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
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
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
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XXX于1632年撰写的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
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
家XXX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XXX本人被视
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XXX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
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
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
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
个阶段
三、教育的根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根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
中,教育者是教育举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举动
中处置研究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统
统“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
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
响的依据;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
梁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
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
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
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
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
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
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
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腕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
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
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
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研究和教育的观念;3)信
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奔腾供给了平台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
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五、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
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竣事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
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性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银论、多因素相互
作用论
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
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锤论认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
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身分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
个体内在身分与内部环境在个体举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
性、个体差异性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身分及其作用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
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
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
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同时又要积极、
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供给了
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悲
观之分;(3)人在承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悲观、被
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规范
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了个体的发
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
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5.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
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
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六、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及其功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
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
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
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用:1.导向功用;2.激励功用;3.评判功
用;4.指导功用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
的价值取向、既重视个人发展又重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肉体和实践
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扶植者和接班人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身体素质教育、心
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
三)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
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
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脑力与体力
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
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的涵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
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求学年限、办理体制以及各
级各学校的关系等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履历了前制度教育、制度化教育、非
制度化教育三个过程
壬寅学制: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中国正式施行的第一个当代学制
壬戌学制:受美国教育制度影响,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生
活教育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普通
中学、XXX、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成人
中等学校等)、高等教育(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
学院、研究生院等)8、教师与学生
-)教师劳动的特性: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统一性
二)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的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2)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学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教学理念;2)具有良好
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4)掌握科学、有效、
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3)道德素养:1)热爱学生;2)热爱教育工作;3)自身
的道德修养
2.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
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1)健全的专业情意;2)完备
的专业知识;3)娴熟的专业技能
3)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阶段:1)任教前关注阶段;2)
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情形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夸大教师职业角色、讲授行为必须发生转变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
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
和开发者;(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
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夸大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看待师生关系上,新课
程夸大尊重、赞美;(2)在看待讲授关系上,新课程夸大帮
助、引导;(3)在看待自我上,新课程夸大反思;(4)在看
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夸大协作
四)学生的特性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2.学生以系统研究间接经验为
主;3.学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已考)
提倡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
了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
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具体包括:1.树立人
本化的学生观;2.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3.树立发展性的学生
观
六)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
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讲授上构成
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
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优秀师生关系的建立
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要求:(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3)善于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
民主
3.优秀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1)通过课堂讲授举动;
(2)通过课外举动;(3)通过校外举动4.优秀师生关系建
立的方法:(1)转变学生角色;(2)转变教师角色;(3)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5.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协作
式的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连合互助的关系的反
映,同时它也是对学校中师生关系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自发使用,
它有以下特性:(1)人际关系:爱生尊师;(2)社会关系:
民主平等;(3)教育关系:讲授相长:(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九、课程
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1.课程的内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
的总和及课时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课程的类
型:(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3.制约课程的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用、新课程标准的根本框架
1.课程标准的意义:(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
讲授提出的统一的要求和具体规格;(2)课程标准是编写教
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讲授工作的根本依据;(3)
学校、教师应透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肉体,按照课程标准
编写教材,落实讲授;(4)课程标准是衡量各学科讲授质量
的重要标准2.新课程标准的功用:(1)指导教材编写;(2)
指导讲授;1)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讲授观;2)指导教师组织讲
授;3)指导课程评判
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前沿:课程性质、课程根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2)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4)施行建议一
讲授建议、评判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
议;(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
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
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
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
