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教职工登记表_第1页
山东大学教职工登记表_第2页
山东大学教职工登记表_第3页
山东大学教职工登记表_第4页
山东大学教职工登记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高校科研老师岗位应聘人员申请表应聘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应聘岗位:副探讨员姓名付强性别男诞生年月1983年1月籍贯山东聊城民族汉族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文化程度博士英语实力四级/四会个人特长Python语言编程婚姻状况已婚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电子邮箱qiang通讯地址Drakestr.66,12205Berlin,Germany邮编12205健康状况良好既往病史无其他社会兼职无学习简历起止年月学历/学位毕业学校专业探讨方向导师姓名及职称学制培育方式1997.9–2000.6聊城市第三中学班主任:孙孟昌3统考2000.9–2004.6学士中国科学技术高校化学化学物理杨金龙教授4统招2004.7–2006.8硕士探讨生中国科学技术高校化学物理化学杨金龙教授2脱产2006.9–2010.12博士中国科学技术高校化学物理化学杨金龙教授4脱产2007.11–2011.6博士瑞典皇家工学院化学理论化学罗毅教授3联合培育工作简历起止年月工作单位职称职务2011.6–2014.3瑞典皇家工学院理论化学与生物系博士后2014.3–2015.3丹麦技术高校能源转化与存储系博士后2015.3–2015.11德国柏林洪堡高校物理系访问学者2015.12–至今德国柏林洪堡高校物理系博士后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姓名称谓学历政治面貌工作单位及职务张淑景母函授本科群众退休商红慧妻博士群众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弗里茨哈勃探讨所博士后近五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著作按依次填写:论文题目、发表期刊名称、全部作者、发表年月、SCI、EI、SSCI、CSSCI等收录状况、影响因子、他引次数。近五年内发表的主要论文:DirectWritingofElectronicDevicesonGrapheneOxidebyCatalyticScanningProbeLithography.Nat.Commun.3,1194(6pages).KunZhang,QiangFu,NanPan,XinxinYu,JinyangLiu,YiLuo*,XiaopingWang*,JinlongYang,andJianguoHou(2012).SCI期刊,影响因子11.329,他引36次.ActiveSitesofPd-dopedFlatandSteppedCu(111)SurfacesforH2DissociationinHeterogeneousCatalyticHydrogenation.ACSCatal.3,1245-1252,QiangFu,andYiLuo*(2013).SCI期刊,影响因子9.307,他引15次.EffectofSbSegregationonConductanceandCatalyticActivityatPt/Sb-DopedSnO2Interface:ASynergeticComputationalandExperimentalStudy.ACSAppl.Mater.Interfaces7,27782-27795,QiangFu,LuisCésarColmenaresRausseo,UmbertoMartinez,PaulIngeDahl,JuanMariaGarcíaLastra,PerErikVullum,Ingeborg-HeleneSvenum,andTejsVegge*(2015).SCI期刊,影响因子7.145,他引0次.Energy-LevelAlignmentattheInterfaceofGrapheneFluorideandBoronNitrideMonolayers:AnInvestigationbyMany-BodyPerturbationTheory.J.Phys.Chem.C120,11671-11678,QiangFu*,DmitriiNabok*,andClaudiaDraxl*(2016).SCI期刊,影响因子4.509,他引0次.CatalyticActivityofPd-dopedCuNanoparticlesforHydrogenationasaSingle-Atom-AlloyCatalyst.Phys.Chem.Chem.Phys.16,8367-8375,XinruiCao,QiangFu*,andYiLuo(2014).SCI期刊,影响因子4.449,他引6次.CatalyticActivityofSingleTransition-MetalAtomDopedinCu(111)SurfaceforHeterogeneousHydrogenation.J.Phys.Chem.C117,14618-14624,QiangFu,andYiLuo*(2013).SCI期刊,影响因子4.509,他引10次.IdentificationoftheScalingRelationsforBinaryNoble-metalNanoparticles.J.Phys.Chem.C117,2849-2854.QiangFu,XinruiCao,andYiLuo*(2013).SCI期刊,影响因子4.509,他引5次.2011年及之前发表的主要论文:DesignandControlofElectronTransportPropertiesofSingleMolecules.Proc.Natl.Acad.Sci.106,15259-15263.ShuanPan†,QiangFu†,TianHuang,AidiZhao,BingWang,YiLuo,JinlongYang*,andJianguoHou*(2009).SCI期刊,影响因子9.423,他引31次.