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工艺与设备课件_第1页
针织工艺与设备课件_第2页
针织工艺与设备课件_第3页
针织工艺与设备课件_第4页
针织工艺与设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針織學

KnittingTechnology1第一篇針織工藝與設備2第一章針織概述3第一節針織及其發展4一、針織(knitting)1.什麼是針織利用織針將紗線彎曲成線圈,並將其相互串套起來形成織物的一門工藝技術。52、經編和緯編針織可分為兩大類:經編和緯編緯編:紗線沿緯向喂入織針進行編織形成織物。經編:紗線沿經向喂入織針進行編織形成織物。

6二、針織的起源與發展1.針織的起源手工編織:迄今發現最早的手工針織品距今約2200多年機器針織:起源於1589年,英國人威廉.李發明了第一臺針織機中國針織工業起源:1896年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針織廠72.針織加工的優點工藝流程短原料適應性強、產品應用範圍廣機器噪音小、占地小、能源消耗少可以進行成形產品的生產83、針織生產工藝流程原料進廠----絡紗(或直接上機加工)或整經----織造----染整----成衣94.針織工業的現狀針織是紡織工業的後起之秀。特別是近20年來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全世界針織纖維耗用量占纖維總耗用量的1/3。在服用領域已超過一半。我國針織品出口量已居世界首位,占紡織品出口創匯的份額逐年增加。

10近6年我國規模以上針織企業的經濟運行情況11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工業總產值(億元)610.29671.19855.271039.381403.222094.73銷售收入(億元)561.91614.82792.55988.861329.182008.92利潤總額(億元)16.0318.5829.8536.4852.1583.97銷售利潤率(%)2.853.023.773.693.924.182000年—2005年

規模以上針織企業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122000年—2005年

規模以上針織企業利潤總額

13三、針織產品及其發展趨勢產業類14裝飾類服用類1、服用針織產品15襪子:保健、美體內衣:功能、保健、無害化外衣:運動、休閒、時裝化羊毛衫:高檔、多樣化手套:防護服用產品開發的手段採用新原料天然纖維:如:彩棉、羅布麻等再生纖維:如:竹纖維、牛奶纖維合成纖維:如異性截面纖維、超細纖維、萊卡開發新結構多層結構絨結構進行新型整理162、裝飾用針織品17家具用品床上用品窗上用品3、產業用針織品18飛機機翼無結漁網人造血管包裝網主要應用領域航太航空軍事用建築用醫用農漁業用交通運輸體育用其他工業用19第二節針織物和線圈20一、針織物(knitwear)1、定義:由相互串套的線圈組成的織物。21經編織物緯編織物2、緯編針織物和經編針織物22緯編針織物:每一橫列由一根(或幾根)紗線組成。經編針織物:每一橫列由一組或幾組平行排列的紗線組成,一根紗線在一個橫列只形成一個(或兩個)線圈。233、工藝正面和反面工藝正面:線圈的圈柱覆蓋在圈弧之上,外觀呈縱條紋狀。工藝反面:線圈的圈弧覆蓋在圈柱之上,外觀呈圈弧狀。24正面線圈反面線圈4、單面針織物和雙面針織物單面針織物:由一個針床編織而成的針織物。其線圈的圈弧或圈柱集中分佈在織物的一面。25雙面針織物:由二個針床編織而成的針織物。織物的兩面均有正面線圈。26二、線圈(stitch)1、定義:形成針織物的基本結構單元,由圈幹和沉降弧組成。圈幹包括針編弧和圈柱。27

2.線圈橫列和線圈縱行線圈橫列(C):線圈沿織物橫向組成的行列28線圈縱行(W):線圈沿線圈縱向相互串套所形成的行列.293.圈距和圈高

圈距A:沿線圈橫列方向,兩相鄰線圈對應點之間的距離。圈高B:沿線圈縱行方向,兩相鄰線圈對應點之間的距離。30三、針織物的主要參數與性能指標31(一)線圈長度1.定義:組成一個線圈所需要的紗線長度,一般以毫米(mm)為單位。2.意義(1)決定織物的密度(2)影響針織物的性能,如脫散性、延伸性、耐磨性、彈性、強力、抗起毛起球性和鉤絲等。是一項重要指標3.測量(1)機上測量:採用掌上型或固定式測量儀器,測量喂入的紗線長度(2)機下測量:通過拆散法,測量一定個數線圈(如:100個線圈)所用的紗線長度4.控制(1)採用積極送紗(2)即時監控32(二)密度1.橫密PA:沿線圈橫列方向,規定長度(如50mm)內的線圈縱行數

PA=規定長度/圈距2.縱密PB:沿線圈縱行方向,規定長度(如50mm)內的線圈橫列數

PB=規定長度/圈高3.密度對比係數C:縱密和橫密的比值,反映了線圈在織物中的形態

C=PA/PB=B/A33(三)未充滿係數和編織密度係數1.未充滿係數δ:在相同密度條件下,紗線粗細對針織物稀密程度的影響。用線圈長度與紗線直徑的比值來表示。

δ=l/f式中:δ-未充滿係數

l-線圈長度(mm)

f-紗線直徑(mm)342.編織密度係數CF:在相同密度條件下,紗線線密度對針織物稀密程度的影響。用線圈長度與紗線線密度(Tt)平方根的比值來表示。CF=√Tt/l式中:CF-編織密度係數

l-線圈長度(mm)

Tt-紗線線密度(tex)35

(四)單位面積乾燥重量1.單位面積乾燥重量(Q)用每平方米乾燥針織物的重量克(g)來表示,又稱平方米克重。2.計算公式Q=0.0004PAPBlTt(1-y%)/(1+W)Q-單位面積乾燥重量(g/m2)PA-橫密(縱行數/50mm)PB-縱密(橫列數/50mm)L-線圈長度(mm)Tt-紗線線密度(tex)y-織物加工時的紗線損耗W-針織物的回潮率(%)3.測量:用圓剪刀剪出一定大小的圓形試樣,在烘箱中烘乾後稱重3637(五)厚度:針織物的厚度取決於它的組織結構、線圈長度和紗線細度等因素,一般可用紗線直徑的倍數來表示。

(六)脫散性1.脫散性:針織物紗線斷裂或線圈失去串套聯繫後,線圈與線圈分離的現象。2.影響因素:(1)針織物的組織結構(2)紗線的摩擦係數和抗彎剛度(3)織物的稀密程度

(七)卷邊性1.卷邊性:針織物在自由狀態下布邊發生包卷的現象,由線圈中彎曲的紗線段在內應力作用下力圖伸直所引起的。2.影響因素(1)針織物的組織結構(2)紗線抗彎剛度、線密度、撚度(3)線圈長度

38(八)延伸性1.定義:針織物在受外力拉伸時的伸長特性。2.計算公式X=(L-L0)/L0╳100%X-延伸率(%)L0-試樣原長(mm)L-試樣拉伸後長(mm)3.影響因素(1)針織物的組織結構(2)紗線的延伸性和摩擦係數(3)線圈長度和未充滿係數39

