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训练早秋诗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训练早秋诗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训练早秋诗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训练早秋诗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训练早秋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早秋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

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

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

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众芳歇”表明花草凋零,“大火流”

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的“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2.同是写秋,本诗描绘的画面、色调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山中作①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蛋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年间,当时朝政日坏,王维四十多岁,居于辆川,过着半官半隐

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作不以家事自累

的典故。③量:蟋蟀。

3.下列对本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蚕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

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王维的诗歌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运用多种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的艺术

手法,如用典、以动衬静、融情入境等。

4.《早秋山中作》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早秋①

白居易

南国虽多热,秋来亦不迟。

湖光朝霁后,竹气晚凉时。

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

清风水演叶,白露木兰枝。

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②资。

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

【注】①本诗约作于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②伏腊:伏祭和腊祭,借指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虽受南方炎热之苦,但所幸秋天及时到来,早晚都送来凉意。

B.诗人邀请贵客一同登楼赏景,希望能将眼前如画的江山写成好诗。

C.频叶因风而动,白露凝于枝头,动静相衬,勾勒出清新雅致之景。

D.本诗触景生怀,诗境平易,结构清晰,语言浅近通俗,质朴无华。

6.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齐安①早秋

(唐)赵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岐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①齐安:唐郡名,在今湖北黄冈。此诗为诗人赴长安科考经过齐安时作。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连用两个“堪”字,直抒胸臆,继写秋风满城,照应了标题“早秋”

B.第三句描写秋色,“高”字既写鸟飞得高,又含秋高气爽之意,境界开阔。

C.第四句写身处羁旅,征帆靠岸,晚云与大地连成一片,远近结合,情景交融。

D.颈联既描写眼前景色,又回忆了往昔经历,视听交织,虚实结合,构思精巧。

8.这首诗首尾两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早秋赠答命同作®

刘禹锡

邻境诸侯同舍郎②,芷江兰浦恨无梁。

秋风门外旌旗动,晓露庭中橘柚香。

玉簟微凉宜白昼,金笳入暮应清商③,

骚人昨夜闻题帽④,不叹流年惜众芳。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担任连州刺史期间。连州、朗州、澧州三州相邻。②同舍郎:同居一

舍的郎官。后亦泛指僚友。③清商:商声,古代五音之一。古谓其调凄清悲凉,故称。④患

杜鹃鸟。古人常闻其声而感时光之流逝。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窦朗州、元郎中距离较近却很难见面,“恨无梁”透出浓浓遗憾之情。

B.颔联“秋风”照应了题目中的“秋”字,“橘柚香”以物象暗示这时是秋季。

C.玉簟微凉而只适宜于白昼,写秋气侵入;金笳奏出清商之音,写秋声感心。

D.诗人表达伤感之情,却用了诸多具有欢悦色彩的意象,如玉簟、金笳、众芳等。

10.清代金圣叹评此诗说:“,不叹流年‘,妙!”试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①

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注】①此诗作于华州。当时诗人因替兵败的房瑁辩解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六日苦炎蒸”一句照应题目“早秋苦热”,直写郁蒸难耐的感受让人苦不堪言。

B.“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态度。

C.诗歌颈联通过异常行为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一个面对公文堆案极度烦燥的官员形象。

D.全诗通过感官的体验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真实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1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三首(其三»出

许浑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注】诗人屡遭挫折,仕途无望,想要归隐却又不甘心终老江边,于是写下《早秋三首》,

这是第三首。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身在淮南的诗人虽和蓟北南归的大雁相距甚远,但已经感到悲伤。

B.颈联上句以“岂”字表反问,自己落得如此下场,难道是因为读书习剑两相耽误?

C.诗人暂且以琴和酒聊以消遣,这种乐观态度和刘禹锡《陋室铭》的旨趣较为相似。

D.尾联以景结情,写在西书房中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写下了这首咏贫的诗作。

14.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武将军为唐禁军将领名。诗题点明了造访李将军的时间、地点。

B.首联以“蝉声”衬托“冷静”,运用了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

C.颔联为步入李将军书斋所见,写出了李将军书斋的素净雅致。

D.颈联中“野客”指李将军。“侍儿知礼数”与“野客任狂疏”对比鲜明。

16.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1.A2.

