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古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以《搜神记》为中心_第1页
论中古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以《搜神记》为中心_第2页
论中古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以《搜神记》为中心_第3页
论中古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以《搜神记》为中心_第4页
论中古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以《搜神记》为中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古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以《搜神记》为中心一、本文概述在华夏文化的浩瀚海洋中,志怪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以描绘神鬼妖异为主要内容,既是民众想象力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见证。其中,《搜神记》作为中古时期的代表性志怪作品,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搜神记》等中古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我们将简要介绍志怪作品的概念、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发展脉络。接着,重点分析《搜神记》的文本特征、主题内涵及其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位置。通过对《搜神记》的细致解读,我们将展示其在塑造民间故事类型、传承传统文化、反映社会风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总结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影响。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古志怪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推动对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和发展。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公众对志怪作品的关注和兴趣,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搜神记》概述《搜神记》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成书于东晋时期,作者干宝。这部作品以搜集和记录各种神奇怪异故事为主要内容,广泛涉猎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搜神记》中的故事多以“神”或“鬼”为主角,描述了他们在人世间或超自然世界中的种种奇遇和冒险。这些故事往往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奇幻元素,既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搜神记》在叙事手法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作者干宝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对比、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还注重通过故事来传达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这部作品在娱乐性的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作为一部志怪小说,《搜神记》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人民的信仰、习俗和文化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此,对《搜神记》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于推动民间故事类型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民间故事类型学简述民间故事类型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民间故事形式、内容及其传播演变的学科。它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后来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发展。民间故事类型学以民间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事中的主题、情节、角色等元素进行分类和比较,揭示出民间故事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一个“类型”指的是具有相似情节结构和主题的一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时期出现,但它们的核心情节和主题却保持一致。通过对这些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民间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影响和作用。《搜神记》作为一部典型的志怪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故事资料。在民间故事类型学的框架下,我们可以对《搜神记》中的故事进行分类和比较,从而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通过对《搜神记》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为民间故事类型学提供更多具体的案例和素材,进一步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民间故事类型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民间故事的新视角,也为志怪作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通过民间故事类型学的视角来审视《搜神记》等志怪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搜神记》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搜神记》作为中古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其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不容忽视。