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卷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卷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卷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卷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卷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卷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蕴藏着

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随着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

色》的“出圈”,大美中国色点燃了时下的“色彩新潮流”,也体现出以悠远、深厚中华传统文化

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

中国色的“出圈”,近年来其实有迹可循。周杰伦流行歌曲《青花瓷》里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

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爆款电视剧《延禧攻略》带火的

“延禧色系”温柔又高级,那正是浓淡皆宜、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的一整套中国传统色系。在全

国多地巡演上百场的舞剧《只此青绿》,用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中那抹独特的青绿色,

唤醒了中国人的审美体验。

大众对于中国色的追捧,甚至跨越千年,对接时下的日常生活。频频卖断货的国风口红,其

郎窖红、胭脂红、美人雾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

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兔年新春,“小红书”上热搜的去处,很

多都指向雍容大气、年味满满的宫墙红,北京的故宫、杭州的德寿宫、上海的广富林、成都

的武侯祠等皆如是。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看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一方面,一批高质量影

视文艺作品、文博艺术展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无不塑造了以国色为基调的安宁典

雅、蕴藉丰厚的审美,润物细无声地释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身处快时代,越来

越多善于内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直入人心的。”审美基因背后

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色最耐人寻味之处。

追捧中国色时,我们应当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单从视觉上看,众多中国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

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胡建君指出,中国色的独特性其实更在于色彩观念承载的文化

内涵。只有置身于文化史上,中国色彩艺术方能获得完整的意义。原来,有别于西方三原色

的分类法,中国古色遵循的是“五色观”。这种色彩观念结合“阴阳五行说”等要素逐渐整合发展

而来,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可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

静。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

应天地万物之气象。

“中国色”网站收录的中国色多达526种,丰富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其中很多颜色颇为微

妙,呈现出含蓄而清雅的高级感。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在《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

学》一书中揭秘了384种中国古色的由来。例如,“苍食”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月白”是

月光洒下的一片青白,“窃蓝”是立秋之起色、秋天晴空的一点蓝,“海天霞”是海霞灿烂里云朵

和天空被染上的那层浅红。由此可见,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

服古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古往今来,中国色也从流转的自然定格在器物、绘画和建筑中,让更多的人得以捕捉这样的

美感。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包含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对此,马未都

在《瓷之色》一书中有过详述。盛唐最神秘的瑰宝——秘色瓷,是唐朝皇亲贵戚专用瓷器,

如美人罩上面纱,其工艺至今是谜。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中,就有“巧刻明月染

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秘色之青。

(摘编自范昕《大美中国色,绽放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赤、黄、青、黑、白。在

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色”的概念。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就是五行说,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

自然力。春秋时期,将五色与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木青、火赤、土黄、金

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

春秋战国,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

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

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

德行。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民间色彩和宫廷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大胆夸张;宫廷色彩奢侈豪华,以富贵为美;士

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脱俗,以典雅为美。

道家哲学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

目,使人目不明”。道家的哲学思想在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

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这种色彩观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的色

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

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

义。如“赤”,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

装饰,新春过年用大红纸写对联: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戴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

运”,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表示地位身份,等等。

(节选自崔向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色的分类结合中国古代哲学观念“阴阳五行说”等要素提出了“五色观”,与西方提出

的“三原色”分类之说不同。

B.中国色至少有526种,其中很多颜色含蓄而微妙,但从视觉上来看,这些颜色大都能在

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C.古典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启蒙阶段,它的形成以儒道两家为代表,并推动着

“目观为美”的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发展。

D.中国水墨画的出现是中国哲学的一次选择,是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对部分

色彩的放弃是符合科学色彩学精神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中国色的出圈来谈文化自信,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爆、日常生活的对接、器物

暗含的美感等角度来论证,让人信服。

B.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著书揭秘中国古色的由来,以大量例证充分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

中的颜色有着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

C.材料二中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论证,揭示出古人对色彩内涵有完全不同

的理解,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

D.两则材料均提到了中国色的“五色观”,材料一以此强调中国色与西方色分类的不同,材料

二以此来强调“五色”的不同。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的一项是()