(九)彈性1.定義:當引起針織物變形的外力去除以後,針織物形狀恢復的能力2.計算公式E=(L-L1)/(L-L0)╳100%E-彈性恢復率(%)L0-試樣原長(mm)L-試樣拉伸後長(mm)L1-試樣恢復後長(mm)3.影響因素(1)針織物的組織結構(2)紗線的彈性和摩擦係數(3)線圈長度和未充滿係數40(十)斷裂強力、頂破強力和斷裂伸長1.斷裂強力:在連續增加的負荷作用下,至斷裂時針織物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2.頂破強力:在連續增加的負荷作用下,至被頂破時針織物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3.斷裂伸長率:在連續增加的負荷作用下,至斷裂時針織物所伸長的長度與織物原長的百分比。41

(十一)縮率1.定義:針織物在加工或使用過程中尺寸變化的百分率。2.計算公式Y=(H1-H2)/H1╳100%式中:Y-縮率H1-織物在加工或使用前的尺寸H2-織物在加工或使用後的尺寸3.主要分類(1)下機縮率(織縮)(2)染整縮率(染縮)(3)洗滌縮率(洗縮)424.影響因素(1)織物結構(2)未充滿係數(3)密度和密度對比係數(4)加工條件(5)放置條件(十二)鉤絲與起毛起球1.鉤絲:織物中的纖維或紗線被外界物體鉤出在表面形成絲環。2.起毛:當織物在穿著、洗滌過程中,不斷經受摩擦而使織物的纖維端露出在織物表面。3.起球:起毛後的纖維端不能及時脫落而相互糾纏在一起形成球狀小粒。4.影響起毛起球的因素(1)使用原料的性質(2)紗線與織物結構(3)染整加工(4)服用條件

43第三節針織機44一、主要機構1.給紗或送經機構:將紗線從紗筒子或荊州上退繞下來送入編織區2.編織機構:將紗線編織成線圈並相互串套起來形成織物3.牽拉卷取機構:將剛形成的織物從編織區引出並形成一定形式的卷裝4.傳動機構:將動力通過主軸傳遞到各機構,以使各機構協調工作5.輔助機構:為了保證編織的正常進行而附加的各種機構

45二、分類1、按工藝類別分:緯編機、經編機2、按針床數分:單針床針織機、雙針床針織機3、按針床形式分:平型針織機、圓型針織機4、按用針類型分:鉤針機、舌針機和複合針機46三、針織機的主要結構參數1.筒經(針床寬度):圓型針織機的針筒直徑或平型針織機的針床寬度,用英寸或毫米表示2.成圈系統數(路數):圓機,繞針筒周圍所安裝的導紗器及相應的三角系統的個數,其稀密程度用每英寸直徑所擁有的成圈系統數表示橫機,機頭上所具有的導紗器和相應的三角系統的個數3.針床數:針織機所具有的能夠獨立編織的針的組數,主要有單針床和雙針床,分別用來編織單面織物和雙面織物4.梳櫛數:經編機可同獨立進行編織的紗線的組數

47四、機號(一)機號1.定義:用於表明針的粗細和針與針之間距離大小的指標。用針床上規定長度內的針數表示。2.計算公式:G=E/T式中:G-機號E-規定長度,緯編舌針機一般用25.4mm(1英寸),緯編鉤針機用38.1mm(1.5英寸),經編機用25.4mm(1英寸)T-針距(mm)(二)機號與所加工紗線線密度的關係1.上限:由針與沉降片(或針槽壁、導紗針)之間的間隙決定48第四節針織物的形成49一、成圈機件(一)織針50(1)鉤針1.鉤針1-針杆2-針頭3-針鉤4-針槽5-針柄6-針尖(3)複合針(2)舌針2.舌針1-針杆2-針鉤3-針舌4-針舌銷5-針踵

3.複合針1-針2-針芯

1、結構:用薄鋼片製成,與針相間配置1-片鼻2-片喉3-片顎4-片踵2、作用(1)用於握持住舊線圈,協助織針退圈(2)作為擱置平面協助織針脫圈51(二)沉降片二、成圈過程(一)鉤針及其成圈過程52(1)退圈

將舊線圈b從針鉤裏移到針杆上。53(2)墊紗:將新紗線a墊到針杆上,位於舊線圈b與針槽之間。(3)彎紗將墊放到針杆上的新紗線彎曲成一定大小的未封閉線圈。(4)帶紗把未封閉線圈從針杆上帶到針鉤內。54(5)閉口(壓針)利用壓板將針尖壓入針槽,使針口封閉。(6)套圈在閉口的情況下,將舊線圈套在針鉤上,隨即使針鉤釋壓,針口開啟。(7)連圈舊線圈與未封閉的新線圈在針頭處接觸(8)脫圈舊線圈從針頭上脫落到未封閉的新線圈上,使新線圈封閉(9)成圈舊線圈的針編弧與新線圈的沉降弧接觸,新線圈形成規定的大小。(10)牽拉在牽拉力的作用下,新線圈被拉向針背,防止在下一成圈迴圈中舊線圈重新套在針上。55(二)舌針及其成圈過程1.退圈:織針上升,舊線圈從針鉤裏退到針杆上;2.墊紗:將新紗線墊到打開的針鉤裏;563.帶紗:舌針下降,將新墊入的紗線帶針鉤內;4.閉口:舌針繼續下降,針舌在舊線圈的作用下關閉針口,使新紗線和舊線圈分處於針鉤的內外。575.套圈:舌針繼續下降,舊線圈上移到關閉的針舌外邊。6.連圈:舌針繼續下降,舊線圈與新線圈在針頭處接觸。587.彎紗:隨著舌針的連續下降,新紗線逐漸彎曲成未封閉的線圈。8.脫圈:舌針下降到筒口線以下,舊線圈從針頭上脫下,套在未封閉的新線圈上,使新線圈封閉。599.成圈:舌針下降到彎紗最低點,新線圈形成規定的大小。10.牽拉:在牽拉力的作用下,新線圈被拉向針背,防止在下一成圈迴圈中舊線圈重新套在針上。60

61626364襪子65

針織用紗與織前準備66第一節針織用紗要求一、用紗種類1.天然纖維:棉、亞麻、苧麻、蠶絲、羊毛、羊絨等2.再生纖維:粘膠、竹纖維、天絲、莫代爾、牛奶纖維等2.合成纖維:滌綸、錦綸、腈綸、氨綸等3.複合纖維4.功能纖維:遠紅外纖維、負離子纖維等67二、針織用紗的基本要求1.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延伸性,以便能夠彎紗成圈2.撚度均勻且偏低撚度大:(1)紗線扭結,不易成圈;(2)紗線硬,線圈易歪斜3.線密度均勻,紗疵少否則:(1)易斷紗;(2)布面線圈不均勻4.抗彎剛度低,柔軟性好否則:(1)不易成圈,(2)線圈易變形5.表面光滑,摩擦係數小。否則:(1)紗線張力大,(2)機件易磨損,(3)易斷頭68第二節絡紗的目的和要求一、絡紗目的1.絞紗要打成筒子2.卷裝要滿足要求3.消除紗線殘疵4.對紗線進行輔助處理,如上油、過蠟、加抗靜電油劑等。69

1.絡紗張力均勻適度;

2.卷裝要便於儲存和運輸;

3.保持紗線原有特性;

4.盡可能加大卷裝容量;

