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当地名进入古诗彭程一①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②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③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④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二①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②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三①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②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③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④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四①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②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③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④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当地名进入古诗》)6.对文本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部分第二段,把“地图上圆点大的地名”比作“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地名在现实中包罗万象、丰富浩大的特点。B.第一部分第三段列举了甘肃武威和凉州这两个地名,诗歌里的凉州,地名不再只是地名,诗词使其变得生动形象。C.第二部分第一段引用爱默生的名言,为下文“诗歌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增强了说服力。D.文章结构严谨,起于地图上的地名,结尾与之照应,但有所升华,这“不竭涌流的泉水”仅指“诗歌一代代地传诵”。7.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B.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C.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D.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8.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4分)9.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从“用词”“修辞”“句式”等方面加以赏析。(6分)6.D(“仅指‘诗歌一代代地传诵’”错误。不仅是“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从结尾“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可见还包括“山河”“岁月”“生命”、文化、文明等。)7.A(A.“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错误。原文第二部分第二段说“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可见选项“每个阅读者看到”“就会想到”表述绝对。)8.(1)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生动。(2)古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3)古诗词反复引用某一地名,使其变成具有符号功能和丰富意蕴的意象。(4)古诗词与读者产生同频共振,让地名由外在客体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9.(1)用词之美。本文使用了精美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如第一部分第三段运用的“漫溢”一词,本意指水过满,向外流。本词准确、具体、生动地表现出地名“凉州”入诗后那“无处不在而又无法承载”的荒凉之感和成人的哀愁。(2)修辞之美。全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与地名有关的诗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如作者在写到甘肃武威时,引用诗句“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来表现此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与共鸣。(3)句式之美。本文句式整散结合,如第一部分第二段中的“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语气急促中有舒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江苏省泰兴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八月的乡村(节选)萧军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可是很快地又掖在原来的地方。