→黑色微菌核,由厚壁細胞結合而成,近球形;土中存活厚坦孢子在土中存在:6-7年以上;菌核在土中存活8-10年;寄主範圍為害棉、秋葵、大豆、煙草,有的表現症狀,有的不表現症狀;除棉花外,還可為害茄科、葫蘆科、豆科等38科250種植物;生理分化

以國際通用的亞州棉、陸地棉、大豆、煙草、秋葵和紫紅苜蓿作鑒別寄主,我國的9個代表菌系被劃分為3個小種:3號局限於新疆;8號分佈於湖北;7號分佈於黃河和長江流域棉區,是優勢小種;根據在3大棉種9個品種上的毒力差異分為三個生理型:陝涇陽菌最強,為Ⅰ型;新疆和田及車排子菌最弱,Ⅱ為型;河南安陽菌中強,為Ⅲ型;棉花枯萎病病原形態圖1.小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小型分生孢子3.大型分生孢子梗4.大型分生孢子5.厚垣孢子

三、病害迴圈(Diseasecycle)1、病種:病菌粘附在短絨上,少數侵入種內越冬;2、病肥:冷榨棉餅帶菌率高;病殘嘔肥,枯萎需77℃10分黃萎需80℃10分達不到此溫度,病殘中病菌不死;3、新鮮病殘落入土中,引起健株發病:鮮病葉滲入土中、盆栽,發病率達72%;1.越冬2.病菌萌發侵入3.病菌進入維管束4.發病棉花黃萎病(右)棉花枯萎病(左)四、發病條件1、病原:病種、病肥、病土越多,發病越重,連作田發病重;2、棉田線蟲的影響:線蟲的為害造成生理紊亂,降低抗病性,更重要是在根尖幼嫩組織造成傷口,有利病菌侵入。美國一些研究者認為,此病實質是病原菌和線蟲共同為害所致的複合病,用殺線蟲劑處理棉田土壤,有明顯的防病效果。

3、棉株生育期:枯萎病黃萎病4-5月或6-8月播種,總是現蕾期出現發病高峰,可能前期抗性弱,後期抗性逐步加強;分期播種,總是蕾期後發病,7-8月盛花期大發生,可能現蕾前抗病,現苗後抗性下降;

4、溫、濕度影響25-30℃枯萎發病高峰,超過33-35℃,病情停止,出現隱症現象;多雨發病重,乾旱發病輕;25-28℃為發病適期,低於25℃,高於30℃,發病緩慢。五、防治:目前枯、黃萎病發病特點:是老病區病情重,損失大;新病區範圍廣、蔓延快,大部分為枯、黃萎病混發區;1972年,綜防協作研究組提出了“改造重病區,控制輕病區,消滅零星病區,保護無病區”的防治策略,實踐證明,此防治策略對控制病害的發展和危害是有效的。1、保護無病區:(1)植物檢疫:不准擅自從病區調種(病菌存在不同生理型和生理小種的問題);(2)種子消毒:棉籽硫酸脫絨後,清水去餘酸,在用55-60℃溫度的70%4022000倍液浸悶半小時,現在河北、江蘇先後製成棉籽硫酸脫絨和烘乾設備,為大量的種子消毒提供了條件;0.5%多菌靈(有效成份)鹽酸液+0.03%平平加,常溫下浸種24小時,(10%稀鹽酸1250ml+250g多菌靈+50公斤水,放12.5-14公斤種子);0.75%多菌靈膠懸劑常溫浸種14小時;2、控制輕病區:在輕病區採取輪作為主,輔之以抗病品種;在南方水旱輪作防效理想,一般種3-4年棉花→種2-3年水稻,病菌在長期淹水條件下,菌核和原垣孢子會窒息死亡;但在北方,與什麼作物輪作合適,尚待研究。3、消滅零星病區:在零星病區以消滅零星病株、病點為主要綜防措施;採用無病種;水旱輪作;零星病田:藥劑處理病點或搬去病土;對零星病株、病點,每平方米土面可用300倍強氯精藥液7kg、70%二溴乙烷81ml加水40kg或DD乳劑216ml加水40kg澆灌;力求做到當年發病,當年消滅;4、改造重病區:採取以種植高抗品種為主的綜防措施,目前推廣面積較大的品種有86-1、泗棉3號、鹽棉48、蘇棉1、3號。最近新品種86-6具雙抗作用,中植372抗蟲、還兼抗枯、黃萎;選育抗病豐產品種:合理輪作:植棉3年——種水稻2年(南方);植棉3年——種小麥、玉米、水稻3-4年;改善棉田生態條件:挖渠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深翻改土平整棉田;無病土育苗移栽:推遲發病期,減輕死苗和病情;嚴格處理病殘體:A、將整枝杈的棉株殘體挖溝深埋或燒毀;B、嚴格防止收花後清園的病殘混入土雜肥;C、冷榨的棉餅不下到棉田;

