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_第1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_第2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_第3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_第4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简表

项项目名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

项目主持校级领导□中层干部□青年教师□一线教学管理人员□普通教师□

简人身份高职扩招招生工作人员□校外兼职教师□其他人员

起止年月2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姓名杨小东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11

专业技术职务/行

教授/副校长最终学位/授予国家硕士/中国

政职务

单位邮政编码528300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名称电/p>

所在单位

通讯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德胜东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

目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

2012.10

主主要教学-2018.0接入网技术通信技术班620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工作简历1

持2012.10

-2018.0综合项目设计软件技术班780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人1

立项

项目名称立项单位

时间

与项目有关的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

2023.04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制研究

与实践基础

2020.09广东-亚琛工业4.0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教育厅平台中心

2建设期为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3

二、立项依据

含项目意义、研究综述和现状分析等(限3000字以内4)

(一)项目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

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办

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它的目标是借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政校合作的办学机制,

为学生搭建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的平台,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

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课程思政是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为目标,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为载体,通过教师精准提取各类课程中的

思政元素,实现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同向同行、同时发力,形成协同育

人效应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理念下的高职院校,要善于实现产业需求与教育

供给相统一,注重将产业的文化元素、育人要素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

的思政元素,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开拓教育场景,从而实现协同发展。当前,高

职院校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宏观规划、协同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产教融合背

景下,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如何优化顶层设计、凸显校本特点、注重

多方联动,是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关键因素。

因应当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的趋势,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应充

分挖掘自身特点,协同推进政、校、企等多方主体联动,优化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

制的顶层设计,对推动高职院校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有利于优化顶层设计,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体化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党建工作引领,围绕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

案推进体系化设计——抓好试点专业和课程的示范引领——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

政素养的建设思路,循序渐进、稳妥推进,实现课程思政“点、线、面、体”一体

化构建。

4表格不够,可自行拓展加页;但不得附其他无关材料。下同。

5

2.有利于突出自身优势,打造课程思政建设的个性化特色。职业院校,特别是

地方职业院校具有自己独特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办学特点,在人才培

养、科研服务等方面具有应用型、产学研一体化等特点。地方高职院校通过突出价

值引领、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可打造校本“课程思政”建设的个性化特色。

3.有利于促进多方联动,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是当前高

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和抓手,是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

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各方面的课程观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以课程思政

协同创新机制为抓手,纵向层层激发动力、达成共识,横向多部门协同配合、互相

支持,有助于提升立德树人、专业育人的效能,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构建各门课程同向同行的复合式教育图景。

(二)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源于2017年。截止2023年3月31

日,以“课程思政”为题目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文章数量为26365篇,以“课程

思政”合并“高职”作为题目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文章数量为3649篇。从研究

的年份分布图看,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尤其在

2018年之后,相关研究的聚集效应十分显著。这与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以

及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存在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就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以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做出了重要指示,研究者围绕这些重要精神开展研究的热

情激增。

年份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

篇数3129616504605862097881296

篇数75730074312061207121

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主要聚焦在“本体论”“价值论”“体系论”“模

式域”以及“行动阀”五个维度,呈现出内涵探究、价值研究、体系设计、模式构

建以及实践路径探索等主要样态。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探究。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的本体论探究聚焦在其内

6

涵的挖掘,至今尚未形成一个非常统一的定义。谭泽媛认为课程思政是学校利用所

有非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体系,它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其所指的“课程”

是指所有的非思政课程,因而思政课程不是课程思政的研究对象,但是课程思政研

究的范畴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高德毅认为,课程思政不是增加一门课或者一项活

动,而是在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是一

种课程观。王学俭等认为,课程思政是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

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

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厘析。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环境呈现

出高度复杂性的背景,学界普遍认同做好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工作具有重要价值。程

舒通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

机统一,从根本上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

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陈磊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作为

链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发展、深度融合的有效桥梁,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

引领的有机统一、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林瑾等则从本

质理念、核心要义、根本原则、基本方法等维度探讨了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推进课

程思政的应然价值。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体系设计。目前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研究主

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从宏观层面研究课程建设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目

标体系及协同融合体系。吕增芳提出从课程开发步骤、课程内容中纳入“六新技术”,

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考核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构建与实践,解决高

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生搬硬套、不系统、不科学的问题。焦兰萍从立德树人和协同

育人理念出发,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构建了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

的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二是重点聚焦在某些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

建构研究。顾润国等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为例,按照专业——课程——课堂分层次

设计实施课程思政任务,围绕课程思政主题系统设计和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实施课

程思政教育,构建了基于资源库建设的“系统性、一体化”高职医学院校专业课程

思政体系。

7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模式构建。从现有研究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陈荟洁等在“大思政”“强思政”的思维下聚焦