他的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的嘴里出现过了。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他一只手还在摸索着烟口袋,同时开始在思想:为什么还不该停下歇歇,让他吃一袋烟呢?枪声不已经没有了吗?还是不如做农民时候自由多了!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吃一袋烟。就是在手里提着犁杖柄手,也是一样哪,也可以使小烟袋很安全地咬在嘴里呢!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他遥遥看着那边的田野在叹息,小烟袋又凄默地捏在手里,抵近嘴巴边:“我们该歇一歇了吧?”小红脸不大的声音提议着。“小红脸同志说得对——我们全该赞成他。”这是谁的声音呢?人们没有工夫去察看。什么“同志”,什么“赞成”……他们觉得谁能说出这样几个字眼,那真是太进步的家伙!“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他默然地数着,日间他们和敌人接过仗的每个山头。隐约还可以看见那个独立而不甚高大的山峰——在那里被击死了两个弟兄!“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萧明的眼睛有点朦胧——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从这一面石头上,他看出那是旧军队出身的刘大个子,腿拉长地睡着了。别的几个人,蹲伏着身子,有的像青蛙一般饮着水,浇着头发,小红脸吸烟时候的火光,很急速地在闪动。蛙声更是显得响亮了。晚云发展得非常迅速。“弟兄们起来,我们马上就走吧!天是不可靠,怕是要下雨——”在对面小山上守望的萧明回来了。又开始出发了,沿着这无边际的桦林,探索着无边际的夜,踏了蛙的声音和虫子的声音……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自己实在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哪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一定的吗?萧同志?啊——”“一定的——”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等候我们……”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作一次最后的斗争……旧世界……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蝇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弹窝在每处显著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用“小红脸”与“刘大个子”来替代人物名字,既简省地刻画了人物外形特点,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B.文章中行军小队是由农民、旧军队成员和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构成的,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的缩影。C.文章后半部分描绘了田野上的高粱和各种动物的慵懒状态,意在表现八月的乡村郁热沉寂,百姓平日生活的闲适安宁。D.文章风格粗犷朴实,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这里的百姓爱憎分明,具有血性,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斗争精神。7. 关于文中游击队行军途中唱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崔长胜感动到流泪,是因为歌声里反映出的斗争的激情和对新世界的憧憬令人鼓舞。B.游击队员们向萧明学唱歌,彰显了革命知识分子对队员们的精神引领作用。C.“轰鸣”“倾泻”“飞扑”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暗示这场不畏牺牲,坚决抵抗的精神如星星之火,席卷全国。D.歌声的慷慨激越与文章结尾的惨烈场景形成对照,突出了英雄的崇高与悲壮。8.文章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眼于战争来临前的描述,战斗结局的呈现也很简短,这样的构思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4分)“成长”是革命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母题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6.【答案】C“闲适安宁”错误,文章中“全是迫切地捐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可以看出百姓枕戈待旦,同时环境描写也暗示着战斗即将爆发。7.【答案】C描绘出歌声之壮和游击队员的豪迈之气。8.