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发达的古代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A)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C.耜耕 D.耦犁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春初斫山”以刀、“一夕火之”以火、“明日雨作”,则“苗盛倍收”。可见为刀耕火种,选A项。2.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C)A.犁具 B.灌溉工具C.播种工具 D.除草工具解析:由材料信息一农具“两足中虚”“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可知,此乃耧车,属播种工具。故选C。3.《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该农具是(C)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江东之田”可知是曲辕犁。故本题应选C项。4.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突出表明(D)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在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铁制农具的种类非常丰富,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5.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滕州宏道院、滕州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汉代(D)A.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解析: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南北省份都有,反映出牛耕得到普遍推广,因此D项正确。从分布地点看,以北方居多,说明当时经济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由题中信息无法推断出陕西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山东农耕技术的发展程度,排除A、B两项。6.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C.注重把握农时 D.注重使用肥料解析:材料指出古代农业生产中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要点,表明这些谚语强调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7.“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首词反映了我国古代(A)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农业的落后性解析:由材料信息“门外春波涨绿”“轧轧鸣梭穿屋”等可知,这首词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现象,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8.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9.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C)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田园生活自然悠闲D.男女分工明确解析:本题题眼是“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生活困苦,不可能生活自然悠闲,C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说明农业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这种模式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女分工明确,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0.《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铁犁牛耕D.土地私有解析:根据“五耕五耨”“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可知,农业种植需要深耕、勤除草、除害虫等,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项正确。11.南宋诗人范成大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不能反映的是(B)A.小农经济的封闭性B.小农经济的完善性C.小农经济的保守性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解析:题干以新的情境反映了封建小农经济的状况。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封闭性和保守性。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有其合理性,在封建社会的前期,有利于稳固刚刚建立起的封建统治,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阻碍,故小农经济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B项表述不确切。12.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B)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C.农村商品经济相当发达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解析:通过材料来看,农妇的纺织品不仅供家用,还可以拿到市场交换,可见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中国古代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材料三:我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古代和中世纪高得多。西欧粮食收获量和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据《补农书》记载,明末清初嘉湖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合今每市亩901~1126市斤,比现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水稻产量还高。——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现象最早始于何时?(10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10分)(3)材料三给了我们什么历史信息?(6分)答案:(1)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2)以种植业为主;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3)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世界领先。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注: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操作较为灵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使用。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10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16分)答案:(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区域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麦芽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河南饮料及茶叶零售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2024年数字绘画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3全
- 2025年实木柜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互感器剪切铁芯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氨纶花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格式订单合同范本
- 炊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智慧教育 云平台建设方案
- 精雕JDPaint快捷键大全
- 灯泡贯流式机组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培优补差记录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 DB61∕T 5006-2021 人民防空工程标识标准
-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 产品结构设计(课堂PPT)
- 第九课_静止的生命
- 尖尖的东西我不碰(课堂PPT)
- 工程勘察和设计承揽业务的范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