育人队伍教育素养提升、教育方法与载体创新融合、全方位育人实践协同推进,继

而构建高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模式。二是高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惠朝阳

提出通过建设在线课程学习和校园文化育人“两大平台”,实施教师培育双带头人

工程、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程和特色活动创建工程等“三大工程”,实现从“新学

生”到“新员工”、“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

“线下活动”到“线上引领”等“四大融通”,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程育人

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以“产教融合”合并“课程思政”

作为篇名主题词在知网搜索,自2019年至今共有52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核心期

刊仅有3篇。梅鲁海探究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体的交互共生和价值耦

合,强调在育人实践过程要突出多学科互融与共建、育人主体间的协作创新以及“企

业文化”教育,指出“大数据+教育”等大德育框架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促进区域

产业链和职业人才价值链的跨界和协同发展。程德慧指出“高职院校要将立德树人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主体责任,

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凝练好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思政元素和教学技巧,

系统设计课程思政递进式教学路径,突出价值引领、工匠精神、企业文化融入等职

业教育特色,构建理论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

局”。

(三)现状分析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体现为以下特点:

理论性文献较少,实践性文献较多。在课程思政刚提出的几年,学界比较集中

地对课程思政的本体论与价值论开展了探讨后,就开始转入实践探索。大量的文献

以发文作者所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案例总结为主,还缺乏理论的凝练与提升。

研究主体以一线教师为多,宏观层面的管理者较少。研究者多为高职院校从事

8

一线教学的教师及基层管理者,这类学者以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实践探索者身份,给

学界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是由于研究主体相对单一,缺乏校领导层面顶层设

计的探究与实践,使得研究领域过度窄化,研究的理论深度、广度也会受到一定程

度的影响。

研究某一课程或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较多,顶层的体系设计研究较少。现有的

研究主要还是针对于某一专业课程,甚至是专业大类、专业群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开展探究,视角比较单一,协同多方进行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较少。现有课程思政体

系建设大体是由设计者基于自身专业背景及对行业的了解经验基础上开展,缺乏对

专业学识性、产业现实性和思想政治价值性统一的整合。

研究校内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多,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研究

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运用校本资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也有部分涉及到挖

掘地方育人资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视角开展研究,尤

其是如何从顶层设计上进行体系建构的研究较少。

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

术空间仍然十分广阔。

三、项目方案

1.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限500字以内)

◆宏观目标:构建“一二三四五”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

一布局:是指开展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

两阵地:是指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时空;

三融合:是指促进校企双方的目标融合、资源融合、发展融合;

四要素:是指精心聚合师资、项目、课程、基地四大要素;

五协同:是指实现“专业协同推动教学科研平台共用、校际协同实现优质育

人资源共享、校企协同强化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政校协同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校企协同赋能地方人才精准培养”。

通过“一二三四五”模式促进“产教融合+课程思政”的协同创新发展。

9

◆具体目标:

第一,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协同的育人平台。通过“推动师资融合、项目融

合、课程融合、基地融合”构建多方协同、开放交互的高职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

主动服务区域主导产业,确定“以专业调整改造优化服务顺德主导产业发展”的

产教融合方向,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产业等实现育人主体跨界合作。

第二,数字赋能,构建共建共享的全时空课程思政教学生态。通过网络化支

撑和数字化赋能,推进建立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新机制。以数字化打破时空界限、

突破学校边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打通的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建立开

放共享的生态合作机制,形成全媒体全网教育矩阵,构建“人人、处处、时时”

的课程思政教育数字化支撑体系。

第三,健全机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运行机制是全

面推进课程思政“把方向、作决策、保落实”的关键举措,应着力建立健全课程

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

的审定中,重点考察“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思想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学

校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

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在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课程思

政”观测点;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中,把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作为教师年度

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标准等。

2.研究与实践内容(限1000字以内)

在具体研究与实践中,以构建“一二三四五”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

体系为目标,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建设一套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充分调研、科学设计、资源整合,

构建并完善凸显产教融合、课程思政特色和品位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

我校共开设1818门课程,其中有83门课程已立项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省级课程累计63门,国家级课程累计3门。从现有基础看,学校具有较好的课程

