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安徽省黄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10~14题。材料一:帝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都部署,将兵十万以伐江南。江南主危迫,遣学士承旨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陛下兵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而还。逾月,江南复遣铉乞缓师,以全一邦之命。帝按剑怒曰:“不须多言!”铉惶恐,辞归江南。城陷。江南主率臣僚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既已降,必不能自引决。”煜治装毕,遂与其宰相汤悦等四十五人赴汴京。捷至,群臣称贺。九年春正月乙亥,曹彬俘江南主李煜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命勿宣露布,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后赦,授煜检校太傅,封违命侯。(《宋史记事本末·平江南》有删减)材料二:曹彬,字国华。显德五年,一日与主帅朱衰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给已,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五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即称愈。又明日,城陷。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成,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投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未几,拜枢密使,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宋史·曹彬列传》有删减)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二年A冬B卒C平蜀乱D时E诸将多F取子女玉帛G彬橐中H唯图书衣衾而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士,泛指读书人,南北朝以后,也用来指称司文学撰述之官。B.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新历法,象征着一个王朝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即“正统”。C.素,向来,与《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的“素”意思不同。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与“下车”“执事”“致仕”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煜曾经两次派遣徐铉面见太祖,要求暂缓进兵,都被太祖拒绝,徐铉惶恐地回到江南。B.曹彬俘虏李煜回朝,太祖让李煜君臣穿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最终封李煜为违命侯。C.曹彬和朱衰及宾客随从在郊野之外围坐时,曾因为穿着普通,坐在没有装饰的交椅上而被使者忽视。D.曹彬自认为攻克江南有功,应该被封为使相。只是因为太原还没有平定,暂时未被受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兵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2)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14.宋太祖曾告诫臣子“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结合材料,谈谈曹彬在讨伐李煜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0.BDG11D12.D13.(1)陛下出兵没有正当理由。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对待陛下,就像儿子对待父亲,没有过错,为什么被讨伐呢?(2)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微微发笑。皇帝察觉了,急忙(立即)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用实际情形来回答。14.①长围中,经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②派人劝李煜主动投降,以免伤害百姓;攻城时,嘱咐将领,不要滥杀无辜。③城破时,曹彬安慰并用贵宾礼节接待李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二年(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冬,终于平定蜀乱。当时多数将领掳掠了女子和财物,曹彬袋子中只有图书、衣物而已。“二年冬”为时间状语,独立成句,应在B处断开;“平蜀乱”为动宾短语,句子结构完整,应在D处断开;“诸将”为主语,“取”为谓语,“子女玉帛”为宾语,“诸将多取子女玉帛”意思相对完整,应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向来/白绢。句意:使者向来不认识曹彬。/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D.错误。“致仕”与其他词语含义不同,“致仕”意思是辞去官职退休。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曹彬自认为攻克江南有功,应该被封为使相”错误,根据原文“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可知,是宋太祖想封曹彬做使相,不是曹彬自己要求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名”,没有正当理由;“事”,侍奉;“奈何”,为什么;“见伐”,被讨伐。