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新课程结构的特征:(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2)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四)课程资源
及其开发利用
1.课程资源的特性:开放性、价值潜在性、多质性
2.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十、讲授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
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2.教学的任务:(1)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
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
个性发展;(5)教会学生研究,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1.讲授过程的本质:(1)讲授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讲授过程是一种非凡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
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2.讲授过程的规律:(1)讲授相长性规律;(2)讲授
发展性规律;(3)讲授教育性规律
三)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应用: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
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讲授方法及其使用
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
示法、练法、实验法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1.根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
外辅导与答疑、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六)讲授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讲授观
1.全面发展的讲授观:(1)重结论更应重过程;(2)关
注学科更应关注人: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
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交往互动的讲授观;3.开放与生成的讲授观
十一、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1.教育评价的内涵: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2.教育评判的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
讲授作用
二)教育评判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1.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和总结性评价;(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实证化评价和人文式评价;(4)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2.教育评判的主要方法:(1)客观题评判法与主观题评
判法;(2)表现性检验评判;(3)评定量表评判法;(4)
行为检点表评判法;(5)火伴评定和轶事记录评判法;(6)
成长记录评判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在评判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夸大致力于促进学生
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宏扬学生人格的主动肉体;2.在评判功用上,
夸大发挥评判的教育功用;3.在评判类型上,夸大施行形成性
评判;4、在评判方法上,夸大采用绝对评判法
十二、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一)德育及其意义
1.德育的概念: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
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
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德育的目标:
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包括:一是思想品德规范方面:热爱
祖国,热爱家乡,关心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遵守公民
道德,有基本的民主意识和法则观念,相信科学,有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思想品德心理方面:使学生在知、情、
意、行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
自尊乐观,具有一定的自制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思想道
德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
情感体验能力,具有道德选择,判断和行为能力
2.德育的内容:(1)爱国注意教育;(2)集体主义教
育;(3)劳动教育;(4)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5)人
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6)理想教育;(7)正确的人生观
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
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
化的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四)德育原则及其使用
德育的原则:1.导向型原则;2.疏导性原则;3.尊重学生
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接性原贝1];
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7.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
结合原则;8.依靠积极身分克服悲观身分原则
五)德育方法及其应用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
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六)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讲授;2.课外举动与校
外举动;3.劳动;4.XXX、学生会组织的举动;5.班主任工作
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扶植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
领导者;3.班主任是和谐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八)班主
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全面的了解学生;(2)组
织和培养班集体;(3)指导班委会、XXX和少先队工作;
(4)争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5)评定学生操行
2.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创造性的设计班集体目标;
(2)合理的确定班级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
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十三、课外活动
一)课外举动及其意义、任务
1.课外举动的涵义:课外举动是指学校和校外机关根据
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讲授以外组织
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举动
2.课外举动的意义:
1)丰富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
2)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3)发展学生特长,以便人才选拔;
4)经受锻炼,提高独立活动能力;
5)增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接洽,有利于三者结合教育
3.课外活动的任务:
1)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
2)扩大、加深、巩固课堂所学,发展学生智能;
3)组织有益的娱乐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课外举动的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2)学科活动;(3)
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军事活动;(6)
公益活动;(7)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2.课外活动的形式:(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
(3)个别活动
三)课外举动的组织
1.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2.由学校、XXX、少先队组织;
3.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4.由家庭配合学校组织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
人、社会、集体、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
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一)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
教育的作用;(二)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三)师
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1.对肉体文明扶植的促进作用;
2.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一)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
(二)教师的教育讲授道德;(三)教师的语言道德;(四)
教师的交际道德;(五)教师的个人生活道德
4、增强师德修养的途径:(一)努力研究教师道德实际,
树立人民教师打得的实际人格;(2)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
行统一
五、加强师德修养的方法:(一)加强理论研究;(二)
用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的体验;(三)虚心研究他人,相互
砥砺提高,研究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四)确立可行目
标,坚持不懈努力
6、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
人师表;6.终身研究
心理学】
1、认知发展和教育
一)感知觉及其规律的使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使用:
1)根据感知觉的强度规律,作用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
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板书、挂图、实物模型大
小,教师讲课音量);(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
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教学内容应分
节分段,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板书应注意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
被感觉(教具、图表、演示实验、板书,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
别);(4)根据知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
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教
学中,注意言语说明);(5)根据感知的协同规律,个体对
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调
动学生的眼、耳、口、鼻、手参与感知活动);(6)根据感
知觉的活动律、活动对象较静止对象更容易被感知(教具:变
静为动)
2.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性增强;(2)更
具稳定性;(3)精确性提高;(4)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2.良好的观察力的培养:
1)向学生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
2)培养中学生观察的全面性;
3)增强中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其社会能力
二)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
中的应用
1.记忆的种类:形象记忆、情境记忆、情绪记忆、语义
记忆、动作记忆
2.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
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3.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4.记忆规律在讲授中的使用:
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2)增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1)分类记忆法;
2)系统记忆法;3)直观形象法;4)谐音记忆法;5)歌诀记
忆法;6)联想记忆法;7)操作记忆法
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4)合理组织复:1)及时复;2)合理分配复时间;3)复
多样化;4)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5)适当过度研究
三)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深造,创造
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2.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
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对事物表象的认识;(2)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
幻想的能力
四)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思维的涵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
2.思维的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
独创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3.思维过程:分析、
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
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
创造性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
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
解决的因素
1.问题办理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
设、检验假设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
的认知经验;(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六)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