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民间故事素材,更展示了这些故事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流传、演变,进而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搜神记》保存了大量原始的、未经加工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民众信仰和价值取向,为我们研究古代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通过与后世作品的对比,我们可以观察到民间故事在传播过程中的变迁,从而揭示出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规律。《搜神记》所记录的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类型特征。这些故事涵盖了神仙鬼怪、动植物精怪、历史人物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故事类型。这些类型不仅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些故事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民间故事类型学的构成和发展。《搜神记》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对故事叙述手法的创新上。作者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转折,使得这些民间故事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种叙述手法不仅提高了民间故事的艺术水平,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搜神记》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本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民间故事的传承与演变,揭示出民间故事类型学的构成和发展规律,从而为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五、结论在民间故事类型学的广阔视野下,中古志怪作品的价值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搜神记》为中心,深入探讨了这一经典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独特地位与贡献。通过对其内容的细致分析,我们发现《搜神记》不仅丰富了民间故事的内涵,还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搜神记》作为中古志怪作品的代表,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民间故事类型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中所描绘的神仙鬼怪、灵异现象以及奇幻情节,极大地拓展了民间故事的题材范围,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搜神记》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对传统民间故事的传承与发展上。作品在继承传统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和再创作,使得这些故事更加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氛围。同时,通过对传统民间故事的改编和再创作,《搜神记》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从民间故事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搜神记》的价值还在于其对民间故事传播与接受的影响。作品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情节,使得民间故事更加易于传播和接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间故事类型学的发展。《搜神记》所展现的奇幻世界和神秘氛围,也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进一步促进了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繁荣和发展。中古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具有极高的价值。《搜神记》作为其中的佼佼者,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传统民间故事的传承与发展,为民间故事类型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对民间故事传播与接受的影响也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故事类型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中古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参考资料:李寄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是汉武帝时期将乐人,出自《搜神记》。李寄小时候因斩蛇除害而名传古今。传说当时闽中有座山叫庸岭,高山绵延数十里,在山的西北石缝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经常危害百姓,每年都要送去童女祭祀。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李寄最小,但决心应募作祭女,好伺机为民除害,便要应征前往。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最后李寄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将蛇杀死了。李寄,女,西汉时期人,生卒年不详。当时闽中有座山叫庸岭,高山绵延数十里,在山的西北石缝中有一条大蟒蛇,长七八丈,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经常危害百姓。地方官用牛羊祭祀它,但仍不得安宁。当时,有人做梦说蛇精每年要吃十二三岁童女,才能无事。官吏搜求穷人家的女儿每年八月用来祭祀,女孩被送到蟒蛇穴口,蟒蛇出来吞噬后回洞。每年如此,已有九个女孩被蛇吞食。那一年,官吏搜寻女子去祭蛇,但没有找到人。李寄家中有六个姐妹,李寄最小,且无男孩。她虽年幼,但决心应募作祭女,好伺机为民除害。父母见她年幼,不肯让她去。李寄为民除害之心已决,她偷偷离开家,求得一把锋利的宝剑和一只会咬蛇的犬。到八月时,先将数石米麦用蜜糖拌好,放在蟒蛇的洞穴口。不久,蟒蛇闻到香味出洞来吃,只见其头大如斗,目大如镜。李寄全然不惧,先放狗去咬蛇,自己从背后挥剑猛砍蟒蛇。蟒蛇痛得从洞里窜到洞外,李寄仍挥剑斩杀,终于杀死蟒蛇。李寄入蛇穴察看,发现九女的髑髅,全部搬出。李寄怜悯地责备她们说:“你们怯弱,为蛇所食,好可怜呀。”