【答案】①更易于表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形象、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②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体裁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展现的是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形象、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意于描写战争来临前的描述“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战争背景下普通人,他们走向斗争行列,在不断地摆脱困惑,超越自我,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由“弹窝在每处显著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可知,小说的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9.【答案】①小红脸从贪图安逸、闲适的生活到服从纪律,最后跟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②游击队员们自发唱《国际歌》,他们的觉悟境界开始提升,已经超越了个人仇恨,是在为劳苦大众而战。③农民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收成,而战斗前的他们却能具有朴素的家国情怀,舍小我、为大我,枕戈待旦,投身于抗日烽火之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由“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分析可知,小红脸从贪图安逸、闲适的生活到服从纪律,最后跟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由“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分析可知,游击队员们自发唱《国际歌》,他们的觉悟境界开始提升,已经超越了个人仇恨,是在为劳苦大众而战。由“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分析可知,农民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收成,而战斗前的他们却能具有朴素的家国情怀,舍小我、为大我,枕戈待旦,投身于抗日烽火之中。江苏省镇江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故乡的胡同史铁生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拓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地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①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②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③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④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一九九四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表明胡同与作者有紧密的生命联系,读者徜徉其间的胡同是作者一个人的胡同。B.史铁生借用感性的画面和典型细节来描述事件,以此展示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如借奶奶之口来述说“我”的出生。C.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史铁生的胡同生活明朗了起来:“我”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并开始写作和恋爱,去顺应人世的变迁。D.生活中的希望支撑着“心魂从轮椅中站起来”,这只是史铁生在痛苦中的幻想和自欺欺人,现实生活的残酷依然使作者无法完全解脱困境。7.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连用“拉住”“挣脱”与“笑闹”“哭喊”两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在离开襁褓时的怨恨,具有象征意味。B.句子②心理感受很细腻,“漫漫”一词非常真切地表现了幼小的“我”在初涉人世时的不耐烦。C.句子③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既有听觉又有视觉,诗意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和钟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D.句子④连用两个疑问句,把胡同与命运同构在了一起,表现了史铁生对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感慨不公。8.第二段末提到的“阳光与温情”、“难以抹去的忧郁”分别指作者对哪些事情的感受?请结合全文概括。(4分)9.作者在结尾说“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胡同”和“命运”关系的理解。(6分)6.D7.C
