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新高考古诗文默写60篇经典考题汇编(新高考1卷适用)_第1页
2024届江苏新高考古诗文默写60篇经典考题汇编(新高考1卷适用)_第2页
2024届江苏新高考古诗文默写60篇经典考题汇编(新高考1卷适用)_第3页
2024届江苏新高考古诗文默写60篇经典考题汇编(新高考1卷适用)_第4页
2024届江苏新高考古诗文默写60篇经典考题汇编(新高考1卷适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江苏新高考

古代诗文默写60篇经典考题汇编

2023.9更新

新高考语文学科的古文背诵篇目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60篇,

含文言文20篇和诗词曲4()首。

*以下默写试题汇编自最近4年的高考真题,以及新高考八省、市的模拟试卷

(一)文言文(20篇)30.李白《蜀道难》

1.《论语》十二章3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32.李白《将进酒》

侍坐》33.高适《燕歌行(并序)》

3.荀子《劝学(节选)》34.杜甫《蜀相》

4.贾谊《过秦论(上)》35.杜甫《客至》

5.《史记•屈原列传(节选)》36.杜甫《登高》

6.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37.杜甫《登岳阳楼》

7.《礼记•大道之行也》38.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李密《陈情表》39.李贺《李凭箜篌引》

9.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40.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10.魏征《谏太宗十思疏》41.李商隐《锦瑟》

11.韩愈《师说》4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43.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3.杜牧《阿房宫赋》4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1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45.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

15.苏洵《六国论》记梦》

1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4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7.苏轼《赤壁赋》47.黄庭坚《登快阁》

18.苏轼《石钟山记》48.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9.归有光《项脊轩志》49.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20.姚鼐《登泰山记》50.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51.陆游《书愤》

(三)诗词曲(40首)52.陆游《临安春南初霁》

21.《诗经•静女》5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22.《诗经•无衣》5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3.屈原《离骚(节选)》55.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4.《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56.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5.曹操《短歌行》57.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26.陶潜《归园田居(其一)》58.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27.鲍照《拟行路难(其四)》59.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2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0.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29.王维《山居秋暝》

1/29

(-)文言文(20篇)

1.《论语》十二章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住方面提出了要求,这两个

句子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来提升自我,反思自我。《〈论语〉

十二章》中,孔子用“▲,▲”两句话告诫弟子,既要向有德能的人学习,又强调

要进行自我反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论语〉十二章》中,“▲,▲”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

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朝闻道夕死可矣)

(4)《〈论语叶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簧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

理,其中功亏一筹是因为“▲”,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吾止也吾往也)

(6)《〈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多读《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

高观察力,还可以“▲,▲”,意思是可以团结群众,针硬时事。(可以群可以怨)

(7)《〈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还要

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8)《〈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会

称赞你是仁人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9)《〈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两句表明实行仁德在于自己,

不在于别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0)《〈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

(1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的思想在《〈论

语〉十二章》中表述为:“▲,▲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古人重视学习对改变自我的重要作用,《劝学》中“▲”强调要广泛学习、不

断反省自己;《论语•学而》中“▲”强调虚心学习可以匡正自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就有道而正焉)

(13)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青年要有新担当。《论语》中,“▲,▲”两句表

现了古代士人涵养坚毅品格,胸怀天下的使命与担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4)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并指出做到这一点的结果是“▲(克己

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

(15)“恕者,如心也”,即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强调的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论

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恕”字的解释“▲,▲”,与此意大致相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2/29

(1)(2020新全国卷I)《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

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

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轻松、亲切的环境后,又启发弟子各言其志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吾以也)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

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A_,▲”中可以看出来。(如其礼乐以

俟君子)

(4)《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

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

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中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7)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

A_”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3.荀子《劝学(节选)》

(1)(2022新高考卷I)《荀子•劝学》中“▲,▲”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

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鸾马十驾功在不舍)

(2)(2020全国卷H)《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就会弯曲到

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以为轮使之然也)

(3)(2018全国卷III)《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弹精竭虑思考,

却“_A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2017全国卷IH)《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

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的观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

(5)(2016全国卷I)《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荀子在《劝学》中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

的句子是:“▲,▲(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8)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

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9)《劝学》中“▲”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

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荀子在《劝学》中,为强调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

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的观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29

(1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

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不驰于空想,不鹫于虚声。《劝学》中,“▲,▲”两句与新时代我们所

大力倡导和弘扬的务实态度、实干精神不谋而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3)人的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劝学》就告诉我们:“金”要锋利,需“就

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14)《荀子•劝学》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鼓励人们学习的道理,如“▲,▲”

两句,就是从正面设喻,来说明学习中要不断积累的道理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或:积水