然后慢步回到家中。李寄斩蛇为民除害的事传到越王那里,越王十分惊奇,聘李寄为王后,拜她的父亲为将乐令。她的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赏赐。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人与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啗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蛹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东越的闽中地区有一座庸岭,山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洼地中有一条大蛇,七八丈长,粗十多围,当地人常常害怕它。东冶郡都尉及属县的县吏也有不少被它伤害死的。用牛羊去祭祀,因此暂时没有受到大蛇的祸害。后来大蛇又托梦给人,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都尉和县官都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可是大蛇仍无休止的肆虐逞凶。大家一起寻找家生女婢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先把她养着,等八月初祭期一到,就把她送到大蛇洞口。大蛇一出洞就吞吃了小女孩。接连好多年都是这样,已经断送了九个小女孩的生命。这一年,又准备招募寻找,没有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女儿名叫李寄,想应征前往,父母不同意。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生了六个女儿,连一个儿子也没有,虽说有后代,却和没有一样。我没有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劳,既然不能供养双亲,还白白地浪费衣食,活着没有什么益处,倒不如早点死掉。卖掉我还可以得到一点钱,拿来供养爹妈,难道不好吗!”父母疼爱孩子,始终不允许她去应招。李寄偷偷地一个人溜走了,无法制止。于是李寄就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宝剑和咬蛇的猎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带上剑,牵着狗,来到庙中坐下。她预先用几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面二尺长的铜镜子,闻到糍粑的甜香气味,就先大口吞食起来。李寄立即放出猎狗,那狗冲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从后边用宝剑砍伤了蛇几处。蛇受不了伤口剧痛,就猛然跃了出来,到了空地就死掉了。李寄进去探视洞穴,发现九具女孩留下的头骨。她从洞中把这些头骨全拿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真是太可悲可怜了!”说完,李寄就缓步回家去了。越王听到这件事后,聘李寄为王后,拜她的父亲为将乐令,她的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赏赐。从此以后东冶没有任何妖邪一类的东西,有关李寄斩蛇的歌谣至今仍在当地流传。干宝(?~336),东晋文人,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他的《搜神记》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虽说李寄是传说人物,但说她是战国时期秦国人,这很不合理。原文中李寄与父母对话提到汉代著名孝女缇萦的典故,这说明李寄是汉文帝之后的人物。缇萦救父是正史所记载的。根据原文开头的“东越闽中”以及文尾的“越王”,很明显就会找到汉武帝时期的东越王——馀善这个历史人物。由此,大概可以确定李寄的时代。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盛行,其中“人神恋”故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些故事通常描述人与神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神秘、奇幻和浪漫的色彩。本文将以《搜神记搜神后记》中的“人神恋”故事为分析对象,探究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搜神记搜神后记》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志怪小说集,其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神恋”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通常都是一些普通人,他们在机缘巧合之下与神相遇,并展开了一段充满奇幻色彩的爱情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人与神的形象和性格特征都被赋予了浓厚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搜神记搜神后记》中,“人神恋”故事的情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相遇、相知、相爱、分离和重逢。这些环节中,人与神的形象和性格特征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在相遇环节中,人类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神则是主动的追求者;在相爱环节中,人类与神的形象通常都是完美无缺的,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在分离环节中,人类与神通常会经历生离死别,体现了生命无常的观念;在重逢环节中,人类与神通常会再次相遇,并实现永恒的爱情。《搜神记搜神后记》中的“人神恋”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表达了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在这些故事中,人类与神的形象都是完美无缺的,他们的爱情也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这种理想化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其次是对生命无常的体现。在这些故事中,人类与神的分离通常会伴随着生离死别,这种生命无常的观念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无奈。最后是对人与神关系的探讨。在这些故事中,人与神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即人与神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搜神记搜神后记》中的“人神恋”故事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情节安排巧妙。这些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奇幻色彩,让人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其次是形象塑造生动。