5.卷裝要便於退繞。70二、絡紗要求第三節卷裝形式和卷繞一、卷裝形式(一)圓柱形筒子:卷裝容量大,但退繞時張力大,主要用於化纖長絲(二)圓錐形筒子:退繞條件好,生產率較高,容紗量大,在針織中應用較廣。

71(1)圓柱形筒子(2)圓錐形筒子(3)三接頭圓錐筒子

二、卷繞過程分析

1、卷繞速度vv1-捲曲速度(牽連速度)v2-導紗速度(絕對速度)

2、卷繞角αα=arctan(v2/v1)α大,紗線在兩端不穩定,易鬆散α小,紗線在筒子兩端易塌邊72第四節絡紗機主要機構與分類一、主要機構1、卷繞機構:使紗筒回轉以將紗線卷繞在紗筒子上;2、導紗機構:引導紗線橫向移動以便有規律地複布於筒子表面;3、張力裝置:給紗線一定張力並保持其均勻;4、清紗裝置:檢查紗線的均勻度,清除附在紗線上的粗節、大接頭和雜質等;5、防疊裝置:使層與層之間的紗線產生移位,防止紗線的重疊;6、輔助裝置(如上蠟、加油)7374

1、槽筒式絡紗機:形成等厚或球面圓錐形筒子,主要用於絡長絲;

2、鳳梨錠絡紗機:形成三截頭圓錐形筒子,主要用於絡短纖紗;

3、松式絡筒機:將紗線卷繞成較松的筒子,以便進行筒子染色。二、絡紗機種類

圓緯機的成圈工藝與分析75第一節緯平針組織及其編織工藝一、緯平針組織及其性質(一)緯平針組織的結構1.定義:緯平針組織(plainstitch,jerseystitch)又稱平針組織,由連續的單元線圈向一個方向串套而成,是單面緯編針織物中的基本組織。76正面反面2.結構特點:織物的一面為正面線圈,另一面為反面線圈。正面光潔,反面暗淡粗糙。

77正面反面

1.線圈歪斜(1)線圈歪斜:在自由狀態下,線圈發生歪斜,使線圈橫列和縱行不相互垂直的現象。(2)產生的原因:紗線的撚度不穩定,力圖解撚。78(二)緯平針組織的性質

(3)線圈歪斜的原因分析紗線撚向:Z撚解撚力:p圈柱1與2:M1=(a+2f)p-ap=2fp圈柱2與3:M2=ap-(a+2f)p=-2fp結果:針編弧-順時針方向扭轉沉降弧-逆時針方向扭轉沉降弧兩端a比b彎曲大,所以2縮短

79(1)針織物具有明顯的卷邊現象。(2)產生的原因在織物邊緣,彎曲的紗線力圖伸直,從而產生邊緣卷起(3)卷邊方向寬度方向向反面卷,長度方向向正面卷。802.卷邊性3.脫散性(1)橫向脫散:紗線沒有斷裂,線圈從整個橫列中脫出來。順逆編織方向都脫散;(2)縱向脫散:紗線斷裂,線圈沿縱行從斷裂紗線處順序脫散。814.延伸性(1)特點:橫向較縱向易變性;橫向變性大於縱向(2)方式a.線圈內彎曲的紗線發生變化,圈弧與圈柱相互轉移b.線圈內紗線的定向發生變化82二、舌針編織緯平針組織的成圈工藝(一)成圈機件及其配置1、舌針2、針筒3、沉降片4、沉降片圓環5、箍簧6、三角座7、針三角8、沉降片三角座9、沉降片三角10、導紗器83(二)針與沉降片的運動軌跡84(三)成圈過程851.退圈(1)開始退圈(圖1)a.沉降片向裏運動到最裏位置b.針背處於片喉裏面,用片喉牽拉織物,有利退圈(2)第一退圈階段(圖1-圖2)a.針上升,舊線圈退到針舌上b.沉降片不動,繼續牽拉織物,有利退圈c.鋼梭子進入工作位置,防止針舌反撥,以免出漏針(3)第二退圈階段(圖2-圖3)

a.針上升至最高點

b.沉降片向外運動放鬆紗線以利墊紗

2.墊紗(圖4)

(1)舌針下降,從導紗器中勾取新紗線

(2)沉降片向外退,以利墊紗

3.閉口(圖4-圖5)

(1)針下降,舊線圈將針舌向上撥,新紗線位於針鉤內

(2)沉降片向外運動到最外位置以便在片顎上成圈

4.套圈(圖5)

針繼續下降,舊線圈從針頭上脫下,將新紗線彎曲成封閉的線圈,沉降片不動

5.脫圈與成圈(圖6)

針繼續下降,舊線圈脫圈,沉降片不動,在片顎上形成沉降弧

6.牽拉861、退圈:

(1)退圈動程:

H=L+X+a-b-f式中:L-針鉤頭端至針舌末端的距離;X-彎紗深度a-退圈結束時針舌尖至沉降片片顎的距離b-針鉤部分截面直徑f-紗線直徑87(四)成圈工藝分析

(2)a的確定:

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可靠的退圈a≥hmax

hmax——最大空程hmax=0.5lmax

lmax-機上可能加工的最長線圈長度88(1)墊紗工藝參數α-墊紗橫角:紗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與針平面之間的夾角;β-墊紗縱角:紗線在針平面上的投影與沉降片片顎線之間的夾角;m-導紗器左右位置,導紗器至脫圈點之間的距離b-導紗器前後位置,導紗器與針平面之間的距離h-導紗器高低位置,導紗器與握持平面之間的距離

