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几处微笑几处悲——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01/设计理念/在受到双重势力重压的黑暗社会背景下,鲁迅以“笔”当枪杆突击敌人的军营,力图挽救中国社会,他的文章是我国现代民族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揭露了黑暗社会的种种弊端,唤醒了无数沉睡的中国民众,学习鲁迅的散文,不仅要让学生从“一针见血”的笔法中了解到黑暗政府的残暴罪行,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强化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从关键词句中领悟文章的深意,感受作者情感的复杂性,进而实现自身思想水平及语文素养的提升。02/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本单元所选皆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学习本单元,要综合考虑时代背景、作家身份、作品的革命意义等因素,深刻认识革命的艰辛,引导并强化社会正义感。另外,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首篇,再加之鲁迅先生语言犀利、内涵丰富等特点,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细细品味关键语句,深味语言中的“言外之意”。所以,学习本篇课文应该重点了解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03/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基本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与个性特点,但对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和“三一八事件”了解较少,再加之鲁迅的文章意蕴深刻而复杂,所以上课前,学生需要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了解惨案背后的故事。另外,学生对散文阅读已经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快速把握文章思路,并借助解读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生对语言的品读往往流于表面的意思,此时教师要借助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段政府统治下似人非人的社会,体会刘和珍等人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借助语言领略到革命的精神和力量。04/教学目标与方法/教学目标1.学习快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写作思路的方法,找到每一部分之间的关联。2.学会使用关键词句分析法,揣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领悟文章的深意。3.体会作者及刘和珍等人的社会责任感,铭记血债,不忘教训,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学重难点学会使用关键词句分析法,领悟文章的深意,体会作者及刘和珍等人的社会责任感。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个课时05/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做到知人论世。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个“三一八”惨案的简短介绍视频,视频伴随着低沉缓慢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到那个黑暗而悲惨的社会,老师对一幕幕场景进行解说。(解说词:五卅运动后,北方地区革命势力迅速发展,引起帝国主义惊恐和敌视。日本帝国主义却插手出兵援救张作霖,进攻国民军,国民军予以正当还击。日本方面竟纠集《辛丑条约》签字国八国公使,于3月16日向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停止大沽口至天津一带的战事等五项无理要求。在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领导下,各界群众召开大会,强烈抗议日舰炮击大沽口,成为北京三一八惨案的导火索。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政府前请愿。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二、整体感知(5分钟)1.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悼念性散文,它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段落,检索关键词,归纳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第一、二部分:讲述了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先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第三、四、五部分:讲述了“记念”的主体,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先是写了她的生平事迹——担任自治会职员时被强拖出校,再从侧面略写了刘和珍被害的惨烈,最后才放大遇害的全过程来描写。第六、七部分:思考请愿运动对将来的意义。先是表达自己不赞同以徒手情愿的方式抗争的观点;再表达了对青年尤其是女性的敬仰,鼓励青年们继续前行。三、探析文章的落脚点(20分钟)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讲述这篇文章的由来?(默读第一、二部分,寻找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落脚点。)第一,借助讲述写作缘起,把惨案发生两周来各方动态都概括进去:进步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祺瑞执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陷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的淡漠的轻装。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似人非人的世界”就是当时政治形式最恰当的概括。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句话就把作者的大痛、大悲、大怒、大哀,宣泄地淋漓尽致,为后文奠定了感情基调。2.读一读:前面两部分作者不仅交代了写作的背景、目的,还把自己当是复杂难受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伴随背景音乐,教师朗读,营造悲哀、愤怒的情景,以更好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情。)【屏显】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3.鲁迅悼念逝者的心情与一般的年轻人有何不同?(再读文本,在文中找到文本依据,与同桌交流讨论后,与全班分享所得)第一、多了一层理性,从“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可知,经过两周的反思,作者从悲伤愤怒的情绪中站立起来,进入了相对冷静沉着的客观分析,进入反思。第二,从“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表明作者能很快从悲伤中振作起来,不仅为了“记念”而“记念”,更是为了告诫人们不要忘却这悲惨的死,要让这死永远铭记在我们青年人的心中,刘和珍君才不算白白死去。