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高中语文《渴生者》教案苏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
理解文章主体采用卢桂兰的口述实录的作用
3.
在口述中找出能体现卢桂兰性格特点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即对人类生存和生命的反思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设身处地地想想当时的恶劣环境,而主人公却顽强地生存下来的情景,加强自己对文本的体验。
四、布置课前预习:
1.你所了解的唐山大地震;
2.阅读文章,思考卢桂兰能生存下来的原因
五、教学步骤:
1.
生字词
伫立zhù
抠出kōu
扼杀è
一大摞luō
蘸zhàn
汆丸子cuān
2.
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书籍、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唐山大地震和作者钱钢的有关情况
老师补充:钱钢,浙江杭州人,生于1953年。他从1972年开始,在上海学习,从事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先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报告文学、剧本多部。1969年参军,后升任军官,并从事新闻文化工作。1984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并任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1988年受聘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1990年到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报》工作,1991年以主要策划人身份参加创办《中国减灾报》,并任该报首席记者、执行编委,主持该报编务。1995年后,以主要精力从事近代史研究和纪实文学创作。他的著作《唐山大地震》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为中国大型报告文学的典范。以出版作品还有《海葬》、《蓝军司令》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突然发生7.8级强地震,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唐山蒙受惨重灾难,被夷为一片废墟。地震震中在唐山路南区的吉祥路一带,即北纬39度38分,东经118度11分,震中烈度达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
地震的影响区域极大,强震波及我国东部的广大地区,北起黑龙江的满洲里,南至河南的漂河,东临渤海湾,西抵宁夏的名咀山,14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破坏区3万多平方公里。区内民房大量倒塌,农田淤满泥沙,水渠、水井堵塞,公路、铁路、桥梁损毁。据京津唐地区累计,地震中死亡24.2万余人,重伤16.4万余人,轻伤者不计其数。
3.
文章第一节就写自己对生命存在的思考(第1节)
明确:“生命消失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灾难,而且更在于虚弱的人类本身”。指出“生命存在需要坚忍和顽强”
4.文中在写卢桂兰之前先写一些人“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然后指出“人类出于更顽强的渴生本能,却仍在奇迹似的为生存为生命而坚持着,奋斗着”,引出卢桂兰的事迹,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和写卢桂兰有什么联系?(第2—4节)
明确:两者之间是对比关系,通过对比突出卢桂兰是生命的强者。
5.文章的主体是卢桂兰的口述,如果把这些语无伦次的口述内容改成作者整理后是叙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如果把这些语无伦次的口述内容改成作者整理后是叙述,就回失去真实可信的效果,失去现场感,无法使读者产生“直击事件”的感觉。
6.卢桂兰之所以能活下来,除了社会的营救,还有自身的那些因素?
还有她劳动妇女坚强的体魄,以及她一个极普通的中国妇女的特殊心理结构。
7.在口述中勾画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并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我寻思,谁要是能给我半碗水,唐山是我的,我也赶送给他。
有一阵子,不知道饿也不知道渴,就觉得冻得难受。已经喝过两天尿了,尿也没了。冻极了,从心里往外发抖。我就拼命地活动身子,人坐不起来,就窝在那儿乱扑腾,象小猴似的。后来,也不知从哪儿拽出一条毛毯,没准儿是我老爷子身上盖的那条,绿的,我用牙咬,用脚蹬,好歹扯下了一块裹在身上。
我还会赶大车,就我一人,当车老板,劲大着哩。干活渴了,就趴在沟里喝口凉水,从不闹病。我不怕吃苦,不怕喝面粥就咸菜。
我躺在那儿,迷迷瞪瞪地尽想这些事,后来,就再也喊不出声了。我对自己说,不着急,不着急,在咋样也等着,总能出去,不管多少日子。我就这么想,最后连舌头也干巴了,硬邦邦地象块土坷拉,一层皮被我撕掉了,血淋淋,还觉得滋润。
明确:这些句子体现了卢桂兰在危难中仍然保持坚强、乐观的精神,用轻松的态度来看待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与厄运抗争的不服输的精神。这也就是卢桂兰的特殊心理结构
8.文章最后一节中作者的情感一泻千里,哲理层层推进。
明确:从生命到生命力,再到一个普通中国劳动妇女的生命和生命力的赞扬,表达了作者敬佩像卢桂兰这样的超越死亡,在灾难的废墟上留下人类精神对死神的胜利记录的渴生者,赞美像卢桂兰这样的为生存为生命而坚持着,奋斗着,创造了人类生命史奇迹,也创造了人类精神史奇迹的渴生者。2019年高二政治暑期作业复习方法策略15讲第13讲全面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辩证关系”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同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另外,还包括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用列表法把握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关系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例1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总结感悟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二、用列表法把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特点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误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例2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总结感悟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中雪莱诗句的意思,以及各选项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三、用结构图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例3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总结感悟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二者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是第二性的。四、用结构图把握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例4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总结感悟在掌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注意克服以下几个误区:①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②认为只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③认为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五、用结构图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例5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总结感悟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并不意味着”:①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③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xx·江苏高考)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B.城市是运动的主体C.物质是一切运动的载体D.自然界的变化人类无法预料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4.