10

建设基础,但是现有的课程思政建设未被真正盘活,行业产业资源也还有待进一

步发掘、协同与运用。项目组将整合地方政府、行业、产业资源,聚焦区域产业

建设,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围绕地方发展战略在顶层设计上统筹做好各学科

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

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同时,构建完善学生测评、教师测评、督导考评、行业点评

的评价机制。

2.打造一支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项目组坚持“教师是课程思政发展核

心动力”的理念,成立专业群课程思政载体与方法创新团队,沿着强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组建思政导师、专业导师、职业导师、素质导师协

同育人共同体,加强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实践课堂、素质课堂等环节的融合衔

接。项目组将研究如何运用数字化和互联网新思维,汇聚课程思政最强师资,凝

练一套“以老带新、协同成长、共享成果”的“传帮带”教师队伍成长氛围,”

提升课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3.抓好一批优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

通过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给予政策、经费等支持,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

政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打造具有顺职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通过课程

思政说课比赛展示、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课程思政优秀范例评选、课程思政示范

课堂建设等,抓示范、树标杆,推动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互相

支持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3.研究方法(限500字以内)

(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借鉴收集多个学科、专业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通过

研读国家相关政策、课程思政相关文献,合理设计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协

同创新机制框架。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对兄弟院校,尤其是课程思政建设

工作扎实、有成效突出的高职院校开展调查访谈,了解他们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

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对企业、师生开展调研,了解产教融合的契合点,了解多方

11

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本校课程思政的特色与亮点。

(3)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地方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

设的优劣,学习其他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课程建设、体系建构等方面的经验

和做法,收集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分析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优势资源和

制约因素,结合专家咨询和访谈等形式,提出理论构想。

(4)行动研究法。结合项目组所在学校及各兄弟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和管

理工作,通过伙伴协作的方式,理论联系实践,探索如何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

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综合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在实践基础上,再进一

步完善理论假设,完善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

4.实施计划(限1000字以内)

第一阶段:机制体系构建阶段(2023.01-2023.04)

1.课程思政体系建构调研:2023.01

分专业针对地方不同产业、行业开展调研访谈,了解相关产业、行业用人、

育人的潜在需求,寻求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育与产业人才的相同之处,挖掘、整

合相关企业育人资源。

2.课程思政体系资源整合:2023.02

学校重点专业试点与顺德本地龙头企业,如美的集团、格兰仕集团等至少10

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学生专业学习、科研联合攻关、师资培养培训、就

业素养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学校聘请产业导师至少30名。

3.课程思政体系框架建构:2023.03

由项目负责人协同产业、行业及专业相关负责人,根据校企双方用人育人要

求及已具备的育人资源、规范要求等,通过整合、优化资源,活化并运用到课程

思政建设,开展对课程思政体系的宏观框架设计。

4.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设计:2023.04

通过校企双方研究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标准、共同修订课程思政教学管理

制度、共同承担教学管理任务,解决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不实、实践教学组织管理

不严和教学管理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通过校企双方研究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环

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同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共同组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解

决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不合理等问题。

12

第二阶段:机制体系实践阶段2023.04-2023.09

对应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的设计框架开展具体实施工作,具体包括:完成

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与相关产业的全对接、课程思政资源

库建设、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实施等,并逐渐聚焦到“无课不思政,一课一特色”

的目标。

第三阶段:机制体系调整阶段2023.09-2023.10

开展访谈调查,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汇总企业、产业、专业、

学校课程思政主管领导等不同层面、不同群体对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的主观评

价,汇总学生在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的获得感,了解前一阶段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实践存在的困难,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查找问题,尤其对于课程思政资源挖掘、

实施成效等进行考核,并及时做出调整。

第四阶段:机制体系推广阶段2023.10-2023.12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实施基础,总结凝练

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的顺职模式、顺职特色,在兄弟院校推广使用,

并在相关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5.经费筹措方案(限500字以内)

项目负责人为学校分管课程思政的校领导,学校已设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

革项目专项资金,制定校级教改项目管理办法,并对获得立项的项目按照省级有

关文件规定给予3万元资助。

项目组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通过校企共建平台、共建基地、共同培养人才

等方式,吸引企业以资金方式支持项目研究。

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横向课题,项目组成员承担校级省级相关课程思政教改

课题多项,可用于项目的日常研究、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设计、课程思政教学

资源开发等支出。项目研究经费能得到充足支持。

13

6.预期成果和效果(限1000字以内)

◆成果形式:

(1)一套机制:初步构建一个体系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

(2)两个阵地:是指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时空;

(3)一支队伍:成立一支包括产业导师、专业导师、思政导师、职业导师在

内的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4)发表教改论文1-2篇。

◆预期推广:

近期推广:将该体系应用到试点示范课程,并逐步推广至校内全部课程,覆盖

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课三大类型,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推动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远期推广:向广东省甚至全国的高职院校推广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的顺职模