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写江白峰翠,色彩雅洁,含蓄高级,意蕴极丰。

B.古人认为黄色为土,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代表中央,故将黄色确定为天子的服色。

C.黑色传达庄重肃穆,还能给人威严、高贵之感,在古代常成为祭祀大典的主色调。

D.京剧有“唱白脸”“白脸奸雄”等,曹操的脸谱颜色说明其身上有奸诈阴险的特质。

4.马未都《瓷之色》一书中曾描述过景德镇的一种瓷器,在洁白如玉的高岭土上施以透明

釉,让其白里透白,对此,马未都评论道,“声名远播的永乐甜白釉,妙在一个‘甜请结

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评论的理解。

5.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见黛玉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了,便张罗着让王熙凤为她换

窗纱:,,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

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贾母在“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四样颜色的

“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换上了。你认为,黛玉心里会接受这种新换的窗纱吗?请根

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汉江血【注】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

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

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公尺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

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

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

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

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刷刷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

错,等于是水葬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

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

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此

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

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

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噬暧冒着青烟划一个弧

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地哗哗落下来。爆炸过

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气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

气,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

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浸透了自己的衣

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

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

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口忽啦一下,全部卧倒了。

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

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

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

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

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

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却不见反应。他们

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

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其余的

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大差啦!他依旧

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

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

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

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

“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

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

冻得僵硬难以弯曲。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

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

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地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

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

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

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

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

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

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

【注】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

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在冯子恩埋葬战友、报仇杀敌的叙述中,生动感人的细节描

写突出了冯子恩的形象。

B.“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既渲染了战场上看似平静、迷蒙的环境,也为后文

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对事件的描述不做作、不矫情,使小说的叙述客观、直白、真

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小说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按照故事发生的自然顺序组织情节,刻画志愿军战士的形

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关于小说结尾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尾处“阳光”“山峰’等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

B.优美、恬静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的愿景。

C.景物描写烘托出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推动情节的发展。

D.结尾笔意突转、与前文惨烈战斗形成反差,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8.小说题目“汉江血”的“血”字,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同样是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有

哪些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宓子贱治亶父①,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

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

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

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

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

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

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

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

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

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

之言曰:‘诚乎此者刑②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

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

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

与治之务莫若诚。

(节选自《吕氏春秋•具备》)

材料二:

宓子治亶父。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刈附郭者

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还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

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

宓子蹴然③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

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

忍见宓子哉!”

(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有删改)

【注】①宓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文称为“宓子”,曾担任亶父宰。亶父:单父,在今

山东荷泽单县。②刑:通“型”。③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巫马旗短褐A衣弊裘B而往观化C于亶父D见夜渔者E得F则舍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在文中是“返回”的意思,与《大道之行也》中“女有归”的“归”的词义不一样。

B.报,在文中表示“答复,给回信”的意思,与《报任安书》中的“报”的词义不一样。

C.钺,斧状兵器,多用于仪仗,也用于砍杀,《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锤”即指砍杀极刑。

D.曾,在文中有“竟然”义,与《赤壁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词义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宓子贱通过对官吏“掣摇其肘”,意在讽劝鲁君支持自己独立进行决断,以做对亶父有利的

事情。

B.宓子贱注重施行严刑约束,百姓就算在黑夜捕鱼也不敢贪求多得,独自做事也不会为非

作歹。

C.鲁君虽后知后觉,但能及时醒悟自己一定多次干扰过宓子贱而及时改正,这正是他的贤

明处。

D.季孙质疑宓子贱的做法,但宓子贱认为如果百姓有随意据财为己有的想法,一定会带来

更大的伤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

(2)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

14.在亶父,宓子贱为政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

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

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地点、时间。风平湖静,水波不兴,是诗人纵目湖景时心境的折射。

B.“扁舟”暗含隐逸逍遥之意,其与“驾一叶之扁舟”中的“扁舟”意蕴相迥。

C.“妙处难与君说”中的“妙处”,既指风光之妙,亦指物我融合的体悟之妙。

D.上阕着重写景,且景中含情;下阕着重抒情,又情中有景:景与情妙然相合。

16.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有英姿奇气”。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两句,描写了太阳红如朱砂,下面又有红光承托的壮