892、墊紗(2)正確墊紗角的選擇α過大,墊不上紗(漏針)α過小,導紗器易碰針鉤,造成壞針β過大,墊不上紗(漏針)β過小,紗線易被剪刀口夾住,斷紗或毛紗90(3)通過調節導紗器的前後、高低和左右位置來滿足正確的墊紗角tanα=b/m=b/(Tn)tanβ=h/m=h/(Tn)式中:T-針距(mm)n-從導紗器至脫圈點之間的針距數913.彎紗(1)彎紗方式A.按線圈的形成過程分a.單式彎紗:紗線一次彎曲成規定大小的線圈。(臺車、單面圓機、部分羅紋機、提花圓機)b.複式彎紗:紗線先隔針彎曲成成倍大小的線圈,再抽取一半紗線給另一部分針。(柯登機、棉毛機)優點:彎紗均勻,線圈長度一致,織物緊密B.按同時參加彎紗的針數來分a.夾持式彎紗:每次參加彎紗的針數在兩枚以上。(大多數機器)b.非夾持式彎紗:一次參加彎紗的針數只有一枚。(吊機)優點:彈性好,織物比較柔軟92C.按紗線的供給方向分a.無回退式彎紗:紗線只能從導紗器方向供給。b.有回退式彎紗:紗線大部分從導紗器供給,小部分從已彎曲成的紗線中轉移過來。D.按針彎紗的次序分a.整列式彎紗:所有針一起彎紗;(經編、柯登機)b.順序式彎紗:針一個接一個的彎紗。(緯編)93(2)彎紗張力94X-彎紗深度T1-初張力S1、S2…S8-沉降片片額N1、N2…N7-針鉤內點T1、T2…T1彎紗時各部段的彎紗張力γ–彎紗角AB-沉降片片額線(3)彎紗張力的計算A.根據歐拉公式:T出=T入eμθ式中:T出-輸出張力T入-輸入張力μ-成圈機件與紗線之間的摩擦係數θ-成圈機件與紗線之間的包圍角95B.在彎紗過程中任一點的彎紗張力a.由導紗器初張力引起的彎紗張力Tn=T1eμ∑θn式中:Tn-第n段紗線上的紗線張力T1-導紗器初張力∑θn-在第n段紗線時紗線在所經過的成圈機件上的包圍角的總和b.由牽拉張力引起的彎紗張力Tn’=T1’eμ(∑θ-∑θn)式中:Tn’-第n段紗線上的紗線張力T1’-牽拉力作用在紗線上的張力∑θ-彎紗區域中,紗線與各成圈機件包圍角的總和96C.最大彎紗張力及其位置a.最大張力TM的大小:TM=Tn=Tn’即當:T1eμ∑θn=T1’eμ(∑θ-∑θn)時紗線有最大張力此時:TM=T1eμ∑θM=T1’eμ(∑θ-∑θM)b.最大張力的位置:∑θM=1/2μ(μ∑θ-ln(T1/T1’))97D.影響最大彎紗張力的因素a.摩擦係數μ,影響較大μ上升,TM上升迅速b.初張力T1,影響較小T1上升,TM上升c.彎紗三角角度γ,影響較大主要原因:角度小,同時參加彎紗的針數多,∑θM大,TM上升d.彎紗深度x,影響較大主要原因:X大,同時參加彎紗的針數多,∑θM大,TM上升e.彎紗張力T1,,影響較小T1,上升,TM上升98(3)彎紗三角的調節A.整塊式三角:在調節時退圈三角與彎紗三角一起改變,隨彎紗三角上升或下降a.優點機件簡單,加工方便三角曲線整體性好,有利高速b.缺點彎紗深度越深(線圈長度越長),退圈高度越低,有可能使退圈不足;可編織線圈大小範圍小針舌開啟與關閉位置及墊紗角度發生變化,必須調節導紗器99B.直調式分塊三角:在調節時彎紗三角沿直向單獨調節,退圈三角高度不改變a.

優點退圈高度不隨彎紗深度一起改變,有利退圈;可編織線圈大小範圍大針舌開啟位置不發生變化b.缺點三角曲線整體性差,不利高速機件加工複雜針舌關閉位置及墊紗角度發生變化,必須調節導紗器100C.斜調式分塊三角:在調節時彎紗三角沿斜向單獨調節,退圈三角高度不改變a.優點退圈高度不隨彎紗深度一起改變,有利退圈;可編織線圈大小範圍大針舌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及墊紗角度不發生變化,不必調節導紗器b.缺點三角曲線整體性差,不利高速機件加工複雜101(一)雙向運動形式(1)擺動式沉降片2垂直安裝在針筒中織針1的旁邊,它具有三個片踵。踵4—升降運動踵3—使沉降片向針筒中心擺動踵5—使沉降片向針筒外側擺動改變彎紗深度不是靠調節壓針三角高低,而是通過調節沉降片升降三角7來實現。

102三、沉降片雙向(相對)運動103

直動式

斜向式(2)直動式片踵1—沉降片徑向運動片踵4—沉降片垂直運動(3)斜向式沉降片以一定角度安裝在沉降片槽中向下運動:沉降片向前向下向後運動:沉降片向後向上1、退圈(圖(1)、(2)、(3)):針上升,同時沉降片向裏(針筒中心)向下運動協助退圈104(二)成圈過程2、墊紗(圖4):針下降,沉降片上升並擺到最外位置,新紗線進入針鉤3、閉口與套圈(圖5):針繼續下降,沉降片繼續上升,並在徑向保持不動4、脫圈、彎紗與成圈(圖6):針下降到彎紗最低點,沉降片上升到最高點,新紗線彎曲成新線圈。1051、針筒運動方向2、針頭軌跡線3、沉降片鉛垂運動軌跡線4、沉降片片喉水準運動軌跡線5、沉降片片鼻尖水準運動軌跡線6、針舌開啟區7、針舌關閉區8、導紗器9、導紗眼10、紗線、106(三)針與沉降片的運動軌跡1、成圈動程減小1)三角角度不變,三角寬度小,路數可增加2)三角寬度不變,三角角度可減小,機速可提高2、同時參加彎紗的針數減少1)彎紗張力低,破洞少2)可加工強度低、品質差的紗線

107雙向運動沉降片與普通沉降片彎紗比較(1)-雙向運動沉降片(2)普通沉降片(四)沉降片雙向運動的優點五、臺車的成圈工藝與分析

(一)成圈機件及其配置1、退圈圓盤(大印光):將舊線圈從針鉤裏退到針杆上2、輔助退圈輪(壓線滾姆):將針鉤裏沒有退下來的舊線圈和紗線退下來3、導紗器:將紗線喂入針鉤4、彎紗輪(面子滾姆):將喂入的紗線彎曲成圈狀並帶入針鉤裏5、壓針鋼板:壓在針鉤上使針口關閉6、套圈輪(小挺):將舊線圈套在封閉的針鉤上7、成圈輪(脫圈輪、大挺):將舊線圈從針頭上脫下來1081.

退圈(1)

退圈圓盤向下壓織物,使舊線圈從針鉤裏退到針杆上(2)

輔助退圈輪向裏轉動壓下亂紗(3)

舊線圈處於針杆上2.

墊紗(1)退圈圓盤繼續壓住織物(2)舊線圈處於最下位置(3)彎紗輪自下向上轉動,將新紗線墊到針杆上109(二)成圈過程3.

彎紗(1)彎紗輪帶動新紗線向上轉動(2)新紗線被彎曲成圈狀(3)退圈圓盤繼續壓住織物4.

帶紗(1)退圈圓盤繼續壓住織物(2)彎紗輪鋼片帶動新紗線從針杆上進入針鉤裏1105.

閉口(1)壓針鋼板與針鉤接觸,使針尖進入針槽,針口封閉(2)舊線圈和新紗線分別處於針鉤內外(3)織物開始離開退圈圓盤,舊線圈向上移動6.

套圈(1)舊線圈在牽拉力和套圈輪的作用下,從針杆上移到針鉤上(2)一旦舊線圈套在針鉤上,針鉤就離開壓針鋼板的控制區(針鉤釋壓)1117.

連圈(1)舊線圈在牽拉力和套圈輪的作用下,繼續向上移動(2)舊線圈開始與新線圈接觸8.

脫圈(1)舊線圈在牽拉力和成圈輪的作用下,繼續向上移動(2)舊線圈從針頭上脫下來(3)新線圈被封閉,形成封閉的線圈1129.成圈(1)舊線圈在牽拉力和成圈輪的作用下,繼續向上移動(2)舊線圈與新線圈的沉降弧接觸,新線圈形成規定大小的封閉線圈10.