(†并列第一作者;工作入选教化部2009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AFirstPrinciplesStudyontheDissociationandRotationProcessesofaSingleO2MoleculeonthePt(111)Surface.J.Phys.Chem.C115,6864-6869.QiangFu,JinlongYang,andYiLuo*(2011).SCI期刊,影响因子4.509,他引11次.OntheElectronicStructuresandElectronAffinitiesofthem-Benzoquinone(BQ)Diradicalandtheo-,p-BQMolecules:ASynergeticPhotoelectronSpectroscopicandTheoreticalStudy.J.Phys.Chem.A115,3201-3207.QiangFu,JinlongYang*,andXue-BinWang*(2011).SCI期刊,影响因子2.883,他引23次.UnderstandingtheConceptofRandomnessinInelasticElectronTunnelingExcitations.Phys.Chem.Chem.Phys.12,12012-12023.QiangFu,YiLuo,JinlongYang*,andJianguoHou(2010).SCI期刊,影响因子4.449,他引7次.ElectronAffinitiesandElectronicStructuresofo-,m-,andp-HydroxyphenoxylRadicals:ACombinedLow-temperaturePhotoelectronSpectroscopicandabinitioCalculationStudy.J.Phys.Chem.A114,9083-9089.Xue-BinWang*,QiangFu,andJinlongYang*(2010).SCI期刊,影响因子2.883,他引11次.First-principlesCalculationsofAdsorptionandDehydrogenationofTrans-2-buteneMoleculeonPd(110)Surface.J.Chem.Phys.131,154703(5pages).QiangFu,JinlongYang*,andYiLuo*(2009).SCI期刊,影响因子2.894,他引1次.MechanismforTautomerizationInducedConductanceSwitchingofNaphthalocyaninMolecule.Appl.Phys.Lett.95,182103(3pages).QiangFu,JinlongYang,andYiLuo*(2009).SCI期刊,影响因子3.142,他引13次.ExploringatNanoscalefromFirstPrinciples.Front.Phys.China4,256-268.QiangFu,Lan-FengYuan,YiLuo,andJinlongYang*(2009).SCI期刊,后更名为Front.Phys.,影响因子2.462,他引0次.已投出论文:Graphene-ModulatedPhoto-AbsorptioninAdsorbedAzobenzeneMonolayers.QiangFu*,CaterinaCocchi,DmitriiNabok,AndrisGulans,andClaudiaDraxl.SubmittedtoPhys.Chem.Chem.Phys.(CP-ART-10-2016-006939):inrevision.AComputationalStudyofNb-doped-SnO2/PtInterfaces:DopantSegregation,ElectronicTransport,andCatalyticProperties.QiangFu,NielsBendtsenHalck,HeineAntonHansen,JuanMariaGarcíaLastra,andTejsVegge*.SubmittedtoChem.Mater.(cm-2016-048799):underreview.近五年科研项目按依次填写:项目名称、项目来源、本人担当经费、本人排序、起止年月。以博士后身份参加的项目:Systematic,Material-orientedApproachusingRationaldesigntodevelopbreak-ThroughCatalystsforcommercialautomotivePEMFCstacks(SMARTCat),欧盟第七框架安排(FP7-JTI)项目(2013.6-2017.5),项目号码325327.申请人参加时间:2014.3-2015.3.ElementaryProcessesinMolecularSwitchesatSurfaces,德国探讨基金会(DFG)协同探讨中心(CollaborativeResearchCentre)项目(2005-2017),项目号码SFB658.申请人参加时间:2015.12-至今.近五年教学经验无主要学术成就简介申请人长期从事表面/界面体系吸附、电子结构及催化过程的理论模拟,致力于在原子尺度上揭示吸附物演化行为和催化机理。到目前为止,申请人已在PNAS、Nat.Commun.、ACSCatal.、ACSAppl.Mater.Interfaces等杂志发表论文21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13篇。主要学术成果总结如下:一、表面分子微观行为的理论模拟。(博士阶段工作)申请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金属表面上分子的吸附及演化行为,为深层次理解表面过程供应了重要支持,相关工作发表在PNAS、JPCC、PCCP、APL、JCP等杂志上,其中“双功能单分子器件的设计与实现”这一工作入选教化部2009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在这一工作中,申请人与试验组亲密合作,将三聚氰胺分子转化为同时具备整流和开关效应的双功能单分子器件,这是此类单分子器件的首次实现。申请人通过理论计算,揭示出三聚氰胺分子在铜(100)表面的结构及改变,精确地描述了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尤为重要的是,试验观测到的开关速率与隧穿电流之间的非整数指数,无法基于传统理论(即指数数值为非弹性电子的数目)进行理解。申请人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将能量激发-弛豫的动态平衡与非弹性电子隧穿的随机性结合在一起,首次对这一科学问题做出了说明。这一工作发表在2009年的PNAS杂志上,申请人为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同年的Nat.Chem.杂志在短期内两次介绍和评价该工作,在9月4日的探讨亮点栏目中以“分子电子器件:可控的导电性”介绍该工作,又在11月发表专文,评价该工作为单分子器件探讨中两种新的途径之一。这一工作入选了2009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申请人同时为PCCP杂志撰写了相关探讨领域的展望文章(Perspective)。二、金属合金催化概念的理论探讨及应用。(瑞典博士后阶段工作)申请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微观层面上探讨了金属合金催化剂的催化机理,为催化材料的设计与改进供应了重要的理论信息,相关工作发表在Nat.Commun.