(2)“窃”,私下里;“遽”,急忙;“诘所以”,追问原因;“遂”,于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根据“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可知,曹彬在讨伐李煜时,经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想尽量减少战争对百姓的伤害。根据“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可知,曹彬规劝李煜主动投降,要多为百姓着想。根据“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可知,曹彬嘱咐各位将领,攻城时不能妄自杀戮。根据“城陷。江南主率臣僚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可知,城被攻克后,曹彬对李煜以礼相待。参考译文:材料一:太祖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都部署,率领十万精兵讨伐江南。江南主李煜情势危急,派遣学士承旨徐铉请求暂缓进兵,铉到了,对太祖说:陛下出兵没有正当理由。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对待陛下,就像儿子对待父亲,没有过错,为什么被讨伐呢?高祖回答说:“你认为父子是两家人,合适吗?”徐铉不能回答就回去了。一个月后,李煜又派遣徐铉请求暂缓进兵,以保全一国的安稳。高祖手握剑非常生气地说:“不要多说了!”徐铉内心恐惧,告辞回到江南。城池失陷,江南主李煜率领部下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的礼仪来接待他,并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率领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悄悄对曹彬说:“李煜进入宫中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处事不能果断,一定不会自杀。”李煜整理完行装,就与宰相汤悦等四十五人赶赴汴京。很快到了那里,群臣祝贺。九年春正月乙亥,曹彬俘虏江南主李煜回到汴京。太祖到了明德门,因为李煜曾经侍奉宋朝,命令不要用露布宣告,只让李煜换上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后来,太祖赦免李煜罪行,授予李煜检校太傅一职,封李煜为违命侯。材料二:曹彬,字国华。显德五年,一天,他和朱衰及宾客随从在郊野之外围坐,恰逢邻近小路上守将骑马飞奔送信前来,使者从来没有见过曹彬,私下问别人说:“谁是曹监军?”有人指了指曹兵来告诉他,使者以为是在哄骗自己,笑着说:“哪里有皇亲国戚却穿黑色的粗丝长袍,坐在没有装饰的交椅上的呢?”仔细观察后才相信那是曹彬。二年(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冬,终于平定蜀乱。当时多数将领掳掠了女子和财物,曹彬袋子中只有图书、衣物而已。七年(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将讨伐江南。长围中,曹彬经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十一月,曹彬又派人告诉他说:“事情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可怜的是全城百姓,如果能归降,这才是上策。”城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管事,诸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须各位真心实意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应承,一起焚香发誓。第二日,病情逐渐好转。再过一天,城池被攻破。起初,宋太祖对他说:“等到打败了李煜,我会让你做使相。”副帅潘美预先拿这件事来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的,这次征讨,依仗着天威,遵照朝廷的谋略,才能够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极为重要的位置呢!”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呢。”等到得胜返还朝廷,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要任命你做使相,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稍微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微微发笑。皇帝察觉了,急忙(立即)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用实际情形来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没过多久,授予枢密使一职,太宗即位,加封同平章事。安徽省淮北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①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太宗召征,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事也?”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条例。秦府国司②,亦非官场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③,关外给复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役已输,令全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复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来年为始,何以取信?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阅④,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①中男:唐初规定百姓十六至二十一为中男,二十一以上为成丁。