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无论是人类还是神祇,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形象特点,让人印象深刻。最后是语言运用精炼。这些故事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表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搜神记搜神后记》中的“人神恋”故事是魏晋志怪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独特的情节安排、形象塑造和语言运用,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些故事不仅让人感叹于奇幻的情节和生动的形象,更让人深入思考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更是思想史上的重要遗产。《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原本已佚,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其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搜神记》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篇,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搜神记》内容十分丰富,有谶纬神学、有神仙变幻,有精灵物怪,有妖祥卜梦,还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恋爱等。其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西汉传下来的历史神话传说和魏晋时期的民间故事。如卷十四的“盘瓠神话”,是关于古时蛮族始祖起源的猜测、“蚕马神话”是有关蚕丝生产的神话;如卷十一“干将莫邪”讲述的复仇故事、卷十六紫玉显魂传说,讲吴王小女的生死爱情;卷十一“东海孝妇”,讲孝妇周青蒙冤的故事、韩凭夫妇的传说则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卷一仙女下嫁董永的故事也是如此。干宝(?—336年),东晋史学家。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出身世家,少即勤学,博览群书,曾以著作郎领国史,著《晋纪》二十卷,记西晋一代史事,时称良史,今佚,仅存片断。历数十年而成《搜神记》,原书为三十卷,唐宋时尤存,大概在宋元之际佚失。今本为二十卷。《搜神记》,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晋干宝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三十卷,今本凡二十卷,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据《晋书·干宝传》载,干宝作《搜神记》是有感于父亲之婢和兄长死而复生的神异经历,遂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而成的。一方面"考先志于载籍",另一方面"收遗逸于当时",涉猎颇广,历数十年而成。原书为三十卷,唐宋时尤存,大概在宋元之际佚失。今本为二十卷,是明代学者胡应麟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出的。最初刊行于《秘册汇函》中,后收入《津逮秘书》和《学津讨源》中。今有中华书局汪绍楹校注本。干宝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虽然很多人不一定信鬼神,但是鬼怪故事一直很有市场。人们对另一个世界的同行者都颇为好奇,在现实中看不见的、得不到的,不妨把他们安排在另一个世界实现,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于是往往奇幻,全能,甚至残忍。《搜神记》有一则《韩凭妻》,比较著名,说夫妻俩人不畏强权,抵死相守,嗣后遂不能合葬,但是两个人的坟上长出一棵大梓树,盘根错节在一起,树上又有鸳鸯交颈悲鸣,让人心生悲慨,借用一个滥俗的套语,就是“柔情也疯狂”,背后一阵凉风,胸中一阵蜜意,不知如何是好。不过,变孔雀也好,变蝴蝶也罢,人间若真有是情,何苦化去?楚国的能工巧匠干将和莫邪夫妻二人给楚王铸造宝剑,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制成。楚王因时间久了而发怒,想要杀死铸剑人。宝剑铸了两把并分有雌与雄。干将的妻子当时怀孕就要生孩子了,丈夫便对妻子诉说道:“我替楚王铸造宝剑,好多年才获得成功,楚王为此发怒,我要前去送剑给他的话,他必杀死我。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孩的话,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说:‘走出家门看到南山,一棵松树生长在一块巨石上,我留下的另一把剑就藏在巨石的背后面。’”随后就拿着一把雌剑前去进见楚王。楚王非常忿怒,命令人来察看宝剑,发现剑原有两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剑被送呈上来,而雄剑却没有送来。楚王暴怒,立即把铸剑的干将杀死了。李寄是东越国闽中郡将乐县李诞的最小的女儿。郡中有一座庸岭,高几十里。在它西北部的山缝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粗十多围,当地人都很害怕它。东冶都尉和东冶所管辖下的县城里的长官,也有许多是被蛇咬死的。人们一直用牛羊去祭它,所以才没有大的灾祸。后来,大蛇或者托梦给人,或者吩咐巫祝,说它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都尉和县令都为此事发愁。但是大蛇的妖气所造成的灾害却没个完。他们只得一起征求大户人家奴婢生的女儿和犯罪人家的女儿,把她们收养起来。到八月初一祭祀的时候,把女孩子送到大蛇的洞口。大蛇出来,便把女孩吞食了。连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女孩。这时,他们又预先招摹寻求,还没有找到这样的女孩。李寄想应募而去,父母不同意。李寄说:“父母没有福相,只生了六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即使有了子女也好像没有一样,女儿我没有缇萦救父母那样的功德,既然不能供养父母,白白耗费衣服食物,活着也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早点去死。卖掉我的身体,可以得些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疼爱她,始终不同意她去。李寄就自己悄悄地走了,父母终究没法阻止她。李寄于是禀告官府请求得到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八月初一,她就到庙中坐好,揣着剑,带着狗。她先把几石米饼用蜜拌的米麦糊灌在里面,然后把它放在蛇的洞口。蛇便出来了,头大得像圆形的谷仓,眼睛像直径两尺大的镜子。它闻到米饼的香味,先去吞食米饼。李寄便放出狗,狗就上去撕咬,李寄从后面砍了蛇好几下。