第一節油菜菌核病

Rapesclerotiniose十字花科菌核病在我國分佈十分廣泛,是油菜、白菜、甘藍植物的主要病害。在長江流域,冬油菜發病率約為10-30%,嚴重時達80%以上,對產量和出油率有嚴重影響。造成十字花科蔬菜爛根、爛窖。一、症狀:1、發病部位:葉、莖、花、莢都會發病,但以莖杆發病為害最重。2、發病時期:苗至成株期均可發病,但以終花期至成熟前期發病最重。3、病狀和病症:⑴、花:病花黃褐色,易脫落,上面會長出白色菌絲,是田間再侵染的橋樑;⑵、葉:病花落在葉上,以病花為中心形成園、橢圓或半圓形的的病斑,中部黃褐色,週邊暗綠色,高濕時病斑長出白色菌絲,中部腐爛穿孔;⑶、莖杆:多數由病葉柄、病葉、或病花傳病,初呈水漬狀或黃褐色圓形斑,後擴展成梭形斑或繞莖大斑,中部凹陷,呈灰白色,邊緣褐色;病部皮層纖維組織破壞,髓部蝕空,內生很多菌絲和黑色菌核,發病早的,全株死亡;⑷、莢果:變灰白色,種子瘦庇,內生小的菌核;油菜菌核病

葉片:

下部葉片先發病,初暗青色水漬狀斑塊,圓或不規則形大斑。病斑中部黃褐,外緣有黃色暈圈。

杆部:初水漬狀橢圓斑---擴展成長條形或環莖擴展大斑,病斑略絲,灰白色---腐爛。

花瓣:患病花瓣變色,易脫落,白色菌絲體。

角果:不規則白色病斑,內外可形成菌核,種子患病後,表面粗糙,灰白色,無光澤,或成秕粒。油菜菌核病病莖基部及其內的菌核病莢及其上的菌絲體和菌核二、病原:子囊菌亞門、柔膜菌目核盤菌屬Scleritiniasclerotiorum1、菌核:由菌絲纏結而成,在乾燥條件下,可存活一年,長期淹水下,一月左右腐爛;2、菌核萌發子囊柄,頂端形成子囊盤,褐色,表面為子實層,由子囊和側絲組成,子囊棒狀,內生8個子囊孢子,成熟後能自動發射;3、寄主範圍:可侵染41科204種植物,我國已報導有31科171種;菌核及其產生的子囊盤

三、病害迴圈:1、初侵染源:①菌核萌發→菌絲或子囊孢子,一個菌核可持續8-15天發放孢子;5-30℃,75%的濕度,20-25天,菌核萌發;10-25℃為菌核萌發最適溫;湖北有兩次發病高峰10-11月,油菜苗發病;3-4月,成株發病高峰;②入侵:子囊孢子菌絲穿透表皮或從自然孔口和傷口入侵;2、田間再侵染:病花是田間病菌再侵染的重要橋樑,花瓣帶菌率一般為80-90%;3、越夏:病種、病殘、病肥、病土;四、發病條件:

1、菌核數量高,發病重;2、氣候條件:溫暖潮濕、花期降雨大於常年,特別是初花期花瓣帶菌率達60%以上,植株長勢鬱閉,病害可能流行;3、施肥:使用未腐熟的渣肥、偏施氮肥;4、品種:白菜型油菜最感病,芥菜型油菜最抗病,甘藍型油菜居中;5、生育期:一般講盛花期為葉病始期;終花期為莖病始期;成熟期前為莖杆發病高峰;

五.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一)農業防治:

1、減少或消滅菌源:種子除菌:1%的鹽水淘種,除去上浮的秕子和菌核;水旱輪作:減少病菌越冬的基數;中耕松土:油菜抽薹至開花期,1-2次,剷除和掩埋子囊盤;

2、適時播種,合理施肥:重施基、苗肥、早施蕾薹肥、N、P、K、配合適用,促進油菜花期集中,植株健壯;3、改善田間小氣候:深溝窄廂,做到雨住田幹;盛花期摘除中下部老葉,使通風透光;4、選育抗病的良種:花期短、分枝高而緊湊的品種,一般較抗病;(二)藥劑防治:

估產100kg/畝以上的田塊,盛花至終花期各施一次藥;或盛花期後葉病株率10%以上、莖病株率在1%以下時開始用藥;40%的菌核淨可濕粉劑1000-1500倍;50%多菌靈可濕粉劑5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濕粉劑1000-1200倍;40%滅病威懸浮液150ml/畝,配70kg藥液噴霧;5、生物防治:可用木黴菌、盾殼黴、黏帚黴進行生防等;

第二節油菜霜黴病與白銹病油菜霜黴病是長江流域冬油菜區極為廣泛的病害,常與白銹病併發,為害葉、花軸、角果。損失通常達10-30%,嚴重時可達50%以上。此二病發病條件、危害部位十分相似,通常混合發生。霜黴病白銹病一、症狀:

1、發病時期和部位: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為害葉、莖、花、果軸、角果。2、葉部病狀:葉面呈不規則淡黃斑,最後枯黃壞死;葉正面呈淡黃色小斑點,背面呈現隆起的白色“泡斑”;3、莖杆和果軸:莖杆呈黃褐色,果軸頂端發病,腫大彎曲成“龍頭拐”狀;

莖和花軸發病,產生長園形隆起“泡斑”,幼莖被害,腫大捲曲,似“龍頭拐”;花受害,變綠色,不雕落,不結果;4、病症:病部有白色霜狀黴層――孢子囊和孢子囊梗;黃斑組織中著生卵孢子泡斑中著生孢囊梗和孢子囊;“龍頭”和肥厚組織中著生卵孢子;油菜霜黴病1.發病花軸2.病葉油菜霜黴病

油菜白銹病1.病葉

2.發病花軸

油菜白銹病

二、病原:鞭毛菌亞門:霜黴目霜黴屬、寄生霜黴菌Peronosporaparasitic1、菌絲:無隔鞭毛菌亞門:霜黴目白鏽菌屬、白繡菌Albugocandida無隔產生吸器從寄主獲取養份:2、無性繁殖:孢子囊梗從菌絲上產生,從表皮抽出;孢囊梗頂端呈6-8次的雙叉分枝,分枝頂端的小梗細而尖銳,略彎曲,每個尖端上著一個橢圓形、無色、單細胞的孢子囊;孢子囊直接萌發,產生芽管,入侵寄主;孢子囊和孢囊梗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孢囊梗從菌絲層上形成,很短,孢子囊圓形或橢圓,串生於孢囊梗上,自上而下連續形成和成熟。孢子囊間由“間細胞”連接,間細胞溶解,孢子囊釋放;孢子囊萌發,產生遊動孢子,腎臟形,雙鞭毛,然後,鞭毛收縮,變成圓形孢子,萌發芽管,入侵寄主;油菜霜黴病病菌油菜白銹病病菌1.突破寄主表皮的的孢子囊堆2.孢子囊及其萌發3.遊動孢子4.休止孢子及其萌發5.卵孢子6.卵孢子萌發3、有性孢子:在寄主生育後期,病組織中形成卵孢子,球形厚壁,黃色至黃褐色,外表光滑,略帶皺紋,萌發直接產生芽管→入侵寄主;卵孢子黃褐色,外表有棱狀突起;卵孢子→泡囊→釋放遊動孢子→入侵寄主;4、寄主範圍:主要侵染十字花科植物,以大白菜、油菜、芥菜發病最重;5、有生理分化:在我國分三個致病變種

芸苔屬蘿蔔薺菜芸苔變種

++++—蘿蔔變種

—+++—薺菜變種

—+

該菌也有生理分化

三、侵染迴圈:1、越夏:卵孢子落入土中,或病殘中越夏;2、初侵染:卵孢子由流水、雨水濺射傳播;卵孢子遊動孢子

發芽入侵寄主3、再侵染:由孢子囊在田間進行再侵染;

四、發病條件:1、氣候條件:溫度決定病害早遲:7-15℃孢子囊形成、萌發,16-20℃有利於侵染;雨量決定發病輕重:連續陰雨150-200毫米/月雨量,晝夜溫差大,在利發病;2、耕作栽培:①連作田重;②田間漬水;③N過多,有利發3、品種和生育期:①抽苔開花期最易惑病;②甘藍型油菜較白菜型油菜抗病;

五、防治:參考菌核病。

第三節油菜病毒病

Rapevirusdiseases油菜病毒病是油菜上極為常見的病害,特別是白菜型油菜更易惑病,流行年份,重病區一般減產20-30%,重者達70%。一、症狀:不同品種,可呈現不同的症狀(一)甘蘭型油菜:

1、葉片上可呈現3種病狀:花葉型:葉上葉綠素分佈不均,呈黃綠相間狀,有時葉片皺縮;黃斑型:病斑黃褐色,Φ1-5mm,園形或不規則,中央為黑色枯斑;枯斑型:病斑褐色,正反面組織壞死,病斑周圍呈油漬狀;2、莖杆:病斑呈梭形或長條形,紫黑褐色,重病株的莖杆病斑常縱裂;3、株型:早期惑病,植株明顯矮化,果軸和角果彎曲畸形,上生黑色斑點;(二)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花葉狀、皺縮、明脈;苗期感病,植株矮化,葉片叢集,黃化皺縮,果軸和角果彎曲;油菜病毒病油菜病毒病二、病原物(Pathogen)病毒

病毒粒體鈍化溫度稀釋限點體外存活期傳播方式鑒別寄主心葉煙黃瓜曼陀羅蕪菁花葉病毒TuMV線狀55-60℃100-50002-4天蚜蟲汁液———黃瓜CMV球狀55-65℃1000-30002-5天蚜蟲汁液+++系統花葉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