牽拉已形成的新線圈被牽拉機構拉向針背113114六、複合針圓緯機的成圈工藝與分析(一)成圈機件及其配置1、織針1-針身2-針芯2、沉降片6-沉降片3、三角11-沉降片三角12-針芯三角13-針身三角115(二)成圈過程1、針身1和針芯2分別向上下運動,針口打開,準備退圈。沉降片6向中心運動,將舊線圈20推向針後,輔助牽拉和防止退圈時重套。2、針身1繼續向上運動,沉降片6向下運動,使在針頭中的舊線圈20向針身下方移,到達1與2交匯處。此時沉降片6略向外移,放鬆線圈。1163、隨著針身1和針芯2的進一步升降,舊線圈20滑至針杆上完成了退圈。導紗器21開始對針墊入新紗線22。4、針身1下降,針芯2上升。針口開始關閉,舊線圈20移至針芯2外開始套圈。針鉤接觸新紗線22後開始彎紗。1175、隨著針身1和針芯2的進一步下降與上升,針口完全關閉。與此同時,沉降片6向上向外運動,使舊線圈脫圈,新紗線22彎成封閉的新線圈24。6、針身1和針芯2同步上升,放鬆新線圈,處於握持位置。1181.織針動程短2.提高了織物品質3.飛花塵屑減少4.可採用低質量的紗線進行編織119三種針外形與尺寸比較(三)複合針圓緯機的特點一、羅紋組織的結構及其性質(一)羅紋組織的結構1、定義羅紋組織(ribstitch)由正面線圈縱行和反面線圈縱行以一定的組合相間配置而成的雙面緯編基本組織。

120第二節羅紋組織及其編織工藝2、特徵:每一橫列由一根紗線編織而成,在自由狀態下,正面線圈縱行遮蓋部分反面線圈縱行。3、命名:按正反面線圈縱行的配置比例,用數字1+1、2+2、3+2等表示。121(二)羅紋組織的性質1、

彈性(1)

產生原因:沉降弧拉伸後由原來的從前到後連接織物正反面變為一水準直線,卸力後力圖恢復原狀(2)

影響因素1)

紗線彈性2)

織物結構(1+1>2+2)3)

織物密度大,彈性好4)

紗線間摩擦係數小,彈性好2.

延伸度(1)

縱向拉伸,與緯平針織物相同;橫向拉伸大於緯平針織物(2)

完全組織數越大,橫向延伸度越小(3)

線圈長度越長,延伸度越大1223.

脫散性(1)

橫向逆編織方向脫散,順編織方向1+1羅紋不脫散,其他羅紋部分脫散(2)

縱向脫散與緯平針類似4.

卷邊性(1)

因為正反面線圈的卷邊力彼此平衡,1+1羅紋不卷邊(2)

2+2、2+3等羅紋中,同類縱行中每一縱行產生捲曲5.

歪斜性因為正反面線圈縱行的歪斜方向相互抵消,所以線圈不歪斜123二、羅紋機的成圈工藝與分析(一)成圈機件1、針:上針一種,下針一種;2、三角:上三角一種,下三角一種;3、上下對位關係:(1)上下針槽相錯,上下針可同時出針(2)上下三角相對

124羅紋機針床與織針配置1、上下針的成圈配合關係(1)滯後成圈(後吃):下針先彎紗成圈,上針後彎紗成圈。一般下針先形成兩倍大小的線圈,再分一半給上針,上針比下針遲1-6針。同時參加彎紗針數少,彎紗張力小,線圈均勻,織物緊密;但彈性差。(2)同步成圈(對吃):上下針同時達到彎紗最深點彎紗成圈。可用於上下針不能同時成圈的情況,如寬羅紋、提花織物等。彎紗張力大,織物鬆軟、彈性好。(3)超前成圈(前吃):上針先彎紗成圈,下針後彎紗成圈。上針一般只超前1-2針,應用較少。一般用於在針盤上編織集圈或密度較大的凹凸織物。125(二)成圈過程2、羅紋機成圈過程(同步成圈)(1)起始位置;(2)上下針同時達到退圈最高點,舊線圈從針頭上退到針杆上;(3)上下針同時下降,新紗線墊到針鉤內;(4)上下針繼續下降,舊線圈關閉針舌;(5)上下針同時下降到彎紗最深點,新線圈形成。

126一、雙羅紋組織的結構和性能(一)結構1、定義:雙羅紋組織(interlockstitch)俗稱棉毛組織,由兩個羅紋組織彼此複合而成的雙面緯編組織,在一個羅紋組織線圈縱行之間配置了另一個羅紋組織的線圈縱行。2、特徵:

一個羅紋組織的正面線圈縱行遮蓋住另一個羅紋組織的反面線圈縱行,織物兩面均顯正面線圈。每一橫列由兩根紗線組成,相鄰兩縱行線圈相互錯開半個圈高。

127第三節雙羅紋組織及其編織工藝1、延伸性與彈性小於羅紋組織2、只逆編織方向脫散,順編織方向不脫散3、縱向不易脫散4、不卷邊,不歪斜5、厚實、保暖性好128(二)性質二、雙羅紋組織的編織工藝(一)成圈機件1、針:上針兩種,為上高踵針,上低踵針;下針兩種,為下高踵針,下低踵針2、三角:上三角兩種,為上高三角,上低三角;下三角兩種,為下高三角,下低三角3、上下對應關係(1)上下針槽相對:上高踵針對應下低踵針,上低踵針對應下高踵針;上下針只能相間出針(2)上下三角相對:上高三角對應下高三角,上低三角對應下低三角

129(二)雙羅紋機成圈過程(一般採用滯後成圈)1、退圈通常上針超前下針1至3針起針,以阻止織物隨下針上升湧出筒口2、墊紗下針先墊紗、彎紗和成圈,上針的墊紗是隨著下針彎紗成圈而完成的。3.彎紗下針先鉤住紗線,並將其擱在上針針舌進行彎紗,形成加長的線圈,然後下針回升分紗給上針,上針向針筒中心運動進行彎紗(分紗式的彎紗)。130墊紗下針彎紗上針彎紗一、結構和性能(一)結構1、定義雙反面組織(purlstitch,linksandlinksstitch)由正面線圈橫列和反面線圈橫列相互交替配置而成。131第四節雙反面組織及其編織工藝2、結構特徵(1)縱向收縮,圈弧突出,織物兩面均顯反面線圈(2)圈柱從前到後,縱向延伸大,使縱橫向延伸性相近(3)織物有凹凸感,通過線圈的不同配置可得到凹凸花紋132(二)性能1、順和逆編織方向均可脫散;縱向彈性和延伸度較大;2、厚度增大;3、卷邊性隨正面線圈橫列和反面線圈橫列的組合的不同而不同133三、雙反面機的編織工藝

(一)成圈機件及其配置1、兩個針筒的上下針槽相對;2、雙頭舌針3;3、上導針片24、下導針片45、上三角16、下三角7

在一個針頭上編織的是正面線圈,在另一個針頭上編織的則是反面線圈。134(二)成圈過程與雙頭舌針的轉移

1、上針頭退圈:在下導針片的推動下織針上升

,舊線圈從上針頭上退到針杆上1352、移針(1)上針鉤與上導針片嚙合136(2)下針鉤與下導針片脫離

1373、下針頭墊紗

4、下針頭彎紗成圈

138

給紗和牽拉卷取139第一節給紗的要求和分類一、給紗的要求1、給紗量必須均勻、連續、定量、可調;2、紗線張力必須均勻一致、大小適度;3、各路之間給紗必要保持恒定;4、如發現紗疵、斷頭、了紗等應能迅速停車;5、紗架應能安放足夠數量的預備紗筒,毋需停機換筒;6、給紗機構應簡單、便於操作。140