丽景色。

(2)李白《蜀道难》中的“,”两句,以杜鹃的夜间悲鸣渲染蜀道荒凉悲凄的气氛。

(3)李白在《览镜书怀》中写道:“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这类揽镜生发感慨的古代诗词

还有很多,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谁也未曾料想,一只卑微的蚕所吐露的内心,却在此后风沙漫天的西域、在苍茫无尽的岁月

深处,结成了一条天网般的大道。犹如我们民族的一根生动的血管,一条脊椎般的天路,纵

横西东。在这条路上,走来了玉石、天马、植物和菜蔬,也走去了丝绸、铜镜、纸张和灿烂

诗篇。①这条路不仅交流了思想,同时也输送了技术。②它纵贯千里,承担着我们民族最初

的梦想。无疑,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想象力和变革精神的一条通道,它用一匹浪漫的丝绸将

东方和西方紧密地簇拥在了一起。它犹如一道灵光,让古代中国获得神示,找见了一块“上马

石”,也找见了一片能够凭倚的广袤后方、一个新的方向。

1877年,在《中国》一书中第一次出现“丝绸之路”这个词时,横亘于亚洲腹地深处的这一条

天路便逐渐弹落灰尘,露出它清晰的五官和婀娜的身姿。丝绸之路仿佛一组庞大而顽强的神

经系统,延展于长安以外的广大西域,让那里的生民和万物谨守四序,春种秋收,迁延至

今。当“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它不单是国家层面的审慎思考和选择,还是我们民族复兴、

和平崛起的主动作为,更是这一条辉煌大路的再生之旅。

18.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分别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横亘于亚洲腹地深处的这一条天路便逐渐显露出来”,从

语意上看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雪在石河子是常态,一年有半年会下雪。雪景固然可观,久了就有审美疲劳;但是如果你能

改用耳朵欣赏,倾听雪的声音的话,那你就会陶醉其中。

初雪即已遍地盈野,此后更是肆意抛洒。这儿的雪是那么的晶莹与坚脆,不像南方的雪,一

见太阳就化为污水,你想亲近一下就把你的鞋弄得湿湿的。这儿的雪没有那么娇柔,你踏上

去,它也还是晶莹的,而且①报答给你“嘎——吱—”脆脆的声音。②在这儿你可以真实地

体验自己走路的节奏——我们很多时候都忘了自己的步伐以及自己究竟走得稳不稳。把脚踩

下去就是一个完美的脚印,不过如果你慌乱了,对它不够信任,匆忙拔出,那么你的脚印可

能瞬间就乱了,鞋里也灌上满满的积雪。用最闲逸的心态踏雪,用真诚倾听自己的脚步,踏

踏实实地踩上去,安安心心地拔出来,完成旅程的每一个惊喜。如果可以,在脚印的前方,

拖出一个浅浅的弧形。这时你回头看看,③那片静谧的森林划下了一道轨迹——这就是我们

的旅程呀。我们很多时候忙着生活,从来没有留一些时间回头看看自己的精彩,从而渐渐地

迷失了自己。其实,回头看看,我们的脚印是如此的美丽。纵使你有凌波微步,还留雪上爪

痕。踏雪有声,脚步或匆忙,或凝重,而声音亦随之变化:如西域歌曲,节奏瞬间难揣测;

如中原古琴,端庄千古可想见。独行时雪地可听心声,心静则雪声清脆稳重,心躁则雪声凌

乱嘈杂;群出时旷野演奏交响,整齐如行进千军万马,混乱如两军对阵厮杀。倾听踏雪的声

音其实就是倾听自己的心声。

20.请分析三处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各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效果。

22.下列句子中的“你”与文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正传》)

B.这是为你,静静地睡着的大堰河所不知道的啊!(《大堰河——我的保姆》)

C.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边城》)