第三,从“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表明作者目光能放在时间的长河中思索,而不局限于眼下的事态。4.可见,本文绝不是“为了记念而记念”,若是这样和在悼念会上哭上一场又有什么区别。思考一下,鲁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呢?(小组讨论,从文中找到相应部分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的拓展延伸。)第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可见文章是写给活着的每一个中国人,鲁迅一向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纵使有灵魂也与活着的人处在不同的世界了,唯有活着的人还需要“我”再写点什么,以点醒他们不再沉默。第二,“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色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可见文章是写给忘却惨痛、暂得偷生的每一个中国人,呼吁他们不要忘却,不要忘却!“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第三,“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做‘流言’的种子。”可见文章是写给如刘和珍一样勇敢正义却徒手请愿的青年,告诫他们徒手请愿在当是的中国是行不通的。第四,“一是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是之从容。”“我目睹中国女子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虽糟阴谋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可见文章是写给被封建传统压抑了数千年的女性,表达了对挣脱牢笼、刚强勇毅的反抗旧势力、旧传统,反抗黑暗政府的女性的敬佩与赞美,以此鼓励更多女性站起来!不仅在这篇文章,鲁迅的很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中国封建女性的怜悯,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伤势》中的子君、《离婚》中的爱姑、鼓励女性挣脱牢笼,反抗旧势力。四、课堂小练笔(10-15分钟)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以第二人称的视角写一封信,收信人可以是活着的每一个中国人/忘却历史的苟活者、庸人/如刘和珍一样勇敢正义却徒手请愿的青年/当代的女性等,把鲁迅没有说的话,说给他们听。五、总结(2-3分钟)本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这篇文章,从文章的首尾切入,探析了“记念”的意义,它不是为了记念而记念,而是以记念逝者,激起活着的人继续奋斗的勇气。下节课,我们来继续深挖,看看在刘和珍身上,能够给我们传递出何种力量,鲁迅笔下她是怎样的人呢?六、作业布置1、熟读1-26-7节内容,背诵第二节。2、认真思考“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结合全文,思考什么是“真的猛士”,“惨淡的人生”是怎样的?“淋漓的鲜血又是指什么?结合课文3-5节,在文中寻找答案,自圆其说即可。下节课点名起来分享学习成果。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关键词句分析法,领悟文章的深意,体会作者及刘和珍等人的社会责任感。一、回顾导入(5分钟)上节课我们从文章的整体上梳理了文章前后两个部分,找到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出发点,即作者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的问题。上节课给大家留了课后思考题:思考“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结合全文,思考什么是“真的猛士”,“惨淡的人生”是怎样的?“淋漓的鲜血又是指什么?(随机抽取2-3名同学分享他们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教师明确:1.真正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2.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出的黑暗现实。3.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他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现实的黑暗,也更承受着异乎寻常的哀痛。他们为改变现状、创造幸福的人生而努力着,这本身就是幸福者。二、感悟真正的猛士——刘和珍君(15-20分钟)1、提问:文章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以君称自己的学生表明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敬仰,那么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呢?何以让鲁迅先生以“君”相称?(梳理相关文段,小组合作探讨:概括刘和珍的形象特点,首先梳理主要事件,而后细品语言,从精炼的语言中感受并提炼刘和珍的性格特点和品质。)明确:与刘和珍有关的情节:事件一:预定《莽原》(1)读原文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2)关键词中寻品格①从刘和珍艰难的生活中,寻一个吃苦耐劳、体恤民生的青年。刘和珍出生于贫苦家庭,家境困苦,生活窘迫,但却从不放弃寻找读书,寻求真理,在纷乱的社会中寻找国家的出路。14岁那年刘和珍从女子公学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发榜那天,名单前挤满了人,有人议论:“这下可好了,读师范不要钱,还有人给米、给书。”听到这话,刘和珍转过身来笑着问:“你知道这米、这书是哪里来的?”“是官府给的。”“不!”刘和珍用清脆的嗓音说,“不是官服给的,这粮和书都是老百姓的心血,我们要努力读书,才对得起来老百姓。”在如此生活贫苦的环境下,刘和珍毅然订购了全年的《莽原》。②从订阅《莽原》中,寻一个不畏强权,追求真理的青年。《莽原》周刊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刊宗旨“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可以说是揭露社会黑暗,探索社会真理的新杂志。那为什么会销行寥落呢?经历了五卅运动以后,段祺瑞政府和反动势力对人的思想言行的禁锢更为严厉,以致达到残暴的境界。在如此高压的思想禁锢下,刘和珍毅然订购了全年的《莽原》。③从“毅然”中,寻坚决果断、要求进步的青年。毅然是坚决的,毫不犹豫的,刘和珍作为一名师范学校的普通女青年,在反动势力黑暗统治下,有一颗发现真理的眼睛,知道《莽原》是寻找救国之路的真理,并且毅然决然追求真理,要求进步。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斗争(1)读原文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2)背景介绍: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极力维护封建礼教,引起进步师生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她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3)关键词中寻品格①读加粗部分,从反复强调“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可以看出刘和珍平日里是一个待人和善、温柔和蔼的女青年。②“黯然而至于泣下”,“黯然”是低落、担忧、沮丧的意思。