1、消極式給紗編織時所需紗線借助於編織機件作用在紗線上的張力從紗筒子上直接抽拉出來。線圈長度主要由彎紗深度決定。優點:機構簡單,產品適應面廣。缺點:張力波動大;線圈長度不勻、調節困難。2、積極式給紗紗線由專門的輸線裝置定量地送入編織區,線圈長度由輸線裝置決定。優點:紗線張力波動小,送紗量均勻、一致、易定量調節。缺點:機構複雜,只適用於一些線圈長度均勻產品141二、給紗方式的分類第二節給紗裝置的工作原理一、消極式給紗的工作原理1.簡單消極式給紗裝置1-紗筒子

2、2’-導紗鉤

3-上導紗圈

4-油布圈

5-下導紗圈

6-導紗器1421-輸入紗線2-張力盤3-自停裝置4-策動環5-張力梳環6-輸出紗線7-導紗孔8-指示燈9-紗圈10-儲紗筒1432.儲存消極式給紗裝置1-失張自停裝置2-紗筒子3-條帶4-輸線輪5-斷線自停裝置6-導紗器7-變速盤144二、積極式給紗的工作原理(2)特點結構簡單調節範圍廣調節方便但紗線有打滑、受摩擦

1.條帶夾持式積極給紗裝置(1)結構1-輸入紗線2-導紗孔3-張力盤4-粗節探測自停器5-斷線自停杆6-導紗孔7-紗圈8-卷繞貯紗輪1452.儲存式積極給紗裝置9-斷紗自停杆10、11-支架12-下傳動輪13-上傳動輪14-換檔環15-杆籠狀卷繞貯紗輪16-輸出紗線(1)結構(2)特點用齒形帶(或眼皮帶)傳動,無打滑,送紗準確性高;儲存時可使紗線張力得到改善,退繞條件好、張力穩定;斷紗後不易掉布調節方便、調節範圍廣。

1463.摩擦式積極給紗裝置主要用於多色換線針織機,靠橡膠輪與紗線之間的摩擦來送紗。4.彈力輸線裝置(氨輪輸線裝置):主要用於彈性和延伸性較大的紗線送紗1471.板式張力裝置2.柱式張力裝置3.複合式張力裝置(1)彈簧加壓(2)磁力加壓148三、張力裝置的形式第三節牽拉卷取的要求一、牽拉與卷取的要求1、牽拉連續、及時;2、牽拉張力穩定、均勻、一致;3、牽拉張力和牽拉量便於調節1491.織物弓形變形的產生A’C’>ACBA’C’>BAC造成線圈橫列彎曲,針織物變形。

150針筒至牽拉輥之間織物的形態二、圓緯機牽拉對織物的影響2.擴布裝置(1)結構1-針筒2-針盤3-機架4-擴布裝置5–左擴布圈6–右擴布圈7-左擴布羊角8-右擴布羊角(2)作用改善橫列彎曲現象151第四節牽拉捲曲機構的工作原理一、凸輪式牽拉卷取機構

1-滾子2-多頭凸輪3-擺杆4-彈簧5-擺杆6-彈簧7-棘爪8-棘輪15、16-手柄17、18-滑快19-撐牙1529-牽拉輥10、11-壓輥12-織物13、14-安全擴布器153二、直流力矩電機式牽拉卷取機構

1541、結構1-壓輥2-中間牽拉輥3-布卷4-卷布輥5-壓輥6-直流力矩電動機7-筒狀織物2、特點可連續牽拉、牽拉張力波動小卷繞張力均勻、恒定

常用經編機的一般結構155第一節

常用經編機的種類1.特利柯脫(Tricot)型經編機針與被牽拉坯布之間的夾角在65°-90°範圍內,梳櫛數較少,多採用複合針或鉤針,機號、機速較高。特利柯脫型經編機有單針床和雙針床兩類,多用單針床。2.拉舍爾(Raschel)型經編機針與被牽拉坯布之間的夾角在130°-170°範圍內。多採用複合針或舌針,與特利柯脫型經編機相比,其梳櫛數較多,機號和機速相對較低。拉舍爾型經編機也分單針床和雙針床兩類。3.特殊型經編機鉤編機、縫編機、管編機等156157第二節

常用經編機的結構普通經編機外形卷繞有經紗的經軸1配置在機器的上方。在經軸旁側的送經機構2將經紗輸送至編織機構3。編織機構包括針床、梳櫛等機件。編織機構的旁側是梳櫛橫移機構4。編織機構編織的織物經過牽拉捲曲機構5(位於梳櫛橫移機構4的下方)的牽引,最後繞成布卷6。7是控制箱與操縱面板。整機還包括傳動機構、機架、輔助裝置等部分。

整經工藝與設備158第一節整經的要求與整經方法一、整經的目的與要求目的:

整經應將筒子紗按照工藝所需要的經紗根數與長度,在相同的張力下,平行、等速、整齊地卷繞成經軸,以供經編機使用。要求:在整經過程中不僅要求經軸成形良好,還應改善經紗的編織性能,消除經紗疵點,為織造提供良好的基礎。1591、軸經整經軸經整經是將經編機一把梳櫛所用的經紗,同時和全部卷繞到一個經軸上。2、分段整經分段整經是將經軸上的全部經紗分成幾份,卷繞成狹幅的分段經軸,再將分段經軸組裝成經編機上用的經軸。3、分條整經分條整經是將經編機梳櫛上所需的全部經紗根數分成若干份,一份一份分別繞到大滾筒上,然後再倒繞到經軸上的整經方法稱為分條整經。

160二、整經方法第二節整經機的基本構造與工作原理一、分段整經機161分段整經機結構簡圖紗線或長絲由紗架1上筒子引出,經過集絲板2集中,通過分經筘3,張力羅拉4,靜電消除器5,加油器6,貯紗裝置7,伸縮筘8以及導紗羅拉9均勻地卷繞到經軸10上。在有些整經機上經軸表面由包氈壓輥11緊壓。筒紗插在紗架1上。在紗架上裝有張力裝置、斷紗自停裝置、靜電消除器、信號燈等附屬機構。162分段整經機工作原理:(一)張力裝置1.圓盤式張力器163圓盤式張力裝置安裝在筒紗的前方。經紗從筒子引出經檔板1並自磁孔2穿入後,通過上張力盤3與下張力盤4之間,繞一個立柱7或三個立柱5、6、7後引出。張力盤的位置可在溝漕8滑移,以調節經紗包圍角。圖中(1)表示最小張力調整位置,(2)表示最大張力調整位置。