②国司:这里指国家的一个部门。③租调:赋税。④貌阅:即“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是防止逃避赋役的措施。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亦非官A场B陛下C自秦王为D天子E国司不为F官物G其余物复H何所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特指皇帝的诏书、命令,是皇帝个人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可更改。B.固执,本义指坚持不懈,后多指坚持成见。文中太宗认为魏征过分坚持自己意见。C.逋,在文中指拖欠,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D.白丁,泛指平民,按古代衣冠等级,平民只能穿没有任何染色的麻棉织成的衣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不赞同封德彝等人关于征兵的主张。封德彝重奏后,唐太宗很生气,命令:未满十八岁的中男,只要身体壮大,亦可征召入军。B.唐太宗很不能理解魏征的做法,召他来问话;魏征正色以对,批评唐太宗做法的错误,表现了魏征犯颜直谏、不避利害的可贵精神。C.魏征认为,皇帝虽然希望官吏百姓都没有矫饰虚伪之心,但自身却没有做到;而唐太宗认为自己诚信待物,对魏征的话惊愕、不满。D.唐太宗认识到是因为自己不了解民情而错怪了魏征,最后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并给予赏赐,显示出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的品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2)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14.魏征反对征召中男入军的理由有哪些?请概括。【答案】10.BEG11.A12.C13.(1)如果精选健壮的人,用应有的礼遇对待他们,他们就会百倍地增加自己的勇气,哪里一定在于人多呢?(2)我没有认真考虑,错误也是很严重的了。做事常常像这样失误,国家凭什么能够治理得好呢?14.①中男全部征召,赋税杂役无法征收。②近年军队“不堪攻战”,不是因为人数少。③没有信守承诺,无法让百姓官吏信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难道不是官府吗?陛下从秦王到成为天子,秦王府的官物如果不算作官物(而不作免除),其他的东西又有什么可以算作官物呢?“陛下自秦王为天子”主谓宾齐全,单独成句,前后BE处断开;“国司不为官物”主谓宾齐全,单独成句,后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个人意志”“不可更改”错误,唐朝时的“敕”要经过中书省起草、皇帝过目,门下省复核、签署等程序。B.正确。句意:而做出如此过分固执的表现呢?C.正确。拖欠;逃避。句意:拖欠的租税旧债。/诏书急切而严厉,指责我有意拖延,怠慢上命。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唐太宗不满”错误,由原文“太宗曰:‘……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可知,“唐太宗不满”于文无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精简”,精选;“遇之以礼”,状语后置,应为“以礼遇之”;“百”,百倍地增加。(2)“深”,严重;“何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治”,治理得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可知,中男全部征召,赋税杂役无法征收②由原文“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可知,近年军队“不堪攻战”,不因为人数少。③由原文“自登极已来,大事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可知,没有信守承诺,无法让百姓官吏信任。参考译文: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人,都主张把十八岁以上的中男选拔征召入军。敕令发出三四次,魏征坚持上奏认为不可以。封德彝又上奏说:“现在听到负责选拔征召的人说,次男中多有身强体壮的人。”太宗生气,于是发出敕令:“中男以上,即使没到十八岁,只要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也可以选取入军。”魏征又不听从,不肯签署敕令。唐太宗召见魏征,面带怒色等待他,说:“中男如果确实瘦小,自然不能征召入军。如果确实高大,也可以挑选征召入军。对你有什么妨碍,而做出如此过分固执的表现呢?我不理解你的想法!”魏征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排尽水泽的水捕鱼,不是得不到鱼,而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焚烧森林来捕猎,不是抓不到野兽,而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如果次男以上,全部征召入军,租税杂役,将从哪里去征收获取?而且近年来国家士兵,不能胜任作战的要求,哪里是因为士兵人数少,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于是让士兵没有斗志。如果多征召士兵,士兵人数虽然增多,终究还是没用。如果精选健壮的人,用应有的礼遇对待他们,他们就会百倍地增加自己的勇气,哪里一定在于人多呢?陛下常说,我做君王,用诚信待人接物,想要让官吏百姓,都没有矫饰虚伪之心。自登上皇位以来,大事好几件,都是不讲信用,又凭什么在百姓那里取得信任?”太宗惊愕地问:“你所说的不讲信用,是什么事情?”魏征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下诏书说:‘拖欠的租税旧债,欠下的官府财物,全都免除。’于是命令主管部门,列为条令公布。秦王府是国家的一个王府,难道不是官府吗?陛下从秦王到成为天子,秦王府的官物如果不算作官物(而不作免除),其他的东西又有什么可以算作官物呢?