、ACSCatal.、JPCC、PCCP等杂志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催化探针实现低温下纳米电路的干脆书写。原子力显微镜(AFM)的探针可以对石墨烯进行局域的热还原[Science328,1373(2010)]。这一工艺具有广袤的应用前景,但热还原所需的高温条件(约1000度)极大地限制了它的运用。申请人基于Pt表面对氢化反应优异的催化性能,通过理论计算模拟了氢气氛围下石墨烯氧化物在铂涂层的AFM探针旁边的一系列行为,揭示了探针催化作用的微观机制。在与试验组的亲密合作下,设计了石墨烯氧化物的局域催化还原方案,首次实现了低温(约115度)及常压条件下石墨烯氧化物表面纳米电路的干脆书写,使这一工艺有了显著的改进。该工作发表在2012年的Nat.Commun.杂志上,申请人为理论工作的第一参加人。单原子合金催化剂机理的理论探讨。试验发觉掺杂在铜表面的单个金属钯原子能够显著提高催化加氢反应的选择性[Science335,1209(2012)]。申请人基于系统的理论计算,发觉掺杂在亚表面的钯原子对于体系的催化性质亦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与表面钯原子相连,位于亚表面的钯原子可以有效地调整表面体系的电子结构,从而使氢气分子的解离能垒进一步降低。这一探讨结果对于设计具有卓越催化性能的活性位结构,有效率地运用贵金属原子供应了有价值的信息。申请人进一步考查了第八副族的其它元素,理论预料出铂-铜的单原子合金的优越催化性能。这一工作得到了原试验组[Science335,1209(2012)]的关注,并为其后续的试验工作所证明[Nat.Commun.6,8550(2015)]。此外,申请人将这一概念推广至纳米尺度,证明了来源于表面体系的单原子催化概念可以推广到纳米团簇结构。考虑到纳米团簇是实际催化过程中的主要结构,这一发觉也为单原子合金催化剂的实际应用供应了理论基础。这一系列工作均为申请人独立提出和设计,大部分工作由申请人独自完成,少量工作由申请人指导探讨生完成。基于上述工作,申请人受邀为ACSCatal.、NPGAsiaMater.、J.Mater.Chem.A及RSCAdv.杂志同一领域的文章审稿,并受邀作为美国化学会石油探讨基金的通信评审人。三、催化材料在燃料电池应用中若干性能的理论模拟。(丹麦博士后阶段工作)开发新型的催化剂衬底材料对于质子膜交换燃料电池(PEMFC)在汽车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申请人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的模拟,探讨了锑/铌掺杂的二氧化锡(ATO/NTO)作为PEMFC阳极材料的性能。这一工作探讨了掺杂原子在ATO/NTO中的分布及偏析状况、ATO/NTO衬底与铂催化剂界面处的电子输运性质、以及衬底对铂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并模拟了若干电化学条件下NTO体系掺杂原子在界面中的扩散。这些发觉对于ATO/NTO材料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供应了重要信息。涉及ATO体系的结果已发表在2015年的ACSAppl.Mater.Interfaces杂志上,涉及NTO体系的结果已经成文并投出,申请人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四、基于多体微扰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模拟。(德国博士后阶段工作)申请人从前的工作均立足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尽管该理论能够很好地预料体系的几何结构和热力学性质,但是对电子结构和激发态的描述则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申请人采纳基于多体微扰理论的GW方法,探讨了二维硼氮和二维氟化石墨烯界面处的电子能级排布,发觉电子的非动态相关效应导致能级明显的移动;同时,申请人采纳Bethe–Salpeter方程(BSE)探讨了石墨烯单层对于偶氮苯分子光汲取性质的影响,发觉其汲取峰的位置和特征都呈现出很大的改变。上述发觉均无法在密度泛函理论的框架中得到,体现了多体微扰理论在描述电子相关以及电子-空穴的相互作用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探讨经验为申请人今后开展光电转换/光催化过程的理论模拟进行了理论打算。获奖状况或获得专利状况2010年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高校优秀博士生奖学金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高校优秀毕业生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高校优秀学生奖学金(银奖)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高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高校“地奥”奖学金聘期内工作思路、工作任务和目标申请人对异相(光)催化过程和机理的探讨具有深厚的爱好,在不同理论层次(DFT、GW及BSE)的第一性原理模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并已围绕诸多表面/界面体系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工作,具有较好的独立工作实力。聘期内,申请人拟主要开展关于单原子异相催化机理的理论探讨。单原子催化采纳吸附的孤立金属原子作为反应的活化中心,是近年来异相催化领域的探讨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通过运用单个原子作为催化剂,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金属颗粒的活性位,提名贵金属原子运用效率;而且,由于催化剂与吸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突破Sabatier原理的限制,这类催化剂往往表现出更为新颖 的催化性能;此外,吸附单原子与衬底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为系统地调整原子的催化活性供应了广袤的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