成渊蛟龙生焉)

4.贾谊《过秦论(上篇)》①

(1)庞大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思考。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

论》中尖锐地指出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

那么秦朝就不会灭亡。两种说法均切中肯索,深刻总结了秦亡的历史教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势异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2)《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两句是:“▲,▲(良

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

秦论》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

敢弯弓而报怨)

(4)《过秦论》中,作者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指出施行仁义重要性的句子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过秦论(上)》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突显他政治上的功业的两句是“▲,_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6)贾谊《过秦论》中的“▲,▲”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受

到天下人拥戴的情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7)贾谊的《过秦论》中,写六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合力攻打秦国,最终却遭遇失败,

“▲,▲”两句交代了此时六国采取的不同对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8)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思想上采取了“▲,▲”的

措施,以达到愚民的目的。(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5.《史记•屈原列传(节选)》

(1)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无数“逆行者”用大爱撑起生命的托付,为全社会树立起一

座道德精神的丰碑。我们可以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来赞美他们

可比日月的精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

《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文风特点的句子是“▲,▲

4/29

(其文约其辞微)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

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

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

排挤的黑暗现实。(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谈到《诗经》,认为“▲,▲”,用来赞扬《离

骚》中和含蓄的文风。(《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6.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1)(2023新课标I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便

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草创未就就极刑而无愠色)

(2)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两句以《诗经》为例提出了“发愤

著书'’的观点。(《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表明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的这本史书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5)《报任安书》中,“▲”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体现了司马迁

为完成《史记》而甘愿受刑的坚忍精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是以就极刑而无愠邑)

(6)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通过“▲,▲”两句来写周文王和孔子,表

明古代伟大作品往往是圣贤在困顿中奋发努力写就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

(7)《报任安书》中以孙膑为例,赞扬其在逆境中不甘放弃的精神的句子是:“▲,

A(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7.《礼记-大道之行也》①

(1)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人付出努力,人人各尽其力,不谋一己之私,正如《礼运

(节选)》中所说:“▲,▲(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当今社会应当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风气,正如《礼运》所言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礼记•礼运》中“▲,▲”

意思相似。(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8.李密《陈情表》①

(1)《陈情表》中,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为由,化用《初学记•鸟赋》中的典故,

5/29

向晋武帝提出了“▲,▲”的请求,言语恳切、谦抑,措词委婉、得体。(乌鸟私

情愿乞终养)

(2)李密《陈情表》中,“▲,▲”两句,运用比喻,写出祖母垂危之状。(日

薄西山气息奄奄)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一

▲(臣生当结草死当陨首)

(4)李密《陈情表》中“▲,▲”两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

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家中乏人的困苦境地。(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如实汇报了自己和祖母的年龄,其目的是为了说明

“▲,▲”,从而为下文提出赡养祖母终老作铺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

刘之日短也)

(6)由两个相同的字重叠构成的“叠词”可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李密《陈情表》中,以

“▲,▲”两句形象的写出祖母呼吸微弱、时日无多的情形,哀婉动人。(气息奄

奄人命危浅)

(7)李密在《陈情表》中用“▲,▲”写明母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相离的

请辞原因,委婉地向晋武帝表达他不仕的苦衷。(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8)“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发言中说“倾尽全力,奉献所有”,这种赤子爱

国报国之心,可以用《陈情表》中的“▲,▲”来表达。(臣生当结草死当陨首)

(9)《陈情表》中写家庭“外无亲、内乏人”的句子是“▲,▲(外无期功

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0)《陈情表》中“▲,▲”,李密通过计算年龄说服晋武帝允许自己暂不应

命。(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1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表明自己本来就醉心官场,贪慕

名利,从而打消了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与疑虑。(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2)李密的《陈情表》开篇以“▲,▲”八个字总起,这八字高度概括了他

自身幼年不幸的遭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9.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①

(1)陶渊明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在《饮酒(其五)》中写下“山气日夕佳,飞

鸟相与还”,《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寓意与之相同,以人格化的云、鸟自

喻,写自己无意于仕而仕,因厌恶官场而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归去来兮辞》中"▲,▲”两句直接交代了诗人归隐的缘由。(富贵非

吾愿帝乡不可期)

(3)在《归去来兮辞》中,“▲,▲”与《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

迷之未远”一句含义相近,表达了陶渊明的自我宽慰之意。(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赞美了春来万物复苏,草木繁荣,清泉不绝流淌的两句是

“▲,▲”,由此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精神上得到了满足。(木砍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5)《归去来兮辞》,”▲,▲”两句描写自己乘船归乡途中轻舟快水,表现归