D.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哦,香雪》)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清代诗人袁枚说:“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称韩文杜诗,无一字没来历,不知此二人之所以独

绝千古者,转妙在没来历。”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2.B3.A

4.①“甜白釉”中的“甜”字是对瓷器颜色的一种形容,颜色属于视觉,而“甜”是一种味觉,运用

了通感的手法来命名颜色,包含了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意义,命名显得精妙;

②“甜”这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减去一切可能影响颜色的杂质,充分体现出古人对颜色的感

知力与想象力,命名显得很巧妙。

5.参考1:不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

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林黛玉生活习惯好静,这种红色过

于热闹,不适合;②材料二说到,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性格张

扬”,对于林黛玉来说,性格显得娴静而细腻,红色的张扬与之完全不合。

参考2: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

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正如贾母所说,潇湘馆环境是绿色,再用

绿窗纱明显与潇湘馆的这片天地万物不配,林黛玉心思玲珑剔透,应该能想到贾母这是为她

着想;②材料二说到,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对于

林黛玉来说,寄居外祖母家本来就让敏感的她有点自卑,旧窗纱更显寒酸,换成新的窗纱,

会有新的心情;红色传递出来的喜庆吉祥更能冲淡寄人篱下的清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对部分色彩的放弃”错,在文中表述为“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器物暗含的美感”错,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爆、日常生活的对接、顺应天地万物的智慧等

角度来论证。器物的暗含的美感是顺应天地万物的智慧的表征之一。

C.“对比论证”错,材料二写到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不是在进行对比论证,而是举例论证中国

传统文化中色彩的哲学内涵,“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更是张冠李戴。

D.“强调,五色’的不同”错,材料二强调的是中国古色的哲学内涵,并未对“五色”进行差异性对

比。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的阐述是“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

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

B项和C项体现“表示尊卑贵贱等级”;D项体现的是“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

A.诗句出自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用“白练”比“澄江”,写远山青翠可爱,用的是颜

色的本义而非象征义,体现材料一中色彩的含蓄高级和古人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而非材料二

的象征意义。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包含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可知,“甜

白釉”中的“甜”字是对瓷器颜色的一种形容,颜色属于视觉,而“甜”是一种味觉,运用了通感

的手法来命名颜色,包含了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意义,命名显得精妙;

结合材料一“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可知,“甜”这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减去一切可能影响颜色的杂质,充分体现出古人对颜色

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命名显得很巧妙。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题,考生可以答接受,也可以认为不会接受。

不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

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贾母在四样颜色的“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

黛玉潇湘馆换上,这种红色过于热闹,而根据林黛玉的生活习惯与喜好,林黛玉生活习惯好

静,才学横溢,有浓郁的诗人气质,所以不适合;②材料二说到“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

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

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红色象征喜庆吉祥、

权势富贵、性格张扬”,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性格张扬”,对于

林黛玉来说,性格显得娴静而细腻,红色的张扬与之完全不合。

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

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正如贾母所说,潇湘馆环境是绿色,再用绿窗纱明

显与潇湘馆的这片天地万物不配,选择红色窗纱是为整体环境考虑,林黛玉心思玲珑剔透,

应该能接受;②材料二说到“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

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

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古人对色彩赋

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对于林黛玉来说,寄居外祖母家本来就让

敏感的她有点自卑,旧窗纱更显寒酸,换成新的窗纱,会有新的心情;红色传递出来的喜庆

吉祥更能冲淡寄人篱下的清冷。

6.B7.C

8.①文章主人公在汉江战斗中流血牺牲;

②这是发生在朝鲜汉江的一场血战,“血”字体现战斗的惨烈;

③表现出我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9.①从主旨看,本文表现的是战友情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

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

②从手法看,本文正面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百合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从

侧面表现战争场景。

③从选材看,本文选取了战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表现主题,《百合花》通过几件平凡小事

对主题深入开掘。

④从语言看,本文似英雄诗篇,语言生动、朴直、真挚,呈现出“悲壮”之美,《百合花》语

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埋下伏笔”错误。“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既渲染了战场上看似平静、迷蒙的环