蛇的创口痛得厉害,便翻滚着窜出来,爬到庙中的院子里便死了。李寄进入蛇洞察看,发现了那九个女孩的头骨,便都拿了出来,悲痛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太可怜了。”于是李寄便慢慢地走回家去。越王听说了这件事,把李寄姑娘聘为王后,任命她的父亲为将乐县县令,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了赏赐。从此东冶县不再有怪异邪恶的东西了。那赞颂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在那里流传着。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何氏为妻,何氏貌美。宋康王把何氏夺过来。韩凭心怀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来,并定罪判韩凭服城旦这种苦刑。韩妻何氏暗中送信给韩凭,故意使语句的含义曲折隐晦,信中说:“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阳照见我的心。”不久宋康王得到这封信,把信给亲信臣子看,亲信臣子中没有人能解释信中的意思。臣苏贺回答说:“久雨而不止,是说心中愁思不止;河大水深,是指长期两人不得往来;太阳照见心,是内心已经确定死的志向。”不久韩凭就自杀了。韩妻于是暗中使自己的衣服朽烂。宋康王和何氏一起登上高台,韩妻何氏于是从台上往下跳自杀;宋康王的随从想拉住她,因为衣服已经朽烂,经不住手拉,何氏自杀而死。韩妻何氏在衣带上写下的遗书说:“王以我生为好,我以死去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赐给韩凭,让我们两人合葬。”宋康王发怒,不听从韩妻何氏的请求,使韩凭夫妇同里之人埋葬他们,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安康王说:“你们夫妇相爱不止,假如能使坟墓合起来,那我就不再阻挡你们。”很短时间内,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两棵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上面交错。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长时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衷,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相思的说法,就从这儿开始。南方人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变成的。春秋时吴国吴王夫差有个小女儿,名叫紫玉,年龄十八岁,才学容貌都很优秀。有个叫韩重的少年,年龄十九岁,会道术。小女紫玉喜爱韩重,暗中书信交往,并答应嫁给他做妻子。韩重要到齐鲁一带求学,临走时,请父母聘人前去为他求婚。结果,吴王非常愤怒,不答应女儿嫁给韩重。紫玉气急郁闷而死,埋葬在阊门外面。三年后,韩重回来,向父母问求婚之事,父母告诉他:“吴王发怒,不准许婚事,紫玉气死了,已经安葬了。”韩重痛哭不已,十分悲伤,带上祭品到坟前祭奠。紫玉的魂魄从坟中出来,与韩重相见,泪流满面地说:“当年你走之后,您父母向父王为你求婚,心想一定能了却我们的心愿,不料分别之后,遭遇如此厄运,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接着紫玉转过脸昂头,哀伤地唱道:“南山上有鹊鸟,北山上有罗网。鹊鸟早已南飞,罗网又能怎样。本想一心随你,无奈谗言太多。忧伤积结成疾,可怜黄泉命丧,命运如此不公,冤屈何时得昭?山林百鸟之王,有名叫做凤凰。一旦失去雄凤,雌凰三年感伤。虽说鹊鸟众多,难以配对成双。因此再现身姿,逢君重放容光。你我身远心近,何时才能相忘?”紫玉唱完,已是泪流满面。她请韩重一起回到墓穴,韩重说:“阴间阳间,是不同世界,我怕这样会有祸患,不敢接受你的邀请。”紫玉说:“阴阳两界,各不相同,这我也知道,可是今日一别,永无再回之朝。你怕我已成鬼,就会害你吗?我是想把诚心奉献给你,难道你不相信?”韩重被她的这番表白感动,就送她回墓穴去了。紫玉在里面设宴招待韩重,并留他住宿三天三夜,与他完成了夫妻之礼。临走时,紫玉取出一颗直径大如一寸的明珠送给韩重,说:“我的名声已毁坏,希望已断绝,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望你时时保重自己。如能去我家,代我向父王表达敬意。”韩重走出墓穴就去拜见吴王,向他讲述了这件事。吴王十分愤怒地说:“我女儿早已死去,你却编造谎言来玷污她。这不过是掘墓盗物,却假托鬼神罢了。”当即命令抓捕韩重。韩重逃脱之后,就到紫玉坟前诉说了事情经过。紫玉说:“别担心,今天我就回家告诉父王。”吴王正在梳妆,忽然看见紫玉,又惊又喜,问她:“你怎么又活了?”紫玉连忙跪下禀告:“从前书生韩重来求娶女儿,父王不许。女儿已是名声毁坏,情意断绝,招致身亡。韩重从远方归来,知道我已死亡,特意带着祭品到幕前吊唁。我被他始终如一的真情感动,就与他见了面,因此送给他明珠,绝不是掘墓偷盗。请父王不要追究问罪。”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在后面。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地走了。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给了你了。”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主人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应该体现在《搜神记》上。它与地理博物作品不同,以辑录鬼怪神仙故事为主,也包括一些琐闻杂记,是直承《穆天子传》及《山海经》影响而出现的。六朝“志怪”远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近继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开唐代传奇和宋代评话中“烟粉灵怪”故事的先河,一直深远地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文学,而明清的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六朝志怪的嫡传。六朝“志怪”在我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搜神记》则是现存“志怪”小说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是这个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六朝志怪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对我们充分认识六朝“志怪”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有帮助的。前代神怪作品的创造性继承者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志怪小说,特别是《搜神记》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首先在于它对前代的神怪作品有着创造性的继承。马克思指出“古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我们也可以这样评价中国的神话。