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统编版)_第1页
诗歌鉴赏-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统编版)_第2页
诗歌鉴赏-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统编版)_第3页
诗歌鉴赏-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统编版)_第4页
诗歌鉴赏-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诗歌鉴赏

★知识划重点★

一、诗歌形象的鉴赏

(-)明确概念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人物形象,包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自己。第二类:景物形

象,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第三类:事物形象,是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鉴赏诗歌形象是要抓住三点:一是把握形象的特征。二是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三是理解形象

的典型意义。

(二)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和痕迹。鉴赏诗歌中抒

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恰当地描绘出来,并加以赏析。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

贬谪怀远诗、怀古伤今诗等题材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诗人自己的形象。

2.鉴赏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送别留别诗、爱情闺怨诗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塑造

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来表情达意。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塑造了临别时依依不舍的人

物形象,其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读来仿佛就在眼前。

鉴赏人物形象解题过程:

第一步,找到诗歌中描绘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二、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多个景物形象往往形成意境。考题常常考查考生对

景物形象特点的把握,或者是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总是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如元代马

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在三句中连用九个事物,但这些事物都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作者所选的“枯

藤”“老树”等都是与主题“秋思”紧密联系的。所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形象

的外部特征上,应该揭示出它包含的思想情感,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拟人、象征)。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

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理。

鉴赏事物形象解题过程:

第一步,找到诗歌中描绘事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事物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形象的作用或效果。重点关注诗歌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四、诗歌语言的鉴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诗歌语言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也更具有感染力。鉴赏诗

歌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除了理解诗歌

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准确把握其深层含义;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

了分析语言的用法,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诗歌语言方面考查的重点主要有:一是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二是对关键诗句的理

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三是能分析诗眼的作用或炼字的妙处,四是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

色彩、境界、情味等)。

(一)炼字艺术

古人作诗填词大多讲究炼字,诗人往往着意锤炼一个字或几个字,使之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

最独具匠心。

(二)炼句艺术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炼句”就是诗人精心提炼出的名句、警句,它是诗中最富有艺术魅力、非

常精确地表现主旨或情感、具有高度典型性、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句子。炼句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

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我们在赏析句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要善于从中概括

基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五、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塑造形象、抒发思想感情、表现主旨服务的,所以在答题时要围绕表情达意

来作答。

提问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分析诗歌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方式、修辞)的内容;

第三步:揭示这种手法(表达方式、修辞)在诗歌中对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情感、传达主旨等方面所

起的作用。

六、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

L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诗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

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

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

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旅⑤勒燕然?

【注】①马邑:边域名,在今山西。龙堆:即白龙堆,在今新疆。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

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

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

固作铭,刻石而还。⑤返旅:犹班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

盼望。

B.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

明月的无奈。

C.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笑独眠”用拟人手法,楼上花枝

也含笑而眠。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

会意义。

2.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拟人。“莺啼燕语报新年”赋予春天的莺燕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的场景。②虚实结合。第

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③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莺啼燕语;

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关,不能享受这美景与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景色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

悲壮。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意为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分析错误。“笑独

眠”是写楼上花枝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像在嘲笑独眠之人。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意为:莺歌燕语预报

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首先,“莺啼燕语报新年”赋予莺、燕以人的情感,是拟人手法,

联系“报新年”,描述了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其次,“莺啼燕语”美好的景色与“路几千”构成

对比,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

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

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并且以春意盎然反衬沉郁悲壮,

以美景衬哀情,为反衬手法。最后,第一句为实景,眼前所见,第二句为想象,是虚写,所以是虚实结合

的手法。虚实相生,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前句写京城春天充满生机,更能反衬下句亲人

远在千里之外的功塞的悲壮。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此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②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③“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

,,

∑∏s⅛J;o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先写兵戈未息,表明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再写三峡深夜美景,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感。

B.颈联中以千家野哭、数处夷歌写出了当时战乱的悲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C.尾联首句用典,写诸葛亮、公孙述等人物早已作古,表达了诗人对两位英雄的敬仰。