又如关中地区免除两年租调,关东地区免除一年徭役,百姓蒙受皇恩,没有人不欢欣喜悦。却又另下敕令说:‘今年百姓多数已经完成劳役。如果从今年免除,都是虚受皇恩。如果已经服过徭役、缴纳租税的,就让百姓全部缴纳了结,所免除的都把来年作为开始的时间。’免除租税之后,又更改重新征收赋税,百姓心中,不能不觉得奇怪。把来年作为开始的时间,凭什么能取得百姓信任?又如与陛下共同治理国家的都是刺史、县令,常年清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召劳役,全都委派他们负责。到了选拔征召士兵,又怀疑他们欺骗作假,这哪里是你所说的把诚信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则?”太宗说:“我见你固执己见,怀疑你在这件事情上被蒙蔽。今天讲到国家不讲信用,是因为我不了解民情。我没有认真考虑,错误也是很严重的了。做事常常像这样失误,国家凭什么能够治理得好呢?”于是下令停止征召中男入军,赏赐魏征一口金瓮。安徽省滁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避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战败之。(节选自《百战奇略·不战》)材料二: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慢,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难曰: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就如冲①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为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徒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冲与扶风王②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节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注:①指郭冲,太康年间述《条亮五事》,材料二第一段即《条亮五事》相关内容。②指司马懿的儿子司马骏。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亮尚不以延为万人A别统B岂得C如冲言D顿使E将重兵F在前G而以轻弱H自守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坚壁,指加固城墙和堡垒的屏障,与成语“坚壁清野”中的“坚壁”意思相同。B.侦候,指侦察兵,与《苏武传》中“募士斥候百余人俱”的“斥候”意思相同。C.垂,文中指将近,将要,与《报任安书》中“思垂空文以自见”“垂”意思相同。D.难,文中指疑问、质疑,以此来表明作者裴松之要发表与上述内容不同的看法。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战时,如果对方的实力比较强大,且补给丰富,就应该避其锋芒,以静制动。B.唐太宗讨伐刘武周的时候,和李道宗的看法一致,避免正面迎敌,最终不战而胜。C.郭冲所述司马懿在明知诸葛亮兵少力弱的情况下,仍因多疑撤兵,失去大好机会。D.《条亮五事》记载诸葛亮在得知大军压境时,大唱空城计意在称颂诸葛亮的智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2)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14.裴松之认为郭冲《条亮五事》所记载的内容并不可靠,理由有哪些?【答案】10.BDG11.C12.B13.(1)现在我们采取固守深沟高垒的方针,便可挫杀敌人锋芒,敌人虽多但属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2)司马懿一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有强大的伏兵埋伏,所以沿着山路逃走了。14.①司马懿没有在诸葛亮驻守阳平时与之作战;②诸葛亮不可能让魏延率领二十万大军在前面行军,自己留下一万弱兵守城;③儿子扶风王司马骏诋毁父亲宣帝司马懿的的做法,是理所不容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诸葛亮尚且不让魏延担任万人的偏军统帅,哪能像郭冲所说的那样,突然让魏延率领二十万大军在前面行军,而他自己却带领一万弱兵自守都邑呢?“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中“万人”是“别统”的定语,“别统”是“为”的宾语中心词,所以从“别统”后边B处断开;“如冲言”是动宾结构,句意联系紧密,后边D处断开;“顿使将重兵在前”是假想当时诸葛亮让魏延带兵情况,“而以轻弱自守乎”是假想当时诸葛亮带兵守城情况,“而”表转折关系,所以应从“而”前边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而应当坚守壁垒,持久防御以消耗和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指坚守壁垒,使敌人无法攻进阵地;清除郊野的粮食房舍,使敌人因缺粮无遮蔽而无法久战。B.正确。句意:侦察人员对宣帝说诸葛亮在都邑中士兵少力量弱小。/招募士卒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C.错误,两句中的“垂”意思不同。垂,将近,将要/流传。句意:诸葛亮也知道了宣帝将到。/想要留下著作流传下去来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抱负。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B.“最终不战而胜”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战败之”可知,最终是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锋”,锋芒;“徒”,指同一类的人;“持久”,长久作战。(2)“强伏”,强大的伏兵埋伏;“循”,沿着;“走”,逃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可知,魏国派遣司马懿伐蜀时,恰好赶上(大雨),没有成功。在这场战争的前后,都没有和诸葛亮在阳平交兵作战事。也就是说司马懿没有在诸葛亮驻守阳平时与之作战。