8.(1)阳光与温情:母亲和奶奶的呵护;乡邻大度的接纳;妻子的理解与关爱;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给“我”美丽的遐想。
(2)难以抹去的忧郁:可怕孩子的控制,让“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双腿残废后的彷徨。
9.关系:胡同伴随着我的出生,成长,构筑我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
①幼年时期,胡同里有亲人给“我”温暖的呵护,以及“我”第一次离家的痛苦;
②青少年时期,胡同给了“我”心灵的慰藉,也带给“我”心灵的伤害;
③成年以后,胡同给了“我”生活的希望,让我懂得了爱与坚强。江苏省无锡江阴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检测联考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家庭【注】林漫媳妇打清早出门,到天弥黑才回来。婆婆走进屋子,就看见地上躺着一架木头机子,一看到拿起露出旧棉花的袖子擦汗的媳妇,就明白了,准定是媳妇把她自己娘家的纺车搬来了。媳妇老爱向人夸赞她做姑娘时候自己用过的纺车,像惦记着什么亲人似的总忘不了,一到妇救会主任在大会上讲了什么纺线织布,媳妇可更乐上了,成天就嚷着纺线纺线。看着障眼的木头机子,想到这将是一场落空的胡闹,婆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嫌恶。媳妇俯下身子整着打村合作社领来的棉花,搓成絮节。婆婆真爱雪一样白的棉花,要说什么,可是没有说,就上了炕,偎起被子坐着。媳妇也一句话没说,抱起打奶奶身旁一歪一扭走过来的小庆,坐在锅台旁的蒲团上,翻着两眼想说什么。丈夫回来了,也没有说什么,一屁股坐在炕头上,心事像山一样重。妻把睡着的小庆轻轻地放到炕上睡好,点起灯,就向丈夫说:“你先睡吧!我要待一会儿。”丈夫闷不作声。妻就把灯放到锅台上,坐下地,凑近纺车,拿起把子试摇了两下,纺车轴就转起来了。“呜隆——呜隆——呜隆———”这调子一响动,妻就说不出的心里畅快,好像又回到六年前做姑娘的时候了。嫁到这老远的山里来以后,她就和每天做伴的纺车断了缘,这里男人在外种地,娘儿们在家里做饭缝衣裳,从不兴纺线织布什么的。婆婆躺在被窝里老是咳嗽着,不断地拿眼角瞟着纺车和坐在纺车旁边的媳妇。她心里格外痛惜油灯里剩着的那一点点油。媳妇却正因几次的断线苦恼着,直抱怨油灯的光焰太不顶事。婆婆听到“呜隆——呜隆”的声音,就好像毛刷子刷着心那么难受,咕哝着:“五毛钱一两,什么紧要的公事,耗油费灯的……”困坐的丈夫也突的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睡觉!”还没有绕上三道的细线又断了,从锭子上滑下来。小庆给吵醒了,哇哇地哭。丈夫闷声闷气的声音和婆婆的咕哝还在耳边响着,媳妇心里乱得不像样。婆婆还在里头炕上咳嗽。婆婆平常嫌媳妇不听话,跑到外面开会干什么的,媳妇又嫌婆婆不热心抗日工作,加上一个性格沉闷的丈夫,一家子有时候闹得谁对谁好几天也不讲话。这会儿大家饿肚子,一顿接不上一顿,谁也发愁。屋里四个人,除去四岁的小庆,各有各的惆怅。饿肚子,没饭吃,只恨鬼子太凶残,又烧又抢,弄成这结果,也不能光靠政府救济,也不能光等丈夫弄粮食来,她相信妇救会主任的话,她相信纺织生产可以战胜鬼子造成的灾荒。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就坐在纺车旁边,把断了的线缠到锭子上,右手摇起把子,左手里的絮节就不断地引出一条长长的线来。媳妇的手还是不很如意,不是左手和右手不对头,就是线忽然断了。婆婆拿眼角斜瞟着这种情形。丈夫又出门去了。小庆时不时跑到这里来,娘就不得不放下两手的活儿,抱起他,亲着脸,一面说:“跟奶奶玩儿,看娘正忙着!”可是时不时还是打奶奶怀里跑到娘怀里,有时还冷不防把线给打断。婆婆的眼角老是斜瞟着。胳膊也酸起来了,不及姑娘时候呢,还是好几年不纺线的缘故呢?可是媳妇一直忍着,坚持着。“呜隆——呜隆——呜隆——”纺车叫着,越叫越紧,居然锭子上的穗子一时比一时粗起来。媳妇脸涨得红红的,对婆婆说:“这就是织布的线,再紧一下,双股合起来,就是咱们缝衣裳的线。”婆婆嫌恶的眼睛吃惊地睁大了,可是还带着不相信。天黑,媳妇从纺车旁站起来,腰酸腿麻,拿秤一称,就高兴地喊叫:“今儿纺了六两多!”丈夫回来,她又讲给丈夫。丈夫点了点头。口里“嗯”一声。妻却兴奋得连饭都不吃,不管天黑,把线送到合作社去了。回来的时候,小孩子似的嚷叫:“娘,你看,合作社当下就发了工钱,换成斤半玉茭子,你看!”婆婆简直有点不相信自个儿的眼睛了。她手颤抖地摸着小升子里一粒一粒金黄的玉茭子,声音颤抖地说:“是真的吗……”沉默的丈夫没有讲什么,眼睛里却闪着光彩,死钉在他脑袋里的四口人的生活,像放开的发条一样松弛了。婆婆眼睛有点湿了,看着媳妇说:“这,这……一个人就养活两口人……我……我……也想……”媳妇说:“你不会呢,娘!”“你教给我!”婆婆手太不灵便,絮节绕不到锭子上,赶到絮节绕上锭子,手又不做主,右手一摇把子,左手就引不出线来,左手勉强引出一点线,右手又顾不上摇把子。而且老是断,老是断。看着媳妇熟练的两只手的动作,说不出来的羡慕。心里奇怪过去为什么老是不满意媳妇,媳妇才是个能干的身手。小庆还是往媳妇怀里跑,不断地使媳妇放下手里的活儿。婆婆就把小庆拉到自个儿怀里,用手轻轻地拍着他的脊背,柔声地说:“乖乖的!莫打搅娘!来跟奶奶玩儿!”媳妇还给选成生产小组长,她自个儿纺线积极,领导小组更积极。媳妇打合作社领上棉花,走回家来的时候,婆婆从锅里拿出一碗热腾腾的豆腐来,端到媳妇跟前。媳妇惊得张开了口说:“娘!你哪里来的钱买豆腐!”“你不要管,吃吧!”“你吃!娘!你真是……”媳妇不好意思了。婆婆把碗推给媳妇,媳妇把碗推给婆婆。