D.诗人由眼前情景想到国家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境遇,认为自己的孤独寂寥不算什么。

2.首联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交代了时间,点明题目,消染了寒冬凄冷的氛围。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和漂泊在外

的愁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了诗人对•两位英雄的敬仰”理解错误。诗人运

用典故,借历史人物早已作古,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怀。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这两句诗的意思

是: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这二句诗:首先,点明时间。

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霁寒宵”既点了题目,又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

围;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其次,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

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漂泊在

外的愁苦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斋雨后

(宋)文同①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工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①文同: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本诗为其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他为官期间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疾

苦。②衙: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秉白公事,亦称衙参。③吴画:指画圣吴道

子的画,泛指珍贵名画。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赏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绝清佳”是诗人对北斋雨后景致的整体评价。诗人喜爱北斋景色,常为此免去属吏的例行参见。

B.颈联由颔联室外之景,转为室内生活,观画品茗,临轩试茶,高雅不俗,心情恬淡闲适。

C.尾联写诗人因山野闲兴增多而荒疏了公务,清幽的景色和闲适的乐趣也勾起诗人对旧日山居生活的怀念。

D.全诗景、事、情相融,写景意会即止,抒情曲折婉转,不铺排夸张,体现了宋诗中常见的含蓄克制风格。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LC

2.拟人的修辞手法。“占”和“寻”赋予了鸟雀和蝴蝶人的动作,用“双禽在竹林对鸣”和“蝴蝶在深秋

寻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斋雨后淡雅素净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闲适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尾联写诗人因山野闲兴增多而荒疏了公务”分

析错误。这句是倒装句,是说因为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并不是说为了多些野兴而少办公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占”和“寻”两个动词,赋予了鸟雀

和蝴蝶人的动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斋雨后之景。鸟雀和蝴蝶最怕雨,雨后天睛,它们也最先出来活动,

写出了鸟雀的欢喜得意神情。特用“双禽”两字,不仅因为鸟雀常常成对而飞,还因为两鸟对鸣,双双跳

跃,更能见出鸟雀鸣叫的欢快悦耳,竹枝的摇曳多姿;因为这时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

寻觅。通过室外雨后的空气一尘不染,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的景色描写,抒发了作者的闲适心情。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明月何胶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为什么如此忧愁,忧愁的是什么,在这四句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

B.第四句中,“揽衣”"起”“徘徊”这一连串动作描写,表明诗句的主人公忧愁之深切。

C.“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写游子的内心独白,点出游子在明月皎洁的夜晚忧愁无眠的原因。

D.诗中的主人公因愁思太浓,在室内“揽衣起徘徊”也无法排遣,因此只好走出室外,室外皎洁的月光消

解了其忧愁。

2.诗中的“明月”具有怎样的作用?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意象。

【答案】1.D

2.借明月寄相思。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诗歌中的主人公看见一轮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

感;同时浓浓的情思也随着皎洁的月光流照着远方的亲人。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室外皎洁的月光消解了其忧愁”分析错误。从

诗歌结尾来看,“愁思当告谁”“泪下沾裳衣”由此可知,明月引发了诗中主人公的忧愁。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首先,“月”这一意象的常用意义便是借明月寄相思;其次,

正是在夜深人静,明月皎洁之时,作者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月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主人

公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这时的明月便成了诱发物,引出主人公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千里与共的明

月,最易勾起羁旅人的思绪,这明月不仅照着自己,同时也照着远方的亲人,因夜不能寐,便“出户彷徨”,

伸颈远望,而又回房落泪,“泪下沾裳衣”,这“泪”是在看到千里与共的明月而引起的相思之“泪”,

同时说明了相思之深之苦。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纪村事

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答案】1.B

2.为了迎接新社,农人们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了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

场景。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B.“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

氛围”分析错误。根据诗意,此联描写的并非是“农闲”“慵懒”的情景,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