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可知,诸葛亮从不允许魏延独自带领精兵然后与其会合,他更不可能让魏延率领二十万大军在前面行军,自己留下一万弱兵守城;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可知,裴松之认为儿子扶风王司马骏诋毁父亲宣帝司马懿的的做法,是理所不容的,是不真实的。综上分析可得出裴松之认为郭冲《条亮五事》所记载的内容并不可靠的原因。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战争,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故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我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坚守壁垒,持久防御以消耗和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随军从征,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当面敌人阵势。世民回过头来问道宗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但容易以计谋屈服它,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现在我们采取固守深沟高垒的方针,便可挫杀敌人锋芒,敌人虽多但属乌合之众,不能长久作战。等到其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故人。”世民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法完全相合。”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材料二: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魏延各将军的士兵向东进军,诸葛亮唯独留了一万人守着都邑。晋宣帝率领二十万大军抵抗诸葛亮,和延军交错行军,到小径的前头,在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人员对宣帝说诸葛亮在都邑中士兵少力量弱小。诸葛亮也知道了宣帝将到,已经迫近有了威胁,他想要前去依靠魏延,相隔的太远,如果叫魏延的军队反过头来追赶司马懿,势必赶不上。将士们都失了神色,都不知道有什么计谋。诸葛亮则神态自若。命令军中都把旗子放倒在地上,鼓声停止,不得随意离开营帐,又命令大开四面城门,扫地洒水。司马懿经常说诸葛亮处事稳重,突然看到示弱的样子,怀疑其中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向北急走上山。第二天吃早饭时,诸葛亮对部下拍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有强大的伏兵埋伏,所以沿着山路逃走了。”侦察巡逻的士兵返回来报告,正如诸葛亮所说的。晋宣帝司马懿后来知道了实情,深深地感到遗憾。反驳说:经查,阳平在汉中。诸葛亮当初驻兵阳平时,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守宛城,直到曹真死后,才与诸葛亮于在关中相交战。魏帝曾经派遣宣帝从宛地由西城讨伐蜀国,恰好赶上(大雨),没有成功。在这场战争的前后,都没有和诸葛亮在阳平交兵作战事。就像郭冲所说,晋宣帝已经发动二十万将士,已经知道诸葛亮兵少力弱,如果怀疑他有伏兵,恰好可以谨慎地设置防备,何至于逃跑呢?考察《魏延传》说:“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征,总是想要带领精锐士兵一万人,和诸葛亮从不同道路行军在潼关相会,诸葛亮按照法令制度从不答应。魏延经常说诸葛亮办事胆怯,感叹自己的才能不能全部发挥出来。”诸葛亮尚且不让魏延担任万人的偏军统帅,哪能像郭冲所说的那样,突然让魏延率领二十万大军在前面行军,而他自己却带领一万弱兵自守都邑呢?况且郭冲和扶风王司马骏所说的,都彰显出了宣帝司马懿的缺点,对于儿子诋毁父亲的做法,是理所不容的,但是却说“扶风王感慨赞叹郭冲的说法”,据此可知郭冲《条亮五事》这本书所记载的内容并不可靠。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统一监测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①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不福痤则寝益。剔首、福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犹啼呼不止婴儿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而以上为酷;修刑重罚以为禁邪也,而以上为严;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疾斗,所以禽虏也,而以上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节选自《韩非子·显学》)材料二:(武帝)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蹉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②之马,跃弛③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节选自《汉书·武帝纪》)[注]①臧获:古称奴婢。②泛(fěng)驾:把车子弄翻,指不受驾驭。③跅(tuò)弛:放纵不羁。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然犹啼呼A不止B婴儿不知犯C其所小苦D致其所大E利也F今上急耕田垦草G以厚民产也H而以上为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功伐,指功劳、功勋,与成语“自矜功伐”中的“功伐”含义不同。B.起,指起用,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起”含义不同。C.非常,指非同寻常,与《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含义不同。D.