境,也渲染了战场压抑的氛围,没有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C.“推动情节的发展”错误。小说的结尾,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

标题“汉江血”的“血”字,意味着志愿军战士在战争中流血牺牲;

结合注释“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以

及“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等

处可知,这场战役发生在朝鲜,“血”字体现战斗的惨烈;

同时,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士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血”字体现了志愿军

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主旨看,小说通过“冯子恩埋葬战友、报仇杀敌”等情节的描写,表现的是战友情和不怕牺

牲的英雄主义精神,《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

从手法看,结合“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

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

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

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分析可知,本文正面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

争场面,《百合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从侧面表现战争场景。

从选材看,本文选择了冯子恩埋葬战友古建禄、以及为他复仇的横断面,展现了志愿军战士

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百合花》通过几件平凡小事对主题深入开掘。

从语言看,结合“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奇怪,那些兔崽子们

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

来!”“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

脏还在跳动……”“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

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等处分析,本文语言生动、朴直、真挚,似英雄诗篇,呈现

出“悲壮”之美,《百合花》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0.BDE11.B12.B

13.(1)我曾经跟他说:“自己内心赤诚,就能给别人做榜样。”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

主张了。

(2)百姓们出城自行把靠近外城的麦子收割回来,可以借此增加粮食储备,并且不会让齐国

入侵者得到粮食。

14.①注重谋略,以讽劝获自决权;②强调精诚,着意于率先垂范;③着眼长远,尤重视日

常教化。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到亶父去考察(宓子)推行教化的情况,看到有夜里捕鱼的

人,捕到鱼后扔回水里。

“短褐衣弊裘”指穿着粗劣的衣服,作“巫马旗”的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后面B处断开;“于亶

父”是“往观化”的后置状语,状语后D处断开;“夜渔者”是“见”的宾语,宾语后E处断开。故

选BDE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返回;女子出嫁。句意:就告辞请求回到鲁君身边去。/女子有归宿。

B.“在文中表示,答复,给回信’的意思”错误。禀报,告知;答复。句意:两个官吏回去后向鲁

君禀报说。/答复任安的书信。

C.正确。句意:危险的斧钺出现在身后,不知道厌恶。/即使(我)受到被刀斧砍杀或被汤镀

蒸煮这样的极刑。

D.正确。句意:竟然连自己种的麦子都吃不上。/那么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动,竟然连一眨眼的

工夫都不停止。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宓子贱注重严刑约束”错误,由原文“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可知,他让百姓在独自做事

时,就好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会为非作歹),是好像有严刑于旁,而不是真的严刑约

束。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诚”,赤诚,真诚;“刑”,通“型”,榜样,这里是动词,做榜样;“必行此术于亶父”,状

语后置,应为“必于亶父行此术”。

(2)“刈”,收割;“附郭”,靠近外城;“益”,增加;“资寇”,帮助入侵者。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和“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

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可知,他注重谋略,以讽劝获自决权;

由原文“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和“故诚有诚乃合于情,

精有精乃通于天”可知,他强调精诚,着意于率先垂范;

由原文“宓子蹴然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

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

岂忍见宓子哉!”'可知,他着眼长远,尤重视日常教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宓子贱将去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国君听信那些说自己坏话的人,就会让自己没有机会实行自

己的主张。将要告辞离开时,宓子贱向鲁君请求安排国君亲近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去。到

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人作记录。正要开始写,宓子贱从旁边时常拉

动摇晃他们的胳膊肘。官吏写得不好,宓子贱为此而发怒。官吏非常担忧这件事,就告辞请

求回到鲁君身边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很不好,你们赶快回去吧!”