6/29

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舟遥遥以轻顺风飘飘而吹衣)

(6)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唯有把握当下和未

来的句子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7)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

而写自己回乡后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策扶老以流憩乐琴书以消忧)

(8)东皋本是东方的高地,后多指归隐后的耕地,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

▲”两句有关。(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9)中国古代诗文与酒有密切关系。苏轼《赤壁赋》中“▲”一句写曹操斟酒祭江;

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一句写作者自斟自酌。(碗酒临江引壶觞以自酌)

(10)陶渊明的诗文中有大量的“飞鸟”意象,在《饮酒》中是“飞鸟相与还”,在《归去

来兮辞(并序)》是“▲”,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是“▲(鸟倦飞而知还羁

鸟恋旧林)

(1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叙写诗人越山涉谷,

尽享游春之乐。(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10.魏征《谏太宗十思疏》①

(1)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谏

太宗十思疏》中所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奢侈”的句子是:“▲,▲(见

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来论证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从而说明

能否以诚相待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关键,这两句是:“▲,▲”-(竭诚则吴越为一

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人们做事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两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历代帝王在施政时大多虎头蛇尾,不能善

始善终,概括了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劝谏唐太宗治国应善始克终。(有善始者实

繁能克终者盖寡)

(5)在《谏太宗十思书》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

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

的事了。(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

子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的比喻,说明不能居安思危、

戒奢行俭、保持宽厚道德、克服内心欲望的危害。(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8)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十思”以助君主“守成”,其中劝谏唐太宗要赏

罚有度的两句是“▲,▲(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

滥刑)

(9)《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要远离小人并广开言路、端正自身的句子是:

7/29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0)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小心谨慎

施政的两句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1.韩愈《师说》

(1)(2019全国卷m)《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

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2018全国卷I)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

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韩愈的《师说》中,“▲”一句描写了士大夫们听到“老师”“弟子”称呼的反

应,还运用对比表达了对君子的讽刺:“▲(则群聚而笑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韩愈《师说》中,“▲,▲”两句点明了不从师的危害,从反面说明了从

师的重要性。(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

直接表述为“▲,▲”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韩愈《师说》中,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作者指出,应以能者为师,也就是前

文所说的“▲,▲”的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人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

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0)在《师说》中韩愈指出,人们爱自己的孩子,会“▲”,但这种老师往往只是

“▲”,不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师说》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赞扬了前者“▲,▲”

的正确学习态度。(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2)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即从职责上将教师界定为“▲”,与后文童子之师“▲”

的职责形成对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3)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

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①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方法时说,为了保全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

到“▲,▲”,这个比喻在育人方面也颇有启发意义。(其苛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介绍植树经验时说到,种树人要做到“▲,

A",既总结了种树的经验,又暗示了全文的主旨。这个道理极其平凡,但其他种树的人却不

容易做到。(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3)《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

8/29

适得其反,“▲,▲:▲,▲J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虽

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

(4)《种树郭橐驼》中,写其他种树人对所种树木早晚探视抚摸,时时看顾的句子是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5)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人问种树高手郭橐驼使树活得长久、长得茂盛的诀窍,他

说,没什么诀窍,只是“▲,▲久柳宗元认为为官治民也是这个道理。(能顺木之

天以致其性,希尔)

13.杜牧《阿房宫赋》

(1)(2020全国卷m)《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

梁的椽干“▲”,嘈杂的音乐声“▲(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

(2)(2019全国卷H)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作者泼墨写意,粗

笔勾勒,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庞大高峻,气势不凡。(覆压三百余里隔离

天日)

(3)(2017全国卷I)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

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

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4)(2016全国卷H)杜牧《阿房宫赋》中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

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绶立远视而望幸焉)

(5)杜牧《阿房宫赋》用“▲,▲”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

珍惜、生活极度奢侈,可谓“末世衰主,穷奢极侈”。(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6)《红楼梦》中的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中“▲,

人”两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7)《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并且还

挥霍无度,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奈何取之尽辎铢用之如泥沙)

(8)阿房宫在建筑设计上的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描写阿房宫随地形而建、宫室结构的交错和精巧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心

斗角)

(9)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给当朝统治

者敲响了警钟,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也)

(10)《阿房宫赋》中,杜牧说“▲”,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

再重演的原因是“▲(族秦者秦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概括了秦王统一中国的大业,交代了

兴建阿房宫的背景。(六王毕四海一)

(12)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

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廊腰绶,回檐牙高啄)

(1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

"▲”,写突出的钉头“▲(多于南亩之农夫多于在庾之粟粒)

9/29

(14)《阿房宫赋》描写秦王的奢侈无度和残暴统治,让百姓心中充满恐惧且极度憎恨的句

子是“▲,▲(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15)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借栏杆之多,突出