绝,指偏僻的、辽远的,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澹台子羽有君子仪容,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孔子与其相处后发现他们的行为和智慧比不上仪容和言辞,可见圣人也会有失误。B.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败;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造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C.在韩非子看来,“发齿吻形容”指如果用打开马口看牙齿的方式来形容马的优劣,就是伯乐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D.韩非子认为如果得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伊尹、管仲就没有用处了,只要听任民众就可以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2)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选拔人才,韩非子和汉武帝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10.BFH(“婴儿”是“不知”的主语,故在B处断开;两个虚词“也”都是句末语气助词,故F、H处应断开;另外,“而以上为酷”与后文“而以上为严”等句句式一致,故在其前断开。综上,应在BFH处断开)11.A(A含义相同。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起”意为“起事”。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非常”意为“意外的变故”D“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意为“度过”“越过”)12.C(“发齿吻形容”一句中“形容”是古今异义词,在材料一中是名词,意为“外表”,故错误)13.(1)有功劳的人必须给予奖赏,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到激励;逐级提升官职,那么官职越高,政事就越有成效。(“劝”“迁”“治”各1分,句意1分)(2)君主征收赋税和钱粮来充实粮仓国库,将用它们来救济灾荒、供养军队,民众却认为君主太贪婪。(“征”“饥馑”“以……为”各1分,句意1分)14.①韩非子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以言取人”,应注重实际能力,从基层提拔。②汉武帝则强调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澹台子羽,有君子的仪容,孔子察看了他的容貌就接纳他为弟子,与他相处久了,发现他的品行与仪表不相称。宰予说话高雅有文采,孔子考察了他的言辞就接纳他为弟子,与他相处久了,才发现他的智慧不如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以貌取人,在子羽身上我出了差错;以言取人,在宰予身上我出了差错。”所以凭借孔子这样的智慧,也还有考察结果不能符合实际的感慨。现在出现的辩说之辞,比宰予的措辞更加浮夸动听,而当代君主在听辨时比孔子更加糊涂,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任用他,这怎能不出现失误呢?所以魏国听信孟卯的辩辞,导致了华阳之战的惨祸;赵国听信赵括纸上谈兵,酿成了长平之战的灭顶之灾。这两次祸患都是任用能言善辩之徒失误造成的恶果。铸剑只看掺锡的多少和炉火的颜色,就是区冶子也不能凭此断定宝剑的质量;用它到水面上砍杀鹄雁,在陆地上劈斩马匹,就是奴婢也不会对它的利钝判断错误。只是掰开马口看牙齿和看马的外表,就是伯乐也无法凭此判断马的好坏;要是给马套上车驾车上路,看马跑到终点,就是奴婢对马的优劣也会看得清清楚楚。只看人的相貌、衣着,只听他说话议论,孔子也难以断定士人的能力大小;用官职来试用他,考核他办事的成效,就是平常人也能分辨出他是愚笨还是聪明的。所以明君任用的官吏,宰相必定是从地方小吏中起用的,勇猛的将领必定是从士兵中挑选的。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赏赐,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丰厚,他们就越受到激励;逐级提升官职,那么官位越高,政事就越有成效。爵位高俸禄厚,官吏都会把政事办妥,这才是称王天下之道。……现在,不懂得治理国家的人一定会说:“要得民心。”如果得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伊尹、管仲就没有用处了,只要听任民众就可以了。民众的见解不可以采用,就像婴儿的想法不可以采用一样。婴儿不用针砭挑刺他头部的穴位就不能医治他的腹痛,不割治疖子就会使病情加重。而要给婴儿挑刺头部的穴位和割治疖子,必须由一个人抱着,由慈母给他处理;即使这样他还会哭喊不止,因为婴儿并不知道给他吃点小苦会带来大的好处。如今君主加紧督促民众开荒种田来增多民众的家产,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残酷;整治刑法加重惩罚用来禁止奸邪,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严厉;君主征收赋税和钱粮来充实粮仓国库,将用它们来救济灾荒、供养军队,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贪婪;使国内民众必须知道披甲上阵,而不准私自免除兵役,必须齐心协力奋勇作战,是为了擒获敌人,而民众却认为君主太凶狠。上述四项措施,本是为了治国安民,可是民众却不欢迎。材料二:(武帝)下诏说: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业,必须依靠特殊的人才。有的马奔跑踢人,却能行千里;有的人受到世俗讥讽,却能建立功名。这些不受驾驭的马和放纵不羁的人,也在于如何驾驭他们罢了。我命令:各州各郡要发现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优秀才能,超群出众,可担任将相及出使远方的人才。安徽省安庆市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景公燕赏于国内,万钟者三,千钟者五,令三出,而职计莫之从。公怒,令免职计,令三出,而士师莫之从。