两个官吏回去后向鲁君禀报说:“宓子贱这个人不能给他作记录。”鲁君问道:“原因是什么

呢?"官吏回答说:“宓子贱让我写,却时常拉动摇晃我的胳膊肘,写得不好又大发脾气,亶

父的官吏们都因此笑话宓子贱。这就是我们要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君长叹道:“宓子是用这

样的方式对我的不足(缺点)进行劝谏啊!我扰乱宓子,导致宓子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

样的事一定多次出现过了。假如没有你们两个,我几乎要犯错误了!”于是就派自己喜欢的

人,让他到亶父去,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掌握,归您掌握。有对亶父有利的

事情,您自己决断去实行吧。五年以后向我报告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这才有机

会在亶父实行自己的主张。

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到亶父去考察(宓子)推行教化的情况,看到有夜里捕

鱼的人,捕到鱼后扔回水里。巫马旗就这种情形发问说:“捕鱼就是为了得到鱼,现在您得到

了鱼却又把它扔回水里,这是为什么呢?”捕鱼的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小鱼。我扔

回水里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顶点了。他让百姓在

独自做事时,就好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会为非作歹)。冒昧地请教您,宓子是用什么方

法达到这种境界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自己内心赤诚,就能给别人做榜样。‘宓子一

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宓子有机会实行这个主张,(是因为)鲁君后来领悟到了这一

点。鲁君之所以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了准备。事先有人有准备,难道就

一定能领悟吗?这就是鲁君的贤明之处啊。

三个月大的婴儿,华美的车子和礼服出现在面前,不知道羡慕;危险的斧钺出现在身后,不

知道厌恶;面对慈母的爱却能明白,(这是因为)内心赤诚啊。所以赤诚而又赤诚才合乎真

情,精微而又精微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

气的人呢?因此但凡劝说别人和施行政务所追求的,没有什么能像赤诚一样(重要)。

材料二:

宓子治理亶父。齐国人攻打鲁国,将要取道亶父。起初,亶父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向宓子)

请求说:“麦子已经成熟了,现在麦田靠近齐国入侵者(经过的地方),百姓们出城自行把靠

近外城的麦子收割回来,可以借此增加粮食储备,并且不会让齐国入侵者得到粮食。”多次请

求,宓子都没有听从。不久,麦子全都被齐国入侵者收走了。季孙听说这件事后很生气,派

人责备宓子说:“难道不是值得悲哀的事情吗!那些百姓啊,寒天耕地,热天锄草,竟然连自

己种的麦子都吃不上。(先生)要是事先不知道,还能让人理解;听到消息后就有人把这件

事告诉您,但是先生您却不接受!(这没法让人理解)"宓子吃惊地说:“今年没有收获麦

子,明年还能够种。如果现在百姓中有人不劳作却可以(借此情势)有收获,他们就会乐意

看到有敌寇入侵这样的情况出现。况且,一年的麦子,对鲁国而言,收获了也不能因此就更

强大,失去了也不会因此更弱小。如果百姓们萌生了可以随意据财物为己有的想法,它带来

的伤害一定好几年也不会停止。”季孙听到这些话,惭愧地说:“假如有一个洞穴可以钻进去

该有多好啊,我怎么好意思再见到宓子啊!”

15.B

16.①豁达坦荡,人格高洁。虽然被贬,但内心孤光一片,如冰雪一样晶莹。②沉稳从容,

宠辱不惊。境遇凄寒,但他“稳泛”人生风浪,处变不惊。③气概豪迈,放旷超脱。视天地万

象为宾,笑傲天地一切而又物我两忘。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相迥”错。“驾一叶之扁舟”是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止匕“扁舟”亦含有

潇洒自由之意,和文中有相似之处。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

下片开头五句是作者人生经历和感受的高度浓缩。词人在“岭海”(五岭以外的地区)任职多

年,不管别人如何评说,但“孤光自照”,自己无愧于心,对得起朝廷和苍生。“肝肺皆冰雪'与

上片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自己襟怀坦白,忠于朝廷,肝肺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

表明诗人豁达坦荡,人格高洁。

“短发萧骚襟袖冷”,从字面上看似乎略显凄凉,自己头发稀疏,不耐风寒;但实则是对前三

句的补充,表明自己任职多年,恪尽职守,夙夜忧勤,用的是侧面衬托的笔法。“稳泛沧浪空

阔”,表明词人孤高傲世的心态,尽管自己对朝廷披肝沥胆,却仍然被奸佞的谗言所中伤,身

处这种逆境,自己不改初衷,仍稳稳地泛舟在这碧波浩森的湖面上。此句一语观关既是眼前

泛舟之景,又暗喻词人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风浪安之若素的态度,他沉稳从容,宠辱不惊。