①《沁园春•长沙》描绘湘江寒秋图,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描绘太原早秋图,意象简

单,色调黯淡。

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J“大火流,表明天气依然炎热”错误。“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

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

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比较分析能力。

结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

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可知,诗人描绘了一副壮阔绚丽的秋景图,把读者带

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一系列的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类。山、林、江、

舸分别为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以数量和外在的表象渲染博大的、辽远的空间;“红”“碧”

等绚丽色彩的使用,写出了典型意象的特点。可见《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

结合“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可知,随着岁月的流逝,美丽的

花儿都凋谢了;在大火星向西移动的时候,一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时候。这时塞外就已经升始

下霜了,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

《沁园春•长沙》上片先写景,在结尾处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此可

知,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

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

怀。

本诗中,结合“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可知,看到这边城的月

亮,“我”梦想回到安陆家中。“我”对于家乡的思念,就像长长的汾水一样没有尽头,没有一

天心里不充满相思之愁。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

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3.A4.颈联通过描写蟋蟀和秋蝉的凄苦叫声,描绘了一幅早秋山中空寂萧瑟的画面,表达

了作者思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错误。“无才不敢累明时”是反语,是对自己不被知

遇的抱怨。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草间蚕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颈联是说,逢临秋天,草间的蟋蟀叫得更响亮急促;时

近黄昏,山中的蝉声充满了悲伤之意,描绘了一幅早秋山中空寂萧瑟的画面,这是写“归隐

之时节”。这两句是写初秋的名句,一个“急”字,不仅道出了草间的蟋蟀叫声急促,更暗示

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又是一年秋。

一个“悲”字,不仅道出了山中的蝉声悲伤,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情绪,表达了作者思想

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

5.B6.①节候变化与江楼秋景令诗人产生轻松愉悦之情。②被贬江州,人生失意,令诗人

生出归隐之念。③不满现实处境,想辞官归隐,物质生活又有赖官俸,令诗人在出处两难中

纠结。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邀请贵客一同登楼赏景”错。“楼阁宜佳客”意为登楼赏景应有“佳客”,面对美好江山应赋

好诗,属于诗人的期待,是应然,而非己然。“邀请贵客一同登楼赏景”,误将心理活动当做

事实情况。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南国虽多热,秋来亦不迟”,前两句写南国,即被贬之地江州虽然气候炎热,但所幸秋天到

来很及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令人备觉舒适。“湖光朝霁后,竹气晚凉时”,三四句写江州

美景,早晨起来,雨过天晴,湖光天色相映,美不胜收;傍晚天气更加凉爽,晚风送来阵阵

竹叶的清新气息;“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五六句写诗人看到江山美景,想要邀请朋友

登楼赋诗;“清风水频叶,白露木兰枝”,七八句写清风吹拂,^叶浮动,白露凝于木兰枝头。

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江楼秋景都令诗人产生轻松愉悦之情。

“欲作云泉计”,“云泉”,白云清泉,此处借指归隐。结合注释①可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

马,仕途不顺,人生失意,而江州景色美丽,遂使诗人生出归隐之念。

“须营伏腊资”,意思是想要辞官归隐,但生活所需还得仰赖官俸。表现出现实与愿望的纠结:

不满现实处境,想辞官归隐,物质生活又有赖官俸,令诗人在出处两难中纠结。因而诗人最

后说“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匡庐”一般指庐山,也是借指归隐之地,“一步地”指距离

隐居理想只有一步之遥;而“官满更何之”则写出内心的矛盾,不知道在这里任职期满之后是

归隐呢还是继续为官呢。进一步写出内心的纠结。

7.D8.①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年华如水般流逝,让诗人既惜又惊。②对家乡的思念,砧杵

声让人思念起家乡,歧路沾襟写的是与家人离别时的悲伤。③对前途未卜的迷惘,此时诗人

赴长安科考,前程未知。

【解析】7.《齐安早秋》中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又回忆了往昔经历”说法有误。颈联只是表达自己仍怀有这种情感,但并没有对过去具体

经历的回忆。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诗歌首联中,“流年”指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所以,首联中作者通过对“流年”的直接

“惜”“惊”,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说明年华如水般流逝,让诗人既惜又惊。

首联第二句中,“砧杵”指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游子远行或征戍在外,每到秋冬交替季