公不说。晏子见,公谓晏子曰:“寡人闻君国者,爱人则能利之,恶人则能疏之。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君道矣。”晏子曰:“婴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今君赏谗谀之民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其立恶,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及其衰也,行安简易,身安逸乐,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已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离散百姓,危覆社稷。君上不度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之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争,以覆社稷,危宗庙。”公曰:“寡人不知也,请从士师之策。”国内之禄,所收者三也。(摘编自《晏子春秋·内篇》)材料二: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此非臣之所复也。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会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景公曰:“善。吾闻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摘编自刘向《说苑·君道》)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A君赏B谗谀之民C而令吏D必从E则是使君F失其道G臣失H其守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国都或京城,与《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的“国”意义不相同。B.治,治理、整治,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的“治”的意义完全相同。C.闻,让知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的“闻”意义不相同。D.游,交际、交往,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游”的意义相同。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多次下令把优厚俸禄赏赐给自己喜欢的人,可是职计官不听从命令;当他发怒要免除职计官职时,臣下士师又不听从命令。B.齐景公在晏子朝见时向他抱怨臣子们不听话,晏子却直言不讳地指出他赏赐不当,并深刻阐述了君主爱恶关系到社稷安危的道理。C.齐景公向晏子请教改善政治的方法,晏子说前提是配备好应有的官员,并指出齐景公犯错很多却无人进谏,应该是身边缺乏诤臣。D.齐景公听到先君齐桓公得到诸多贤臣辅佐的故事,马上要求晏子引见高缭,晏子先客观介绍高缭优点,后指出他不适合辅佐君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君道矣。(2)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14.晏子治国理政有哪些重要思想?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10.CEG11.B12.D13.(1)现在寡人喜爱一个人不能让他获得利益,厌恶一个人不能让他远离自己,我失去了做国君的方法了。(2)(他)不曾因为我的过失冒犯我,补正我的失误,只不过是追求俸禄官职的臣子罢了。14.①君主应公正无私,爱贤去邪,谨慎树立典型,树立正确的导向;②君主应善于学习,学习借鉴圣王兴起经验,考察懒惰君主衰亡的原因;③君主应善用贤臣辅佐,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用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欠。【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君主赏赐谗媚阿谀的人,却让官吏一定要听从命令,那么这就必然让君主失去那统治人的方法,臣子失去那坚持的操守。“赏谗谀之民”是动宾结构,C处断开;“令吏必从”是兼语句,E处断开;“君失其道”“臣失其守”是从“君臣”两个角度说的,中间G处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国都;国家。句意:齐景公在国都里设筵席赏赐人。/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国。B.错误。安定;治理。句意:因此天下安定太平。/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C.正确。让知道;听说。句意:却没有一个人告诉您。/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D.正确。句意:我听说高缭与先生您素有交往。/请让我同外界断绝交往。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介绍高缭优点”错,原文“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晏子批评高缭不说人过、只求做官。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利”,使……获利;“疏”,使……远离;“君道”,做国君的方法。(2)“干”,冒犯;“阙”,通“缺”,失误;“特”,只是,只不过。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其立恶,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可知,君主应公正无私,爱贤去邪,谨慎树立典型,树立正确的导向;②由“君上不度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之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争,以覆社稷,危宗庙”可知,君主应善于学习,学习借鉴圣王兴起经验,考察懒惰君主衰亡的原因;③由“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可知,君主应善用贤臣辅佐,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用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欠。