2.液態阻尼式張力器164圖中經紗穿過氣圈盤1繞過棒2時,只要轉動氣圈盤1則可改變紗線與棒2的包圍角,經紗的張力也隨之改變,這樣可以根據工藝要求來調節單紗的預加張力。另一方面,由拉簧控制的張力杆3位於可活動的小平臺上,經紗繞過張力杆3後獲得張力的大小由拉簧的拉力決定。拉簧的拉力則由紗架同一縱列的一根集體調節軸5控制,通過改變拉簧的拉力,就可以調節經紗的張力。165經紗由氣圈圓盤的孔引入,繞過棒2後,在張力杆3之間穿行。當經紗張力減小(小於預定張力值)時,若干張力杆在拉簧的作用下開始變更位置,使紗線與張力杆之間的包圍角增加以此來提高經紗的張力,如圖(2)所示。當經紗張力增大時,張力杆與平臺再次變動位置,使紗線與杆的包圍角減小,以達到減小張力的目的,直到回復到張力的預定值為止,如圖(1)所示。紗線繞過張力杆的不同狀態:(二)貯紗裝置166上擺式貯紗裝置主要由一組固定貯紗輥1,擺動貯紗輥2,夾紗板3,以及擺臂4等組成。(三)機頭整經機機頭部分主要由機頭箱,經軸、主電機及尾架組成。(四)靜電消除器靜電消除器的作用是將整經過程中紗線所產生的靜電及時加以消除。

(五)毛絲檢測裝置毛絲檢測裝置作用是檢測紗線中毛絲、粗節並在整經中予以消除。167二、花色紗線整經機168

下圖表示了在一花色經軸上用幾根紗線卷繞成幾段的情況,經軸被兩個回轉的羅拉摩擦帶動,因而不會因紗軸直徑增大而影響紗線的卷繞速度。

三、彈性紗線整經機169彈性紗線整經機的工作原理:

彈性紗筒子9套在紗筒芯座上,並由彈簧緊壓在垂直羅拉8上,垂直羅拉由機身主馬達11傳動,由於彈性紗筒與羅拉間的摩擦,積極送出紗線,經張力傳感裝置5,張力羅拉4積極傳送,再由導紗羅拉2送出,最後由經軸1卷取進行整經。當需要停車時機器的各部份均能同步制動。圖中10為無級調速器,3、6為前後筘,12為經軸馬達。1701.積極送出彈性紗線的紗架2.張力傳感裝置3.嚴格控制彈性紗的牽伸量171

紗架與紗路彈性紗線整經機特點:第三節整經工藝計算一、每個分段經軸相應的針床範圍每個分段經軸相應的針床範圍決定於分段經軸的外檔寬度和經編機針床上針的密度。172與一個分段經軸相對應的針床上針數n為:

n=式中B1——分段經軸外檔寬(毫米);

T——經編機針距(毫米)。173如經編機工作幅寬為B,定型收縮率為P,定型幅寬為B',裁剪時要剪去的定型針眼邊每邊寬度為b,則

B'+2b=B(1-P)經編總針數:

N==二、整經長度定重方式:這時需要制得的坯布每批重量W(公斤)一定。由於定長方式:每個經軸上的可整經匹數根據每個經軸的可整經長度L(米)一定。這時,

式中n'—每分段經軸的整經根數;L—每批經編坯布的整經長度;m—分段經軸數;

Nm—紗線公制支數;

C—坯布縱向密度(線圈/釐米);l—線圈長度(毫米)。174

三、分段經軸上的紗線重量和長度

經軸上紗線重量(公斤)為:紗線體積V可由下式計算:經軸上的紗線長度(米),即整經長度和經軸上卷繞匹數的乘積為:175

式中V—分段經軸上紗線的體積(立方毫米);

Δ—經軸卷繞密度(克/立方毫米);h——經軸內檔長度(毫米);

DH——經軸卷繞直徑(毫米);D0——經軸軸管直徑(毫米)。四、整經機的生產率整經機的理論生產率A(公斤/小時)取決於整經線速度v(米/分),可用下式計算:整經機的實際生產率為:176

式中

——機器的時間效率

經編機的成圈機件與成圈過程

177第一節舌針經編機的成圈機件與成圈過程3/12/2024178一、舌針經編機的成圈機件

舌針:按機號要求以1英寸(或2英寸)為一組澆鑄在合金座片內。優點:墊紗範圍大,適宜於多梳經編機,用於編織花型複雜的織物。3/12/2024179導紗針:紗線穿入其導紗眼中,在成圈時引導經紗繞針運動,將紗線墊在織針上。柵狀脫圈板:沿機器全長配置的金屬板條,上端按機號要求銑出齒狀槽。舌針在其溝槽內作升降運動用於脫圈。沉降片:位於柵狀脫圈板的上方,用於在退圈時防止舊線圈隨針一起上升。180防針舌自閉鋼絲:當針舌打開後擋住針舌,防止針舌關閉,造成漏針。3/12/2024181二、舌針經編機的成圈過程(1)開始退圈:舌針上升,沉降片向機前運動,壓住坯布,導紗針處於機前位置,繼續進行針後橫移;(2)退圈最高點:舊線圈劃到針杆上,防針舌自閉鋼絲防止針舌關閉;(3)導紗針向機後擺動,準備墊紗;3/12/2024182(4)導紗針在機後進行針前橫移墊紗;沉降片向機後退出;梳櫛再擺回機前,將經紗繞在針舌上;(5)閉口:舌針下降,舊線圈關閉針舌,新線圈位於針鉤內;(6)脫圈與彎紗:針繼續下降,新紗線穿過舊線圈形成封閉的線圈;沉降片向前移動,導紗針作針後橫移;最後:

成圈:針下降到最低點,新線圈形成規定的大小。在牽拉機構的作用下,新線圈被拉向針背。3/12/2024183三、舌針經編機的成圈機件的運動配合

織針運動軌跡

導紗梳櫛運動軌跡

沉降片運動軌跡

舌針經編機成圈機件的運動配合圖

3/12/20241841、主軸轉角0~90°:針上升到最高位置;梳櫛基本不動;沉降片位於機前握持織物;2、主軸轉角90~180°:針不動;梳櫛向後擺動到最後位置;沉降片仍位於機前握持織物;

3、主軸轉角180~270°:針不動;梳櫛向前擺動到最前位置;沉降片從220°開始向後退;

4、主軸轉角270~360°:針下降到最低位置;梳櫛基本不動;沉降片退到最週邊之後(310°)又向前擺動;

過程分析:第二節鉤針經編機的成圈機件與成圈過程3/12/2024185一、鉤針經編機的成圈機件

鉤針:按機號插在針槽板的槽內。1-針頭;2-針鉤;3-針杆;4-針槽;5-針踵導紗針:與舌針經編機類似。

壓板:用於使針口關閉。

普通壓板:作用於所有針,使所有針閉口。

花壓板:帶有按花紋需要切成的缺口,可有選擇的進行壓針。

186沉降片:與緯編機沉降片類似,協助織針退圈和脫圈。

187二、鉤針經編機的成圈過程

1881、退圈:針上升,沉降片運動到機前,用片喉將舊線圈推離針運動線,片鼻壓住坯布,導紗針相機後擺動,準備針前墊紗。壓板退到最後位置。2、針前墊紗:針停止不動;導紗針擺到最後位置後,再向前擺,完成針前橫移(將紗線墊在針鉤上)。3、退圈最高點:針繼續上升,墊在針鉤上的紗線滑落到針杆上;導紗針擺回到針背後,並完成針背橫移。壓板向前運動,準備壓針。沉降片基本不動。1894、壓針閉口和套圈:針下降,新紗線進入針鉤;壓板向前壓在針鼻上,關閉針口;沉降片後退,用片腹將舊線圈抬起,進行套圈;導紗針在針前靜止不動。5、脫圈與成圈:

壓板離開針鉤,向後運動;