1943年5月(摘编自《晋察冀文学作品选》)【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小说《家庭》创作于这一时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婆婆对棉花、玉茭子的珍爱,以及对灯油的吝惜,是在物质条件匮乏的环境中产生的真实、自然的情感。B.丈夫在家总是“闷不作声”,对媳妇说话“粗声粗气”,是媳妇感到心乱、惆怅的原因之一,体现了他对家庭的冷漠。C.因多年没有纺线,媳妇操作纺车有些生疏,面对断线频繁、胳膊酸疼等困难,她仍能忍耐坚持,终于获得了成功。D.小庆年幼,无意间打搅了母亲纺线,婆婆见到后主动将小庆拉到自己怀里,可见她对媳妇的态度已发生明显转变。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插叙鬼子凶残抢掠等内容,既交代故事背景,又解释“大家饿肚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B.本文多次聚焦人物眼睛,如媳妇“翻着两眼想说什么”、婆婆“拿眼角斜瞟”,这些细节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C.文中关于婆婆跟媳妇学纺线的描写部分,既表现纺线劳动的困难,又侧面烘托出媳妇能干、肯吃苦的形象。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大量使用口语,生活气息浓郁,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农村家庭生活场景。8.从文学角度看,小说对“丈夫”着墨很少,但这一角色又很重要。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9.“人民性”是指文艺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情感、愿望等的反映,这篇小说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人民性”,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6.B【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对家庭的冷漠”分析错误。丈夫的沉默与“粗声粗气”是一种无奈,突出家境的窘迫。故选B。7.A【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鬼子凶残抢掠等”选项相关内容为人物心理描写,不属于插叙,也未体现“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故选A。8.(4分)①丈夫的沉默能渲染紧张气氛,突出家境的窘迫。②丈夫的束手无策衬托出媳妇的能干。③小说旨在表现根据地妇女克服困难、生产自救的精神风貌,略写丈夫更能凸显女性形象。(一点1分,三点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丈夫回来了,也没有说什么,一屁股坐在炕头上,心事像山一样重”“丈夫闷不作声”丈夫的沉默能渲染紧张气氛,突出家境的窘迫。②“困坐的丈夫也突的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睡觉!’”“丈夫回来,她又讲给丈夫。丈夫点了点头。口里‘嗯’一声”“沉默的丈夫没有讲什么,眼睛里却闪着光彩,死钉在他脑袋里的四口人的生活,像放开的发条一样松弛了”丈夫因家境的窘迫心情烦闷,话少、沉闷,说明他对改变家庭的现状无能为力,丈夫的束手无策衬托出媳妇的能干。③结合注释可知,这是一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背景下的小说。小说旨在表现根据地妇女克服困难、生产自救的精神风貌,小说中的媳妇自己纺线劳动,能干又肯吃苦,是小说的主人公,丈夫是次要人物,是媳妇的陪衬,所以略写丈夫更能凸显女性形象。9.(6分)①小说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塑造了媳妇、婆婆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②小说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战胜因侵略者造成的饥荒的信心等。③小说弘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顽强抗战等时代精神。(一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媳妇老爱向人夸赞她做姑娘时候自己用过的纺车,像惦记着什么亲人似的总忘不了,一到妇救会主任在大会上讲了什么纺线织布,媳妇可更乐上了,成天就嚷着纺线纺线”“看着障眼的木头机子,想到这将是一场落空的胡闹,婆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嫌恶”“婆婆躺在被窝里老是咳嗽着,不断地拿眼角瞟着纺车和坐在纺车旁边的媳妇。她心里格外痛惜油灯里剩着的那一点点油。