表现了表现了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后五句词人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进一步表达了志士的胸怀和英雄的气概。“尽挹西江,细斟

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想象奇特,气魄宏大,词人要舀尽长江的水为酒,把呈勺子形的北

斗七星当作酒杯,邀请天地万物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身陷逆境而豪情万丈,让人不

能不肃然起敬。这三句不仅表现词人淋漓的兴致和凌云的气度,更表现了他对宇宙奥秘和人

生哲理的深深领悟,达到了超越时空的极高的精神境界。"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结尾

两句,词人意兴达到极致,情不自禁地叩击船舷,对天狂啸,忘记了今晚是什么时辰。此时

的词人,仿佛与浩瀚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宠辱皆忘,物我难分,格调之昂扬,境界之高远,

令人击节赞叹。

17.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塞

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赤”“承”“啼”“揽”“频”“衰”“鬓”“斑”。

18.①改为:这条路不仅输送了技术,同时也交流了思想。

②改为:它纵贯千里,承载着我们民族最初的梦想。

19.①原句更具形象性。“露出它清晰的五官和婀娜的身姿’运用拟人手法,展示了天路的神

秘和美丽。

②原句更具逻辑性。从“弹落”到“露出”,突出丝绸之路从被历史遗忘到逐渐重现的过程。

③原句语言风格呈现文学性,颇具诗意,与整个文段语言风格更相符。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语序不当,“交流了思想”与“输送了技术”语序不当,先“输送了技术”,再“交流了思想”。改

为:这条路不仅输送了技术,同时也交流了思想。

②搭配不当,“承担……梦想”搭配不当,“承担”改为“承载”。改为:它纵贯千里,承载着我们

民族最初的梦想。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露出它清晰的五官和婀娜的身姿”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丝绸之路”人的容颜与姿态,更具

形象性,展示了天路的神秘和美丽。

原句“横亘于亚洲腹地深处的这一条天路便逐渐弹落灰尘”,“丝绸之路”从贷单落”到“露出”,更

具逻辑性,突出丝绸之路从被历史遗忘到逐渐重现的过程。

原句“惮落灰尘”“婀娜的身姿”颇具诗意,语言风格呈现文学性,与整个文段语言风格更相符。

20.①真实生动地模拟踏雪时发出的清脆声音。(声音延长)

②由雪地走路转换到反思平时走路状态,对比中突出雪地走路的独特体验。(语意转换)

③解释雪天森林中走路的轨迹就是我们的旅程,使旅程更具体形象,强调生活中要留意自己

的精彩。(解释说明)

21.①先将“独行”雪地与“群出”行走在雪地时形成对比;再从“独行”角度的“心静”听雪与“心躁”

听雪,和从“群出”角度的“整齐”出行的声音与“混乱”出行的声音形成对比。

②通过多层对比,既生动地描写出踏雪时的不同声音,增强真实性与丰富性;又将不同心境

与雪声变化形成照应,启迪人们不要忘了倾听自己的心声。

22.D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表现力的能力。

“'嘎——吱——‘脆脆的声音”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真实生动地模拟踏雪时发出的清脆

声音。

破折号前“在这儿你可以真实地体验自己走路的节奏”写雪地走路,破折号后“我们很多时候都

忘了自己的步伐以及自己究竟走得稳不稳”写反思平时走路状态,可见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转

换,由雪地走路转换到反思平时走路状态,在对比中突出雪地走路的独特体验。

“这就是我们的旅程呀”解释雪天森林中走路的轨迹就是我们的旅程,可见破折号的作用是解

释说明,使旅程更具体形象,“我们很多时候忙着生活,从来没有留一些时间回头看看自己的

精彩,从而渐渐地迷失了自己”,强调生活中要留意自己的精彩。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效果的能力。

“独行时雪地……”"群出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