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_第1页
公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_第2页
公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_第3页
公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_第4页
公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二复习线索一.本册内容总线索:1.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1)按时代可分为古代农业文明、近代工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2)按社会发展可分为奴隶社会农业文明、封建社会农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社会主义社会工业文明2.由孤立隔绝向经济全球化发展(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按政策可分为自由放任、国家干预(2)按技术可分为工场手工业时期(新航路开辟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3)按国家可分为荷兰、英国、美国等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1)按国家可分为苏联(苏俄)、中国(2)按政策可分为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1.基本结构商业: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农业手工业农耕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垄断民营手工业:专业的民间作坊生产家庭手工业:农业的附属2.相互关系农业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主要原因为农业提供生产工具和市场为手工业、商业发展提供原料手工业和商业农业是前提◆本专题导语分析1.农业的地位:本业——古代中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本思想)。2.农业的特点:①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②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3.历代土地制度: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限制土地兼并。

(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4.商业的地位:“末业”。5.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海禁。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手工业商业考纲要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第一课时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本各子目内容说明: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起源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问题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赋役制度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事业的发展思考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起源: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耒耜耒:木制农具,底端较尖;耜:木(石、骨)制农具,底端较平。1.原始农具:耒、耜问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时期的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举例:井田制2.如何对待传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清马骕《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纪。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种。”

——《史记·补三皇本纪》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要详加考证。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假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A解析: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传说要详加考证。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相互印证唐代汉代春秋战国商周时期原始阶段发展阶段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出现曲柄锄、大镰、镂车(播种机)二、耕作方式的演变农具的变化耕作方式的变化石、骨、木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曲辕犁(江东犁)“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发达地区)传统耕作方式形成铁犁牛耕(普及全国)(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铁犁牛耕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二.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2.商周时期石器锄耕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形成4.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

出现耦犁(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西汉耧车(播种机)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二牛抬杠一牛挽犁VS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了耦犁,其操作方法是一人牵牛﹐一人掌犁辕﹐以调节耕地的深浅﹐一人扶犁。东汉时出现﹐一人一牛,更加轻便。二.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2.商周时期石器锄耕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形成4.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

出现耦犁(二牛抬杠)、一牛挽犁。5.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特点:1、使用轻便,回转灵活;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3、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曲辕犁示意图耦犁(一种直辕犁)仔细观察曲辕犁有哪些特点:VS1.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牛,名犁,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随堂检测2.右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B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事业的发展“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想一想早期的农学农业专著的出现三.农业专著的出现和水利事业的发展1.农业专著:(1)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关中地区精耕细作的方法。《四民月令》:除了描述农业运作外,还提及纺织、酿造等经济运作。(2)北魏:《齐民要术》:贾思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农牧业生产经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元代:《王祯农书》:对南北方农业技术进行比较。经济重心南移:(1)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2)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宋:江南农业生产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明清: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三.农业专著的出现和水利事业的发展2.水利事业:(1)秦国:李冰父子主持的都江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三.农业专著的出现和水利事业的发展2.水利事业:(1)秦国:李冰父子主持的都江堰

郑国(韩国:今河南人)主持修建的郑国渠(2)汉代:井渠(坎儿井)坎儿井始于西汉,利用地下暗渠减少水分的蒸发,引天山冰雪融水用于灌溉。总长5000公里的吐鲁番坎儿井被称为“地下长城”,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农业专著的出现和水利事业的发展2.水利事业:(1)秦国:李冰父子主持的都江堰

郑国(韩国:今河南人)主持修建的郑国渠(2)西汉:井渠(坎儿井)(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决了水患3.灌溉工具:(1)隋唐: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2)宋代:水转翻车(3)明清:风力水车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C不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想一想沉重的赋税和力役——沉重的赋税

沉重的徭役:力役、兵役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商周)

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四.贫者无立锥之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开垦;(2)鲁国的“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加速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3)秦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2)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3)均田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2.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唐代均田制规定:成年男子授口份田八十亩,死后由政府收回,除非地广人稀的地区,不得过限占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可能存在着土地国家所有制B.均田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平均地权”D.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土地与劳动者分离的问题土地兼并会导致怎样的社会问题?2、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1、阻碍古代传统农业的发展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会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1)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2)无数小农破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3、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3.土地兼并问题

(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2)途径:强占、自由买卖(3)危害:①农民失去土地,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②农民普遍贫困,缺乏购买力,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2.原因:

1.概念

①土地兼并-主观原因②人多地少-客观原因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由此,地主与佃农间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3.租佃方式的产生、发展:战国产生汉代发展北宋普遍化明清进一步发展4.发展趋势:地主佃农租佃关系雇工主仆关系长工(记岁受值)短工(记时受值)形态由分成地租发展为定额地租,永佃制逐渐流行,地主和国家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关系逐渐松弛。租佃制在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地租1.(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2.(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五.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1)作用: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2)种类:田亩税、人头税2.徭役:(1)种类:力役和兵役(2)评价:①进步:使许多大型工程得以成功营造;②局限:沉重的赋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①生产工具因素:②生产关系因素:1、含义:2、形成⑴时间:⑵原因:▲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黄梅戏《天仙配》片断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描绘的我国封建社会是什么样的经济类型?这种经济类型有何特点?……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3、特点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国家政策影响;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1)分散性:(2)稳定性:(3)封闭性:(4)脆弱性:(5)落后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①分工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我们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呢?(1)积极性(2)局限性①政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③文化: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②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②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5、破产(但在近代依旧占主导):(1)时间:1842年后(鸦片战争后);(2)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3)原因:列强入侵,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关系

小农经济是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精耕细作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一种。

自然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对立面,指物质生产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为目的而非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多余的才拿出来交换以补贴生活需要的一种经济模式。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自然经济则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原因:(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重视水利的兴修;(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6)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古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知识拓展与延伸(1)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2)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3)赋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4)旱、涝等自然灾害(5)商品经济的冲击(在中国相当有限)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拓展思维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2、(2007山东卷)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3.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及田主姓名,编制图册,史称“鱼鳞图册”。明朝政府编制“鱼鳞图册”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限制土地兼并

B.便于分配土地C.便于征收赋税

D.便于奖励垦荒【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