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5.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6.“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下图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C.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7.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档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8.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四、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9.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10.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多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方式的问题在于()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1.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xx·天津高考)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13.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六、综合提升14.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始终坚守第一线,专心研究水稻。他说:“书本上是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来的。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苗头,才会接近灵感”。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正是在第一线的坚守,使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1)材料中袁隆平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在第一线?(2)“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第13讲全面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辩证关系”备考指导例1B[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知识。材料旨在表明海水与海床沉积层之间每天都有盐分流动,但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每天都有盐分流动表明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④当选。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即其性质保持不变,这是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表明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③当选。]例2B[题干信息主要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否认相对静止,B项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入选。A、C两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强调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目要求。]例3B[“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激励作用,B符合题意。A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D不符合题意。]例4B[该村建设成为“博物馆”和旅游景区,成功的原因在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工作的出发点是客观实际,发展目标不能作为工作的出发点;③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而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例5C[本题考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由于受实践条件的制约,人们很难正确预测新的科技带来的影响,故选C。题干没有涉及规律,没有涉及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没有涉及具体的实践行为,A、B、D不选。]考点突破1.A[“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是指世间万物不住地变化,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故①正确。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强调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思想与观念,故②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③。此题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排除④。]2.A[地质地貌等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①入选;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地质气候变化反映了自然规律,②正确。意识具有能动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以符合客观条件为前提,③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不选;防灾减灾根本上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简单地顺从自然,④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3.C[诗句的意思是通过洛阳城的变化可以看出古今兴亡,C与题意符合。A、D说法错误,B说法不准确。]4.A[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银幕上的静止是相同画面的运动,体现A项。B、C两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项错误。]5.A[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材料中的毛竹表面上静止,实际上在地下生根,体现了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A项正确;B项本身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意。]6.C[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故具有主动创造性。本题选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7.D[①表述错误,意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不由人脑决定;②表述也错误,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大脑的机能。③④正确表述了人脑在意识形成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故选D项。]8.D[本题考查哲学意识的概念。A说法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考物理复习主题单元10第24课时电路识别、连接与设计课件
- 第三章第二节节分子和原子(教案)
- 洛阳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电力行业运维队伍管理办法
- 环保企业法定代表人聘用协议
- 农村公路建设施工安全规范
- 生态环境治理招投标资料清单
- 家庭舞蹈室施工协议
- 企业内部口腔科护士招聘合同
- KTV服务员录用协议书
- 陕西中考物理备考策略课件
- 美国博物馆教育研究
- 9F燃机燃机规程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 人民调解培训课件(共32张PPT)
-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
- 绿化养护报价表
-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 课程领导力-资料教学课件
- 老人租房免责协议书
- 特灵中央空调机组RTHD详细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