节,换季衣服就要家人备好寄来,否则游子或征夫就要遭受冻寒之苦。所以“捣衣”是指为远

方的夫君或孩子准备冬衣。正因如此,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

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所以,这里作者用“砧杵”,正是从自身游子的角度,怀

想远方的家人。而尾联第一句“此日沾襟念岐路”中作者思念的“歧路”,意思一般指岔路,或

指离别分手处,或比喻官场中险易难测的前途。所以,此处也有可能是作者回想当初与亲人

分手时的场景,止不住泪流满面。由此可知,诗中还有对家乡的思念,砧杵声让人思念起家

乡,歧路沾襟写的是与家人离别时的悲伤。

尾联中,根据第二句“不知何处是前程”可知,作者面对岔路口,不知去向何处,一方面是因

为难以回乡,一方面也是因为前途未卜而迷惘伤感。再结合注释“此诗为诗人赴长安科考经

过齐安时作”可知作者此时进京赴考,却不知是否能金榜题名。所以,尾联中还有对前途未

卜的迷惘,此时诗人赴长安科考,前程未知。

9.D10.①“不叹流年”意思是不为时光流逝而悲叹,它展现的是一种拒绝悲伤、珍惜眼前

美好事物的人生态度。思想妙。②诗人闻题蜴而不叹,暗中与他人的叹形成了对比,悄然树

立了自己的形象,写法妙。③诗人不叹流年,实是鼓励窦朗州、元郎中同惜众芳,含蓄委婉,

寓意妙。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以“玉”饰“簟”、以“金”饰“笳”只是言其华美,并不表达欢悦之情。而“众芳”是早秋的众芳,

是被“惜”的对象,更不具有欢悦色彩。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写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对“不叹流年,妙!”进行分析,则此题要求解释“不叹流年”为什么妙。一般而言,

分析诗句的妙处,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从内容上讲,“不叹流年”的意思是不为时光流逝而悲叹,一般人往往感叹时光易逝,而作者

却“不叹”,这自然就表达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叹流年”是不为过去的而伤感,拒绝悲

伤;“惜众芳”是珍惜眼前美好。这是“思想妙”。

从形式上讲,“不叹流年”暗含着一种对比,这从注释④可以看出。“古人常闻其声而感时光

之流逝”,而作者却不是这样。不明写对比,暗中却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形象。这是“写法妙”

答到这里尚未结束,因为这是一首唱和诗,是给对方看的,贝『‘不叹流年”有与对方共勉的意

思,是鼓励窦朗州、元郎中同惜众芳,含蓄委婉。这是“寓意妙”。

11.B12.①向南望可见青松横生在狭窄山谷里,怎样才能做到赤脚去踩厚厚的冰呢?②既

写出了诗人想摆脱公务去纳凉的愿望,也写诗人对自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J“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该句含

义为:每到晚上,满地是蝎,何况秋后又多蝇,侧面表现出该地环境艰苦。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的意思是“向南望可见青松横生在狭窄山谷里,怎样才

能做到赤脚去踩厚厚的冰呢”。

七月六日天气炎热,对着食物吃不下饭,每到晚上,满地是蝎,何况秋后又多蝇在这样的境

况下,簿书依然源源不断而来,足以使人发狂大喊。诗人因直言,刚从长安贬官于此,内心

郁闷集结于心,再加之人际关系复杂,又逢三伏天气,却簿书源源不断而来,诗人内心恐已

是难以承受之重了,表现了诗人想摆脱公务去纳凉的愿望。往南望,只见青松横在短壑之间,

怎样才能赤脚踏在冰块上,诗人在此流露出弃官归隐之意,表达了诗人对自适生活的向往之

情。

13.D14.①颔联写剩余的桃子间或掉到井里,秋天新开的菊花已渐渐地接近了篱笆。②这

两句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把环境写得非常空灵、寂静。③极好地衬托出作者孤寂无奈的心

情。

【解析】13.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尾联以景结情”错误。此联上句写自己作诗的环境,下句则记叙自己写诗这件事,故这不

是以景结情手法。

故选D。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的意思是:剩余的桃子间或掉到井里,秋天新开的菊花已渐渐地

接近了篱笆。描写了秋天的景色,“桃子掉到井里”是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