媳妇却正因几次的断线苦恼着,直抱怨油灯的光焰太不顶事”“心里奇怪过去为什么老是不满意媳妇,媳妇才是个能干的身手”“媳妇打合作社领上棉花,走回家来的时候,婆婆从锅里拿出一碗热腾腾的豆腐来”小说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家境窘迫的媳妇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纺线劳动,婆婆也由嫌弃媳妇变为支持,塑造了媳妇、婆婆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②“饿肚子,没饭吃,只恨鬼子太凶残,又烧又抢,弄成这结果,也不能光靠政府救济,也不能光等丈夫弄粮食来,她相信妇救会主任的话,她相信纺织生产可以战胜鬼子造成的灾荒”“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就坐在纺车旁边,把断了的线缠到锭子上,右手摇起把子,左手里的絮节就不断地引出一条长长的线来”在战争年代后方的百姓生活艰苦,小说中的媳妇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劳动,小说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战胜因侵略者造成的饥荒的信心等。③小说通过描写媳妇一家人在抗战困难时期不等不靠,纺线生产,改变现状,弘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顽强抗战等时代精神。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琴瑟葛亮外公外婆金婚的时候,父亲请相熟的书法家题了一幅字,“琴瑟龢同”。外公外婆一共生了三女一儿,除了母亲稍稍抓住了些繁华的尾巴,舅舅姨妈们却都是跟着家庭经受过不少苦处的。熟识的都说:“张老师这辈子值了,四个儿女,有钱的有钱,有学问的有学问。”外婆当面笑着应付,背地却总有些忿忿,说要前些年,我们家里还要好呢。外公就说:“太太,知足长乐,知足长乐。”外公外婆后来都退休了。外公就想着带外婆去旅游,趁腿脚灵活,带外婆把年轻时没走过的地方走一走。就去了庐山,知道三峡快要被淹了,又赶着去了三峡。这样赶了一程子,外婆觉出腿脚狠狠地酸痛起来。外公想想,大约是途中奔波,伤筋动骨了,就带外婆回了家里。将息了几日,却总不见缓过劲来,外婆越发觉得脚心刺痛。人也有些焦躁,不停地喝水,嘴里边嘀咕着说自己这回是得了大毛病了。有天一觉醒过来,外婆就有些看不清,觉着眼前老漂浮着些东西。母亲听了就有些着急,对外公说:“这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视网膜病变了。”外公一听心就凉了。退休以后,少了交际,外婆越发手不释卷。得了病后,不大出门,每天更是要读书看报,将大半时间打发过去。现在怎么是好,因为这个情绪上再有了反复,对外婆的病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外公就拐弯抹角地把事情跟外婆说了,刚要想着说些安抚的话。外婆却开口了:“老头子,你和孩子们的心意我都懂,其实哪里就有个人定胜天啊。”外婆倒是真的心平气和的,每天还是按时吃药。眼睛却是一天天地坏下去,终于书报是没办法看了,电视也只能看到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外公自己担负起照顾外婆的重任。外婆退休后,身形比以前胖了。现在一举一动却都需要扶持,儿女不在的时候,外公帮着她如厕。外公是个瘦小的人,每次扶外婆回到轮椅上,自己先是大汗淋漓了。外婆帮他擦着汗,总是说些心疼的话。外公就装出不以为然的样子,说:“太太,这也是体育锻炼,比去湖滨散步有效得多。”闲些的时候,外公就戴起老花镜,帮外婆剪脚指甲。这是他的专职,自从有次舅舅弄疼了外婆,他就禁止别人插手了。这项工程是要用去外公个把小时的,细细得剪,剪好了再一个个用挫子磨光滑了,然后又寻着甲上的倒刺除掉。那样细致的,仿佛在作工艺了。这时候,外婆的病情其实是比以往又严重了些。每每到了夜半,就被腿脚的疼痛折磨得合不了眼。她又强忍着不让自己翻来复去的,怕的是把外公闹腾醒了。其实外公和她连着心,哪里就真睡着了,就把手悄悄伸过去给她攥住。外婆就回过头来,说:“老头子,我真是疼啊。”一边就哽咽了。外公就说:“太太你心里别老惦记着,想些可乐的事情,把注意力转移过去就不疼了。”外婆试了一下,还是疼。外公就说那你听好,我给你来一段,嘴里来了个过门儿,就压低了嗓子给外婆唱起《三家店》。我起身上厕所,看见外公房里还亮着灯,推门进去的时候,外公正唱到“娘想儿来泪双流。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外婆迷迷糊糊睡过去了,手还紧紧地攥着外公的手。外公的手是换过了,另一只手背上还看得见了粉粉的指甲印子。这时候天已经发白了,外婆终于睡着了,外公还坐着,抬起头来看着我,眼睛是浑浊的灰,眼角有些清亮的水迹。这样又过去了好多的日子,在外公的悉心照料下,外婆的病虽无太大好转,但也没有严重下去,外公越发老了,还是健康着,乐观着。最小的外孙也成人了,可以背起姥姥去外面和别的老太太拉家常了。儿女们掐指算了,两个老人家,结婚快满五十周年了。外公外婆的金婚,办得颇有些反响。儿女、朋友、排场都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外婆退休前是市里的特级教师,一生桃李无数,这时到了种豆得瓜的时候。大到省市级的干部,远至移民欧美的游子,都闻讯赶来。还有些学生,自己也是孙辈绕膝的人了,就有些小孩子遵着嘱咐给太爷爷太奶奶磕头。外公外婆都带着十二分的喜色,和身上定制的唐装相映生辉。外婆的脸上施着淡淡的妆,眉目间依稀还看得见年轻时的影子。外婆当年是极为漂亮的。热闹了一回,父亲展开了一幅字——琴瑟龢同。众人啧啧称赞,说是从笔力到意境都是极好。外公仔细看了,说:“好啊,我这把老琴,不知道下辈子有没有运气碰上这样的好瑟了。”转过头去,又对外婆唱道:“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众人就笑,外婆也笑,笑着笑着,她忽然一回首,是泪流下来了。(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琴瑟在文中具有象征意味,象征着外公和外婆携手一生、美满和谐、默契恩爱的感情。B.外婆的身体虽每况愈下,但外公精心的照顾和耐心的陪伴让外婆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C.