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景公在国都里设筵席赏赐人,获得万钟俸禄的人有三个,获得千钟俸禄的人有五个,命令多次发出,可是职计官却不听从命令。齐景公发怒,下令免除职计官的职务,命令多次发出,可是士师官又不听从命令。齐景公不高兴。晏子拜见,齐景公对晏子说:“寡人听说统治国家的人,喜爱一个人就能让他获得利益,厌恶一个人就能让他远离自己。现在寡人喜爱一个人不能让他获得利益,厌恶一个人不能让他远离自己,我失去了做国君的方法了。”晏子说:“晏婴听说,君主公正无私臣下听从命令叫顺,君主行为怪僻臣下听众命令叫逆。如果君主赏赐谗媚阿谀的人,却让官吏一定要听从命令,那么这就必然让君主失去那统治人的方法,臣子失去那坚持的操守。古代圣王树立喜欢的榜样,是为了劝勉善行;他们树立邪恶的典型,是为了禁止残暴行为。过去夏、商、周三代兴起的时候,君主遇到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就喜爱,遇到对国家有危害的人就厌恶,所以当他彰明喜爱的人时,贤良人士就日益增多;当他彰明厌恶的人时,邪恶怪僻的人就逐渐消失,因此天下安定太平,百姓和睦团结。到了三代衰落时候,君主行为沉湎于简单平易,身心沉湎于安逸快乐,对自己顺从的人就喜欢他,对自己不顺从的人就厌恶他,所以当他彰明喜爱的人时,邪恶怪僻的人日益增多;当他彰明厌恶的人时,贤良的人就逐渐消失,结果是让百姓离心离德,让国家倾覆灭亡。国君您向前不借鉴圣王们兴起的经验,往后不考察懒惰君主衰亡的原因,臣下惧怕君主乱政的行为,官吏不敢抗争,结果必然是国家倾覆,宗庙危险。”齐景公说:“寡人不聪明,请允许我听从士师的意见。”于是国内的俸禄,被收回的很多。材料二:齐景公问晏婴说:“我想要听从先生您的意见搞好齐国的政治。”晏婴对他说:“我听说,国家必须配备好应有的官员,政治才可以搞好。”景公变了脸色说:“齐国虽小,凭什么(说)没有配备应有的官员呢?”晏子回答说:“这不是我上面回答的本意。从前,先王齐桓公每当身体懒散懈怠,词不达意时,就有隰朋帮助他;每当左右过失多,刑罚不适当,就有弦章帮助他;如果在内宫恣意放纵,左右感到害怕恐惧,就有东郭牙谏止他;田土不整治,人民不安定,就有宁戚帮助他;军官懈怠,士兵散漫,就有王子成父帮他整治;行动不符合道德仁义,信誉下降,品行有缺点,就有管仲帮助他。先王能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用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欠;因此,他的号令传达到很远的地方也不会有人违抗,对有罪的人用兵讨伐而不会遭受挫折;因此诸侯都前来朝贺他的盛德,天子也把祭肉赏赐给他。现在君王您的过失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告诉您,所以说官员未配备好。”景公说:“好!我听说高缭与先生您素有交往,请您帮助我见到他。”晏婴说:“我听说为了争夺土地而进行战争的不能成就帝王的功业,为了追求俸禄而当官的不能取得政绩。像高缭这样的人与我情同兄弟很久了,但他从未指责过我的过失,补正我的失误,他只不过是追求俸禄官职的臣子罢了,怎么能够来辅佐君王您呢?”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上谓房玄龄、萧瑀曰:“隋文何等主?”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餐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得之,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因令有司:“诏敕不便于时,即宜执奏,不得顺旨施行。”(节选自《旧唐书》)材料二: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仍赐绢有差。太常卿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书曰:“所上意见,极是谠言,辞理可观,甚以为慰。昔齐境之难,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勃鞮为斩袂之仇。而小白不以为疑,重耳待之若旧。岂非各吠非主,志在无二。卿之深诚,见于斯矣。若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励终始,垂范将来,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朕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朕怀。”(节选自《贞观政要》)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宿卫之A人B传餐C而食D虽非性体E仁明F亦励G精之主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文中指明辨、明察,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蒙见察”的“察”意思不同。B.已,文中通“以”,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中“已为墙”的“已”意思不同。C.暂,文中指一时,表示时间短,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暂得于己”的“暂”意思相同。D.阙,文中指侵损、削减,与《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的“若不阙秦”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重视谏诤的作用,希望群臣能够广开言路,敢于进谏,反对其盲目顺旨。B.房玄龄认为隋文帝勤劳、克己复礼、尊重官员、爱护卫兵,是励精图治的皇帝。C.唐太宗盛赞韦挺、杜正伦等人不像有些臣子,那些人虽然温顺,但有逆鳞。D.唐太宗写了一道诏书来赞扬太常卿韦挺,说他所呈上的意见是正直的言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