与那些以为自己责任已尽,打算隐退的教员相比,刘和珍表现出异常的担忧以致“泣下”,表明她是一个忧国忧民、目光长远的爱国青年,但如此青年却只能黯然泪下,也写出了力不从心、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忧伤。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1)读原文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2)关键词句中寻品格“欣然”一词表明刘和珍是自愿投身于请愿的爱国活动中去的,是她自身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引领下自然而然发生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刘和珍是一个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青年。从“斜穿心肺”却依然能“坐起来”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宁死不屈、坚强无比的青年。小结刘和珍的形象:预定《莽原》吃苦耐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参加师大学潮斗争温和善良、敢于斗争、有责任心徒手情愿牺牲热忱爱国、勇于牺牲、宁死不屈2、问题研讨:鲁迅为何要反复写“始终微笑的和和蔼的”刘和珍?(1)读一读:作者每一次写下“微笑”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读出这种变化?①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忧伤、无奈、微微惊讶)②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悲伤、怜惜、敬佩)③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更何至于无端在呢?(悲愤、难以置信)④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痛惜、悲哀)(2)作用“一广有羽翼”“府门前喋血”“执政府前中弹”和“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时代的悲哀,写尽了作者的悲愤。二、细品:几处微笑,几处悲(15-20分钟)1.提问: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悲”情回忆温和善良的刘和珍的呢?再次回到文本中细细品读作者的“悲”,“悲”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体验,请给作者的“悲”分类,并说明原因,作者的“悲”是几种“悲”的叠加?(小组研讨交流,五分钟之后派一名代表作答,教师点评,归类,并附上相关课外资历做补充。)①痛失如此善良温和、热忱爱国的刘和珍君之悲——悲痛一个爱笑开朗、手无寸铁的孩子,一个是桀骜自负、勇猛刚强的战士,哪一个接受歹徒的虐杀会让人更悲哀、更心痛?②“中国人”残害中国人之悲——悲愤这里“中国人”指的是段祺瑞政府、杨荫榆女士以及所有仰仗外国势力和封建势力压榨残害中国同胞的人。文中作者反复写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表达了对段祺瑞政府浸透了的失望,对其残暴“微笑而温和的刘和珍”的难以置信、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的愤恨,以致觉得这是一个“非人间”社会。③“中国人”不怜悯中国人之悲——悲凉这里的“中国人”分不同等级:第一等级是那些所谓学者文人,用他们阴险的笔调颠倒是非,维护段祺瑞政府,抓住残象作为“流言”的种子,以挥洒文笔,其实就是段祺瑞政府的帮凶。补充资料:事发当日,段祺瑞政府便抢先发布“国务院通电”,声称:近年以来,徐谦、李大钊等,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炮制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段祺瑞政府通电第三天(3月20日),段氏又发布了第二遍《临时执政令》声称:爱国运动,各国恒有,聚众暴动,法所不容。……其当时军警执行职务,正当防卫。——段祺瑞政府通电林学蘅1926年3月20日在《晨报》上发表时评《为青年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在青年方面,外交请愿,虽属正当,亦何事啸聚男女,挟持枪械,若临大敌者,重以驱逐外交团之宣言,殴击警卫队之行动,不惜激于意气,铤而走险,乃陷入奸人居间,利用之毂中。……徐谦、顾兆熊等居于知识阶级代表着之地位,对于血气方刚之青年,不知所以启迪之,惟务放言高论,驱千百珍贵青年为孤注一掷,成者诸君尸其名,败则群众被其害。第二等级是那些对惨象默不作声,采取观之、闻之、事不关己的态度,将其作为饭后闲言碎语的“庸人”。第三等级是乍一听见非常愤怒和悲伤,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忘却这一残象,缺乏斗志的青年。④“中国人”难以自救之悲——悲哀a“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更何况是这么一个根本就与“桀骜不逊”“凶神恶煞”毫不挂钩的“常常微笑、始终微笑并且温和的”女青年啊,更何况“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可见,“徒手请愿”的方式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尽管青年有报国之志,却走错了一步,这一步是徒劳的,没有任何实际性的作用,还丧失了优秀的青年同志。假如我们这些苟活者不能记住他们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不能记住他们是为拯救中国而死,那他们就真的白白死去了。b“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是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关注语段中的比喻:本体:人类历史进步喻体:煤的形成付出巨大的代价需要大量的木材历史前进一小步形成一小块煤徒手请愿不可取,但革命还需继续。补充材料鲁迅: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无谋之勇,并非真勇。2、品味语言中渗透的“悲”(1)我已经出离悲愤了。“出离”表明了“悲”的程度之强,悲愤到灵魂出窍的感觉,表明是极度的悲。(2)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把看不见的“悲凉”化作可闻可见的浓黑,使用了通感的写作手法,表达了悲情之浓。(3)以我的最大哀痛……快意于我的苦痛。“最大”“快意于”凸显了悲愤力度之强。(4)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竞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①“欣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代理合同范文
- 《解压解压疗法》课件
- 2025超市租赁经营合同范本
- 《人口增长模式探讨》课件
- 2025届四川省成都市三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 英语试题(含答案)
- 电子门施工合同协议
- 电动游乐设备采购合同协议
- 皮革设备收售合同协议
- 甲醇生产销售合同协议
- 由于疫情延期合同协议
- 小米创业思考
- 牛津英语3BM3U3Seasons的资料
- EIM Book 1 Unit 11 Promises,promises单元检测试题
- 2023届汇文中学化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GB/T 12939-2002工业车辆轮辋规格系列
-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课件
- 资源昆虫学-传粉昆虫
- 声纳教学讲解课件
- 压花艺术课件
- 《囊萤夜读》评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