針繼續下降,完成脫圈和成圈。

沉降片向前運動,對舊線圈進行牽拉。

三、鉤針經編機的成圈機件的運動配合

190織針運動軌跡

導紗梳櫛運動軌跡

沉降片運動軌跡壓板運動軌跡

鉤針經編機成圈機件的運動配合圖

1、主軸轉角0~100°:針逐漸上升到第一高度;導紗針從30°始向機後擺動;沉降片在20°時位於最前位置;80°時壓板退到最後位置。

2、主軸轉角100~130°:針不動;梳櫛向後擺動到最後位置;沉降片和壓板基本不動。

3、主軸轉角130~180°:針基本不動;梳櫛向前擺動,完成墊紗;沉降片和壓板基本不動。

4、主軸轉角180~230°:針再次上升到最高點;導紗針擺回到最前位置;壓板繼續向前運動。

5、主軸轉角230~360°:針下降到最低位置;梳櫛基本不動;沉降片退到最外位置後(310°左右)又向前擺動;壓板退到最後位置後又向前移。

191過程分析:第三節槽針經編機的成圈機件與成圈過程192一、槽針經編機的成圈機件

槽針:按機號插在針槽板的槽內,或數枚澆鑄在一個針座上。

優點:1)動程小、速度高。

2)省去壓板,比鉤針簡單。針芯:數枚澆鑄在一個針座上。沉降片:

特利科脫型,與鉤針機相似。協助織針退圈和脫圈。

拉舌爾型與舌針相似。

193導紗針:與舌針經編機類似。

194二、槽針經編機的成圈過程

1951、退圈:

針身針芯都上升,但針身上升快於針芯,針口打開,針芯沒於針槽中,舊線圈退到針杆上;

沉降片運動到機前,用片喉將舊線圈推離針運動線,片鼻壓住坯布;

導紗針向機後擺動,準備針前墊紗

2、針前橫移:

針在最高位置停止不動;

導紗針擺到最後位置後,作針前橫移。

3、針前墊紗:

針仍靜止不動;

導紗針擺到最後位置,將紗線墊到針鉤裏。

沉降片略後退放鬆紗線。4、閉口和套圈:

針身下降,針芯先不動,後略下降,針口關閉。

沉降片快速後退;1961975、脫圈:

針身針芯同時下降,舊線圈從針頭上脫下;

導紗針在最前位置不動;

沉降片在最後位置;

6、成圈與牽拉:

針下降到最低點,線圈形成規定大小;

沉降片握持舊線圈,進行牽拉;

導紗針在機前作針背橫移

198

三、槽針經編機的成圈機件的運動配合

針身運動軌跡

針芯運動軌跡導紗梳櫛運動軌跡

沉降片運動軌跡特利科脫型槽針經編機成圈機件的運動配合圖

梳櫛橫移機構的工作原理與分析199200第一節梳櫛橫移機構的工作原理一、梳櫛橫移機構種類

1、凸輪式和花板式

(1)凸輪式橫移機構:為一盤形凸輪,表面按梳櫛橫移量形成廓線,主要用於高速經編機和多梳經編機的地組織等花形不常變動的梳櫛橫移;

優點:曲線可按動力學要求設計,衝擊小,運動平穩;梳櫛橫移時間可適當增加;

針前和針後橫移時間可不相等。缺點:花紋受限;製作安裝不便。201(2)花板式橫移機構:將具有不同高度的花板鏈塊組成首尾相接的鏈條套在花板滾筒上控制梳櫛橫移;使用靈活方便,大量採用。

優點:缺點:花紋變化方便;

製作加工和安裝方便。

衝擊大,運動不平穩;

針前和針後橫移時間必須相等。

202(1)直接式:花板通過連杆直接推動梳櫛橫移,相鄰兩塊花板的高度差等於梳櫛橫移距離,常用與梳櫛少的高速經編機。(2)間接式:花板通過杠杆和連杆間接推動梳櫛橫移,梳櫛橫移距離取決於相鄰兩塊花板的高度差及杠杆長度比;常用於多梳經編機。

2、直接式和間接式203(1)兩行程式:主軸一轉花板滾筒轉過兩塊花板,一塊針前橫移,一塊針背橫移;大多數經編機採用兩行程式。

(2)三行程式:主軸一轉花板滾筒轉過三塊花板,一塊針前橫移,兩塊針背橫移;主要用於高速經編機。(還有少數採用四行程式)。

3、兩行程式和三行程式204二、花板

1、花板類型:(1)平花板(a型):花板無斜面,梳櫛不產生橫移;

(2)上升花板(b、B或Bb型):花板前面有斜面;

(3)下降花板(c、C或Cc型):花板後面有斜面;

(4)上升下降花板(d、D或Dd型):花板前面後面均有斜面;(1)0號花板:為a型,屬花板基本高度,通常取10mm。(2)1、2、3……等號花板:用於其他類型花板,對於直接式梳櫛橫移機構:

205b、c、d型:其高度差相差一個針距。B、C、D型:其高度差相差兩個針距。Bb、Cc、Dd型:其高度差相差三個針距。

(在某些槽針機上,橫移兩針距以上時,上升鏈用e型,下降時用f型)2、花板編號206(1)高度不同的花板應用斜面與平面連接,避免撞擊;但不能用兩個斜面連接。(2)高速經編機花板滾筒可放48塊花板

1)三行程,花板一轉16橫列,花高應為16的約數;

2)二行程,花板一轉24橫列,花高應為24的約數;

3)如果花高大於上述數據,應用加長鏈。3、花板排列207(3)排列方式:

1)前一塊是低號,後一塊是同號或高號,中間用b(B或Bb)型鏈;

2)前一塊是高號,後一塊是同號或低號,中間用c(C或Cc)型鏈;

3)前後均為同號或高號,中間平花板(a型鏈);

4)前後均為低號,中間用d(D或Dd)型鏈;208第二節橫移時間和花板斜面設計一、成圈過程中梳櫛允許橫移時間的確定

1、導紗梳櫛擺動所需最短距離BB=na+(n-1)b+ea:導紗針下端寬度(mm)

b:相鄰兩梳櫛間的距離(mm)

e:針鉤頭端寬度(mm)

n:導紗梳櫛數

2092、導紗梳櫛擺動實際距離H

H=na+(n-1)b+e+Δ1+Δ2=B+Δ1+Δ2Δ1:前梳右邊緣離針鉤前端距離

Δ2:後梳左邊緣離針背距離

3、梳櫛不允許橫移時間:主軸轉角為98~160˚及204~266˚

4、梳櫛針前橫移時間:主軸轉角為160~204˚(計44˚)

210二、花板工作斜面的設計

每塊花板所對應的滾筒中心角

θ=360˚/48=7.5˚

每塊花板所對應的主軸轉角(三行程)7.5˚X16=120˚

三塊花板完成一個主軸迴圈(即一個編織迴圈)

花板斜面計算長度

Sm=2πR1φm/360=2π(R+H+nT)φm/360

式中: Sm:允許斜面工作長度(mm)

;R1:花板工作表面半徑(mm)

R:滾筒半徑,147.5mm;H:0號花板高度,10mm n:花板號數;

T:針距,對於28機號,T=0.908mm φm:允許斜面長度所對應的滾筒中心角,φm=44˚/16=2.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