在外婆生病的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外公的细致体贴,也感受到了外婆的平和心态。D.外公外婆的金婚办得非常热闹,既说明了外婆的学生之多,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人缘之好。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匠心独运,选材不求宏大。以日常琐事来表现一对夫妻年老后深情相守,彼此照顾,许多细节感动人心。B.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公与外婆的对话虽然简短朴实,却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情感。C.小说以书法“琴瑟龢同”开头,在结尾处又巧妙点到书法,首尾呼应、结构圆融,体现了作者精致的写作构思。D.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情节构思技巧。7.作者葛亮曾说过:“生活的强大与薄弱处,皆有人之常情作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5.B(外婆的病并没有明显的好转。)6.D(没有“一波三折”“出人意料”。)7.①外公外婆刚退休时的美好生活细节以及热闹非凡的金婚场景,体现“生活的强大”,表达了普通人对于亲情、师生情等美好情感的珍惜;②外婆生病后,外公对外婆病情的担忧和精心的照顾,体现了“生活的薄弱处”,表达了普通人对于疾病和无常的恐惧和悲伤,以及相濡以沫、携手一生的爱情真谛。(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暴水桥头谈歌徐水城西有一暴水河,沿河二十余里,只上游有一桥,桥面极窄,只走一辆车马,常有人失足落水,弄得行人惊惊险险。几任县太爷都筹划过建桥,只是短缺银子。徐水“乐仁药堂”的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白贴出十几日,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家出资便是。”他便冷了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这一切,虞世明皆看在眼里。虞世明十几岁便担菜渡河售卖。经人介绍,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小世明眉清目秀,干完活,常在药堂痴痴看方树林写字。(域中店铺商号的匾额,多是方树林的墨宝,北京城里商号也有用他的字。)方树林见此,也送他一些碑帖笔墨。三年后,虞世明的字竟有了几分气魄。那一年春节将至,城中富户来求方树林写春联,方树林却推说感了风寒,竟把虞世明喊进县城舞墨。于是,徐水县城里纷纷贴出了虞世明的字。虞世明便抛了卖菜的挑子,成了“乐仁药堂”的记账伙计。方树林丧妻,只有一女,名叫方念桥。念桥很俊,年纪与世明相仿。那一日,方树林多吃了酒,在堂内喝茶,看世明记账,问道:“世明啊,你做我干儿如何?”虞世明笑笑,不搭话,又埋头记账。秋天,方树林采购药材,醉酒夜归,却遇上暴雨,不幸翻船溺亡。好些日子,虞世明总在河岸上呆立,如失魂魄。一个月后,世明对念桥讲:“师妹啊,师傅不在了,店里生意冷落,用不了这么多人,开销太大,我想告退。”方念桥一怔,横一眼虞世明:“你说昏话,走路也轮不到你。”虞世明道:“都是店中的老伙计,怎好让哪个走,还是我走好说话。”方念桥怒道:“不行。”虞世明道:“师妹不要多想了,我去意已决。”虞世明赁了间房,挂出“方树林师傅第一传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脑出血护理查房目的
- 2024至2030年平衡笼式单座调节阀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空气散热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橡胶棒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花线铣刀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项目管理人员述职报告
- 2024年中国电话听筒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大学生职业规划咨询
- 中小型网络构建课程设计
- 国贸课程设计论文
- 2024年内蒙古包头包钢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年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年度总结及下年规划
- 2024年中国林业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全文正规版
- “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制度
- 【人才发展】新上岗干部的90天转身计划
-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独立练习科学卷
- 陈祥榕树英雄事迹简短(通用3篇)
- 药剂科合理用药-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性改进分析检查表
- 伐木施工方案
- 英语语音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齐鲁师范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