阿房宫的宫室之多。(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1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①

(1)(2023新高考n卷)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

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2)(2020新高考II卷)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

A";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其意气之盛可

谓壮哉)

(3)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不要玩物丧志,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这两句话。

论及廉政时用《伶官传序》中“▲,▲”强调“作风问题无小事,

小问题置之不管,也会酿成大问题(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伶官传序》中,“▲,▲”两句话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意思表

达上异曲同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

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的经验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

(6)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岂得

之难而失之易欤?▲,▲?”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抑本其成败之

迹而皆自于人欤)

(7)《伶官传序》中用“▲,▲”的道理,对庄宗李存勖的“成败之迹”作了

理论性的概括,说明盛衰之理的本源在于“人事”,这也就是《尚书》所说的“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8)《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

的观点,醒人耳目。(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15.苏洵《六国论》

(1)(2020新全国卷II)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

争所得,因此“▲,▲”,本来就不在于战争。(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2)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君丰如果能“▲,▲”,然后再“并力西

向”,就会让秦国寝食难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最终也走向了灭亡,其原因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称为“虚拟论敌”。苏洵《六国论》开

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这一质疑。(六国互丧率

10/29

赂秦耶)

(5)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

用11个字,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六国论》中作者借“▲,▲”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

不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

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一4_,▲令(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8)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六国论》在批评诸侯国对待土地的态度时.,采用了对比论证的

手法,子孙如弃草芥的土地,父辈祖先却要“▲,▲”才能获得。(暴霜露斩荆

棘)

(9)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可以知今,学史可以明智。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一句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胁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苏洵《六国论》中,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招致祸害原

因的句干是“▲”。(与急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11)《六国论》中写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也最终灭亡,但苏洵对齐国“▲”表达不

满,对赵国“▲”表示可惜,态度截然不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

(12)苏洵的《六国论》论证严谨,开门见山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又以问答方式补

充出“▲”的观点,与后文分析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遥相呼应。(不赂者以

赂者丧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3)苏洵《六国论》中以“▲”表达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

牧《阿房宫赋》中就用“▲”揭示了重蹈覆辙的原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后人哀

之而不鉴之)

1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

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

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反(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

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括。(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

悔故也)

(4)《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这一观念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

两句得到体现。(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惟人”,提出要以德治国,戒奢

以俭;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提出盘庚不以百姓怨恨的缘故而改变迁都的计划,且没有什

么可后悔的,是因为他“▲”:两者都符合《礼运》中所说的施行大道以“▲”为

原则。(度义而后动天下为公)

(6)《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国君决心改变士大夫们养成的种种陋习,“▲,

11/29

A—”,才招致众人的强烈反对。(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17.苏轼《前赤壁赋》

(1)(2023年全国乙卷)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

境致与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纵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之茫然)

(2)(2020全国卷H)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月

亮时圆时缺,“▲(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3)(2019全国卷II)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写出了婉转

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2016全国卷HI)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

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5)《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触那千里,旌旗蔽空”,而

你我只是“▲”:曹操当时是“醐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驾一叶

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对“有主”的世间万物的态度度的两句是“▲,—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7)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借听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洞箫演

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

(8)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描写了眼前的山川形胜,以此自然引

出当年赤壁大战的盛况。(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9)苏轼在《赤壁赋》中追述了曹军攻破荆州、沿江而下的景象,接着用“▲,▲”

两句塑造了曹操文武双全、雄心勃勃的形象。(酿酒临江横槊赋诗)

(10)《赤壁赋》中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人生哲理,其中“▲,▲”两句,

客人以物自比,形象地写出了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

(11)《赤壁赋》中,苏轼以“▲”表明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以“▲”强

调外物和个体生命也可以长久存在。(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2)古人常将香草、美人作为圣主贤相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

“▲,▲”两句就用了这样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

之情。(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描写了明月初升后江面的美妙景

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4)苏轼的《赤壁赋》一文中阐述了“盈虚”与“水月”关系,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的角度

看,两者关系应是“▲,▲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5)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有了共鸣。他们“▲”,忘记了空间;

“▲”,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豁达超然之“乐境”。(相与

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6)《赤壁赋》中,苏轼和客人饮酒作乐,纵情高歌,其中描写摇桨于月光浮动的水面的

12/29

美景胜境的两句歌词是“▲,▲(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17)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

道难》中“▲”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一句

用星宿给月亮定位。(扪参历并仰胁息徘徊于斗牛之间)

(18)《赤壁赋》中“▲,▲”两句,采用“对文”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人

生短促、自然永恒的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