句的注释“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

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这联诗的大意是:农人们正在酿酒,准备

迎接新社,捣衣声从远处传来,融进暮色渐起的黄昏。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这是在写

农人们为祈求丰收,正在繁忙而紧张地酿酒,准备祭祀;暮色渐浓,远处传来捣衣的声音。所以说诗歌的

这一联描绘了一幅忙碌、祥和、安定的农村生活图景。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鳏。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ʌ.全诗以哀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鲸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

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B.开篇一平视,一仰视,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画

面宏大,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诗的前两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

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D.诗歌结尾“图南”“鳏鹏”都典出于《庄子•逍遥游》,诗人以鲸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

预料。

2.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

的鱼昆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

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以哀景抒悲情”理解错误。诗中开篇出现的

景物有千里之大的浩瀚江河之国,百层之高的层峦山城,气势宏博。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

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全诗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

衬出别样的悲怆。所以全诗应该是以豪景壮景抒悲情,情景呼应,浑然无间。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

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

危弥坚,不弃不馁。《登高》主要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

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分析

两首诗歌内容及情感可知,两者相同点可以概括为: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不同点:本诗虽然作

者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尾联“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龌鹏”以图南,鲸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

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

尾相照。可见心中的雄才大略没有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报国豪情

饱满高涨。而《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

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写出了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艰难苦恨繁霜鬟,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

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忧国伤时。所以不同点可以概括为: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

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鹏古鸟天【注】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远近结合,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在“殷勤”两字中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赏景的郁闷心

境,体现作者有志难伸、壮志难酬的愁苦心情。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案】LD

2.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使画面更加引人入胜。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层次

分明。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优美的

画面。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

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色彩鲜明,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

细”同时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郁闷心境,体现作者有志难伸、壮

志难酬的愁苦心情”分析错误。该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

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艺术技巧分析的能力。“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意思是:在广阔

的天空,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

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从写景顺序看,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所见;水中红蕖,则是俯视之景。

“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诗人的描写,俯仰、远近层次分明。从调动感官的角度看,

“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

香。“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是写视觉,“细细香”是写嗅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使画面更加引人

入胜。从动静角度看,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优美画面。从色彩的搭配看,有白色的鸟和红色的荷花,这里红白相间,色彩鲜明,

在这夏末之际,作者遭贬之时,如此景色却十分宜人,让人忘掉一切烦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修辞手

法的角度看,“时时”“细细”使用了叠词,不仅写出了百鸟之多、翻飞之急速的壮丽画面,而且增添了

诗句的韵律美;同时“细细”又使用了通感的修辞,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宜人。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慢©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执执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虹,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情(Zao):字季常,眉州人。②司州:唐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居黄陂。③抓(ChUdng)

⅛L:拟声词,形容雨声。@4i(gang):灯。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ʌ.“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

会面的因由。

B.“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了,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

醉方休。

C.下片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逢(p6ng)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

2.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LB

2.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名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

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

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解析】I.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

之辞”分析错误。不是劝酒之辞,而是抒发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且这句话是词人自叹。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友人的赞颂之情: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

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品格之高,用“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相聚的欢愉

之情:“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三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词人与

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惜别之情:“歌声断,

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意思是:歌声中断了,行人还没有起床,船鼓已经噬噬响起,催促行人出发了。

这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有余,满怀惜别之意。

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傀侄-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久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傀侄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张傀诠,字怀民,

时亦谪居黄州。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

任楚兰台令。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无摩的一项是()

A.“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

B.“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

C.“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

D.“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

2.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下列诗句线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

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C.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偲诠》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请简

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LC

2.B

3.(1)相同点:两词都表达了贬谪境遇中苏轼的豪迈旷达的情怀。

(2)不同点:《念》词借古抒怀,借周瑜卓越不凡、青年功成来反衬自己壮怀难酬、老大未成的忧愤与失

意。《水》词借景抒情,借白头渔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来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正气浩然