《搜神记》正是在中国神话和前代其它神怪故事的沃土上生长出来的一株奇葩。‘已对前代神话鬼怪传说故事的继承乃是一种创造性继承。从《搜神记》中故事的来源来看,既有对前代作品内容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造。书中著录的汉代故事就不下百条,且有文献可查的不少于几十则。如《董永》则引自刘向的《孝子传》,《东海孝妇》引自刘向的《说苑·贵德》,又如《阴子方》《张助》《张汉直》《郅伯夷》等等。一方面《搜神记》有对前代神怪传说的转录保存之功,另一方面又有它自己在题材内容上的更广泛的开拓。魏晋前的神怪作品就其总体而言,反映的生活面是广泛的、主题也是多样的但就具体的某一作品看,表现的题材或思想内容却有明显的局限性。就拿现存保留古代神话最多的《山海经》来说,书中有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概其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之三类:一是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故事,如《海外北经》中钟山之神“烛阴“又称“烛龙””的传说,《大荒西经》中关于女娲的传说;二是战胜灾害的英雄故事,如《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三是反映部落间的战争,如《大荒北经》中黄帝与蚩尤之战,《海外西经》中刑天与帝争神座等。《搜神记》除有上述类型的内容外,还有许多更接近社会现实生活的内容。如有反映和歌颂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盘瓠》中描写的“无关嬬、符传、租税之赋”的理想世界。有暴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歌颂反抗者的优秀品质的作品,如《韩凭妻》《三王墓》。有揭露贪官、昏官的,如《蒋山祠》,也有歌颂清官的,如《小黄令》《软辅》。有反映封建社会中男女婚姻问题的,如《王道平》《河间郡男女》。此外还有各种异怪的描写。这些大多是作者采撷传说写成的。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神话的许多因素,万物有灵的精灵论,无所不能的法术、人鬼杂糅的野性世界,宇宙万物人化思想,小说中塑造了不少死后再生、永恒仙乡、魔法幻化等事件情景。而且,《搜神记》中也开始出现写社会人物的作品,如《天竺胡人》《李寄》《管辂》《郭璞》《钟琳》等。可见《搜神记》一书较之前代的神话、神怪故事,在题材上既有明显的继承、也有较大的开拓和发展。从艺术上来看,《搜神记》继承了前代神话中强烈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神奇的幻想等浪漫主义手法,语言雅致清峻、曲尽幽情,确是“直而能婉”的典范。如《千日酒》中写刘玄石到狄希那里要酒喝,狄希的酒还没有发酵酿好。玄石要了还没有酿熟的酒喝了,他到家就一眠千日,家里人以为他死了,埋葬了他。三年后,狄希去访刘玄石,令其家人去掘坟墓,只见“冢下汗气彻天”,破棺后,掘墓人被刘玄石的酒气冲入鼻中,竟然也都各醉睡了三个月。书中还记叙有“长五丈,足履六尺”的大人,也有身高仅一尺乃至数寸的小人。再从作品的形制篇幅上看,前代特别是上古神话,比较简单、零散,首尾完整的故事很少。《搜神记》在这力面的突破也是明显的。《搜神记》中出现了许多叙事婉转、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如《华山使》,故事情节虽然不及唐传奇中《柳毅传书》的情节那么曲折动人,但也写出了郑容路经华阴,受华山使托书,传书的经过,传书的结局等等。又如《宋大贤》,先用概括描写的方式写出宋大贤的性质“以正道自处”,然后写他夜宿南阳西郊亭与妖精鬼怪的斗争,作品中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他与鬼魅斗争的三个回合。这些故事中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大体具备,表现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构思。可见《搜神记》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对前代神怪传说都显示出有着继承,更有着创造性的发展。《搜神记》是对民间传说故事的记载,而这些故事恰恰是原始图腾崇拜在后世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延伸,是民间文化发展变异性的结晶。在人的拟兽化阶段,原始人曾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猎取动物充饥以求得生存,这时的动物是支持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人们把动物本身当作对生活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自然的异己力量来加以崇拜。人们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人们所依赖的东西,也就是古人奉之为神的对象,而它也就成了氏族成员所崇拜的图腾。他们相信通过模仿此图腾就能得到神的保护,就拥有了神的至高无上的权利。《搜神记》今存本二十卷四百六十四则,其中至少三分之一是采撷自前人的作品,亦即干宝所谓“承于前载者”。从这一点上说,干宝只是一个编辑者,承于前载的“前载”,有《列仙传》、《汉书·五行志》和《列异传》等,单是从《列异传》侈录过来的作品就有《胡母班》《蒋山祠》《三王墓》《冯贵人》《蒋济亡儿》《苏娥》《宋定伯》《细腰》等数篇,将今存的《列异传》与《搜神记》文本对校,说干宝“侈录”是符合实际的,当然,干宝也并非一字不改,或者它所据的版本与今存本有所不同,《三王墓》《苏娥》等篇的细节描写就比《列异传》的丰富,从这些增饰的文字中可见出增饰者的艺术匠心。《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关汉卿的《窦娥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后有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览》上下卷,都是《搜神记》的仿制品。《搜神记》艺术成就在两晋志怪中独占鳌头,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不但成为了后世志怪小说的模物,又是后人取材之渊薮,传奇、话本、戏曲、通俗小说每每从中选材;至于其中故事被用为典故者,更是不可胜计。《搜神记》的续作、仿作很多,最著名的当推署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十卷。这部书是否真为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所作,尚难以确定。该书除少数故事与《搜神记》、《灵鬼志》等书相重外,绝大部分采自当时的民间传闻。书中多爱讲神仙故事,其中不乏佳篇,如卷五的海螺女故事和"阿香推雷车"故事等,都十分优美,历代传诵,广为引用。《搜神记》保存了许多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不仅可以作为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注的来源,而且弥补了正史《三国志》记载的不足,也是《晋书》、《宋书》等史书的直接史料来源。以《搜神记》为代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