在教学中的应用
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志活动对一定对象
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
3.主意的基本特征:(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
定性;(3)注意的转移;(4)注意的分配4.注意规律在教
学中的应用: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凡需要学生注
意的对象和操作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2)尽
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利用课内外举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
能力:1)提高举动的目的性;2)激发研究动机;3)训练优
秀的注意气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
的的研究活动中,快乐地研究
七)XXX人之发展阶段实际
感知运算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
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二、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及其功用;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种别:心情、激情、应激、热情
2.情感种别: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3.情绪、情感的功能:调节功能、动力功能、感染功能、
信号功能、迁移功能
二)意志及其品格、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意志的涵义:意志是人们自觉的确立目的,有意识的
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
程
2.中学生主要意志品质: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
制力
3.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加强目的动机的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2)严格管
理教育,养成自觉守纪律的惯;(3)利用实际行动锻炼,增
强克服困难的毅力;(4)针对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内
容和重点;(5)启发学生的觉悟,引导学生自我锻炼
三、个性发展与教育
一)需要的种类、XXX的需要实际、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1.需要的种类:(1)天
然需要和社会需要;(2)物质需要和肉体需要
2.XXX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
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兴趣的涵义:兴趣是
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
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
5.兴趣的分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个体
兴趣和情境兴趣
二)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
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1.能力的涵义:
2.能力的类型:(1)按照能力发展高低程序,可把能力
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2)按照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
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3)按照能力所设计的领域,可把
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能力的差异:(1)能力的水平差异;(2)能力的结
构差异;(3)能力的表现早晚差异;(4)能力的性别差异
4.能力的测量:
1)一般智力测量(最早的智力测量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和西蒙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其计算公式为:智
商(IQ)=智龄-实龄xlOO;现在公认比较权威的智力测量量
表是XXX智力量表,其计算公式为:
IQ10015Z,Z(XX)/SD,其中,Z代表个体标准分,X
表示检验得分,X代表响应年龄群体的均匀分,SD是群体得
分标准差)
2)非凡能力测量和创造力测量
3)智力测量的标准:(1)信度;(2)效度;(3)标准
化
信度表示一个测量量表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量工
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标准化是心理
测量最基本要求
5.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2.早期经验;3.教育与讲授;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6.学生能力的培养:
1)使用“任务型”讲授,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
增强对学生研究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研究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肉体和实践能力;(4)教师专业化
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1.气质的涵义:
2.气质的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3.气质与教育:
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1)克服气质偏见;(2)根据学
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3)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
(4)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四)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性格的涵义: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
顺应的、气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2.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
理智特征
3.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身分:家庭、学校教育、火伴
群体、社会实践、社会文化身分
五)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1.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1)根本信任对根本不信任(〜1岁);(2)自主对羞怯
和疑虑(2〜3岁);(3)主动对内疚(4〜5岁);(4)勤
奋对自卑(6〜11岁);(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7)繁殖对停滞(成
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失望(成年晚期)
2.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教育工作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性。对分歧的人格类型、
分歧的人格特质结构,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有所分歧。
XXX的人格毕生发展论,为分歧年龄段的教育供给了实际依
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毕生
发展造成障碍。人格毕生发展论还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
现在这个模样,你的心理品格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悲观的,
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4、研究心理与
教育
一)研究及其分类、学生研究的特性
1.学生研究的涵义:学生的研究是狭义的研究,是人类
研究的一种非凡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真实较短的时间内承受前任所积累
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分自己的过程
2.研究的分类:
1)我国心理学家的分类:知识的研究、技能的研究、行
为规范的研究
2)加涅研究层次分类:信号研究、刺激一反应研究、连
锁研究、言语联结研究、辨别研究、概念研究、规则和原理研
究、解决问题研究
3.学生研究的特点:组织性、依赖性、间接性、基础性
二)研究动机及其分类、研究动机与研究效果
1.研究动机的涵义:研究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研究的
活动,维持已引起的研究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研究目
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研究动机的基本成分:(1)研究需要及内驱力;(2)
研究期待与诱因
3.研究动机的分类:(1)高尚和低级的研究动机;(2)
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研究动机;(3)内部研究动机和外部研究
动机;(4)一般研究动机和具体研究动机
三)研究动机理论
1.强化实际(行为主义心理学);2.需要层次实际
(XXX);3.成就动机实际(阿特金森);4.成败归因实际
(维纳);5.自我效能感实际(班杜拉);6.自我价值实际
(科温顿)
四)研究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研究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施行启发式讲
授;(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
反馈信息,妥善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
续努力
2.研究动机的培养:(1)利用研究动机与研究效果的互
动关系培养研究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与间接转化途
径培养研究动机
五)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
1.研究迁移的涵义:研究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的是一
种研究对另一种研究的影响
2.研究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2)水平
迁移和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
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3.影响迁移的身分:(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
(3)研究的心向和定势;(4)教师的指导;(5)研究情境
的相似性;(6)研究策略的水平;(7)迁移的媒体
4.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1)精选材料;(2)合理
安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研究策略,
提高迁移意识性
5.迁移与讲授的辩证关系:(1)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
迁移是有效讲授的主要目标之一;(2)真正有效的讲授必须
依据迁移规律
六)知识直观的类型、若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
识保持的方法
1.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像(模拟性形象)直
观、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实物直观虽然真切,
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而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
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
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语与形象的结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
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词语与
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在直观过
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
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
点。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对一定直
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若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
此,为了更好地完成讲授任务,必须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由于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
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
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
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3.促进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3声的利用》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 教科版小学科学复习资料(3-6年级)
- 高一化学成长训练: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2024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4水循环和洋流学案湘教版必修1
- 2024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虞美人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重在运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24讲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学案新人教版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75欧洲西部地区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5高考数学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二-函数与导数【含答案】
- 运动会入场词
- 物流运营管理与外包合作合同范例
-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
- 烂尾楼工程联建检测与鉴定
- 运用OGSM进行工作管理
-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 Reaxys使用方法
- 跌落测试(中文版)ISTA2A2006
- 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 常用钢材尺寸允许偏差范围(2013)
- 蒸汽管道施工方案(20201118222709)
- 汉语教程第一册-上-测试
-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