式。

◆应用范围和受益面:

近期受益:全校学生。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将在本校实

现课程全覆盖,受益范围普及全校学生。产教融合既突出个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

的培养,也强调学校的思政育人和价值引领功能。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

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时代新使命,并不断得到赋能与强化。“课程思政+产教融合”

双驱动育人模式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推进重点领域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

教育积极响应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的有效举措,将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

养模式,有效促进区域产业链和职业人才价值链的跨界和协同发展。

远期受益:其他兄弟院校师生。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完

善并成熟后,可推广至其他兄弟院校,一方面能通过改革推动其他院校认同与践行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各高职院校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

育人,增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能围绕“服务地方”

的宗旨,提升高职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和特色产业升级壮大。

14

7.特色与创新(限500字以内)

塑造新动能,因应产教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

“推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促进教育和产

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数据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打造支撑高质

量发展的新引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国家理念、国家制度、国家行动,将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内涵和外延建设,为

其实践路径、机理、关键要点等提供新优势、新动能。

探索新机制,锚定产教融合发展的方向重点

通过课题研究,推进产教科融合,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

主体作用,推动高校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

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能进一

步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培养重点科技产业急

需和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的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

开辟新赛道,探索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推动产教科融合,最终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

能人才,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多主体围绕产业关

键技术、核心素养等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通过SRP项目实施等,加快技术创新

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地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5

四、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成果简述(限1000字以内)

文献资料积累:项目组成员在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对产教

融合、课程思政等相关课题进行了充分了解,在文献整理基础上,总结有益经验,

分析现存不足,尤其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体系、机制

等开展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校企合作的卡点与痛点,为进一步完善课程

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的模型打下基础。

对本项目的前期调研积累:项目组成员在前期研究过程中,对相关企业、产业

专家开展了深度访谈,在育人目标、育人资源、共享发展等方面达成了以下基本共

识:把校企双方合作思想认识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解决校企合

作育人目标指向问题;把校企优质教学资源投放到保障人才成长需要中来,解决校

企合作育人资源共享问题;把校企双方发展战略目标聚焦到高素质人才培养使用上

来,解决校企合作育人良性发展问题。

项目负责人主持科研教研课题部分情况:

时间项目名称项目来源研究情况排名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在研主持

2023.04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制研究

2020.9广东-亚琛工业4.0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教育厅平台中心在研主持

2017.9广东省数字化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已结主持

16

2.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科研项目

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限1000字以内)

项目组成员有教授6人、副教授2人。项目负责人为学校分管课程思政工作的

校领导,保障课程思政宏观方向与顶层设计;项目组成员有教务处负责人,保障课

程思政的有效实践与行动研究;有专业名师,保障及时了解产业新动态、新需求;

有思政课教师,保障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法创新等指导的开展;还有一线课程教

师,保障项目实施并及时反馈修正。项目组成员全部具有课程思政建设与开发经验,

曾发表过多篇产教融合、课程思政相关论文。

序号论文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作者

高职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制冷与空调2021-05-28徐言生

的设计与实施案例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的方案设

2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30徐言生

计与实践——以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为例

现代制造业高职人才“工匠精神”培养模式2018-10-15

3机械职业教育徐言生

创新与实践——以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为例

现代制造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工匠精神”

4制冷与空调2018-08-28徐言生

的内涵及培养特征——以制冷空调行业为例

5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的发展困境与行动逻辑教育与职业2018-02-01肖薇薇

6工匠精神衰微的现代性困境与超越职业技术教育2016-09-01肖薇薇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话语赋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1-13肖薇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条件、效

8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08肖薇薇

应与建构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高校德育体系的困境与

9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8-23肖薇薇

超越

墨子科学思想指引下的高职学生数学核心素

10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2-03-15邱仰聪

养培育研究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数学课程“素质化”

11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1-03-15邱仰聪

教学的改革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12论墨子工匠精神对高职数学建模教育的启示2020-09-25邱仰聪

学报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3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职数学文化建设研究2019-08-15邱仰聪

学报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数学“三位一体”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42018-04-25邱仰聪

教学体系的研究学报

15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组织变革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21-02-18肖冰

16不确定环境下高职院校专业群秩序建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8-11肖冰

政策供给视角下的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肖冰

172019-10-20

政策分析业大学学报)冯孟

肖冰

18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的策略探析现代教育管理2019-06-15

冯孟

17

3.校级或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开展情况(含

立项和资助等)(限500字以内)

项目负责人的教改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研

究》获得学校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