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内容、技巧和情感主旨的能力。C.“不知道……”有误;“堪笑兰台公

子,未解庄生天籁",这两句是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

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

风神即是明证。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身在异乡想

象家乡的兄弟们在九月九日登高的情景,属于虚写。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深深的街巷中传来

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写诗人归隐后农村生活,属于实写。C.“脚著谢公屐,身登青

云梯”,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宜上云霄的山路。写的是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明月送他降

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是虚写。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诗人想象历史上

刘裕英勇征战的场面,赞美英雄业绩,属于虚写。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写作背景来看,两首词都写在诗人被贬之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词的上阙,着重写景,带出

了对古人的怀念。下阙着重写人,采用借古抒怀的手法,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

“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意气风发与自己的失意进行

对比,借以反映出壮志难酬、老大未成的忧愤与失意。“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

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表达的是诗人的旷达情怀。总

之,这首词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

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水调歌头•黄州快战亭赠张倨侄》则重在写景,上片前四句以实笔

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五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

致,对欧阳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见得亲切;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

者视角也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抒情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

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总之,词人借白头渔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表

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

九、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下面小题。

游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蛇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

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中,“龙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让杜丽娘百

感交集,而后者又使杜丽娘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

B.三四两句中,“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她痛苦的心声,面对良辰

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C.第五至八句,详写杜丽娘眼前所见的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

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D.第九句,表面上是杜丽娘批评养在深闺中的自己居然不知道时光的可贵,太把美好的春光白白浪费了,

实则批判了那些不欣赏自己青春年华的封建家长们。

2.请简要分析这首曲子的抒情手法。

【答案】1.B

2.①借景抒情(借乐景衬哀情),作者借“姓紫嫣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

船”等美好景色衬托内心的寂寞苦闷、无限哀怨。②用典抒情,化用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

事,四者难并”的典故,以抒发虽有良辰美景,但无赏心乐事的伤感。(也可以写化用王勃《滕王阁》的

典故,写杜丽娘想象中的春景,以突出自己无心赏春的伤感。)③直抒胸臆,尾句直抒胸臆,表面上是杜

丽娘批评养在深闺中的自己居然不知道时光的可贵,太把美好的春光白白浪费了,实则代表了禁锢在封建

闺房中千万女性的心愿,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对曲子词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A.“前者让杜丽娘百感交集,而后者又使杜丽娘

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分析错误,应该是“姓紫嫣红”让杜丽娘看到了青春的生命,“断井颓垣”让杜

丽娘百感交集。C”详写杜丽娘眼前所见的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

和煦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中“所见”说法不正确,开阔的春景不全是杜丽

娘眼前所见之景,是其想象之景。D.尾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也代表了

禁锢在封建闺房中千万女性的心愿,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而非''不欣赏自己青春

年华”。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曲子词手法技巧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指向抒情手法。具体作答时先指出运用的抒情手

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指出抒发的是什么情感即可。这首曲子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

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

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首句“原来婉紫嫣红开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乍

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

充满了诧异和惊喜。紧接着“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

的未来走向一一“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对春将归去的

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想想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

却无一人走进来。这是借助眼前的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无人赏析表达安装及青春空度,无人走近的寂寞苦

闷和哀怨之情,是借景抒情,且是借乐景抒哀情。还有后文的女主人公想象出“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

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些开阔的美好的春景自己作为深闺中女子却无缘赏析,不懂珍惜,白白浪费。实际

上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这也是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且是借乐景抒哀情。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天下良辰、美景、赏

心、乐事,四者难并”的典故,以抒发虽有良辰美景,但无赏心乐事的伤感。还有“朝飞暮卷”是化用唐

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词两处都

是用典抒情。最后一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字面意思是说自己在深闺中不知道时光的可贵,把美好

的春光白白浪费了,实际上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以及执行封建礼教和封建制

度的父母教把青春少女禁锢在闺房之中,耽误少女青春的控诉之情。运用的手法是直接抒情。

十、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