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和文化发展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和文化发展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和文化发展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和文化发展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和文化发展导学案-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和文化发展目标任务课堂目标听课问题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1.如何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历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如何探究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如何分析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如何梳理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并感悟中华优秀文明的世界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知识特训知识点1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必备知识【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一、地方行政制度:道州县三级制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5课】二、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九品中正制(2)科举制创立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发展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内容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后,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官员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三、法律与教化1.法律:《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2.教化:(1)国家层面:唐朝提倡以礼治国。《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2)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7课】四、社会治理1.户籍制度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2.基层组织(1)乡里制度: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2)邻保制度:唐朝设置邻保制度,邻、保间相互监督。3.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救济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优抚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五、三省六部制1.历程(1)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发展:①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②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意义(1)当时: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后世: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注意]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六、赋税制度1.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调制4.唐中后期:两税法[思考]你能总结出两税法改革出现的新变化吗?提示:(1)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2)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合并到户税和地税中。(3)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杂税、杂役。(4)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且节省了征收时间。(5)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链接·选择性必修2·第1、4、7、12课】七、经济发展1.农业: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2.灌溉工具:唐朝出现了筒车,它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3.信贷: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4.交通: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拓展链接拓展❶[概念阐释]征辟制征辟分为征聘和辟除。征聘指皇帝亲自下诏,聘请一些声望很高、有特殊才能或品学兼优的人,授以官职。辟除指汉代高官把那些有才能的人网罗到身边任为僚属。征辟制和察举制在选拔官吏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提示: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选任,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由地方推举。拓展❷[教材拓展]九品中正制的评价阅读《选择性必修1》第5课的“历史纵横”: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提示:(1)进步性: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2)局限性:以家世门第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拓展❸[构图说史]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演变趋势拓展❹[知识拓展]唐律的特点你知道唐朝律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吗?提示:以刑为主诸法合体唐律的主要内容是各类犯罪的刑法规范,还兼有行政、民事、经济等法律制度科条简要刑罚适中唐律无论是刑种的排列,还是刑等的排列都是由轻到重,更为合理和科学礼刑并用礼法合一唐律把德、礼都赋予法的内容,且完美地将儒家思想法律化,将法律制度儒家化以礼制律约法慎刑唐律以儒家的礼教纲常作为制定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唐代刑罚制度注重“宽简”“慎重”,在中国古代刑罚制度中规定最宽松结构严整规范详备唐律由律、令、格、式、典、敕等组成了相当完备的法律体系拓展❺[制表明史]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不同时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盛行于唐结构集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为一体集决策、审议、行政等权力为一体权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作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并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同二者都是中央政治制度,都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拓展❻[历史解释]均田制从上图可看出,均田制推行的前提和最终被破坏的根源分别是什么?均田制下受田农民与国家是一种什么关系?提示:(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荒地。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发展。(2)关系:受田的农民与国家形成封建租佃关系,是国家的佃农。拓展❼[知识拓展]两税法的影响你能总结出两税法对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影响吗?提示:(1)简化了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2)扩大了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4)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5)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拓展❽[知识关联]唐代的货币上图为唐代具有开创性的两种货币。其名称和开创性内涵分别是什么?两种货币出现的共性根源是什么?提示:(1)名称及开创性内涵开元通宝:青铜铸币告别了以半两和五铢标重命名的传统,开始向抽象化、符号化转轨。飞钱:开启了我国最早的纸币汇兑业务。(2)共性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点2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必备知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表现魏晋南北朝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②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③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其中道教最受尊崇。③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2.曲折: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儒学复兴①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②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易错辨析]正确认识从“三教合归儒”到“三教并行”(1)“三教合归儒”指的不是“三教”相互融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这并不能说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二、文学艺术三、科技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的小数点后第七位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典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僧一行主持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思考]唐朝文化空前活跃的原因(1)经济:农耕经济繁荣,为文化活跃提供物质保障。(2)政治: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文化活跃的主要新兴力量。(3)教育:学校教育的深入发展,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4)政策:统治阶级政策开明,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宽松。拓展链接拓展❶[看图说史]佛教盛行的原因及影响龙门石窟(北魏建)南朝梁武帝沉迷于佛教结合上图,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原因及影响分别有哪些?提示:原因①社会动荡:长期的战乱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土壤。②思想特点:佛教所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很容易安抚广大劳动人民。③统治阶级支持:统治阶级运用宗教教化人民忍受现实苦难,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影响①经济:寺院经济发展,侵犯了世俗地主的利益,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源。②政治:干扰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③思想: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引发了反佛的斗争。④艺术:对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拓展❷[教材拓展]唐诗的繁荣读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的“史料阅读”:思考:材料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现象?唐诗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社会现象:唐朝诗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原因: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广阔的创作空间;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唐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诗歌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知识。拓展❸[构图明史]隋唐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素能特训素能一魏晋至隋唐制度的创新与变化史料一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这套制度最大的特色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①,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②。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摘编自韩昇《盛唐格局:唐太宗的国家治理》史料二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③。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缴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④。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天下便之”⑤。——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问题:(1)根据史料一,提取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2)根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两税法改革的特点及作用。试答:(1)(2)[素能教练][素能拓展]1.隋唐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中枢机构唐朝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实行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它令各部门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提高了行政效率选官制度在选官用人上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有效地保持了隋唐的繁荣和稳定发展监察制度中央有御史台、门下省,地方设十大监察区(道),起到督促官员高效、廉洁工作的作用,维护了中央集权效果影响唐代政治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造就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2.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相互关系(1)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依据的: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同样,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2)均田制遭到破坏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政府对农民的授田失去保障,均田制无法继续实施,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3)两税法以土地、财产的多少为征税标准。这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被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发生变化。素能二魏晋至隋唐文化的交融史料一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式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①。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由此兴起②。儒者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③。——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史料二唐代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许多外来文化的成分。在日常生活方面,唐代饮食起居是总结了南北朝时期的汉、胡分野,整合为新的方式。在服装方面,汉服是宽袍大袖、斜襟束带,到唐代则参考胡服,演变成为窄袖、瘦腰、翻领、着靴,外面再披上一件长衣④……印度的数学、中亚的天文学,都被纳入中国文化的系统之内。唐代文化的接受能力,可能是中国历来最强的⑤。更为重要的则是文化的理念部分,唐代儒学在前期并没有太大发展,至韩愈后,儒学才有了新动力和新方向⑥。——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出现儒学信仰危机的原因。(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在文化方面开放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作用。试答:(1)(2)[素能教练][素能拓展]1.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分裂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等民族交融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思想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科技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传承奠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2.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艳丽明快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产品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生动自然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供养人(宗教信徒)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大有压倒诸天菩萨的不凡气概。唐人率性,较少做作博大恢宏如唐代长安城的规模是明代西安城规模的数倍雍容华贵洛阳龙门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兼容并蓄唐朝的时代精神可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真题特训真题剖析(2022·广东卷,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的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方法教练]读解题的关键是明晰题干示意图的主旨:隋唐通过设置新的政府机构对北齐以来的政府权力进行新的分配提A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B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D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三省六部制获D◎思维延伸◎你认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提示: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各部门既互相制衡,又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各部门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真题再练一、史料实证——三国至隋唐的政治创新1.(2022·湖南卷,3)据下表可知()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约627年)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答案:A解析:由表格信息看,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到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中间相隔近30年,这段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科举制,科举制使得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逐渐改变,尽管武德七年九品中正制得以恢复,但也只是存在了3年时间,最终还是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再度被废除,所以这一过程本身反映了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故选A项;科举制的产生适应了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趋势,它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是有利的,虽然表格信息显示皇帝出于主观的意愿,恢复了九品中正制,但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在3年之后再度被废除,这反映的是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而不是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维护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它两度被废除反映的是门阀势力的衰落,而不是门阀观念强化,排除C项;由表格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后,仅恢复了3年,就再度被废除,这说明它不该延续,而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2.(2022·全国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由材料“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可知,西晋至唐初分封的皇室子弟,在地方享有较大的权势,唐玄宗时期通过“十王宅”“百孙院”削弱了皇室子弟的权力,加强了专制集权,故选C项;唐玄宗时期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逐步瓦解,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排除D项。3.(2020·山东卷,3)下表反映了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机构,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备君主顾问”“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等信息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在草拟诏制、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这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选D项;根据材料“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参与决策,并非“逐渐控制了决策权”,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文官地位日益提高,与材料所述时间“唐代”不符,排除B项;三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的总称,与“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不符,排除C项。二、历史解释——三国至隋唐的经济调整4.(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的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A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隋唐时期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这反映出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官员未必是世族,而且隋唐的均田制是政府将无主的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